第614章 顾此失彼(二)
作者:因顾惜朝|发布时间:2024-06-29 01:54:59|字数:4208
胡雪岩说的十分正式,语气也响亮,似乎这个成立什么蚕丝出口售卖协会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可奕劻也只是微微点头,十分镇定,胡雪岩惊讶之余十分钦佩,到底是中枢干臣,洋务大将,一点子的蚕丝生意果然是不放在眼里。
“雪岩你之前在浙江做的好大的生意。”奕劻左手虚按,请胡雪岩再坐下,“我虽然不知道内里,却也是明白,你和左相的关系,说到底,我不过是总理衙门当差的,这中枢的事儿,我做不了主。”
胡雪岩的第一个恩主自然就是王有龄,旧年胡雪岩看中了王有龄的能力,义助王有龄五百两入京打点关系,之后吏部分选,到了湖州任知府,之后太平军肆虐,浙江危急,世人都觉东南各地视为宦途黄泉路,各个畏惧生死不敢前来担任,王有龄也是干才,湖州攻防战之中出了大力,得了左宗棠的青眼,几年之间就从湖州知府、杭州知府、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抚,最后在左宗棠转任新疆总督的时候,更是兼任过浙闽总督,王有龄发达之后十分感念胡雪岩的义助之恩,多方帮助,使得胡雪岩的事业有了第一次质的飞跃。浙闽平叛所缴获的物资一概交付给胡雪岩的商号发卖,之后更是将胡雪岩介绍给左宗棠,三日之内,就筹集了十万石的粮食供给左军平叛,在左宗棠面前一展才能,并借此让左宗棠倚之为干将,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碱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左宗棠西出玉门关平阿古柏之乱,苦于粮食周转难以为继,胡雪岩亲赴兰州,坐镇西北,砸下重金收集丝绸之路上各部落的粮食,使得西去平叛一路之中后勤粮草不用丝毫担心,户部也是投桃报李,不仅将后勤的粮草折成现银都交付胡雪岩料理,更将兰州至哈密的官道给予胡雪岩建造,这一条官道路途遥远,人烟稀少,世人都觉这是赔钱的买卖,谁知道胡雪岩另辟蹊径,边建造,边发卖各地西域各地货物,因着兰州对西北货物的便利,建成了兰州毛呢厂,买了英国的机器,做羊绒的生意。还没等到官道建成,商贸之中获得的利润,就已经把官道上的投入尽数赚回了。之后商议平叛功劳,胡雪岩位列后勤之功第四,仅在户部几个堂官之后,太后御笔钦定,给了黄马褂和二品的布政使头衔。
更别说浙闽新建南洋水师,他也参与了一脚。同治五年,朝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奏折,命其在福建马尾主持兴办船厂,监造轮船。胡雪岩找来法国的技师,协助左宗棠筹建船厂。但就在船厂刚刚动工不久,朝廷突然下令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赴任之前,一面向朝廷推荐江西巡抚沈葆桢任船政大臣,一面又竭力推荐胡雪岩协助料理船政的一切具体事务。
同治八年秋船厂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成功。这艘轮船从马尾试航一直行驶到达天津港,当人们首次看到中国自己制造的轮船时,万众欢腾,盛况空前,连洋人也深感惊奇。同治十年初,“镇海”号兵轮又下水成功。远在边陲的左宗棠得知这些消息,特别写信给胡雪岩:“闽局各事日见精进,轮船无须外国匠师,此是好消息……阁下创议之功伟矣。见在学徒匠日见精进,美不胜收,驾驶之人亦易选择,去海之害,收海之利,此吾中国一大转机,由贫弱而富强,实基于此。”可见信任如斯。
奕劻笑道,“这样的事儿,不是我不来帮忙,只若是雪岩你去请左相出面,哪里还能办不成的?”
胡雪岩微笑着解释道,“不是有句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贝勒爷管着这事儿,我那里有不来拜真佛的?来求您这尊大佛是最应该的了,再者,我也不瞒您,如今这朝局我也是知道一二的,小人是从浙江出来的,议政王那里……可就不好说了。”
这话的意思奕劻当然知道,恭亲王已经要千方百计要左宗棠的好看,若胡雪岩径直去找左宗棠,不用多想,被恭亲王把持住的总理衙门这里,这件事绝无可能办的出来。削弱左宗棠都来不及,还能给左宗棠麾下这最有钱的财神增添实力?做梦去吧。“为了防着议政王忌讳,所以厚着脸皮来找贝勒爷了。”
“这事儿我知道了。”奕劻明白了内里,也知道胡雪岩的要求,只是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商会有什么用处,他端起了茶,示意送客,“你回去听信就成。”
奕劻原本以为这个商会也只是一会而已,算不得什么大用场,他和宝鋆同为旗人,管着的东西彼此又相近,想着这种事儿,也不需要请示议政王这样麻烦,第二日进宫去军机处见了宝鋆把这事儿略微一说,宝鋆的头就已经摇成了拨浪鼓。
“我说劻贝勒爷,这些商人都是精明鬼,就想靠着咱们的金字招牌来吓唬人呢,我问你,这个商会,他自己就可以做的,为什么要咱们给他出面?”
“或许东南大商人甚多,他无法抗衡,所以来朝中寻求支援?”奕劻不确定地说道。
“这也是一点,更多的只是怕他想要一统蚕丝对外的生意,做真正的蚕神,那个商会他自己建起来,只怕是无人理会,更是决定不了蚕丝销售的价格,若是咱们给他出头,成了这个商会,只怕这发到外国去的蚕丝价格,洋人就说了不算咯。”
“这可是好事儿啊。”奕劻说道,“能多赚洋人们的钱。”
“如今看着是好事儿,将来未必是,一国之物产怎么能让一个商人把持着?”宝鋆到底是精通经济之道,一下子就看出来其中的不妥处,“他要咱们帮衬着建这个商会,就绝不会是想要打开什么出口蚕丝的市场,而绝对是想要一统蚕丝出口的市场,再和外国人扳一扳手腕,将来如果是胜了洋人,那么蚕丝的价格就是他一个人说了算,到时候店大欺客,也不是没有的事儿。”
奕劻到底是没有想到这一层,未免有些讪讪,“配蘅公,那按照你的意思,这事儿办不成了?”
“不好办。”宝鋆摇摇头,“你是知道的,这事儿没有那么容易,为何?咱们王爷不待见那位。”他指了指西首的值房,那里是左宗棠办公的场所,“胡雪岩你还不晓得,可是和他穿同一条裤子的。”他压低了声音,“议政王会肯?当然了,不过是一个商人,不值当花力气去对付,可若是议政王知道了,随便歪歪嘴,这件事儿上他就别想得意。”
“那我的老脸可是要丢尽了。”奕劻皱着眉,“说不得也只好回过去了。”
奕劻为人大方,而且擅于做人,他管着总理衙门进出口的事务,这关系到关税的问题,所以和户部的职责是有交叉的,但是他从来都是唯宝鋆马首是瞻,自己甘愿当宝鋆的副手,且来往频繁,平时的孝敬也极为让宝鋆满意,当然,掌管天下财税的户部尚书是看不上这点钱的,到底是心意难得,所以虽然宝鋆和左宗棠不睦,这么说来连带着应该对胡雪岩也是要打压才是。不过见到奕劻面露为难之色,宝鋆哈哈一笑,指了指奕劻,“你这个人啊,必然是收了人家的手软了吧?罢了,你既然和我说,那就帮着你办了就是。”
“那可多要仰仗配蘅公了。”奕劻大喜,笑眯眯地说道,“那个胡雪岩是个懂事的人,只是怕配蘅公门槛高瞧不起他而已,不然早就找到您这里了,您放心,这个安徽人大方的很,知道您帮了他,难道会不懂得知恩图报吗?”
“说的什么混账话!我还贪那么点银子不成?”宝鋆笑骂道。
“议政王若是有芥蒂,这事儿怕也不好办啊。”奕劻担忧地说道。
“怕什么,咱们王爷不会计较这些小事的,只要他不知道。”宝鋆朝着奕劻招手,奕劻把耳朵凑到了宝鋆的嘴边,宝鋆悄悄地说道,“你明日拟了折子,送到军机处来,明日王爷休沐,不在宫里头,太后如今不太管这些琐碎的事儿,到了御前发下来,一定是能过的,我不反对,左宗棠那厮自然不会反对,到时候顺顺利利的,我户部发个命令下去,自然这什么劳什子商会就有了!”
“再把那名字写的含糊些,不要写大名,免得有心人在王爷哪里嚼舌头根子。”宝鋆吩咐道,“这样就没有再不妥帖的了。”
“配蘅公,实在是感激不尽。”奕劻连忙起身甩袖子打千,“这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
旗人最重脸面礼仪,奕劻答应了胡雪岩,自然就想要办好,若办不好,那盒珍珠倒是小事儿,只是面上过不去,颜面受损,这可不好,帮忙帮不上,说什么及时雨?所以为了胡雪岩的事儿,奕劻亦要说是宝鋆帮了他的大忙。
“这是干什么,快起来。”宝鋆笑眯眯地说道,“这第一个是帮他,第二个也是帮咱们,他若是把蚕丝出口的生意做大了,贝勒你不是也高兴吗?”
“现在洋人们压价压的可真够狠的。”宝鋆拍了拍肚子,感叹道,“咱们大清能够出口的东西不多,无非是蚕丝、丝绸、茶叶、瓷器这些玩意儿,丝绸呢现在出口少了,毕竟洋人们的机器比咱们好,产出的丝绸花色不如咱们,可胜在多又便宜,这是他们的优势,所以咱们出口的丝绸都供给外国的那些王公大臣,普通人买不起,所以又贵又少。瓷器不怕,最好的都是官瓷,轮不到他们洋人说话议价。茶叶么,最好的茶都自己用了,出口的都是最次的茶梗,既然是最次的,也不在乎什么价格,可这蚕丝,就是难说了,各有各的渠道,各有各的买家,洋人们又不傻,自然是会压价的,各人都想要脱手,价格就高不起来,价格高步起来,咱们的税就收不上去,我是巴不得蚕丝的价格再高一倍!没银子可不好。”宝鋆摇摇头,“所以若是你不来,这事儿我原本也要办的,恰好,瞌睡就遇到了枕头,帮了他就是帮了自己,你告诉他,若是这几年不把蚕丝的价格提上去,那就别办什么商会了,趁早走人,别砸了这个招牌!”
“按照佩蘅公说的。”奕劻说道,“将来万一这胡雪岩得了势,反而借着和洋人们的关系压迫咱们,这可如何是好?”
“怕什么,一介商贾,还想翻天?”宝鋆毫不担心,“在咱们大清,什么商人,都不敢和朝廷作对。”
第二日奕劻果然从总理衙门送了折子上来,说明浙江商人胡某为均衡蚕丝价格,建议筹建蚕丝出口商会一事,御前召对,平时不太理会小事的慈禧太后突然对这件事有了兴趣,“浙江商人胡某是谁?”
宝鋆答道,“是胡光墉。”
“胡雪岩?”慈禧太后点点头,“此人不错,甚是为国分忧,户部对这件事儿是什么意见?”
宝鋆心里存了一个警惕,他想了想,慢慢地说道,“奕劻那边倒是说的清楚,这个只是他自己弄的商会,和官面上的不相干,只是蚕丝的生意涉及到两江浙闽几省,不经过中枢的意见到底是不行的。”
“既然是上了折子就没什么不相干。”慈禧太后笑道,“他想要和洋人打擂台,是吧?朴存公?”她对着左宗棠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