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刘訚归来


  走入室中,灯火摇影,红筱与织素尚未休憩,俩人坐在木榻边轻声细语,见刘浓走进来,忙起身相迎。
  刘浓见织素面色有异,心知她俩必是在为祖智之事忧心,便笑道:“明日便离开寿春,何不早些歇着?”
  红筱犹豫了一下,跪在地上,轻声道:“小郎君,红筱出手过重了,请小郎君责罚。”
  “事已无碍,何必再言。况且,江北非比江南,各色人等皆有,若不行雷霆手段,镇不住魑魅魍魉,不必自责。”
  刘浓微微一笑,把楚殇交给织素,走到矮案后落座,抖了抖袖,捏了捏拳头,捏出一阵噼里啪啦声,红筱所为正当,身为女子位居江北,理当与男儿一般,方才让人安心。莫论那祖智乃是何人,华亭刘氏之人,不容人欺。
  “小郎君,不歇着么?”
  织素废了好大劲才把楚殇挂好,一转身见刘浓按膝于案前,似在等候,她便歪着脑袋,眨着眼睛问。
  红筱背对着刘浓跪在地上,是以并未看见刘浓在做甚,此时回头一看,脸上蓦然一红,赶紧起身,瞥了愣愣的织素一眼,嗔道:“小郎君练字呢,快些准备。”
  “哦……”
  织素长长应了一声,眨着眼睛,瞅了瞅微笑的小郎君,心想:“小郎君练字,为何不说呢?他若不说,我怎知他要练字呢?来江南这许多日,织素就没见过他练字……往日,我家娘子练字,都说的……”
  红筱见她还愣着,只得从矮柜中抱出一卷左伯纸,细细的铺在案上,压好边角,以纸剪栽断,而后捧出芥香炉,细心点燃。这时,织素才慢腾腾的跪在案侧,摆上砚台,搁好笔。
  芥香浮蕴,红袖添墨。
  刘浓执起狼毫笔,梳理着脑中思绪,稍作沉吟后,写下密密麻麻的小字:同为乱世洪流倾覆,淮南之所安,庐江之所乱,其因当有三:军、民、治。军者,安之保障也,陈军雄关,拒敌于外,布军于坞,控心于内。民者,国之社稷也,青壮从军,妇孺安内,各有所司,民心渐安;治者,牧天下之道也,各坞相连成片,皆为军帐所控,一应人等居南而望北,非同庐江,地临江南,坞堡自制而自乱,势力错乱,弃流民而不顾,晋室安享江南,充而不闻,滋意……
  字虽小,刘浓却越书越快,待满纸细字如列阵时,把笔一搁,揉着手腕细细打量,心中阵阵适然,来寿春拜见祖豫州所获甚丰啊,非但得蒙祖豫州看中,且至为关键的收获,当在这一纸之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绕道千里,值也……
  这时,来福来到屋外,见内中灯火犹燃,皱眉道:“小郎君,来福有事禀报。”
  刘浓道:“进来。”
  来福大步入内,跪在案前,沉声道:“小郎君,刘訚在营外,求见小郎君。”
  “刘訚?他怎会在此地,快快进来。”
  刘浓神情一惊,心道:“年前刘訚未回建康,遣人送回一封信,信中言,寻觅商道已有眉目,正沿江而上,怎会到了此地?”心思电转时,却见来福神情有异,便道:“人在何处?为何不带进来?”
  来福皱着浓眉,嗡声道:“人在营外,小郎君且出营一观。”
  “嗯……”
  刘浓剑眉一扬,当即离案而出,与来福疾步来到营外,放眼看去,只见月光下有一名军士背对而站,而稍远些的地方,有一队军士正执着火把四下巡罗,却未见到刘訚,正欲问来福。那名军士听见脚步声,双肩一颤,徐徐回首,而后“扑嗵”一声,跪在地上。
  “刘訚,见过小郎君!”
  “刘,訚?!”
  刘浓眉头紧皱,跪在地上的军士仰起了脸,正是刘訚。自己派到江北寻商道之人,而今却顶盔贯甲,怪不得来福不让他进营。
  刘訚看了看佐近,沉声道:“小郎君,可否容刘訚入内拜见?”
  眼看巡罗的军士渐行渐近,刘浓点了点头,快步走入营中。由营门至中帐不过千步之遥,一路上,气氛却沉凝欲滴。来福一直死死的盯着刘訚,按着重剑的手指根根泛白。刘訚未作一言,默随刘浓。
  待入帐中,刘浓摒退了红筱与织素,命来福也退。
  来福浓眉轻抖不休,咬牙道:“小郎君,且容来福侍于帐中。”说着,看了看跪在案前的刘訚。
  刘浓道:“退下,侯在屋外。”
  “是。”来福按剑而起,起身之时,甲叶抖颤,哗哗作响。
  此时,一阵风急透入室,将灯火摧得一阵乱摇。
  火光,缭着刘浓淡然的脸,隐约可见伏于膝上的右手,拇指正在轻扣食指。
  少倾。
  一直默不作声的刘訚抬起头看了他一眼,而后揽起双手,大礼三拜,拜毕,匍匐未起,沉声道:“华亭刘氏,商事管事刘訚,见过家主。”
  刘浓剑眉一拔,问道:“汝,从何来?”
  刘訚道:“祖约怅下。”
  从事中郎,祖约?刘浓皱了皱眉,此人方才见过,乃是祖逖之弟,稍稍想了一想,问道:“为何在此?”
  刘訚道:“奉家主之命,寻商道而至。经庐江时,因事有异,不得不权宜行事,充流民而入淮南,为祖约所获。”
  刘浓拇指扣了下食指,再问:“其余之人,何在?”
  刘訚道:“出建康时,二十人,而今仅余五人,皆在祖约帐下。皆为什长,刘訚添为都伯。”
  刘浓闭了下眼,问道:“意欲何为?”
  意欲何为……
  一语既出,刘訚宽阔的背猛然一低,双肩开始轻颤。刘浓看了看乱晃的灯火,唇抿作刀,再道:“昔年,汝跟随我时,我便有言,令从之心,刘浓不甚感激。而今,汝已为都伯……”一顿,拇指扣住食指,暗吐一口气,怅声道:“不妨,便留在祖约帐中吧。”
  “小郎君!!!”
  刘訚双肩猝然一抖,“唰”地抬起头来,匆匆一瞥小郎君,待见了小郎君的神情,他的眉疾疾一低,嗡声道:“小郎君容禀,刘訚生死皆乃华亭刘氏之人,绝非贪利忘义之辈!祖约贪财,私通石勒,窜连王敦,萧氏商事有两成乃是经他之手。其人帐下有支百人队,在淮南时为军,入庐江便为匪。祖逖暗中曾有闻,几番意欲制他,却未得其柄。而刘訚现下,便为其百人队之都伯……”
  言至此处,低声道:“小郎君如今身入险地,又与江南各置一方。为将来计,可否容刘訚暂归其帐,为我华亭刘氏拓此商道,日后,若商道得成,亦可使江南与江北连而成窜。再则,若是来日遇事……”抬起头来,深深凝视小郎君唇下,按膝,挺背,静待。
  良久,良久。
  刘浓未作一言,心中却如涛乱滚,暗思:再则,再则为何?早知祖约其人贪利,而明年深秋祖逖将亡,偌大的北伐军便会落入此人之手!其人,外不可抵胡,致使北豫州尽失于胡人之手!内贪其利而滋胸,数年后更与苏峻一道叛乱,因此叛乱,华夏之土再失千里!经此而后,东晋再也无力北伐,偏安江东五十年……
  而乱,则胡骑入!莫论八王之乱,尚是王敦之乱,亦或祖约之乱,每逢内乱,胡骑必入,一泄千里!!!
  刘浓闭了眼睛,胸膛徐徐起伏,七载经营,所为何来?读诗书、蓄武曲,结交高阀子弟为何?前往北豫州为何?皆在为来日绸缪,为减少内耗,获得支持,统一内线,挥戈洛阳啊……
  事不谋不立,事不豫则废!
  当断,则断!
  ……
  夜月悠悠,茫茫的军营中。
  一个娇柔身影托着一方木盘,默然行于其间,待跨台阶时,提起了裙摆,浅露着纤细如玉的脚踝。
  青丝履上绣着一只莺,她的名字也叫莺,余莺。
  端着木盘走入室中,把着木盘放在案上,持起盘中酒壶,浅浅斟酒,七分满。而后,无声侍侯在案侧,眼观鼻、鼻观心,心观案后纵书之人。
  “酒中,可有毒?”骆隆把笔一搁,笑了一笑,斜眼看向余莺,慢慢捉起酒杯,徐徐饮尽,赞道:“好酒,竹叶青!”言罢,拉着她的手,走向床榻,按着她坐在榻边,自己缓缓的爬上床,瞅了瞅那笔直修长的腿,将脖子靠上去,转了一转,舒适的低吟一声。
  余莺按着他两侧的太阳穴,面色冰冷而平静,骆隆是她的仇人,他杀了她全家,禁锢她七年,每日需饮她的乳汁伴酒,却不占她的身子,至今她尚是完壁之身。
  骆隆道:“若想杀我,床头有刃。”
  余莺道:“余莺,唯愿目睹,汝亡!”声音平静,一如她的脸。
  “哈哈,且安然以待吧,骆隆自知,擅泳者,必溺于水;玩火者,必焚自身。他已至寿春,兴许可如你意,得见我亡,亡心、亡身。然,现下,且加些力。”
  骆隆翻了下身,侧卧于她的腿。而此时,按着他脸侧的小手一顿,缓缓的挪到他的脖子,用力的捏揉起来。
  “嗯……”
  骆隆怪叫了一声,拍了拍那只小手,笑道:“过重也!待他胜过我,再喜可好?过极则反,切莫喜极反悲。骆隆为助他一臂之力,让其一路顺送,已然致信,此信将入赵固之坞,李矩之坞、郭默之坞……”
  “啊!!”
  突地,骆隆一声尖叫,继而皱眉道:“遇事莫惊,当镇之以静!汝已随我七载,岂可如此轻易,便泄心?!”


第238章
  竖日,刘浓辞别祖逖,北渡淮水。
  祖逖送饯于渡口,指着淮水北岸,笑道:“汝且先行,北岸亦属豫州,指日祖逖便将经此而渡,入雍丘。汝虽非我帐下,然,阵斩谢浮之功不可没,我已遣人奏至建康,为汝请功。”
  “谢过将军。”
  刘浓默然一揖,转身踏入帆船,放眼看去,只见滔滔淮水中,帆船如林,不过千人,却动用了整个寿春境内的渔船。而此时,淮南境内,密集如点棋般军坞里,走出一队队执戈侍甲的军士,旌旗所向,皆指寿春。
  祖豫州征召,入北,淮南军民,当从。
  踏过淮水便是汝阴郡,纵穿汝阴便至上蔡。
  永嘉之乱后,汝南、汝阴二郡为匈奴刘渊占据,后归刘曜。七年前,祖豫州率军北伐,历经三年血战,驱逐石勒至陈留。石勒虽是退守陈留,但却不时派遣铁骑,骚扰、抢掠周边各郡,是以,此地饱受战乱。
  鹞鹰高飞,刘浓骑着飞雪,遥行于军列之前,华亭部曲加上谢浮降军,以及荀娘子的百二精骑,刚好过千。率领着这支千人队,甲坚利刃之下,只要不是遇上三千人以上大军,足可一战!且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一入汝阴,刘浓便一反常态,命北宫沿官道而行,见村便进,遇坞则扎,大有肆意宣扬之意。为此,郭璞极其不解,数番询问何故。刘浓皆一笑置之,若是在平常之日,他自然不敢如此大张旗鼓,但如今,祖豫州大军既将开入北豫州,说不得便会与那些两面倒的大坞堡算算旧账,狐假虎威,何乐不为?既欲扎根于北豫州,便如剑之尖刃,当露其锋!
  “驾!”
  荀娘子从队列中腹打马而来,提着马缰在刘浓面前打了个转,把一身重甲的刘浓瞅了又瞅,皱眉道:“莫非,汝真欲回江南乎?”
  “何以见得?”刘浓看了看她,只见她也是浑身披甲,朝阳射在那明光煜煜的铠甲上,泛着刺眼的光辉,忍不住地暗中腹诽:此甲甚华,华者华也,却极易遭人眼羡,且为人所注……
  荀娘子见他嘴角微裂,心中愠怒,喝道:“汝阴非同淮南,坞堡内,便是昔日未行南渡之士族,皆有私军过千。此郡,胡人窃占多年,安知其心在胡、亦或向晋?如此招摇过境,汝岂能至上蔡?!”
  刘浓笑道:“荀娘子聪慧过人,洞悉世情若观火。然,刘浓却有一疑,不知小娘子可否为刘浓解惑?”
  荀娘子冷声道:“汝且言来!”
  刘浓道:“若刘浓未行记错,荀娘子昔日所言,乃是愿睹刘浓败象之意。不知,今日却为何出言相劝?”
  “嗯,汝敢戏耍于我?!”
  荀娘子秀眉一挑,右手下意识的便按向腰间华丽长剑。
  雌虎不可戏!刘浓剑眉一簇,趁她尚未将剑拔出来之际,拱了拱手,正色道:“荀娘子勿怒,刘浓岂敢戏耍小娘子。实乃前往上蔡尚有六百余里,若一味低头行事,恐反为人欺!”言至此处,话锋一变,笑道:“而堡内既是士族子弟,刘浓理当前往,投帖拜访。”
  “投帖、拜访?!”荀娘子秀眉凝成了川字。
  “然也!”
  刘浓按着楚殇,摧着马,轻跑两步,半眯着眼看向远方。
  远方,一座硕大的褐色坞堡嵌在山体下,箭楼林立、状若城池;护城河三面环围,深一丈,宽三丈;墙上执刀持箭者四下往来,不时听闻阵阵吆喝声。此堡乃是汝阴昌氏所建,方圆三十里,皆为昌氏所有,拥村落十余,坞民两千,部曲五百。
  此时,昌氏家主昌任,据胡凳而坐,眉头紧皱。在他的面前有一方矮案,其中置放一帖,上书六字:华亭刘浓,拜暨。而他早知刘浓将行经此地,因为他的怀中尚有另一封信,从寿春而来。由汝阴至上蔡,若行直线,需经大小坞堡十余,昌家坞便是首站。
  大子昌许坐在下首,沉声道:“阿父,此人已扎营坞前,该当何如?”
  “该当何如?理当何如?”
  昌任拿起案上拜帖,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扬了扬帖,冷声再道:“想必,赵固、郭默等人皆在思之,我昌氏将以何如!”
  一听赵固,昌许眉头一跳,汝阴境内最大的坞主便是赵氏与郭氏,各自拥曲两千,坞民近万,自成一国。
  昌许沉吟一阵,点头道:“阿父,此事,我昌氏应慎思酌虑,去年石勒与祖豫州战于蓬关,祖豫州虽败,但未伤根基,且帐下韩潜两度击败桃豹于蓬坞坡,想必祖豫州指日便将再行入北。此子此时北来,莫论何意,最为稳妥之计,便是置之不闻!想必其人,不日便会自行离去。”
  三子昌离道:“大兄此言欠妥,此子扎营于坞前,几同堵门而戏。若是我昌氏不予理会,恐为人所轻尔!况且,若是此番祖豫州入北再败于石勒。届时,石勒提兵兴罪,我等当以何如?”
  “然也!”
  族弟昌具捋着短须,沉声道:“族中小七、小八,皆在石勒帐下,若使其怒,恐将危矣。往年,祖豫州入北,与我等也两不相干啊!此子所为,委实令人气煞!”
  次子昌漠脾性最烈,当即拍腿而起,叫道:“阿父,便是祖豫州,昔日也未曾将驻军扎于坞前,令我昌氏难为!此华亭刘浓乃是何人?竟敢如此藐视我汝阴昌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莫若孩儿率部夜出,与其痛头一击,使其知晓,汝阴非比江南!”
  “不可!”
  昌许“唰”地起身,喝道:“二弟切莫胡为,此人毕竟乃是朝庭之仕,扎营于坞前,若是击之,天下人皆知我昌氏反叛!届旧,我昌氏便为天下人耻笑矣!”
  昌漠不屑的挑了挑眉,硬着脖子,冷声道:“朝庭?天下朝庭何其多也,有成、有赵、有秦、有代、尚有大马之凉,不知大兄所言之朝庭,乃何也?弃中原而不顾之南晋乎?”
  “竖子!”
  昌许勃然大怒,颤抖着嘴唇,怒指昌许,叫道:“昔日石勒只不过对汝稍作称赞,汝便弃典而忘宗乎?!汝可记得昔年,阿姐亡于何人之手,被何人鼎烹案食?!阿姐待汝亲厚无间,汝,汝!!!”
  言至此处,目中泛起赤光,愈来愈怒,搬起身侧一张胡凳,便欲砸向昌漠。昌漠当即不甘势弱,拽起屁股下的胡凳,欲抗。
  “且慢!”
  昌离当即奔到堂中,摆着双手叫道:“二位兄长,息怒!何苦为一外人,而伤自家和气也!”
  昌许扬着胡凳,一边乱砸,一边叫道:“乾在上,坤居下,但使日月得存,昌许便誓与叛宗弃祖之人,不共戴天也!”
  昌漠格开迎面砸来的胡凳,反手砸向昌许,吼道:“大兄迂腐不堪,不识时务,当为天弃也!”
  “唉,唉唉……”昌具叹声连连,抓落胡须一大把。
  而这时,堂中在座之人反应过来,纷纷窜出案,拉的拉,劝的劝,二十余人挤来挤去,渐渐分作两派。
  “肃静!!!”
  看着眼前乱象大呈,昌任眉心乱跳,胸中憋闷如鲠在喉,满脸涨得痛红,心中更怒刘浓,通天大路不走,为何扎营坞前?!
  “阿父,诸位族兄!”
  便在此时,一直默不作声的幼子昌华,徐徐起身,朝着泾渭分明的两帮人团团一揖,而后,看着昌漠那一方,朗声道:“二兄,击不得!且不言,击之能否取胜!此人扎营坞前,若行击之,日后祖豫州必怒,想必石勒尚未兴师,我昌氏已亡,昔日张平、攀雅便是明证!”又对着昌许那一方,正色道:“大兄之计,虽是老成谋算,但若置之不理,也稍是欠妥。”
  “依你之见,该当何如?”昌许与昌漠同时问。
  昌华微微一笑,走向昌任,揖道:“阿父,可否借帖一观?”
  “自无不可。”昌任将帖递给幼子,自打昌华方一站出来,他心中便是一定,昌氏诸子之中,莫论大局纵横,亦或细微洞悉,当属眼前之子最为杰出。
  昌华捧起帖细细一观,眉头时皱时舒,叹道:“果然如此,华亭刘浓了得!”而后,持着帖,面向堂中所有人,笑道:“诸位勿忧,此帖乃拜访之帖!”
  昌漠嗡声道:“拜访又何如?无非招摇扬威也!”
  “非也!”
  昌华淡声道:“此帖上书华亭,已彰表其人身份,乃士族拜访之帖,并非朝庭之仕造访之帖!”
  昌漠道:“有何差异?”
  昌华摇头道:“差异大也!诸位且思之,此帖遵循古礼而表,其言下之意,当为仅作士族拜访尔!他日,即便石勒兴问,我等可答:士族互访乃尊古礼,故而,不得不以礼相待,并非怀有他意也!”
  昌漠仍不罢休,怒道:“若是如此,为何屯军坞前!”
  昌华淡声道:“昌华若易位而处,亦当屯军坞前,若不屯军坞前,二兄为日后计,恐已然击之!况且,依弟度之,其人,想必尚有深意。”
  “哼!!”昌漠冷冷一哼,转过头不言。
  昌许眼光疾闪,神情大喜,却故意问道:“若以华弟之见,该当何如?”
  昌华笑道:“无它,我昌氏非同流民聚堡,亦乃渊源久长之士族,当以士族之礼待之!此举,既不损我昌氏声名,亦不容人拿住把柄。至于赵固等人,谁若敢言我昌氏示弱,便是弃根也!且让他受天下人唾骂也,与我昌氏何干?”
  “妙哉!!”
  昌任眯着眼睛暗度,心思瞬间数转,而后大喜,拍了拍幼子的肩,笑道:“既是如此,且开坞放桥,迎之!”
  “且慢!”


水煮江山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