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离家


  时进五月,热火朝天的夏收,终于结束了。
  夏忙结束后的一个清晨,李家村的祠堂跟前锣鼓喧天,爆竹声声。
  农忙结束后,照着乡下宗族的习惯,各家都要要挑个黄道吉日,在自家的祠堂里头祭祖,以祈求今年雨水丰盛,五谷丰登。
  祭祖是汉人传统,对祖先崇拜也是汉人最重要的习俗。按照传统,祭祖仪式只让族中的男子参加,女子不得参与。毕竟闺女总是要嫁人的,要随夫家的姓,死后也是进夫家的坟地。虽然女人们不能参与祭祖,但村里的女人们依旧会好奇地围在外头看热闹。
  同往年一样作为族长的李老爷照例主持整个仪式。和往年的祭祀并没有什么区别,念下祭文,献了三牲。村里李家的男子,也跟着一同向祖宗牌位行三叩九拜大礼。
  而与旧时祭祖相比,现在祭礼却显得有些庄重,当祭祖大典结束后,李家的男丁们并没有就此散去,在人们都站在那的时候,有十二个青年默默的走向前排,他们有的人身边还跟着一两岁的男孩。
  不知从那一年起,大明乡间的祭祖比起旧地有多了一项活动——次子离家。
  有明一代,乡间的宗族势力可谓是根深蒂固,同样也是皇权于乡间统治的基础,乡下百姓事事离不开宗族,甚至有族规大过国法的说法。
  不过这一切,在兴乾年后,慢慢的被瓦解了,而这种瓦解并不是官府的介入,而是宗族势力的自然消退,这种消退与瓦解的根源,就是每年都有大量的年青壮丁“离家自立”。
  “离家自立”并不是百姓所自愿的,而是受迫于“长子继承”,成年的次子必须要离家自立。
  每年的夏忙之后,族中所有18岁以上的次子,都要在祠堂前参加“离家自立”的仪式,他们要向祖宗叩头,要表示终生不敢忘记祖宗牌堂,即便是离家,也不会做让祖宗蒙羞的事情。
  当然,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留家的长子也好,还是离家的次子也罢,都会抱头痛哭,更有甚者会有长子痛哭不能自抑,人近崩溃,似乎不如此,就不能体现出兄友弟恭来。
  人们选择这一天是有他们的用意,在祖祠面前离家,可以让祖宗作个见证,也好让祖宗保佑离家的次子们在外一切顺利。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在祖宗牌位的面前,十二个将要离家的青年跪在那里,向祖宗祈求保佑后,族长向他们一一送出了李家的堂牌,叮嘱他们不要忘记本家,忘记祖宗。那些自立的年青人,接受堂牌时,也会发誓不敢让宗族蒙羞。
  如此种种之后,自然又是祭祖之后的大席,村中的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过去,这是家族的团结,而现在,这场盛宴却又带着几分离别的忧愁。
  对此,人们早已经习惯了,这么一场盛宴中,那十二个即将离家的青年,总少不得多喝几杯,与族中的长辈、族中的兄弟,席间难免会有人叮嘱一番,最后,当宴席结束后,这些青年大都醉了。
  当然在席间,人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将要离家的青年在喝醉时,那脸上的愁容。
  背井离乡事不易。
  将来会是如何,谁也不知道。
  这时候,同宗的长辈、兄弟往往也只是劝他们喝酒,可这酒又岂能掩饰得了他们内心的忧虑?而对于许多接近成年的男子而言,看着将要离开的同族时,想到自身,同样也是难免一阵心忧。
  这一场宴席,尽管许多人都醉了,但醉意中却难掩各自的忧郁。
  此时,正在喝着酒的人并不知道,正当他们在那里借着酒精麻醉自己的心情时,李存义已经带着去年刚娶进门的老婆,背着两个不大的包袱,登上了驶往上海县的小船。
  已经十八岁的他已不会再去关心李家村里的事情了,除了包袱里的那块木制的李家堂牌之外,再没有什么能够证明他与李家的关系。此刻他的脑中满是对日后新生活的憧憬。
  新生活会是什么模样?
  一路上,置身于摇摇晃晃的乌蓬船上,怀揣着对未来的向往,李存义与娘子一样沿着江南纵横交错的河道,来到了松江府辖下的上海县。“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尽管现在机纱、机布已经取代了土布、土纱,但是松江仍然是大明最重要的布匹产地,这里的数百家布厂,每年生产数千万匹棉布,不仅供应着大明,同样也大量出口至海外。而松江府的上海县不但是重要的棉布产地,而且还凭借着沿江优势,成为松江布最主要的输出港。每年来自各地的船只,源源不断的从这里将松江布运往世界各地。
  这也是李存义来上海的原因——这里既是一个繁华热闹的港口城市,也是一座云集着数十家纱厂、布厂的工业城市,所以,在这里有许多的工作机会,或许李存义只有18岁,但是通过报纸,他知道,在这里远比在老家更容易找到工作。
  “小喜,你就放心吧,等到了上海,咱们肯定能过上好日子的!”
  又一次,在摇摆的乌蓬船上,李存义安慰着身边的娘子。
  无业无产的次子娶妻并不容易,因为法律规定次子离家,要先为其娶妻,所以不知多少人家,往往都是为其买上个海外女婢了事,但也有人为千方百计为儿子娶房媳妇。
  “嗯。”
  尽管小喜点着头,可是眼睛中依然带着对未来的担心,只有十六岁的她,并不知道未来在那里。甚至第一次听说上海,也是在男人的口中听说的。
  终于,乌蓬船到了上海,江中停满了各种船只,尽管只是一座江边小城,但是这里与李家村等传统村镇迥然不同的世界。岸上的工厂间,一座座高耸的烟囱喷吐着煤烟,蒸汽机驱动着纱机、织布机,为工厂主创造着数之不尽的财富。
  所有的一切,对于初来乍到的李存义两口子而言都是陌生的。
  “小喜,你拉住我的手,可不能跑丢了?这里人这么多……”
  背着包袱的李存义,紧张的昂着头,手拉着娘子的手,小心翼翼打量着码头周围,一幢幢楼宇,很是高大,这些楼宇在老家是看不到的,即便是社学的挂图上,也很少见,可是在这里,却一座挨着一座。
  刚才在小舢板上时,他就已经看到了,楼宇前方临江的码头上,到处都是忙碌着的劳力,他们将一包包货物扛上船,或者从船上搬下来。
  “小喜,你瞧,那里就是码头,我听说在码头上干活的时候,一天能挣至少二钱银子,干个五六天,就够买一石米了,好好干活的话,一个月挣上六七两银子,那是稳当的!”
  说罢,将包袱背在身上,李存义一边走,一边指着远处的烟囱说道。
  “你看,那些大烟囱,就是纱厂或者布厂,到里头做工,一个月的工钱也有好几两银子,咱们两,一年至少能挣一百两银子,就是种上几十亩地,也挣不了这么多银子……”
  如同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们一样,对于未来,李存义充满了期待,同样也充满了计划,似乎在他看来,只要努力干活,美好的生活就在他的眼前,而且生活本应该如此。
  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只要他们认真干活,总会得到回报,每年都有数十万像李存义一样的年青人,从乡下来到城市,最终在陌生的城市中扎根落户。
  对于相公的话,小喜只是点着头,她的眼睛中带着惶恐,神情也显得有些不安。
  陌生的地方,总会让人感觉有些害怕。
  初来上海的两人,默默的在街上走着,尽管对于上海的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很快他们就安顿了下来,租了一间房子,而且很快李存义就找到了一份工作,尽管只是在码头上出力气,但这份工作却让他能够兑现当初的诺言,能够让小喜不愁吃喝。
  这天,在码头上干完一天的活后,拿着刚领到的不到三钱的工钱,正准备在回家的路上买上几斤米的李存义,看到许多人都围在码头外的告示栏里。正
  “你瞧,你瞧,官府招人哪!”
  “招人?招啥人?”
  “殖边,去西北殖边。”
  “乖乖,你瞧这上面写的,往新疆殖边移民,官府除补贴路费外,分配土地200亩,五年免税……”
  咋吧着嘴,李存义连连惊叹道。尽管早就知道移民能够分到土地,但是在看到可以分200亩地时,仍然让他惊讶不已。
  “新疆,那也太远了吧,听说比陕西还往西去几千里呢。”
  一旁有人盯着告示说道。
  “新疆再远,还能有南洋远,坐火车,也就是半个月的功夫?”
  盯着告示,李存义自言自语道。
  “没准去那里,也是个机会。”
  他旁边立即有人伸了伸下巴说道。
  “那也比不上南洋啊,在南洋咱们种的是稻,吃的是米,到了新疆,能种稻吃米吗?”


第352章
  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做出各种选择。
  兴乾二十年后的大明就是如此,越来越多的铁路和蒸汽船,将人们送往各地,空间的距离在火车和蒸汽船的作用下被不断的缩短。
  非但普通人的生活在发生改变,交通工具的变革,同样也在改变着皇家的生活,对于身为皇帝的朱明忠而言,铁路、轮船,使得他可以时常巡游各地,从中都到海州,从海州到上海,正是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得他的生活不像历代的皇帝那样,大都局限于一个小小的皇宫之中。
  与旧时的皇帝出行,需要设立行宫不同,现在朱明忠在出行时,大都是住在酒店中,作为一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上海同样拥有极为豪华的酒店,而对于身为皇帝,下榻于上海的东方酒店的套房中,非但没有感觉丝毫不便,反倒是享受这一切。
  相比于的呆在皇宫中,朱明忠更喜欢出巡,尤其是微服出巡,尽管从没有像后世辫子戏中那样,出巡时碰着冤案,然后为民伸冤作主,显露一下皇帝的威风。可却也可以让他够接触到民间,相比于其它,或许这才是重要的。
  “陛下,如果朝廷真的停止对南洋移民的补贴的话,恐怕百姓们会有怨言的,毕竟,南方人倾向于往南洋移民。”
  作为皇帝的妃子,只有二十岁的丽妃是四年前进宫,初时是宫中的婕妤,两年前皇帝宠幸后被封为丽妃。尽管大明十分忌讳后宫,但陪着陛下从码头回来后,她还是忍不住说出了她的看法。
  “嗯,确实如此,北美也好,新夏也罢,都更适合种麦,而南洋适合种稻,南方的百姓,在那里生活无疑更适合他们,但是,并不能因为适合他们,就忽视了北美和新夏……”
  想到在码头上看到对于移民新疆,响应者的寥寥无几,朱明忠摇头说道。
  “现在南洋诸夏的汉人已经突破千万,相比于南洋,北美、新夏的土地更为辽阔,但是移民却不过区区数十万,我们的纽约殖民地人口甚至还赶不上英国人,所以北美殖民还有待开发啊!”
  “陛下,可问题是百姓并不愿意啊,毕竟,那里太过遥远了?”
  “所以,阎方玮的建议才是可行的,朝廷是需要调整移民补贴了,尽管南洋诸夏移民补贴最少,可就长远的发展来说,北美、新夏更需要来自大明的移民,至于南洋,南洋目前有千万汉民,至于土民归化熟民已经有千万之多,生番蛮夷虽有数百万,但归化为汉也是早晚的事情,南洋诸夏再有两百年的时间,就会与大明内地无异,现阶段移民减少了,诸夏可以加强教化嘛!”
  “加强教化?陛下的意思是,让诸夏用武力强迫土人归化?”
  一直以来,在教化土民的事情上,内地都存在着许多争议,而最让人诟病的恐怕就是教化土民往往都是掠民为奴,强迫他们放弃自己的习惯、风俗,完全遵从汉俗。
  对此朱明忠也并没有否认,而是沉静地点了点头。
  “诸夏有自己的特殊性,这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以少使多,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以少使多,确实需要施之以严。”
  看到陛下似乎心情不错,丽妃便于一旁劝说道。
  “可是教化土民,不能总一味的施之以严,偶尔也应该辅以仁宽,毕竟,将来那些土民,也是在归化为汉,如果他们的记忆中,只记得汉王暴虐,将来是否会对汉家诸王心生不满呢?”
  “丽妃,你不懂。”
  摇了摇头,朱明忠说道。
  “一代人或许会记得这些,但是两代人、三代人之后呢?只要他们遵从汉俗,说汉语、习汉学,穿汉衣,一百年后,谁还会记得自己是土民?不断的通婚同化之后,所有的一切,都会消失于历史之中,即便是偶尔回忆,也会说,这一切不过就是扩张付出的代价……”
  然后,朱明忠冷笑道。
  “这一切,都是为了诸夏的长汉久安,要是不能化土为汉,诸夏将来就会动荡不安,以一两代人的付出,换取天下的长治久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况且……”
  扭头看着丽妃,朱明忠笑道。
  “将来,丽妃的儿子也是要封国的,等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土人奸滑,不施铁腕是绝不会驯服的,诸夏施政,都是为了诸夏的平稳,为了诸汉王的江山,何谓国人,何为野人,这待国人自然应该待之以宽,至于野人嘛,不时的总要用大棒教训一下,要不然,他们是不会听话的!”
  陛下的这番话在丽妃听来也算是不无道理。不过对于自幼读着“人之初,性本善”长大的她来说,内心还是倾向于对待土人同样也应该持以宽仁的态度。心知妇道人家,总是难够有妇人之仁的朱明忠还是岔开话题。
  “不过,诸夏就国说是治民以严,但其目的,也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受我华夏文明的教化,让他们享受到文明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陛下所言甚是,我华夏文明自先秦以来,既远远领先于诸夷,数千年来,周边诸夷无不是受益其中,现在诸夏分封,想来当地的土人也必定会受到华夏文明的恩惠,尤其是现在我大明科学的恩泽。”
  在这些妃子之中,丽妃尽管年青,但却是少有的对科学非常感兴趣的人,所以一提到科学,自然是一副兴趣十足的模样。
  “道理正是这个道理,只要我大明的科学倡明,天下人必定会对我大明心驰神往,主动接受我大明的教化。”
  对此朱明忠一直深信不疑,他相信落后文明会主动学习并且融入先进文明,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只要大明的文明一直保持领先,南洋的土人最终会心甘情愿的汉化,并最终成为变成汉人。
  现在大明正在推行的工业革命,也必定将推动这一切,尽管现在大明在科学理论研究上,受限于时代仍然有许多局限性,尽管在自己的推动下,以蒸汽机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已经实施多年,但是理论上的短板与偏科,却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可这并不妨碍,大明的科学倡明所导致的世人对大明的向往。天朝不再仅仅只是自以为是,而是世人皆知的事实。
  “陛下,其实有时候,臣妾觉得,如果把陛下的那些发明都整理出来,必定可以让我大明的科技突飞猛进,就像臣妾早前在实验室看到陛下设计的发电机和电灯,臣妾觉得,陛下不妨命人把那些发明整理成册,然后交给书院让他们研究,如此一来也可以指导他们的发明。这样,兴许要不要几年,那电灯什么的就会被造出来。”
  与其它的妃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丽妃,经常出入朱明忠的试验室,自然见过陛下的“奇恩妙想”,所以才会这样提议道。
  “到时候,天下人必定会为更对我大明心驰神往。”
  “不,不能那样做。”
  朱明忠连忙摇头否定道。
  “朕的那些构想,固然能让人少走些弯路,可也不能保证不会误导后人。”
  作为个人,朱明忠深知自己的学问极为有限,尤其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尽管他弄出了许多“发明”,但往往也停留在“构想”的阶段。
  “陛下说的也是。”
  丽妃略带沮丧地说道。
  “不过,给你这么一提醒。朕倒想到了一个办法。不如用朕抽空写本科幻小说吧。这样虽然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但却肯定能拓展人们视野与想象力,尤其是儿童和年青人的想象力。”
  眼前灵光一闪,朱明忠随即想到了《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等凡尔纳的小说,他在小说中描绘的于海底长期航行的潜艇以及可让人们长期生活的气球,无不在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更能激发人们去探索去研究,而这个时代的大明所缺少的正是这种以科学为依据的想象力。也许,那些科幻小说,会促使不知多少青少年投身于对未来世界的向往之中,进而主动的从事这方面研究,甚至,自己也可能通过科幻小说,去引导某些发明。
  这样远比将一些发明直接塞给书院,让他们去复制更有效果。他们可以在小说中得到一些启示,然后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之中。最终,小说里的“幻想”也许就会在某一个孩子的手中变成现实。
  “陛下?真的吗?你要写小说?”
  丽妃的反问,让朱明忠笑道。
  “为什么不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指不定朕的小说,可以激发以后的孩子们去探索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甚至可能会造就一些科学家,谁知道呢?”
  对于未来,谁又能预知?
  或许不能够预知未来,但是朱明忠相信自己可以在小说中,给人们构建一个未来世界,激发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和青年人的想象力,让他们去主动探索科学的世界……
  想到这,心情变得有些激动的朱明忠,对丽妃说道。
  “走,明天就回中都,朕要好好的写上两本小说!”
  “啊?明天就回中都?”
  丽妃一听,便反问道。
  “陛下,您不是准备去顾家吗?难道这次不过去了?”


无语的命运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