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章 突破口
作者:无语的命运|发布时间:2024-06-29 02:53:51|字数:6599
瓶颈!
天朝发展的瓶颈是什么?
对于在位五十年的朱伯析而言,他不止一次的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早在三十年前,天朝的发展就陷入某种瓶颈。
“五十年前,我接过皇位的时候,当时我们有超过一百万军队在天竺、在波斯湾、在埃及、在苏丹,我们的军队在那里进程了将近百年的战争,战争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几百万大军的远征,持续百年的战争,在这个国家的身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迹……”
回忆着过去,朱伯析的语气显得有些凝重,然后他又继续说道。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似乎并不知道什么是低速发展,我们工业在那时完成了换代,从蒸汽机进入到内燃机,电力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改变了整个时代,可是……后来,在战争结束之后,尤其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们的科技、经济以及其它很多方面的发展,都陷入了某种停滞。”
“父皇,你的意思是战争催生了过去的科技发展?”
朱简煜几乎理所当然的想到了在战争中被发明的汽车、飞机等许多发明,都是与战争息息相关的。
“战争,只是某种催化剂而已,当时我们每年都要维持超过几十万万元的军费开支,庞大的军费开支刺激着生产,刺激着工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必然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新技术……”
走到湖边木制的栈桥上,朱伯析继续说道。
“其实,那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新技术的推动,每一次新技术的革新,势必会淘汰旧技术下的生产机器,这势必会产生新的增长,新的市场,就像电力得到应用之后,出现了许多新的产业,而这些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岁位,带动了新的经济增长,现在,我们的经济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应该是与我们的技术上的某种停滞,有一定的联系。”
这个论点并不新鲜,甚至早在十几年前,就有经济学学者提出了这个观点,他们认为天朝正在步入衰退,理由是没有新的创新。当然,那个时候,大多数人都觉得那是杞人忧天。
“可是,我们经济不还是在增长吗?”
朱简煜的回答,让朱伯析反问道。
“现在是在增长,可是二十年、三十年后呢?”
反问之余,朱伯析又继续说道。
“我们现在有6.7亿人口,我们拥有20万公里的铁路,拥有超过1800万吨商船,民间拥有超过五千万辆汽车,每年都会新生产赶过八百万辆汽车,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良好的,可这种良好是因为市场的需求仍然还在,一但市场饱和了,这种良好只不过是最后的辉煌而已已……”
朝着眼前这座不大的珍湖看去,朱伯析感叹道。
“当年世祖皇帝曾说过——火车和铁路将会成为大明经济发展的原动机。我们可以看到,在随后的百年之间,我们在大明修建了超过20万公里的铁路,在诸夏和其它地区修建了超过10万公里的铁路,那些铁路使用着大明的路轨、机车,铁路确实推动着天朝的经济不断的前行,甚至于,我们的经济增的速度,一直与铁路的增长有直接关系,再后来就是六十五年前发明的汽车,一开始的时候,是军用,然后从战场到民间,直到现在,超过一半的家庭都拥有汽车,汽车是天朝经济的新引擎,可是这个引擎最终还是会像铁路一样,成为过去的辉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新的引擎在什么地方?”
父皇的反问让朱简煜的神情也变得极为严肃。
“那父皇是觉得保护伞公司可以改变这一切?”
“嗯……”
沉吟片刻,朱伯析摇了摇头,
“我不清楚他能不能改变这一切,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朱铭和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青人,吸引我的不是青霉素,也不是他可以打破帝国制药的垄断而是因为……”
话声稍顿,朱伯析反问道。
“简煜,你记不记得,你第一次去圣彼得堡的时候,在回来的路上,你曾说过什么?”
愣了愣,朱简煜有些疑惑。
“我说过什么?”
作为帝国的继承人,朱简煜在不到十岁的时候,就曾去过圣彼得堡,对那次旅程印象最深的感觉是什么……
“漫长!”
想了想,朱简煜说道。
“从中都到圣彼得堡,铁路近两万里,即便是直达列车,也需要至少十天,实在是太过漫长了。”
“这种漫长是因为大明实在是太过庞大了,在与俄罗斯合并之后,我们的边界向西推进到布列斯特,当然,这是后来我们从彼兰那里打下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国家,太过庞大,幅员太过辽阔,从中都到圣彼得堡,从滨海到仰光,天朝建立在如此辽阔的土地上,交通必定是最大的问题,仅仅只有铁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就像你一样,漫长的旅程,耗尽了你的精力,可普通人呢?”
朝着西方看去,朱伯析用相对凝重的语气说道。
“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机会往来两地,因为距离带来的时间,漫长的旅程会耗费所有人的精力,而这也会带来另一种后果——地方上日益离心离德,这种地方主义是因为互相的不解造成的,就像北美与天朝的决裂,表面上是利益,但是实际上,我想不是民众之间联络日益稀少,造成的血脉上的远离,毕竟亲戚越走越亲嘛!”
说道着这句民间的俗话之后,朱伯析说道。
“所以,就这一点上来说,天朝确实需要一个新的交通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是用来联接像像中都、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这个辽阔的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比如,把十五天的旅程缩短到3天,甚至2天或者一天半。”
“是做飞机吗?”
几乎下意识的朱简煜想到了飞机,而朱伯析笑着说道。
“当时,我也这么以为,可后来,他告诉我我们可以修建一条高速铁路,用时速400里,甚至600里的高速铁路,把这个庞大的帝国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高速铁路?”
朱简煜疑惑道。
“就像往南京和海州去的快速列车?”
“快速列车,只是普通铁路上的列车而已,两百里的时速,再有十年的时间,这是普通列车的速度,高速铁路的平均时代要在400里以上,这样才能实现最初的目标。”
父皇的解释让朱简煜皱眉说道。
“400里……这未免也太不现实了吧,即便是有这么快的火车,也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坐得起。就像快速列车一样。”
“这个就要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了,其实,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相比于此,我更关心的是另一种可能……”
回头看了一眼朱简煜,朱伯析解释道。
“高速铁路,会不会成为国家发展的另一个推动力呢?”
在提出这个疑问的同时,朱伯析又继续说道。
“那天晚上我们聊了很多,从火箭发射卫星,送人上太空,这种近乎于科幻小说的话题,到高速铁路还有新式飞机,甚至新式船舶,尽管只和他聊了一次,但我感觉似乎他相信这一切都可以实现,而且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对于一个愿意花费上百万元收购喷气试验室,从事几乎没有任何回报的火箭事业的人来说,我想,他至少应该是相信的,而我……”
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远方,朱伯析笑了笑。
“只是用一万万元去买一个可能!”
买一个可能!
这个可能未免也太贵了吧!
也许是觉察到儿子心中的想法,朱伯析反问道。
“一万万元,很贵吗?不贵!”
摇了摇头,然后他又肯定道。
“一点都不贵,无论是他的那些设想中,那一个实现了,都必定可以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至少可以改变很多人的生活,至于瓶颈……”
沉吟片刻,朱伯析摇头说道。
“他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时间才知道,但至少,他所进行的那些尝试都是别人没有去做的,也许,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他的某一个尝试中,或许他做不到,可谁知道别人会不会受他的启示,产生了新的灵感呢?”
凝视着远方,朱伯析的语气变得有些凝重,颇为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不关心他能不能把人送上太空,甚至也不关心高速铁路,不关心计算机,但是我却不得不考虑大明的将来,就目前而言,至少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我们都可以维持世祖皇帝时建立起来的世界秩序,但是,三十年后呢?”
回头看着儿子,朱伯析长叹口气。
“也许,三十年后,你我父子都不在人世了,可是,天朝却在,世祖一手打下来的基业,不能毁在你我的手中啊……”
从这个角度来说,贵吗?
一点都不贵啊!
第554章
何止是不贵,简直是占了大便宜!
当然,所谓的“便宜”,要看从什么角度,或许对于皇室而言,投资于保护伞公司的一万万元,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而对于保护伞公司而言,同样也是一笔极为划算的投资。
充足的资金是保证一切工作的必须。
“有了这笔钱,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甚至不等裕隆银行的贷款到位,保护伞公司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招兵买马,与之前很多公司企业采用的推荐制不同,保护伞公司是直接在报纸上刊登了招聘启示,这完全颠覆了的传统的人才招聘方式。而在颠覆的同时,凭借着相对丰厚的待遇,也让公司在短时间内,雇佣得到了一批颇为优秀的员工。
有钱,确实可以办很多事情。
万年实业大厦,是一栋16层高的大厦,这是一栋标准的写字楼,二十几年前,万年大厦里还有上千名员工在这里工作,但是后来,随着万年实业的倒闭破产,这栋大厦也就长期处于半闲置。
直到数天前,万年大厦被保护伞公司整体租了下来!
“以后,这里就是我们工作的地方了。”
朱明忠指着眼前的高楼对身边的几个人说道。原来立于大厦顶端的“万年实业”四个字,现在已经换掉变名为“保护伞”,当然还有那个巨大红白雨伞标志。
其实,把公司称为“保护伞公司”是朱明忠的某些恶趣味,对于另一个世界里的电影中的“保护伞公司”他可以说是印象极为深刻,当时在作出成立公司的决定后,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这个家公司,当然还有那个熟悉的标志。
只不过,这家保护伞公司未来到底走多远,恐怕只有天知道。
“哎呀,没想到这么短的时间,咱们就有自己的大厦了!”
钱乐看着眼前的这栋大厦感叹说道。
“是租的!”
在听见钱乐的话后,南峰说道。
“现在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不需要购买大厦,为了节约成本,长期租用是最好的选择。”
“哎呀,都一样了。”
朱明忠笑着说道。
“咱们是签的三十年的长租,和买下来没有多少区别。”
确实没有多少区别啊,毕竟在另一个时空中,五十年产权的商业用地,那可是要花高价买下来的。三十年……不短了。
看着眼前的这栋大厦,朱明忠笑着说道。
“从现在起,咱们公司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了,从现在起,咱们要抓紧时间,把目标的几个项目尽快完成。大家不要觉得的有了青霉素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我并没有当药企老板的意思,相比于药企老板,我更希望通过药企获得资金,然后将那些项目继续下去。所以,你们也可以把保护伞看成一家研究所,专门从事技术研发。我相信,未来从这里走出去的产品和技术,必定将会影响到全人类的生活。”
“……!”
听到朱明忠的话,众人都沉默了下来。他们没有没到朱明忠成立保护伞公司的目的竟然是如此的单纯,就是为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至于所谓的药企不过只是提供资金用于科学研究而已。
这样的话语听起来有些荒唐,但这份执着于梦想的精神,却又让人如此的感动。毕竟,他们本身就是研究人员,在内心深处,自然有那么一丝的渴望。
如果说,他们之前只是因为简单雇佣关系来到这家公司,那么现在却是基于对朱明忠所言道的那个理想的认同而心甘情愿追随他了。
最容易让人热血沸腾的就是理想,而为了心中那个理想,竟然能做到这种地步,这样的人,确实值得他们追随。
除了理想上的鼓动此之外,从裕隆银行提供的一万万元的投资,也让他们隐隐的感觉到,这家公司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否则,谁又会往一家没有“钱途”的公司扔钱呢?
不过一想到有这样的老板,全力支持他们进行研究,他们以后的工作就可以放开手脚的去干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走吧,进去看看!”
朱明忠微笑着对身边的人说道,然后就抬腿朝着大厦里面走了进去。
有了充足的资金作为保证,公司的各个项目进展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而最让朱明忠的欣喜的恐怕就是晶体管的研制了。尽管他本身并不懂晶体管,但是对其多少总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看似再基础不过的“了解”,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却就像“金手指”一般,让研究跳过了不少难题。比如像项目组一开始就从事“PN结型晶体管”研究,就直接跳过了点接触型晶体管,这种晶体管制造工艺复杂,致使许多产品出现故障,它还存在噪声大、在功率大时难于控制、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另一个世界的科学家们才提出“整流结”来代替金属半导体接点的大胆设想,并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不过这前后却耗费了几年的时间,而朱明忠的提醒所节省的也就是这些时间,当然,项目组必须要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然后才能制造出实物。而现在他们已经弄明白了它的工作原理,剩下的就是制造它了。
“明年,差不多就可以批量生产出晶体管了吧!”
看着项目组的进展报告,朱明忠自言自语道。现在研制晶体管的很多难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从理论到原料,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半导体收音机、助听器……”
回忆着另一个时空中,晶体管最初应用的那些产品,朱明忠的心里甚至已经开始盘算着,应该在什么地方开设一家家电工厂了。
“中都肯定不行,首先要考虑生产成本……”
和任何一个资本家一样,朱明忠当然也需要考虑利润,中都相对高昂的人力成本,显然不是开设工厂的首选。
“还是考虑一下朝鲜吧!”
几乎下意识的,朱明忠选择了朝鲜,毕竟就他所知,朝鲜是大明境内劳动力最廉价的地方之一。毕竟,那里是最晚并入大明地方,一直以来都以廉价的劳动力而闻名。
“不过晶体管工厂应该设在什么地方呢?”
基于另一个世界的经验,朱明忠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将工厂分散到全国各地,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当然这必须要依赖发达的物流体系,尽管这个世界的大明并没有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但是却有着远比另一个世界更为发达的铁路网,毕竟,在长达一百多年的铁路时代之中,铁路在大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即便是在交通不便的西南,也修建了许多铁路。现在大明所拥有的发达在铁路网,完全可以支撑起这样的物流。
“可以把晶体管工厂设在天津,然后从天津直接用铁路运到朝鲜。”
站在地图前,盘算着未来工厂的分布,朱明忠又自言自语道
“也许应该先去朝鲜考察一下。”
去朝鲜考察一下!
这个念头刚一涌现瞬间,朱明忠的心里不禁对此充满了期待,毕竟,他从来没有去过朝鲜,那怕就是吞并了朝鲜之后,作为大明皇帝的他,也只是在接见一下退位的朝鲜王,然后对于朝鲜,就没有更多的了解了,嗯,还有就是禁止购买的朝鲜婢,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毕竟温顺的朝鲜婢多年来在大明一直享有极高的声誉,但是被大明吞并后,根据法令自然不能再贩卖本国人为奴婢。
“也不知道,现在的朝鲜是什么模样?”
朱明忠暗自在心里嘀咕道,对于朝鲜,他确实有那么几分好奇,毕竟现在的朝鲜是大明的一个行省,而对于那个行省,似乎并不怎么了解。
心有所想的他立即拿起了电话,然后对电话另一头的秘书吩咐道。
“南峰,你过来一趟。”
“老板,你要去朝鲜?”
南峰满腹疑问的问道。
“对,我准备在朝鲜开设一家工厂,不是说朝鲜的劳动力最廉价吗?”
“那里确实很廉价,只相当于中都的60%,不过,把工厂设立在那里,会不会太远了一点,毕竟,公司总部在中都。”
“有没有总部在中都,却在朝鲜开设工厂的企业。”
“当然有,”
“那不就得了,别人可以,咱们也可以,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劳动成本低,好了我们先过去考察一下。去朝鲜什么最方便?”
看着南峰,朱明忠反问道。
“可以坐船,也可以坐飞机。海州有直达仁川的邮轮和飞机。”
正如朱明忠猜的那样,南峰这个“顾问”确实有他的过人之处,至少每当自己有什么问题问他的时候,他总能在第一时间给出答案。
“坐船过去?”
其实对于海上的航行,朱明忠一直都是排斥的,毕竟,多年前在海州避暑的时候,他曾经有过晕船的经历。
“还是坐飞机吧,中都没有到朝鲜的飞机吗?”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