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吃货的力量


  《舌尖上的华国》带来的影响,出人意料的大。
  不仅仅在国内的网络上引起了一众以吃货自居的网友的热议,在海外华人圈子里,更是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甚至于,不少外国人在看了《舌尖上的华国》之后,也纷纷对这些华国的美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舌尖上的华国》的收视率也再创纪录片新高,甚至于秒杀了同一时段的所有的电视剧综艺节目。
  和《大国崛起》不同的是,《舌尖上的华国》受众更为广泛,上到老人,下到小孩,都是这部纪录片的潜在观众。
  第一集播出之后,经过口口相传,第二集的《舌尖上的华国》的收视率再创新高。
  而《舌尖上的华国》播出后,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许多地方的那些《舌尖上的华国》提到的松茸,莲藕等等食材的销量大涨。
  一些饭店里面的有包含这几种东西的菜品也成为了这两天最多人点的菜品。
  《舌尖上的华国》火了,彻底地火了,在网络上的点击率甚至高过了许多大热的电视剧集,而要知道,《舌尖上的华国》可是一部纪录片啊。
  纪录片不仅仅在电视台上播出的时候,受众少,在互联网上更是冷门到了极点的一个类别,可是《舌尖上的华国》却继《大国崛起》之后,在一度打破了这个传统。
  而且仅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打破了《大国崛起》此前创造的纪录。
  同时,有好几家电视台,在看到《舌尖》大火之后,都纷纷开始策划美食节目,当然,这一次他们搞的美食节目不再像此前那样,靠美色诱人,靠厨师的“功夫”厨艺吸引人,而是也开始讲起了故事。
  当然,《舌尖上的华国》的火爆,比起那一亿的天价投资来,盈利方面却还是力有不逮的。
  因为《舌尖上的华国》并没有任何的植入广告,要知道,时下的电影,电视剧,植入广告已经成为了这些影视作品的一大块收益,甚至占比极高。
  基本上只要成本高过亿的大制作,如果不植入广告的话,都很难收回成本,可是在《舌尖上的华国》当中,因为远离都市的喧嚣,从最基础的地方,最原始的地方开始,所以不能也没有植入广告。
  这就导致了,很多人都在好奇,《舌尖上的华国》到底要如何增加收入。
  难道和《大国崛起》一样吗?虽然很火,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赚钱的项目。
  很快地叶秋就告诉了他们,《舌尖上的华国》如何创收。
  不错,《舌尖上的华国》的确没有植入广告,但是事实上,《舌尖上的华国》里面提到的那些美食,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广告载体。
  这一点看全国各地的那些食材涨价就知道了。
  在《舌尖上的华国》播出之后,一家名为《舌尖上的华国》的同名美食旗舰店在天下商城上开业。
  在《舌尖上的华国》当中,提到的任何一种食材,美食,在同名旗舰店当中都可以买到。
  很多人都低估了华国吃货们的力量和购买力。
  《舌尖上的华国》旗舰店才刚刚开业当天,在天下商城的推广和《舌尖上的华国》的贴片广告的宣传下。
  《舌尖上的华国》开业一天,就卖出了超过千万华币的各种食材美食套餐的订单。
  而随着《舌尖上的华国》陆续走红,甚至于《舌尖上的华国》的天下商城国际站旗舰店当中,每天都有超过百万美金的来自海外华人和外国客户的订单。
  在国内,很多知名饭店都在争取获得《舌尖上的华国》的品牌授权。
  在《舌尖上的华国》播出之后,许多饭店的门口都摆出了《舌尖上的华国》的招牌。
  《舌尖上的华国》没有植入广告,但是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广告。
  《舌尖》品牌,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在全国各地的超市,都摆上了《舌尖上的华国》的专属货架,提供的都是《舌尖上的华国》当中提到的那些美食的食材,以及半成品的食材。
  单单是《舌尖》这个品牌的授权,叶秋就差不多收回了过半的成本。
  同时,《舌尖上的华国》甚至还上了官方媒体,官媒高度称赞了《舌尖上的华国》这部三观正,内容丰富,诚意十足的大型纪录片。
  华国的吃货们的力量无疑超过了人们的认知,谁也没想到,一部纪录片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程度,竟然可以将纪录片本身变成一个知名品牌。
  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和当初叶秋被所有人认为最经典的运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的是,一个是即时通讯软件,而另外一个是美食。
  《舌尖上的华国》火了,随之而来的是,纪录片这个冷门的影视类目的百花齐放。
  已经有不少影视公司都开始筹划,拍摄纪录片,虽然投资方面无法和《舌尖》和《大国》相比,但是却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了。
  其实说白了也就是供求关系,既然能赚钱,电视台也开始愿意购买,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有人去做。
  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电视台,都开始纷纷推出了纪录片时间,虽然收视率无法和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档期相比,但是他们却发现,只要做的不是太差,收视率还是很可观的。
  而叶秋的点金圣手之名随着两部天价投资的纪录片的大获成功,也越发地响亮起来。
  网络上很多叶秋的粉丝都差点没把叶秋神话了。
  实在是因为,叶秋的身上的光环太多了,最关键的是因为,叶秋经手的那些项目,竟然无一例外,都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无论事先是什么样的情况,可是到了叶秋手里,却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不过,随着两部大投资的纪录片的成功,叶分们也开始抱怨,叶秋搞电视剧,综艺节目,甚至于纪录片,都有过大手笔,可是偏偏在电影上,却基本上都是“小打小闹”,当然这个小打小闹指的是,叶秋或者说点金影视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任何一部大制作的电影。
  这也让很多电影影迷们不由地有些失落,难道,华国的电影业,华国的电影,真的玩不起大制作吗?连战无不胜,点金圣手叶神都不敢去尝试。


第657章
  如果说《武林外传》和《爱情公寓》两部情景剧的火爆,带动了情景剧这个剧种的火爆的话,那么《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这两部纪录片,同样的告诉了所有人,没有烂片,没有冷门剧种,只是看你怎么拍,怎么操作。
  《舌尖上的华国》虽然投资过亿,但是照目前的趋势看,回本根本不是问题,甚至还能赚上不小的一笔,而且关键在于,《舌尖上的华国》已然成为了一个纪录片的品牌,之后完全可以拍续集,华国别的东西不多,但是就是美食多。
  哪怕续集不如第一部,但是却也绝对不会亏本。
  谁都知道,系列片是最赚钱的,只要第一部大获成功,起码就可以拍2部,像《爱情公寓》这种被列为网络第一神剧的剧集,寿命更长。
  今年的《爱情公寓2》已经开始筹备开拍了,还是原班人马,不过加入了新角色,同时,客串的阵容也越发地庞大起来。
  而在2008年度最受期待的影视剧当中,《爱情公寓2》以绝对的优势名列榜首。
  最受期待的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同样的位列榜首,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么大牌,是什么大制作,只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叶秋,是点金影视的作品。
  有网友总结了叶秋的电影,电视剧的推出的习惯,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事不过三,似乎放在叶秋的身上极为贴切。
  纵观叶秋的投资的类型电影,比如电影,《爱情呼叫转移》之后推出了《命运呼叫转移》,可是第三部,叶秋却没有继续再亲自编剧,而是放权给点金影视的编剧部门让他们自己去做。
  比如《武林外传》和《爱情公寓》情景剧类,叶秋同样的也是2部之后就没有继续开拍新的都市情景剧的意思。
  当然续集的话,目前《爱情公寓2》虽然已经开始拍摄,但是实际上,第二部的编剧,叶秋却只是把关了大纲,细节方面叶秋同样的没有再插手。
  而现在纪录片,叶秋也是同样的连续开了两部,所以,按照这个惯例的话,似乎接下来叶秋应该不会继续搞纪录片了。
  最近洪天明可以说是狠狠地捞了一笔政绩,为什么?因为这是他主导的纪录片啊,哪怕是叶秋投资拍摄的,但是如果没有他洪天明,这部纪录片怕是也很难面世。
  洪天明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可是有人却是苦逼了。
  因为《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的空前的成功,结果央视高层方面,也把目光投向了纪录片这方面。
  央视的纪录片负责部门,被领导狠批了一顿,为什么?因为,在这之前,央视可以说是华国的纪录片的大户,甚至于,几乎只有央视有这么一个纪录片频道。
  拍摄的纪录片数以百计,可是,结果呢?那些纪录片加起来,影响力都没有人家叶秋一部《大国崛起》来的大。
  这个焦头烂额的人是曹正清,曹正清是央视纪录片频道的主任,和洪天明不但是同事,而且还是老同学。
  《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让纪录片一下子在国内变得炙手可热起来,而对于曹正清来说,这却不是一个什么好消息,因为,他的压力也变得大起来。
  为什么?很简单,以前纪录片拍的不好,你可以说,整个华国的纪录片市场都是这样,本身就是冷门的剧种,很多时候都是赔本赚吆喝,甚至连吆喝都没赚到,但是该拍还是得拍。
  可是现在,全国已经有超过十个包括地方电视台,和私人影视公司正在上马纪录片项目,哪怕这十部里面有一部成功了,对于央视纪录片频道来说都是赤裸裸的打脸啊。
  叶秋的《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你还可以找借口说,那是因为,人家舍得投钱,不差钱,可是你让央视去投一个亿拍一部纪录片,这根本不科学,也不可能。
  但是现在的这些纪录片项目却不同了,最小的投资仅仅只有几十万,最大的投资也只有几百万就顶天了。
  虽然这些纪录片,不可能达到《大国崛起》或者《舌尖上的华国》那样的高度,但是只要有那么一两部成功了,那么你还能找什么借口?
  叶秋凭借着《大国崛起》和《舌尖上的华国》两部纪录片,可以说是狠狠地在华国的高层那边刷了一把印象分。
  特别是在,《舌尖上的华国》播出之后,据说有某位外国的国家领导人访华的时候,竟然点名提到了《舌尖上的华国》这部纪录片,说这部纪录片,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华国。
  别小看这个,就因为这个,据说一哥在私底下,顺嘴夸了一下《舌尖上的华国》这部纪录片,自然而然地叶秋和他名下的企业就在上头挂了号。
  大剪刀部门自然也对叶秋和点金影视刮目相看。
  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如果说叶秋是砸钱刷印象分的话,那还没什么好说的,可是关键是,叶秋不但得了面子,而且还得了里子。
  《大国崛起》虽然没有能够马上收回成本,但是叶秋绝对不亏,只不过这会是一个长期的收回成本的过程。
  而《舌尖上的华国》就牛逼了,一亿的投资不但直接就收回了,而且,还小有盈利,并且,可以想象,第一部成功了,第二部还会远吗?
  曹正清对叶秋还是颇有怨言的,可以说,叶秋是爽了,可是压力全部到了他身上,要是央视接下来不能拍出有影响力的纪录片,说不得他这个纪录片频道的主任就要让贤了。
  为这个事情,曹正清也是急的上火。
  为这个事情,曹正清没少向洪天明抱怨,为此洪天明就给曹正清支了个招,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啊,毕竟,是老同学,关系也不错,而且只是举手之劳,洪天明自然乐得帮这个忙。
  于是这个事情,又到了叶秋的头上,叶秋也是有些挠头,说实话,他对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也就这么两部,倒不是说华国就没有其他的好的纪录片了,可是实际上,纪录片本身除了一些例外的经典的纪录片,其他的纪录片,还真的没什么搞头。
  当然这里指的没有什么搞头是因为,有了《舌尖》和《大国崛起》珠玉在前,想超过这两部难度不是一点半点,起码叶秋自认没办法做到,所以他是不想再玩了。


俗人小黑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