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紫宸问对(下)


  李治在看苏大为,隔着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烟雾。
  武媚娘的手握着李治一只手,眼波温柔。
  殿内安静到极点。
  苏大为不能让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说些老生常谈。
  因为这次入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叙职报告”。
  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能让李治满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丽减少叛乱,乃至彻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浅见。”
  李治没有说话,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继续说下去:“首先一点,要将原本的势力铲除,若有叛逆则,须斩草除根。
  第二条,是扶持亲唐之人,使高句丽之民不能凝聚一体,分而化之。
  第三点,须用我大唐优势的文化,技艺,不断渗透,改造高句丽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为荣。”
  苏大为说的这些话,其实并不算新鲜,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对这种手段都十分熟练。
  打掉顽抗者,扶持投降派代理人。
  最后是文化渗透,教育改造。
  苏大为说的这些,李治虽然没出言反对,但明显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就在这时,苏大为又说出一番话。
  “铲除叛逆,扶持亲唐之人,这些我相信大总管他们都已经在做。
  这些能解除一时,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有用的,还是文化渗透,虽然耗时较久,但却是治本之法。
  臣以为,可以给高句丽及百济之人,一个向上的梯子。”
  “梯子?”
  “就是晋身之阶,我们打破了高句丽和百济原有的阶层,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只靠杀,是杀不出稳定局面的。
  必须要有晋升的阶梯,将高句丽和百济中的精英吸纳入我大唐。
  以臣之见,可效仿大唐制度,以都督府在辖区设力选拔机构,以对大唐立功,或本地有才名,得推荐,可入都督府设立的机构,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制度,其中优秀者,可再送入大唐深造,甚至入国子监深入学习我们的文化。
  通过考核,其中优异者,赐其入大唐为官的机会。
  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手段,可以令半岛的人才,为我大唐所用,同时扶立起亲大唐的阶层,稳固高句丽和百济。”
  李治一直认真听着,直到苏大为说完,他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说了一个字:“善。”
  这代表他对苏大为说的这番话认可了。
  其实大唐作为天下共主,一直有吸纳各蕃国人才为己用的习惯。
  在唐廷一直有大量的蕃将,甚至是外国官员。
  比如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过去都是被大唐征服的部族,最后举族内附归降。
  从此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种武力的吸纳,毕竟与半岛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了。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了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但是苏大为所提的,确实给了李治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的叛逆。
  到扶持亲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了起来,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的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的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的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的。
  有苏大为提出的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仔细咀嚼一番,他的脸上终于多了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了李治的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感觉自己的“叙职报告”算是通过了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么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场。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以李治的精明,不可能不在意。
  甚至他对大将掌兵上的风吹草动,异常敏感。
  苏大为在入宫之前,就知道李治肯定会拿这个话来质问。
  第一次李治召他入宫,他是借着被刺之事给回了。
  说是给李治缓冲时间,何尝不是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寻找最合适的时机。
  深吸了一口气,苏大为向李治抱拳道:“陛下,我为熊津都督,首要职责,便是守住百济。”
  “守百济,便要征倭?这是何道理。”
  李理的语气,透出几分冷意。
  从他微眯起的眼睛里,闪动着危险的光芒。
  这是天可汗,在质疑领兵大将,是否有了不臣之心。
  苏大为额头上隐隐渗出冷汗。
  他知道这是此次入宫,最关键的考验。
  李治用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如果他有怀疑,他便会弃而不用,甚至斩尽杀绝。
  若是他能确定臣子的忠心,哪怕能力差一些,他还是会留任。
  在李治这里,忠心才是第一位的。
  他既非太宗李治民那样的马上皇帝,开国君主,自然不能凭借军功和威望统领天下。
  李治驾驭大唐,凭的是他的眼光、智慧、隐忍,以及高明的帝王权术。
  正如他废掉王皇后和萧贵妃,扶武媚娘为皇后。
  借着废后之事,同时打击了关陇和山东门阀,打压了长孙无忌。
  再将武媚娘推到台前,与那些老臣和门阀打对台。
  他则在幕后,平衡内外。
  终李治一朝,军事、财权、人事任免,这些最关键的东西,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里。
  武媚娘手里唯一亲近一些的官员,一个李义府,一个许敬宗。
  这两人,一个因罪被流放,一个辞去相位。
  几乎没有提供武媚娘任何可靠的助力。
  至于娘家亲人,至今引入宫的也只有其姐武顺,其母杨氏。
  武媚娘真正掌握大权,要在李治驾崩之后。
  李治是一个非常擅常玩平衡之术、借力打力,隐身幕后,并且牢牢抓住权柄的“天可汗”。
  大唐的疆域在他手里,达到巅峰。
  而这样在一位雄主,后世居然会落个“懦弱”之名。
  苏大为亲眼见到李治的成长,自然不会有任何侥幸心理。
  整个大唐,最信任武媚娘,最防备武媚娘之人,只有李治。
  对于武媚娘,他既信且用。
  但对武媚娘身边之人,他非常警惕和防备。
  苏大为被武媚娘视为亲弟,又是年轻一代将星,实在是武媚关系网中的“异类”。
  其身份,位置,在李治眼中,万分敏感。
  苏大为心如明镜一般。
  他深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拿出腹中已经想了无数次的答案,向李治抱拳道:“陛下,臣自跟邢国公习兵法以来,常记在心里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百济虽已被我军征服,但百济王室与倭王乃血脉之亲,世代交好。
  否则倭国也不会以倾国之力,率师远征白江。
  若非有赖陛下神明,臣与刘仁轨适逢其会,在白江一举击破倭军,若被数万倭军登陆,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我们在泗沘城只有一万唐军,再加上数千新罗仆从。
  若倭军与百济叛军相为奥援,再加一个高句丽,百济局势必然翻天覆地!”
  这番话,绝非危言悚听,而是极有可能之事。
  几万倭军,在海面上受限于战船和战术不如唐军,被苏大为和刘仁轨再加刘伯英,打得大败。
  但这几万倭军若是登陆上百济,那战斗必将是另一个局面。
  前有倭军,后有百济叛军。
  再加上心怀鬼胎的新罗人。
  还有高句丽在一旁虎视眈眈,这是必死之局。
  全赖苏大为当时的反应快,而且连战皆胜,在高句丽、新罗、百济叛军和倭军没有形成合围之势前,先袭取高句丽买召唤,劫去高句丽人的粮草。
  再返身打崩了扶余丰这些百济叛军。
  接着再在白江口大破倭军。
  最后挟着大胜,又用分化之策,裹挟了新罗世子金仁泰,使其与金法敏争夺新罗王之位。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镇守百济泗沘城的唐军,都将万劫不复。
  但苏大为硬是凭着强悍的智谋和执行力,在不可能中,打出一个时间差,打出一个大胜之局。
  如今的百济能有这样有利的局面,那是苏大为带着众将士,拿命拚出来的。
  这番话,即便是心有犹疑的李治也不能不为之动容。
  李治声音放缓道:“以朕留在百济的兵力,能有现在的局面,殊为不易。”
  停了一停,他接着道:“既在白江打破倭国,何须再跨海远征?”
  “陛下,倭国野心勃勃,陛下不在前线,不知倭人狂妄,若不重挫其野心,打掉他们的根基,只怕百济永无宁日。”
  见李治面上不以为然,苏大为急道:“陛下,倭国看似遥远,但其国对大唐野心一直不小,一直向长安派驻细作,刺探大唐和陛下的隐私,并且倭国中大兄扬言,大唐不过尔尔,要派兵打败唐军,马踏中国。”


第一百二十章
  呯!
  以李治的城府,在这一瞬间,也觉脑仁一炸。
  伸手重重一掌击在扶手上:“简直狗胆包天!”
  苏大为在心中暗自道:对不住了中大兄,谁叫你曾经狂妄的对着鬼室福信说过这些鬼话呢,不用你顶锅实在说不过去。
  中大兄确实说过这种话,但那时唐军还没打下百济,百济正不断攻打新罗。
  鬼室福信秘通倭国,打算百济与倭国联合出兵,共同吞并新罗。
  “倭人确实是狗胆包天,毫无对大唐敬畏之心,白江之败,他们虽然损失惨重,但以臣对倭人的了解,他们必然会卷土重来。
  臣身为熊津都督,必须思虑长远。
  打掉倭国,除掉隐患,实乃不得不为。
  并且……”
  苏大为看了一眼李治的神色,放轻语调道:“将倭国纳入大唐治下,新罗也能安定。”
  这话出口,紫宸殿内突然安静了一瞬。
  李治,似乎颇有些意外的看了苏大为一眼,那眼中的神情仿佛在说:原来你也想到了这一层。
  人的思维,是分层级的。
  真正有智慧的人,所看之事,往往比普通人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李治的目中隐隐有一丝复杂之色。
  这种神色,转瞬即逝。
  苏大为也来不及看懂,这位大唐帝王此时心中在想些什么。
  但可以肯定一点,以李治的智慧,此时一定明白了苏大为的第二层用意。
  第一层,是为了稳定百济的局面,防止倭国持续用兵侵扰。
  第二层,是为了看住新罗。
  这个小弟,虽然之前表现驯服,但并不意味着新罗人就会一直乖乖听话。
  随着大唐在半岛占有绝对的强势,新罗人也开始生出别的心思。
  担心被大唐像对百济和高句丽那样吞并,国策必然从亲唐,到拒唐。
  但苏大为现在打下了倭国,就如同下围棋,将新罗周边最后一处“活眼”堵上了。
  除了乖乖做大唐的小弟,别无它法。
  苏大为没有再说话,再等着李治的进一步反应。
  武媚娘的眼眸抬起,扫了一眼抱拳立在阶下的苏大为,又看了一眼李治。
  低下头,唇角微微翘起。
  自己这个阿弟,现在越来越沉稳了。
  李治的食指在扶手上,一下接一下的敲击着,又过了片刻,他才开口道:“倭国现在局势如何?”
  “回陛下,倭国是由几处岛屿串联而成,最近的对马岛,距离新罗只有数十海里,旦夕可至。
  过了对马岛,便是倭国的九州,然后是四国、本州、北海道、库页岛。
  目前我军已经控制了对马、九州、四国、本州,只剩下北海道与库页岛。”
  安文生率着黑齿常之和沙吒相如之前一直进兵顺利。
  除了中途因为神道教叛乱的事回军平叛耽搁了一阵,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敌人。
  不过,在征服本州之后,在北海道那边,遇到当地土人,名为虾夷族的黑矮生番的袭扰。
  再加上占领土地变大后,后续内部的派系和治理问题,以及粮草等问题。
  对北海岛和库页岛的攻掠,反而放缓下来。
  不过以安文生和黑齿常之计算,占领全部列岛,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倭国我军兵力几何?”
  李治问了一个十分关心的问题。
  苏大为斟酌了一下道:“之前臣率两个折冲府兵力,共计两千四百人征倭,如今他们大部已经撤回了百济熊津都督府。”
  “那倭国?”
  “臣吸纳倭国当地流民,以他们为兵,以少量我军将领为将,统御大军。”
  空气,突然安静下来。
  这不是先前那种安静,而是李治一下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天可汗的眼眸,透过炉香雾气落在苏大为身上。
  那眼神仿佛在说:这也行?!
  如果说李治担心苏大为擅自用兵,难以掌握,可当他听说苏大为只用了两千余人后,忽然觉得,这心里怎么觉得有点踏实了。
  两千多人,对战时的都督来说,并不算很大的事。
  唯一说不过去的就是跨海远征。
  但苏大为方才说了,倭国对马岛距离新罗才数十海里。
  李治略一思索,便知道这个距离意味着什么。
  好像,这倭国确有征服的必要。
  何况才动用两千余人。
  打仗哪里不要两千人?
  这点人够干啥的。
  李治微微沉吟着,又问出一个关心的问题:“倭国之地,有多大?”
  有多大?
  这个问题,还真把苏大为给问住了。
  他毕竟不是地理专业,又或者考据党,也没有清丈过倭国的土地,只能模糊的道:“以臣所知,倭国当有数倍百济大小。”
  李治吃了一惊。
  “数倍?那是不小了。”
  数倍的地盘,那至少是有高句丽的体量大小。
  若稍有不慎,没准还真能出个区域一霸来。
  手指在扶手敲了敲:“现在倭国你那……那些仆从军有多少?”
  “此前统计过一次,现在加入唐军仆从建制的倭军有十万左右。”
  “这么多?”
  李治眉头微皱,想到了什么。
  “陛下,看似多,但倭国比百济大得多,这些兵力要分驻地方,防止地方反叛,也很吃紧。”
  李治不置可否。
  在他脑海里,想的是制衡之道。
  那些倭人仆从,是苏大为征倭一手拉起来的。
  不可避免的打下了苏大为的铬印。
  作为权谋手腕高明的帝王,是绝不允许这种事发生的。
  大唐府兵都是作战临时征召,与统兵大将平时并无太多交集,不用担心形成私兵派系。
  但这倭国上的仆从,有十万人的规模,不可不防。
  李治敲击扶手的食指停下来,开口道:“倭国如此之大,光靠少量将领,恐难以理事,朕欲在倭国设立平倭都督府,你觉得如何?”
  苏大为抱拳,躬身,眼观鼻,鼻观心道:“凡日月所照,皆为陛下之土,臣唯陛下旨意马首是瞻。”
  这个态度,李治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点点头道:“甚好。”
  具体的安排,便略过不提了。
  但之后一定会有一系列的人事安排,空降官员,以执掌倭国,架空苏大为在倭国的势力。
  征倭之事,到此告一段落。
  李治虽然还有些疑虑,但比较满意苏大为的态度,暂时不打算在这件事上,去追究苏大为的责任。
  他只是用手按了按一旁桌案上的一堆奏折:“阿弥,你可知道,在你征倭这段时间,朝中有多少折子弹劾你,都被朕压下来了。”
  苏大为单膝跪地,脸上露出感激之色:“阿弥谢陛下信任,若非陛下许我便宜行事,阿弥也无法打下倭国。”
  这番话,既是提醒李治,他当初给过放权的密旨。
  又是表达忠心,表达感恩。
  李治的目地便达到了。
  或抬,或打,都是帝王权谋。
  他脸上挂起笑容,抬手亲热的道:“站起来吧,你看你,都是自家人,何须如此。”
  说着,又扭头向武媚娘道:“你看阿弥紧张的,你这做阿姊的,也不知给阿弥看座。”
  “啊,我一直看着陛下,倒疏忽了。”
  武媚娘忙起身,向李治歉意一笑,亲自从一旁端起一张胡凳,给苏大为送过去。
  苏大为忙起身接过。
  感觉武媚娘向自己深深看了一眼,眼神若有深意。
  “阿姊。”
  “阿弥,这几年你在外面辛苦了,看你这又黑又瘦的。”
  武媚娘扭头向李治道:“陛下,明日我想留阿弥一起用膳。”
  “应该的。”
  李治点点头。
  武媚娘又冲苏大为嫣然一笑,轻提裙角,款款回到李治身边。
  李治便是她的主心骨,是她的天。
  她现在全部心神,都放在李治身上。
  满眼都是宠溺与爱意。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能抵抗武媚娘这种温柔的眼神。
  “阿弥坐下,坐下说话。”
  李治向苏大为挥了挥手。
  就在苏大为小心落下半个屁股,摆出诚惶诚恐模样,刚刚落座时,李治突然开口道:“朕还有一事不解,百济的扶余丰,还有倭国中大兄,倭王你都派人送回长安。
  为何不见道琛和鬼室福信?”
  来了!
  苏大为心头一跳。
  这件事,终究躲不过去。
  就像是离开百济前,刘仁轨问他的一样。
  别的事都做得滴水不漏,为何却要在献俘之事上,利用手中权力,瞒下道琛和鬼室福信。
  这事,根本就瞒不过。
  李治乃一代雄主,目光如炬。
  怎么可能漏掉这种事。
  紫宸殿内的空气,为之凝结。
  从李治的眼里,身上,散发出森寒之气。
  苏大为知道,李治并非异人。
  所以这种气息,也不是真实的,而纯粹是帝王威仪,强大的气场、精神,所营造出来的威压。
  这个问题,跟方才征倭一样。
  是苏大为必须回答的“考题”。
  噼啪!
  殿内的鲸油灯,突然爆了一响。
  而苏大为,在这一瞬,脑中仿佛闪过千百个念头。
  最终,化为一声叹息。
  终究,不能在李治这样的雄主眼皮下,玩任何花样。
  瞒不过的。
  唯一的机会,便是示之以诚。
  苏大为起身,再次向李治单膝跪下,垂首道:“陛下,臣有罪……臣当初愿往百济,是因为李大勇之死。”


庚新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