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战略大调整
作者:闪烁|发布时间:2024-06-29 03:08:55|字数:33913
俄军包围了德黑兰,等于给了弗伦奇一个台阶。
一月十二日,在与中国舰队决战无望之后,弗伦奇做出了撤兵决定,率领美国舰队南下返回珀斯。
三天之后,特遣舰队经马六甲海峡返回太平洋。
可以说,在二零五三年初,交战双方的主要工作都是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新的战争局面。
首先展开行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集团。
一月十日,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加拿大总理、澳大利亚总理、墨西哥总统、新西兰总理与以色列总理等西方同盟集团首脑齐聚魁北克,第一次西方同盟首脑会议正式召开,主要商讨了战略方面的问题。
虽然英国没有参战,但是派遣代表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
首先是俄罗斯总统提出,应该加强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投入,因为这是攻打中国本土的捷径。随后以色列总理提出,应该把中东当成主战场,因为这是稳住欧洲国家、控制亚欧大陆枢纽的关键地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则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
显然,几个处于战争第一线的国家都有自己的需求。
调和这些矛盾,对美国总统来说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更何况,美国也有自己的战略计划。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总统向俄罗斯总统做出了承诺。
虽然以色列、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都坚决反对,加拿大与墨西哥也认为,俄罗斯的局势还不是很危险,至少到二零五四年春天之前,中国军队在大陆战场上的进展不会对俄罗斯构成致命威胁,至于被中国军队占领的地区,本来就不是战略要地,也就没有必要急于向大陆战场增兵,但是美国总统非常清楚,俄罗斯的战争意志本来就不够坚决,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表示,俄罗斯很有可能单独与中国媾和。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大陆战场上取得的胜利,已经对几个保持中立的中亚国家产生了影响。如果哈萨克斯坦倒向中国,那么俄罗斯离战败也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问题是,做出承诺,不等于能够兑现承诺。
要知道,美军的短板就是陆军。
以美国的动员速度,虽然到半年之后,陆军总兵力将突破三百万,但是至关重要的新式主战装备至少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能初具规模。也就是说,在地面战场上,西方盟国联军依然得用已经落后的武器装备对抗强大的中国陆军,而美国动员的地面部队也就不可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时,美国别说向伊朗派遣五个师,连一个可用的师都没有。
显然,在兵力入不敷出的情况下,西方同盟集团必须有所侧重,放弃某些不太重要的战场。
也就是说,西方同盟集团必须做出内部妥协。
虽然美国是同盟集团的首领,但是为了凝聚其他国家,必须做出让步,也就必须首先放弃主战场。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国总统已经承诺,在俄罗斯战场、中东战场与伊朗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前,暂时放弃西太平洋上的进攻行动,并且把部分部署在西太平洋上的作战部队派往西南太平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国在实质上放弃了主动进攻的机会。
虽然有点可惜,但是无法避免。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美国在二零五三年初,按照计划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比如攻打冲绳岛,战局将对美国有利,甚至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将因此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
问题是,如果美国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就得在其他战场上败北。
也许,美军能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攻占冲绳岛,打通轰炸中国本土的战略通道,可是在其他战场上惨败之后,美国也不可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甚至有可能更快的输掉这场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战争。
西方同盟集团调整战略的时候,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同盟集团也在进行战略调整。
相对而言,中国遇到的难题比美国少得多。
在伊朗参战之后,亚洲战场已经连成一片,而且随着中国海军夺得印度洋的制海权,海上航线也变得畅通无阻了。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兵力。
要知道,中国的战争动员也没有完成。
到二零五三年初,中国陆军的兵力还不到一百万,总兵力也就只有二百五十万,远没有达到打一场全面战争的最低标准。以中国的动员速度,即便到了二零五三年底,可用兵力也不会超过五百万。因为中国在大陆战场上的压力更大,而且可以提供帮助的国家并不多,所以中国的军事压力明显超过了美国。
由此可见,中国的处境不比美国好多少。
一月中旬,东方同盟集团首脑在新德里召开会议,黄瀚林亲自参加,在会议上明确了集团的战略目的。
这次会议,取得了重大成功。
原因很简单,在东方同盟集团中,只有一个核心,没有第二个核心,而且大部分集团成员国的安全问题都不太突出,所以中国能够主导整个集团,并且让那些暂时没有受到威胁的国家听从安排。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国最有利的地方。
要知道,在西方同盟集团中,除了美国,俄罗斯也有很强的影响力,连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都有话语权。
东方同盟集团的核心战略,仍然是稳住各个地面战场。
显然,黄瀚林也做出了重大让步。根据他的承诺,中国将在稳住了地面战场之后,才在太平洋战场上发动反击。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陆军将在二月份向伊朗派遣第二个集团军,并且把部署在巴基斯坦的地面部队增加到五万,向伊拉克派遣一个集团军,使中东战场上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以上。
如此一来,大陆战场上的兵力就更加有限了。
虽然戚凯威对元首的这个决定非常不满,但是他也只是不满,而没有为此跟黄瀚林进行争辩。
相对而言,牧浩洋受到的影响大得多。
原因很简单,按照黄瀚林在集团首脑会议上做出的承诺,即便海军能够在三月底之前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也得推迟,至少放在西太平洋上的兵力将大幅度削减。
对牧浩洋来说,要么推迟进攻行动,要么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显然,两个选择都不太理想。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牧浩洋得再次调整总体战争计划,重新规划二零五三年上半年的作战行动。
如果不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情,牧浩洋很有可能放弃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想法。
一月份,最重要的事情与战争无关,而是在战场之外。
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法德意三国政府首脑在一月十四日宣布,将在现有政府基础之上,组建三国联合政府。虽然这一决议还需要获得三国立法机构支持才能生效,但是欧洲国家终于向实质性统一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并且由此拉开了由法德意主导欧洲大陆统一的帷幕,更对其他欧洲国家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迫使英国在不久之后,决定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集团。
更重要的是,这对战场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法德意宣布组建联合政府,促成黄瀚林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做出了稳定大陆战场的决定,并且因此让政治影响到了军事,或者说让军人不得不服从政治家的决定。
原因很简单,只有稳住大陆战场上的局势,才有望拉拢欧洲集团。
当时,中国军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中东与伊朗取胜。虽然中东战场更加重要,但是内在的关联,使得伊朗战争更加重要。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不能稳住伊朗战场,中国就无法向中东运送兵力,也无法让正在观望的欧洲集团相信中国能够取得胜利。要知道,西方同盟集团还没有遭受战略性惨败。
虽然政治家决定战争走向,但是指挥作战的仍然是军人。
也就是说,如何把政治决定转化为军事行动,依然得由军人说了算。
面对黄瀚林在新德里首脑会议上做出的承诺,牧浩洋无权表示反对,但是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时,特遣舰队已经返回太平洋,并且更名为太平洋舰队。
更重要的是,第二批“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将在三月中旬服役,所以牧浩洋在一月下旬提出,按照原先确定的计划发动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并且在西太平洋上歼灭美军舰队。
虽然戚凯威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是黄瀚林最终批准了牧浩洋提交的作战计划。
原因很简单,只要牧浩洋规划的作战行动取得了预料之中的结果,中国海军就能扭转战略态势,迫使美国向太平洋增兵,从而大幅度降低地面战场上的压力,让陆军能够在更加有利的情况下作战。
也只有这样,黄瀚林才能兑现承诺。
至于怎么打,那是牧浩洋的事。
第一百零一章 反击
从提出战略设想到变成现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海军方面,舰队兵力依然非常有限。就算第二批“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能够提前服役,也只有十六艘,而不是原先规划的二十艘,因此每支航母战斗群只有四艘,与牧浩洋最初的安排相当。更重要的是,第二批“泰山”级航母不可能在三月份服役,因此舰队的总体作战能力不会有明显提高。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海军投资研制的大口径远程炮弹肯定能在二月底量产。
这种新式炮弹在战前就已开始研制,只是进度不是很快,直到战争爆发后,才加快了研制进度。与普通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相比,远程炮弹的主要改进之处,除了采用长径比更大的弹体之外,就是安装了火箭助推发动机,把中段弹道的飞行速度提高了百分之五十,从而使射程增加到了一千二百公里。
增加射程是主要目的,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负面影响。
最大的影响有两个,一是炮弹的威力大幅度降低,二是精确度有所下降。
威力降低主要是炮弹的有效载荷降低,装药量减少了百分之七十,即便采用了最新研制成功的高能炸药,爆炸威力也比普通型低了百分之五十。如此一来,对付同样的目标,增程炮弹的打击能力明显降低。根据海军做的测试,增程炮弹在对付大型战舰时,打击威力仅有普通炮弹的三成。
精度降低带来的影响更加突出,增程炮弹的散布范围比普通炮弹高了一倍以上,因此在同等情况下,需要增加一倍的弹药投掷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打击效果。如果把威力降低带来的影响算进去,则需要增加六倍以上的弹药投掷量,才有可能达到同样的毁伤效果,而这无疑降低了舰炮的作战效率。
事实上,这也是海军不太重视增程炮弹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战前,大口径电磁炮的主要任务是轰击岸上的目标,特别是防御较为坚固的军事目标。
当然,增程炮弹也有非常突出的优点。
除了射程更远,能够让战舰在更加安全的海域开火之外,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增程炮弹的体积进一步缩小,突防率大幅度提高。在进入末段弹道之前,炮弹的弹头将与火箭发动机脱离,从而使得末段防御系统更加难以拦截。根据海军的测试,增程炮弹被末段防御系统击中的概率仅有普通炮弹的百分之四十。
当然,对海军来说,增程炮弹的主要用途,就是用来打击海上目标。
根据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的经验,牧浩洋把增程炮弹的生产工作排在了首位,要求承担生产任务的三家兵工厂在三月中旬交付两万枚,确保在接下来的海战中,为十六艘大型综合战舰提供一个基数的弹药。
可以说,在航母不够的情况下,牧浩洋不得不倚重大型综合战舰。
为此,他对现役的八艘大型综合战舰也做了调整。
特遣舰队返回太平洋之后,被安排进驻金兰湾,“黑龙江”号等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在南海区舰队反潜战舰掩护下返回本土,前往广州造船厂与湛江造船厂进行改装,即用对地打击模块更换防空模块。
只是,要到三月初,这四艘战舰才能完成改装。
主要就是,第一批八艘全是按照防空标准建造的,而且海军没有采购多余的对地打击模块,只是在采购第二批的时候,才额外采购了八套对地打击模块,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对已有的大型综合战舰进行改造。
按照牧浩洋的安排,到时候将有十二艘大型综合战舰具备全部的对地打击能力,而另外四艘则是典型的防空战舰。
接下来的两个月内,特遣舰队里的其他战舰也将进行改造。
主要的改造项目只有一个:增加末段防御系统。
按照牧浩洋的要求,“泰山”级航母的末段防御系统将达到八套,而这也是该级航母搭载末段防御系统的极限。在八套末段防御系统全部启动的情况下,航母不但要停止向大部分电子设备供电,还要把航速控制在四十节以内。只是好处更加突出,即航母的末段拦截能力将增强三分之一。
这些改造工作,都安排在二月份进行。
因为末段防御系统是非开口接入武器系统,即在安装的时候,不需要破坏航母的舰体结构,所以改造工作可以在任何一座拥有必要基础设施的军港内进行,不用返回造船厂,也不会占用造船厂的人力资源。
相对而言,最大的问题还是地面部队。
戚凯威已经明确提出,陆军承担了足够多的作战任务,而且元首已经命令向伊朗与中东增兵,所以陆军无法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提供帮助。说得直接一点,牧浩洋不要指望派陆军去攻打马里亚纳群岛。
如此一来,牧浩洋能够调动的,就只有陆战队了。
虽然庞跃龙已经表示,陆战队将全力配合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但是当时陆战队能够调动的作战部队只有四个陆战师,而且其中两个部署在冲绳岛,也就只有两个陆战师可用。
显然,对于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来说,两个陆战师显然不够。
最初的时候,庞跃龙建议把进攻时间推迟到四月底,因为到时候,将有四个预备陆战师完成整编。可是牧浩洋要求在三月底发动进攻,而且明确无误的告诉庞跃龙,元首不会推迟进攻行动。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推迟,元首就会取消进攻行动。
到了一月底,这个问题变得更突出了。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美国正在向西南太平洋增兵,到了三月底,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军将超过五十万,其中大约有十五万地面部队。也就是说,美军很有可能在四月份攻打东南亚地区。
当然,事后证明,军事情报局的情报有误。
美国向澳大利亚增兵,不是为了攻打东南亚,而是为了增强西南太平洋上的防御,或者说兑现美国总统的承诺。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三年初,美国没有任何在西南太平洋上发动进攻的作战计划。
问题是,在当时,这条情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如果不能在三月底攻打马里亚纳群岛,掌握战略主动权,那么海军与陆战队就得在四月份把重点转向东南亚,迎接美军的战略进攻。结果就是,牧浩洋将不得不取消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
进入二月份,牧浩洋把精力全都放在了即将发动的战略进攻上。
其他战场上,二月初期的局势也比较平静。
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在“德拉-霍姆斯会战”之后,发动了几次战术级别的进攻,没有取得多大收获。根据罗林森的作战规划,除非把美军增强到十个师,不然美以联军将不会发动进攻。
此时,罗林森已是联军总司令。
在美国与以色列当局达成妥协之后,联军司令部不再是摆设,而是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最高指挥部。
也就是说,以色列总参谋部也得听从联军司令部的调遣。
结果就是,巴拉姆受到冷落。虽然他在一月底提出,联军应该在二月份发动进攻,而且把重点放在约旦战场上,甚至认为在美军不肯出力的情况下,以色列国防军可以单独承担起攻打沙特的作战行动,但是在罗林森的干预下,巴拉姆的提议被以色列总理否决,以军必须配合美军作战。
这让巴拉姆非常不满,甚至威胁要辞职。
伊朗战场上,俄军仍然在围攻由数十万伊朗军队守卫的德黑兰,虽然一度突破了伊军的外围防线,但是始终没能攻占德黑兰,反而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布鲁希洛夫则再次提出放弃伊朗战场,结果再次遭到否决。
大陆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进攻非常稳健。
到二月一日,中国陆军已经控制了俄罗斯的大半个远东地区。向北推进的先头部队到达了马加丹附近。只是受恶劣气候影响,这支进攻部队在乌斯季奥姆丘格停了下来,预计要到五月份才能继续前进。向西推进的第三十九集团军已经到达贝加尔湖北岸,另外一路部队则到达了赤塔东面。虽然受后勤补给影响,第三十九集团军的进攻速度有所放慢,但是戚凯威增在策划围歼赤塔州的七十万俄军。
西伯利亚战场上,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并且第三次放弃了这座在战火的摧残下已经变成废墟的城市,退回到了尤尔加西面的防线上,在此为俄军增添了近五万人的伤亡名单。在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协助下,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充分利用强大的战术机动能力,突袭了方圆三百公里范围内的俄军重要据点,使俄军在该方向的大规模反击行动不得不一再推迟。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黄瀚林基本上兑现了承诺,即稳住了几个主要地面战场。
当然,这对改变战略态势没有太大的帮助,毕竟交战双方动员的力量都很有限,地面战场还不具备决定胜败的重要性。
二月一日,牧浩洋签署了一道重要的命令,开始了海军的战略反击行动。
第一百零二章 破交作战
反击不是宣言,而是行动。在舰队很难发挥作用的时候,牧浩洋不得不另想办法,也就采纳了周渝生的建议:让潜艇充当反击主力。
当时,中国海军能够担任战略反击任务的,只有十二艘099型攻击核潜艇。
在此之前,这些潜艇主要伴随舰队活动,因为只有攻击核潜艇有足够的续航力,能够始终跟随舰队活动,而“黄貂鱼”级全电动潜艇的续航力非常有限,需要经常浮上海面补充电能。
随着舰队返港,十二艘攻击核潜艇得以解脱。
一月底,周渝生就把这十二艘攻击核潜艇派了出去,其中八艘前往东太平洋,执行一次象征性的反击任务。
按照周渝生的安排,这八艘攻击核潜艇将用巡航导弹攻击美国西海岸的大城市。
显然,这么做只有政治与宣传意义,军事价值并不大。
最初的时候,牧浩洋并不主张攻击美国本土,因为他觉得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增强美国国内的战争凝聚力。可是黄瀚林却觉得很有必要进行一次有限的反击,至少能让他向民众做出交代。
别忘了,打了这么久,中国军队还没有攻击过美国本土。
相反,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美军一直在轰炸中国本土。哪怕美军的战略轰炸并没造成多大的伤亡与损失,可是已经对民众产生了影响,让很多人产生了质疑,即在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中,投入的大量军费竟然没有使军队获得攻击敌人本土的能力,那么多军费到底用到哪里去了?
牧浩洋不用面对民众的质疑,黄瀚林却要设法平息民众的怨愤。
事实上,中国军队不是没有办法攻击美国本土,而是军方高层不想这么做,即牧浩洋与母祁铁都认为,轰炸美国本土没有多少意义,至少在战略防御阶段,轰炸美国本土的军事价值非常有限。
从军事角度讲,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要知道,中国的战略轰炸机需要飞行数千公里,而且得向北飞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才能到达加拿大上空,然后用巡航导弹攻击美国本土。这条航线不但漫长,还充满危险,轰炸机的生存率不会高到哪里去。如果向东飞行,横跨太平洋,即便遭到美军拦截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作战半径延长了数千公里,轰炸机群至少要进行两次空中加油,除了需要占用大量加油机,作战效率也非常低。至于攻击效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毕竟美国早就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本土防空网。相反,在其他战场上,轰炸机的价值更大,能够为前线部队提供更多的帮助。
也正是如此,母祁铁一直反对轰炸美国本土。
在不动用轰炸机的情况下,潜艇成为攻击美国本土的唯一手段。
当时,周渝生还提到,在用巡航导弹攻击了美国本土之后,八艘攻击核潜艇还能在东太平洋上活动一个月,即能够执行破交作战任务,袭击从美国西海岸出发的船队,才让牧浩洋做出让步。
除此之外,还有四艘攻击核潜艇被周渝生派往大西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更是一次政治任务。
要知道,攻击核潜艇的续航能力不是无限的,要受到携带的食物、官兵的精神状态等因素影响。正常情况下,攻击核潜艇的部署周期在六十天到九十天之间,即便在战时,部署周期也不益超过一百二十天。过于漫长的话,只会产生负面效果,比如官兵过于疲惫,降低了潜艇的作战效率。
如此一来,攻击核潜艇的活动范围就受到了限制。
如果在战区活动一个月,那么攻击核潜艇的活动区域离最近的海军基地也不益超过五千公里。
问题是,中国在大西洋上没有海军基地。
虽然在战前,中国与阿根廷的关系非常不错,但是阿根廷还没有参战,而且也没有答应向中国开放港口。
至于其他南美国家、以及非洲西海岸国家,更加靠不住。
当时,中国潜艇进入大西洋的话,唯一的停靠地点就是与美国近在咫尺的古巴,而牧浩洋显然不会让潜艇去古巴。
针对这些问题,周渝生想了很多办法。
一是尽可能的延长潜艇的部署时间,比如增加携带的食物总量,安排最优秀的潜艇官兵等等。二是向大西洋派遣由商船改装的潜艇母舰,为潜艇提供进距离支援。三是催促外交部门尽快采取行动,拉拢几个大西洋沿岸国家,特别是南大西洋的沿岸国家,向中国潜艇开放港口。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期间,周渝生还专门找过杜小蕾。
可惜的是,杜小蕾没有给他满意的答复。
不管怎么说,战争才打了两个多月,绝大部分国家还在观望,而且绝大部分大西洋沿岸的中立国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投靠中国。别的不说,连阿根廷都保持中立,就更别说南非这样的国家了。
当时,杜小蕾给周渝生出了一个主意,即说服牧浩洋,尽快在非洲大陆上采取行动。
可惜的是,连周渝生都知道,在非洲开辟新战场是很不现实的想法,因为中国军队没有多余的兵力可用。
受这些因素影响,到一月份的时候,周渝生只派了两艘潜艇母舰去大西洋。
这两艘潜艇母舰由大型快速货轮改装而来的,而且悬挂阿根廷的国旗,名义上运送非战争物资,实际上却装载了供潜艇使用的鱼雷、导弹等军事物资。按照周渝生的安排,潜艇母舰将在南大西洋上活动,主要在南非到阿根廷的航线上航行,只在必要的时候,比如需要补充新鲜食物的时候进入阿根廷港口,其他时候都在外海航行,并且按照海军司令部的命令与潜艇会合。
二月一日,在牧浩洋签署了命令之后,周渝生才派出了四艘攻击核潜艇。
这四艘潜艇首先前往浩洋港,补充新鲜食物,休整五天之后,再横跨印度洋,从好望角南面进入南大西洋。按照周渝生的部署,四艘潜艇将主要在南大西洋活动,首先执行一个半月的部署任务,再与潜艇母舰会合,补充食物与弹药。如果一切顺利,这四艘攻击核潜艇将长期在大西洋上活动。
显然,对处于困境的中国海军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内,这四艘潜艇是中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主要“代表”,而且收获了相当丰硕的战果。
比如,在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之前,四艘潜艇就击沉了总载重吨高达一百四十万吨的三十八艘美国籍商船。虽然这让美国意识到了大西洋上潜在的威胁,从七月份开始,所有船只都以船队的方式活动,得到了反潜舰艇与反潜巡逻机的直接掩护,但是在接下来半年内,仍然有总载重吨近一百万吨的二十余艘美国籍商船被击沉。虽然这个战绩,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还不到美国商船总量的百分之五,但是所产生的影响,却足以改变中美海军的战略平衡。
到二零五三年底,美国海军在大西洋上的护航舰艇占到了美国海军舰艇总吨位的百分之二十五。当时,美国海军把三分之一的反潜战舰放在了大西洋上,甚至为此把十几艘快速货轮改装成了护航航母。
要知道,在二零五三年,在大西洋上活动的只有四艘中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
要到二零五四年,随着“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大规模服役,以及阿根廷参战,中国海军才会向大西洋增派潜艇。
从作战效率上看,四艘攻击核潜艇发挥的作用,超过了海军舰队。
当然,在这个时候派攻击核潜艇去大西洋,有两个非常主要的前提条件,即牧浩洋已经决定让舰队在西太平洋上作战,以及“金枪鱼”级全电动潜艇的建造工作正式开始,且建造进度非常快。
在西太平洋上活动,舰队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伴随,全电动潜艇就足够了。
作为取代“黄貂鱼”级的大型全电动潜艇,“金枪鱼”级的续航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全程伴随舰队作战。更重要的是,“金枪鱼”级的主要行动已经超过了攻击核潜艇。如此一来,等到中国舰队夺取了西太平洋的制海权,继续向东、或者向南进军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攻击核潜艇护航了。
当然,牧浩洋批准动用攻击核潜艇执行破交任务,也有他的理由。
除了满足黄瀚林提出的要求之外,最主要的理由,还是分散美国海军的兵力,使美国的优势变成劣势。
要知道,美国最大的优势,就是控制了更加广泛的海洋,能够从更多的地区获得更多的战争资源。相反,中国被压制在亚洲大陆上,控制的区域非常有限,在获取的战争资源上很难与美国相比。
长此下去,中国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
在获得战略主动权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破坏美国的海上航线,使美国无法顺利从其他国家获得战争资源。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海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大力建造潜艇的主要原因。
即便等到中国海军掌握了主动权,潜艇依然是封锁美国的主要力量。
第一百零三章 折中方案
二月四日,中东再起战火。
虽然马歇尔没有满足罗林森提出的所有要求,美军在中东战场上只投入了八个师,其中只有六个是主力师,但是在巴拉姆一再以辞职相威胁,迫使以色列总理不断向美国当局施压的情况下,罗林森不得不做出妥协,即采纳巴拉姆提出的计划,在约旦境内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行动。
促成这次进攻行动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即协助俄军攻占德黑兰。
早在一月份,布鲁希洛夫就一再提出,应该尽快结束伊朗战争,以便把俄军主力派往西伯利亚战场。虽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俄罗斯总统否决了布鲁希洛夫的要求,但是伊朗战争久拖不决,已经给俄罗斯制造了极大的负担。即便俄罗斯总统不懂军事,也能够明白,伊朗已经成为俄军的坟墓。
受此影响,二月初,俄罗斯总统正式向美国总统提出,美以联军必须在中东战场上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迫使中国向中东增兵,而俄军将趁此机会强攻德黑兰,争取在一周之内攻占德黑兰。
问题是,俄罗斯不能只索取、不回报。
按照俄罗斯总统的承诺,俄军在攻占德黑兰之后,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将继续向南推进,争取在二月底到达波斯湾。当然,俄罗斯总统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即美国按照承诺向伊朗派遣四个师。
事实上,支持该建议的不是美国总统,而是马歇尔上将。
当时,马歇尔已经认识到,美以联军很难单独在中东战场上取胜,因此很有必要首先帮助俄军在伊朗取胜。说得直接一点,伊朗战争的胜负,将决定中东战争的胜负,俄军取胜能给美以联军带来好处。
为此,马歇尔上将留下了两个师,而且能在二月份获得两个新成立的师。
也就是说,马歇尔已经准备好了四个师,准备在俄军夺取德黑兰之后出兵伊朗,与俄军一同向波斯湾推进。
当时,马歇尔还以参联会主席的身份,征用了数百艘商船。
按照他的要求,这些商船将主要向俄罗斯运送战争物资,并且把俄罗斯出产的矿物运回美国。当然,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用来运送美军作战部队。因为土耳其保持中立,所以船只可以经地中海与黑海前往俄罗斯。
也正是在马歇尔的支持下,美国总统答应了俄罗斯总统的请求。
随后,马歇尔责成罗林森,策划进攻行动。
有趣的是,罗林森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么做,而且坚持认为,没有必要为了俄罗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进攻。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罗林森只是被迫同意发动进攻,但是不承担责任。
说得直接一点,进攻行动由巴拉姆策划,罗林森只负责美军的作战行动,而且主要任务由以军承担。
事实上,这也与罗林森一直坚持的主攻方向有关。
以当时的情况,美以联军在叙利亚方向上取胜的把握并不大,因为中国陆军已经把第一二七集团军派了过来,把中东战场上的兵力增加到了四个集团军,其中三个战斗力最强的集团军集中部署在叙利亚。与之相比,美军只有八个师,而且只有六个是主力师,以军的主力部队也只有十多个旅,即便拥有较为明显的兵力优势,在作战能力上,仍然不具备压倒性的战略优势。
显然,罗林森非常悲观。
这也是他坚持把美军增加到十个师的主要原因。
问题是,巴拉姆却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只是重点不是在叙利亚,而是趁着阿拉伯国家还没有完全联合起来,占领整个约旦,并且向伊拉克、或者沙特进军,把战线长度扩大两倍以上。
毫无疑问,巴拉姆的认识非常清楚。
中国在中东投入的兵力并不多,作战部队还不到二十万,因此就算能在某些重点战场上占据优势,也很难在整条战线上占据优势。最直接的证据就是,中约军队一直死守安曼,没有发动有规模的反击。如此一来,只要将战线拉长,中国军队就将疲于奔命,而美以联军的兵力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了。
可以说,这是非常正确的战略认识。
要知道,如果美以联军占领了整个约旦,中东战线就将扩大到一千五百公里以上,而中国陆军的四个集团军,显然守不住这么漫长的战线。至于阿拉伯国家的军队,恐怕很难发挥正面作用。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陆军必须向中东增兵。
紧接着,会产生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的战略运输能力,能够支持多少军队在中东作战?
要知道,海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运输船队在到达巴士拉之后,必须通过陆路把物资运送到前线,或者运送到附近的机场与空军基地,再由空运力量送往前线。陆路交通没有什么好说的,伊拉克只有一条通往叙利亚的铁路,而通往约旦的只有公路。也就是说,前线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主要由空运力量承担。
当时,中国空军在中东部署了一百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数百架战术运输机。
如果不是中东国家都盛产石油,而且沙特、伊拉克等国拥有较为完备的石油化工工业体系,能够提供大量航空燃油,不然中国空军部署在中东的战术运输机,将成为制约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
别忘了,中国空军的战术运输机用的是烧油的涡轮发动机,而不是电动机。
根据这些因素,巴拉姆做出了准确判断,即中国军队在中东的后勤保障体系,最多只能支持四个集团军,而且只能保证三个集团军获得足够的补给,另外一个集团军必须部署在战线后方。
显然,这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如此一来,巴拉姆提出的作战计划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或者说是取得重大战略胜利的基础。
原因很简单,只要实现了战役目的,中国陆军就只剩下了一个选择:由守转攻。
在无法守卫整条战线的情况下,中国陆军要想稳住中东战局,就只能主动进攻,迫使美以联军进行防御。
问题是,在后勤保障不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在进攻中取胜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因为进攻对后勤补给的需求更高。
如此一来,就只有一个结果,即中国陆军将在进攻中消耗大量兵力,美以联军则能以守为攻,等到中国军队丧失了进攻能力之后,再发动一次决定性反击,攻占叙利亚,结束中东战争。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巴拉姆的战略规划能够得到落实,美以联军将在二零五三年底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存在这种可能,只是美以联军必须为此齐心协力。
可惜的是,要让巴拉姆与罗林森齐心协力,比击败中国军队还要困难。
在极不情愿的接受了马歇尔的命令之后,罗林森变得非常消极,只承诺在叙利亚战场上牵制中叙军团,约旦境内的进攻行动则由以军承担。
显然,这让巴拉姆非常不满。
闹到最后,马歇尔不得不亲自出面,让罗林森动用两个师的兵力,接替助手德拉的十五个以军旅,担负起叙利亚战场南面的防御重任,以便让巴拉姆集中主力的兵力,在约旦发动大规模进攻。
问题是,这个折中的方案,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难以做到保密。
要知道,如果德拉的守军发生变动,就是在明确无误的告诉对面的中叙军团,美以联军即将发动进攻,而且主力是以军。如此一来,虞世辉、蒋博文与鲁立毅就能判断出,以军将在约旦发动进攻。
后来,就有人认为,如果美军替换的是戈兰高地上的以军,情况会大不一样。
原因很简单,戈兰高地上的战线相对稳定,而且离美军防区较近,因此兵力变动不大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有趣的是,当时马歇尔提出了调换戈兰高地上的以军,却被巴拉姆拒绝了。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戈兰高地直接关系到以色列本土安全,如果中叙军团在美以联军换防时发动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都较为擅长打防御战,而德拉的以军则更加擅长进攻,也就更加适合在约旦境内的战斗,不存在作战上的问题。
事实上,巴拉姆并不希望以换防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兵力,而是希望美军参与进攻。
说得直接一点,他希望获得两个美军师的指挥权。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巴拉姆提出,让这两个美军师充当预备队,并不承担前期的进攻任务。
可惜的是,罗林森坚决反对让巴拉姆指挥美军。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马歇尔也反对由巴拉姆指挥美军。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让美军替换德拉守军的折中方案。
问题是,美以联军在前线的大规模调动,等于替中叙军团敲响了警钟,也就让中叙军团有了足够高的警惕性。
二月前三天,虞世辉向安曼增派了相当于一个旅的作战部队,并且空运了足够装备一支突击集群的地面战平台。
紧接着,中叙军团在中东战场上主动发起进攻。
第一百零四章 安曼会战
当时,虞世辉没有明确的战役目的,主要为了打乱美以联军的进攻准备工作。
在此之前,中叙军团多次采用类似的方式,瓦解了美以联军的战术进攻行动,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可以说,在敌人之前发动进攻是瓦解敌人进攻行动的有效办法。
只是,这次虞世辉低估了美以联军的进攻规模。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月一日,虞世辉提交给戚凯威的报告中提到,美以联军将再次发动进攻,目的是攻占安曼。
也就是说,虞世辉把美以联军的异动当成了战术进攻的前兆。
虽然虞世辉已经认识到,美以联军的这轮战术进攻的规模会比较大,不然不会用美军替换德拉的以军,但是在如此明显的征兆面前,虞世辉并没认识到,这不是战术进攻,而是有着战略目的的进攻行动。
这个误判,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月四日,中叙军团开始猛攻德拉,向还在换防的美以联军施压。
不可否认,抢先进攻给美以联军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并且迫使巴拉姆在十多个小时之后提前发动进攻,可是在德拉的大规模进攻,也大幅度消耗了中叙军团的预备队,使得虞世辉不得不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面对预备队严重不足的尴尬境况,也就对接下来的战斗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当天晚上,以军开始猛攻安曼。
围绕着安曼进行的整场战斗贯穿了整个战役,虽然中约军团守住了安曼,多次把突入市区的以军赶出去,但是也消耗了大量兵力,并且迫使中国空军在整个战役期间,集中力量为安曼运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
结果就是,在其他方向上,以军几乎没有遇到有效抵抗。
二月五日上午,以军顺利攻占了扎尔卡与塞姆拉,打通了前往马弗拉克的道路,安曼北面最后两处由约旦军队把守的军事据点也就此沦陷,而以军则顺利打通了向东发动进攻的战略通道。
当天晚上,五个以军旅就从马弗拉克出发,开始向东推进。
约旦东北的马弗拉克省,正是通往伊拉克的要道,还是隔开叙利亚与沙特的屏障,具有很高的战略价值。
当然,能否把马弗拉克的战略价值利用起来,还得看以军能够解决后勤保障问题。
要知道,马弗拉克省只有一条主要公路,而这条公路向东通往伊拉克,向东南通往沙特阿拉伯。
虽然这条沙漠公路的价值非常高,但是无法支持大军团作战。
按照以军的作战标准,这条公路最多支持十个旅。不管是进军伊拉克、还是进军沙特阿拉伯,十个旅远远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拉克与沙特甚至不需要加强边境防线,因为以军在到达边境附近时,已成强弩之末。
事实上,这也正是叙利亚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间有铁路相通。
也就是说,只有在占领了叙利亚之后,美以联军才能完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也才有能力进攻伊拉克。
当然,这也是罗林森反对在约旦扩大战线的主要原因。
在他看来,阿拉伯半岛腹地的沙漠,将是美以联军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国军队进行防御的最好阵地。
巴拉姆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而是要利用这些问题。
原因很简单,以军需要面对的难题,中国军队同样需要面对。至少在当时,中国军队还不能完全摆脱地面交通线,或者说中国的空运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单独支持地面部队作战的地步。
如此一来,只要以军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中国军队就得防守伊拉克与沙特。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在得知五个以军旅从马弗拉克向东推进后,虞世辉就把第一二七集团军的一个旅派往伊拉克的安巴尔省。当然,这么做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伊拉克军民保持信心与斗志。
显然,巴拉姆并不指望攻入伊拉克。
二月六日,以军从约旦河东岸南下,总兵力高达五十个旅,而且巴拉姆还准备了三十个旅的预备队。
可以说,这才是以军的主攻方向。
按照巴拉姆的部署,以军将沿着公路线与铁路线南下,先头部队不负责攻占城镇,而是全力突击,由紧随其后的作战部队占领重要军事据点。巴拉姆的命令很简单,必须在五天到七天之内攻占约旦全境,把战线推进到约沙边境附近,铲除盘踞在约旦南部地区的所有约旦军队。
毫无疑问,巴拉姆的进攻策略非常高明。
要知道,只要以军能够快速推进,中国军队就很难组织起新的防线。别忘了,部署在约旦的是第三三八预备集团军,而不是战斗力强大的主力集团军,而且约旦南部地区也以沙漠为主,交通条件十分恶劣。
更重要的是,这会对沙特构成严重威胁。
从政治上讲,只要以军攻入沙特,就会动摇整个阿拉伯世界,让阿拉伯国家怀疑中国的战争潜力。
这个时候,虞世辉仍然没有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
在得知以军向南推进的消息后,虞世辉依然认为,以军的主要目的是攻占安曼,而不是占领整个约旦。
结果就是,中叙军团在德拉的进攻变得更加猛烈了。
虞世辉的目的很简单:通过强攻德拉,迫使美以联军向德拉增兵,从而削弱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
当时,虞世辉做出这一判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错误估算了以军兵力。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到二月初,以色列的总兵力在两百万左右,而以色列能够动员的战斗人员在二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之间,而以军的实际作战兵力不会超过一百万,因此没有美军支持,以军很难发动战略进攻。
根据这份情报,虞世辉认为,以军在约旦战场上投入的兵力在二十万左右。
实际情况是,巴拉姆动用了将近五十万地面部队,其中用在南部战线上的以军就超过了四十万。
如此严重的误判,直接导致虞世辉在兵力部署上出了问题。
紧接着,战局又发生了变化。
二月七日,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发动佯攻。虽然罗林森不看好巴拉姆的计划,但是忠实的执行了马歇尔的命令。
虽然虞世辉判断出美军只是佯攻,但是霍姆斯受到了威胁。
受此影响,虞世辉在当天向霍姆斯增派了八支突击集群,并且命令蒋博文少将在必要的时候发动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虞世辉也希望利用霍姆斯牵制美以联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达到了战术目的,即在德拉与霍姆斯牵制住了美军,可是充当进攻主力的以军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当时,美军的表现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德拉战场上,两个美军预备师的表现完全超出了虞世辉的预料,不但顶住了十多个叙军师的轮番攻击,还挡住了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猛攻。直到二月九日,第二十七集团军才攻入德拉,迫使守军向后方求援。如果能够在二月七日取得重大突破,那么德拉的战斗就很有可能改变这场战役。可惜的是,到了二月九日,以军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马安,而且攻占了这处战略要地。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虽然巴拉姆把十个旅派往德拉,削弱了预备队的力量,但是以军已经在南方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基本上控制了约旦南部地区,把战线推进到了约沙边境附近。
真正改变这场战役的地方不是在德拉,而是在安曼。
打到二月十日,在以军不得不回防德拉的时候,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里,而且以军已经在这座城市外围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根据以军的作战记录,在五日到十日,安曼战场上总共有七千四百余名以军官兵阵亡,伤残近两万人,四个主力旅与六个预备旅因损失惨重丧失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安曼的战略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显现了出来。
要知道,安曼是约旦的交通枢纽中心,所有通往南部地区的铁路线、以及大部分公路线都要经过安曼。也就是说,只要安曼还在中约军团手里,以军在南部地区的作战行动就很难维持下去。
当然,巴拉姆也明白这一点。
二月十一日,在德拉受到的威胁有所降低之后,以军开始猛攻安曼。
此时,虞世辉已经对战局做出了准确判断,而且知道安曼的战略重要性,也在安曼下了血本。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确保安曼的制空权,以便让运输机前往安曼。
这场战役,最终被称为“安曼会战”,主要就是在战役后期,双方都把安曼当成了决定胜负的主战场。
当时,以军在安曼投入了三十个旅的重兵。
到战役结束的时候,虞世辉已经用空运的方式,把八支突击集群送了过去,把安曼的中国军队增加到了三万。因为安曼已经被彻底包围,所以战略空运决定一切。到战役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在这里损失了四十八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七十七架战术运输机,数百名飞行员与上千名陆军官兵在运输过程中阵亡。
所幸的是,在以军耗光最后一点力气之前,安曼依然在中约军团手中。
第一百零五章 以退为进
以军猛攻安曼时,二月十日,俄军再次发动了攻打德黑兰的作战行动。
与安曼不同,中伊军团没有死守德黑兰,而是放弃了德黑兰,把这座彻底破坏掉的城市留给了俄军。
也就是说,二月十一日,“德黑兰战役”就宣告结束了。
虽然俄罗斯当局宣称,在经过激烈的战斗之后,俄军攻占了德黑兰,但实际情况却是俄军开进了德黑兰。留给俄军的,只是成千上万座被彻底炸毁的建筑物,一座根本不适合军队驻扎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中伊军团破坏了德黑兰的所有基础设施。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俄军占领了德黑兰,却无法利用这座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交通枢纽城市。
事实上,中伊军团的主要战略就是“坚壁清野”。
当然,这也是由伊朗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作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国家,而且三分之二的国土是高原与山区,伊朗有足够的战略纵深,也就拥有对抗强敌入侵的战略资本。别的不说,从德黑兰到波斯湾的港口的直线距离有数百公里,道路里程则高达上千公里,就算俄军占领了德黑兰,也无法占领整个伊朗。
此外,这也与中国的伊朗战略有关。
在中国的战略中,伊朗就是俄军的坟墓,或者说是俄罗斯的泥潭,只有让俄罗斯深陷其中,才能达到战略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俄军还在伊朗作战,就永无出头之日。
事实上,俄罗斯不可能从伊朗撤军。
当时,俄罗斯在伊朗作战有两个主要的战略目的,一是切断从中国到中东的铁路,二是到达波斯湾北岸。
显然,这两个目的具有很大的诱惑性。
问题是,中国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让俄罗斯不断向伊朗增兵,从而无法在西伯利亚投入主力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这套作战计划是由戚凯威亲自拟定的。
按照戚凯威的规划,中伊军团的主要任务就是诱敌深入,给俄军一些胜利的希望,又不让俄军尝到胜利的果实,从而让俄军为了即将到手的胜利不断的增派作战力量,从而消耗掉俄军的作战力量。
事实上,这套战术并不高明。
要知道,任何有点军事头脑的旁观者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在伊朗的主要战略就是消耗俄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俄军中没有几个是旁观者。
当时,真正认清了现实的,只有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对向伊朗增兵,甚至认为应该从伊朗撤军,从而把用在伊朗战场上的数十万部队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亚。
为此,布鲁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军的几支王牌部队全部留在大后方。
问题是,布鲁希洛夫必须服从总统的命令。
当时,俄罗斯总统并不认为伊朗战场无关紧要,反而把伊朗当成主战场,或者说是与美国合作的主战场。
战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总统的野蛮干预是造成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也许,这个道理说得通,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俄罗斯总统绝非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为精明的政治家,俄罗斯总统不可能分不清本土与海外战场的轻重关系。
俄罗斯总统坚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俄罗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足以证明这个判断。
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需要进口的四十二种战略物资中,有三十七种主要来自美国,而且占到了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战略资源,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参战。
相对而言,俄罗斯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设备与技术。
仅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就从美国进口了一万余台机床,并且引进了上千项技术,甚至直接引进了装备生产线。俄军能在二零五三年底获得美国开发的新式主战装备,主要就是美国提供了成套的生产线。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不可能坚持到二零五四年。
事实上,当时俄罗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粮食需要从美国进口,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俄罗斯早就爆发内乱了。
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罗斯不在美国的经济体内,也不是美国的附属国。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只有证明自身的价值,俄罗斯才能获得美国的帮助。
俄罗斯能够证明自身价值的,就是在战略上配合美国。如此一来,伊朗战场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由此可见,伊朗战场本来就是美俄利益的契合点。
如果俄罗斯放弃伊朗战场,就算美国不会放弃俄罗斯,也会降低俄罗斯的重要性,从而使俄罗斯遭受更惨重的失败。
不可否认,在政治上,俄罗斯总统是正确的。
只是,在军事上,俄罗斯的伊朗战略根本行不通。
以俄军的推进速度,即便中国不再向伊朗增兵,俄军也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才有望占领伊朗。
当然,俄罗斯总统也不是白痴。
按照美俄的秘密协议,在俄罗斯占领德黑兰之后,美国就将出兵伊朗,以便让俄军抽调二十万部队去西伯利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中伊军团放弃德黑兰肯定与此有关。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在二月十一日之前,军事情报局获得了相关情报,但是根据中伊军团的作战行动,特别是戚凯威做出的特殊部署,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便没有情报,戚凯威也做出了准确判断。
也就是说,当时戚凯威应该知道,美国会在俄军占领德黑兰之后出兵伊朗。
事实上,在战后,牧浩洋就提到过,伊朗本来就是一个可以放弃的战场,其主要价值就是牵制敌人的作战部队。显然,这个“敌人”不仅仅指俄罗斯,还包括美国,也就有理由相信,当时中国军方已经做出了准确判断。
当然,俄军攻占德黑兰,也替巴拉姆解了围。
要知道,巴拉姆发动“安曼会战”的主要目的是牵制中国军队,即便他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这么认为。
随着俄军占领德黑兰,以军在安曼的进攻又毫无建树,巴拉姆至少可以宣称,以军已经成功实现了主要目的,也就没有必要继续强攻安曼,可以在兵力损失还不足以威胁到战线安全的情况下结束进攻行动。
更重要的是,罗林森不能由此指责巴拉姆。
至少从局面上看,以军的进攻行动,确实牵制了中国军队,使中国军队不得不从德黑兰撤退。
至于更加长远的战略影响,对美国就没有那么有利了。
虽然马歇尔非常清楚,是中伊军团主动放弃了德黑兰,俄军才能在二月十一日攻占这座已经丧失了战略价值的城市,但是美俄有约在先,所以马歇尔不得不考虑向伊朗派遣四个美军师。
二月十五日,在总统的催促下,马歇尔下派了两个师前往伊朗战场。
这两个师先进入黑海,再翻越高加索山脉进入伊朗。
两天后,随着美军赶到,布鲁希洛夫开始从伊朗撤离主力部队,着手策划在西伯利亚发动战略反击。
问题是,美国承诺的另外两个师要到二月底才能到达。
结果就是,在二月二十日,戚凯威把之前派往伊朗的第一一三集团军抽调了出来,用来加强中东、特别是沙特西北的战略防线,巩固了中国军队在约旦附近的防御力量,使得以军在“安曼会战”中取得的胜利变得毫无价值,还使美以联军增加了数百公里的战线,降低了美以联军的兵力密度。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还得继续向中东增兵。
当时,戚凯威只在伊朗留下了一个集团军,而且明确要求中伊军团以防御为主,充分利用伊朗的有利地形阻击美俄联军。虽然到了三月初,美军兑现了承诺,把另外两个师派到伊朗,但是美俄联军的兵力优势,并不足以攻破中伊军团的防线,也就不可能实现打到波斯湾的战略目的。
可以说,这一系列变化对中国相对有利。
原因只有一个:中国没有向中东与伊朗增派作战部队,用已有的兵力就能守住重新形成的战线。
相反,美国、以色列与俄罗斯则要动用更多的作战部队才能守住取得的战果。
到了这一步,中东与伊朗的局势再次稳定下来。
当然,地面战争并没因此结束。
随着伊朗的俄军主力部队得已解脱,布鲁希洛夫开始策划战略反击,集中优势兵力围攻西伯利亚的中国军队。
事实上,在此之前,布鲁希洛夫就在准备。
在他看来,西伯利亚战场将决定中俄战争的最终结局,也将决定俄罗斯的命运。只有在这里取胜,俄罗斯才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如果不能尽快取得胜利,那么俄罗斯很快就会失血而亡。
别忘了,西伯利亚地区出产的资源占到了俄罗斯资源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
事实上,如果西伯利亚在俄罗斯手中,俄罗斯就不会存在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倚重美国。
问题是,俄罗斯能在西伯利亚取胜吗?
第一百零六章 地面决战
三月份,重点就在西伯利亚。
到三月十日,俄军不但夺回了曾经五次被中国军队占领的新西伯利亚,还在前线聚集了近一百二十万地面部队,其中五十万在西线,主力是布鲁希洛夫东拼西凑聚集起来的十二个师,另外七十万在东线,主力是驻守贝加尔湖以西地区的八个师,其余的大部分是战时武装起来的预备部队。
毫无疑问,俄军的兵力优势非常明显。
要知道,在西伯利亚战场上,中国军队只有两个集团军,总兵力不到十万,而且部署时间超过了两个月。
问题是,兵力早就不是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了。
更重要的是,俄军的进攻意图太明显了,而且调动与部署部队花了太多时间,完全丧失了灵活性与突然性。
要知道,对中国军队来说,只要几天时间,就能完成所有战役准备工作。
别忘了,当时中国空军八成的空运力量用在该方向上,而且在一月与二月,空军又接收了一百多架大型电动运输机,在补上“安曼会战”损失的同时还有富余,等于增强了西伯利亚方向上的空运力量。
正是如此,戚凯威看到了彻底打败俄军,至少打垮俄军士气的机会。
如果能用十万部队击败一百二十万俄军,而且取得决定性胜利,那么所有俄罗斯军民都会因绝望,丧失取胜的信心。
为此,戚凯威做了充足的准备。
二月下旬,戚凯威命令第三十八集团军第四次攻占新西伯利亚,并且在完成了战术反击行动之后,炸毁了这座城市的基础设施。三月三日,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五次攻占了新西伯利亚,在消灭了两万多俄军之后,对这座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市进行了更全面的破坏,甚至爆破掉了所有三层以上的楼房。随后第三十八集团军才全部撤回到尤尔加防线后方,让各作战部队获得了两天的休整时间。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重点打击新西伯利亚的时候,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把战术突击范围扩大到了五百公里,重点打击小型城市、以及大中城市外面的道路等基础设施,破坏俄军必须依赖的交通线。
为了增强打击效果,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还突击了几支前沿部署的俄军的指挥部,并且无规律的伏击了战区内的俄军巡逻部队,甚至偷袭了一些俄军驻地,给靠前部署的俄军制造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三月十日之前,西伯利亚战场上的俄军中,有上万名官兵患上了“战争恐惧症”。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患者因恐惧而丧失活动能力。
这一系列的战术行动,严重扰乱的俄军的反击部署。
结果就是,布鲁希洛夫不得不把反击时间从二月二十日推迟到二月二十五日、再推迟到三月一日、最后定在了三月十日。
事实上,到了三月十日,俄军的准备工作依然没有到位。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俄军的二十个主力师中,只有六个达到战斗状态,另外十四个师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比如从伊朗派来的八个师,兵员欠缺,一些连队只有不到五十人。欠缺兵力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当时靠前部署的俄军严重缺乏斗志,官兵开小差的比例非常高。
在俄军迟迟无法发动进攻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备战工作却在加紧进行。
当时,不管是第三十八集团军、还是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动的反击都很有限,对后勤保障造成的压力并不大。与此同时,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的行动却没有停止,而且运送力量有增无减。
到三月九日,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囤积的作战物资已经超过一百万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即便全数出动,第三十八集团军一天的作战消耗也就一万五千吨左右,即便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的情况差不多(实际上不如第三十八集团军),仅囤积在前线的物资,就足够两个集团军使用一个多月。因为在战斗期间,空运不会停止,最多只是运送量有所降低,所以两个集团军囤积的物资,至少可以使用好几个月。
显然,一场战役要不了几个月。
与囤积物资同步进行的,还有基础设施扩建工作。
到三月九日,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的占领区内,除了四座民用机场之外,还有十四座野战机场,二十二处倾斜旋转翼飞机起降场,三十四座兵营,十六座大型仓库,二十八处军队集结地与数百处炮兵阵地。连接这些营地与阵地的,除了原先就有的数百公里公路,还有工程兵开辟出来的快速通道。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已经完成了系统性防御部署。
以俄军的战斗力,要向攻破两个主力集团军守卫的防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此期间,戚凯威确定了基本防御战术。
按照他的部署,第三十八集团军将负责守卫整片防区,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战术反击,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负责打击俄军的预备队,即切断俄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创造机会。
当然,这只是初期的防御战术。
只要这套战术得到正确使用,就能依靠已有的坚固防线,消耗俄军的有生力量,打击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大量杀伤了俄军有生力量之后,作战行动将进入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第三十八集团军将充当主要进攻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则利用出色的战场机动能力,负责分割与包围俄军,协助第三十八集团军歼灭俄军主力部队,瓦解俄军的进攻行动。
当时,戚凯威还制订了第三阶段作战计划。
按照他的规划,在全歼、或者重创了俄军之后,第三十八集团军将向西运动,把战线推进到巴拉巴草原以西,攻占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鄂木斯克,从而彻底改变西伯利亚战场的总体形势。
只是,在审议的时候,该阶段作战计划遭到否决。
有趣的是,否决者不是牧浩洋,而是黄瀚林。
虽然戚凯威没有明说,但是他的目的很清楚,即完成对哈萨克斯坦的战略包围,向哈萨克斯坦施压。如果哈萨克斯坦站在中国这边,将带来极为重大的军事意义,比如彻底解决后勤补给问题。
显然,黄瀚林不可能不知道争取哈萨克斯坦的价值有多大。
即便不考虑军事意义,也要考虑政治意义,即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成员国,是俄罗斯经济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争取到哈萨克斯坦,就能瓦解俄罗斯经济体,在政治与外交上给予俄罗斯重创。
问题是,黄瀚林不希望通过军事手段来压服哈萨克斯坦,而是把希望放在了外交上。
当时,杜小蕾已经在跟哈萨克斯坦当局接触,向哈萨克斯坦开出了参战条件,正在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而且哈萨克斯坦当局也有所动心,只是暂时没有做出决定,或者说还没有到做出决定的时候。
如此一来,黄瀚林希望让哈萨克斯坦当局做出自由选择。
可以说,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如果哈萨克斯坦不是自行做出决定,而是在受到压迫后被迫做出决定,政治意义将大打折扣。作为政治家,黄瀚林必须考虑其他独联体成员国的感受。
当然,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要知道,戚凯威在西伯利亚战场上只有两个集团军,即便得到了加强,比如为第三十八集团军增加了一个陆航联队,大幅度提高了该集团军的独立作战能力,使之成为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类似的机动部队。问题是,俄军有一百二十万,即便二十个主力师的总兵力也在三十万以上。
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俄军的预备役部队,兵力也只有俄军的三分之一。
不可否认,装备性能、战术思想、官兵素质等等有利条件都在中国军队手里,可是巨大的兵力差距,依然会带来很多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即便能够取胜,也不见得有扩大战果的能力。如果在战役初期就想着扩大占领区,那么在战役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在军队行动上有所保留,也就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比如因为战术过于激进,而造成大量不必要的伤亡。
可以说,只有从消除最根本的问题,才能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错误的战役目的。
当然,牧浩洋与黄瀚林都不反对在必要的时候收获更大的战果。
牧浩洋还做出承诺,战役结束后,将考虑用第四十二集团军替换第三十八集团军,或者用才组建的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替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让已经在前线战斗了两个多月的官兵撤下来休整。为此,牧浩洋也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陆军在西伯利亚的作战行动,必须遵守总体战略。
不管怎么说,到了三月中旬,中俄军队都已完成了战役准备工作。
虽然俄军的准备还没有到位,按照布鲁希洛夫的计划,进攻还得推迟几天,但是随着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的前进速度慢了下来,俄罗斯总统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预,让布鲁希洛夫在三天内发动进攻。
中俄军队的第一次大规模决战,已经在所难免。
第一百零七章 全面压上
三月十三日,上午十点左右,离总统规定的最后期限还有十多个小时,布鲁希洛夫向西伯利亚地区的俄军下达了进攻命令,被称为“新西伯利亚会战”的大型战役正式打响,俄军的战略反击开始了。
从发起反击的时间上看,布鲁希洛夫就与众不同。
虽然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让布鲁希洛夫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的主要因素,与一份没有证实的情报有关,即远东的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乌兰乌德,正在向伊尔库茨克前进,即将到达西伯利亚战场,而实际上,直到三天之后,第三十九集团军才完成了对伊尔库茨克的大迂回,在三月二十日才占领这座城市,到达西伯利亚战场更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但是这份情报让布鲁希洛夫不得不相信,中国军队正在努力打通地面交通线,留给俄军的反击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然,这只是战略方面的理由。
战术上,布鲁希洛夫认识得更加清楚,即俄军的反击越往后延迟,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就越完善,拖延下去对俄军极为不利。对俄军来说,在十三日上午发起反击,跟在夜间发起反击没有多大区别。
在上午进行反击,还能达到战役突然性。
要知道,对于装备性能相对较差的俄军来说,夜间作战有更大的把握,因此在夜间发动反击的可能性最大。
事实上,这也符合中国军队的防御部署。
从三月十日开始,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调整了部署,让精锐部队在白天休息、夜间执勤,以便在俄军最有可能发动进攻的时候,集中优势力量稳住战线,然后进行战术反击。
正确的时间选择,帮了俄军大忙。
白天的战斗中,俄军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在大部分战场上掌握着主动权,控制着战斗节奏。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俄军不但夺回了这座已经毫无价值的城市,还把战线向尤尔加推进了三十公里。在巴尔瑙尔方向上,俄军也向别洛沃推进了二十多公里。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俄军更是把战线推进到了第三十八集团军的防区外面,首先接触到戚凯威设定的“绝对防御圈”。东线上,俄军只推进了不到十公里,主要是主力部队过少,而人数充足的预备役部队又缺乏突击能力。
此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对调了防区。也就是说,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北面,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南面。
以俄军的作战能力来说,能在白天推进二十到三十公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要知道,在伊朗战场上,俄军在最初几天、即伊朗军队抵抗非常微弱的时候,日均推进距离也只有三十公里。
问题是,以中国军队的标准来衡量,俄军的推进速度就太慢了。
当然,推进速度慢也不是坏处,至少俄军的战线非常紧密,前线部队与预备队之间没有太大的缝隙。
也就是说,俄军没有给中国军队留下太多的反击机会。
此时,布鲁希洛夫的才能显现了出来。可以说,在战术部署上,俄军没有犯错,也没有给对手机会。只要俄军保持住战线的紧密状态,就能稳打稳扎的向前推进。虽然这难免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在十三日白天,俄军就损失了上万名官兵,大部分伤亡都在战线后方,而且主要由中国军队的远程打击火力所致。但是俄军有充足的兵力,反击开始后,士气也有所恢复,俄军怕的不是伤亡,而是反击失败对士气与斗志产生的负面影响。说得简单一些,俄军能够承受较大的损失,而中国军队却无法承受过大的战斗伤亡,因为在整个西伯利亚,也就只有十万中国军人。
天黑后,俄军停了下来。
显然,这又是一个战术上的改变。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动了数十次战术反击,但是收获的战果非常有限,也没能改变战线情况。
在应对反击的时候,俄军采取了一种十分野蛮的打法: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环境的使用烟幕。
这不是普通的烟幕,而是能够对付微光、主/被动红外、毫米波雷达等多种夜视观测设备的特种烟幕。
虽然这是非常被动的防御手段,但是效果非常突出。
在大部分局部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反击部队都得在丧失了有利条件的情况下作战,而俄军则能充分利用已有的防线。虽然在部分地方,战术反击取得了成功,但是没有系统性的突破俄军防线,也就毫无价值。
这个晚上,戚凯威赶到了位于别洛沃的前线司令部。
当时,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已经调整了防御部署,让主力部队在下半夜停止了反击行动。按照新的作战部署,两个集团军将在天亮之后,即俄军再次开始推进的时候发起反击。
烟幕能够保护处于防御状态的俄军,却不能保护进攻中的俄军。
显然,两位集团军司令官已经替戚凯威做了必须做的事情。
这让戚凯威松了口气,但是他没有离开别洛沃,而是决定等到十四日夜间。
三月十四日清晨,俄军继续推进。
这次,俄军没有占到便宜,反而遭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在十点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集团军都已发起反击,不但顶住了俄军的进攻,还在几个主要方向上通过战术反击歼灭了大批俄军有生力量。
到此,战局进入胶着状态。
虽然布鲁希洛夫在当天下午调整了进攻战术,在别洛沃与尤尔加投入主力部队,希望以快速突击的方式撕开中国军队的防线,但是俄军的突击行动非但没有成功,还导致三个主力师伤亡近两万名官兵。
在中东战场上,中国军队早就用行动证明,在防御作战中的战斗力更加突出。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在这个时候犯了一个错误,即临时调整俄军的进攻战术,导致俄军的总体部署出现了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出现了宽度在十公里以上的缝隙。
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即首先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战役反击,还是首先消灭东线的俄军。
有趣的是,两位集团军司令官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官李明政少将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东线,因为东线俄军的进攻行动非常乏力,还欠缺主力部队,兵力却高达七十万,所以在东线发动反击,肯定能够迅速取得巨大的战果,还能帮助第三十九集团军消除进军途中的障碍,更能从根本上动摇俄军的士气与斗志。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能够歼灭七十万俄军,绝对是个了不起的胜利。
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司令江少铭少将则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西线,首先打垮俄军的主力部队,解除“绝对防御圈”受到的威胁之后,再挥师向东。这样做,不但能够最大限度的消灭俄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还能在战役后期把重点转向东线,甚至能够向东突击,尽快与第三十九集团军会师。
显然,江少铭不是不重视东线,而是觉得应该先稳住西线。
所幸的是,戚凯威正好在前线司令部,所以两位集团军司令的分歧,并没有对部队的作战行动造成负面影响。
在慎重考虑后,戚凯威采纳了江少铭的建议,只是没有打算在战役后期向东突击。
要知道,此时在远东作战的除了三个主力集团军,还有五个集团军,其中三个是对应的预备集团军,两个是新增预备集团军,投入的总兵力接近四十万,有足够的兵力打通远东到西伯利亚的地面交通线。
更重要的是,戚凯威并不是很重视这条地面交通线。
原因很简单,远东到西伯利亚的三条铁路,年运输量也就几千万吨,而且沿途的很多桥梁与隧道都已遭到破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才能修复,而戚凯威计划在六月底就向乌拉尔山进军。显然,地面交通线起到的作用并不是很大。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主张向鄂木斯克进军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迫使哈萨克斯坦参战,利用哈萨克斯坦境内没有遭到破坏的铁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知道,哈萨克斯坦与十条铁路通往俄罗斯,其中四条铁路在鄂木斯克以东,六条在鄂木斯克以西。如果能够控制哈萨克斯坦,中国军队甚至能够绕过乌拉尔山,直接进入里海北部平原地区,从伏尔加河平原杀入俄罗斯的欧洲地区,同时向南进军高加索。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为此,戚凯威就没有理由去理会东线的俄军。在他看来,抓住眼前的机会,把战线向西推进几百公里,才是最应该做的事情。
在戚凯威拍板决定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得多了。
当天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就发动了反击,主要战场就在俄军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之间。
按照戚凯威的部署,反击部队以垂直突击的方式,完成战役切割,歼灭俄军主力部队。
第一百零八章 高歌猛进
中国军队开始反击,俄军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虽然当天晚上,俄军再次停了下来,而且再次制造出弥漫整条战线的烟幕,但是中国军队没有在战线正面发起反击,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在俄军的缝隙处投入重兵。
利用强大的垂直空运力量,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向俄军战线后方投送了十支突击集群。
当时,第十五空降集团军以拆散运送的方式,把近三百辆反装甲平台送上了战场,由工程兵在战地上把这些平台组装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全装备的反装甲平台的重量超过了倾斜旋转翼飞机的最大运载能力,只有拆掉炮塔,才能进行垂直空运,也就只能在战地上进行组装。
虽然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
在随后的战斗中,这些全副武装的反装甲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力量,成为围困俄军主力部队的关键性作战力量。比如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一支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平台在三天内顶住了俄军从两个方向上发起的三十多次冲锋,击毁俄军坦克战车上千台,毙伤俘俄军官兵近三万人。又比如在托木斯克方向上,两支突击集群利用简易阵地,在近百辆反装甲平台的支持下,连续与俄军交战三天两夜,重创俄军四个主力师与六个预备师,歼灭的敌人是自身兵力的十倍。
这个晚上,第三十八集团军也投入了战斗。
不同的是,第三十八集团军主要在战线上作战,目的只是拖住战线上的俄军,让俄军无法及时后撤。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已经认识到了问题,而且采取了补救措施。
当天下午,布鲁希洛夫就命令预备队压上,填补与前线部队之间的空隙,可是俄军预备队以预备役部队为主,不但官兵素质低下,还严重缺乏主战装备。到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发起反击的时候,俄军预备队只挺进了几公里,没有完成布鲁希洛夫安排的任务,与前线部队之间仍然有数公里宽的缝隙。
到了晚上,得知中国军队开始反击,布鲁希洛夫开始命令前线部队后撤。
当时,他下达的只是战术撤退命令,还没有打算放弃进攻,只是希望通过主动撤退来填补战线后方的空隙。
结果,第三十八集团军在全线发起反击,俄军前线部队无法顺利撤退。
由此可见,不是布鲁希洛夫指挥不力,而是俄军的战斗力太差了。
战后,很多人在评价布鲁希洛夫的时候,都提到了一点,即他有可能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战略家,却是最糟糕的战术家,而且他总是希望素质低劣的俄军能够完成高难度的作战行动。换句话说,如果布鲁希洛夫是中国军队的指挥官,肯定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可是作为俄军总参谋长,他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
仅仅一个晚上,俄军战略反击的美梦就彻底破灭了。
到了十五日清晨,战场局势变得对俄军极为不利。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控制了俄军前线部队后方所有交通要道,还以垂直机动的方式延伸了战线,切断了俄军前线部队与后方预备队的联系。正面战场上,第三十八集团军在经过夜间的战斗后,集中起了精锐部队,开始分割歼灭俄军前线部队。
当时,西线的十二个俄军主力师中,有八个在前线作战!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擂响总攻的战鼓时,中国空军也及时增强了支援力度,连一些部署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地区的远程炮兵也加入进来。更重要的是,第三十八集团军的主要任务不是歼灭困兽犹斗的俄军,而是进行全面战术切割,以攻击俄军的指挥中心为主,即打散俄军的建制。
这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在前线作战的俄军大概有三十万,而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共也就五万多人。如果与俄军正面战斗,以成建制的歼灭俄军作战部队为目的,不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要承受更大的伤亡。
事实上,歼灭敌人,不一定要消灭敌人,俘虏敌人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正是如此,第三十八集团军的突击部队都比较小,一般由两个营组成,在俄军战线上的突破口也不是很大,毕竟在没有后备兵力的情况下,也就没有必要扩大突破口。突击行动只有一个要点:速度。
这时候,戚凯威的一个独特安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时,协助第三十八集团军作战的陆航联队没有参与垂直突击行动,而是全力以赴的为第三十八集团军提供后勤保障,即以垂直空运的方式,为分散突击的部队提供弹药、电池等必需物资。
这其中,地面战平台的电池最为重要。
当时,战场上的绝大部分电力设备都遭到了破坏,因此第三十八集团军的突击部队在深入敌人防区之后,补充电能成为最主要的问题。显然,把电力供应设备送上去很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地上为地面战平台更换电池。所幸的是,地面战平台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电池可以通过吊装的方式整体更换,所需的只是一台小型吊车,平台的乘员就能完成全部工作,不需要安排专门的工程人员。更重要的是,所有地面战平台都能临时安装小型吊车。
可以说,充足及时的后勤保障,是确保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
当然,除此之外,官兵的精神状态也是决定部队持续作战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高强度的突击作战中,官兵的精力消耗非常大,即便是训练有素的军人,也最多坚持两到三天。
所幸的是,这不仅仅是中国军队的问题,也是俄军的问题。
在防线被突破之后,俄军只有一个选择:撤退。
问题是,撤退的通道已经被堵死,因此俄军只能全力突围。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俄军还得在突围的时候,时刻提防着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小股突击部队。可以说,俄军片刻都不得安宁。
当然,这也有空军与远程炮兵的功劳。
在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浴血奋战的时候,中国空军出动了上千架战斗机对俄军进行轮番轰炸,两个集团军的远程炮兵、以及部署在大后方的远程炮兵也在轮番炮击没有遭到攻击的俄军部队。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绝大部分俄军都得绷紧神经。
显然,最先崩溃的不是中国军队,而是俄军的前线部队。
激烈的战斗从十五日上午持续到十八日清晨,俄军在突围无望之后,开始向最近的中国军队投降。十七日夜间,托木斯克方向上的六个俄军师率先投降,近十万名俄军官兵向不到四千名中国军人投降。十八日凌晨,巴尔瑙尔方向上的五个俄军师投降,五万俄军官兵向六千中国军人投降。十八日清晨,新西伯利亚方向上的七个俄军师投降,十万俄军官兵向一万名中国军人投降。
到此,已有二十五万俄军投降。
在这些投降的俄军官兵中,只有大约三万名伤员,其他二十二万人,都是在绝望的情况下放下的武器。
只是,战斗还没结束。
十八日上午,第三十八集团军的两支突击集群越过新西伯利亚,继续向西挺进。
因为在此之前,第三十八集团军从未越过新西伯利亚,所以这等于扩大战区,即按照戚凯威的意思,向鄂木斯克前进。
打到这个时候,布鲁希洛夫已经束手无策。
虽然布鲁希洛夫认为应该撤退到鄂木斯克,沿着额尔齐斯河部署防线,但是俄罗斯总统再次干预作战行动,要求布鲁希洛夫无论如何也要把中国军队挡在巴尔巴草原东面,不能让鄂木斯克受到威胁。
要知道,鄂木斯克是西伯利亚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三条西伯利亚铁路都在这里交汇,然后分成两条干线铁路,一条通往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叶卡捷琳娜堡、一条通往有名的军事工业城市车里雅宾斯克。不管布鲁希洛夫有没有把握守住鄂木斯克,俄罗斯总统都没有太大的信心。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俄军在阵脚大乱的情况下,并没有进行战略性撤退。
对戚凯威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知道,在新西伯利亚西边,还有大约二十万俄军。如果能够消灭这批俄军,就能毫无阻拦的到达鄂木斯克。
接下来几天,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全面出击,给这场战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到三月二十二日,不但守卫巴尔巴草原的十七万俄军被全歼,第三十八集团军的前锋部队还到达了离鄂木斯克不到两百公里的鞑靼斯克。只是到这个时候,黄瀚林紧急叫停,第三十八集团军才不得不停下前进的步伐。
与前几次不同,戚凯威没有让第三十八集团军撤回来。
经过这场大决战,不但歼灭了俄军五十万部队(被俘的俄军官兵就有四十二万人,后来用了五天,才把这些战俘送走),还重创了俄军的主力部队,使俄军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之内别想再次发动反击。
显然,再过几个月,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乌拉尔山了。
如此一来,戚凯威完全没有理由让部队撤下来。
第一百零九章 舰队出征
新西伯利亚会战,彻底改变了大陆战场上的局面。
在三月二十五日,戚凯威又组织起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在西伯利亚东线发起了一场歼灭战,用三天时间,在阿巴坎围困了近五十万俄军,并且迫使这些俄军在四月四日缴械投降。
一般情况下,这也可以看成是新西伯利亚会战的一部分。
当然,也有人将两场战役分开,把后者称为阿巴坎会战。
不管怎么说,到四月初,俄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根据中国公布的战报,到四月初的时候,在西伯利亚与远东战场上,共计毙伤俘俄军三百五十万,其中被俘俄军官兵为二百八十万。
显然,这份战报有很大的水分,或者说并不翔实。
在被俘的俄军官兵中,绝大部分都是俄罗斯参战之后才武装起来的预备役军人,很多都是临时拿起武器的民兵。
只有一点不容否认,即俄罗斯的战争潜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在此情况下,中国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争取亲俄国家,比如中亚的哈萨克斯坦,扩大东方同盟阵营。
也正是如此,黄瀚林才会让紧急叫停,不让第三十八集团军攻打鄂木斯克。
虽然戚凯威对此充满怨恨,认为黄瀚林不应该干预前线作战行动,但是战后,戚凯威不得不承认,黄瀚林的干预行动,实际上帮了他、也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军人,因为当时中国军队的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严重缺乏寒带冬季作战服。
战争爆发前两年,也就是二零五零年,中国军队开始更换新式作战服,并且及时为常备部队采购了寒带冬季作战服。问题是,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寒带作战服仅够装备五个常备集团军。事实上,这也是戚凯威听从了牧浩洋的建议,把部署在北方战线的兵力缩减到五个集团军的主要原因。要知道,俄罗斯参战的时候,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没有合适的寒带冬季作战服,没有人能够在寒冷的俄罗斯战场上坚持一天,夜间零下三十度的严寒,能冻死所有人。
到三月份的时候,中国军队的寒带冬季作战服也只够装备八个集团军。
问题是,当时在前线作战的总共有十个集团军。也就是说,有两个集团军无法及时获得寒带冬季作战服。当时,这两个集团军的官兵,穿的是紧急采购的羽绒服,很多官兵甚至自己掏钱购买了羽绒保暖内衣。
从保暖性质上讲,羽绒服比任何一种用化纤制成的军装都要好。
问题是,羽绒有亲水性,遇水后就失去了保暖作用,而在战斗中,谁也无法避免让衣服沾上雨水、或者雪水。也就是说,羽绒服不是合格的军服,不然中国军方也不会花大力气研制具有防水性的寒带冬季作战服。
如此一来,这两个集团军就无法执行作战任务。
所幸的是,当时没有领到寒带冬季作战服的是两个预备集团军,而且在远东战场上,本来就没有担负作战任务。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寒冷的冬季过去之前,戚凯威能够动用的只有八个集团军。
显然,对于维持大陆战场来讲,八个集团军并不多,只能保持有限的进攻,还没到铺开打的地步。
也就是说,如果戚凯威决意攻打鄂木斯克,将出现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
如此一来,就算第三十八集团军能够渡过额尔齐斯河,占领鄂木斯克,也很难继续向东推进。
更重要的是,戚凯威正准备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撤下来休整。
如果他打下了鄂木斯克,至少第三十八集团军无法迅速撤下来,还得继续执行几个月的作战任务。
对于已经疲惫不堪的前线官兵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情。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不足。
在远东战场上,向北推进的第六十五集团军已经停止前进,而且在冬季过去之前,也不会向前迈进一步。第五十四集团军在第三十九集团军后方,负责扫荡残余俄军,控制主要铁路线。新增的第一五四集团军部署在鞑靼海峡西岸,负责控制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南部地区,并且计划在开春后登上库叶岛。第一三九集团军在第三十九集团军北面,从贝加尔湖北面向西前进。第一六五集团军在雅库茨克推进,准备在冬季过去之后,从萨哈共和国向西进入西伯利亚高原。
由此可见,中国军队在远东战场上的摊子铺得很开。
虽然绝大部分战场都很偏僻,俄军的守卫部队并不多,但是恶劣的气候,给进攻部队制造了巨大的麻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军队的最大敌人就是俄罗斯的冬天。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军队在冬季的进攻行动已经达到顶点,在春季到来,也就是四月底的时候,才有可能扩大进攻范围。
不管怎么想,戚凯威必须接受这个客观现实。
当然,戚凯威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向牧浩洋索要三个集团军,以便让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撤下来休整。
三月三十日,牧浩洋批准了军队调动报告,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去替换第三十八集团军。
只是,第四十二集团军还没有领到寒带冬季作战服,所以换防工作安排在四月底,在此之前将前往新疆北部地区,进行适应性训练。虽然扶桑的冬天也很寒冷,但是与俄罗斯的冬天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
这次,牧浩洋非常爽快的兑现了诺言,与他正在策划的作战行动有很大的关系。
到三月底,进驻扶桑中国军队已经多达五十万,除掉第四十二集团军后,还有两个预备集团军、三个陆战师与两个扶桑警卫师,地面部队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足够牧浩洋发动一次大规模两栖登陆战役。
更重要的是,太平洋舰队已经恢复了作战能力。
四艘航母与十六艘反潜战舰在三月二十四日就完成了改装,并且在三月二十八日到达舟山港。两天后,也就是牧浩洋决定把第四十二集团军交给戚凯威指挥的那一天,四艘完成了改装的大型综合战舰、以及八艘新建成的大型综合战舰也先后到达舟山港,编入了太平洋舰队。
在此之前,周渝生已向那霸与大阪派遣了四十八艘全电动潜艇。
按照他的命令,这些潜艇将在三月三十日夜间离港,前往马里亚纳群岛,充当太平洋舰队的急先锋。
三月三十一日凌晨,太平洋舰队从舟山起锚。
当天清晨,在把总参谋部的工作交给周渝生之后,牧浩洋登上了专机,与他同行的还有马明涛。
战争爆发前,马明涛已是军事情报局实质上的主管,但是在战争爆发后,李明阳回到了军事情报局。之前的几个月里,马明涛主要负责协助李明阳,对谍报网络进行调整。在完成这件工作后,马明涛也解脱了出来,主动申请负责情报联络工作。虽然他在总参谋部更能发挥价值,但是在得知牧浩洋将去指挥舰队作战后,马明涛执意要求一同前往,以便为牧浩洋提供帮助。
牧浩洋没有拒绝,因为他确实需要一位才能出众的情报参谋。
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已经证明,情报是最重要的决胜因素,而一条准确及时的情报的价值超过了一支航母战斗群。
上午,牧浩洋与马明涛登上了“泰山”号航母。
战场对面,由弗伦奇指挥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也在三月三十日夜间(夏威夷时间,相当于北京时间三十一日凌晨)离开了珍珠港。虽然在出港后几个小时,弗伦奇才收到了五角大楼发来的消息,得知中国太平洋舰队已经离开舟山,很有可能前往西太平洋,而中国海军的四支登陆舰队全部部署在扶桑,即中国海军有很大的可能在四月份攻打马里亚纳群岛,但是在此之前,弗伦奇就做出了类似的判断,因为中国海军集结舰队与登陆舰队,绝对不是为了搞阅兵。
只是,弗伦奇并不知道牧浩洋已经去了舰队。
当时,总参谋部与军事情报局在保密工作上花了很大的功夫。牧浩洋是在吃了早饭之后离开总参谋部的,而往常这个时候,他会回到办公室休息一个小时。等到上午八点半,在他应该工作的时候,一名伪装成他的模样的情报人员已经坐到了他的办公桌后面,并且严格按照他的日常规律行事。
事实上,当时连牧浩洋的秘书都不知道实情。
要知道,扮演牧浩洋的情报人员进行了三个月的秘密培训,主要就是模仿牧浩洋的行为举止。
当时,知道实情的只有周渝生与李明阳,连黄瀚林都认为牧浩洋还在总参谋部。
如此严密的保密措施,就是要给敌人造成错觉,让敌人认为指挥中国太平洋舰队作战的是龚继飞少将。
也正是如此,弗伦奇才决定率领舰队前往西太平洋。
在他看来,如果指挥中国太平洋舰队的是龚继飞少将,这就是在西太平洋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大好机会。
只是,弗伦奇也有点怀疑。
如此重要的作战行动,牧浩洋会信任还不够老辣的龚继飞少将吗?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