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漕帮变


  “立誓拜玄黄天地、结盟为丹赤江山”
  一副中堂挂于墙上,简单的一副对联,透露着些许不为外人所知的消息。而坐于首坐的潘子钦却只是沉默不语的吸着烟袋,偶尔的,他会把目光投入帮中的十二位堂主。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将长袍襟钮解开,衣襟尖角反折向内,略带着前朝“海青”的式样,而且辫子也都是解开,披发在后。这开大香堂时,只有十二个堂主在此,其它没有任何外人。
  “帮主,以小弟之见,即然郑王爷派人来联络咱们,这样的大好机会,咱们可得抓住了!”
  孙浩然看着默不作声帮主,出言游说道,
  “就是,当年您带着弟兄们夺这漕帮之位的时候,弟兄可是立誓,假名漕帮,名为协助漕运,实则反清复明,既然现在郑王爷已经克复江南,正是我等起事响应之时……”
  翁国放看着帮主直截了当的指出了当年他们加入漕帮的原因。在他说出这番过往的时候,其它人无不是纷纷点头,十几年前,在前朝的时候他们皆不是漕帮成员,他们都是漕船上的漕兵,虽然后来被迫降清,可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心存忠义,再到后来被清虏解兵为船夫后,也正是在那进修潘子钦领着弟兄们夺下了原本专管运河民夫的漕帮帮主之位,从而掌握了漕帮的大权,也正因如此,他正是从那时候起,漕帮的宗旨就变成“反清复明”。只不过一直是暗中行事,只有少数人知道这一宗旨。
  “起事响应……”
  沉吟中潘子钦把目光投向众人,然后说道。
  “如何起事响应?”
  “如何不能?现在帮上万弟兄集于清河,这城内漕丁,亦有半数是帮中弟兄,如此再不起事,还待何时……”
  不等王文成把话说完,潘子钦突然冷笑道。
  “哼哼……”
  冷笑着,潘子钦看着众人说道。
  “只恐怕,咱们还没联络弟兄动手,这边就有人把咱们给卖了,到时候那亢得时非得扑杀你我不可!”
  说完这句话,潘子钦便朝着孙浩看去,然后厉声问道。
  “我说的对吗?我的好二弟!”
  他的反问让孙浩然的脸色顿时变得煞白,连忙摆手辩解道。
  “大哥,您别开玩笑了,你知道我的,我,可是夜里头都穿着旧衣裳才能睡着……”
  孙浩然的声音刚落下,潘子钦已经站起身来说道。
  “哼哼,若非是你,那亢得时又岂会知道榆园军张统领等身藏身于漕船上,于清河将其扑杀……”
  盯着孙浩然,潘子钦的语气中尽是一副杀人的模样,两年前,为清军所败的榆园军藏身于漕船上,化妆成船夫,在漕帮的掩护下,试图逃往江南,可谁曾想却在清河为清军捕获。也正是从那时起,潘子钦便怀疑这帮中出了奸细。
  这奸细是谁?
  在过去的两年间,他一直在暗自探查着奸细的身份。只不过那人一直以来都非常小心,若不是半个月前,他收到一个消息,恐怕还不知道,此人是谁。他压根就没想到,这人之所以背叛他,居然是因为一个那般下三滥的理由。
  从那时起,他一直忍着,一直等着,等着合适的机会。现在,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只会坏帮中大事。
  “那亢得时可是许你帮主之位?还是许你高官厚禄!”
  面对一声声质问,原本看似满面憨色的孙浩然顿时变得结巴起来。
  “帮主,我,我,我也、也是迫不得已,我……”
  双腿一软,孙浩然一下跪在地上,看着潘子钦说道。
  “帮主,我,我是卖了张统领他们,可,可我从来没卖过帮中的机密啊,那,那姓亢得的根本就不知道,咱、咱们当初……”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个东西突然丢在他的面前,只见一个血淋淋的脑袋被丢在他的面前。
  “啊……”
  看着那脑袋,孙浩然整个人都吓傻了眼,他惊愕的看着地上的脑袋,别说是他,其它人同样也惊愕的看着地上的人头,
  “帮主,这是……”
  虽说人头上带着血,可众人还是认了出来,这是张平媳妇方氏的脑袋,而走进来人正是张平自己,他的衣上带血,手中提刀,面色铁青的他在将人头丢在地上之后,连看没看跪于地上的孙浩然,便对帮主说道。
  “帮主,这是那个贱妇的脑袋,姓孙的,且不说你与这贱妇勾搭成奸,坏了帮规,便是你出卖帮中秘事,便足以让你身首异处,念在你我父辈皆是兄弟的份上,只要你认了罪,我便请帮主留你全尸!”
  漕帮之内,最重骨气,若是有人犯了帮规,就该自己认罪,等待发落。张平之所以会这么说,也是看重义气。
  “帮主,都、都是方氏,若不是那骚娘们,我,我又岂会……十三,你,你就放过哥哥一马,为兄……”
  不等他说完,潘子钦看着他厉声说道:
  “我们帮中自的帮规,你孙浩然既然欺师灭祖,叛我帮门、违以帮规,让我如何饶你,十三……”
  在潘子钦闭上眼睛的瞬间,手中提刀的张平手起刀落间,一刀便砍去了孙浩然的脑袋,在那脑袋滚落于地上的声音传入耳中的时候,闭着眼睛的潘子钦,默默的沉吟道。
  “衣冠不敢忘前朝,仪注相传教尔曹,今日整襟来拜祖,何时重见汉宫袍……”
  这七字歌谣,原本是开香堂时,众人一同吟唱,而此时,潘子钦之所以会吟起这七字谣,既是为了提醒自己,也是为了提醒众人不望初衷。
  “帮主,既然这内奸已除,那咱们现在是否起事……”
  即便已经没有了内奸,那现在自然应该起事响应江南了,睁开眼睛,看着这堂中的众人,潘子钦默默点点头,然后说道。
  “何时重见汉宫袍……弟兄们等了这么多年,不就是为了今天吗?郑老爷在什么地方?请他过来一趟,他带有朱军门的口信,先看看朱军门那边有什么安排。”


第13章
  出了衙门,一身青衫的吴品亚看起来和这清河城中的书生没什么两样。这清河虽说地处江北可凭着其市井的繁华,却也是文教兴盛之地,其更是有江北极有名气的书院,也正因如此像他这样的中年不第的落魄书生,于这城中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几乎不会有什么人会注意到他这样的书生。
  行走在这街头上,吴品亚偶尔总会打量着这市井的繁华,在这方园数百里,怕也就只有这里因为未曾遭兵火的清河还保留着前朝旧时的繁华。
  “若非是李闯,那清虏又岂能进关?这天下又怎会如此?”
  心下略微感叹着,那神情中还带着一丝懊恼和后悔,然后他继续往城外走着,只是那脚步比过去显得有些沉重。
  有时候,他会把目光投向前方的路人,只见在他们的那看似剃光的脑袋上,只有一片铜钱大小黑乌,些许乌发编成尺长小辫,如鼠尾般垂于脑后,随着行人的脚步,左右摇摆着。
  当年满清入关的时候,就为了这“金钱鼠尾”,不知死了多少百姓,那满清的屠刀,不知杀了多少人?亿兆百姓惨死于刀下。
  尽管并不愿意看,但是那所谓的“金钱鼠尾”在左右摇摆间仍然不断地闯入他的视线之中。让他根本无法忽视,忽视这一切。
  而路人的“金钱鼠尾”只让吴品亚的感觉到光秃的头顶处那若人心酸的清凉,更多的是一种悲伤。
  吴品亚只是倒背着手走着,心有所思的他在转入路边的一处的街巷间作闲庭信步状时,而每当他试图如过去一般借信手抚须,查看后面是否有人跟来的时候,却发现下巴处早已光洁非常,那面上的胡须,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鼠须外,早都据本朝发制全都镊子镊去了,指间传来的光洁,却让他的脸色微微一变,那目中不由的一阵微热。
  作为满洲人的包衣奴才,她不仅要留所谓的“金钱鼠尾”,甚至就连胡须,也要按照满洲人旧时候的规矩,用镊子镊掉,只留下十几根鼠须似的胡子。
  “辱人致此,但凡为人又何以能忍?”
  内心突然的声音,让吴品亚整个人都变得越发悲愤起来。
  可你不还是忍下来了吗?
  在心底冒出这个念头的时候,顿时萌生出一种羞愤之感的吴品亚,连忙扭开头去,微仰其首试图掩去内心的酸涩与羞愧,可是那面上的羞愧,确实难以掩饰的。
  “十余载忍辱负重,中有得见天日之时!想来那一天也不远了!”
  那握着折扇的手,也握的更紧了,甚至就连那苦涩的目光中也流露出此许坚毅。甚至就连了脚步也变得轻快许多。
  很快,他便进入巷间一处宅子,那守在宅外的壮汉,只是看了他一眼,并没有阻挡他,而是任由其进入宅中。
  进入房间后,他就看到屋里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位正是漕帮帮主潘子钦,而另一位相貌显得颇为富态的却未曾见过,
  他又是何人?
  “吴先生!”
  在吴品亚疑惑时,潘子钦已经抱拳向他介绍着身边的那人。
  “今个请先生过来,是有要事与先生商量,这位是从扬州过来的郑侠如,郑老爷,他是奉朱军门之命,来清河联络我朝遗民志士,以策应军门北伐!”
  “朱军门!”
  一听到这三字,吴品亚整个人就变得激动起来。不待潘子钦把话说完,他便急忙问道。
  “可是那血战通济门,勇夺南都的朱军门!”
  别说是吴品亚,便是这清河县中的老百姓,又有几人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朱军门,更何况吴品亚于漕运衙门里可是没少听说朱明忠的大名。对于那位看成是郑军第一悍将的朱军门,他可是仰慕许久,在他看来他日郑军北伐之时,这位朱军门,必定是北伐的先锋。甚至在很早之前,他就已经想好,如果一旦朱军门打来的话,他到时候如何配合他们夺城。
  “正是我家军门!”
  吴品亚的激动,让郑侠如倒是有种颇为自豪的感觉。若非是潘子钦告诉他,他无论如何都无法相信,漕运总督的贴身包衣,居然会是前朝遗民。
  依照他的想法,像这样的人应该对满清最是忠心耿耿,毕竟他们都得到主子的赏识,他们这样的人最是忠心,而这吴品亚按满清的规矩,过几年不定就能外放一地的知县。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愿意反正,但是眼前的这位却颠覆了他的想法。
  想到他想到自己似乎一切都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不知朱军门有何差遣,请郑老爷放心,但凡军门有所差遣,只要吴某能做到的,一定竭尽全力!”
  对于吴品亚来说,这些年他一直都在盼着、期待着,等着天下重现日月的那一天,而南都的克复的消息传来时,更是让原本已经绝望的他重新生出了希望,也正因如此,他才会主动联络漕帮的潘子钦,很多总督衙门里的机密,也正因如此,潘子钦才会知道在漕帮之中,早就有了叛徒。
  现在,即然是那夺下南都的朱明忠有所吩咐,他自然乐意从命,又怎么可能会去拒绝。
  “吴先生客气,吴先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我家军门自是知晓,此次军门差郑某来清河联络遗民志士,所图,一为夺取清河县,这清河为运河之要地,欲北伐,非夺此城不可,这二来,则是为了清河县粮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清河县粮仓存粮不下数十万石,若能夺得,大军他日北伐,必无须为粮草忧心!”
  永乐十三年,北迁之后朝廷便决定在清江浦南岸建常盈仓。常盈仓主要用来储存江、浙、两湖的漕粮,这是一座储存、转运漕粮的粮仓。“南漕”进入常盈仓后,即由淮安卫、大河卫等船只,将漕粮运往北京通州的仓场总督府下设的粮仓。也正因如此常盈仓储存量常年保持在30至100万石以上;同时还在清河城设平常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5处,以确保漕粮随时运至京师。而这些粮仓都属漕运总督衙门管辖,对此吴品亚自然非常熟悉,甚至可以说非常了解。
  “常盈仓中的粮食不是数十万石!”
  摇摇头,吴品亚出言纠正了郑侠如的话。
  “目下虽说南粮断绝,可常盈仓中的精米漕粮仍多达百万石,原本清虏欲将部分漕粮运往京师,以供虏用,可因为虏军南下,顺治小儿便令亢得时将漕粮留于清河,以备虏军食用,至于京师用粮,则由通州等北漕粮仓供给,所以目下常盈仓所存精米不下百万石,若是再加上清河城的平常仓、庄仓库等仓,目下于此的粮食不下百二十万石!”
  饶是见惯了世面,听吴品亚这般一说,听说那里居然会有那么多粮食。郑侠如仍然被惊的倒吸口凉气,他的心底甚至浮现出一个念头来——发达了!
  “居然有如此多的粮食!”
  在郑侠如,潘子钦两人惊讶时,郑侠如更是说道。
  “所以,越是如此,越不能让清虏将粮食焚毁,有此百万石粮食,他日北伐自然无虑,我军门曾道若能保得常盈仓之粮,我汉人他日即可少负担一分,天下汉民苦矣,能少负担一分,便是一分!”
  虽说朱明忠没有说过这番话,但是并不妨碍郑侠如给他戴着高帽,这种马屁往往最是有效。
  “军门仁义!”
  出身于闯营的吴品亚连忙出言称赞道,同时对朱明忠更加钦佩起来。随后他略加思索,然后便说道。
  “其实,若是想保下常盈仓之粮,倒也简单,不过这件事非得漕帮弟兄帮忙不可……”
  说着他便将自己的想法一一道出来。
  “这常盈仓守兵不过千余,每逢漕粮转运之时,守兵大都忙于转运,若是漕帮弟兄能在转运漕粮进入常盈仓时,乘机杀兵夺仓,这常盈仓必然无虑!”
  吴品亚的建议,只让潘子钦和郑侠如的眼前皆是一亮,这和他们的想法差不多,不过只有一个问题。
  “漕帮这边自然好办,可关键是这漕粮转运非得有总督衙门的官凭不可……”
  吴品亚笑着看着两人,轻轻展开折扇扇了数下后,对他们笑道。
  “这官凭之事,自然有吴某去做,这粮仓易夺,可……”
  盯着两人,吴品亚反问道。
  “这清河县又该如何夺下?否则只下粮仓,又岂能持久?”
  看着脸前的两人,吴品亚知道既然眼前的郑侠如来到了这里,肯定对于夺城早已有了腹案,他需要了解一些,如此才能够帮助他们夺取这清河县。
  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需要通过这一点,了解到对方对他是否信任,尽管他决定帮助对方,但是他同样也要知道对方对他是信任的。
  让他满意的是,郑侠如并没有丝毫的隐瞒,在两人对攻城的事宜讨论一番之后,郑侠如看着若有所思的吴品亚说到。
  “吴先生,在下有一个问题想问先生。你为何愿意抛下现在的荣华富贵?助我军门?”
  面对这个问题,吴品亚先是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因为吴某是汉人!”


第14章
  清晨时分,一支由数十艘盐船组成的船队,凭着漕帮头目的指引,熟门熟路地找了清江浦码头靠近城门的边缘位置下了锚,往日里这个位置因其便利,几乎不可能闲置下来,可今个却不知怎的,足足闲下了半个时辰。
  对此那守城的漕丁、码头巡典倒也不觉得的奇怪,定是船主还在同漕帮商量着价格,若是没有漕帮的点头,这么好的位置,自然不可能平白让予他人。
  在这码头上总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而漕帮就是这些规矩的制定者,对于码头税吏巡丁来说,对于这一切,他们大都是视而不见,毕竟他们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好处。
  这船不过只是刚一停好,那边船上的伙计就摆出一副下货的样子,放出跳板,开始一车又一车地往岸上推装满盐的麻袋。
  原本并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巡丁一瞧这些人还没有交银子就开始卸了货。
  这还了得。
  “干什么哪,你们都干什么?”
  正在码头处勒索着各船商家的巡典孙福礼一看这阵势,立刻带领十几个巡丁走了过来,这码头上的规矩都是先交银子再卸货。又岂能容其他人坏了规矩。
  “不懂规矩吗?清江浦码头,什么时候变成想卸便卸货的地方啦……”
  虽说已经瞧着这些船是盐船,按道理来说,这些盐船是不需要交钱的,可茶水钱总是要出的,孙福礼的嘴上仍然不客气的说道。
  “哎呀,这位大老爷,临来的时候我们家大掌柜真的没说,真的没说过!这不刚和漕帮那边谈好价,便直接在这下货了,这不,这些盐都是要运城里的!您老给通融通融……”
  一身管事打扮张孝武见状,立刻带着一身长随打扮的安奉全和李朝泰两人,快步迎了过去。一边冲着巡典打躬作揖,一边趁人不注意的时候,直接将一锭银子塞到了这人的手中,全是一副懂规矩的模样。
  常年在这码头上不知收了多少银子的孙福礼,甚至不需要搭手去掂,只需要估摸着他的大小。便知道这银子顶多只有十两。
  这是打发叫花子哪!
  孙福礼立刻勃然大怒起来,抬起手来,先狠狠的冲着张孝武就是一巴掌甩了过去,见他躲开了,怒气冲天的他立即冲着身后的码头巡丁们嚷喊道。
  “去他么的通融,来人,给老子把船扣了,老子怀疑这几艘船上藏着……藏着海贼的奸细!把人也他么的都扣了……”
  这个罪名扣的大,这根本就是想要弄死人的结奏,这样的罪名从脑袋上一扣,即便是不死,人也的脱一层皮。
  他这么一说,那边的码头巡丁那里还会客气。
  “是!”
  巡丁听着令,提着黑红木棍、锁人的铁链就要往船上冲。
  张孝武又哪里肯让,差点被抽了一个大嘴巴的他,然后顺手抓住孙福礼的胳膊,猛的一个过肩摔,便直接将他摔倒在地上。然后一只脚猛地踏在这人后背上,用抢过来的腰刀劈头盖脸地打了下去。
  “今个爷打的就是你这孙子的不长眼!连咱们史家的船队都他么的敢搜。老子看你是活腻歪了,今个爷就成全你这个孙子……”
  这会儿张孝武哪里还有丝毫商人的客气,那脸上尽是一副恶狠狠的模样。
  “你干什么,你干什么,别打,他是巡典……”
  那些码头的巡丁往日里欺负人欺负惯了,何时见过如此阵仗?不,也不是没见过,若是碰着官船、军船的稍有不乘心的时候,也是这么个待遇,这会一瞧见这人这么嚣张,原本还如虎似狼般的众人一个个都把锁人铁链、打人的黑红棍都收了起来,生怕真惹上了大麻烦。
  这会儿还真有些能不准这人的来路了。
  “干什么?替你们家大老爷亢得时教训这个不长眼的。左老头在不在?让他滚出来跟我们管事说话!”
  挡在张孝武的身前,原本就是一副恶人模样的安奉全恶狠狠地看着那些巡丁,大声的骂道。
  左老头正是这清河税关的帮办左明庸,在清虏入关后于全国数十个税关设监督一人,掌主各关税收之征收、查核、解运、奏销事务。这些监督,或由内务府或由部院派司员充任,或以盐政、织造等员兼理,或由地方督、抚、提督、道员、知府以及同知等兼管。当然这些监督自然不会做此收税,都是委上自家的包衣奴才或者心腹充当帮办。而这左明庸正是这清河税关的帮办,或许在主子那里,他就是个奴才。但是在这地方大家无不是称其一声“左爷”,谁敢如此大大咧咧的左老头?
  这些个码头的巡丁顿时就安奉全等人的气势给镇住了,他们何时经过这阵仗,虽说左爷的主子郎廷佐已经身死于江宁,可在左爷被换下之前,他还是这税关说一不二的左爷。
  而这会,周围的其他商贩和船夫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心道着这会孙扒皮算碰着钉子了。不过像这种大神打架的事情,他们自然不敢言语,甚至都不敢看热闹,无不是一个个的全都吓得缩进各自船舱里,吓的连大气儿都不敢出一声。顶多也就是在一旁看一眼热闹。
  别说是旁边的人,就是被踩在地上的孙福礼也是吓的大气都不敢出来,这会一旁的巡丁瞧着了,便在嘴里头说道。
  “这,这位爷,要不您老先消消火,这太阳大毒的,您老您到城门洞里凉快会……”
  不是说他愿意服软,而是这些人的来路,他们着实在摸不清楚。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人的他们,哪里还敢像刚才那样大大咧咧的。万一惹恼了人家没准儿掉脑袋的就是他们自己。
  既然这边服了软,张孝杰自然也没有再坚持下去,
  “他吗的总算有人懂点规矩。”
  那边一见他点头,立即嚷嚷道。
  “快,快去拿凳子、备茶……”
  人朝着城门洞走的时候,张孝武却还是一副不依不饶的嚷道,
  “奶奶的,这他么才多长时间没出来,来了趟清河,连个狗腿子都他么敢自称老爷了。想当年,我随主子下江南的时候,一杆铁棍下不知毙了多少人,那还不是夹着尾巴做人,就是主子爷也没这么嚣张过。还他么什么左爷,我呸,不就是一包衣!安老二,把老子的铁棍拿过来,今个爷非得替他郎家教训一下奴才……”
  张孝武的口中是一嘴的旗营里的话语,若是说常年在码头上混迹,他最擅长的是什么,恐怕就是擅长模仿口音,他不过只是在南京从人市里头花几两银子了一个十五六岁的旗人小丫头,这不过几日的功夫,便学会了一嘴旗人的汉话。没想到这个时候派上了用场。
  原本就是满面凶相的他,再配上这一口旗人的汉话,一下便震住了周围的巡丁,这些人只当他是位旗老爷,那里还敢出大气。
  这年月,当官的是爷,若是个旗人,那肯定就是当仁不让的大老爷,便是旗人的包衣奴才,只要主子显赫,那包衣奴才都是二老爷,至于官儿……又算个屁!
  当官儿的,算是个屁,那像他们这些巡丁,更是连屁都算不上,而一旁被挨了顿打的孙福礼,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心知踢到铁板的他,这会甚至连想死的心都有了。
  甚至就连那守城的城门官,这会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那里还有什么闲心问及那些进城的人,根本就没注意到,不过只是片刻功夫,便有上百人进了城。
  可压根就没有人会去看他们,所有人都在瞧着这几位大老爷,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殃及池鱼,自己也跟着遭了殃。
  这年头,但凡是个人,总要小心一些。谁都不知道会惹上什么样的麻烦?这些个包衣,狠起来可都是个个要命的狠角色。
  在所有人都陪着小心的时候。张孝武,只是大大咧咧的坐在那里。甚至还让随从给他倒了杯茶。然后在那吹了起来。
  “瞧着没有,那就是爷的铁棍。当年旁人用的是刀,老子用的是铁棍。这几十斤重的铁棍,一棍打上去是个铁人也能打趴了!”
  然后他又得意地说道。
  “听说姓郎的让海贼的铁人军给震住了,都他吗一群软蛋,要是老子搁在那儿一棍一个,又怎么还容得下他们横行。”
  “那是,谁不知道管事的当年是主子手下的猛将,姓郎的不顶用是他自己没能耐,要是主子搁在江宁,那还有这么多事。”
  在旁边人的附和声中,那些守门兵无不是朝着那根手臂粗的铁棍看去。你还别说,那铁棍看起来还真不是一般人能抗住的。
  众人心里反倒庆幸了起来,刚才得亏没有把这人往死里得罪,要不然,这一棍打上去,又岂能保得住小命。即便是勉强保住了性命,估计人也得给打残废了。
  心里一慌,便有人在旁边说道。
  “快快去看看,左爷来了没有?”


无语的命运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