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1章 职责
作者:无语的命运|发布时间:2024-06-29 02:53:51|字数:8637
兴乾二十一年四月,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大明各书院的毕业季,不仅民间如此,军事院校同样也是如此。尽管现在随着军事分科的越来越细,建立了炮兵学校、骑兵学校以及陆海师经理学校等诸多其他军事院校。但是众所周知,大明军事教育体系中,惟有皇家陆师学校和皇家海师学校才是其真正的核心,同属于大明最高军事学府。
多年来,位于中都的陆师学校与位于连岛的海师校,两所学校的较劲从不曾停止过,尤其是书院的各种体育赛事中,陆海师学校的碰撞更是激烈至极,每一次都会引起轰动。“击沉海师”、“打败陆师”更会成为双方的口号。双方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军费以及各种体育比赛上,甚至就连毕业季也在暗自较劲,而双方所较劲的不是其他,正是毕业日期,毕竟与其它的学校不同,他们名义上的校长都是皇帝,所以,皇帝会出席毕业典礼,而他们较劲的就是皇帝先参加那所学校的毕业典礼。
尽管因为陆师学校成立最早,所以他的毕业时间比海师学校提前了三天,但是海师学校多年来,一直试图提前五天,两所院校的较劲,同样也让陆、海两军部怼上了,在原则问题上,双方都不曾让步。
面对这种暗中竞争,身为陛下的朱明忠,曾试图将两校的毕业典礼合并,但却遭到陆海师的反对,显然双方都不愿意到对方或者让对方到自己的“地盘”上毕业,所以,多年来双方的毕业典礼仍然沿着旧例。
陆师学校仍然是每年的四月初六举行毕业典礼,而海师则要等到三天后。
每年的陆师学校的毕业季,对于中都的人们来说,都是一场盛宴,尽管在中都,每个月都有近卫镇举行的两次校阅。但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仍然是陆师学校的毕业校阅。
其实,每一次在皇宫前方举行的校阅,都会引起民众的狂热,在激昂乐声与军旗行进的宏大场面往往令沿路的围观人群激动异常,甚至令他们渴望在军旗的指引下分享荣誉。每次校阅结束后,都会有若干青年人志愿加入官军。
不仅中都的本地人如此,外地游人同样对校阅兴趣盎然,许多人都认为校阅是一件令人赞叹、向往的事情。本地的市民们自然不会放过提供观景平台的商机,他们会出租自家的一扇窗户,从那里能够完美地看到受阅部队的通过。
和过去一样,陆师学校的校阅是在校内举行,与往日的封闭不同,今天陆师学校是开放的,一大清早,就有成千上万的市民涌入学校,挤在宽阔的训练场两侧,一个多少小时后,那些穿着华丽礼服的讲武堂生们,排成长队以讲武堂生特有军容,列着队走入训练场。面对这一拨拨军容整齐的军士,尽管没有近卫镇守部队的炮兵等军械助威,但整齐的军容,仍然让百姓们为之激动的欢呼起来的。
九点一刻,当身着戎装的朱明忠,在一队御林军簇拥下缓缓出现的时候,立即响起一阵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
“皇帝万岁!”
如同雷鸣般的万岁声,是从围观的民众中发出的,在这片欢呼声中,朱明忠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紧跟在父皇身边的朱和嘉,这位大明的皇太子神情肃穆的保持着落后父皇半个马身的距离。这是他从海师退役后,第一次参加陆师学校的典礼,不过对于这个场面他并不陌生,当年他也曾是受阅的一员。
很快今年毕业的三千六百名陆师讲武堂学生便排着整齐的队列从受阅台前通过,置身到校阅台上,朱明忠的神情严肃,目视着这些年青人的通过,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是帝国的勋贵子弟,从军是他们的职责,也是必须的过程,不过他们中的许多人,会在几年后退役,然后进入官场,成为帝国官场的一员。
尽管文官考试以及新的文官制度取代了科举制,但是帝国的官场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一定的倒退——勋贵子弟以军官的身份退役后可以直接进入官场,这是为了确保勋贵、勋士群体在官场上保持一定的力量,为了保证双方的力量平衡作出的妥协。
相比于选官必考的科举制,这确实是某种倒退,可对于帝国的统治而言,却是有利的。
受阅部队的通过,只引得周围围观的老百姓发出了阵阵喝彩之声。待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百人方队通过时,张金生便于一旁轻声说道。
“陛下,现在通过的这支方队,都是西南山苗土官子嗣,他们受命进入讲武堂学习,将来会在军中长期服役。”
张金生的话,让朱明忠笑道。
“他们也是大明人!不要动不动就说什么山苗土官。”
尽管将土官子嗣招入讲武堂,进入军队服役,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质子,但是另一方面,相比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现在大明对待西南山苗是宽容的,尽管“改土归流”是大明的即定国策,但是另一边,在西南现在大明讲究“山内为苗,出山为汉”。换句话来说,生活在山区、部落内的苗人、土人,只要接受教化,愿意出山生活,就是汉人,而且山下的官府也给予各种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在租种官地上,给予他们种种优惠。正是一系列宽松的政策规定,吸引着大量受头人压迫、奴役的山蛮苗夷主动的走出大山,溶入了中原大地,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汉人一样安心劳作,他们同样也被视为汉人的一员。
事实上,而今的大明朝,在西南从不承认“山蛮苗夷”,而是将他们视为汉人的一部分,“山内为苗,出山为汉”的政策方针,为西南诸蛮的教化提供了基础。
当然,宽松只是针对那些愿意教化的,对于胆敢袭击汉民的山蛮部落,大明官府同样持以铁腕,动辄灭其族,一边是宽松的归化政策,一边是铁腕,如此相辅相成,最终为西南的教化铺平的道路,尽管现在同化政策才实施二十年,西南的教化程度,却超过过去两百多年间,毕竟,这是大明历史上,第一次由官府主动派出教师兴建学校,派出奉祀兴建“圣庙”,这些都是为了推行教化。正是在持续十几年的努力下,西南的教化才会有条不紊的推行着,再有几十年的时间,所谓的山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而且现在西南山苗对汉人身份已经越发的认可,对此朱明忠自然是欣慰不已。因为这正是他所期望出现的结果。
“陛下所言甚是,是臣失言了,陛下,现在西域用兵迫在眉睫,目下建奴窃占诸地多山岭,而西南山民自幼在山区间生活,所以五军都督府有意将西南山民组成的部队调往西域,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张金生的建议,让朱明忠挥了挥手淡淡地说道。
“如果有必要,就可以调动,西南山民也好,中原百姓也罢,都是我大明的子民,既然参军就是我大明官军,国家所需,加以调动也是再正常不过,有何不可?”
因为西南的特殊情况,在面对众多土民的情况下,官军进入西南后,就征召了部分熟苗进入军中,正是那些在熟苗的帮助下,大明才得已迅速平息某些西南山蛮的叛乱,而这也导致在西南地区长期部署有数十个大队以土民为主的驻守部队,对于那些擅长于于山地间作战的部队,五军都督府早就掂记上了。尤其是在接下来对西域的用兵,山地的特殊环境使得大明需要那批西南的山民部队。
“臣明白了!”
张金生恭敬的答道。
此时他的心里已经盘算过,到时候征召那几支西南驻守部队,毕竟,那些部队中,有不少战斗力都不逊于大明的精锐,对于那些部队垂涎已久的他,当然不会放过他们。
就在他这么盘算着的时候,又听陛下问道。
“五军都督府已经决定了?”
“是的,陛下,建奴的问题必须要解决了,否则他们就会慢慢坐大,当年建奴逃往西域时,丁不过十余万,而现在人丁过百万,再有二十年,恐怕人丁将不下数百万,到时必定为我大明腹患。”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满清不断抢夺西域土民的女子,让她们为其生儿育女,这直接导致了满清的人口膨胀。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要斩断他们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能再拖下去了。
对此,朱明忠当然也有清楚的认知,所以当听到张金生这么说的时候,他只是略点下头,然后说道。
“确实应该彻底解决这个隐患了……”
随后他又把目光投向正在接受校阅的毕业生,然后轻声说道。
“他们中的一些人,也要派到战场上磨练一下,嗯,给李定国发个电报,在行动之前,朕总是要见一见他的!”
确实在明军行动之前,身为皇帝而他总是要见一下西征军的主帅。总有一些事情需要当面叮嘱一下。
况且这几年,李定国一直在西域。为国家操劳如此。身为皇帝的,当然要对他有那么一些表示。
还好现在的交通便利。他乘坐火车回来的话,只需要几天的时间。不过来回的时间似乎也有一些太长了。
想了想,朱明忠又说道。
“这样吧。朕去一趟陕西,就在陕西见一见晋王吧,毕竟那里也是他的家乡。”
况且自己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去过陕西了,也是时候去那里看看看看那里这些年的变化。
毕竟多年以来,对于陕西他都是极为关注的。毕竟那片土地出来的人,曾经把这个国家推翻。
正因如此,多年以来,他从不曾放松过对那里的关注。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是千方百计地想要去改变那里的一切。让那片贫瘠的土地不再是流寇滋生的土壤。
不过那一切并没有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至少并没有得到绝大多数百姓的支持,反倒是遭到了大多数当地百姓的反对。
如果不是因为他们在满清的统治下遭受的种种劫难,也许在那里前些年就已经出现了流寇。当然,作为皇帝,朱明忠更愿意相信,当地的百姓之所以没有暴力抗拒移民,更重要的是,朝廷一直保持着在那里的10万驻军。
如果当地的百姓一旦有所异动的话。非但10万驻军会立即行动起来。就连同当地的功勋荣民,会在第一时间武装起来,协助朝廷,官军在那里展开一系列的行动。
在这种威胁下。但凡是稍微清醒一点的人都不可能选择冒险。
不过即便如此,也没有能够避免那些人在被强迫子迁移出他们的家乡时。在内心里,言语间对朝廷,对他这个皇帝的诅咒。
但是他们能做的也仅仅局限于此。
李定国是陕西人。
对于他,总该有那么一些解释。
心里这么思考着。朱明忠的心里做出了决定。
“是应该去见一见他了。”
无论是于公于私,都应该去见一见他。
当然更重要的是眼前的这些刚刚培养出来的年轻武官。中的不少人很快将会进入官军。并且随着官军,一同朝着西域,向着满清发起最后的攻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也许会在这场战争中失去生命。
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充满朝气的脸庞。朱明忠的那心中涌起一阵特殊的情感,现在他们是否知道他们中的一些人即将加入这场战争之中?因为战争中的一份子呢?
对于这些承平已久的年轻人,是不是应该说些什么?是不是应该提醒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和平。
应该告诉他们。他们身为大明的武官,必须时时刻刻的准备着战争,准备着在战争中,随时随地为守护这个国家献出生命。而这正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
“……朕有一个问题想问尔等。”
在校阅之后,对眼前的这些年轻人,朱明忠神情肃穆地说道。
“你们告诉朕什么才是武官的职责?”
……
第358章
在陕西的山岭之间,伴随着一阵蒸汽机的轰鸣。喷吐着一团白烟的蒸汽机车沿着山崖边的铁路行驶着。
十几年来,火车的出现改变了大明,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尤其是对于西北偏远地区而言,铁路的出现象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里一切,过去因为没有水运的便利,陕西的发展总是受制于交通,尤其是逢着灾年时,那怕是官府筹集到赈灾的粮食,受交通上的限制,也很难运进陕西。
但是现在铁路以及火车的先后出现,却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从潼关直到西域的的铁路,就像是条大动脉似的,促进着铁路沿线地区的发展。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西北铁路的筑建是因军事而起,甚至修建铁路的开支也是从战费中开支的。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这条铁路上,军队都享有绝对的优先权。相比之下,铁路的民用一直都被放到次要的位置。就像现在,一辆临时加开的军用专列,就直接导致了两列民用列车的停运。
对此,坐在专列上的李定国,倒也有所耳闻。
“估计,不知多少人会骂我啊!”
自嘲似的笑了笑,李定国知道,现在正是羊毛、粮食等商品的旺季,两列火停运,势必会对陕西百姓的生活造成影响,不定私下里会有多少人抱怨。
往车窗外看了眼,现在车外的山岭上尽是枝繁叶茂的树林,本就是陕西人的李定国,看到郁郁葱葱的山岭时,脸上却闪动着些许悔恨。
现在陕西的山岭为什么会如此繁茂?
当年陕西大旱,上百万西人流窜为寇。几十年的战乱后,陕西各地无不是十室九空,没有樵夫采樵、百姓砍柴,这山岭自然一天比一天繁茂。
人死尽了!
几十年的战乱,何止陕西是十室九空,这天下各地无不是如此,固然绝大多数是满清的罪,可西人也是罪孽深重啊。
他李定国同样也是浑身的罪孽啊。
想到这,李定国的眼帘微垂,神情变得有些痛苦,既便是已经过去几十年,他也无法忘记自己身上的罪孽。
甚至有时候,随着年岁的增长。总是会想起过去的一些往事。总是有太多的悔恨。太多的遗憾。
“等打完了这一仗,李某也勉强算能赎罪了……”
默默不语的李定国,将视线收回时,和其他人把一这次西征当成获得功勋的机会不同,他更愿意把这一切,当成他个人赎罪的机会。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去弥补过去的错误。现在他就在弥补自己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若有所思的他刚刚回过神来。就听到坐在对面的儿子说道。
“父王,不过就是些许愚民乱语罢了,西北铁路本身就是由军费修建,自然优先满足军用,至于民用不过只是军方怜悯百姓,分出些许车皮供他们使用,现在他们反倒想要喧宾夺主,这天下又岂有这样的道理?”
听到父亲的自嘲,李嗣兴认真的说道。
“要是他们再敢抱怨什么,到时候,直接下令撤回车皮,铁路完全改作军用,看他们谁还敢说三道四。”
相比于父亲。他做起事情顾虑更少,也更为果断。甚至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毕竟,很多时候他并不像父亲一样,有那么多的顾虑。
“嗣兴,你别忘了,你也是陕西人啊!”
看着愤愤不平的儿子,李定国提醒着他。提醒着他,同样也是陕西人哪,怕他几乎没有来过这里。
但无论如何,他都是陕西人,他必须要顾及同乡之情。是他的儿子却没有这么多顾虑,对于他来说,陕西仅仅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已。
“此令一出,你让为父如何面对陕西乡老?”
本就是陕西人的李定国,自然会千方百计的维护陕西人的利益,但也只是局限于能力有限的范围内,像在陕西大移民期间,就有陕西乡老的代表找到李定国,找到这位曾经的西贼,也是陕西人在朝中级别最高的勋贵,试图请他呈请朝廷,停止移民。
但李定国只能选择拒绝,因为他知道移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陕西的将来,同样也事关陕西的乡亲将来几代人的未来。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皇帝的意志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左右的。
所以也正因如此,陕西的民众对于他。一直都是颇有怨言的。有多少人会念及他千方百计的对同乡们的照顾。
“父王,您念着陕西乡情,可陕西人,又有几人念着您呢?”
又一次,李嗣兴为父王抑起了不平,毕竟,一直以来,因为父王出身西营和移民期间的沉默,陕西百姓对他一直都是颇有怨言,甚至有人说“贼居王位,心无民”。
儿子的抱怨,让李定国只是微微一笑,他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坐那,正想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面对许多误解的时候,他从来不曾解释过一样,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并不需要解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解释了别人也不一定会听,不一定会信。良久之后,他才说道。
“将来,终有一天,他们会理解的。”
时间也许只有时间可以解释这一切,也只有时间可以去替他说明所有的事情。也许等到那个时候,他们也就明白了,也就理解了为什么他会这么做。
“再过二十年,他们就会理解朕的苦心!”
置身于黄土高原上,看着曾经因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景观,经过十年的封禁后重新显现出来的郁郁葱葱的景像,从来不曾想象过黄土高坡有一天可以变成一片绿色的原野的朱明忠忍不住惊叹道。
“晋王,你看,非但连坡顶都长满的树木灌木,就连同沟坡里也长满了各种各样的灌木、野草,等到这里草木把坡地的缝隙填满,坡地上浮土就会被固定,然后野草、灌木会继续从根部向周围扩散,再有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估计这片黄土高原,差不多就能恢复旧时的模样,先秦那会森林密布的模样,就会再次呈现于世人的面前。”
跟在陛下的身后,对于什么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李定国并不了解,他当然也不知道,在另一个时空中,因为核灾难被封闭的切尔诺贝利是如何在几十年内成为一片原始森林,尽管有着辐射的威胁,仍然成为动物的天堂。无数的动物在那里繁衍生息。像现在的这里一样,没有了人类的威胁,许多动物自然而然的迁移到了这里。后来这个时代没有人会去理解这种生态平衡。
对于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他们甚至觉得这种生态平衡是一种浪费。不过许多观念现在正在逐渐的改变。
但是自从随陛下一同进入这片已经鲜少见人烟的陕北地区后,放眼看去除了繁茂的林木之外,就是不时于林中奔跑的各种动物,甚至能够听到虎啸。这片曾经生活着数百万人的地方,已经成为了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
不管对于家乡变成了这副模样,感觉有些心痛,但是李定国仍然用现在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去看待的这一切。
“臣听说,黄河的泥沙已经少了许多,去年有超过两个月,河水清透,不见泥沙,也正应了古人言‘黄河水清圣人出’,这圣人指得就是陛下,要是没有陛下二十余年苦心操持,又岂会有我大明的今天?”
水土流失证是现在的一门新兴科学。尽管对于这一切并不怎么了解,但是并不妨碍你订过通过这种方式去拍皇帝的马屁。
李定国的恭维,让朱明忠哈哈笑道。
“晋王,什么‘黄河水清圣人出’,这黄河水浑,完全是因为中上游水土流失造成的,皇家地理学会五年前就已经抵达黄河沿头了,黄河之水天上来,来的时候,可是清水,到了中游的时候,开始不断变黄,这几年黄河水渐清,不是因为有又人,而是因为黄土高原等地的百姓都被迁往东北、新疆等地,曾经过度开垦的土地得到了恢复,植被恢复了,水土流失自然也就少了,黄河水的泥沙一少,河水也就清了,所谓的‘黄河水清圣人出’,不过只是古人不知所以然罢了。”
作为皇帝,朱明中当然不相信什么祥瑞,即便是大臣们经常提,他也会时而加以反驳,但是在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被人恭维被人他妈必须得感觉确实非常舒服。人总要保持那么几分理智,要不然的话,很容易迷失于其中。
“陛下,话也不能这么说。”
跟在陛下的身边,李定国笑道。
“臣以为‘黄河水清圣人出’,古人所说确实不错,要是国君不是明君,即便是明白这些科学道理,恐怕也做不到,要不是陛下当年苦陕西百姓所苦,将其从如此贫瘠的地方迁往东北等地,这陕北各地又岂能得到休养生息,又岂会有现在的恢复。”
李定国的恭维让朱明忠笑道。
“晋王,如果朕没有记错的话,不知多少陕西百姓因此忌恨朕,认为朕是在抑私仇啊!”
现在随着新疆的收复,出于移民实边的需要,陕北等地的居民外迁又一次开始了,许多陕西地区县城都成为了空城,村落也变成了无人的废墟。
“陛下,百姓背井离乡,难免对朝廷有所误解,东北、新疆土地都远比陕北肥沃,他们到了那里过的远比在家乡更为舒适,虽然一时不能理解,但久而久之却也能理解朝廷的苦心,理解陛下于陕西百姓的厚爱。”
这一番话李定国更像是说给自己听的,和其它人不同,他是陕西人,面对强制迁移的乡亲,他有天然的责任,也正因如此,他更希望将来所有移民外地的陕西人能够因为生活的改善,而感激皇帝与朝廷,当然也就不再对他心有怨言了。
“厚爱谈不上,陕北几千年来过度开垦,早就不适合人类生存了,土地如此贫瘠的地方,生活着这么多的人,一但发生灾荒,想不出乱子都难,这些年,朕不断加大陕西、山西以及河南、山东等地,尤其是山区的移民力度,许多地甚至到了百里无人烟的地步,为什么?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骑在马上,沿着长满了野草的官道继续往前走着,朱明忠扬起手中的马鞭,指着前方说道。
“前面的榆林县,现在已经变成了空城,因为百姓都已经经全部迁出了,但是在额尔齐恩河畔,却又有了一个榆林县,相比于这里干旱贫瘠,那个榆林县临着大河,水丰田肥,百姓人均分配土地超过百亩,这里的百姓到了那边以后,很容易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虽说偏远一些,可总好过在这里过苦日子吧,当然,于朝廷来说,200万陕西人迁往西域,可以起到移民实边的作用,有了那200万人,再加上从山西、北直隶、河南、山东以及湖广等地迁移过去的200万人,等他们到了那里,人烟稀少的西域就会变得与内地无异,西域虽说整体上的干旱,可很多地方,却也适合农牧业……”
相比于西伯利亚,看似干旱、充斥着沙漠的中亚反倒更适应发展农牧业,更适合移民生活,尤其是在当地人被满清大量屠杀,本地人百不存一的情况下,大量移民可以确保那里的长治久安。
“朕的目标是在二十年内,移民六百万人,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来自国内的偏远不适合农业生产的地区,他们到了西域后,既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帮助大明稳定边疆,有这二十年,朕以为那里到时候,可以推行建省,最多三十年的时间,就会与东北无异,变成大明的行省,晋王,你觉得呢?”
陛下的反问,让李定国沉默片刻,然后答道。
“陛下,要稳定西域,就非得先彻底解决满清不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