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2章 对太子的考验


  靖南城破!
  六十万建奴伏地求活!
  从前线传来的消息,瞬间就通过电报传遍了大江南北。即便是远在西南边域的宁靖郡国也立即沉浸于狂欢之中。
  大明,从本土到诸夏,以至于殖民地,此刻已像座喷发着烈焰的火山,喧嚣沸腾,燃烧的空气似乎想要融化了世间的一切。胜利的消息已传遍大明,传遍大明的各个角落。
  欢喜的人们拥上街头、狂欢劲舞,喊声震天。街道、广场、公园,人潮涌动,满天花纸伴着震耳的爆竹声到处飞扬。
  此时,这个滨海小城已经完全沸腾了,爆竹声、锣鼓声和人群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大家发自内心的热情大大超过了天气的炎热。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纷纷跑出家门,自发投入到狂欢的人群中……小城成了狂欢的城市。
  城里到处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而在这片狂欢之中,也有一些和其他人欢天喜地不同,他们独自来到城外,在地上用棍子划了一个圈,然后点着一柱香,就这样在异域他乡给死去的亲人敬上一柱香,洒上一杯酒:
  “你们的仇报了!”
  说完,就嚎啕大哭起来。在于这一刻。对于他们来说也许只有这些泪水才能够表达他们此时的心情。
  甲申年建奴入寇,亿兆百姓惨死,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留下姓名,就那么消失于世间。
  大仇何以得报?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期待着这一天,而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官军攻克靖南!
  六十万建奴伏首!
  这无不意味着一切终于结束了,数十年的仇恨,数十年的战争,终于在今天结束了。
  不过,尽管这一切都结束了,并不意味着完美——酋首生死不明,踪迹全无!
  失踪了!
  和其他人欢天喜地的庆祝着胜利不同,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朱明忠整个人都陷入沉默之中,他的眼睛盯着手中巴掌大小的号外。
  这份号外是城内报社发布的,不过只有百多个字,恐怕也就是转印了电报的电文,这种公开的电文里并没有太多的消息,只是简单扼要的向人们介绍一下前线的情况,如果是身在中都或者大明境内,朱明忠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其中的内幕,但是现在,他只能和普通人一样,通过公开的渠道了解这些消息。
  二十余年的努力所换来的胜利,终于到来了,可是自己却身在边域,甚至对于前线的情况,也没有准确的了解。
  现在怎么办?
  眼下,一种空前矛盾的心情在深深地困扰着他。
  一个声音告诉他,应该回去,回到中都,去了解内幕。而另一个声音却告诉他,应该继续往南巡视,毕竟,中都有太子,有太子监国,他会处理好一切。
  内心的纠结,让朱明忠一时间难以做出决定,甚至就连同眼前,推门可见的下龙湾的美景,此刻在他的眼里也失去了魅力。
  从穿越的那天起,朱明忠就倾尽全力,想要力挽狂澜,经过多年的努力,结果还算不错。现在,当最初的动机被彻底解决之后,面对这个本就在意料之中的胜利,他的心情却是复杂的。
  欢喜之余,还有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
  数月来,他曾广泛征询如何解决“建奴”这个令他棘手的问题,结果却是争持不下。无论内阁、朝廷、还是士民百姓,大家的意见发生了不少冲突,一边是主张血海深仇理应血债血偿,而另一边则是主张不应滥杀无辜。
  现在六十万建奴投降了,接下来怎么处理?
  半个月前,面对李定国密电中的请示,朱明忠犹豫了很长时间。直到现在仍然沉默着,这一步迈出去之后,又将会是什么结果呢?
  一时间,即便是作为皇帝,朱明忠也决定不了这一步是该迈,还是不该迈。
  “既然父皇如此忧心国事,不妨现在就返回中都吧。”
  觉察到父皇神色的凝重,朱和垊于一旁劝说道。
  “毕竟,这样的大事,大哥也是第一次面对……”
  面对儿子的劝说,朱明忠突然想到,是啊,这也是朱和嘉第一次处置这样的事情,他在未来会面对更多的考验,毕竟,未来他会是大明的皇帝,现在,类似于今天这样的考验,可是机会难得啊!
  “嗯,朕知道了……”
  扭头看着朱和垊,朱明忠笑道。
  “中都有你大哥在,他是监国,自然会处置好这一切!”
  终于做出这个决定之后,朱明忠长松了口气,然后又对朱和垊说道。
  “发一份电报给你大哥……且将余勇追穷寇……”
  原本想说,绝不放过追击玄烨下落的朱明忠,终于还是摇了摇头,然后说道。
  “我想,他会做出合适的的决定的,咱们继续逛咱们的,南洋的景色大不同于大明,机会难得啊!嗯,南洋的美食也不错!”
  在朱明忠作出了不去干涉太子监国,想借这个机会让太子接受考验的决定时,此时的中都,作为大明的国都,在欢喜的同时,同样陷入从未曾有过的考验之中。
  身为首席内阁大学士的方以智已经七十一岁了,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在操劳着国事,而在此之余,他同样还需要为另一件事烦恼——下一次首辅。
  作为首辅的方以智,自知自己已经年迈,他有责任向陛下推荐下一任首辅,在辅臣之中,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选择了张煌言,一来是因为他年青,二来是因为他于国曾立下大功。
  也正因如此,在过去的几年间,有心以张煌言为首辅的方以智,一直把他放到次辅的位置上,甚至在其离开中都,前往地方巡视时,也会让张煌言代属内阁,或者令其代表内阁前往地方。铁路以及蒸汽船的建造,使得京臣不再像过去那样,困于都城,对地方的了解,往往只能通过地方大臣的公文,他们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了解地方。
  也正因如此,在中都朝野之中,大都非常清楚,忠义伯张煌言将会是下一任首席内阁大学士。所以,当靖南城破,建奴伏首的消息传来后,在欢喜之余,方以智第一时间请张煌言一同商议对策。
  其实,有时候,处理失败反而更容易一切,无非就是增派军队,集中力量,如此种种,而面对胜利,尤其是这样的纳俘近百万人的胜利,就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
  “现在怎么办?”
  看着张煌言,方以智反问道。
  “前前后后,纳俘差不多有八十万,这些人怎么处置?”
  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方以智的脸色泛苦,作为首辅的他很清楚,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大明上下的分歧有多大。
  “一个不小心,肯定会激起士民的不满的。”
  张煌言直接说道。
  “其实,现在朝野之中的态度主流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
  抬起头,看着首辅,他又叹道。
  “问题是,谁愿意担责呢?咱们总不能让太子去担责吧!”
  提到太子时,张煌言苦笑道。
  “咱们这个陛下,这么大的事情,居然连份电报也不发过来,至少总得给太子一些训示吧,陛下到好,就像是不知道似的,不闻不问,似乎铁了心思,要把事情交给太子,太子监国是不假,可这样的大事……”
  “大事难得啊!”
  方以智感叹道。
  “陛下的目的再明显不过,就是为了考验殿下,让殿下尽早处理国政,我大明今时不同往日,太子必须要尽早接触朝政,只有如此,将来才能从容继位,这也是陛下现在常令太子监国的原因。”
  身为首辅的方以智,曾经在太子监国的问题上,与陛下有过深谈,所以知道陛下的打算。
  “让太子监国,加以磨练,这个道理我当然知道,可是,陛下这次会不会有些太……太子才二十几岁,这么大事情,让太子去处置……会不会出差池?”
  差池!
  突然,方以智似乎明白了,他明白了为什么陛下没有任何指示。
  “其实,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什么事!或许表面上看起来,是件大事,可实际上,你说说,这算什么大事?不过就是几十万降敌而已,将来我大明要面对的事情,会比这更为重要,要是太子连这种事情都处置不了,将来如何面对更大的风浪?机会难得啊!”
  想通了一切之后,方以智苦瓜似的脸上终于有了一丝笑容。他知道了陛下的用意,是为了考验太子,而对于他而言,也让他少了一个麻烦事。
  “密之,你是想把这个球踢给太子?”
  张煌言睁大眼睛,不解的看着方以智,磨练归磨练,可他并不希望太子因此声望受挫,他和方以智不同,他是勋臣,勋臣与皇家是天然一体的,必须要站在皇家的立场上。
  “我等身为朝臣,不应该为君上分忧吗?现在陛下不在,太子既然监国,我等理应为君分忧才对!”
  张煌言说的很委婉,其实态度也很明确,他不赞同把球踢给太子。让太子去处理这个麻烦事。
  “苍水,你想多了!”
  方以智笑着说道。
  “不是要把麻烦事交给太子,而是机会难得,要是不让太子接触一些棘手的事情,又何必让太子监国?况且,即便是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咱们可以直接劝阻,根本到不了门下司。”
  大明朝廷的行政决策,往往都是由阁臣的“票拟”,然后再由皇帝的“批红”,而这个“批红”往往又是通过门下司,门下司的作为类似于司礼监,不过现在门下司角色往往是皇帝的“秘书”,设立这个机构也是为了牵制内阁,当然也是为了安置“幸臣”,毕竟,即便是作为皇帝,也没有权力直接任命五品以下的官员,五品以下官员由吏部任命,只有五品以上官员必须皇帝下旨任命。而在这一体系之中,皇权与朝权是互相制约的,不过朱明忠特意留了一个漏洞,就是门下司,这个是宫内侍从官的办事机构,其官员自然是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需要报请吏部,无须内阁同意。
  多年来,在许多“幸臣”从门下司走向大明的朝枢的同时,经过不断的发展,门下司不仅取代了司礼监的作用,同样也在朝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不仅仅只是“批红”,更重要的是,作为皇帝的秘书,他们可以直接向陛下提出建议,与内阁相似,同样也是皇帝的幕僚。
  也正因如此,内阁与门下司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合作大于分歧,可是在有些时候,内阁却又希望看到门下司闹出笑话。
  “其实,如果门下司,能够主动介入这件事,倒是好事!”
  张煌言的话声不大,也就仅只能让方以智自己听到他的话。
  “毕竟,无论结果如果,到时候,都可以往门下司的身上推,即便是有人不满,也可以有人为太子担责。”
  他的建议,让方以智,先是一愣,随后又哈哈笑道。
  “苍水,要是顾宁人知道你这么说,估计以后你就别想到他那做客了。”
  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门下司侍中顾衍生是顾炎武的养子,这样明摆着“坑害”故人之子,顾炎武又怎么可能不生气。
  “就是换成宁人过来,他也说不出什么来,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作大臣的,为君上背黑锅,也是本份,门下司是宫内侍臣,更应该为君上分忧!”
  张煌言说的是大义凛然,让人无法反驳,这是事实,作为大臣必须要有这种觉悟。即便是方以智,也只能点头称是,随后他摇头说道。
  “不过,这次苍水恐怕要失望了,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顾衍生绝不会插手此事,倒不是因为他不愿意为君上分忧,而是因为现在是太子监国!”
  特意提到“太子监国”,随后方以智又冷笑道。
  “别忘了他们一直都是自认为自己是陛下的家臣!陛下的,不一定是太子的。”


第427章
  政治就是协调的艺术,平衡的技巧。
  尽管身为皇帝的朱明忠,记不清楚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这句话,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文官一家独大,是明朝政治的诸多弊端之一,而文官独大在科举取士的社会似乎是无解的。
  也正因如此,如何破解文官独大,确保权力平衡,就成了朱明忠不得不考虑的事情,尽管设立了以开国功臣为核心的勋臣以及退役官兵为基础的勋士群体,并且通过严格的法令,禁止文官染指军队,且通过近代化的文官考试取代了科举制。可是总体上来说,掌握着中枢、地方以及人、财、法等权力的文官,其影响力仍然远非武官所能相比。
  如何打破文官独大?
  如果对手太强大,而且不能彻底打倒,那就往里掺沙子。禁止文臣染指军事,是削弱其影响力,至于所谓的“沙子”,就是在兴乾元年设立的“门下司”,这个看似内廷侍从机构,成为文官体系中唯一一个不需要通过文官考试既可任官的机构,二十多年来,大量的勋臣子侄,正是以“幸臣”的身份通过“门下司”进入大明官场,成为封疆之吏或者中枢官员。于文官体制中,他们是一个异类,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是纯粹的文官。
  身为门下司侍中的顾衍生,非常清楚自己并不是纯粹的文官,做为“幸臣”必须要有作为幸臣的觉悟,但是他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门下司是陛下的门下司!”
  尽管秉持这一原则,但是在太子监国时,他同样也会积极的向太子提供一些建议,供其参考,不过,这一次,他却选择沉默,不是因为他没有合适的建议,而是因为太子府,大明的太子可以自设幕府,可以自行招募官员,直接任命官职,所以,在太子身边,同样有一批颇有才学的官员,太子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征求他们的意见,作为侍中的顾衍生这才会选择沉默。
  “陛下让太子监国,不仅仅是为了锻炼太子,同样也是为了锻炼太子的幕府。”
  “门下司是陛下的门下司!”
  这个道理,朝廷百官明白,身为太子的朱和嘉也非常清楚,或许门下司会作为他处理国事的参谋,但是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门下司”,也就是太子幕府。
  作为大明的第一个太子幕府,在设立幕府时,朱和嘉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应该以什么官员为主?尽管并没有类似的经验,但是在军队中任职的经验,却让他做出了另一个选择,他所需要幕僚并不是一定要经验丰富的事务官员,因为太子幕僚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实际性的事务,他需要是仅仅只是参谋,为他提供建议的参谋。
  就像现在,当如何处置数十万俘虏的事情被内阁“丢”给自己之后,第一次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朱和嘉自然想到了自己的“参谋长”。
  不过,朱和嘉为自己选择的“参谋长”并不是朝中的官员,甚至压根就不是官员,而只是一名学者。
  “姜斋先生,现在内阁将西域善后事宜,交由本宫处置,这件事何等棘手你是知道的,这本宫应该如何处置?”
  也许是因为从少年起就在军校以及军中任职的关系,所以朱和嘉行事素来直接干脆。
  “嗯,殿下喝茶。”
  王夫人略点下头,并没有说什么。
  尽管作为太子的幕僚,但他并不是官员,与其说是他是幕僚,倒不是他是太子府的“清客”,在绝大多数时候,他仍然和过去一样,在书院任教。其实,他曾是
  表面上看来,他并不像是太子府的幕僚,而只是是一个颇有名望的教授,可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作为太子曾经的老师之一,他对太子一些颇有影响,而太子对他也极为尊重。
  “其实,从陛下出巡起,臣就知道这件事,最终会落到太子的身上。”
  已经六十五岁的王夫之,说话语气很慢,在兴乾朝早期的官员之中,他的经历最为坎坷,当年他身为提督学政,因为未能阻止陛下废除科举,而饱受士林批评,这甚至直接导致了他的辞职,后来于清河书院任教授,再到回乡创办湘潭书院,但数年前,却因为主张限制君权,遭到书院绅董的抵制,最后不得不离开自己一手创办的书院,随后收到清河书院的邀请,再次返回书院任教授。如此充满波折的经历,不可不谓之丰富。
  “这是难得的机会。”
  朱和嘉笑道。
  “父皇希望籍此机会让本宫加以磨练,无论事情最终结果如何,他都会接受,其实……”
  “其实,陛下如此安排,倒是再稳妥不过,我大明自高皇帝以来,尽管太子皆于陛下身边参与国政,可也仅仅只是参与,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作为旁听者,实际上,大都没有多少主国经验。而陛下袭位后,其心思自非历代皇帝所能及。”
  或许一直以来,皆主张限制君权,但是对于陛下,王夫之同样是极为推崇,甚至这也是他主张限制君权的原因——大明不可能再有第二个像陛下一样的君主。
  “所以,自从殿下返回中都后,陛下经常外出巡视,每次皆由太子监国,虽然内阁可处置大部分事物,但太子难免仍需决断国事,如此数年太子主事之稳,也是有目共睹的,也是陛下的初衷,只是,这些年天下承平,素无大事,虽然天下人皆言殿下英明,可实际不过只是天下无事而已,而陛下令殿下监国,为的是什么?”
  抬头看着太子,王夫之自问自答道。
  “为的自然是将来殿下继承大统后,可令大明盛世延续,不至于因为不知国事,令国事崩坏。”
  略点下头,朱和嘉说道。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父皇打下这么大片江山,可谓是恒古所未有的基业,要是在本宫手中丢下了,那本宫可就是天下的罪人了,所以本宫决不敢有丝毫懈怠。”
  对于身为太子的朱和嘉而言,他知道自己身上的压力有多大,他所面对的帝国是一个超过历朝历代的帝国,而在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在父皇的推动下,这个帝国还会继续扩张,而这一切最终都会交到他的手上,到那时,将会面对什么样的考验?是他从不敢想象的。
  现在西域问题,不过只是开始罢了。
  “殿下勤勉,世人皆知,但国事绝非一个勤字既可,世宗、神宗皇帝,从来谈不上勤政,可却正是大明盛世之时,孝烈皇帝论勤政几不逊于高皇帝,可又岂能力挽狂澜?”
  王夫之的反问,让朱和嘉的眉头微皱,心里同样也带着一些疑惑,疑惑着他为什么没有给出一个的建议?
  思索片刻,朱和嘉似乎听出了王夫之话中的意思。
  “姜斋先生,你的意思是……内阁?”
  “殿下!”
  见太子这么快就反应了过来,王夫之便笑着说道。
  “陛下让太子监国,并不是意味着,太子必须要事事亲历亲为,否则,大明为何设立内阁?内阁是陛下的辅臣,既然太子监国,自然是太子的辅臣,这次西域之事,内阁一时无法决断,征求上意,如此确实也是寻常,只是此次到底是无法决断,还是因问题棘手,才把这个皮球踢给殿下?”
  王夫之的反问,让朱和嘉的脸色微微一变,一开始的时候,他确实以为这是难得的磨练,但现在看来,磨练并不一定是针对一个问题,作出具体的决定,父皇所要的磨练又是什么?
  “其实,即便是这一次殿下做出了一个让各方满意的决断,但是,将来呢?我大明之大岂止万里,万里之地事务诸多,今天有西域之事,明日有南洋之事,事物皆有不同,难道次次碰到难题都要‘圣裁’不成?如此又要内阁何用?”
  离开清河书院之后,坐在马车中朱和嘉的表情不时的变幻着,他甚至又一次想到了少年时,父皇的那句话。
  “做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如何处理事,而是如何用人,只要用对了人,国家也就太平无事了!”
  用人!
  识人、用人……
  朱和嘉似乎明白了,明白了为什么许多明君在屏风上记下某个大臣的名字,也为什么父皇总会在他的小册子上,记下一些名字,并且吩咐门下司调来他们的资料,父皇看似很少过问朝政,其实,正是因为父皇能够发现人才,并且能让人才人尽其用。
  但是识人、用人只是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什么?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后。朱和嘉的内心充满喜悦,在这一瞬间,他甚至看到了父皇让自己监国的目的所在,并不是让他事事亲历亲为的解决国内事务,那是大臣的事情,对于皇帝而言,所需要的,就是用好办事的大臣,这才是处理国事的根本。
  回到了太子东宫后,朱和嘉直接吩咐女官取来内阁的奏折,然后直接在奏折上批阅,随后又吩咐人送回内阁。
  “知道了!”
  如此三字,被送到方以智的面前时,他顿时傻了眼,他未及细想后背就冒出了一股冷汗。
  “殿下生气了!”
  将奏折丢给张煌言,方以智苦笑道。
  “苍水,看来,咱们到底还是没有弄明白啊!”
  “别忘了太子是陛下一手教出来的,陛下一直不说,并不意味着,太子不会学啊。”
  一声长叹后,张煌言看着奏折上的三个字,苦笑道。
  “得了,咱们还是赶紧把这件事处理好吧,殿下是生气不错,可如果咱们不把这件事处置好,到时候,恐怕就不单单是生气的事了。”
  看着摇头苦笑的张煌言,方以智突然笑道。
  “其实,这也是好事。”
  “哦?”
  “太子今年不过才二十几岁,就看穿了为人君的根本,陛下后继有人,大明的将来可期啊。”
  说出这句话后,方以智与张煌言两人无不是哈哈大笑起来,在大笑之余,像是想起什么似的,方以智又问道,
  “如果所料不差的话,这次顾衍生的日子,应该也不好过吧!”
  何止是不好过,简单是如会针毡,几乎是在得知太子的批示的令旨后,顾衍生就像是急着澄清什么似的,第一时间赶到到了东宫,还不等他解释,就不得不持笏站在太子面前,迎接着太子的雷霆之怒。
  “顾衍生,你告诉本宫,门下司是什么?”
  “门下司是宫廷侍从,是陛下的近臣,为陛下参谋国事……”
  额头冒着汗,顾衍生的脸色显得极不自然。
  “那么本宫问你,既然父皇出巡,本宫监国,门下司应该是何人的参谋?”
  “自,自应该为殿下参谋事务……”
  持笏深揖的顾衍生也没有解释他的想法,无论什么解释,在事实面前都是苍白的。
  “那在这件事中,你又是如何参谋的?”
  冷冰冰的反问之后,朱和嘉直接说道。
  “顾衍生,你是父皇任命的门下司侍中,按道理,本宫不便追究你的责任,可既然你是在本宫监国时失职,那么这失职的责任总是要追究的,侍中是宫廷近臣,容不得失责!现在平南总督的任期已到,你就到平南去吧……”
  在顾衍生失魂落魄的离开东宫时,对他的处置立即在中都传遍了,朝野无不是为之震惊,一时间,对此事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西域降人的关注,舆论虽然谈不哗然,但却也看到了殿下的另一面,毕竟,任历来的“规矩”,侍中入朝至少可以为一部尚书,而现在却直接被发配到最偏远的平南,这不能不让人震惊。
  而更让人诧异的是,对于顾衍生的这个任命,内阁并没有封还,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没有封还,并不是因为趁机打压门下司,而是因为太子对内阁同样极为不满,因为门下司是宫廷侍从,所以他才能直接处置。
  顾衍生的去职,虽然谈不上杀鸡给猴看,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太子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太子了……


无语的命运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