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3章 离家
作者:无语的命运|发布时间:2024-06-29 02:53:51|字数:9965
兴乾六年,和过去,并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非要说什么区别的话,恐怕就兴乾六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的前往海外了,至少主动离开本乡本土。主动离开的,不仅有寻常的庄户人家,甚至其中不乏大户人家的子弟,自春秋战国以来,华夏大地上,曾经被孝道等理由禁锢在乡土的人们,再一次流动起来。
雪,依然在下。
已经下了三天了。
瞧着天上的雪,乔安东的心里叹了口气。
明天,他就十八岁了。
进屋前,娘还悄声对他吩咐道。
“进去了,千万别大声说话,叫你跪就别起来,骂你你就在那听着,若还敢嘴硬,老夫人肯定会把你赶出去的!”
老夫人,是乔家的老夫人,也是乔家实际的主事人,乔安东的知道,自己将来上书院的钱,全都要靠老夫人,至于他的那个大哥,家里的事情他是不问的,老夫人怎么决定,那就怎么决定,所以尽管心里委屈,但却也只能听娘的话。进了屋,他就看到老夫人坐在那里,脚边放着取暖的火盆。
“跪下!”
在娘吩咐着跪下的时候,老夫正坐那里叼着烟袋吞云吐雾,她眯缝着眼,满是褶皱的眼帘甚至连抬都没抬一下,一句话都没有说。
那铜制的烟袋锅子里冒着烟,随着她的吞吐忽明忽暗的,烟味呛人。这烟闻起来就不是寻常的烟。
应该是云南烟吧。
天下最好的烟就是云南烟,一般人家吸不起这个,可乔家不是一般人家,乔家是大户人家。
跪了一会儿,乔安东膝盖就难受的不行了。就这么在又冰又硬的砖地上跪着,怎么可能不难受?
何况心里挺憋屈的,他只是和侄子争了两句话,他是长辈,那道侄子做错了,就不能讲吗?在这儿跪老夫人,可那怕你这么跪着,她还是跟没看见一样。
终于,老夫人把烟铳递给了身后一个丫鬟,然后缓缓坐起来。
“知道为什么喊你过来吗?”
老夫人的声音显得有些沙哑,可能是因为刚才抽的烟。
忍着内心的憋屈感,乔安东磕了个头,小声说道。
“回老夫人,我知错了,惹得老夫人难过,以后再也不敢了。”
“哦,认错了……”
老夫人睁开眼睛,看着跪在那的乔安东说道。
“别啊,什么不敢了,你是当叔的,教训大哥的儿子,教训个晚辈是再正常不过的……”
嘴上这么说,可谁都看出来,她不高兴。不过,这会老夫人倒是一副公正模样,甚至还好言宽慰了他几句。
“老六啊,我记得你下个月就十八了吧!”
十八!
在老夫人说出这个年龄的时候,乔安东知道,该来的到底还是来了。
十八岁,搁过去,这个年龄没什么,可在兴乾年,这个年岁就意味着要离家了。意味着,乔家再也不需要养他了,等到他十八岁的时候,直接把他给赶出去就行了。
不析产!
不析产的不仅仅是达官显贵,寻常百姓同样也是,国有国法。家规……谁还会问呢?更何况对于乔家的人来说,老六是不是乔家的种都是两说。
“按朝廷的律法,既然满了十八,那就是要离家的,这不析产分家不是老太太我定的规矩,是朝廷的法律,我们乔家世代都是良民,自然不能违反了朝廷的法度,所以,下个月,老六,你就得离开乔家了!”
“孩儿知道。”
乔安东的心里苦笑着,尽管在来的时候,他曾想过自己一定要忍住,可是他没有想到,还是被“赶出了家门”。
“赶”。
这是再准确不过的形容,尽管大明有法度在,可是很多家族仍然会以把本应该分出去的孩子留在家里,留在身边,毕竟,只要没有人举报,朝廷是不会强迫他们必须要把次子赶出家门。
但也有人会赶出去,就像乔安东,对于本就不喜欢他娘的大夫人来说,自然不愿意让他在家里碍眼。
“别说我们乔家没有情份,这该有你的,不会少你的,咱们这一处三间的宅子,也就是三十两,再加上一年的开支,寻思着你还想要读书,这么着吧,回头让帐房给200两银子,算起来,也够你买房子,读书,甚至娶房媳妇的了,好了,回吧!”
小心的退出来,膝盖麻的根本走不动路,他跪了将近一个小时。在乔安东出来的时候,他看到娘还等在门口,见他好模好样的出来,这对舒了口气。
“怎么样,怎么样?老人人怎么说?”
“下个月,满十八出府。”
儿子的话,让她的脸瞬间变得惨白没有一丝血色。
然后她哭摸了一下儿子的脸,转眼却又叹了口气,又是哭的,她知道,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
雪还在下,天更冷了。
“娘,孩儿不孝,不能膝前尽孝,还请娘以后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子,待到孩儿将来有所成时,再接娘于身前尽孝……”
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尽管丁氏的眼角嘴边流下些亮亮的泪水,可是她却不敢说什么,毕竟,她还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要养育,还要依靠乔家。
可即便是养大了,又能怎么样呢?
不还是等到十八岁的时候,出府自立吗?甚至就连媳妇……又有谁愿意把女儿嫁给次子,尤其像儿子这种,无家无业的,谁又愿意嫁给他呢?
这天,雪停了,太阳出来了,顶着太阳,乔安东离开了家,也离开了这个自幼生长的村子。
在县城的当铺里,乔安东只留下了几件缎子衣,其它的都当了,然后换上了普通的只布棉袍,看起来他真的成了寒门子弟,他是真正的寒门了,无家无产。
“去中都怎么走?”
在城门外的车马行里,乔安东坐了上马车。
尽管是坐着马车,可是却还是差点没把乔安东折腾个半死。
冬天里的马车,跑起来特别慢,还每个车站都停一停,通往开封的那一段路,足足走了十天的功夫,尽管官道很平整,可是因为大雪的关系,马车是走走停停,有时候马车干脆在半路停下,几个小时不动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真能急死人了。
一些实在撑不住了的乘客,干脆在半路下车了,可乔安东却没有下车。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下了车还能往那里去。
去清河。
考清河书院,然后……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海外,去南洋,对于未来,乔安东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其实,在山西像他这样的人,有很多人去了东北,毕竟,在那里还能得到一份地。
可是,乔安东并没有想那么多,他在县学里读过书,他并不想去种地,即便是到了南洋,他也不想去种地。
往那里去?
将来要干什么?
乔安东并没有什么计划,怀揣着三百两银元券的他只是有些茫然的看着车外,忍受着旅途的折磨,这一切,直到到了开封之后,才总算是结束了。在开封的时候,他坐上了马车。
“啧、啧,乖乖,这就是铁路,瞧这路上车走的可真稳……”
在车厢里头,和乔安东一样啧啧称奇的并不止他一个人,其它不少乘客都和他一样,过去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种铁路,坐在这车厢里头,总是会好奇的打量着这里的一切。
“嘿,一瞧就是没见过世面吧,你们不知道,这路可与平常的路不一样,这路是铁路,知道什么是铁路吗?就是把铁条铺在地上,然后马车轮子就卡在铁条上走,这车走起来,那是一个轻巧,像这样一个车厢,少说也能装个两万斤货……”
一旁的乘客在那里显摆着的时候,又有人在一旁说道。
“不单装货多,而且还跑起来还快,这一天下来,少说也是一两百里路,咱们坐在车上,只管扯着呼噜睡大觉,两眼一睁,指不定就到中都了……”
这人的话音一落,那边就有人便问道。
“那岂不就是日行千里?这车是什么拉的?”
“还能是啥?是马。马拉来,你没瞧见,那马个顶个的跟座房子似的,就是骆驼也不一定比那马大!”
“可马再大,也有力气用尽的时候啊。”
乔安东的话音刚落,那边就有人反驳道。
“我说你这人,马力用尽了,不知道换马嘛,进站的时候换马知道不,知道朝廷的八百里加急怎么送不?就是不停的换马……”
尽管那人的话是不客气,可乔安东听着,心里却在那里犯着嘀咕,那眉头更是时不时的皱着。似乎是对于这个答案并不怎么满意。
“要是这车,不用马拉就好了……”
乔安东的心里这般寻思着,可念头刚一浮现出来,心底却又自嘲道。
“要是车不用马拉,难不成换牛拉?”
除了牛之外,就没有其它的了吗?
乔安东的心里这般寻思着,他的眼睛却透过那车窗,朝着窗外看去,看着那漫天的飞雪,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让这车再快点吧,早一点到中都吧……
第206章
中都的冬天同样很冷,其实,17世纪中叶北半球的天气都很冷,不过这几年得益于取暖炉以及火坑、地坑甚至最先进的管道式供暖等取暖设施的使用,中都的室内倒是极为温暖。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烧得起取暖炉,至少对于一些在中都求学的寒门子弟而言,他们就必须要在取暖和食物之间作出选择。往往他们都会选择裹腹的食物。只用用身体硬扛着冬天的寒意。
即便是对于身为北方人的乔安东而言,中都也是难熬的。尽管他有几件厚棉衣,但是在白天的时候,他还是会呆在图书馆内,至少在图书馆内有暖气,温暖如春的室内,让人根本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
其实,无论冬夏,图书馆中都会聚集着来自各地的寒门子弟,他们并不一定在包括清河书院在内的几十所书院或学校内就读,但是他们往往是在预备学校说读,在那里补习着实学知识,等待着来年的入学考试。毕竟,相比于中都,他们的家乡实学可能只局限于社学阶段。
在中都这里有全国最好的师资力量,那些预备学校里的教员,往往也都是清河书院里最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在那里可以学到最新的实学知识,并且得到考前辅导,从而可以考入心仪的学校。
与其它人一样,乔安东现在就在其中的一家预备学校就读,这间清河预备学校就是清河书院自办的,按照往年的升学率有35%的学生可以考进清河书院。
只要考进了那所书院,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对此,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但考入书院的前提是需要刻苦。需要更多的付出,毕竟乔安东现在的成绩在35%之外。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在笔记本上用铅笔作着记录,乔安东继续翻看着这本介绍蒸汽机的书籍,这是几个月前刚刚发行的,而蒸汽也是最新的发明,堪称奇迹式的发明。
“蒸汽在蒸汽机汽缸内的工作可以分成四个阶段:1、进汽;2、膨胀;3、排汽;4、压缩……”
看着文字下方的几张图片,在乔安东的脑海中,用于描绘四阶段动作的图片慢慢的动了起来,尽管他从未见过蒸汽机,但是他还是想象出了它运动的模样。甚至他有一种错觉,在耳边听到了蒸汽机的汽笛声。
“真是一个奇迹啊,只要有水、有煤,甚至木材,就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蒸汽提供动力……”
就在内心为蒸汽机这个发明赞叹不已的时候,突然,乔安东盯着图片上的连杆曲柄以及飞轮,然后他的眉头一扬。
“如果这样的话……”
唇边这么嘀咕着,乔安东就直接在笔记本上重新绘制了一个草图。
“这个飞轮……能不能调整一下呢?”
在笔记本不断的绘制着心中的想法,乔安东甚至没有感觉到饥饿,甚至忘记了口袋里装着的那两个菜包子,那原本是他的午餐。
从上午,直到傍晚,直到天色完全暗了下来,眼看着一个笔记本就要画完了的时候,终于在脑海中,将动作连贯成一体之后,乔安东才猛的站起来来激动的大叫道。
“对,没错,就是这样!”
他这么一叫,让原本正看着书的众人无不是不悦的看了他一眼,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尴尬的笑了笑,行揖道歉后,乔安东才重新坐了下来,然后拿着铅笔,盯着笔记本,自言自语道。
“现在,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相比于之前的那个“发明”,这个问题无疑是最重要,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所谓的“发明”不过只是空谈。
“一台蒸汽机需要多少钱?什么地方生产蒸汽机?”
前一个问题或许图书馆不能够回答乔安东,但是后一个问题,他轻易的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清河的皇家兵工厂就制造蒸汽机。到了下午6点的时候,乔安东才在管理员的提醒下,有些恋恋不舍吹灭油灯离开图书馆,而在离开图书院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感觉到丝毫寒意,甚至就是回到租住的那间阁楼里的时候,他仍然是兴致勃勃的继续绘制着他的发明。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乔安东特意去找了木匠,然后指导着木匠帮他制作模型,尽管花了他半两银子,但当那个刷了一层黑漆的模型制作完成后,他觉得一切都值得的。
“有了这个模型,应该就能说服他们了!”
说服谁?
当然是要说服投资银行的“财神爷”,泰昌投资银行是今年刚刚创办的一家银行,只有极少数的人知道,这家投资银行出资方是皇帝本人,与后世的投资银行的业务相同,其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当然,风险投资就是泰昌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它不仅资助某些商业项目,同样也资助发明,甚至新航线的探索,两个月前,泰昌行资助了一支船队对巴达维亚以东航线的探险,这种探险几乎不可能收回投资,但是却有益于国家对南洋的了解。
而这也是乔安东选择泰昌的原因,因为他觉得,只有泰昌会资助他的发明。因为出身大户人家的关系,所以在面对银行的客户经理的时候,他并没有感觉到丝毫的紧张,而是直接了当向其展示了自己的想法。
“……总的来说,就是将蒸汽机的力量转换到车轮上,如此一来,铁路就不需要挽马牵引,而使用蒸汽车牵引,非但不需要中途换马,而且速度更快,以我的估计,它的时速可以达到30-40里,甚至还可能更快,当然这需要看蒸汽机的功率有多少马力。”
翻看着手中的图纸,聂远鹏的神情中带着些许诧异,或许他是毕业于南京的会计学校,但他对蒸汽并不陌生,最近一段时间银行的投资方向非常明确——支持蒸汽工厂,支持工厂添置蒸汽机。
但是那些蒸汽机无一例外的都是取代水力作为工厂的动力,而现在眼前的这个人,却要把蒸汽机那样的大家伙用于牵引列车。
“你知道蒸汽机有多重吗?”
聂远鹏直接问道。那些蒸汽机无一例外的都很大,以他看来,那东西根本就不太可能用在车上。
“我在图书馆中查过资料,目前最小的蒸汽机重量大约11吨左右,功率大约为10马力,它的重量并不算重,而且功率足够,即然它可以带动几十台机器,那就能一定能拉动十几节车厢。更重要的是它的功率是稳定的,不像马匹一样,需要考虑到马匹的疲劳,也许在几十里内,它都不一定能赶得上马,但是距离越远,它的优势就越大……”
接着乔安东从一旁的手提箱中取出了他的模型,一个木制的黑色模型,他向聂远鹏展示着如何从蒸汽机的飞轮将动力传送到车轮上。
“您看,只要飞轮一转动,就可以通过曲柄将力量传递到车轮上,它就可以日夜不停的在铁路上行动……”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发明!
只要搭眼一瞅,聂远鹏就发现这个发明实际上就等于把蒸汽机向地轴或者天轴上的传动,变成了车轮,把蒸汽机的固定平台从地上转移到车厢里,其它的安全没有什么新意。
“您也可以看出来,其实这个发明非常简单,都是非常成熟的技术,只要变通一下就可以了。”
不过,发明虽然简单,但是乔安东并不担心被他人剽窃,毕竟他已经申请了专利。
“为什么一定要在铁路上行驶?”
聂远鹏有些不解的问道。
“因为铁路可以承重,毕竟,蒸汽机的重量在那里,当然,未来如果有小型的蒸汽机,也可以考虑使用在马车上。但是眼下,还是铁路上使用更为方便一些,况且……”
看着仍然有些犹豫不决的聂远鹏,乔安东说道。
“现在铁路已经从中都铺到了洛阳,甚至一直到潼关城下,朝廷不惜巨资为什么修这条铁路?必定是为了将来的西征,是为了收复陕西,所以,只要蒸汽车被制造出来,那么朝廷必定会大辆购买,甚至可以会购买数百辆,到时候,银行一定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当然,乔安东自己也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不仅仅只是金钱上的回报,当然还有名声上的回报,这个发展甚至将有助于他进入清河书院。
“西征……”
尽管心里对这种蒸汽车仍然有一些怀疑,但是聂远鹏还是因为乔安东的这句话心动了。确实,如果蒸汽车真的可以使用的话,只要他能表现出与马匹相仿的性能,那怕是比马匹稍有不足,只要它能够日夜兼程的使用,必定会得到军队的定单,只要有了定单,就可以继续改进下去。
似乎,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于是他看着面前这个不过只有十八岁的少年,露出一个职业性的笑容。
“你知道,对于投资我们是非常谨慎的,现在我给你解释一下我们行的一些规定吗?然后我们再商谈细节……”
第207章
一个又一个高耸的烟囱直指云霄,喷吐着黑色的烟雾。
这里就是大明最大的兵工厂,清河兵工厂尽管它名义上叫皇家兵工厂,但人们依然会用另一个名字称呼它,毕竟那是工厂最早的名称,甚至现在它位于扬州,也不妨碍别人这么称呼它。当年因为黄河每到冬天就会冻结,所以兵工厂才会整体搬动扬州。
曾几何时,在扬州的江边,一个个高大的水车为兵工厂提供着动力。而此时这些水车已经被拆除了,只留下水车的基座,十数台蒸汽机为工厂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最近一段时间,清河兵工厂的生产并不怎么顺利,因为全面改造线膛铳带来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了兵工厂的生产,但这也仅仅局限于制造步兵铳的分厂,其它各厂的生产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尤其是生产蒸汽机的车间内,定单都已经积累到了兴乾八年。
毕竟,蒸汽机的优点,是世人无法忽视的,那些嗅觉灵敏的商人,几乎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其中的财富,在他们纷纷将工厂改造为蒸汽工厂的时候,蒸汽机自然也就供不应求了。
作为大明最早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清河兵工厂的产品又是其中的名牌。自然受到商人的欢迎。
“不是我们不愿意生产,而是我们现在手头已经积压足足367台各种功率的蒸汽机,这么多机器,那怕到是到兴乾八年四月,都不一定能完成,即便是我们增加设备,提高产量,至少今年,是不可能排到你的机器,而且,你的这个机器,似乎还需要进行一些改进,很抱歉,至少今年不行,如果你愿意等的话,可以等到明年……”
等到明年?
乔安东当然不愿意也不可能等到明年,按照与泰昌达成的协议,他必须要在一年内制造出样车。
其实银行给他的条件非常优惠,只要解决生产问题,两个月内,就能够制造出样车。但问题是,谁来制造?
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两年后的清河兵工厂拒绝了。
那么还有谁能生产?
“去广州?或者去东北?”
就乔安东所知,目前能制造蒸汽机的也就是这么几家兵工厂,因为只有他们才有生产蒸汽机所需要的设备。比如膛汽缸的卧式膛床,只有兵工厂才有这样的设备,也只有他们具备加工大型金属部件的能力。
“你可以去海州试试,那里有海军的兵工厂。”
在愁眉不展的时候,聂远鹏的建议,让乔安东来到了海州,相比于陆军的兵工厂,海军的兵工厂并没有什么名气,这也难怪,毕竟它们的产品大都应用于海上。但是当乔安东来到海州的军工厂时,他才知道,相比于清河兵工厂,海军兵工厂最擅长的就是制造火炮,自然也更擅长制造汽缸等蒸汽机所需要的部件。
“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乔安东刚一挑明来意,他就被直接请到了海军兵工厂总办的办公室中,面对这少年,王亚山显得极为热情。
“一个月,只要你的图纸没有问题,一个月内,我保证可以制造出原型车,不过,我们还需要审核一下图纸。”
乔安东并不知道,自己来的正是时候,因为海军兵工厂同样眼红着陆军兵工厂制造蒸汽机获得的利润,毕竟,武器的利润是有限的。而蒸汽机的利润,甚至可以达到一倍。对于有心进入蒸汽机市场的王亚山自然对主动找上门来的客户,双手加以欢迎。
在随后的一个月中,乔安东一直吃住在海军兵工厂内,和那些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一同完善着蒸汽车,甚至也正是在他们的提醒下,他才发现一些自己所忽视的问题。也正因如此,蒸汽车制造一直被推迟着,直到兴乾七年正月过完之后,工厂才开始生产蒸汽车。
蒸汽机尽管借鉴了清河兵工厂制造12马力蒸汽机,但是在海军兵工厂的员工努力下,他还是成功把功率提高到了15马力。车架是用栎木与铁梁制成的,至于车轮以及车轴是由兵工厂自行生产。
兴乾七年二月十九,当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在海军兵工厂的车间中被建造出来的时候,车间内所有人都看着它,他们的神情是各异的,激动中带着一丝骄傲。
“它可真漂亮!”
其实,蒸汽机车的外观看起来,根本就谈不上漂亮,但是其中贮藏着的机械所特有的美感,却是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
“它……真的能在铁路上走吗?”
即便是作为工厂的总办,王亚山仍然有些怀疑,虽然在此之前,他曾看到模型是如何在轨道上行驶的,尽管那个模型是需要人用手去转动的,但这是蒸汽机,它……太重了。
“王总办,不管你们相不相信,我相信,它一定能开得起来,而且,它甚至会改变一切!”
它到底会改变什么?
没有人知道,至少在兴乾七年二月十九这天,没有任何人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因为海州并没有铁路,所以在蒸汽机车并不能在海州进行试车,所谓的试车也只是车身悬空,车轮不接触轨道的空转。
蒸汽机车想要上路进行试验,就必须要运到中都,只有那里才有铁路。在蒸汽机车被装上船,准备运往中都的时候,乔安东已经回到了清河,这时候他已经错过了今年的入学考试,不过对于他来说,最近根本就没有去考虑这些问题,他整个人都沉浸于蒸汽机车的试验中。
相比于制造蒸汽机车的几经周折,让蒸汽机上路是更为困难的,几乎是在他刚到铁路公司表明来意的时候,就被对方直接拒绝了,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去见经理。
“麻烦您,可不可以通传一声,我的这个发明,真的非常重要!”
又一次,当乔安东来到铁路公司的时候,在求见公司经理的时候,被对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我说,你这个人可真是的,经理没有时间见你,而且也不会见你!”
当乔安东试图说服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的时候,他最后甚至是被直接轰出了门来。
“为什么会这样?”
看着铁路公司那高达三层的楼宇,乔安东的目中尽是不解,他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会这么果断的拒绝了他,甚至压根就不听他解释。
而是现在蒸汽机车已经运到了码头,还停放在仓库之中,每天都需要支付租金。眼见上路试验因为得到不批准,变得的遥遥无期,这边乔安东就越来越焦虑了,他完全就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甚至在此期间,他还通过银行方面去和对方接触,也被婉拒了。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三月初的天气,尽管淮河上的冰面已经消融,但是天气依然有点冷,可乔安东仍然在铁路公司的门外等着,他在等着铁路公司下班,一直等到下午六点的时候,铁路公司的楼内才开始有职员陆续走出来,他们大部分都穿着厚实的大衣,他们之所以喜欢穿大衣,是因为室内有暖气,头戴帽子手拿皮包,大衣的颜色也大都是黑色、灰色或者蓝灰色。
在人群中看到那个“熟人”后,乔安东便悄悄的跟上去,一开始他并没有冒失的走过去,而是一直跟着,直到跟着那个人走了几个街口,在他和同事们告辞之后,他才主动跟过去。
“王科长。”
看着出现在身边的青年,王明之先是一愣,认出他之后,眉头微微紧皱。然后说道。
“是你啊,我不是和你说过了吗?经理最近一段时间很忙,是不可能有时间见你的。”
对于这个青年,王明之并不陌生,但也谈不上熟悉,因为是同学介绍的关系,所以他也曾为其引荐过一次,但是他的引荐并没有任何作用,经理根本就不愿意见他,甚至他还因此遭到训斥。
“我知道,不过,王科长,我想知道的是,经理是因为忙没有时间见我,还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见我?”
同样的不见,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原因,这也是乔安东想要知道的,尽管他只有十九岁,但是他也能猜出来,铁路公司这边对他的冷淡肯定是有原因的。
盯着面前的这个青年,王明之打量了一下他,然后好一会之后,才说道。
“如果我要是说,是因为不愿意见你呢?”
不知道为什么王明之并没有隐瞒他的意思,而是直接告诉他,经理是不愿意见他。
“那总有原因吧!”
尽管早就猜出了这个答案,但是乔安东还是有些不敢置信。
“怎么会这样?我又没有得罪过他,他为什么不愿意见我?”
“你确定,你想知道原因吗?”
看来,肯定是有原因了,尽管王明之还没有说出原因,但是乔安东隐约能够猜得出来,这个原因肯定是蒸汽机车不能上路的关键所在。
“你知道,铁路公司是家什么公司吗?”
王明之并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直接问出了另一个问题。
“是朝廷的官办公司,所以,很多事情,不能用常理去推测,其实你这件事,最根本原因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