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1章 有麻烦了
作者:天子|发布时间:2024-06-29 02:54:17|字数:6029
谢迁黑着脸从乾清宫出来,他对张皇后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内阁非常不满,按照如今他在内阁的地位,这意味着许多事情脱离掌控。
谢迁原本准备出宫,回家后悄悄舔抵伤口,此时李东阳走了过来,招呼道:“于乔,若无要事,请先回文渊阁!”
谢迁打量李东阳,想问回内阁去做什么?但到最后也没问出来,因为他有些“做贼心虚”,之前朱佑樘安排他找人去西北,这件事已经落实,除了他和弘治皇帝、萧敬知晓外,再无他人清楚。
现在皇帝病重,张皇后将军政大权悉数交托给内阁,但事前朱佑樘却主张在西北和议,这件事谢迁不知道该怎么跟刘健和李东阳开口。
带着满腹疑虑,谢迁往文渊阁行去,从奉天门出来,刚穿过会极门,便见马文升和刘大夏已等候在内阁门口,张懋则从崇楼那边过来。
刘健和李东阳并未请张氏兄弟和六部其他人过来,弘治朝最著名的贤臣此时都云集于文渊阁,几人稍微寒暄后到值事房坐下,谢迁神色有些阴晴不定,看到留在内阁坐班的王华指挥太监将茶水送上后坐下来,心里七上八下,但始终不敢将皇帝的授意和盘托出。
刘健率先发言:“西南边境与交趾之战已进入收官阶段,西北则因长城和一些边塞堡垒尚未修筑完毕,鞑靼人很容易便侵入榆林和宁夏腹地,导致边患频频……陛下龙体有恙,我大明不可能在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同时用兵,今日必须做出个取舍!”
刘健说话大致上保证了客观公正,但他第一句便说西南边境方向作战已进入收官阶段,其实已经先入为主,告诉大家西南那边没什么事了,现在应该重点关注西北方向的鞑靼人。
谢迁听了眼前一亮,暗忖:“按照刘少傅的说法,沈溪小儿已可退兵?这倒是好事,只要离开边境,脱离与交趾兵马接触,那他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至于地方上的叛乱,全是些小鱼小虾,不足为惧!”
谢迁心情终于有所好转,但想到西北之事又不由皱起了眉头。因弘治皇帝单独跟他商议与鞑靼和议之事,甚至连西北前线的急报都没有传达给朝臣知晓,一旦这时候他说出来,会加深与刘健、李东阳的隔阂。
随着刘健打开话头,刘大夏和马文升先后发言,李东阳和王华不时做补充。谢迁则坐在那儿发呆,脑子里不断地权衡得失,最后想:
“西北之事其实与我关系不大,我计较那么多干什么?陛下单独召我商议事情,做出和议的决定,其实是在坑我,让我跟刘少傅和宾之的关系更加疏远。现在陛下病重,不会主动站出来说事儿,萧公公那边估计也是三缄其口,那我出来挑头做什么?”
谢迁终于打定主意,现在不说话更符合他的利益,而且这会儿刘健和李东阳大权在握,也根本不会在意他的建议。
……
……
文渊阁中的会议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到黄昏时才宣告结束,拿出两个结果——沈溪退兵,西北静观其变。
谢迁基本没怎么说话,比起作会议记录的王华都要少,最后的结果让谢迁觉得内阁的办事效率太低了。
“不过是两个简单的决定,却需要两个时辰来商讨,说了半天不跟没说一样?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
谢迁嘀咕着从文渊阁出来,正要准备出宫,突然李东阳在身后叫住他。
谢迁好奇地看向李东阳,问道:“宾之,有事吗?”
李东阳交给谢迁一份奏本,谢迁微微一愣,不明白李东阳是何用意。
李东阳郑重其事地道:“于乔,刚从通政使司衙门转到内阁的奏本,你且看看,这件事回头再言!你回家后再看吧!”
谢迁满心好奇,不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奏本。
李东阳摇摇头便直接离开,谢迁拿着奏本出了宫门,没等他上马车,便迫不及待将奏本打开细细观看,看完后惊骇莫名。
这是南宁知府高集状告沈溪霸占其儿媳妇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奏本,虽然只是一份誊录本,但以奏本的情况看,上面附有南宁府几十名士绅的联名,证实这件事确有发生。
这份奏本跟沈溪在西南取得大捷的战报几乎前后脚送达,李东阳没有直接把事情说明,而是将奏本交给谢迁,这在谢迁看来李东阳已经非常给他面子了。
“坏了坏了,沈溪小儿不会真做出如此愚蠢之事吧?他要女人,地方上士绅都会抢着送,怎会稀罕一个有夫之妇?这件事如果传开,一定会大大影响他的声誉,怕是没那么容易收场!”
谢迁原本准备打道回府,看完这奏本后他已经没心情归家,认为应赶紧找人商议此事,在消息传开前把事情压制下去,最好能让这事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老爷,可是要回府?”车夫问道。
谢迁一边爬车,一边没好气地喝斥:“回什么府,去马文升……马尚书的府邸,快走!”
之前谢迁心情低落,但此时精神却莫名亢奋起来,沈溪遇到了大麻烦,虽然他也感到担心,却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了意义,他远在京城,终于可以帮到沈溪,没有比这更能让他振作的事情了。
谢迁马不停蹄到了马文升府上,才知道马文升还没回来。
“马负图不会又是要先将刘时雍请来,才跟我商议事情吧?”
原本谢迁可以留在正堂或者书房等候,但怕马文升耽误时间,直接来到府门前等候,反正他知道即使马文升先回吏部去交待事情,也一定会回家来,于是乎,堂堂当朝阁老,亲自在马文升府门前充当起了迎宾,一直到上灯时分才将马文升等到。
马文升正准备下马车,见到谢迁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惊讶莫名,问道:“于乔,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谢迁站起身来,苦笑着说:“马尚书,如果不是急事我也不会到你府门前堵人,沈溪小儿在西南遇到麻烦,有地方知府状告他强抢民女,且有数十士绅联名……”
谢迁把事情简略说了一遍,马文升便感觉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地方知府上奏,朝廷大可不加理会,但现在问题是有几十名士绅联名上书,按照惯例,朝廷甚至可以先将人就地革职,再行彻查。
这件事说起来非常严重,朝廷委派的封疆大吏在地方强抢民女,还是知府的儿媳,且其丈夫正在京城备考,参加来年会试……
凡此种种结合在一起,马文升知道,沈溪这下麻烦大了。
马文升下了马车,见谢迁一脸焦急,想了想安慰道:“于乔,进去说话……你先莫着急,沈溪刚在西南立下大功,这件事断不至于有多大影响……”
谢迁顿时急了:“马尚书,听你的意思……莫非是怀疑沈溪小儿真在地方做出此等龌蹉事来?虽然他身边未带女眷,但若他真想要女人,岂会去觊觎一个有夫之妇?这件事,怕是他触动了地方士绅的利益,有人伺机栽赃陷害,你作为吏部尚书,可不能先站在偏颇的立场看待事情!”
马文升摇头轻叹:“于乔,你说我看问题偏颇,难道你自己对此事不是先入为主?”
第一五五〇章 不是问题
马文升回家后第一件事便是遣下人去请刘大夏过府来商议。
二人来到书房,分宾主坐下,马文升率先开口:“于乔,你着急也没用,不若想想此事的来历……之前内阁可有收到什么风声?”
谢迁仔细回想一下,内阁压根儿就没收到关于沈溪的任何消息,当即摇了摇头,表示自己并不知晓,随即叹道:
“沈溪小儿近来都在忙着平息南蛮边患,事情发生的时间跟他领兵取得南宁大捷的时间根本就是前后脚。按照南宁知府高集上奏所言,沈溪前脚刚糟蹋他儿媳,次日便在南宁府城下获得大捷……你说沈溪小儿在筹划战事时,有心思做别的?”
马文升皱眉:“于乔,说你先入为主,你还真是……有些事必须要站在公允的立场看待问题。”
“南宁大捷乃是交趾兵马主动进犯所致,城中乃是被动防守,继而取得胜利,至于时间问题……你想想,若沈溪在南宁府城取得大捷,如此功勋在身,南宁知府怎敢随便诬陷,其中必有隐情。”
谢迁不满地道:“马尚书,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按照你所言,沈溪小儿取得大捷,那高知府不敢诬陷,意味着沈溪小儿强抢民女的事情坐实了?以你对沈溪小儿品行的了解,他是那种行事不知轻重、公然践踏律法之人?”
马文升认真回答:“许多事情不能以偏概全,以我对沈溪的了解,他自小读圣贤书,自律性很强,正常情况下自然不会做出此等事,但他领兵在外,若是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一些匪夷所思……”
“别说了!”
谢迁打断马文升的话,霍然站起,拂袖道:“简直是无稽之谈!马尚书,若你坚持认为沈溪小儿是如此卑下之人,就当老夫没来找过,告辞!”
谢迁年纪越大脾气越大,此番之所以来找马文升商议,是看重马文升这个吏部天官在朝堂上一锤定音的作用,还有他和刘大夏对沈溪的提拔之恩。
现在三人结成“战略同盟”,谢迁的晚辈出现状况,自然会第一时间找盟友商议,寻求帮助。谁知马文升说话不中听,让谢迁大为光火,情不自禁就对掐起来,毕竟谁中伤他孙女婿,就是在质疑他的人品和眼光。
想我谢于乔,状元出身,年少得志,如今是内阁三老之一。我谢家乃余姚望族,即便放到整个大明也是数一数二的世家,难道会选一个鸡鸣狗盗、强抢民女之徒做孙女婿?这是认定我眼光太差,找了个衣冠禽兽做衣钵传人啊!
谢迁对沈溪绝对信任,这种自负来自于他平时对人性的洞悉,以及他对沈溪的了解。谢迁在内阁看过不少东厂和锦衣卫的密报,沈溪多次拒绝地方官员的馈赠,其中便包括绝色美女,断不会做出强抢民女之事。
谢迁最终也没有走成,被廉颇未老的马文升强行拦了下来。
马文升一边道歉,一边劝解:“于乔,我只是就事论事,又没有盖棺定论,你何至于此?咱们还是坐下来慢慢谈,沈溪的事情需从长计议……这件事在南宁府城发生,如今沈溪正在领兵跟交趾兵马作战,无论如何朝廷都不能随意处置,只能等战事结束,再做彻查!”
“你马尚书就是不相信沈溪小儿,坚持要查到底?”
谢迁冷冷地望着马文升,出言质问。
马文升道:“老夫身为吏部尚书,对天下官员有监督之责,此事若非沈溪过错,那必然是地方知府诬告上司,这件事老夫不会善罢甘休。若南宁知府故意栽赃诬陷,怕是你谢于乔也不肯善罢甘休吧?”
“那是当然!”
谢迁一听双眼喷火,“若高集敢在战事进行中诬告兼领钦差之职的六省兵马提调,且挑唆城中士绅跟戍守国土的军队起冲突,闹得边境不宁,看我不活剥了高集的人皮!”
马文升一抬手:“于乔,稍安勿躁,等时雍过来再行商议,这件事他那边或许能得到些风声,毕竟沈溪在西南有什么事情,上奏必须走兵部!”
……
……
刘大夏到来后,马文升将事情大致说出,谢迁在旁不断补充,努力为沈溪说情。
刘大夏点头:“于乔莫心急,这件事沈家郎已在上奏大捷的奏本外,特别跟兵部做出交待……”
“什么?”
谢迁惊讶地问道,“沈溪小儿上奏的时候把事情交待清楚了?他……他是怎么说的?”
谢迁紧张起来,他怕沈溪自行“认罪”,让自己颜面无存,毕竟他不知道西南那边究竟发生了什么。
刘大夏拿出一份折子,是沈溪对南宁城发生的所有事情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对于他入城后制定的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做出详细阐述,顺便提了一件跟他密切相关的事情,正是高集上奏关于他奸污高宁氏的前因后果。
刘大夏将折子递到谢迁手里,道:“于乔自己看吧!”
谢迁一把抓了过去,翻了两页才找到沈溪对于事件的具体描述,仔细看过后,脸上终于显现笑容:
“悄悄,沈溪小儿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南宁知府高集因沈溪小儿查封城中不法商贩用于囤积居奇的粮仓,派儿媳去游说,结果妇人进入军营咆哮公堂,被沈溪叫来婆子掌了嘴,回去后寻死觅活,诬陷朝廷命官……”
刘大夏摇头:“于乔,这只是沈溪一家之言,做不得准!”
谢迁直接把折子拍到桌案上,大声喝问:“什么一家之言,沈溪小儿敢在这种事情上打马虎眼儿?”
“你们都算是他的长辈,他是什么人你们会不知道?尤其是你刘时雍,之前你曾协管厂卫,沈溪在地方上的所作所为,你难道不知情?他拒绝了多少人送礼,其中又有多少美女,你都应该清楚才是。”
“这些年来你们对他给予不少帮助,也是基于他的品性和良好表现,现在他遭遇困难,你们就听信地方官所言,随便怀疑他?”
马文升跟刘大夏对视一眼,最后由马文升劝说:
“于乔,在这件事上你太过心急了,其实事情即便真的发生了,对沈溪能造成多大影响?朝廷必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沈溪作为领六省军务的钦差,他的名誉已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是牵涉到朝廷脸面,何况这件事……朝廷必会派人彻查,若南宁知府果真是诬陷沈溪,自然会水落石出,让其得到该有的惩罚!”
谢迁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现在沈溪是否做出强抢民女之事已不重要,无论是他,还是朝廷,又或者刘大夏和马文升,甚至是刘健和李东阳,在这件事发生后都没有声张的意思,因沈溪在南宁府城又取得一场对外夷的辉煌大捷,算是文官中的典范。
本来朝廷对沈溪的任用就有破格提拔的意思,如果少年得志的沈溪,最后被认定为无恶不作之徒,对朝廷的威信影响不小,对于文官的声誉也是巨大的打击。
李东阳对沈溪素有成见,却把这份告状的奏本直接交给谢迁,足以证明朝中对这件事的态度。
谢迁一甩袖:“可我还是不信沈溪小儿会强抢民女!”
刘大夏苦笑着摇头:“于乔,你是关心则乱!沈家郎现在在西南领兵,攻讦他的人不少,就好比他拿下柳州知府,地方上对他就已经有不少非议,甚至连广西布政使司衙门也对他颇有怨言。”
“这次南宁府的事情,对于沈家郎来说是个警醒,之后我会派兵部要员去地方彻查此事,将详细情况送回京城,定能查个水落石出!”
谢迁有些惊讶,问道:“兵部要单独查案?”
“事关领兵大员名誉,兵部自然要慎重对待!”
刘大夏说完,看向马文升,“马尚书,吏部对这件事,准备如何处置?”
马文升道:“如今上告的奏本尚在内阁,未至三司衙门,不过估摸陛下得知这消息后,会派厂卫前去查探,至于三法司,也会有动作……吏部只是例行调查,这件事到底是何状况,暂且不好下定论。于乔不必多想,身正岂怕影子斜?”
谢迁的脸色仍不好看。
涉及到封疆大吏的人品问题,朝廷派出厂卫前去查探似乎无可厚非,但他怕厂卫的人暗中搞鬼,因谢迁一向对厂卫不是那么信任,这些人嚣张跋扈,栽赃陷害的事情做了不知道多少。
刘大夏道:“于乔有何顾虑?”
“顾虑?哼哼!”
谢迁冷笑不已,“满心都是顾虑!一个四品知府居然敢对正二品六省兵马提调加以诬陷,那些个士绅居然在后面推波助澜,你说地方上对沈溪小儿领兵征战会有多大支持?现在若能早些撤兵也好,免得留在西南淌浑水。”
“这几年沈溪小儿在外奔波劳碌也够了,希望接下来能为他寻个清闲点儿的差事。回头有机会我会跟陛下提及,让他能回京城……最不济也到金陵做几天闲散之人!”
马文升点头:“于乔有这想法挺好,等这件事过去,老夫也会跟陛下举荐,在吏部考评结束后,酌情安排!”
刘大夏笑道:“于乔,你看看,连马尚书都如此支持沈家郎,你还有何好顾虑的?沈家郎在外当官,有你在朝中保驾护航,他在地方遇到再大的问题,也不叫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