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不可名状的升级过程
作者:十七筝|发布时间:2024-06-29 09:42:56|字数:22121
对同位素发电机的研究依旧要从同位素温差电池开始。
作为同位素发电机的能量来源,同位素温差电池对于陈新来说已经是完全成熟的东西,他只需要有原材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制造出来。
当然,他作为一个人,制造同位素温差电池的效率是有极限的,就算有着系统的升级功能,他只要看到就可以进行升级,但论效率和性价比来说,还是把生产线制作出来,让其他人来进行生产更合适。
不过在这之前,为了方便对同位素发电机的制造和研究,陈新还是手搓了一批同位素温差电池作为研究材料。
“陈新先生,这个同位素发电机要怎么来制作?”科研人员将陈新所需要的材料和零部件都送到了他所在的实验室,跃跃欲试的看着他,想知道他究竟要怎么制造这种听上去很科幻的同位素发电机。
对此陈新只是笑了一下,随即解释道:“我也不好解释,你们看着就行了,总的来说就是把三颗电池接在一起,然后提高它们的输出功率。”
说完,陈新便动手开始组装起了眼前的零件。
依旧和以前一样,系统虽然可以做到无限升级,将普通汽车蓄电池变成同位素温差电池,但如果陈新不将三颗同位素温差电池组装到一起,并且做出一个可以称之为支架的东西,将其组合成一个可以被视作发电机的整体,他也还是没有办法将其升级成同位素发电机的。
毕竟三颗电池是三颗电池,不把它们装到一起,是无法将其视作一台发电机的。
看到陈新在组装零件,这些科研人员赶忙凑了上来,帮忙的帮忙,录像的录像,虽说忙的好不热闹,但却也有条不紊,并没有给陈新带来什么妨碍,显示出了极高的专业素质和组织度。
在陈新等人组装着零件的时候,之前和陈新起过冲突的老教授也闻讯赶了过来。
虽说这个项目应该是高度保密,应该阻止闲杂人等的,但这位老教授却在表明了身份之后,成功让门口负责阻拦的人进来找陈新说情。
“那位老教授?他也想参加这个项目?”陈新有些诧异,同时也在怀疑着这位老教授的目的。
但来找陈新说情的人向陈新解释道:“这位老教授姓周,是理工学院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核子物理专家,如果说理工学院有谁能在同位素发电机的研制工作上为陈新先生你提供帮助的话,非这位老教授莫属。”
对于这番评价,陈新不予置评,因为他确实不了解这些东西,而这些年网络上各路专家学者冒出来的太多了,是个人都敢说自己是某某知名学者,某某领域的权威,这种话的泛滥一度使得所谓的专家已经变成了砖家了。
不过考虑到自己身边的这些人都是国家派来的研究人员,陈新在迟疑了一下之后还是点头同意让人去把老教授请进来。
老教授很快就被请了进来,看到陈新他们正在组装的东西,并没有贸然评价,也没有插手,只是站在一旁十分认真地看着陈新他们将东西组装起来。
组装完成的设备是一个大约有两米高的三角形支架,底座和上端各有一个圆盘,上面有三个槽位刚好用于固定同位素温差电池。
除此之外,整个支架的底部还有着一些简单的线路,似乎就是用来将电池的电量导出用的,整台设备看上去简直粗糙和简陋的不行。
然而实验室里的所有人都没有觉得这有什么奇怪。
陈新是知道自己升级之后这东西就会变得好看,没有必要对原型机花费那么多不必要的精力。
而老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则早就习惯了设备原型机就是这样一副粗陋的样子了,毕竟搞科研,向来都是先拼凑起来解决有无,再慢慢进行改进的。
从来没有哪个原型机制造出来就功能完善,更没有哪个科研人员会在制造原型机的时候先考虑好不好看。
不过纵使如此,一旁的老教授还是皱眉说道:“你们这个线路设计的也太粗糙了一些吧,只是单纯的将三颗电池并联在一起,为什么不优化一下线路的连接方式?”
“先把设备组装起来,优化的事情我一会来一次解决。”陈新回过头看着老教授,冲他解释了一句:“这就是我的能力,之前因为意外获得了后天学者症候群,无论什么设备我都能优化改造,但我只知道怎么做,而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原理。”
“还有这种事情?”老教授显然感到自己的认知受到了冲击,但却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陈新之前改造锅炉的成绩是实打实的,他也不打算在没有见识过陈新的能力之前就发表什么评论。
只要能够验证结果,复制过程,在老教授看来这就是科学的,科学不应该是教条主义的定理公式,而是可以证伪的认知方法,只要能够证伪,那就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至于说无法理解,那只能说知识的积累还不够,还无法认知所有的事物而已。
陈新也没打算向老教授解释,有的时候实际做一次,比说上一万次更有效果,所以他在将三颗同位素温差电池装到了眼前的设备上之后,便直接启动了系统的升级功能。
绿光闪过,一瞬间原本还粗糙无比的设备便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裸露在外的设备本体被包裹上了一层白色的漂亮外壳,看上去简约而干净。
被老教授嫌弃的电路连接也有了全新的样貌,虽然被遮挡在外壳之下,但却可以判断得出,线路已经得到了全新的优化。
第一次亲眼看到陈新使用自己能力的老教授已经陷入了震惊之中,他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所惊呆了,忍不住喃喃自语:“这是何等的……简直……”
一生治学严谨的老教授此刻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他甚至不能找到一个准确的形容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景象。
陈新看着老教授的样子,不由得感到一阵无奈,也幸亏他的能力不是来自于克苏鲁神话,不然的话冲着系统这种表现,老教授十之八九会受到冲击,变成旧日支配者的信徒吧?
毕竟说到底,系统升级在普通人看来,确实足够不可名状了。
第三百零一章 电弱相互作用发电
虽然陈新升级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不可名状的体现,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痴愚之人反而什么信息也不会获得,但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认知到系统升级的真相的。
不过无法认知到系统升级的真相,对于老教授和其他科研人员这样知识储备丰富的人来说,亲眼看一次陈新是如何升级设备的,他们所获得的收获其实是相当丰厚的。
“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吗?电路居然可以这样连接,同位素居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催化衰变过程,释放出更多的辐射能?”老教授从陈新升级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个完全颠覆现有物理理论的过程,这让他差点感到三观毁灭,整个人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物理学认知都差点被颠覆。
因为从物理学上来说,同位素的衰变周期也就是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这也是科学家可以通过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情况来测算蓝星、乃至整个宇宙年龄的原因,因为这个周期是稳定的,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
如果能够通过某些手段来加速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那核废料也就不至于只能填埋和在无人区放置,等待其自然衰变了。
这如果是真的……那就真的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大事件了,因为这将颠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让整个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全都要重新确立。
“你这到底是怎么加速同位素的衰变的?”老教授激动的抓住了陈新的衣服,向他逼问着,那副激动的样子简直就像是憋了几十年的老男人看到绝世美女一样。
虽然这个形容不太恰当,但对于一个一生都在研究核物理的科学家而言,陈新所展示出来的可以加速衰变过程的技术无疑就是一个绝世美女,对任何了解其意义的科学家来说都具备着无可抵挡的魅力。
“老先生,能先把我放开吗?你这样抓着我,我也没法解释啊!”陈新试图掰开老教授抓住自己的手,但没想到瘦弱的老教授两只手却如同铁钳一样坚硬,难以掰动。
老教授被陈新这么一说,这才松开了陈新,继续向他追问道:“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能够让衰变过程加速?你知不知道这彻底颠覆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老先生请冷静,我刚才就已经说过了,我知道怎么做,但却不知道怎么解释啊!”陈新冲老教授苦笑着。
这简直就是撒一个谎要用十个谎言来弥补的最佳示例,现在的他真的没法子向老教授解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系统又是如何做到这种完全颠覆现代物理学认知的事情的。
不过一旁的一名科研人员倒是似乎若有所得,想了一下开口说道:“会不会是通过弱核力影响衰变?这个在现有物理学理论中来说,是可行的,只是人类还没有办法影响到弱核力。”
“人类现在对弱核力才只是处于认知阶段,连理论体系都没有建立完全,更不用谈影响和利用了,如果是弱核力的话,这未免也太可怕了吧?”另一名科研人员不由得感到一阵毛骨悚然,能够影响次级力的装置就在自己面前这么轻描淡写的被人徒手制作出来,这实在是不啻于一颗原子弹直接在眼前爆炸的震撼。
科研人员们对此争论不休,老教授本人则放开了陈新,直接扑到了设备上,认真的观察了一会之后直接冲陈新问道:“可以拆开它吗?我要拆开来好好研究一下!”
“这当然可以,本身我制造原型机就是拿来给你们这些科学家拆开来逆向研究的。”陈新欣然应允,对于他来说只要老教授不逼着他解释原理,让他再做两台来拆开研究也没问题。
就在老教授喊过一旁的两名科研人员帮忙拆下机器上的同位素电池,开始对这台同位素发电机进行拆解的时候,一旁其他的科研人员却还在争论这到底是怎么实现放射性元素衰变催化的。
“核衰变是原子核自发产生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子跃迁过程,它应当服从量子统计规律,衰变的准确时刻不可预知,但衰变的周期恒定,我觉得这台机器的原理是将衰变的过程集中到了短时间内完成,而衰变本身的周期还是恒定不变的。”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其中一名科研人员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可是怎么样才能让衰变集中到短时间内发生?这不还是绕回到了弱核力应用的范畴吗?”另一名科研人员觉得这根本就是废话,而且很不科学,衰变过程在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应该是均匀且恒定的,不然的话物质半衰期就不会是测定时间的重要手段了。
在一众科研人员争论的时候,陈新只能站在一旁看着他们讨论,他可不是学霸,这些核物理的理论知识他只是在高中时代学过基本概念,甚至连皮毛都算不上,现在看着一众科研人员为此争论到差点打起来,实在是让他插不上嘴,同时也感叹世事的奇妙。
谁能想到他一个虽然不算学渣,但也不是学霸的人随手制造出来的东西能够让一群学霸差点打起来呢?
“是弱核力影响了衰变,而你通过电磁力与弱核力的统一,用电弱相互作用影响了衰变吗?”老教授拆开了设备,看着设备内部的结构皱着眉头思索,却忽然问出了一个问题。
陈新对此没有办法回答,对于弱核力他还是以前写小说的时候查过资料,知道这和强核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一起被称为四大基本力。
而在灾难之前网络上的一众科普软文中,四大基本力可是被爱因斯坦预言的“人类一旦掌握就可以进入更高维度的宇宙,改天换地”的“神力”,甚至有人宣称一旦掌握了弱核力这些四大基本力,时间也就只是一个坐标,人类可以实现时间漫游了。
而现在基于电磁力和弱核力应用的设备就摆在了这些科研人员眼前。
第三百零二章 计划敲定
同位素发电机给科研人员带来的冲击显然超出了陈新的预计,他也没有想到这种东西会有这么夸张。
对于陈新而言,这只不过是一种新式的发电机而已,但显然有的时候一件东西重不重要并不是看它是否复杂或是昂贵,有可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东西,却蕴含着极高的科技含量。
这就好比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如果放到二战时期,这东西也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存在。
因为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根本无法想象,计算机可以做到巴掌大小,装进一个人的口袋。
所以对于同位素发电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陈新能够理解,不过这却也并未影响到他原本的计划和安排。
在一众科研人员将精力都投注到对同位素发电机的拆解,寄希望于破解其中的技术,找到用电磁力影响弱核力,从而改变衰变周期的物理规律的时候,陈新则和几个没有那么疯魔的科研人员一起,筹备着建立同位素温差电池生产线的事情。
“从目前统计的情况来看,大型避难所确实需要同位素发电机,中型避难所如果有高耗能项目的话也可以安装同位素发电机,而小型避难所的话,直接使用同位素温差电池就足以满足其用电需要了。”一名科研人员拿着一张表格,向陈新做着说明。
这样的统计是很有必要的,虽说有陈新帮忙搭建生产线,产量不用担心,但也不能说每个避难所都装上同位素发电机,那样是会构成很严重的浪费的。
在这个末世,每一点资源的获取都要比灾难之前更加的困难,也要更加的珍贵,不应该也不能有任何的浪费。
而且有了实际的数据调查,也好控制同位素温差电池和同位素发电机的产量,避免发电机造的过多而没有足够的电池供应。
毕竟一台发电机需要三颗电池,如果电池的产量跟不上,就算有发电机也还是没用。
“那我们就先建立电池生产线吧,可以先生产一批同位素温差电池,让一些避难所先缓解一下情况。”陈新听完统计结果,了然的点了点头。
拿着调查报告的科研人员也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这是目前来说最合适的方案,同位素温差电池国家之前就已经有过相关的逆向解析,我们这里建立起生产线的话,参考我们这边的技术经验,其他地方也能够很快建立起新的生产线,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产量。
我不太建议急着建立同位素发电机的生产线,它的技术现在还没有进行解析,我们就算建立生产线的话,产品的质量也很难做到有效把控,良品率太低的话,只会是浪费资源。”
“良品率方面倒是不用担心,工人只需要知道该怎么操作生产线就行,并不需要了解产品的技术原理。”陈新反驳了一句,但却也没有反对这个决定:“不过你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就先把生产线建立起来再说吧。”
“好的,那我们这就去联系市府那边,先确定场地。”科研人员点了点头,虽然事情定下来了是好事,但接下来的工作却并不轻松。
现在外面还刮着暴风雪,外界气温零下七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施工了,就算是物资运输都是一件难如登天的事情。
在十二级强风横刮的情况下,就算是装满了煤炭的火车也一样有被风吹脱轨的危险,虽说现在国家已经倾尽全力在保障铁路物资运输,铁路战线上的同志也在冒着生命危险维系着铁路运输的通畅,但物资的供应依旧紧张。
运力有限的情况下,最重要的煤炭一直是运输的优先事项,如果这边建立生产线需要从外部调入物资,那必然会挤占宝贵的运力,很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所以如何调配物资,就需要工作人员仔细研究。
至于说施工和场地,这倒反而好说不少,并不算太麻烦。
在科研人员去和市府进行协调之后,一个之前封存的小型避难所就被划拨了出来,虽说地方不大,内部也还要整修,但地方至少是有了。
而施工人员……说句不好听的,现在最不缺的也就是人了。
虽然这种等级的生产线肯定需要专业的施工人员,但现在这种世道下,能有人干活也就不错了,太专业的人手一时半会也难找得到。
总之在市府的配合协同下,虽说顶风冒雪,同位素温差电池的生产线还是磕磕绊绊的在稳步建设之中。
在市府和科研机构推进着生产线的建设的同时,陈新还和秦岚一起回了一趟自己的避难所。
……
“还是这里舒服!”秦岚脱掉了身上的动力装甲,舒展着身体的同时也不忘向一旁同样在脱着动力装甲的陈新问道:“干嘛要突然回来一趟?有什么事是必须回来的吗?”
“嗯,有些东西要做,家里的工作台我用的顺手一些。”陈新也同样活动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关节,虽然动力装甲有助力装置,但穿久了一样会让人很累。
陈新其实是想要做一套万用工具,好方便他架设同位素温差电池的生产线。
当然,这个万用工具不是《质量效应》里那个整合微型电脑,分析探测套件,小型加工制造器的掌上设备,陈新想要做的只是一个类似的机械臂。
简单来说就是将一台微型电脑、一些分析探测仪器,还有一套加工工具整合到一起,变成一只可以装到身上的机械臂。
这也是最近陈新在市区做事时遇到一些不便之处之后才有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要花时间去找工具或者频繁的更换起子扳手,谁都会想要一个能够应付所有工作场合的工具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陈新做的这个万用工具在他的设想中应当还具备工作台的加工能力,可以根据图纸来制造物品。
这对陈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接下来他是打算借助机械臂来建造同位素温差电池生产线的。
第三百零三章 铸造大师
工作台前,陈新正在设计着自己的万用工具。
虽说这个东西的灵感来自于《质量效应》游戏里的万用工具,但游戏里那种只需要一枚芯片植入,就能够实现所有功能的东西陈新还是做不出来的,或者说没有足够的生存点和物资去升级它。
所以陈新打算做一个把所有常用工具都整合到一起的机械臂,这也就相当于把一个工具箱随身携带。
并且在加装了微型电脑和扫描分析仪器之后,这支机械臂还能够自己分析情况,更换合适的工具,免去了使用者自己换不同型号的扳手、起子拧螺丝的烦恼。
不在工厂干活的人可能永远无法理解,现场施工的时候没有合适的扳手、起子是多么烦人的一件事。
有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个扳手找不到,工作就得耽搁几小时甚至几天去借、去买,而这往往会造成大量的时间延误,对于工厂来说,设备停机一天造成的损失都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所以如果能够有一个这样的机械臂,确实是非常棒的选择,即便它做出来之后会很重也划得来。
陈新在脑海之中构思着这支机械臂,同时也在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凑到一起。
微型电脑这个没有现成的,不过陈新找了一个旧手机作为替代,现在手机已经没用了,拿来替代正好。
而分析、探测仪器,陈新则弄来了摄像头、测温枪、测距仪、测速仪、转速仪……等一大堆东西,虽说堆起来有点多,但整合起来之后,就没有问题了。
至于说工具方面则是最简单的,拿一个工具箱出来就能够满足各种需要了。
只是除了这些,陈新还想往上面加一个3D打印机。
这源自于陈新父亲的建议,常年参与过现场施工的人知道,有的时候是需要现场加工零件的,比如说焊个支架、接个弯头、甚至是临时加工一个零件……
因为现场施工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设备装不上去、零件不匹配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常见了,在陈新的父亲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他自己都记不清到底在现场临时加工过多少零件了。
所以看到陈新想要整合一个万用工具,作为父亲他还是给了自己的儿子一点来自于长者的经验。
对于自己父亲提出的建议,陈新自然从善如流,切割、焊接、钣金、镗铣……这些功能都是必要的,只是比起用材料现场加工零件,陈新倒是更倾向于用3D打印直接打印出一个合适的零件来。
只是他手上现在还没有3D打印机,这个功能只能先暂时搁置一下,等他把机械臂做出来了之后,再在二次升级的时候看看有无可以替代的方案。
而且不光是3D打印没有装上去,氩弧焊、电焊、钣金、镗铣这些功能也都因为缺乏设备的关系而没有整合上去,只能等待二次升级。
不过这对陈新来说问题不大,不过是二次升级的时候多花一点生存点的事情。
更何况就算有着这些不足之处,这支机械臂他也是要做出来的。
凑齐了东西,陈新找了一根角钢,在工作台上切削加工了一下之后,就开始往上面堆各种工具和仪器了。
这看上去颇有一种绿皮大技霸在寻思新的大砰砰的感觉,因为金属切割而四溅的火花,完全是毫无章法,只是胡乱堆砌在一起的工具,甚至有些仪器干脆是拿胶带缠上去的……
最终组装完成的成品不仅带着一股浓浓的废土朋克风,更有着非常绿皮的操性,粗糙、笨重,甚至谈不上任何实用性,完全就是我觉着这么好,于是就这么做了,完全不讲任何的道理和设计规范。
当然,陈新最终所使用的当然不是这么一个绿皮风十足的东西,事实上最终组装出来的这个东西他也没法使用,因为装上去的工具实在是太多,就连拿起来都费劲,更别提使用了。
所以还是需要进行一次升级。
在一道绿光闪过之后,原本绿皮式的设备变成了一个机械神教风格的机械臂,虽然粗壮、复杂,但却变得整齐了不少,再没有多余的线头和胶带,原本裸露的角钢也变成了一根银白色的支撑轴,包裹着金属外壳,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臂。
机械臂上那些纷繁复杂,又被陈新硬堆上的工具和仪器现在都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整合到了机械臂上,一些可以替换的零件和部件也被整齐的收纳着,并且可以随时进行轻松的更换。
整个机械臂看上去就像是个大背包,在背上之后会有一支三轴旋转的机械臂折叠在身后,而旁边则是一个可以伸到脑袋旁边的显示屏,用以操作和显示数据。
当然,陈新之前所需要的3D打印、焊接、钣金、切割、镗铣这些工艺也都整合到了机械臂上,现在这支机械臂已经能够胜任所有的现场施工所需了,甚至陈新还在上面加了一个可拆卸的钻头,换上搅拌器的话甚至可以拿去搅拌水泥。
不过虽然功能完善,整合升级以后的机械臂也变得更轻,更方便使用,但陈新试了试之后发现它还是无法由一个人来轻松使用。
至少陈新自己是无法在不穿动力盔甲或是外骨骼的情况下轻松拿起它的。
这让陈新有些挠头,工具做出来了,自己拿不起来这可真是讽刺,难道说还得再去健个身,锻炼成举重选手再来吗?
还是说直接整合到动力装甲上,让自己干脆去客串一把机械神教的铸造大师?
陈新挠了挠自己的眉毛,觉得这个想法相当的不错。
而且有一说一,他觉得自己现在也确实很像是一个铸造大师。
说干就干,陈新将自己的动力装甲开了过来,再让秦岚穿着她的动力盔甲帮忙将整支机械臂装到了自己这套动力装甲的后背上。
然后……只需要再次升级,一套带机械臂的动力装甲就出现了。
第三百零四章 狙击动力装甲
制造完成的万用机械臂安装到了动力装甲上之后,就好像动力装甲的后背多出了第三只手一样。
尽管这只“手”是一根三轴联动的机械臂,前端有着钻头、钳子和螺丝刀,暗藏的锯片使得它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刑具而非是工具,但从使用方式来说,它二者都可兼任。
毕竟作为工具是用来加工钢铁的,你要是用来加工肉体,那只会是弄的血肉模糊。
尤其是这根机械臂现在还自带3D打印功能,只要脑洞够大,足以玩出让邪神都为之愉悦,可以升魔的玩法。
不过陈新把这根机械臂做出来当然不是为了18G,这对他而言可是正儿八经的机械工具,最多有的时候客串一下动力装甲的近战武器。
重新穿上动力装甲,陈新在工作台前测试着这根机械臂的性能,而测试的方式正是使用这根机械臂为秦岚的动力装甲制作和加装附件。
“这是瞄准镜吗?”秦岚看着陈新在她的那套动力装甲头盔上装上了数个镜头和镜片,好奇的向他询问着。
“组合式多视觉模式瞄准镜,有红外、微光、声呐等多种模式,可以在五百米内通过声波、热源等多种模式锁定生命信号,即便目标躲藏在建筑物中或者被掩埋在废墟之下,也饿都可以轻松找到和锁定对方。”陈新向秦岚解释着,同时也通过机械臂测试着这套瞄准镜的功能:“同时它还附带了黑客功能,一百米内你可以通过内置的信号发射器黑掉你视线范围内一切可以连接到无线网络信号的设备,里面我给你加装了一个小程序,黑入设备的功能是自动的,当然你也可以采取有线连接,手动黑入,测试一下自己的黑客技术。”
陈新说着,还伸手从瞄准镜的隐秘部位拖出了一条连接线,向秦岚展示着这套设备的有线连接模式。
“那要是接头不匹配怎么办?”秦岚有些愣神的看着陈新,没有想到他居然能把一个瞄准镜做出这么多花来,但她的脑子里此时所想到的却不是自己有了这套瞄准镜可以做到多少战术,而是连接线插不进去该怎么办。
“线头的接口有变形自适应结构,理论上说是个接口都能插进去,至于没有接口的,那就无线黑入吧。”陈新激活了接口的变形功能,向秦岚展示了一下如同液态金属一样的接口。
这个时候秦岚也恢复了正常的冷静与思考,向陈新问道:“那这个瞄准镜的倍数能到多大?”
“1.5~16倍放大,毫秒级自动变焦,附带风阻、风偏修正计算,我想在你这种狙击手手上,足以发挥出强大的威力。”陈新将线头放了回去,调试着瞄准镜的镜头进行变焦,测试着它们的灵敏度。
听到这话,秦岚不由得心中感到一阵惊讶,这对于一个狙击手来说,简直就是神器。
“那枪呢?”作为一个狙击手,有了宛若神器的瞄准镜,那再有一把高精度的狙击步枪,就足以化身战场死神了。
“我能造,但是现在……”陈新看了一眼动力装甲,摇了摇头说道:“一没有武器制造许可,二没有实际需要,因为要造也是机甲用的狙击枪,口径低于12.7mm都没有什么意义,但那种大口径狙击步枪……你觉得我有需要用到这种程度武器的敌人吗?”
秦岚听到陈新这么说,认真想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毕竟对于动力装甲而言,枪的尺寸是需要另造的,而且因为动力装甲的承受能力,足以承受比人体大得多的后坐力。
既然如此,那还用小威力的枪械干什么?要造就要造个大砰砰!最好是一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大砰砰,只要开一枪,就可以杀死所有的敌人!
当然,如此绿皮的武器制造思路还是有些极端了,而且也不适合秦岚这套打算往狙击路线发展的动力装甲。
毕竟就算陈新真的造单兵蘑菇蛋发射器,可以靠着动力装甲对辐射的防护能力直接种蘑菇玩,这也不需要一台狙击动力装甲来做这件事。
真正适合秦岚的武器应该是高精度、大威力、高穿透的顶级狙击步枪,最好是有效射程内无风偏,无视风阻,子弹能够击穿坦克装甲,这样的枪才适合狙击型的动力装甲。
至于陈新自己的动力装甲,有了万用机械臂之后他就是铸造大师了,根本就不是往上战场发展的,所以有足够的自我防卫能力就够了,而且就算有什么需要战斗的地方,他也完全可以现场用机械臂上的3D打印功能造一把火神炮出来横扫四方,不需要专门装武器。
在说着这些的时候,陈新也完成了对秦岚的动力装甲的改造。
这一次陈新改造的地方并不多,除了调整动力装甲本身的重量、防护和出力模式,让其更加轻盈灵巧之余,也只是提升了其敏捷性和隐蔽性能,让它更适合狙击手使用,以及那个加装在头盔上的瞄准镜了。
重新改造完成的动力装甲纤细了不少,头盔上多出了五个叠装在右眼部位的瞄准镜,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但对于秦岚来说,却不知怎么得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套动力装甲,在陈新说改造完成之后,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它,想要试试性能。
对于这一点,陈新并没有阻止,毕竟动力装甲在改造之后,确实需要测试性能。
而且他自己的这一套也不仅仅只是装了万用机械臂,他还做了一些其他的细节修改,正好也可以一起测试一下性能,让自己熟悉一下这套动力装甲的能力,以便更好的使用。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根据这两套动力装甲来推算出通用型动力装甲的设计图纸。
在现在这种暴风雪的天气下,一套动力装甲所能够做的事情可是很多的,陈新需要动力装甲的图纸和外骨骼防护服的图纸一起交给国家,让他们制造出更多的外骨骼防护服和动力装甲,这样才能够在这样暴风雪的天气里更好的自救。
第三百零五章 生产线的安排
升级完了动力装甲,陈新便又和秦岚一起风风火火的赶回了市区。
本来韩平和韩泽两兄弟倒是想要一起跟着陈新的,韩平可是陈新的保镖,没有理由不跟着陈新,而韩泽则是被韩平喊着一起,为陈新作事打个下手。
然而陈新却拒绝了两兄弟的提议,而是把他们继续留在了自家的避难所,至于理由也非常的充分。
“这里住着我爸妈和我两个朋友,他们需要人保护,韩平你既然是我的保镖,那就保护好我的家人,我自己的话有这套动力装甲,没人伤得了我的。”陈新对着想要跟着自己一起去市区的韩平如是说道。
面对陈新如此充分的理由,韩平也只能继续留在避难所里,负责保护陈新的父母以及莫卿妍姐妹。
而陈新和秦岚又再次穿越了暴风雪,回到了市区。
不过这一次他们没有去市警察局或者理工学院,而是去了被市府划分出来作为同位素温差电池生产线的小避难所。
市府显然已经派人清理了这里,尽管在零下七十多度的低温环境下,就算这个小避难所已经开了供暖锅炉也是冷的令人瑟瑟发抖,甚至泼水成冰的程度。
但在市府的动员下,加上如今各个避难所的情况稍有好转,还是有足够的人手来清理这里,并且开始着手按照陈新之前的要求,拆掉一些隔墙。
这些隔墙都是灾难之前为了分割避难所内部空间所加装的隔断墙,它们有的只是普通的轻质隔断墙,只需要拆掉固定卡扣就能轻松拆掉,但有些却是起到支撑作用的砖墙,这一部分就很难拆了。
即使是在正常情况下,想要拆掉一堵砖墙也需要费一番功夫,而现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就算是泥土都能冻得比花岗岩还硬,一锤子砸上去只会留下一个白印,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拆掉一堵用水泥和砖头搭建的砖墙,可不是大锤八十能搞定的事情。
穿着动力装甲抵达这里之后,陈新也尝试过以动力装甲来拆除一堵砖墙,结果以动力装甲一拳可以打出1.25吨以上出力的力量,砸在砖墙上,也只不过是开了洞而已。
而这还让动力装甲手部的机械结构出现了轻微的变形,显然这种最大出力的击打硬物还是对动力装甲的机械结构有所损伤。
不过这显然不是动力装甲的正确用法,虽然这样做可以,但就像任何一个有脑子的人都会选择用锤子砸墙而不会是用手砸一样,动力装甲可以抡拳碎墙,却没有没必要。
激活了后背的机械臂,陈新操纵着这只钢铁之手切换到合适的工具,然后顺着自己刚才一拳砸破的地方,十分轻松的就将拳头大的破口扩大了,并且越拆越大,很快就拆出了一个一人高的大洞。
这样的效率无疑是惊人的,但却是动力装甲应有的发挥。
而秦岚则问工人借了一把铁锤,单手拿着便直接往墙上抡,几轮下来,也成功将另一堵墙砸出了一个凹陷,一脚踹上去踹出了一个大窟窿。
这样高效的拆墙速度当然比工人们自己抡锤子砸墙来得快,事实上就算是被陈新和秦岚拆了一半的砖墙,工人们拆起来都很费劲,通常要吭哧吭哧半天,才能拆掉那么几块砖头,进度相当慢。
只是即便如此,陈新和秦岚也没有再用动力装甲帮着拆墙,而是找到了施工负责人和对方确认起了这个避难所的结构。
虽说这里被确认成了同位素温差电池的生产线,但生产线的具体施工图纸还没有出来,因为图纸本身是需要根据场地的结构来进行修改的,尽管正常情况下是厂房根据设备要求来修建,但也有设备需要根据场地来安装的。
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更何况虽说是场地什么的都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因为完全没有先例可以参考,生产线还只是陈新脑子里的构想,完全没有化为成品。
当然,这对于陈新来说也完全不是问题,有构想就足够用系统的升级功能来把生产线升级出来了。
按照陈新的构想,整条生产线应该包括原材料加工、金属零件铸造、放射性装料加工、高精度零件生产等数个方面,最终汇聚到总装线上。
这当中比较难布置的是金属零件铸造和放射性装料加工这两个部分。
金属零件铸造主要是用于电池内部的辐射隔离,保证电池内部放射性同位素所释放出来的辐射不至于泄露,所以这部分会采用铅合金作为材料,进行高精度的整体铸造。
而铸造零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需要一个高温的熔炉,将材料融化到可熔铸的状态。
当然,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制造也不是不行,只不过现在这种环境下,用水压机显然不太合适,反倒是熔炉更适合一些。
好在既然已经做出了同位素发电机,足以负担电热熔炉的用电需求,完全不需要操心能源的问题。
电热熔炉的耗能好解决,但这玩意在工作时释放出来的热量就不是那么好解决了,毕竟是在封闭的地下,使用熔炉带来的各种问题都需要去考虑。
熔炉工作时需要消耗的氧气、释放的高温、冷却时需要的精确控温环境等,都不是轻易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如果陈新没有系统,想要安排好这些事,可是需要详细的论证和计算,最终得出结果之后才能去准备熔炉的安装的。
至于说放射性装料加工,这个倒是比熔炉好安排一些,只要做好防辐射措施,甚至让国家在其他地方将作为原材料的放射性同位素加工好送来都可以,这边只需要负责装填就完事了。
虽说防辐射工作不好做,但考虑到这个生产线基本上除了最初的原材料加工之外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接触到辐射,整个小型避难所就是需要做到全程防辐射的地方,这其实只能算是硬性要求,反倒不需要另外计算和安排了。
第三百零六章 工艺参数
虽说布置生产线很麻烦,也需要很多的专业知识,但好在专业的事情有专业的人做,具体规划的事情陈新只需要将同位素温差电池的图纸提交给他们,并且说明需要的材料,相关生产线自然有专业人士来负责规划。
陈新原本是打算自己来出这个生产线的设计图的,但他还在那个小型避难所和施工人员确认场地情况的时候,专门负责和他合作的专项小组就已经通过军用光纤线路将绘制好的设计图发了过来,甚至都已经打印完成了。
这倒不是说国家就牛逼到这种程度,设计图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出出来,这种事情就算把设计师都逼成秃子他们也交不了稿,这不是确定方案的问题,而是单纯的把图纸画完就不是这么短时间能搞定的。
事实上这份图纸也确实不是现画的,而是国家在拿到了陈新提供的同位素温差电池样品时就已经开始生产线的设计了。
那个时候情况还没有现在恶劣,加上国家还是保持着一定的通讯手段,所以各方面技术的交流沟通也比较顺畅,图纸自然很快就确定了方案并且拿出了草稿。
不过同位素温差电池的逆向破解进度没有这么快,关键性的技术指标一直没有确定,虽说在实验室里试制出了10KW的样品,但距离定型生产还有着相当远的距离。
所以图纸也就一直处于草稿状态,并没有完成最后的细节。
这一次陈新这边主动提出要建立生产线,专项小组接收到这个消息之后,便想到了这套半成品的图纸。
于是花了一点时间,以几个设计师薅掉了大把的头发为代价,完善了设计图,并且通过军用光纤线路发了过来。
当然,尽管薅秃好几个设计师,但没有具体的技术参数,这份图纸虽说已经完善了,但要想靠着这个把生产线建立起来还是不可能的。
因为没有具体的技术参数,就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设备,勉强把设备定下来凑合着用,也不知道到底该生产个什么东西。
毕竟他们要生产的是同位素温差电池这种有着高放射性的危险物品,不是什么黑作坊里凑合着用的三无产品。
这种高放射性的产品在生产工艺上精度要求极高,任何一点细小的误差都很有可能造成辐射泄露或者酝酿出更可怕的后果,所以科研人员在拿到了图纸之后,便找上了陈新,想要和他确认生产线的工艺标准。
然而这却为难陈新了,他虽然能够做出同位素温差电池,也可以靠着系统的升级能力把生产线做出来,或者是等生产线布设完成之后直接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但要让他说出相对应的生产线工艺参数,这显然不属于他能够回答得上来的问题。
不过这也并非无法可想,国家既然能够试制出10KW的同位素温差电池,显然是已经对这项产品和技术有了足够深入的了解才会尝试试制,陈新完全可以借鉴他们仿制的技术参数。
通过这些数据作为参考,先将生产线建立起来,然后陈新再通过系统升级来对生产线进行“调试”,就能够使生产线满足生产需要了,甚至还可以提升一下生产线的效率,让生产出来的产品良品率更高,避免浪费材料。
对于陈新让他们直接使用现有的数据作为参考,这显然让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感到一阵难受。
毕竟一条生产线的确立必须先把要生产什么产品、生产多少数量、产品的具体工艺参数都确立了之后,才能够根据这些数据去确立和设计生产设备,因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能够可以生产所有产品的生产设备,而生产线就更是如此。
科幻作品中的冯诺依曼机之所以科幻,就在于它能够生产所有的设备,甚至包括复制自己。
当然,随着3D打印之类的技术被发明出来,普适性的设备也在逐渐出现,但目前来说,还不存在可以随时调整工艺参数,能够生产任何产品的生产线。
不同的工艺参数出来的产品会不一样,要想调整工艺参数那就必须对整个生产线进行修改。
而这是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的,如果不是陈新有着升级的能力,他也不敢说自己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
但陈新的能力这些科研人员也有所了解,他们能够理解陈新拿不出具体工艺参数的原因,所以也就没有多说什么,按照他的建议去用仿制的工艺参数设计生产线和设备了。
事实上这些科研人员也有自己的想法,在他们看来也可以通过陈新的帮助来对这些生产数据进行调整,从而搞清楚之前实验室仿制出来的产品为什么功率达不到陈新提供的样品的水准。
毕竟10KW的输出功率和160KW的输出功率之间,就算有着技术原因,差距也实在是太大了。
除了生产工艺参数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让陈新十分的关注。
“现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线上的设备要怎么运进来?”陈新向科研人员询问着,这也是现在最大的问题。
场地在市府动员了足够的人手之后已经逐渐清理出来,工艺参数也有实验室方面帮忙进行整理,后期还有陈新可以进行调整,总体来说都问题不大。
但设备该如何运到本市,又该如何安装到厂房里,却是一个难解的问题。
因为暴风雪的侵袭,现在所有的铁路班次都处于一个严重延误的状态,虽然火车还能够把东西运达目的地,可为了躲避强风的威胁,这些火车不仅走得很慢,还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以躲避强风,显然不是一个畅通的运输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保证煤炭供应都很有问题,更何况腾出运力来运输工业设备。
然而对此科研人员却只有一句话来回答陈新:“这一点请放心,专项小组为此特别调配了一辆专列,会将所需的设备都运进来的。”
第三百零七章 核动力火车
虽然科研人员回答陈新的只有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这句话背后所意味着的是许多人的努力付出。
在距离陈新所在城市不远的湘省另一座城市建宁,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在厂房之中调试着一辆全新的火车。
陨石天降,不仅带来了尘埃蔽日的长夜,也摧毁了原本遍布全国的铁路供电线路,以至于国家只能将原本的老式燃煤蒸汽车头拿出来再次使用,而原本的电力机车已经绝大多数都趴窝了。
虽说还有一部分燃油机车可以使用,但因为油料紧张的关系,这些还能动弹的燃油机车全都被调配到了最关键的地方,用以负责最关键物资的运输。
但除此之外,铁路战线的同志也一直在想办法恢复铁路运力。
现在他们正在调试的这辆火车,就是建宁的火车制造厂为了恢复铁路运力所专门研究和开发的新车。
火车的车厢进行了专门的保温、防寒、抗冻和抗风设计,在加厚了车厢壁的同时,也增加了车体的稳定性。
按照原本的设计指标,这辆新车是需要应对十级大风和零下五十度的低温的,但现在显然这辆车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制造厂的工人们对其进行了调整和加固,为车身增加了配重,同时更换了车厢壁内的保温材料,确保其足以在零下七十度的环境下依旧能够有足够的保温效果。
因为这列火车除了要用于运输一些贵重物资之外,同样也是国家为了恢复人员运输所做的一次尝试。
在灾难之前,建宁就是炎国重要的火车生产基地,这里出产的火车头也是炎国声名显赫的存在,就连炎国重要的高铁线路上运行的列车也大多出产自这里。
因此对于建宁火车制造厂的工人们来说,无论技术还是经验,他们都相当的丰富。
事实上在灾难之前,他们就已经研制出了在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下依旧能够正常运行的高铁列车,现在只是将技术更加优化了而已。
只是在灾难之后,遍布全国的铁路供电网络被毁,电力机车失去了供电已经无法正常运行,原本先进的电力机车都趴窝了,即便没有因为电磁脉冲而损毁,也因为缺乏电力而无法运行。
毕竟一个普通的干线货运车头的整备重量就高达240吨,牵引功率达到了9600KW,没有澎湃的电力供应,是根本无法挪动这个庞然大物的。
所以这辆新车调试的重点其实是车头的动力系统,而不是车厢。
因为已经无法通过输电线路来供电,所以现在必须让车头自身来产生动力。
这一点还是很好做到的,无论是燃煤还是燃油,都可以做到驱动蒸汽轮机来发电,从而为整列火车提供足够的动力。
不过这一次建宁火车制造厂的工人们制造的这列新火车所采用的却不是内燃机来作为动力来源,而是采用的小型核反应堆。
这是一辆核动力机车。
其所采用的反应堆是炎国本身的技术,原本是应用于核潜艇上的,但因为技术限制体积一直无法缩小,也不可能应用到火车和民用船舶上。
而且核潜艇的吨位从几千吨到上万吨不等,能够驱动核潜艇的反应堆对于一列火车来说,也实在是动力过于澎湃,想要应用到火车上的话除了要缩小体积,还要进一步降低功率。
然而这却非轻易可以办到的事情,除开反应堆本身的核装料部分,相关配套的设备就要占据巨大的空间,潜艇上是专门设计了一个舱段来为核反应堆提供安放的地方,在大型军舰上能这么干,但显然火车不行,没有那么大的地方。
但陈新的同位素温差电池给了科研人员相当多的灵感以及技术支持,让他们成功的将原本核潜艇上的反应堆再度小型化,并且改进了相关的技术,得以成功的造出了能装在火车上的小型核反应堆。
这个反应堆并不是传统的轻水堆,而是和同位素温差电池差不多的热电转化式,直接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多多,充满放射性的堆芯可以彻底密封,阻止辐射泄露,因为只需要传导热量转化成电能,而不需要往反应堆里注入冷却水来烧开水推动蒸汽轮机发电,从能量转换的效率上来说,自然前者更加高效。
而有了这样的小型核反应堆,驱动一列火车也就成了很轻松的事情,即便一列客运列车的牵引功率都有5600KW以上。
因为一般的小型核反应堆指的是输出功率在300MW以下的反应堆,1MW就是1000KW,想要驱动一列火车,只需要10~15MW的功率就足够了。
目前装在这列新火车上的小型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是35MW,除了可以驱动火车本身之外,还能为车身提供丰沛的电力用于取暖、照明等一系列用电需求,包括用来除冰和清障。
这个项目在陨石坠落之前的三个月中就已经立项开始研究,车体的制造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
其他部分的进展都很快,唯一受限的就是动力系统,这一直到陈新向国家提供了同位素温差电池,才将限制解除,也让这列新式列车终于成功的走下了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之中了。
而这列新式核动力列车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向陈新所在的城市输送生产设备。
它也就是科研人员告诉陈新的话里所提到的专列。
它的成功运行不仅是铁路运输状况的改善与运力的提升,也标志着核电应用有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方式。
火车上所使用的这种小型核反应堆的发电量已经足够供给灾难之前一座小型县城的全部用电了,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座城市如果能够有一座小型核反应堆,那整座城市的用电就完全不用发愁了,甚至还可以将供暖方式转化为电暖。
炎国之前之所以不这么做是因为有太多的技术问题无法解决,临时兴建新的核电站也来不及,所以才没有在灾难之前采用这种方式来为避难所供电。
但现在有了安全可靠的小型核反应堆技术,炎国高层显然不会放过这样清洁高效又便捷的能源。
第三百零八章 到站卸货
当新式列车满载着生产设备抵达陈新所在的城市的时候,暴风雪奇迹般的开始减弱了。
这场肆虐了大半个月的暴风雪终于有了平息的迹象,尽管气温依旧是零下七十多度,但风力却已经从十二级降到了十级。
似乎在狂暴的横扫了大半个炎国之后,这场可怕的暴风雪也已经后继无力了。
这也让已经忍受这场暴风雪大半个月的幸存者们看到了一丝希望,虽然对于本市来说,日子并不是那么难熬。
关于暴风雪的成因,目前并没有定论,不过根据陈新从科研机构获得的一些信息来看,这场暴风雪应该只是过去的寒潮。
只不过失去了大气循环的调节,加上没有了阳光带来热量,这股寒潮没有在短时间内消退,而是持续影响了大半个月,并且看上去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这对于陈新来说很难说是一个好消息,尽管他一直盼望着暴风雪可以早点结束。
穿着动力装甲站在火车站的站台上,陈新抬手擦了擦面罩上的积雪,抬头望向了视线里铁轨的尽头。
那里,一辆火车正在顶开积雪,如同一头怪兽一样的朝着车站驶来。
在暴风雪降临之前,铁轨就已经被积雪掩埋,列车想要前进就必须顶开厚厚的积雪,这也使得每列火车在行驶的时候,就像是灾难之前下雨天在积水路段不减速的汽车一样,溅起了两道壮观的雪浪。
在列车车头大灯的映照下,两道雪浪被照的透亮,看上去就像是伞蜥的颈圈一样。
不过虽然看上去灰蒙蒙的,并且随着列车的减速而逐渐变小,但在这风雪肆虐的寒夜之中,这却是希望的象征。
列车缓缓的停靠在了站台上,站台上的积雪早已被清扫干净,尽管没有几分钟呼啸的寒风就又裹杂着雪花将刚清扫干净的站台铺上了一层积雪。
车门打开,几名工作人员走了出来,但显然他们还没适应车内和车外近七十多度的温差,身上瞬间镀上了一层白霜的同时,人也被瞬间冻的僵硬了一下。
好在他们身上的衣服够厚,脸上也裹得够严实,很快就恢复过来,和站台上的陈新等人打着招呼:“同志你好,我们是送设备过来的,请问哪位是负责接收的同志?”
“我是,送货清单请给我看一下。”陈新身旁的一名工作人员举手示意,赶忙走上前去办着交接。
在两方工作人员办着交接的时候,陈新则在仔细打量着眼前的火车。
在站台的灯光下,这列火车通体看上去是银白色的,车厢看上去有些类似过去的高铁列车,每一节车厢都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只是车厢上并没有高铁客车的车窗,使得一节节的车厢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个铁盒子。
不过从已经打开的车门处一直在往外冒着的白气可以看出,车厢内的温度并不低,而且里面灯火明亮,显然整辆车也并不缺少电力。
这让陈新不禁来了兴趣,转而用系统升级视角来仔细打量着这列火车。
自然而然的陈新也就发现了这是一列核动力火车。
“这是核动力的火车吗?我们国家已经可以把核反应堆应用到火车上了?”陈新不由得出声询问道。
听到陈新的询问,火车上下来的一名工作人员用颇为骄傲的语气说道:“是啊,这可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一辆核动力火车,如果不是国家在核反应堆技术上的突破,我们也没法实现这种惊人的构想。”
“核动力火车啊,确实够惊人的!”陈新也不由得点头赞同这个观点。
“这位同志你身上这套装置应该也是核动力的吧?看来国家在核能应用方面确实取得了相当惊人的突破啊!”工作人员看着陈新一身铁甲,不由得也好奇了一句。
“这个?也算是核动力吧,不过和火车上用的反应堆不同,我这个只是用的放射性同位素。”陈新解释了一句,倒是有些想要上车参观一下,毕竟这可是核动力火车,任谁都想开开眼界。
然而陈新身上穿着动力装甲,想要上车可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车身上虽然有车门,但因为天气的原因,车门开的比正常的车门还要狭窄一些,为的就是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
普通人可以正常进入,穿的多一点可能就会觉得门有点窄,而像陈新这样身上穿着动力装甲的就无论如何也挤不进去了。
不过就在这时,一节车厢的侧面车壁却整个打开了,向上升起,如同盒子开盖一样升到了车顶上,露出了车厢的内部。
这让陈新很是惊讶,他还是第一次看到这种方式开“车门”的火车。
“因为车身电力比较足,所以我们就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打开车厢,这样也方便装卸货物。”一旁的工作人员颇有几分自豪的解释着。
这样开门确实比普通的车门要方便不少,无论是整装还是散装的货物,都可以更加轻松的装上去或者卸下来。
比如现在,因为车厢的侧面全部敞开了,站台上早已等候多时的叉车就直接开了过来,将车厢内的货物叉起,直接运了出来,装上了一旁的货车。
过去虽然也同样是使用的叉车,但显然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
很快这节车厢里的货物就都被卸了下来,而与此同时,站台上一些准备好的货物也同样被装上了车。
这些是之前科研机构通过陈新改良的一些项目的成品,因为暴风雪的影响,这批货物一直滞留在这里,现在这列专列抵达,自然要将它们运走。
除了这节车厢之外,其他车厢里也满载货物,不过现在站台上的装卸能力有限,一次只能卸一节车厢。
所以在一节车厢卸完,开始装货之后,第二节车厢才打开了车壁,开始卸货。
看着站台上有条不紊的装卸着,陈新终于按捺不住,对一旁的工作人员问道:“我能上车看看吗?这列火车不仅仅是货车吧?”
“当然,我们也带了客运车厢,不过你想上去的话,可能得把这身铁家伙脱下来了。”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陈新上车,只是表示他需要脱掉动力装甲。
第三百零九章 雪国列车·设计中
陈新脱下了自己的动力装甲,虽然外面很冷,不过因为他身上已经换成了他自己特制的驾驶服,倒也没有因为低温而感觉有什么冷意。
这套驾驶服是陈新专门为动力装甲制作的,最里面是一层贴身的内衬,有些类似于干式潜水服的一体式设计,本身透气防水,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
而在内衬外面这是驾驶服的本体,借鉴了外骨骼防护服的设计,加装了电热取暖结构,看上去有些类似于飞行员的飞行服,也是一体式的设计,一颗高性能充电电池负责给驾驶服供电,通过连接动力装甲的电源来充电,在充满电的情况下可以持续使用48小时。
驾驶服上还有无线电、定位器、信号发射器等各种杂七杂八的设备,也都靠着电池来供电,足以保证驾驶员在离开了动力装甲之后,依旧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存活下来。
除此之外,陈新还特意改进了动力装甲的头部结构,他为驾驶服设计了一个轻薄型的头盔,在驾驶的时候驾驶员可以直接带着这个头盔将脑袋放入动力装甲的头部,然后通过外部连接与动力装甲相连,而不是直接光着脑袋把头放进动力装甲的头部。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为驾驶员提供更多的头部防护,而且在驾驶员离开了动力装甲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脑袋被冻坏。
不过驾驶服本身没有供氧能力,头盔只有空气过滤功能,在有需要的情况下需要将动力装甲内的生命维持装置拆下来,装到驾驶服上才能提供氧气供给。
当然陈新现在用不到这些功能,所以也就直接这么登上了火车,想要好好参观一下这列核动力火车。
从车门进入,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隔间,连接着两节车厢的同时也将车厢内部和车门这里的空间用一道门隔开,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防止在停车开门的时候寒气进入车厢内部。
车厢内部倒是和普通的高铁看上去区别不大,不过内部空间相对要紧凑不少,而且装修也没有高铁那么漂亮与舒适,整体看上去更加实用主义,反而有些像老式绿皮车的感觉了。
不过总体而言,这节客车车厢在现下这个环境中已经足够好了,至少陈新走进来之后可以通过头盔上的显示看到车厢内部的温度至少有10℃,这已经是一个在现在而言非常舒适的温度了。
“这列火车会投入客运使用吗?”陈新向一旁的工作人员询问着。
此时车厢里只有一些工作人员,他们似乎还在测试这列火车,车上并没有其他乘客。
“暂时不会,虽然国家有恢复铁路客运的想法,但目前来说核动力车头就这一个,车厢是专门为电力机车设计的,蒸汽机车的车头用不了这种车厢。”工作人员解释了一句,同时也向陈新问道:“想参观一下动力舱吗?”
听到工作人员这么说,陈新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点了点头,跟着这名工作人员穿过几节车厢,朝着车头走去。
这列火车似乎是把各种功能的车厢都拼到了一起进行测试,所以在陈新跟着工作人员向车头走着的同时,也看到许多功能不同的车厢。
“这节是餐车,主要用来为全车提供食物,按照我们的设计,只要食材充足,它可以在一个小时内提供至少五百份主、副热食,如果只是加热的话,以避难所应急食品的规格计算,可以在一个小时之内加热两千份。”工作人员相当自豪的介绍着餐车的情况,显然在如今这种环境下,一个小时加热两千份食物,是相当实用和了不起的能力。
至少陈新就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有需要的话,只需要在车头上挂上一节餐车,再拖几节食物,就可以通过铁路迅速为缺少食物的地方提供热食,这可是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很多人的命的。
而除了餐车,这列火车上还有储藏车厢,为了测试储藏车厢的功能,这里放着一些食物,看得出来应该就是车上工作人员的配给了。
不过让陈新感到有些无语的是,这节储藏车厢是恒温的,外界温度高的时候他会制冷,但现在它实际上是在供暖,保证车厢内的温度不会低的过分。
这一点也是工作人员向陈新介绍的,虽然外界温度很低,足以将食物在低温环境下冷冻很久,但这并非意味着可以什么都不做,直接让食物在冷冻状态下保存就完了。
“这节储藏车厢并不仅仅是拿来放食物的,有些时候会运送一些药物或者其他重要的需要恒温保存的物资,所以温度必须是可控的,不能说完全都是超低温。”工作人员解释了一句,同时也笑着补充道:“其实也是因为核反应堆的电力太充沛了,我们才会在这里做一个恒温车厢,不然的话是不会这么浪费的,做一个小的储藏箱就够了。”
陈新点了点头表示了解,这就是核动力所带来的好处,有了充足的能源,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放开手脚。
比如说这列火车上有储水车厢、淋浴车厢、生态实验车厢、卧铺车厢、永久居住户式车厢等等……似乎这些工作人员在有了充足的能源之后,已经彻底放飞了自我,各种想法都化成了实际产品,并且这次都拖了出来进行测试。
“你们……花样挺多的。”陈新看着这种类繁多的车厢,虽然能够理解其中一部分存在的必要,但还是觉得有些设计是没有必要的。
“大多都是实验车型,测试一下不一定会量产,不过有备无患,万一有这方面的需要也不至于说要临时去设计,有现成的图纸可以用。”工作人员耸了耸肩,面对陈新的评价,只能如是说道。
陈新点了点头,却忽然联想到了一个东西,于是向工作人员问道:“你们该不会是想造雪国列车吧?”
然而出乎陈新预料的是,这名工作人员真的点了点头:“我们确实有这样的计划,列车已经在设计之中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