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朝见李根,午闻伟人


  “有些话,在场的时候不能说太明白。总而言之,总统先生是记住你这号角色了,他知道我们是真的帮他避免了一次出丑。而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可能出丑风险’。”
  “还有,他最后跟你提电影,意思可绝不只是电影,而是一种表态。对你想在美国经营任何加州产业,比如传媒内容和电子娱乐,都会不添麻烦。”
  回到车上,基辛格用两句话概括了整场充满着潜台词的会晤。
  跟总统说话,是真滴累啊,尤其是秘密外交的事儿。所以也别说中国人说话喜欢套圈子,美国人也一样的,程度差距而已。
  顾骜的收获,虽然不是真金白银,但这种被人记住、留个人面,也是很大的收获——正如当初他要不是先奋力冒险结交了侯赛因总统,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么?
  他现在认识了李根,让对方看到他这张脸时稍微有点印象,说不定将来还能承接更多拉关系的业务。
  人脉都是这么一个一个价值节点凑起来的。
  你见过美国总统一面,能让总统跟你打声招呼,你的朋友瞬间就能多几百几千号,富在深山有远亲嘛。
  何况顾骜也不是完全没有经济层面的收益。
  首先洛克菲勒基金会可是实打实给了他200万美金跑腿费。
  其次他行动前又买了点石油期货,只不过这次是买空,也就是看跌油价的短期下跌。随着两伊战局的貌似明朗,国际社会肯定会觉得伊拉克有胜利结束战争的“希望”。
  这一点点的“希望”预期,就够油价稍微跌一跌了。
  只不过,这次是买跌,不是买涨,所以本金占款很大,风险也大。所以顾骜不能也不敢加杠杆,估计最后稍微赚个几百万美元,略有小补而已。
  一个月时间赚几百万美元,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师徒俩把脉络总结清楚之后,汽车已经开到了城西。
  顾骜以为教授要往南折向学校,不过基辛格却问他:“要不我送你去大使馆吧?”
  顾骜有些拿不准:“这……太耽误您时间了吧。除非您有心去我们大使馆一起欢度除夕,可那样是不是还得带上您夫人和子女?我们中国人向来是讲究除夕夜要一家团圆的。”
  “为什么不呢,据我所知,我可是算‘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基老晃了晃粗短的脖子,很有人情味的样子。
  “那先去顺路接您的家人吧?要我通知大使馆么?”顾骜说着,作势指了指车上的车载电话。
  摩托罗拉的8000X要1983年才从工厂里生产出来、84年第一次在美国组网运营。日本则是85年、中国87年。
  不过,大型的车载移动电话,在美国高端客户中早已普及。政要富商的豪车里,车手一部电话。
  然而,教授拒绝了:“不用,我只是以你的导师这种私人身份,去做客而已。”
  做戏就要做全套,越是顾骜“没有利用价值”之后,基辛格越是要表现得对其赏识前后一致、才越不容易让人看出端倪。
  顾骜也很快想通了其中道理,知道这都是做戏,也就释然了,没有丝毫受之有愧。他只是提醒道:
  “那就快一点吧,我们的除夕庆祝活动应该是午宴,上午就开始了。现在去还能赶个中场。”
  基辛格大为惊诧:“午宴?虽然我知道你们中国人不至于跟我们美国人那么藐视工作餐,但也不至于把工作餐搞成庆典吧?”
  顾骜笑笑:“不是你想的那样,只是除夕活动会这么干——因为我们要凑国内时间,还要在国内的首长们看文艺汇演晚会的时候,发去贺电,因此有时差的,美国这边刚好12个小时时差,所以就约定俗成变成午宴了。”
  后世看过电视上春晚的,一般都不陌生,每次到晚上11点以后,主持人就会在每个节目间隙、朗读一些驻外大使馆发回来的贺电。至少“XX人民发来贺电”这种句式肯定所有人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
  可如果推敲一下,就不难发现,驻外使馆为了确保时效性,其实是在倒时差配合国内。
  正式电视转播的春晚,虽然要1983年才有第一届,但这并不代表此前没有春晚——从1980年就有春晚了,只不过电视不放,就是在大会堂里,私下演给首长和贵宾、首都人民代表看的,不是与民同乐罢了。但驻外各使馆发拜年贺电的礼节,是从来都不少的。
  基辛格花了好几分钟,听顾骜讲完其中理由,总算恍然。他看了看表,已经上午10点多了,见李根已经前后花了一小时,所以连忙催促司机开快一点。
  ……
  十几分钟后,载上了基辛格一家六口和顾骜的凯迪拉克维乐,缓缓停在中国大使馆门口。
  幸亏这是三排座7米长的豪车,这么多人都不觉得挤,只不过顾骜很识相地坐到了副驾驶的位置,把后面统统让给基辛格一家。
  顾骜当先下车,并不急着开门,而是快步走到岗亭,简单说了两句,还抓起话筒通传。
  哨兵果然丝毫没有敢延误,把电动移门开到最大,让车子停到中庭。等一行人下车时,一堆使馆的秘书已经迎了出来,后面跟着柴大使。
  整个大使馆的工作人员,都沉浸在春晚的氛围中呢。
  “基老来访,真是让敝馆生辉。快里面请,你是知道今天是我们中国人的除夕佳节么。”柴大使老远就笑着说客气话,还降了两级台阶、然后站定在使馆主建筑前最后一级台阶上。
  而使馆的两个三等秘书,则是迎了上来,分别扶教授和给顾骜引路,一口英语同样非常流利。
  给顾骜引路的是叶纨,她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顾骜又不缺手缺脚,自己会走。
  扶教授的则是邓秘书,她非常得体地笑问教授还记得她么,还提醒说两年前她跟父亲一起登门拜访过。
  教授立刻想起来了,盛赞了几句伟人访美时和他的友好会谈成果。
  邓秘书则一再邀请,一会儿她给父亲打拜年电话的时候,恳请基老一定要说几句。
  这当然没有问题。
  在热烈的欢迎氛围中,教授被簇拥到主会客厅里坐定,这里正布置着丰盛繁华的宴会,台上还有文艺汇演正在举行。看到教授进来,主持人立刻表示要加一个英语的歌舞节目。
  教授寒暄客套许久,才有机会开口解释:“柴大使太隆重了,我今天也是跟顾在办公室里聊学术问题,离开时他随口提到会来大使馆共渡除夕。所以我也一时兴起,做了不速之客。柴大师不嫌我是来蹭饭的,就很感激了,大家不要拘谨,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
  “这叫什么话,基老肯来荣幸之至,何来不速。”柴大使一边笑着应对,一边已经抛了一个环绕全场的微妙眼神。
  那意思就是谁了解近况真相的,赶紧递个话儿。
  叶纨连忙不着行迹地踱到柴大使侧后方,轻声说:“顾骜目前很得基老赏识,应该是真心当关门弟子调教的。他还说只干到退休,把这一届博士生带毕业。顾骜之后,不会再招生了。”
  柴大使毕竟是日理万机的,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注意到太多细节。
  何况外交部里对顾骜最近去过伊拉克的事情,知情者也是极少几个,驻美这边的人,都是不了解真实使命的。(叶纨知道,因为她是带话的)
  所以叶纨就扮演了提词器。
  柴大使听完,这才肃然抖擞了精神,再看顾骜时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其他级别更低、更不明真相的外交官,就更加肃然起敬了。
  “小顾同志,真是后生可畏啊,今晚你可要陪令师吃好喝好。这边的小型除夕文艺汇演,基老可能看不上,但你可要当好解说啊,节目大多是我们工作人员自己出的。”柴大使亲切地与顾骜握手。
  随着领导客套完后,场内氛围立刻活跃了起来,其他级别不那么高的人也开始互相与顾骜甚至教授攀谈。
  很快有女外交官注意到了顾骜的面貌和衣着,然后若有所思,回去拿了一张《华生顿邮报》,确认几眼后惊呼道:“啊,原来就是你!小顾同志,《华生顿邮报》上拍到的这张白宫北草坪上、总统就职典礼的观礼台照片上,这一桌,跟基老和布热津斯基顾问坐同一桌的,就是你吧?”
  “哪里哪里?是么是么?哎呀,还抬手挡闪光灯了。这张照片应该转发给新华社啊。”
  “诶,对了,前几天多米尼加大使馆的人来带话儿,说是有意与湾湾断交,好像隐约透出来的口风,就是因为乔治敦的华尔士外交学院、所代表的学界风向变了吧?”
  这番羡慕嫉妒但不恨的窃窃私语,传到了柴大使耳朵里,他也敏感起来。
  “新闻联络处的人呢?对了,小叶,你赶紧找美联社,把这张照片的原片要来,马上!一会儿给国内发贺电的时候,附上传真。”
  “好的大使,我马上联系。”叶纨严肃地立正,领受了任务。
  一切忙完,已经是中午11点多了,对应国内时间是深夜11点多。
  大使馆的新春贺电开始发布,照片和大篇文字材料影印件则用传真。
  另一边,邓秘书的私人拜年电话也。


第295章
  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热情洋溢地观看着央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
  台上红歌盎然,台下欢声笑语。
  时间已经临近午夜,一位真·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登台,带着一个30来岁的徒弟晚辈,用脆亮的嗓音歌颂祖国,晚会也进入了高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随着最后一首红歌唱完,老艺术家们还未下台。央视播音员、新中国第一个男播音员、晚会主持人赵老师,就拿着一张刚刚到手的提词纸,步履从容地走上台去。
  按照原本的晚会节奏,赵老师应该和刚表演的歌唱艺术家们客气赞美几句,然后公式化地宣读一批“XX人民发来贺电”。
  “下面宣读一条来自我国驻美大使馆发来的新春贺电,以及随电喜讯……”
  赵老师那浑厚熟悉的嗓音,带着欢欣鼓舞的喜气,字正腔圆地念起来。
  电文里,自然提到了某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驻美使馆一起参加庆祝活动、一并联署贺电。
  满场掌声,热情洋溢的氛围更浓厚了。
  央视的摄影师连忙把镜头转向几个在场的领导,把珍贵的鼓掌镜头录下来。(电视台不播不代表不拍,录像带是存着的)
  众所周知,首长是非常繁忙的,才没空全程四个多小时都跟着看节目,后来约定俗成都是11点左右才来转一下,过了午夜后再走。
  只有掌声,只有热情洋溢,并没有震惊,但是,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回事。
  毕竟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哪那么容易震惊。
  换位思考一下,后世看春晚的普通人,听到电视台上一句“某某人民发来贺电”,一样不会震惊,即使跟着喜讯,也就“同喜同喜”两分钟、感慨一下而已,然后就忘了。
  只有有嗅觉的人,乃至曝光当事人身边的人,才会真正注意到这么一露脸的能量所在。
  比如,立功者所在单位的全体领导、同事,肯定是要炸锅,甚至膜拜的,进而推广到学校、社区、家乡,以他为荣。
  比如那些天天真心钻研新闻连播、想要仕途上进的人,对这里面的先进才会特别敏感。至于平头老百姓,连隔壁省的领导是谁都记不住,谁耐烦花这个脑子啊。
  所以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必要进一步过度解读。
  ……
  第二天,某些报纸的新年贺刊上,凑趣地公布了一条加勒比某小国与湾湾断交、与我国建交的喜讯,就放在第一版右下的角落里,只占八分之一版面。
  因为是新年贺刊,往常都是四个黑色大字报头的报纸,被印成了红色油墨的报头。
  在那篇纪念外交胜利的新闻左边,也就是头版最左下角的八分之一版面,简单介绍了我国驻外各系统发回贺电、祝贺全国人民新春快乐,并在副标题上着重强调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与使馆人员共度春节、联署祝贺的内容。
  至于头版上方的主体空间,则是对半开的照片和文字报道版面。
  照片的内容,正是14天前、美国新总统李根的继任典礼上,那张美联社记者拍的全景照。
  因为取景的角度略微有些斜,与总统正脸有30°左右的夹角。所以远处的总统,位于画面的偏右上方。而近处被拍进去的几张观礼嘉宾圆桌,座位也是有些侧的。
  照片底下的注释,就占了整整七行字。
  “后排站立:美国总统,李根。”
  “前排左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教授;”
  “前排左二:基辛格夫人;”
  “前排左三:顾骜;”
  “前排右三(背对镜头者):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教授;”
  “前排右二(背对镜头女):布热津斯基夫人;”
  “前排右一:前顾问助理、奥尔布赖特副教授。”
  照片右侧的文字报道,算是一篇人物事迹专访,只不过并没有真的采访顾骜,而是拿了他的历史成绩、调了档案、再问问学校和单位领导,拼凑出来的。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类比,大致相当于1963年《向某某同志学习》的报道生成过程差不多吧。
  简单粗暴地说,顾骜这次要是在伊拉克牺牲了,那他的知名度配合这一波宣传,大致可以和那些前辈差不多。
  但是他没死,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所以影响力还差一截,至少还没资格被人教版语文课本提到。
  实事求是,如果只追求知名度的话,其实那年代最高级别的奖励,就是写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比《人人日报》和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什么的都有用。
  尤其那时候只有人教版,没有自选教材。进了课本的,就意味着全中国人人都要认识你,甚至强制性逼迫背诵,不背就会不及格,不背就会不毕业。哪怕几十年后,不管马风怎么折腾露脸,真的科学统计一下,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没有知道鲁迅的人多。
  所以顾骜的出名之路,其实还任重而道远呢。他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活着的时候写上语文书。
  至于比印在语文书上更快捷的办法,理论上也是有的,比如把头像印在钱上。但那都是针对已故古人的,对于想享受人生的人当然不用考虑了。
  反正顾骜这辈子是要当消灭地球人实体货币的那个男人的,他死后的世界肯定没有纸币了,尘归尘土归土,何必纠结呢。
  废话少说,反正这篇报道从他中学时候的优异表现开扒(不过隐去了为伟大工程做贡献的细节),后面又提到了他在《勿谓言之不预也》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前后的一些枝节(又省去阿尔巴尼亚出访辩论)……
  再到在外经贸相关部门如何立功、如何取得突出学术成果、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教授看中、然后盛意拳拳邀请去做关门弟子授以毕生绝学、然后到乔治敦后又如何学术表现突出、折服导师与同学、在学术圈子里激起反响、得到加勒比某小国如何如何……
  还真是为难了写报道的记者了,那么多要春秋笔法掩盖掉的真枪实弹大功劳,最后只能拿那些用来给真功劳打掩护的烟雾弹来着笔。
  偏偏光写四年来的烟雾弹,也已经比吃瓜群众们能想象的要精彩了,真把烟幕后面的东西写出来恐怕要惊掉吃瓜众的下巴。
  站在专业新闻的角度来说,被烟雾弹淡化了的事迹,其实是不太够格这么高调占整版的。但架不住昨晚领导开心,大年初一本来就要写点报喜的好东西,没必要太严肃。因此多方作用,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顾骜在钱塘老家的父亲和姐姐,拿到红报头的某些报纸后,激动得那叫一个狂拍桌子。老爹顾镛血压都高了,幸好姐姐顾敏禁了他春节期间喝酒,给吃降压片,才算没事。
  然后年初二一大早,明明厂子里还在过年放假,顾镛就偷偷摸摸自己开车载了一后备箱的报纸。趁着工人们都不在,自个儿亲自偷偷把厂区里的书报栏和板报拦统统贴上年初一这份贺刊。
  顾敏看了也眼热,于是趁着学校放寒假,也偷偷背了满满一书包报纸,潜回浙大校园,把所有宿舍区和教学楼楼底下的书包栏都贴上新报纸,浆糊都用掉了两大桶。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
  国内年初一一大早、报纸引出来的时候,因为时差的关系,美国这边还是年三十晚上呢。
  大使馆新闻联络处的叶纨,自从用完午宴、看完文艺汇演后,稍微睡了个午觉,下午就又开始值班了。
  就在夜里值班快结束的时候,她收到了国内回传的一份传真,正是通报使馆喜讯新闻稿的使用情况的——也就是把那个刚新鲜出炉的头版给传真了过来。
  (注:中国驻美大使馆内设有14个处和办。随员、三等秘书、二等秘书这些都只是职级,除了职级之外,每个外交官还有具体职务。
  所以叶纨目前的具体身份是三等秘书、使馆新闻联络处副处长。她下面还有随员级别的科长、乃至连随员职级都没有的普通底层雇员。
  一般一等秘书都是使馆内某个处的正处长,等于国内副厅级。一等秘书往上,也就是“参赞”开始,都属于“使馆领导”,至少正厅级。以上级别仅限于驻美,驻德日英法降半格,鼻屎小国再降)
  因为传真不是彩色的,所以红报头传了一遍也就重新变回黑色了,跟往日的版本一样。
  “真是命好,全让他赶上了。”
  叶纨看着国内的处理,内心不由怦然一动,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当然,只是羡慕,不是嫉妒。
  她还是没想到,这点事情,居然能占整版。
  因为今天这种日子并没有更多的新闻件要传达,所以叶纨把手头的东西扫了一下,就去找自己的顶头上司杨参赞汇报——柴大使已经休息了,日常工作也不可能都找大使汇报,如今当值的领导就是杨参赞。
  同时,叶纨也不需要向她的正职、一等秘书冯处长汇报,因为冯处长同样没上班。
  新闻联络处的一名正处长和两名副处长,就是24小时三班倒值班的,确保什么时候有突发事件都有人在管事儿。
  杨参赞看了叶纨的工作日报,笑着说:“小叶,你太认真了,这种喜报,没什么好汇报的。早点回去休息吧——我看你有空可以复印一份,给当事人,那个小顾,带个喜讯去。”
  原来,顾骜和基辛格,下午的时候就离开大使馆了,毕竟使馆的庆祝活动是午宴而非晚宴,活动结束后也不好一直留客不让走。
  “人家才不想去那个大猪蹄子那里呢,不过既然是杨参赞安排的工作任务……算了,也是为了国家正事。”叶纨内心挣扎了一下,接受了这个任务。
  浑然过滤掉了“有空的时候”这个修饰前缀。


浙东匹夫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