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昭阳节使(二)
作者:因顾惜朝|发布时间:2024-06-29 01:54:59|字数:6039
鸣翠上前,奉了一碗茶上来,悄声说道,“娘娘。”
“您可不能这样,外头的人都瞧着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您不高兴。”
皇后到底是年轻,所以看着那匹绸缎有些烦闷,“这绸缎,你拿去给珣嫔吧。”
“要我说,娘娘,您也无需这样担心。”鸣翠把那绸缎拿了下去,放在了一边,转过身对着皇后说道,“这六宫不少妃子,总是会有孕的,珣嫔先拔头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我倒是不嫉妒珣嫔,只是有些伤心。”皇后幽幽说道,“你说我这肚子。”皇后摸了摸自己的腹部,银色的护甲在紫色的旗袍掩映之下分外明亮,“怎么都没见动静。”
“这是机缘急不得的。”鸣翠说道,“什么时候突然来了也不一定的。”
皇后用手支撑着头,眼睛半阖,“鸣翠,你说珣嫔若是生下一个阿哥,这,咱们可怎么办?”
“咱们什么都不用办。”鸣翠说道,“您是皇后,珣嫔的孩子自然就是您的孩子,您是嫡母,这个错不了。”
“再说了,这先开花后结果。”鸣翠说道,“就说先帝爷的时候,丽贵妃娘娘先生了一位公主,之后皇太后才生下万岁爷的,所以这福气不见得分先后的。”
“你说的也是,所幸珣嫔也是家里人,想必不会出什么差池的。”皇后自我安慰道。
“是这个理,娘娘就先安心吧。”鸣翠瞧着左右无人,悄悄又说道,“不过这宫里头的孩子难生养,珣嫔的胎像又弱,不知道能不能坚持到怀胎十月呱呱落地呢。”
皇后脸上十分的犹豫,“罢了,太后说要保胎,好好保住就是了。皇上如今膝下还没有孩子,也是我这个中宫失德的缘故。”
“娘娘说的什么话。”鸣翠打抱不平,“皇上本来就少来后宫,来了也多住在瑨贵人处,昔日以为她先有了身孕,没曾想,只是消化不良,倒是叫六宫中人看了笑话——没福气的人是她。”
“可是皇上最喜欢她了。”阿鲁特氏叹了一口气,“还准备给她在外头找一位义父壮她门楣呢。”
……
“你也是个没福气的。”慈安太后摇摇头,拨了拨茶几上的象牙镶嵌红宝石骰子,“伺候皇帝最勤的就是你,怎么会一点动静都没有,还让珣嫔抢了先。”
瑨贵人跪在地上,脸上隐隐有倔强之意,眼角有着泪痕,“是臣妾福薄,不过臣妾还年轻,皇上也年轻,不差什么时候必然就有孩子了。”
“说这个就有道理了。”慈安太后让瑨贵人起身,“你瞧见珣嫔有了身子,你就没什么想法?”
“想法?”瑨贵人瞪大了眼睛,她之前只是一位宫女,那里懂得这些有含义的词语,“臣妾愚钝。”
慈安太后笑而不语,“罢了,你且安心伺候皇上吧,听说皇上要给你在外头找一位义父,免得你无依无靠,皇帝心疼你,你也要识趣才好。”
“是。”
小朱子回到了寿康宫,慈禧太后正在对着窗台看着一本书,小朱子打了千,“奴才回来了。”
“回来了?荣府上怎么说?”太后的视线越过书,看了看小朱子。
“自然是万分感激皇上和太后的圣德了。”小朱子笑道,“荣大人还亲自送了奴才出门,还给奴才一个大红包,倒让奴才沾了便宜。”
“你这猴崽子。”太后笑道,“沾了便宜,还不请客?”太后叫站在殿内伺候的宫女,“把他抬出去,叫他使银子在小厨房摆上一桌,请你们吃饭。”
几个宫女嘻嘻哈哈把小朱子簇拥着出去了,太后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放下手里的书,仰在炕上,温暖的阳光隔着玻璃照在她的脸上,原本应该是十分安静祥和的气氛,太后心里却是十分烦躁。
丽贵太妃的贴身婢女春儿捧了一盒桃花糕进来,福了福,“贵太妃的小厨房新做了这个,觉得很不错,特意献给太后试试味道。”
太后就歪在炕上,叫一同进来的唐五福把桃花糕拿下去,“知道了。”
唐五福问太后,“娘娘,燕窝也好了,要不要现在摆出来?”
“不想吃,先收着吧。”太后摇摇头,“日日燕窝,腻得慌。”
唐五福有些惶恐,“奴才的疏忽,也有上好的牛乳和红米粥,娘娘?”
“罢了。”太后刷的坐了起来,“他们人呢?太嫔太妃们。”
“云贵妃去看望珣嫔了,丽贵妃和两位公主还有太嫔们一起在淑芳斋听戏,娘娘也要去吗?”
“罢了,我就不去搅和了。”慈禧太后觉得未免有些太无聊了,问唐五福,“这日子未免太无聊了,不是听戏就是闲谈。”
唐五福笑道,“娘娘刚撤帘归政,不用管外头的事儿,自然是空闲了,上半年还在西洋游览,这外头的世界,自然是有意思多了,等到明年开春,娘娘去圆明园,这日子又有意思起来了。”
“日日游玩,似乎也没有什么意思。”太后不以为然,摇摇头说道,“罢了,我也就不折腾你了,你下去吧,我这里头不用人伺候了。”
唐五福依言退下,安茜正准备进殿,唐五福拉住了安茜,“娘娘今个不知道怎么了,心情有些不好,你小心着点。”
安茜点点头,打起精神进了西暖阁,见到太后仰面躺在坑上,微笑着福了福,“娘娘。”
太后默不作声,“娘娘这样躺着,小心着凉。”安茜转过身,从金丝楠木的柜子里头拿了一张锦被出来,轻柔的给太后盖上,“这日子也太无聊了。”
安茜笑道,“娘娘觉得日子无聊,不如去淑芳斋听戏,今天演的大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听说精彩的紧,合宫不少太监宫女都偷偷溜过去看了。”
“这宫里头的人越发懒怠了。”太后打了个哈欠,“什么时候总要整治一番才好,戏么天天听,没什么意思。”
安茜从袖子里拿了一张片子出来,笑道,“娘娘看了这个,就不会无聊了。”
太后百无聊赖的接过了那个片子,“是谁拿来的?”
“是小安子。”
“他如今倒是架子大了。”太后懒洋洋地说道,“整日不在宫里头,送什么东西,都不自己送过来。”
安茜窃笑,“主子仁慈,底下的人才会在外头安心当差,不然谁有这个胆子呢。”
“说到底好像又是我的功劳了。”太后依旧仰在炕上,慢悠悠的打开了那个片子,“我倒是要瞧瞧这个鬼头闹什么。”
太后就看了一眼,慢慢的坐了起来,“这个小安子,到底是做了一些事儿的。”太后对着安茜点点头,“难怪敢不进宫来。”
安茜笑道,“这才是太后的胸怀呢。”
“别拍马屁了。”太后腾地下了地,“安茜,你说咱们怎么能出城?”
“这。”安茜有些为难,“如今都快入冬了,若是去园子,似乎季节也不对,出宫倒是方便,大不了去先农坛,或者地坛,可若是出城,似乎就有些难为了。”
太后叹道,“这撤帘归政之后,寿康宫可真冷清,内务府大臣呢?今日是谁当值?”
“是英桂。”
“他倒是难得,叫进来吧。”
英桂如今拜兵部满尚书,所以太后说他难得,不一会,英桂到了,他是正黄旗赫舍里氏,亦是荣禄之妻的族叔,到了寿康宫,太后盘膝坐在炕上,“这几日,我准备出宫一趟,你叫人安排好。”
“不知道太后想去哪里。”
“西郊。”
“这……”英桂有些犹豫,“西郊除去园子外,别的地方都是荒芜的紧,太后御驾,不宜居于荒凉之地啊。”
真会睁着眼说瞎话,西郊素来都是园林林立,皇庄连片的地方,怎么会是荒凉呢。太后微笑,“自然是去园子,只是,这些年在圆明园都呆腻了,也想换换地方,听说清漪园不错,只是以前都没去过,去见识一番。”
“清漪园长时间不住人,只怕休整需要时间,请太后让内务府稍作安排。”
“不用了,只是去清漪园逛逛。”太后说道,“还是住在圆明园里吧,去个一两日,再去香山看看英烈祠。耽误不了多少功夫。”
太后说出了英烈祠,英桂也不能再说什么,只能是准备好关防之事,又照会军机内阁并养心殿。
太后摸着手里的如意,看到了安德海的消息,她的兴致颇高,笑眯眯地问英桂,“四川总督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感觉如何?”
“从统率全省到专攻兵事,自然是道途不一,所幸太后皇上器重,臣也只能是万死不能报答圣恩罢了。”
“不用说这些虚的。”太后笑道,“说实话就是,这不是御前奏对,我也只是关心问一下,若是你不愿意,自然也就不用说的。”
“臣不敢。”英桂坐在凳子上微微欠身,脑海里想了一下,组织了话语,“既然太后垂问,臣就直说了。”
“平定洪杨之乱后,地方督抚之精兵尽数收揽于中枢,这是为了防五代藩镇之弊,自然是极好的,只是我潜心观之,丰台大营仍有颇多弊端。”
“你说说看。”太后本来极为得意新军之策,却没想到英桂是这样认为的,他也是南边平定过叛乱的大臣,想来不会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英桂说道,“虽然各部集结于丰台大营,可分歧尤为明显,淮军尽数在火炮营,步兵多是湘人,骑兵自然不用说,满蒙人居多,各有各的地方,各有各的体系,虽然融在一起,可派系之分仍有。”
“有句俗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叫做‘党内无派,千奇百怪’,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然也就有门派了。”太后说道,“就以荣禄论,他可算做哪一边?”
“荣禄若非有湘军之中历练的经历,如今怕也担不起丰台大营的职责。”英桂说道,“若非有大战,素日自然是看不出来,若有大战,怕有推诿或者争功之忧。”
“这话是没错,只是十二镇成立许久,这各门派还是有着,我为安定地方之心,也不欲做大动作,军中山头林立,自然不是一件好事,说到底,还是因为新军不新,只是新瓶装旧酒而已,希望这德国教官来了,能有些不一样的进展。”
“是,此外还有讲武堂之事,我观讲武堂所学之课程,除去诸多军事典籍之外,缺少圣人宣教点化之言,微臣斗胆说一句,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怕是说的时候太少。”
没有思想和精神的军队只能叫做散兵游勇,英桂这话说中了要害,“臣以为,十二镇之兵,各有派系,究其原因,还是有各为其主之意,昔日各部分别入新疆平叛,耗时许久,这里头也有这个缘故,本朝之新军,较之历朝历代,均有不同之处。”英桂咳嗽了一声,“除去原本京中的余部,其他的都是地方组建的团练,原本就是混杂不一,这人心自然也就不同。”
英桂差点就要说出各为其主的话儿来了,“恩?”太后挑起了眉毛,“这话有道理,你准备怎么做?”
“讲武堂之中,军事上的事儿,自然有诸多教官会处置妥当,无需兵部插手。”英桂淡然说道,这话里自然也有怨念,有清一代,什么时候兵部不能管兵了。
“若是如今各地团练还在,我怕你这兵部什么都管不上了。”太后心里默默想道,另外一个时空里不就是这样?地方军权不去,日益做大,晚清出名的大臣也就是督抚了,朝中诸部大臣一概是庸庸碌碌默默无闻,这是为何?无他,手里无权耳!那里轮得到英桂还在这里侃侃而谈,最后北洋出身的军阀袁大头更是篡了大清朝。
“只是这教化宣传之事,臣以为,兵部责无旁贷。”英桂说到最后,还是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臣以为兵部亦可派遣郎中官等入直讲武堂和丰台大营,以协助之。”英桂最后话题一转,肃穆了起来,“臣并非诟病他人,只是如今丰台大营这统属不清,将来恐生事端!”
这是名正言顺为了兵部的职权而争之,慈禧太后倒是觉得英桂不错,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听到他说“恐生事端。”又问:“哦,会有什么事端?”
“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团练大使一人,兵部无权管辖。”英桂说道,“这是团练之弊,可如今丰台大营,也是没有兵部之管辖,可这军机处,似乎也说不上什么话,微臣斗胆,请问,这统帅之权在那里?”
太后险些脱口而出,“自然是在我这里。”随即掩口不言,“自然是在皇帝那里。”
英桂不再说话,只是沉默,太后似乎想到了什么,似乎也带上了一点忧色,点点头,“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你得空上折子给皇帝吧,用秘折。”
“嗻。”英桂应下,“此外漠北蒙古已经派了提督总兵等职,这军费甚多,户部说没银子了。”
太后流汗,这是要打内库的主意吗?“哎,这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内库也没有多少银子了,你告诉宝鋆,也别老是巴望着内库的这点银子,皇帝留着有大用呢,再说了,如今也不是我当家,我做不了主呢。”太后打了个哈哈,“你且和军机处打擂台就是了。”
英桂也只是这么一说,“可接下来这年底了,预备着各藩属国来朝要展示军威,这是一场阅兵,还有明年的大练兵,这都是不少的开销……”
“到了明年,税收银子就上来了,怕什么,年底的阅兵么,大规模的就先停掉,就展示一番骑射和火炮就得了,花不了多少钱,其余的。”太后双手乱摆,似乎要把英桂朝外推出去,“你自己问议政王,不,恭亲王就是。”
三日之前,恭亲王再三上折子推辞,终于把议政王的头衔卸了下来,皇帝也不小气,加了荣寿公主双固伦公主的俸禄,以示恩宠,军机处九位大臣之中,三位新进,沈桂芬当仁不让的居中统领分派事务,曾国藩默默无闻,只是循例做事当差,只有塞尚阿最为显赫,府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近来可谓是红得发紫。
英桂退下了,安茜在请示皇太后出门要特意带什么衣服,“男的衣服带一套。”太后悄悄地说道。
安茜有些担忧,“这又溜出去,可不妥当,这次是太后娘娘自己一个人出行,怕露了痕迹。”
“不溜出去的,放心吧。”太后笑道,“只是去庄子上瞧瞧,穿着男装,行止方便些。”
安茜这才放下心来,转身离开,没一会,又进了来,对着哼着小调在坑上乐呵的太后说道,“塞尚阿大人来了。”
“他怎么来了?”太后微微一愣,“哦,我糊涂了,他是承恩公,自然是能进宫的,叫进来吧。”
穿着仙鹤补服,红宝石顶戴白发苍苍的塞尚阿精神抖擞得走了进来,双手交叉一挥,把马蹄袖子盖了下来,双膝跪地行了大礼。
“起来吧,承恩公。”太后点点头,“安茜看座,你是皇后的祖父,又是珣嫔的父亲,算起来,还比我高一辈,不用这样行大礼。”
“奴才的承恩公还是皇太后娘娘体恤老臣,这才给了奴才一个恩典,这是不敢忘的,怎么能在太后跟前倨傲无礼呢?”塞尚阿告了罪坐下恭敬地回道。
“先帝登基第一年,你就是领班军机大臣。”太后微笑道,“朝中论资历,怕没人比得过你了,难得是你又是这样的老当益壮,看上去身体极好,皇帝这才要你这个老臣辛苦些,入军机处再带带年轻人,你若是嫌累,那我可就不敢说了。”
“太后说的那里的话。”塞尚阿听到这句带带年轻人,脸上越发红光满面起来,谦逊不已,“奴才旧年就因为平叛不力免了官职,太后和皇上想起了奴才,这才给了奴才一个机会,不敢嫌累。”
“这就是最好。”太后吩咐唐五福,“前几天赐给左宗棠的龟板鹿角辽东参,也拿些赐给承恩公,让他好好补补身子。”
塞尚阿又是感谢不已,太后说道,“这是小意思,你入宫,去见过皇后珣嫔了吗?”
“未曾拜见皇太后,不敢先论私情。”
“你公心是看得见的。”太后笑眯眯地说道,话里头似乎有别的意思,“你是老臣,见多识广,这军机处里头,都是你的晚辈,你这个长辈,除了提点皇帝,还要多照看军机处,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