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初抵天朝


  欢迎来到大明!
  从南天门到广州,在通过海关之后,约翰·蒂洛森抬头看着眼产有这座陌生的城市,心里浮现出一个念头——大明帝国,我来了!
  大明帝国!
  相比于的南天门,这里才是真正的大明,南天门,不过只是大明的边域罢了。
  约翰·蒂洛森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
  对广州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这里的人很多。不过,尽管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这里和南天门不同,在南天门可以见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不仅有欧洲人、印度人甚至是黑人。但是在这里只有明国人。
  “现在的大明落下了一道铁幕,你根本就不知道铁幕的背后是什么。”
  几年前,被迫离开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如此形容大明。铁幕为何会在大明落下?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但他们并没有封闭自己的国家,至少没有完全封闭,他们的商船队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航行,他们的移民仍然源源不断的进入各个殖民地,他们的商品仍然销往全世界。
  但外国人想要进入大明的本土,必须要有签证。
  尤其是随着葡萄牙人离开澳门之后,欧洲对大明的了解变得更为闭塞了,尽管每年有都有大量的欧洲学者拿邀请函来到大明,但是欧洲对于大明却越来越不了解了。
  而约翰·蒂洛森之所以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了解些时的大明。
  穿过港口,慢慢的走进了城市里。街道两边都是明式的建筑。街道两边有很多餐馆、酒吧、杂货店,水手三五成群的混迹其中,尽管在游记中曾看到过在大明帝国的本土内陆,欧洲人总会引起众人围观,不过约翰还没有碰到这种烦恼。有时候,他还可以碰到一些打扮与明国的女人无异的欧洲女子,甚至数量还不少。
  “看来,确实有很多欧洲女人嫁到了大明。”
  约翰·蒂洛森并不知道,实际上,那些女人都是以婢女的身份来到大明的,她顶多只能顶为侍妾。
  走马观花的在广州逛了一圈,不知不觉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对于吃什么,约翰并不在意,作为传教士的他,从来不在乎这些。而且在广州他并没有看到一家欧洲餐馆,最后只是在一家普通的餐馆里吃了一顿简单的明式的午餐,厨师的手艺很不错,菜的味道也不错,约翰吃的很高兴,就像在南天门一样。
  他已经适应了这里的饭菜。
  当太阳西垂,约翰并没有去旅馆,而是坐在街心的花园中,看着路灯,几乎所有与大明有关的游记中,都有过“不夜城”的描述。这当然也是他最好奇的地方。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坐在长椅上的约翰,看到有人过来将一个个油灯装进路边的灯柱顶端的灯箱中,油灯的亮光映亮附近十几英尺远的街道。尽管天色已晚,但是街上的人们并没有去休息的意图,街道上依然人来人往,路灯照得街道如同白昼一般。
  “我的上帝,如果每天他们都点亮一夜的油灯,那这一夜需要浪费多少钱?如果全国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我的上帝,如果是英格兰,英格兰会破产的!”
  不过尽管怀揣着好奇,但逛了一天,已经很累了的约翰,还是很快就在旅馆里睡着了,在昨梦中度过了在大明的第一个夜晚。
  “请问,最近的邮局在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约翰在用早餐的时候,特意问了一下餐馆里的伙计。在欧洲的时候,他就听说在大明有一种叫做邮局的机构,只要付一定的钱就能帮他把信件包裹送到想牵到地方。
  在前往南京之前,约翰需要告诉牛顿他抵达到南京的准确时间,所以他需要给对方寄一封信。
  “先生,如果您要寄信的话,可以先写好信,然后在旅馆的前台取信封、邮票,到时候,旅馆会帮您把信寄出去,当然邮票是需要你自己买的。”
  伙计说着一嘴并不流利的官话,相比之下,他的官话甚至都没有约翰说的流利。
  “如果你要是拍电报的话,就需要自己去电报局,不过……”
  伙计打量了一眼这个外国人,试探着问道。
  “你是归化人吗?”
  “电报?你说的是那种无论多远一天就可以收到电信吗?”
  约翰好奇道,在欧洲的一直都有一个传说,几乎所有人都曾提到明国有一种“电报”,是一种借助电流传递的信件。没有人知道是什么原理,但是它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即便是相隔上千英里,传一封信也只需要几个小时。
  这可能吗?
  在整个欧洲,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天文夜谈。
  可约翰知道,这是真实的,因为不止一个传教士或者学者提过电报,就是在牛顿的信中,也曾不止一次提到过电报的便捷。
  但是,相比于用火车、邮船以及马匹组成的邮政网,没有人能理解电流是怎么传递信件的,所以直到现在在欧洲有关电报的书籍仍然为零。
  “是的,不过,先生,如果您不是归化民的话,是不能通过电信局拍电报的。”
  一个简单的限制,使得约翰放弃了前往电信局的念头,他来到旅馆的前台,要了一张信纸。在信纸上写了他抵达南京的日子。
  在寄信的时候,约翰发现只要在信封上贴一种特殊的小纸片就行了。
  “这就是邮票吧!”
  拿着那张小小的邮票,约翰惊叹道。
  邮票在欧洲被评价为最伟大的发明,它是国家统一印制的,面值不同的邮票只要贴在信封上就可以寄信。大明便利且快捷的邮政系统是欧洲各国学者最为羡慕的,但是至今没有那个欧洲国家建立了相同的邮政系统。
  看着这张印刷精美的邮票,约翰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也许,大明的强大,就是在这些不为人注意的细枝末节上。
  为什么所有人只看到蒸汽机、轮船、火车、纺纱机、织布机呢?
  约翰心想到,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邮票,所代表的邮政系统,就让大明远远领先于欧洲各国了。最后除了寄信买的几张邮票之外,约翰又还多买了一整张邮票,打算留作纪念。甚至他还特意将一张邮票贴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在一旁备注道。
  “帝国的基础”。
  此时,约翰自己都不清楚,他的这个评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欧洲人第一次看到,大明帝国的是通过什么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邮政系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只不过,在很多时候,都被各国的学者所忽视。
  他同样也不知道,几年后,在他回到英格兰之后,就大声呼吁建立英国的邮政系统,并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最终建成了英格兰的邮政系统,也让欧洲成为全欧洲第一个邮政体系的国家,而第二个就是拜占廷帝国。
  在抵达广州的第三天下午,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约翰坐上了火车。其实之所以一直拖到现在,是从广州到武昌的火车卧铺票已经卖完了,没有办法,他只好推迟了行程。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约翰希望不浪费时间,他希望考察沿途经过的城市,广州自然是第一站。
  不过,即便是如此,在过去的三天中,约翰仍然像是一个怀揣着好奇心的少年似的,对火车充满了好奇,当他心情雀跃的来到站台,看着长长的列车,以及站台上拥挤的人们时,他整个人都处于惊愕之中。
  甚至直到进入车厢的时候,看着有如卧室般的车厢,他还没有回过神来。
  怎么会有这样的车厢?
  火车是怎么拖走这么多车厢、这么多人的?
  无疑个疑问在约翰的心里的迷漫着,让他对火车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那张狭窄的、但躺着却很舒适的床铺,在接下来的几天之中,成了他的休息的地方,也让他第一次体会到火车旅行的方便。
  当火车在岭南的崇山峻岭中翻山越岭时,看着车厢外迷人的景致,坐在餐车中享用着餐点的约翰,第一次为这一切而着迷,不是为了这风景,而是因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怎么样?是不是有一种,身在天堂的错觉?”
  突然传入耳边的话语,让约翰抬头看着对面,对面的座位上不知什么时候,坐了一个人,一个欧洲人。
  “我叫威廉,瑞士人。”
  威廉看着他脸上的疑惑,继续解释道。
  “我曾经是瑞士人,五年前来的大明。当时我和你一样,在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自己仿佛是置身于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里,这个世界和我们的所熟悉的那个世界是截然不同的,就像现在……”
  威廉指车窗外疾驰而过的山岭,继续说道。
  “当我们在火车上享用着餐点,不知不觉间就已经驶出数百里的时候,在欧洲,人们仍然停留在原始的马车上,我的朋友,在没有来到这里的时候,你可以想像得到,你可以如此惬意的享受着这一切吗?”
  威廉的反问,让约翰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良久他才笑着说道。
  “天堂是上帝的造物不是吗?”


第346章
  一路颠簸,先乘火车,再转轮船。
  终于到了,在离开广州市的第七天,约翰终于抵达了南京。
  即便是相隔数里,都可以看到南京那巍峨的城墙。这个国家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无论是代表着现代的火车或者轮船,亦或是象征着古典的城墙、琉璃塔。
  南京。
  这里是明帝国的留都。等船慢慢的靠上岸时,约翰提着行李箱下了船。站在港口上回望着身后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他居然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时有个明国人走过来问道。
  “请问,你是约翰·蒂洛森先生吗?”
  令约翰惊奇的是他说的是英语,现在,在欧洲学习汉语早就成为了一种风潮,学者们为了能够阅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来自明国的书籍,都在努力的学习着汉语,几乎每一所欧洲的大学内都开设有汉语课程,尽管汉语、汉语是那么的复杂,可是人们仍然在努力的学习着。
  这一路上,约翰碰到不少会说汉语的欧洲人,但是会说英语的明人。除了船员之外,他还是第一个。
  “我是牛博士派来接您的。”
  原来他是牛顿派来接自己的人,据他说牛顿三天启程去了中都,因为皇家科学院的会议,不是在临走之前,牛顿特意吩咐自己的学生来这里接约翰。
  “哦,谢谢。”
  道谢后,约翰就在这个会说英语的明国青年的引领下上了一辆马车。
  “我叫李明磊,是牛博士的学生,一直久仰先生的大名。”
  在李明磊自我介绍时,约翰发现他似乎有意无意的与自己保持一定距离,随即他也就释然了,自从离开武昌后,就再也没有洗过澡,到现在三天了,现在身上的味道一定是非常难闻。
  约翰不禁有些后悔了,他应该喷些香水才对。不过,很快,后悔的心情就被好奇所取代,在马车沿着平整的道中奔驰时,约翰知道,这是一种用柏油与碎石一同铺成的道路,这样的路面不但平整,而且不怕雨水浸泡。
  早在十几年前,这种柏油路就被介绍到了欧洲,在伦敦大火重建时,就建了一条类似的道路,不过也仅仅只有一条而已。
  马车穿过闹市区之后继续前进,约翰发觉周围的环境安静了很多,马车很快就驶到了钟山,牛顿就住在钟山附近,作为客人的约翰自然借宿在他的家里。
  到了牛顿家的时候,发现女主人已经在等着他们了。虽然约翰从来没有见过牛顿的夫人,但是,他的安妮却非常热情,毕竟,对于已经来到明国十几年的她,见到来自英国的约翰时,自然感觉非常亲近。
  牛顿在这里的生活确实不错!
  置身于牛顿这座欧式屋子内,看着漂亮的庭院以院中佣人,约翰可以想象得到,现在牛顿的生活一定非常惬意。洗完澡,换好衣服,在女仆的引领下,约翰来到餐厅。
  在餐厅里,约翰享用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尽管感觉极为疲惫,但不知为何,约翰却怎么也无法安然入睡,也许是因为太过激动。
  第二天,上午,一用完早餐,约翰就离开了牛府,开始了在南京的冒险。
  南京非常很繁华,比他见到过的任何城市都要繁华,约翰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不过相比于南京的繁华,约翰更好奇着这里的书院,也就是所谓的大学,他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个向导,然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乘座租来的马车,一路拜访了十几个书院。
  “在南京居然57家书院!我的上帝!”
  惊讶于南京的书院之多的同时,那一座座规模不等的书院,常常会让他不舍得离开。
  这些书院各有各不同,但却也是各有特色。在医学院,他甚至与学院里的学生一同旁观一场外科手术。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外科手术,但是仍然让约翰为之惊讶不已,毕竟,他本身也一名医生,他发现在医术方面,英格兰落后的就像是野蛮人一般,在英格兰的许多人还将医学与巫术联系在一起,在许多医生尝试着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医学时,在这里却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科学学科。
  离开了医学院后,约翰的脑海中无数个念头在那里翻滚着,他发现来到明国之后,这个国家给他带了太多的惊讶,而这些惊讶是方方面面的,不仅仅只是某一个方面。
  就像许多初来大明的外国人一样,在牛顿回到南京之后,在他的提醒下,约翰先是去了居民登记处登记,像他这样打算长住的外国人必须进行登记。尽管牛顿提醒他同时还可以申请入籍。但这并不在约翰的计划中,毕竟,他还是要回到英国的。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约翰很少见到牛顿,他似乎一直都很忙,直到牛顿回到南京一周后,这天晚上用完晚餐,穿着一身丝绸道袍的牛顿,才邀请约翰来到院子里,坐在椅子上,泡上一杯红茶,享受着徐徐晚风,看着满天的繁星。牛顿问道。
  “约翰,你来到南京已经十天了,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牛顿并不是一个擅长与人交往的人,但是他曾欠下约翰·威尔金斯一份人情,他必须要照顾约翰·蒂洛森。
  “这里应该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不仅仅是繁华!”
  摇摇头,牛顿认真的说道。
  “你明天如果有时间的话,应该去书院一趟。”
  扭头看着约翰,牛顿说道。
  “在书院里,你可以看到在大明的书院中,云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全欧洲最出色的学者,都来到了这里。”
  抬头看着天上的繁星,牛顿的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在欧洲,当科学家们在那里考虑着,如何从国王或者贵族那里获得几百英镑的资助时,在大明,他们可以轻易获得成千上万两的资助,在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学者在进行着各种研究,科学的发展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我可以想象得到,毕竟,相比于明国,英格兰落后的就像是原始社会一样。”
  约翰的话让牛顿摇头说道。
  “不,你根本想象不到,你现在看到的,不过只是让你看到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还有许多远远超出你想象的地方,上帝可以做证,还有许多你没有看到的,或者不希望你看到的事物,那些事物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在过去的十天之中,约翰确实见到很多欧洲没见过的东西,许多东西都激起了他的好奇,他甚至已经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调整计划,留在明国进行学习。
  “所以,才需要有更多的人来这里学习,否则,英格兰以及欧洲只会越来越落后,也许,有一天,当在他们的眼中,我们沦为野蛮人的时候,谁还会在乎我们呢?也许,那个时候,他们的舰队就会出现在英格兰的海岸上,到时候,我们就像北美的野蛮人一样,只能接受明国的统治。”
  “他们对英格兰根本就没有兴趣,那里太过贫瘠,甚至对欧洲也没有什么兴趣,甚至如果不是因为运河的原因,他们对埃及也没有太多的兴趣,要知道,世界那么大,大明根本就不差那么一点地方。”
  随后牛顿又说道。
  “你想要向明国学习,当然,这是可以的,许多学者之所以来到这里,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但是我的朋友,你要知道,作为一个外国人,你是不能进入大明的书院学习的,或许你可以进入一家书院成为讲席,可这是远远不够的,你会发现仅仅只凭你自己,想要学习那些知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如果英格兰想到学习大明,每年至少需要几百个学生在这里学习,可就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甚至没有任何可能!”
  “可那里会有那么多学生呢?就是整个剑桥也没有那么多学生。”
  牛顿的话,让约翰有些失落的说道。
  “可在明国却有几十万这样的学生,早在十几年前,他们就已经建立了从社学开始的教育体系,每天都有数百万人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几十年后,他们的学者数量甚至超过英格兰的人口。”
  我的上帝!
  惊讶的看着牛顿,约翰简单不敢相信他所说的话,但旋即他想到了在那些书院中看到的那些学生,那些书院即便是规模最小的,其规模也不逊于剑桥,更何况还规模十数倍于剑桥的书院?
  他们的学者会越来越多,他们发明也会越来越多,这一切会导致什么呢?大明会越来越领先于欧洲各国,即便是欧洲各国奋起直追,恐怕,也很难追赶对方。
  “任何在这里呆上几年的学者都很清楚的认识到,欧洲已经不可能再追赶上大明,毕竟,大明对欧洲各国的领先,不仅仅只是科学,还有经济以及其它各个方的领先……”
  看着约翰,牛顿认真的说道。
  “所以,约翰,我的朋友,我希望你留在这里,毕竟,科学的未来在这里!最终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还是会来到这里!”
  面对牛顿的劝说,约翰反问道。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明国的学者引进到英国呢?”


无语的命运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