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6章 结案


  “不完全是。”
  武媚娘眉头微皱,现出一抹犹豫:“虽然我了解陛下,但在这件事上,我仍有失败的可能。”
  “那阿姊你想……”
  “阿弥,我找你来,是想你助阿姊一臂之力。”
  “阿姊请说。”
  武媚娘却没急着开口,而是向苏大为慰勉的一笑:“你不必担心,最要紧还是陛下心意,所以我要你做的,真的只是举手之劳。”
  “愿闻其详。”
  “在朝会上,必然会有大量官员弹劾,我也会有一些帮手,但这些人本就不多,我也不能用太多人。”
  武媚娘向苏大为含蓄的点了一下。
  苏大为自然明白。
  要是在大朝会上,站在武媚娘这边的官员,和弹劾的官员一样多,只怕李治就会起疑了。
  李治用武媚娘,那是要她当秘书。
  没事秘书干,有事……
  咳,总之做秘书的,就要有觉悟,不能去想着培植自己的人手势力,这是大忌。
  此前武媚娘一直做得不错。
  至少没有招致李治明显的反感。
  虽然暗中也有博弈,但大面上,两人还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保持共进退。
  但是此次郝处俊他们发难,从李义府,到郭行真、王伏胜,一下子将平衡打破。
  把隐藏在水面下的问题,激化出来。
  武媚娘看着一株梅树秃枝,沉吟许久,才道:“武顺是我阿姊,近两年,她有些不智,被人蛊惑暗地里与我争宠,这些我都看在眼里,但我并不需要她死。
  她的死,于我,不是致命伤,但也是血脉相连的至亲。
  我不能容忍有人害死我的阿姊,还能逍遥。
  那些人,有一个算一个,我都要他们付出代价。”
  说到最后一句时,武媚娘语音锵铿,透着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杀伐之气。
  苏大为这时才想起来,昔年废王立武时,武媚娘可是亲口下令,将被废掉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自冷宫里杖毙。
  她并不是弱女子。
  论仁慈,她可以是明空法师。
  但若论杀伐果断,她是与李治并称二圣的天后,是未来的则天大帝。
  怎么能小看了她的铁血和戾气呢。
  “阿姊已经有安排了?”
  苏大为试探着问了一句。
  武媚娘看了他一眼,却并未回答。
  “到时你自然知道,你一向聪明,选择有利于我的方向,推上一把,便足矣。”
  “就是这么简单?”
  苏大为有些不敢相信。
  武媚娘明明可以很简单的解决,让人给自己带句话就行了。
  却还是让人专门召自己入宫。
  之前他还以为,武媚娘会把翻盘的赌注,压在自己身上。
  想必很多人,暗地里都是这么想。
  但结果,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这从侧面说明,武媚娘如今的势力,远超过许多人的想像。
  连都察寺都没发现,武媚娘如何对中下层的寒门施加影响力。
  如何让那些人听令。
  武媚娘长叹一声:“一来,让你安心,二来,让你顺手帮我一把,最后,咱们也有许久未见了,郭行真出事之后,太子的身体……是我现在最担心的事,你之前所说的事……”
  “孙思邈老神仙已经找到了,目前正在前来长安的路上。”苏大为肯定的道:“最多再过数月,他便能来长安给太子诊治。”
  “真的?”
  武媚娘的眼里,立刻亮起光芒。
  那双琥珀琉璃般的眼眸,也像是一下子有了生机,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若是太子身体能治好,阿弥你便是我母子二人的再世恩人。”
  “阿姊,你都说了,视我为弟,那太子便是我的外甥,既是一家人,这些都是我份内之事。”
  “算你会说话,你的情,我都记心里了。”
  武媚娘说到动情处,伸出柔荑主动握住苏大为一只手,眼眸里波光荡漾,似包罗了无限星光。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是认识了两个男人,一个是陛下,一个就是你。
  陛下是我的丈夫,而你是我的福星。”
  “阿姊,夜里风凉,你早点回去歇息,我还要为高阳公主的案子做结案准备。”
  “好。”
  武媚娘深深看了他一眼,手指轻轻捏了捏苏大为的手掌:“那待大朝会后,我再和弘儿邀你入宫,我们一起饮宴,不醉无归。”
  “都听阿姊的。”
  苏大为开心的笑道。
  他现在也早已非吴下阿蒙。
  听得出武后的弦外之音。
  与太子一起邀他入宫饮宴,这便是替他在下一代天子面前,把关系名份给定下,把太子托付给他。
  所谓从龙之功。
  这是最大的褒奖。
  ……
  天空挂着鱼肚白色。
  天才蒙蒙亮,属于大唐的文武百官,便按着程序,鱼贯走入大殿。
  按着礼仪,数声唱喝。
  早有传旨太监替李治向百官问礼,同时令百官启奏。
  一切,都很正常。
  大殿珠帘后,大唐皇帝李治微眯着眼睛,面色微沉。
  在他手边,武后正襟危坐,双手交叠在腿间,与李治一起,听着朝臣们奏事。
  前几年还不用这样,那时武后只是替李治念奏折,帮李治一起分析和拿主意。
  有时也代李治办一些事。
  但是近年来,李治的头风越来越严重,发作时,难以视事。
  就算是平日大朝会,他的精力也衰竭的厉害。
  很难坚持听完整个朝会议事。
  所以自去岁开始,李治令武后与其一齐上朝听奏。
  坊间百姓,私下则说,大唐如今是日月并举,二圣临朝。
  还有长安街头一些相命的术士,摇头晃脑引经据典,说什么易经有言,日月丽天。
  大道理百姓也不懂。
  至少在麟德元年来说,大唐的百姓没觉得头顶上多个天后,有什么不对。
  日子还是一样的过。
  只是朝廷中确实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诸臣按着平常的仪规依次奏事。
  终于,大理寺寺卿裴廉手持笏板出列道:“启奏陛下,前次高阳公主之案,今日已经到了约定破案之期,大理寺少卿苏大为就在殿外候着,是否传他入内?”
  “传。”
  珠帘后,传出李治略显中气不足的喘音。
  传令太监尖声通传,殿中卫士,依次将声音传递。
  一时间,传苏大为之声,在殿内回荡不止。
  站在殿中的文武官员,下意识看向殿门。
  暗蒙蒙的天色中,苏大为一身大理寺官袍,腰上悬着金鱼袋,双手捧着一些卷宗,快步走入殿中。
  “臣,大理寺少卿,苏大为,叩见陛下、武后。”
  “免礼。”
  珠帘后,传出李治嘶哑的声音:“直接奏破案结果。”
  “喏。”
  苏大为应了一声,暗自吸了口气,扬声道:“高阳公主之案,颇为离奇,乃是道人郭行真以巫蛊之术所为。”
  “有何证据?”
  “有。”
  苏大为低头躬身,双手捧着卷宗道:“审案过程,皆记录在册,证物一,高阳公主遇害前,曾向臣借过玄奘法师所著《大唐西域记》,如今,此书已经在郭行真的道观里找到。
  其二,郭行真的弟子承认,是郭行真命他们在西市买了人偶,以做施咒之用。
  其中一人更言及,曾偷取过高阳公主的头发。
  另有一佐证,乃是越王府长史崔涣的案子。
  崔涣同样死于巫咒,也是被郭行真下咒。”
  “是何动机?”
  珠帘后,传来武后略显威严的声音。
  一个案子,光有证物,还不算完整。
  必须将动机,做案手段,证物,结果,一齐呈上,逻辑才通顺,案情才算完整。
  “据郭行真说,他对崔涣动手,皆因崔涣是御史大夫,崔义玄之子。”
  “崔义玄?”
  武媚娘与李治惊疑的声音响起。
  同一时间,朝堂上还有许多人,发出意外低呼。
  崔义玄,隋末投靠魏公李密,不得重用。
  武德初年,归顺唐朝,历任怀州司马,册封青丘县公,迁隰州长史。
  贞观年间,授尚书左司郎中、韩王李元嘉府长史、婺州刺史,镇压陈硕真起义,支持废王立武,授御史大夫、蒲州刺史。
  “正是。”
  苏大为不卑不亢道:“郭行真与前些年作乱的陈硕真,同出一门,乃是师兄妹的关系,崔义玄当年率兵镇压,击破陈硕真,因此,郭行真与之有仇。”
  这么一说,逻辑就通了。
  在场的各官员,及坐在殿上的李治、武媚娘,稍一思忖就知道,崔义玄如今在任蒲州刺史。
  崔义玄有四个儿子,长子便是崔涣。
  后面三个乃是崔神基、崔神庆和崔神福,如今都不在长安。
  或许当时郭行真心里在想:谁叫崔涣在长安呢,就你了。
  “郭行真一为试巫咒之术的效果,二为报仇,所以选了崔涣。”
  “朕,不明白……高阳公主,与郭行真又有什么仇怨?”
  殿上李治的声音,微微喘息道:“郭行真有什么理由去杀公主?”
  “为仇。”
  “他与高阳有仇?”
  “没有。”
  苏大为道:“但他与陛下有仇。”
  “嗯?”
  坐在珠帘后的李治身体一下子挺立起来,头也不晕了,精神也不萎蘼了。
  “他与朕有何仇?”
  “陈硕真与郭行真,师承的门派,当年属南边萧铣部下,皆为大唐所平定。”
  “他是为了报仇来的?”
  李治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数分。


第八十五章
  整个大殿落针可闻,就算是方才有些心怀不屑的官员,此时看苏大为,也慎重了许多。
  因为苏大为所说的陈硕真,大家都还有些印象。
  只是没想到郭行真与陈硕真居然有那层关系。
  而郭行真又是怀着对大唐的仇恨,潜伏进来,简直细思极恐。
  苏大为向高高在上的李治与武媚娘叉手行礼道:“确实如此,郭行真来长安,确实怀有对大唐的敌意,伺机而动。
  现在请让臣将整个案情,原原本本的说一遍。”
  “准。”
  御座上,传出李治低沉的声音。
  苏大为深吸了口气,斟酌了一下用词,叉手为礼道:“这个案子,要从数年前说起,陛下与皇后为太子求医问药的诏书传遍大唐,郭行真也得知此事,从那时起,他便筹谋着复仇的计划。
  于是他花了一年时间,伪造身份,来到长安,又通过在东西市露出异人手段,进入韩国夫人和贺兰敏之视线。
  又通过这层关系,入得宫中,得到替太子治病的机会。
  替太子治病,只是幌子。
  他真正的目地,是完成陈硕真的事业,想要颠覆大唐。”
  这话刚落,大殿上立时传来一片嗡嗡议论之声。
  苏大为这番话,在许多人看来,未免太过危言耸听。
  已经有不少朝臣跃跃欲试,想要站出来反对了。
  只不过,珠帘后的李治发出一声咳嗽:“继续说。”
  “是。”
  苏大为定了定神,感受从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还有沉如山岳般的压力,稳定了一下心绪后,接着道:“要颠覆大唐,最佳的办法就是从宫中入手,但是宫中守备森严,郭行真一直没找到很好的办法。”
  从前朝就一直延续下来的太监制度中,不乏异人和精修武道者。
  李治身边,可以说是稳如泰山。
  昔年曾闹过几次异人之乱,包括突厥狼卫事件,都是李治设的局,有其政治利益。
  这些年,随着苏大为掌握都察寺,就越发能体会到,在天可汗身边,有怎样强大的力量在守卫。
  就连太子李弘身边,若郭行真稍露异样,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种情况下,李弘开始考虑用巫蛊的厌胜之术。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皇室人的贴身衣物,头发等等。
  但这些只能诅咒个人,想要诅咒整个李唐皇室,甚至大唐龙脉,非得另想办法不可。
  当年大明宫还没建成,还可以入龙首原大明宫,寻龙脉诅咒。
  陈硕真当年也是这么做的。
  但现在李治已经搬入大明宫,此法已经不可行。
  在这个过程里,郭行真发现了金宝神枕。
  若用太宗当年所用的宝枕施咒,很有可能直接咒到大唐龙脉。
  他唆使贺兰敏之向玄奘讨要到宝枕,但随后横生枝节,被李义府得知此事,并将宝枕要去。
  如果李义府将宝枕交还给李治,郭行真的图谋就会落空。
  郭行真再生一计,诱骗李义府,说借助金宝神枕上的灵性,可以锻造身体,令身体延年益寿,甚至返回青春。
  李义府虽然老奸巨猾,但他对自己日渐老迈,依旧十分在意。
  最终被郭行真打动,暂时将金宝神枕留在身边。
  这就是李义府犯忌用宝枕的由来。
  而望气之事,原本也只是李义府多疑,向杜姓术士询问有关事宜。
  结果却被人诬为望气谋逆。
  而藏在书房里的兵甲,则是另一个故事了。
  仇恨李义府的人,何止郭行真和苏大为。
  “在郭行真决定施行巫蛊咒术,诅咒大唐后,他发现了当年杀败陈硕真崔义玄之子,崔涣就在长安,于是顺势施咒,咒杀崔涣。
  在更早一些的时候,郭行真还向高阳公主施咒,可是很快,他发现高阳公主手中有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据郭行真供述,他想得到这本书,于是亲自潜入,用异术将书盗走。
  在这个过程里,一时失手,击断公主脖颈。
  但公主当时还未死,直到咒术发作……
  书,昨日已经在郭行真的道观中找到了,可以证明此事。
  另外,郭行真施术,秘阁郎中李淳风也有些察觉,曾向臣提及此事,让臣协助一起查找源头。”
  一口气说完这些,苏大为再次向李治行礼道:“陛下,当日臣领此案,与陛下约定十五日破案,如今臣做到了,所有的证词、口供、证物,都已呈上,愿陛下垂询。”
  大殿略微一静,殿角香熏升腾。
  就在李治将要开口时,突然有人从朝臣班列里走出,大声道:“陛下,臣有本启奏。”
  苏大为侧脸看去,是一名面生的官员。
  看官服,像是御史台的人。
  御史台是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
  秦汉以御史负责监察事务。
  御史所居官署称御史府,又称宪台。
  南朝梁陈、北魏魏齐时,称御史台。
  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
  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御史台中,以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副之,领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之前李义府的案子,李治便着令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联合侦办。
  其实还要加一个都察寺,不过都察寺是隐在幕后负责收集证据。
  “陛下,之前李义府之案,是由大理寺、刑部与御使台联合审理,苏大为接手才不过数日,又绕开了御史台和刑部,在大理寺私下提审李义府。
  臣还听说,苏大为曾去秘阁,单独审会郭行真。
  以上种种,臣有理由怀疑,苏大为有助其串供的嫌疑,其查案,不案规矩,于理不合。”
  这番话说出来,朝世中有不少人点头表示认同附和。
  苏大为却是微微一笑,站在殿中,不卑不亢。
  殿上的李治沉默数息后道:“苏大为审此案,是朕亲口特许,他提供的结果,只要与人证、物证和案情对得上,就可以用。”
  如果换别人像苏大为这样查案,李治自然会起疑。
  但苏大为本身就是都察寺寺卿,这些隐秘之事,正是他的职权所在。
  有许多见不得光,不需要让人知晓的手段,正是都察寺的日常。
  虽然李治已命苏大为撤下都察寺卿位置,并有意将都察寺的职权一分为三。
  但很显然,行政命令到了,具体的内部权力划分,还需要一定时间。
  以李治的聪明,自然不会去纠结这些细微末结。
  他要的是结果。
  苏大为呈上来的这份卷宗,说的这个故事,是能将一切逻辑给连上,并说得通的。
  而且也有充足的证物和证据。
  还有郭行真和李义府分别签字画押的证词,可以算得上是铁案。
  这个时候御史台再弹劾苏大为的办案手段,李治早已无心去追究。
  “方才苏大为呈上的卷宗,朕已经看了,案情清楚,不用再议,念在李义府过去对朝廷的功劳,削职为民,流放岭南,其府宅家产充公。”
  李治的声音从珠帘后传来,隐隐带着一丝疲惫。
  这个结果,显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李义府藏甲、望气、擅用先帝御用之物,判个斩立决并不为过。
  甚至碰上狠辣一点的帝王,来个诛九族也不稀奇。
  但李治只判了流放,家财充公。
  这比起谋逆之罪,何止高抬贵手,简直是皇昂浩荡。
  满朝文武议论纷纷,都对李治的旨意,感到不可思议。
  只有苏大为清楚其中的门道。
  李义府找术士,睡先帝的金宝神枕,这些都是确定的。
  但府中藏甲,乃是被人设计陷害。
  李治对李义府已经失望,要放弃这枚棋子。
  但又不忿幕后那些门阀贵族,不想令其太得意,而且念在这些年李义府做他的白手套,背负不少骂名。
  所以才高抬轻放。
  “至于郭行真,此人罪不如赦,着令斩立决,死后由秘阁郎中李淳风,将其尸骨以符印镇之。”
  李治的话音刚落,朝臣中又有臣子站出,大声疾呼:“陛下,郭行真的巫蛊案,不可如此草率结束。”
  众人抬眼看去,只见说话者,乃吏部侍郎周攸之。
  六部皆在尚书省之下,受尚书左右仆射掌握。
  而现在吏部的人却跳出来,明显如今的尚书右仆射许敬宗,并不能完全掌握六部。
  或者说,关陇贵族和山东世族,隐隐有联合起来的迹象。
  不知在珠帘后的李治和武媚娘是如何想,苏大为在一旁,只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这朝堂上,远比战场凶险。
  看似平和之下,有看不见的激流汹涌。
  杀气四溢。
  “前次郭行真之案,东台侍郎和西台侍郎都曾弹劾,郭行真并非一人做案,其人上下打点,有无数人为之配合,不可疏忽,而放跑了真正凶手。”
  周攸之话音刚落,工部侍郎吴孟起站出来道:“陛下,臣不同意周侍郎的看法,郭行真之案,先前大理寺少卿苏大为已经言明,其人身怀异术,借太子治病的机会,潜入宫中。
  因此,治此人之罪即可,不可无辜诛连,大兴牢狱。”
  “吴侍郎此言大谬,想郭行真初入长安,若无人举荐如何认识韩国夫人,如何得贺兰氏举荐入宫,又是何人将他推荐给陛下,又是何人令他给太子治病。
  太子如今身体欠安,究竟何人为此负责?”


庚新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