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重庆会馆(下)


  费二爷给了两间房,韩秀峰却不敢把这两间房全占了。
  因为整个会馆拢共就六间房,要是过几天来四五个举人,一直借住在西厢房的钱老爷就得搬。出门在外谁也不容易,连杜三都不愿意做这种事。
  四个人挤一间房,潘二见房里只有两张床,很识相地去街上买干草回来打地铺,顺便买来一百斤石炭、一堆锅碗瓢勺和几十斤米面,以便生火做饭。
  在巴县烧火全用干柴,在走马老家不光有干柴还有稻草。之前谁也没烧过石炭,几个人在院子里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炉子生着,好在费二爷从外面回来了,站在边上指点了一番,潘二和大头才学会咋生火。
  有求于人,韩秀峰殷勤地说:“费二爷,等会儿一起宵夜,我让他们去街上买点酒菜。”
  费二爷在京城二十多年,不晓得见过多少来会试的举子和来京补缺的候补官员。举子们一到京城就急着去省馆印结具保,急着去拜访房师座师,有的办完这两件事便闭门苦读,为“春闱”做最后准备,有的嫌这里太破旧,花银子去贡院附近租房。而那些个候补官员一到京城便走亲访友,四处找门路,整天在外面花天酒地,像韩秀峰和杜三这样居然真买锅碗瓢勺回来做饭的穷酸他是头一次见。
  “自给儿做?”费二爷忍俊不禁地问。
  “自给儿做,”韩秀峰不觉得这有多丢人,指着正在打井水淘米的大头道:“不怕您老笑话,我们这一路上就没吃过几顿好饭,尤其进入江苏、山东之后,当地人不管做啥饭菜都不放海椒,估计京城也一样,真吃不惯,不如自给儿做。”
  “是啊,没海椒这饭真吃不下!”一提到海椒杜三就馋的要流口水。
  费二爷虽久居京城但一样是四川人,听他俩这一说不由想起家乡饭菜的味道,笑道:“自给儿做也好,我就不跟你们客气了。”
  “谢二爷赏光。”
  “要不这样,你们先做,做好端到堂屋去吃,碗筷不够去我屋里拿。”
  “好的,外面冷,您老先进屋烤火。”
  “少爷,杜老爷,你们陪二爷进去喝茶,这儿有我和大头呢。”
  “也好,你们先忙。”
  ……
  费二爷虽是会馆首事,事实上会馆也就他一个人,以前来的那些个举人和候补官员从未如此以礼相待过他,有的甚至把他老人家当下人使唤。
  韩秀峰等人一口一个“二爷”,费老爷子忽然觉得这帮后生挺好,走进堂屋一边给韩秀峰和杜三沏茶,一边笑道:“京城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你们进京补缺的消息,在京为官的四川同乡们最多两三天就全晓得了,到时候有的会差家人请你们去他们府上吃酒,有的会来会馆跟你们叙乡谊,有的会帮你们找门路,有的甚至会跟你们借钱。到时候该如何应对,你们心里要有个数。”
  “二爷,他们是不是不靠谱?”杜三忍不住问。
  费二爷把水壶搁到一边,坐下叹道:“京官不好做,眼看就要过年了,这年关不好过。这两天还好,再过几天你们就晓得了。”
  “晓得啥?”杜三追问道。
  “过几天那些个清苦的京官,堂上的事一了,就会跑省馆去等来赶考的举子,有的甚至会跑府馆县馆来,变着法打秋风,打不着秋风也能混张嘴。”
  韩秀峰早晓得那些小京官的日子不好过,但怎么也没想到小京官们会穷成这样,好奇地问:“二爷,住西厢房的钱老爷官居几品,在哪个衙门高就?”
  “钱老爷是南川人,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三甲一百五十六名,虽说是赐同进士出身,但跟一甲二甲还是不同的。不光没馆选上翰林,在礼部学习了三年又没能谋上个好缺,现而今是礼部员外郎,兼充和声署署丞。”
  韩秀峰不解地问:“二爷,和声署是做啥的?”
  费二爷苦笑道:“掌殿廷朝会、燕飨诸乐。”
  杜三禁不住笑道:“原来是管奏乐的,他这个官还真没啥做头!”
  “是啊,人家是清贵,他是清苦,靠那点官俸、养廉银和印结钱连自给儿都养不活,还要兼顾人情往来,每年还得给老家寄点银子,只能丁吃卯粮、四处借贷。”
  “二爷,您老呢,您来是咋来京城的?”
  费二爷没想到韩秀峰会问出这个问题,一时间竟愣住了。
  韩秀峰看出他似乎有难言之隐,连忙道:“二爷,我就是随口一问,您老别放在心上。”
  “其实也没啥,”费二爷喝了一小口水,苦笑道:“你是巴县人,我们老家离得不远,我老家璧山,道光二十三年中的举,道光二十四年来京城会试,落第之后就没再回去,总想再搏一把,结果屡试不中,大挑也没挑上,就这么回去无颜见家乡父老,同乡同年们见我可怜,就让我守着这会馆。”
  真没看出来,他竟然也是个举人老爷。
  韩秀峰不敢怠慢,连忙起身行礼。
  杜三跟着作了一揖,又忍不住问:“二爷,您老打不打算再搏一把?”
  “这是自然,”费二爷回头看看堆在墙角里的书,喃喃地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老朽无论如何也得再搏一把!”
  “要是明年的恩科还不中呢?”杜三没心没肺地问。
  费二爷并没有生气,放下茶碗笑道:“要是再不中就叶落归根,回璧山老家,我可不想客死他乡。”
  杜三又傻傻地问:“您老要是走了,这会馆咋办?”
  “走前自然要跟我们重庆府的几位在京官员说,请他们找个人来照看。”想到韩秀峰的那个缺不晓得要到猴年马月才能补上,费二爷眼前一亮,笑看着韩秀峰道:“小子,你要是铁了心留在京城补缺,等我走了之后你可以接替我照看会馆,不但不用掏馆费,一年还有十五两银子。”
  “二爷,您老别开玩笑了,我……我初来乍到,我……”
  “初来乍到又咋了,又不是让你做啥大事,只是留在这儿照看这院子。等补上缺跟在京为官的几位同乡说一声,他们不会耽误你前程,自然会找人来接替。”费二爷笑了笑,又指着韩秀峰下午给的书信:“有顾老爷作保,在京的那几位一定会同意的。”
  有地方住,不但不用花钱还有钱赚,一年十五两虽不多但总比没有好。
  韩秀峰欣喜若狂,想想又好奇地问:“二爷,顾老爷的面子这么大,他老人家都已经卸任回乡好几年了。”
  费二爷敲敲桌子,意味深长地说:“小子,别看我们这会馆不大甚至有些寒酸,但这是京城,寸土寸金,想置办这院子实属不易。从前明到道光二十四年,多少在京为官的同乡想做都没做成,直到顾老爷牵头倡立才置办下这院子,才有了如今这重庆会馆!”


第一百零一章 巡检也有肥缺
  大头打小跟八爷相依为命,不光会做饭,并且做的饭菜味道还不错。
  潘二之前虽没出过远门,但到了京城比杜三都精明,上街买了点东西就结识了好几个街坊邻居,就打听到了京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行情。他们二人忙活了一下午,就这么张罗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宵夜。
  听着乡音,吃着又辣又香的家乡菜,费二爷感慨万千,一碗酒下肚竟抬头道:“志行,举子们一到就是一堆事。他们要考进士拉翰林,爷爷我一样要搏一把,没那个功夫伺候他们!”
  “这是自然,您老不能因为他们耽误自给儿的前程。”韩秀峰回头看看蹲在墙角里吃饭的潘二和大头,放下筷子笑道:“二爷,我办好印结就去吏部投供,投完供就没啥事了,我这两个兄弟一样没啥事,馆里以后有啥事您老尽管吩咐。”
  “那也烦心,”费二爷沉吟道:“这样,明天一早我们先送杜三去兵部,杜三的事办完一道去省馆给你办印结,顺便把你介绍给省馆的首事,然后再一道去拜见吉老爷,跟吉老爷说一下由你接替我照看会馆的事,只要他点头,会馆的事就可以交给你,我以后就不用再管了。”
  “二爷,用不着这么急吧!”
  “你不急我急,不管能不能中总得再考一次,既然要考就不能没点准备。”
  “行,我听您老的。”
  韩四刚到京城就将摇身一变为重庆会馆的首事,潘二乐得心花怒放,暗想天底下居然有这好事。大头同样高兴,端着碗一个劲儿傻笑。
  ……
  这顿宵夜吃得宾主尽欢,也吃到很晚。
  想着西厢房还借住了一个礼部的员外郎,韩秀峰还特意留了点酒菜,结果等到费二爷都喝醉了员外郎也没回来,直到第二天早上问费二爷才晓得这几天总有人上门讨债,员外郎可能是不敢回来。
  吃完早饭,让潘二和大头留下看家,他和杜三跟着费二爷去兵部。
  费二爷走一路介绍一路在京城要注意的大小事项,韩秀峰不敢不当回事,频频点头,默默记在心里。
  赶到兵部,给守门的胥吏塞了个门包,在门口等了一炷香的功夫,衙门里出来一个笔帖式。
  “我说谁呢,原来是费二,什么风把你这老东西给吹来了!”
  “无事不登三宝殿,想求你帮个忙。”
  “什么忙?”笔帖式好奇地打量起韩秀峰和杜三。
  费二爷把他拉到一边,指着杜三道:“这小子是重庆镇台保举来补缺的千总,武举出身,在重庆镇随营差操已满三年。巴六爷,劳烦你帮帮忙,看能不能帮他补个好缺。”
  巴六看看杜三,回头道:“费二,你又不是头一天来京城,衙门的规矩应该懂。”
  “绿营到底有没有油水,别人不晓得,你巴六爷再清楚不过。况且这小子只是记名千总,别说捞不着油水,甚至连饷银都没有,你让他拿啥孝敬你?”费二爷把剩下的门包往巴六爷手里一塞,意味深长地说:“六爷,你也不是头一天认得我,咱俩结识这么多年,你见过我帮谁找过门路?”
  想到费二爷读书都快读傻了,五十多岁的人还想着中进士拉翰林,巴六禁不住调侃道:“今天不就是吗,话说你这老东西怎么突然开窍了!”
  “开什么窍,我是不得已而为之。”
  “怎么个不得已?”
  “我不是一直帮照看重庆会馆么,这小子是从重庆镇来的,身无分文,不光白住还要白吃。我连自给儿都管不了,哪管得了他?身为会馆首事又不能赶他走,更不能眼睁睁看着他饿死在我那儿,你帮帮忙,行行好,想个法儿帮他把缺补上,让他早点滚蛋!”
  兵部不比吏部,将军、提督、总兵那些个大员委任是由军机处题奏皇上委任,副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等武官大多是总督、巡抚题选,督抚们决定了再呈文兵部报备。总之,来兵部补缺的全是穷鬼。
  巴六相信费二爷话,更信费二爷的人品,无奈地说:“好吧,谁让我欠你个人情呢。”
  “谢了。”
  “空口说白话,不如别说。”巴六拍拍费二爷的胳膊,旋即回头跟杜三说:“既然有重庆镇台的保举,你这个缺不难补,公文和勘合全带了吧?”
  “全带着呢,全在身上。”
  “带着就行,跟我进去吧。”
  “嗻!”
  ……
  看着杜三就这么跟着巴六走进了兵部,韩秀峰真有些羡慕。
  费二爷拉拉他袖子,跟要饭花子似的找了个背风处蹲下,遥望着兵部大堂淡淡地说:“志行,别看杜三这缺好补,但也没啥好羡慕的。这些年天下不太平,外有洋人,内有广西贼匪窜扰,他又没银子打点,八成补不上啥好缺,搞不好真会被外放去广西平乱。”
  韩秀峰点点头:“这倒是,是没啥好羡慕的。”
  费二爷轻叹口气,又说道:“我想了想,你这个缺真不大好补,要是捐个七品、六品,就算一时半会儿补不上缺,使点银子走走门路,还能先分发到部院学习三年。虽然学习没有俸禄也没养廉银,但不管咋说也算半个京官,不光每月能从印结局领几两印结钱,等有缺空出来也比别人好补。”
  “二爷,我不是不想捐个大点的官,我是捐不起。”
  “所以这事就难办了,捐巡检只能补巡检,相比县丞、主薄,巡检的缺是不少,可一大半是土巡检,别说没那么多银子,就算有银子你也补不上土巡检的缺。”
  “二爷,土巡检啥意思?”
  “土巡检不光云贵有,我们四川也有,我记得好像有牟托、水草坪、竹木坎等好几个巡检司,但这些巡检是土官,是父死子袭的世职。土官由土人承袭,满员汉官均不得充任。”
  韩秀峰之前只晓得巡检的缺比较多,咋也没想到其中一大半是土官,不禁苦着脸问:“二爷,照您老这么说我这缺没三五年真补不上?”
  “也不一定,这得看运气,”费二爷不想再泼他的冷水,回头笑道:“如果运气好三五个月就能补上,运气再好点甚至能补上个肥缺。”
  “您老别开玩笑了,巡检芝麻大点的官,咋也算不上肥缺。”
  “你晓得啥,不光地方上设巡检司,河道和盐道一样设有巡检司。据我所知,淮徐河道就有七个河道巡检,淮扬河道有巡检八人,山东河道、彰卫河道、天津河道、清河河道全设有巡检。”费二爷笑了笑,接着道:“河道巡检管疏浚堤防,也就是管河务河工,你说这是不是肥缺?盐政巡检更了不得,查缉私盐,查巡盐场,要是运气好能做上盐政巡检,能去两淮上任,就算给你个七品知县也别换!”


第一百零二章 有人好办事
  衙门有人好办事,韩秀峰和费二爷在外面等了不到半个时辰,杜三咧嘴大嘴笑嘻嘻地出来了。
  “大哥,咋说?”韩秀峰起身问。
  杜三回头看看身后,眉飞色舞地说:“托二爷的福,不光把补缺的公文底上去了,还见着武选司的一个堂官,他问了几句话,让我腊月十五过来听信。”
  “武选司好像就是掌考武官品级和选补升调的,今儿是腊月初九,他让你腊月十五来,这么说再过六天就晓得能不能补上。”
  “出来时巴六爷说要是这个月补不上,就要等到下下个月。因为眼看就过年了,过年兵部大堂一样要封印,一封就是二十天。”
  “下下个月就下下个月,要是这个月补上,你就得赶着去上任,连这个年都过不好。”
  “是啊,反正是早晚的事。”
  费二爷活动了下腿脚,一边带着二人往回走,一边用笃定地语气说:“小子,别想着在京城过年,回去收拾收拾东西,好好准备准备,再过六七天就得走马上任了。”
  “二爷,您老咋晓得的?”杜三好奇地问。
  费二爷回头看看空空荡荡的兵部门口,笑道:“明天志行去吏部投供,你一起去吏部大堂门口瞧瞧就晓得了。”
  “大堂门口咋了?”杜三不解地问。
  “没人啊!”费二爷把手拢在袖子,边走边解释道:“要是搁以前,兵部大堂门口没有十个也会有八个等着补缺的官。你再看看今天,门口一个人也没有,这说明广西战事紧,只要来补缺的全有差事。”
  杜三惊诧地问:“要把我外放去广西平乱?”
  费二爷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回头问:“志行,你们来时运河的水大不大?”
  韩秀峰一愣,旋即反应过来:“我们来时听船家说几个月前黄河丰北大决口,连沛县城都被淹了。河水一路往东,蹿入运河,所以今年运河那一段的水位比往年高七八尺。”
  “何止淹了一个沛县城。”费二爷长叹口气,凝重地说:“我们的一个同乡王老爷在工部当差,对此最清楚不过,他说南河总督奏报,八月二十日寅时黄河从丰北冲决堤坝,宽至一百八十五丈,水深三四丈不等,黄水奔腾咆哮,声如雷鸣,向北奔窜,三四十里外涛声可闻。”
  “有没有死人?”韩秀峰下意识问。
  “不是有没有死人,而是不晓得死了多少人!”费二爷顿了顿,接着到:“依河兴市的蟠龙集首当其冲,蟠龙集有三十二座衙门,八十一道街,长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素有‘南有金陵城,北有蟠龙集’之誉。
  决口时,黄水自天而降,排浪如山,波涛汹涌,横冲直撞。蟠龙集在黄流激浪的盘漩冲击下,越漩越陷,越刷越深,瞬间被吞没,深深埋于水下。现而今已变成南北宽五里、东西长十二里、水面近五六万亩的蟠龙湖!”
  杜三不关心黄河有没有决口,急切地问:“二爷,这跟我能不能补上缺,会不会被外放去广西平乱又有啥关系?”
  “有,而且关系大着呢。”费二爷回头看着他,解释道:“寒冬腊月,河水封冻,正是堵筑决口最佳时机。如果不及时堵筑,再过八九十天又有桃汛,势难再缓。王老爷说两江总督和南河总督先后请旨拨银四百五十万两用作堵筑决口,但直至今日也没拨。”
  “为啥不拨?”韩秀峰低声问。
  “一是户部没那么多库银,听王老爷说好像只有两百六十万两;再就是广西贼匪窜扰,现在大兵云集,所需兵饷,尤关紧要,朝廷决定‘移缓就急’,暂停办理堵筑决口事宜。”
  “朝廷的钱全用在广西平乱上?”
  “钱都用去平乱了,何况人!”
  杜三终于明白费二爷为何如此笃定,愣了好一会儿才愁眉苦脸地说:“二爷,您老能不能再帮我跟巴六爷说说,看能不能别把我外放去广西。”
  “把你外放去哪儿,巴六说了不算。”
  “那谁能说了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看现而今谁去说也没用,怪只能怪你生不逢时。”费二爷不想再吓唬他,随即话锋一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你而言这或许是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再说这些只是猜测,说不定会把你放其它地方去呢。”
  “我……我可不想建这个功立那个业,我……”
  “大哥,吉人自有天相,你福星高照,不会有事的。”韩秀峰连忙劝慰道。
  “这倒是,我杜三运气多好,在营里个个说我是福将。”
  “这就是了,走,我们先去省馆见识见识。”
  ……
  四川会馆位于宣武门外的上斜街,路面较宽,西高东低,因沿着不直的南护城河而得名为“上下斜街”,这在北京城如棋盘式规整的街道中是非常少见的。
  上斜街约二里长,北侧是护城河沿,街南侧有好几个会馆,由东往西依次是中州会馆、吴兴会馆、太原会馆、四川会馆,再往西是番禺会馆和东莞会馆。
  这么多会馆中,中州会馆规模最可观,北至上斜街,南至达智桥,其建筑也十分讲究。大门上面悬挂着嵩云草堂匾额,从门口能看到里面有游廊直通大堂,据费二爷说馆内不光有供奉岳飞像的精忠祠,还有乡贤祠和戏台。
  四川会馆虽是省馆却略显寒酸,竟只有前后两进共十几间房。韩秀峰和杜三跟着费二爷穿过前堂,找到正忙着使唤仆役们打扫庭院的馆长。
  “二爷,这两位是……”
  “张馆长,这位是从巴县来投供的韩巡检,这位是从重庆镇来补缺的杜千总。杜千总有镇台保举,无需印结具保,韩巡检还得劳烦你帮忙办个印结。”
  张馆长这些天净忙着为接待来京会试的举人老爷做准备,听说韩秀峰和杜三都不是来赶考的举人多少有些失望,但还是微笑着招呼道:“我以为是来会试的举子呢,走走走,外面冷,我们进屋说。”
  “谢张馆长。”韩秀峰拱手行礼。
  “都是同乡,无需多礼。”张馆长回了个礼,把三人迎接花厅,一边示意仆人上茶,一边笑道:“韩巡检,会馆有规约,印结局同样如此。想请在京为官的同乡具保,要交多少印结费,想必二爷已经跟你说过。”
  “二爷说了,像我这样的应交二十两。”
  “晓得就好,户部的执照和相应文书带了没?”
  “带了,全在这儿,您看看。”韩秀峰连忙从怀里取出银票和相应的公文。
  张馆长把银票放到一边,拿起公文和户部执照仔仔细细看了看,随即抬头问:“韩巡检,有没有同乡京官具保,能不能投供是一回事,这缺能不能补上则是另一回事。我想你一定是有备而来,对咋补这个缺是不是早有打算?”
  费二爷在路上说得很清楚,到处走门路不如只找一个人,而眼前这位四川老乡虽只是个秀才,只在衙门做过几年师爷,但路子却非常之广,为人也靠谱,不然在京的四川官员也不会让他当馆长,更不会让他掌管印结局。
  韩秀峰不想花冤枉钱,更不想显得太小气,又从怀里掏出一张三百两的银票,随即从杜三手里接过一个古朴的檀木匣子,打开取出一方砚台,拱手道:“说起来惭愧,晚生家境贫寒,为了来京城投供,把家里能变卖的全变卖了,只有三百两和这方祖传的砚台。”
  “张馆长,志行是顾老爷推荐来的,顾老爷还特意给我写了一封信。我呢,年事已高,要是来年‘春闱’再名落孙山,就收拾行李回璧山老家。我走之后会馆不能没人照看,正打算等会儿去找吉老爷,跟吉老爷商议商议,看能否把让志行接替我照看会馆。”
  “二爷,你这又是何苦呢,就算来年高中又能咋样。”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考考总是不甘心。”费二爷轻叹口气,指指砚台道:“张馆长,还是先说正事吧。”
  “行,我先瞧瞧这砚台。”张馆长拿起砚台仔仔细细端详起来,端详完用指头敲敲,敲完又呵了几口气,然后把砚台轻轻放回砚匣,抬头道:“韩巡检,你既是顾老爷推荐来的,接下来还要帮着照看重庆会馆,那便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这方祖传的砚台太贵重。银票留下,砚台拿回去吧。”
  韩秀峰宁可拿银票也不愿意拿砚台,连忙道:“张馆长,我晓得这缺不好补,只有三百两我担心不够。”
  “三百两少虽少了点,但也能办点事。而这方砚台不光值几百两,还是你的传家宝,拿去捐缺太可惜。”
  “宝剑赠英雄,宝砚赠名士,晚生连功名都考不上,留着它又有何用!”
  “你决心已定?”
  “只要能补上缺!”
  张馆长回头看看费二爷,沉吟道:“杨大人打算明儿个去贤良寺拜见回京面圣的两江总督,正为送点啥发愁。要不我晚上去趟杨大人府上,请杨大人瞧瞧这方砚台合不合适。要是合适,志行这个缺一定补上,只是早晚的事。”
  韩秀峰不晓得他说的是哪个杨大人,只晓得能去拜见两江总督的一定是大官,连忙起身道:“谢张馆长提携。”
  “自给儿人,无需客气。”
  张馆长收起银票和砚台,起身喊人来拿公文和执照去办印结。让韩秀峰倍感意外的是,只要给足银子连吏部都不用自给儿去,省馆会差人帮着把投供的一应事宜全办妥。


第一百零三章 又添新债
  从四川会馆出来,在对面吃了一碗北京城的卤煮,三人又马不停蹄赶到位于北半截胡同的吉老爷家。
  吉老爷老家江津,官居翰林院检讨,品级虽不高,但前途无量,重庆府在京城的五位官员无论大小事一切唯他马首是瞻。不过翰林是清贵的官,能看得出他家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他自给儿都过不下去,对会馆自然不会很上心,费二爷一说他便点头同意了。
  韩秀峰见他兴致不是很高,留下二两银子跟费二爷一起打道回府。
  回来的路上,费二爷解释道:“志行,吉老爷不是瞧不起你,而是仕途不顺,心情不好。在翰林院苦熬了这些年,本以为轮也轮到他去主持一次乡试,做一次主考官,结果事到临头这差使又被人给抢去了。”
  “我说他怎么没精打采的。”
  “做不成主考也就算了,上个月一个军机章京回乡丁忧,空出一个缺,他又没能谋上。眼看就要过年,开销少不了,你说他发不发愁。”
  韩秀峰不解地问:“二爷,吉老爷过得如此清苦,他为啥不想想办法,谋个外官做做。他要么不外放,外放就是遇缺即补的‘老虎班’,去地方上做个县太爷多好!”
  “外放,去做知县?”费二爷像看白痴似的看着他。
  “嗯,做县太爷不好吗?”
  “他跟你我不一样,他是翰林老爷。对你我来说能做上县太爷简直祖坟冒青烟,对吉老爷而言做县太爷都没脸抬头见人。”
  “可这么苦熬下去也不是事!”
  “人各有志,我们着急有啥用。”费二爷轻叹口气,接着道:“吉老爷苦虽苦了点,但至少有个盼头。在京的另外四位这个官做得真没啥意思,早知如此,不如呆在老家置几亩地,享享天伦之乐。”
  杜三好奇地问:“二爷,钱老爷我晓得,另外三位在哪些衙门当差,他们官居几品?”
  “一个跟我一样是落第举人,只是大挑时运气好被挑上了,被分发到户部,现在户部福建司行走。学习行走,没有官俸,而等着补缺的员外郎竟有二十四个,就算户部一年能空一个缺,他也要等上二十四年。好在户部有钱,每月都有十几两饭银。”
  费二爷顿了顿,接着道:“再就是上午跟你们提过的王老爷,道光二十五年恩科进士,没能馆选上翰林,被分发到工部学习行走,一样等着补缺,一样没官俸,不光没官俸甚至连饭银也没有。好在户部堂官体恤他们,让他们轮着出去办个差,不然这日子真不晓得咋过。”
  “还有两位呢?”韩秀峰追问道。
  “一位是道光二十一年的恩科进士,在翰林院做了三年庶吉士,散馆时被分发到刑部行走,熬了五年好不容易熬出头,他爹死了要回长寿老家丁忧。三年丁忧期满回京,又被分发去刑部,一直学习行走到今天。”费二爷回头看看身后,接着道:“还有一位跟你一样捐纳出身,花了点银子被分发到兵部行走,开始还常来会馆,后来就不见了,可能早回了涪州老家。”
  韩秀峰沉吟道:“这么说他们都不想管会馆的事。”
  “都没钱,咋管?”费二爷侧身让过一群追逐打闹的小孩,无奈地说:“我之所以这么大年纪都没回乡,一是不甘心,二是放不下会馆。要是会馆就这么荒废掉,回去之后我都不晓得该怎么跟顾老爷交代。”
  “说到底,我们重庆府在朝中没人!”韩秀峰低声道。
  “是啊,吉老爷要是能进军机处多好。”费二爷深以为然。
  杜三禁不住问:“二爷,我们咋就朝中没人了,省馆的张馆长不是说认得一个杨大人吗?”
  “杨大人不是我们重庆府人,甚至不是四川人。张馆长认得杨大人,是因为曾给杨大人做过几年西席。杨大人后来官越做越大,现而今已官居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韩秀峰惊呼道。
  费二爷笑道:“是啊,不然张馆长能给你打那个保票。话说你那方祖传的砚台真是件宝贝,连我看着都眼红,可惜我买不起。”
  没想到从贼窝里翻出来的东西居然能派上大用,韩秀峰乐得心花怒放,暗想过两天闲下来一定要带潘二去琉璃厂逛逛,看能不能再淘几件宝贝。
  正胡思乱想,重庆会馆到了。
  杜三喊了一声,潘二急忙出来开门。
  走进院子一看,他和大头竟把院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拉上了几根绳子,把从老家带来的被褥全晾在绳子上晒。
  费二爷满意的点点头,随即转身道:“志行,从今儿个开始,你就是重庆会馆首事。走,我们进去办一下交接。”
  “二爷,就这么个院子,有啥好交接的?”韩秀峰忍俊不禁地问。
  “当然要交接,做事要有始有终,账目要分明。”费二爷走进堂屋,从墙角里翻出一个脏兮兮的账本,放到桌上一脸不好意思地说:“我这些年只晓得读圣贤书,不懂得经营,把好好的一个会馆弄成这样,想想真愧对顾老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这么个破破烂烂的院子您老咋经营。”
  “不说这些了,你先看看账本。”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顾老爷倡建会馆时不光在京的重庆籍官员全出了银子,连好几个重庆籍外官都出了几十乃至几百两不等,买下这个院子后还剩八百多两,费二爷应该没贪,接手之后依照会馆规约把八百多两放到一个钱庄里生利。
  结果才过了一年,原来的房主跑来找补,就这么先后找补了三次,先后补了六百多两,原来的房主才签了“叹气契”,这院子才真正属于重庆会馆。
  不过这是顾老爷等重庆府籍官员早预料到的,会馆想维持下去得靠经营。
  照理说不是每年都有会试,也不是每年都开恩科,没有举人进京会试的时候应该跟其它会馆一样租几间房出去,收点租金用来维持。而从账本上看,过去十来年就出租过三次,并且只租出一两间房,其它时间全空着。
  而作为会馆首事,费二爷可按规约每年领十五两银子。当年结余的一百多两和后来管进京赶考的举子收取的一百多两馆费,有五十多两被先后用来修缮,剩下的早被费二爷领完了,仔细算算会馆好像还欠他老人家四十五两!
  韩秀峰挠挠头,苦着脸问:“二爷,您老把账目交给我,我是不是要把会馆欠您老的四十五两给补上?”
  “这是自然,我身无长物,你要是不把这银子给补上,来年我连回乡的盘缠也没有。我好歹也是个举人,总不能就这么客死他乡吧。”
  韩秀峰可不想掏这个银子,忍不住问:“二爷,咱们这会馆只出不进不是个办法,这么下去维持不了几天,要不把这院子卖了吧!”
  “不能卖,别说我们做不了这个主,连吉老爷也不敢说这话。”
  “二爷,这个首事我做不了,您老还是另请高明吧。”
  “你都已经答应了,当着吉老爷面答应的!顾老爷在信里夸你为人耿直敞亮,咋能言而无信。”
  旧债没还,又添新债!
  韩秀峰咋也没想到会弄成这样,又不忍眼前这位老爷子客死他乡,合上账本道:“二爷,要不这样,您老不是要搏一把吗,又不急着走,这四十五两我先欠着,等您老确定要走时我再想方设法给您老凑。”


第一百零四章 会馆首事(一)
  费二爷把账本和一本登记簿交给韩秀峰,喊潘二进来帮着收拾东厢房里的东西,连同堆在堂屋里书一起搬到阳光最好的西边第三间房。他老人家就这么从重庆会馆的首事,摇身一变为进京会试的举子,甚至煞有介事地说要按会馆规约交二两银子的馆费,让从会馆欠他的四十五两里扣。
  韩秀峰被搞得啼笑皆非,只能硬着头皮当这个二房东,只能稀里糊涂背上四十三两的债。
  潘二也很郁闷,跑回来嘀咕道:“四哥,早晓得会这样,打死也不能答应他做啥子首事!”
  “生米已经被他老人家煮成了熟饭,现在说这些没用。”韩秀峰翻开登记簿,示意他磨墨。
  “写啥?”潘二好奇地问。
  “我们都不是京籍,全是从外地来的。二爷说官府会按月点卯,酌量分定日期,逐一查照循环号簿,详细诘问,不许容留来历不明之人。所以我们要把姓名、籍贯、来京事由登记造册,然后去找甲长,请甲长录入循环号册。”
  “四哥,你认得甲长?”
  “我跟你一样初来乍到,哪认得这儿的甲长,先登记上,登记好去找街坊邻居打听打听。”
  “这事交给我吧,我认得对门的黄大哥。”
  “行,先登记。”
  韩秀峰认认真真填好登记簿,让潘二带上五百文钱去找甲长,又去自个儿屋里取出几张从老家带来的信笺,回到堂屋给远在巴县的老丈人写信。
  婿秀峰跪禀。
  岳父大人万福金安,并向全家老小问好,秀峰于腊月初八抵京,持顾老爷书信下榻重庆会馆……
  写好一份,正为琴儿不识字就算专门给她写一封家书她也不晓得啥意思遗憾,外面传来叫门声。紧接着,一个身穿五品文官补服、头戴暖帽的官老爷跟着大头走了进来。
  “少爷,这位老爷问我是从哪来的……”
  大头话音刚落,刚进来的官老爷就紧盯着韩秀峰问:“你又是何人?”
  听口音就晓得是老乡,韩秀峰起身拱手道:“您是钱老爷吧,晚生韩秀峰,字志行,刚从巴县老家来的。费二爷年纪大了,又要为来年的春闱做准备,一心苦读圣贤书,便让晚生接替他照看会馆。”
  “你晓得我?”
  “费二爷提过您。”
  “你刚来就让你照看会馆,这么大事我咋不晓得!”
  “费二爷想着跟您商量的,结果等了一晚也没等到您。他老人家心急如焚,今儿一早带晚生去省馆办完印结,就带晚生去吉老爷府上禀报……”
  吉老爷都没反对,钱俊臣自然不好再说啥,低头看了一眼桌上墨迹未干的家书,好奇地问:“志行老弟,这么说你也是来会试的?”
  “让钱老爷见笑了,秀峰是冷籍,考不了功名,只能捐了个九品巡检,这次是来投供的。没想到费二爷一见着顾老爷的书信,就执意让志行接替他照看会馆。”
  “哪个顾老爷?”钱俊臣下意识问。
  韩秀峰抬头看看张贴在墙上的会馆规约:“当年倡建这个会馆,现已从江西道卸任回乡的顾老爷。”
  “我说博文兄和二爷咋放心把会馆交给你,原来是顾老爷的人。”钱俊臣一屁股坐到方桌前,笑看着韩秀峰道:“志行老弟,你既然是来投供的,那做这个有名无实的会馆首事只是权宜之计。”
  “这是自然,等缺一补上就得走马上任。”
  “补缺的事有没有眉目?”
  “早上去省馆办印结时托了张馆长,到底有没有眉目我也不晓得,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现而今只能等。”
  “张馆长的门路倒蛮广,只是他那么忙,不一定能把你的事放心上。”
  费二爷提醒过,眼前这位债台高筑,韩秀峰可不想被他绕进去,装作一副漫不经心地样子说:“让钱老爷费心了,我捐这个九品巡检没花多少银子,能补上自然好,补不上也没啥。这次来京城,一是碰碰运气,二是见见世面,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钱老爷您说是不是?”
  钱俊臣心想九品巡检,芝麻大点的官,别说不一定能补上,就算补上这个官做着也没啥意思,也就没再动帮韩秀峰想办法找门路的心思,而是话锋一转:“志行老弟,哥哥我遇到点事,急着用钱,你能不能借两百两给我周转几天。”
  一见面就借钱,一借还是两百两!
  别说费二爷早提醒过,就算没提醒韩秀峰也不会借,下意识挠挠脖子:“钱老爷,我要是有两百两,早拿去托张馆长帮我补缺了。不怕您笑话,也正因为没钱,我才答应费二爷帮着照看会馆,才做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首事的。”
  债主中午都找到了衙门,钱俊臣是被逼得没办法了,追问道:“志行老弟,没有两百两那你身上有多少?”
  “剩下几两饭钱,要是把那几两借给您,我今后吃啥喝啥?”
  “你是不相信哥哥!”
  “哪儿能呢,我是有心无力,爱莫能助。”韩秀峰不想跟他浪费口舌,干脆翻开账本,一脸为难地说:“钱老爷,就算您今儿个不回来,我这几天也要去找您。按规约您借住在这儿要交二两馆费,可从账上看你已经住三年了都没交馆费。”
  “不可能,我记得交了!”
  “可是账上没有,要不我去问问二爷。”
  钱俊臣咋也没想到韩秀峰居然拿着鸡毛当令箭,刚接替费二爷照看会馆就管他收馆费,立马站起身,阴沉着脸说:“费二老糊涂了,一定是忘了记账。”
  “钱老爷,二爷年纪是大了但不糊涂,您看看这账目,一笔是一笔,分明着呢。”
  想到费二个老不死的好像在院子里,钱俊臣不敢再狡辩,悻悻地说:“那就是我忘了,我还有点事,先走一步,馆费回头再说。”
  “钱老爷,别急着走,喝口茶呗。”
  “不喝了,”想到债主很可能又会登门,钱俊臣走到门口又回头道:“这几天我要在衙门里当值,跑来跑去不方便,我把行李收拾一下,搬到衙门附近去住。要是有人来找,就说我搬走了。”
  “今天就搬?”韩秀峰起身问。
  “今就搬,这会儿就搬!”


第一百零五章 会馆首事(二)
  钱俊臣说搬就搬,不过他在京为官这些年也没啥家当,就一床被褥和几身换洗衣裳。他搬走就能腾出一间房,韩秀峰没有拦也没再提馆费的事。
  结果刚把他送到门口,就见一个反穿着貂皮马褂的二十多岁男子,带着两个泼皮模样的大汉迎面而来。
  “钱老爷,您可真难找啊,您这是打算去哪儿?”
  “六爷,您咋亲自来了,您的银子我……我一时半会儿真凑不出,能不能再宽限几日,我一定想法儿凑上。”钱俊臣苦着脸哀求道。
  年轻的六爷探头看了看韩秀峰,摸出个鼻烟壶嗅了嗅,然后揉着鼻子道:“又求爷宽限,爷宽限过你多少回了?一次又一次,总是言而无信,你让爷怎么信你!”
  “六爷,我……我是真没那么多银子,真没办法。”
  “没办法就可以不还?”
  “一时半会儿真还不上。”
  “晓得还不上你还敢借!”年轻的六爷脸色一正,冷冷地说:“爷没功夫再跟你捉迷藏,眼看就要过年,没银子这年怎么过,这债不能再拖了。不管你想什么法儿,去偷也好去抢也罢,这银子今儿个必须还上!”
  一个大汉走上来,抢过钱俊臣肩上的包,旋即看着他笑道:“钱老爷,您这身官服值几十两。”
  “你们这是干嘛,把包还我……”
  “急什么急,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欠债不还你还有理了,要不要我家少爷陪你走一趟顺天府?”
  脸上有痣的大汉竟动手扒他的官服,另一个大汉打开布包,把被褥和衣裳扔了一地,就这么蹲在地上翻找里面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潘二正好回来,被眼前的一切吓了一跳,急忙顺着墙根走到韩秀峰身后。杜三也被惊动了,从屋里跑出来看到底咋回事。
  钱俊臣一介文官哪是大汉的对手,身上的官服转眼间就被扒了,抱着双臂哭丧着哀求道:“六爷,您把我官服扒走,我咋去衙门当值?您行行好,再宽限我几日。”
  “宽限你几日,再宽限就找不着你人了!”
  年轻的六爷话音刚落,蹲在地上的大汉突然站起身,举着一玉镯喊道:“少爷,这儿有个镯子。”
  “我瞧瞧。”六爷接过镯子,举到太阳下看了看,又用手指弹弹听声,旋即往怀里一揣:“姓钱的,这镯子值两把银子,就当先收点利息。”
  “怎么能只值两把银子!”钱俊臣急了,跑上去道:“六爷,这镯子是我娘留给我内人的,是我钱家的传家宝。这些年我不管遇到啥难事都不舍得拿去当,您行行好,把它还给我……”
  “想要镯子,拿银子来,把债还了就给你。”六爷回头看看另一个大汉手里的官服官帽,又轻描淡写地说:“官服作价十两,算上镯子,你还欠爷一百二十九两!”
  潘二眼尖,凑韩秀峰耳边道:“四哥,那镯子是好玉,就算在走马也能当四五十两。”
  韩秀峰揉着脸,不动声色说:“你可得看准了。”
  “看岔了算我的。”
  “晓得了。”
  见韩秀峰二人窃窃私语,年轻的六爷走上来笑道:“这位兄弟看着面生,敢问怎么称呼?”
  “鄙人姓韩,刚到京城没几天。”
  “难怪前几次来没见过,原来是刚来的,韩兄是来赶考的吧?”
  “让六爷见笑了,我哪有那学问,我是来接替费二爷照看会馆的。”
  “接替那个老家伙照看会馆,这么说韩兄是重庆会馆的新首事!”
  “正是。”韩秀峰笑了笑,又拱手作了一揖。
  年轻的六爷回头看看钱俊臣,似笑非笑地说:“韩兄,听口音您一定是从四川来的,跟钱老爷一定是同乡,现在又是重庆会馆的首事,钱老爷遇到难处,您可不能不闻不问,不然传出去会让人笑话的。”
  钱俊臣反应过来,连忙道:“韩老弟,我晓得你有银子,求求你看在同乡的份上,帮哥哥先垫上。”
  “钱老爷,您先把这个披上,千万别冻着。”韩秀峰既没答应也没拒绝,而是俯身捡起棉被递给钱俊臣,随即回头问:“六爷,钱老爷欠您多少银子?”
  “连本带利一百四十两。”
  韩秀峰一边招呼他进院子,一边笑道:“我以为钱老爷欠您多少银子呢,拢共一百四十两,至于弄得这么难看么。”
  “我也不想,但钱老爷总不还我能有什么办法。”年轻的六爷冷冷地说。
  “六爷,钱老爷官居和声署署丞,有官俸、有饭银,每月还能从印结局领十几两印结钱,您要是能宽限几个月,欠您的这一百四十两对钱老爷而言真算不上事。”
  “可据我所知,钱老爷不光借了我的银子。”
  “就算借过别人的也没啥关系,事有轻重缓急,可以让钱老爷先紧着您还。”
  “是啊六爷,过几天一领到官俸我就给您送去,领多少还多少,剩下的下个月,下下个月还,直到还清为止。”钱俊臣裹着被子急切地说。
  “钱老爷,您上次也是这么说的,结果等到今天也没见您还,再不追紧点,恐怕都找不着您人!”六爷跨过门槛,走进堂屋,大大咧咧坐到八仙桌边。
  韩秀峰一边倒茶一边笑道:“六爷真会开玩笑,钱老爷是借了您银子,但也不至于因为想赖您这点银子连官都不做。他十年寒窗苦图个啥,不就是为了做官嘛。”
  “韩兄,事到如今说这些没用,爷没工夫跟他捉迷藏。”
  “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老爷确实周转不过来,您就算逼再紧也没用,不如再宽限宽限。”
  “没得宽限,今儿个要是见不着银子,那就一道去顺天府。”
  对付债主,韩秀峰远比钱俊臣在行,坐下笑道:“见官容易,只是去见官又有啥用?不但钱老爷一样拿不出银子,而且这事要是传出去,搞得尽人皆知,估计今后没人再敢管您借银子。”
  年轻的六爷就是靠给京官放贷过日子的,岂能不晓得这个道理,正不知道该怎么往下接,韩秀峰接着道:“六爷,这么冷的天不能让您白跑一趟,要不这样,您把官服和镯子还给钱老爷,我先帮钱老爷垫四十两,剩下的一百两让钱老爷慢慢还。”
  年轻的六爷没潘二那从小在当铺柜上练出的眼力,不知道玉镯值钱,觉得这可能是眼前最好的办法,掏出玉镯笑道:“先还四十两也未尝不可,只是剩下的一百两怎么还,这利息又怎么算?”


第一百零六章 会馆首事(三)
  年轻的六爷漫天要价,提出月息三分。
  韩秀峰帮钱俊臣据理力争,敲着桌子道:“六爷,大清律对于钱债早有明文,无论官民,负欠私债,违约不还者,要按所欠钱数、违约期限递加笞杖。但对于豪势之人不经官司,强夺他人产业,也要杖八十。如夺人妻女,则要杖一百。如有奸占恶迹,那更不得了!”
  “韩老弟,您这是吓唬我?”六爷不高兴了,放下茶碗道:“再说爷强夺他产业了吗?夺他妻女了吗?”
  “我不是吓唬您,您也没强夺钱老爷的产业,更没有夺钱老爷的妻女,我是说收三分的月息,就是把钱老爷往绝路上逼!钱老爷不管咋说也是从六品的朝廷命官,要是因为还不上您的债出点啥事,您也讨不着好是不是?”
  年轻的六爷不想把钱俊臣给逼上绝路,沉吟道:“月息两分,不能再少!”
  钱俊臣是得过且过,光想着先过眼前这一关,见债主松了口竟悄悄拉韩秀峰的袖子,想见好就收,韩秀峰却像不晓得一般摇摇头:“六爷,依我之见年息两分差不多。您想想,钱老爷就那么点官俸和饭银,并且就像您说的有其它外债。您行行好,退一步,他想想办法至少能勉强把欠您的银子还上。您如果非要收两分的月息,这利滚利滚下去,让他咋还,到最后谁也讨不着好。”
  钱俊臣到底有没有钱,六爷最清楚不过,想到狮子大开口容易,但搞到最后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悻悻地说:“年息两分就年息两分,不过你得给他作保。”
  “六爷,我倒是愿意给钱老爷作保,但我不是专程来京城照看这会馆的,而是来补缺的。谁也不晓得这个缺什么时候能补上,要是很快就补上了,一补上就得走马上任,到时候您去哪儿找我?”
  韩秀峰不想再跟他磨嘴皮子,回头看看钱俊臣,接着道:“六爷,该说的我都说了,该做的能做的我也全做了,到底行不行您给句话。行,我就给您和钱老爷做个中人,帮你们重立借据。不行,您想咋办就咋办。要说同乡,京城的四川同乡多了,他们都不管我一个初来乍到的九品巡检凭啥管!”
  “行,不用你作保,立字据吧!”
  ……
  堂屋里生了炉子,潘二那会儿帮着磨的墨还能用,韩秀峰当着众人面重立了一份字据,把原来的那张要来扔炉子里烧了,旋即让潘二取来四十两银票,当着钱俊臣面交给年轻的六爷。
  没白跑一趟,年轻的六爷拿上银票和重立的借据打道回府。
  钱俊臣千恩万谢,要不是有潘二和杜三在,恐怕要给韩秀峰磕头。
  “钱老爷,别这样。”韩秀峰招呼他坐下,指指桌上的玉镯,直言不讳地说:“钱老爷,刚才那四十两不是在下给您垫的,而是长生帮您垫的。欠六爷的银子,您要还。欠长生的这四十两,您一样得想法儿还上。”
  “这是自然,这是自然。”钱俊臣急忙转身给潘二拱手作揖。
  “钱老爷,我们是同乡,就不用立啥字据了,这镯子让长生先收着,您啥时把银子还给长生,长生啥时把镯子还给你。”
  钱俊臣一直没把镯子拿去当,不是因为晓得这玉镯有多值钱,而是因为这玉镯真是祖传的,觉得拿去当却没银子赎回来会对不起列祖列宗,可现在已走投无路,只能答应道:“这是自然,这是应该的。”
  潘二岂能错过这个机会,冷不丁说:“钱老爷,我家少爷不宽裕,我一样没多少银子。而我们在京城是坐吃山空,要是没钱这日子真过不下去,所以您得给我个期限,我呢也不跟您算利息。”
  “两个月咋样?”
  “只能一个月,京城不管买啥都比老家贵,不管做啥都得花钱,我们身上的银钱只够花一个月。”
  钱俊臣还能说啥,只能咬牙道:“一个月就一个月!”
  潘二收起玉镯,一脸无奈地说:“钱老爷,我们就这么说定了,如果到时您还不上,我只能把镯子拿去卖,能卖多少是多少,卖多了不会给您退,卖少了我自认倒霉。”
  “行,就这么定。”
  “好,这事就这样了,”韩秀峰笑了笑,转身问:“钱老爷,接下来您有啥打算,今天还搬不搬?”
  不用再躲债主,并且搬出去一时半会也找不着地方住,钱俊臣不假思索地说:“不搬了,就住这儿。”
  “好,我让大头帮您收拾收拾。”
  刚刚发生的一切,费二爷在西屋听得清清楚楚。
  他怎么也没想到韩秀峰会帮钱俊臣出头,而且真帮钱俊臣解了燃眉之急,不禁翻出顾老爷的信又看了一遍。
  正感慨顾老爷所言非虚,就听见韩秀峰在外面问:“二爷,您老等会儿是跟我们一起宵夜,还是出去吃?”
  费二爷放下书信,拉开门走到院子:“跟你们一起吃,从今儿个开始跟你们搭伙。你放心,我不会白吃白喝,饭钱从会馆欠我的银子里扣。”
  “那我让大头多做点,”韩秀峰笑了笑,又回头问:“钱老爷,您晚上在哪儿吃?”
  正忙着铺被褥的钱俊臣连忙跑出来道:“我跟二爷一样,饭钱……饭钱先挂账,回头一道算。”
  “一道算,你拿啥跟志行算?”费二爷丝毫不给他面子。
  钱俊臣悻悻地说:“志行老弟,我就吃一顿宵夜,白天去衙门当值,捎午在衙门吃。”
  费二爷上过他的当,借给他五十两银子,他直到今天也没还,心想那五十两是打水漂了,禁不住嘀咕道:“眼看就过年了,再过几天衙门封印,大老爷们休沐,你去衙门有得吃吗?”
  “我们和声署又不是顺天府,逢年过节最忙了。”
  “这倒是,大过年得喜庆,没你们热闹不起来。”
  “二爷,钱老爷,这些都是小事,外面冷,我们进去坐,我还有点事想请教二位。”
  “啥事?”
  韩秀峰掀开帘子把二人请进堂屋,一边招呼他们坐,一边好奇地问:“二爷,像我们这样的会馆京城应该不少,您老晓不晓得人家是怎么经营的。”


第一百零七章 会馆首事(四)
  “志行,你是问像我们这样的府馆?”
  “嗯。”
  费二爷岂能不晓得韩秀峰为啥问这些,苦笑着说:“京城是有不少府馆县馆,不过大多是江浙、湖广、安徽、山西的,人家要么朝中有人,要么在京官员多,不光有试馆,还有铺面,在城外甚至有义馆。我们朝中没人,在京官员又只有这几个,跟人家没法儿比。”
  “行馆呢,我们重庆在京城有没有行帮,有没有行馆?”
  “更没有,”费二爷接过潘二端来的茶,无奈地说:“虽说我们四川乃天府之国,财赋占大清十分之一,被朝廷誉为不涸之财源。却向来少巨富,几乎没听说哪个州县有富商大贾。省内商户倒是活跃,不过大多是客籍,钱全被江浙、湖广、山陕商人赚走了,更别说在京城了。”
  “唉……我们四川人是不大会做生意。”想到巴县快成八省行帮的天下,韩秀峰失望的点点头。
  钱俊臣抬头道:“我们四川的商贾是不多,但也不是没有。”
  韩秀峰下意识问:“钱老爷,我们四川有没有在京城的商家?”
  “志行,能不能别再这么喊,且不说你也是官身,就我现在这样算啥子老爷。你要是瞧得起我钱俊臣,我们就以兄弟相称。”
  “行,以后就称呼钱兄。”
  “好,我们说正事,”钱俊臣抬头看看杜三,竟摇头晃脑地说:“泸州等地酿有小酒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谓之小酒;腊酿蒸鬻,候夏而出,谓之大酒!诗人墨客留有赞酒诗文,黄庭坚曰:江安食不足,江阳酒有余。杨慎曰:江阳酒熟花似锦,别后何人共醉狂,又曰:泸州龙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怀,横舟自成趣。”
  出口成章,果然有学问,可惜中了进士也做上了官却没赚到钱。
  韩秀峰暗叹口气,追问道:“钱兄,你是说有四川同乡在京城卖泸州的酒?”
  “正是,”钱俊臣喝了一小口茶,眉飞色舞地说:“去年春节省馆团拜,喝的便是泸州‘温永盛’的老窖。二爷,那天你也去了,你也喝过。”
  “想起来了,是有这回事,好像还有个啥典故。”费二爷沉吟道。
  “这我记得,”钱俊臣对去年团拜时喝过的美酒念念不忘,竟如数家珍地说:“这泸州老窖原来不是‘温永盛’的,最早是顺治朝一个舒姓武举,在陕西略阳带兵时发现当地的酒好喝,便多方探求酿酒诀窍。后来解甲还乡,把当地的万年酒母、曲药、泥样全用竹篓装上,聘请当地酿酒师傅,一起回泸州老家,在泸州城南选了一块泥质适合做酒窖的地方,恰好附近有一口‘龙泉井’,井水清洌而甘甜,与窖泥相得益彰,于是开设酒坊,试制曲酒,这便是泸州的第一个酿酒作坊——舒聚源!”
  提到武举,杜三来了兴趣,禁不住问:“后来呢?”
  “在舒家子弟苦心经营下,‘舒聚源’之名开始在我们四川乃至云贵传开。可惜到雍正朝时,舒家第八代当家的子弟败家,竟把窖池卖给泸州另个一酿酒世家——温家,‘舒聚源’就此更名为‘温永盛’。温家历代子孙秘方研制,苦心经营,‘温永盛’老窖也从此名扬天下。”
  韩秀峰能喝点酒但不馋酒,打听这些更不是想找酒喝,紧盯着他问:“钱兄,这么说‘温永盛’在京城有分号?”
  “分号倒是没有,我们去年能喝上‘温永盛’的老窖,是因为温家有个子弟想在京城打开销路,不晓得走了谁的门路,竟把他家的酒送到了我们四川会馆的团拜宴上。”
  “晓得他住哪儿吗?”韩秀峰追问道。
  “这就不晓得了,不过也不难打听,京城没有泸州会馆,但有泸县会馆,想晓得他还在不在京城,明天去泸县会馆一问便知。”
  “钱兄,除了泸州温家,你还晓得有谁在京城做生意的?”
  “有一个做桐油生意的商贾,成都府人氏,姓啥叫啥我忘了,不过我晓得他住哪儿。”
  费二爷忍不住问:“你咋晓得的,是不是找人家借过钱?”
  钱俊臣不高兴了,竟拍案而起:“二爷,我钱俊臣不管咋说也是读书人,还是赐同进士出身。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就算饿死也不至于去跟一个商贾低头,去做这有辱斯文之事!”
  “那你还跟伊六借钱。”
  “伊勒根又不是商贾,他爹在内务府当过差,他哥是礼部的笔帖式,他自给儿也捐个七品顶戴,跟他借钱不丢人。”
  杜三心想你都这样了还瞧不起商人,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韩秀峰想的却是怎么才能把欠费二爷的四十多两银子赚回来,顺带着再赚点生活费,又好奇地问:“二爷,团拜是咋回事?”
  “每年春节,各省会馆都要设宴,在京大小官员都会参加,平时不能带家眷,团拜那天可以。不但能共叙乡谊,不但有酒席吃,还有戏看。一年到头,数团拜那天最热闹。”费二爷顿了顿,又笑道:“去年团拜时钱老爷诗兴大发,还作了一首诗,赢了个满堂彩。”
  “是吗?”韩秀峰笑问道。
  这是钱俊臣最得意的一件事,竟一脸陶醉地吟道:“尘封锁钥应手开,百年哀惋暗伤怀。两朝会馆兴与废,四海乡朋去复来。智辟城南悲喜路,慧开京畿浮沉载。掩卷回眸楼高处,当年桑梓为谁栽!”
  韩秀峰不会吟诗作对但不意味着不懂欣赏,拱手道:“好诗!钱兄大才,真是一首好诗!”
  “让老弟见笑了,那天是多喝了几杯,有感而发。”
  “好诗好诗,钱兄,今年我们重庆会馆也要设宴团拜,届时请你再作一首,作完我为你勒石立碑。”
  不等钱俊臣开口,费二爷就惊诧地问:“我们这破落会馆也团拜,志行,你不是在说笑吧?”
  “二爷,我不是在说笑。”韩秀峰摸着下巴,笑看着众人道:“过年,一定要热热闹闹,我不光要请二位,不光要请吉老爷、王老爷,还要请在京做生意的四川同乡。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这事得劳烦您二位帮着打听,打听到之后我再一一登门发请帖。”
  “志行,你打算请商贾!”费二爷一脸不可思议。
  “不管咋说都是同乡,请他们过来共叙乡谊多好。”韩秀峰看着斑驳的墙壁,凝重地说:“我们不会白请,他们更不会两手空空过来,如果能请到十几二十个在京城做生意的四川同乡,不但二位不用再担心馆费饭钱,说不定还能筹点银子把这院子翻修一下。”
  费二爷喃喃地说:“真要是请他们,他们说不定还真愿意出钱,只是这么做有辱斯文,这么做不合适。”
  “二爷,我们这儿好歹也是府馆,可您瞧瞧破成啥样,再不筹银翻修就要塌了。您老是第一任首事,我是第二任,要是会馆就这么在我们手里荒废掉,对得起倡建会馆的那些前辈吗?”
  韩秀峰抬头看看张贴在墙上的规约,接着道:“事急从权,顾不上那么多了。设宴的事我来张罗,钱兄,劳烦您这几天帮我去打听有多少在京从商的四川同乡,打听他们都做啥生意,打听他们都住在啥地方。二爷,吉老爷那边只能靠您老了,无论如何也得把他请来,他不来这事办不成。”
  翰林是文曲星下凡,谁不愿意跟翰林老爷一起吃饭。
  费二爷岂能不晓得韩秀峰打的什么算盘,苦着脸道:“志行,我晓得你是为了会馆,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也不怕丢不丢人,但吉老爷跟你我不一样,你想想,他身份那么尊贵怎么可能跟一帮商贾坐一起称兄道弟、把酒言欢。”
  “二爷,别人我不晓得,您老我是晓得的,您一定有办法说服吉老爷。”
  “好吧,我试试,他要是不来我也没办法。”
  “行,先试着问问。”韩秀峰笑了笑,又回头问:“钱老爷,您这边没问题吧?”
  钱俊臣想了想,欲言又止地说:“志行,愚兄的处境你是晓得的,我可以帮你去打听,团拜那天我也可以帮你招呼那些个商贾,我就想跟你商量个事。”
  “啥事,但说无妨。”
  “要是能筹到银子,能不能先借四百两给我。等有了钱我就还上,等我还上之后你再翻修会馆。”


第一百零八章 重桑梓敦乡谊(上)
  会馆本就是给进京赶考的重庆府籍举子和进京补缺的重庆府籍候补官员提供住宿,给在京的重庆府籍官员联络感情、举办团拜、解除危难的地方。
  会馆要是能筹到银钱那也是重庆士林的银钱,谁要是敢明目张胆贪这钱,会被重庆士林所不容!
  韩秀峰不想有家不能回,更不想让远在巴县老家的亲人被顾老爷等士绅戳脊梁骨,不会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贪,只想借这个机会混点在京城的生活费,所以既没答应钱俊臣借钱的请求,也没一口回绝,而是借口团拜筹银的事八字还没一撇敷衍了过去。钱俊臣却看到了希望,连宵夜都顾不上吃就跑出打听。
  他前脚刚走,费二爷就把韩秀峰拉到西屋,关上门道:“志行,吉老爷那边我可以帮你去说,但不能就这么去!”
  “二爷,您老到底想说啥?”韩秀峰坐下问。
  “吉老爷的年俸和禄米加起来也就一百多两,小户人家一年有二三十两这日子也能过下去,可对吉老爷而言一百多两却是入不敷出。全家的衣食住行,场面上的人情往来,奴仆的犒赏,全眼巴巴指望着那点俸禄。”
  费二爷轻叹口气,接着道:“尤其与同僚的人情往来,且不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就风雅同好们隔三岔五举行的文酒之会就让他不堪重负。花朝节、上巳节、端午节、重阳节、苏轼生辰、欧阳修生辰、不定期的夏日消夏集、冬日的消寒会,还有送别的祖筵离亭、偶尔的出游遣兴,每次聚会都要纵酒赋诗,这文酒风流背后都是沉甸甸的开支!”
  韩秀峰下意识问:“二爷,您老是说吉老爷手头紧?”
  “何止紧,他为维持下去,只能靠典当、借贷,借的钱比钱俊臣还多。”费二爷一边收拾旧书桌上的书,一边苦笑道:“每到年关便是还旧债、借新债的时候。他常常写诗抒怀,曰:随手千金都散尽,又书新券买明年。又曰:退笔如飞删旧债,明年书券又重新。”
  韩秀峰喃喃地说:“我晓得他过得清苦,没想到会如此窘迫。”
  “他年年借债度日,早已债务缠身!”费二爷长叹口气,无奈地说:“从馆选上翰林到现在,他已经搬过两次家。原来住在官菜园,后来官菜园房租升高,他无力承担,只能搬到北半截胡同。”
  “二爷,我晓得您老的意思了,您老可以跟吉老爷说,要是这次团拜能筹到银子,就请他作一篇《募建重庆会馆引》,勒石立碑,以谢顾老爷等前辈。”韩秀峰顿了顿,又说道:“您老放心,这润笔钱自然是不会少的。”
  费二爷笑道:“有你这话我就好跟他开口了。”
  “劳烦您老了,这么冷的天还得让您老跑一趟。”
  “应该的,说起来惭愧,我照看会馆这些年竟一事无成。”费二爷拿起顾老爷的书信,感叹道:“志行,顾老爷所言非虚,你果然耿直敞亮,果然重乡谊!”
  “您老千万别这么说,要不是有顾老爷提携也没我韩志行的今天,况且今后还需您老和吉老爷等前辈同乡提携。”
  “好好好,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
  吃完宵夜,费二爷打着灯笼去找吉老爷。
  外面飘起小雪,他那么大年纪韩秀峰不放心,让大头陪着他去。
  杜三官不大谱儿不小,吃完宵夜便洗脚上床睡觉,潘二和韩秀峰一起收拾好碗筷,回到堂屋点起蜡烛算账。
  “四哥,这京城的东西比我们巴县贵得不是一点两点,买一升糙米竟要二十六文,一斤面也得二十文,一个人一个月少说也得吃二十斤粮,光吃粮一个人一个月就要六百文!”
  潘二把今天的花销记进账本,又抬头道:“豆油一斤要八十文,花生油更贵。鱼四十八文一斤,猪肉一斤要五十五文,鸡蛋论个儿两文一个,论斤也要三十来文。便宜的好像只有白菜,十文能买一堆……”
  “京城居,大不易!”韩秀峰轻叹道。
  潘二回头看看身后,合上账本问:“四哥,你下午跟二爷和钱老爷说过年我们也设宴团拜,要请多少人,要花多少钱,这花出去的钱能赚回来吗?”
  韩秀峰心想原来他担心的是这个,难怪吃宵夜时欲言又止,不禁笑问道:“潘兄,你家是开当铺的,要是有好几个官老爷请你爹去吃酒,其中还有翰林老爷,你爹会不会去?”
  潘二不假思索地说:“要是有翰林老爷请吃酒,我爹不晓得会有多高兴,一定会去。”
  “这就是了,我们这次不光请吉老爷、王老爷他们,也请在京城做买卖的同乡。他们平时想巴结官老爷都巴结不上,我亲自登门送请帖,他们一定会跟你爹一样会觉得有面子,一定会来的。”
  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不过这酒不是白吃的,想跟吉老爷他们把酒言欢,一家至少得出一百两。想求官老爷写幅字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得加钱。吉老爷是翰林,一幅字怎么也得一百两,王老爷、钱老爷的字一幅也得五十两。”
  “举人老爷的字呢?”潘二禁不住笑道。
  “费二爷的字二十五两,省馆总揽印结具保,我们也不能白照看这会馆,趁过年帮我们重庆府的老爷们卖几幅字,帮老爷们赚点润笔钱。”
  “这钱赚来还不是要给他们!”
  “在会馆写的字就归会馆,赚到钱也是会馆的,这是规矩,老爷们不好意思要,但我们也不能一点也不给。”
  “怎么给,给多少?”潘二急切地问。
  韩秀峰沉吟道:“要是真能筹到几百两,多多少少借点给钱老爷,吉老爷和王老爷那边要给点润笔费,反正要留下一半修缮会馆。”
  潘二何等精明,岂能不晓得韩秀峰打得啥算盘,嘿嘿笑道:“对对对,会馆这么破是该修修了。房顶要修,墙要刷,桌椅板凳也要添置,里里外外全要修一遍!”


第一百零九章 重桑梓敦乡谊(下)
  翰林院检讨吉云飞生活困顿,这些天过得心神不宁,一有风吹草动便以为是债主登门,连诗情也大为衰减。写下一句“忍饥辞债主,烹雪祭钱神”便写不下去了,搁下笔独自坐在炉边发呆。
  有人深夜来访,吉云飞吓一跳,以为又是债主。直到老仆把费二爷领进书房,他才松下口气。
  “初名兄(费二爷的字),你咋又来了?”
  “博文,我去而复返,是想跟你商量个事。”费二爷看看桌上那半截诗,坐下道:“下午不是让刚来京城的韩四接替我照看会馆吗,没想到顾老爷所言非虚,这韩四做事果然四平八稳,为人耿直敞亮且重乡谊……”
  费二爷把下午发生的事一五一十慢慢道来。
  吉云飞倍感意外,紧盯着费二爷问:“他想设宴邀请在京商人,想以此筹银修缮会馆!”
  “他晓得大家伙这日子过得困顿,也想借此筹点银钱……”费二爷说完润笔钱的事,生怕吉云飞不答应,又指指桌上的半截诗:“博文,今年不同往年,西南用兵,户部无银。我看朝廷是不会下旨赏借半俸,供京官度年之用的。而你与我又不同,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你拖家带口,不能让夫人和几个娃跟着饿肚子!”
  “初名兄,我岂能不晓得你的良苦用心,但这事非同小可,与一帮贩夫走卒把称兄道弟、把酒言欢,要是传出去,让我怎么在同僚跟前抬头?”
  “这又不用你出面,一切由韩四去张罗。”
  “可是……”
  “别可是了,”费二爷紧盯着他双眼,语重心长地说:“省馆团拜也会请几个商贾,我们府馆团拜请几个商贾又有何妨。再说团拜那晚又没外人,就我们几个重庆人和几个在京做买卖的四川同乡。你不说,我不说,又有谁晓得?”
  “省馆团拜是会请几个商贾,不过全是捐了顶戴的!”
  “捐了个官他们就不是商贾了?何况这不是为你我私利,而是为筹银修缮会馆,就算传出去别人也不会笑话的。”
  吉云飞心想为修缮会馆筹银这倒是个好借口,再想到这年关确实不好过,顺水推舟地说:“既然韩四愿意出面张罗,会馆又的确要筹银翻修,那就让他去张罗吧。”
  “团拜那天你一定要赏光!”
  “行,定下日子跟我说一声,那天我去便是。”
  ……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
  费二爷说吉老爷答应来会馆参加团拜,钱俊臣更厉害,不但打听到去年给省馆送酒的泸州温家子弟仍在京城,还人托人打听到另外七个在京做买卖的四川同乡。据说买卖做得都不小,都是腰缠万贯的主儿!
  韩秀峰乐得心花怒放,也忙得不亦乐乎。
  先是买了些糕点,跟着自来熟的潘二,以重庆会馆首事身份拜访街坊邻居,顺便提前跟街坊邻居借桌椅板凳和锅碗瓢勺,不然团拜那天没法儿招待贵客。
  办完这件事便让潘二带着大头上街转转,让他们先货比三家,看哪边的鸡鸭鱼肉便宜,等团拜前一天再带银钱去采买。他自个儿则同费二爷再次赶到省馆,找张馆长打听补缺的事。
  这才过去两天,上下斜街上不仅卖各类年货的商贩越来越多,不光年味儿越来越浓,连街上的人也比前天来时多了,而且一听那天南海北的口音就晓得是从各地来京城赶考的举子和举子的家人。
  江浙、湖广、安徽和山西等省馆虽称“试馆”,但进京会试的举子并不住在省馆,而是住相应的府馆、县馆。省馆只是举行团拜、办理印结、联络乡谊、婚丧嫁娶宴请的地方。
  四川在京城没几个府馆,县馆更少,所以来自成都、保宁、顺庆、叙州、夔州、龙安、宁远、雅州、嘉定、潼川、绥定等府厅的举子大多住在省馆,一时间人满为患,许多穷困潦倒的京官又蜂拥跑来打秋风,把张馆长忙得焦头烂额。
  韩秀峰和费二爷在办理印结的花厅里等了近半个时辰,张馆长才满头大汗地走了进来,一进来就苦笑道:“初名兄,志行老弟,让你们久等了。他们这些个举子,早不来晚不来,偏偏赶一块儿来,瞧把我给忙的,幸亏两三个月前就开始做准备,不然我恐怕要忙得连饭也吃不上。”
  费二爷起身笑道:“他们千里迢迢进京,这一路上不能没个照应。个个约帮,一起出发,自然一起到。”
  “这倒是,对了,你们重庆府的举子到了没有?”
  “还没有,一个也没到。”
  张馆长招呼二人坐下,好奇地问:“晓得这次来几个吗?”
  “三五个应该有吧,具体来几个我真不晓得。”
  “三五个就算了,要是只来一两个,就给我腾出几间房,我这边实在住不下,为了给他们腾房,早上又劝走一个候补道台和一个候补知府。好在有约在先,他们也不好说啥。”
  韩秀峰连忙道:“张馆长,重庆府到底会来几个举子,我们这会儿心里也没数,而且我们府馆您是晓得的,拢共就那几间房……”
  “我晓得,我就是随口一说。”张馆长一边招呼他们喝茶,一边笑道:“志行,你那方砚台我昨晚给杨大人送去了,杨大人说正合适,打算明儿一早去贤良寺拜访两江总督。”
  “合适就好,合适就好!”韩秀峰禁不住笑了。
  张馆长点点头,接着道:“补缺的事我也帮你跟杨大人提了,杨大人也应承了。不过这事急不来,转班、补班、改班、调班、升班……不管啥缺都有班次,规矩森严,全有章可循,现而今只能先帮你排个班,等年后再想法儿帮你往前头排。”
  “让张馆长费心了,我不急,我可以等。”
  “张馆长,班次是排上了,到底补啥缺杨大人有没有说?”晓得韩秀峰不太好开口,费二爷帮着问道。
  张馆长轻叹口气,无奈地说:“初名兄,别人不晓得你是晓得的,巡检这个缺数盐道、河道巡检最肥。盐政巡检虽说归户部题选,河道巡检虽说归工部题选,然后移文吏部报备,但事实上连户部和工部也不太好去争,而是两淮盐政和河道总督们说了算。”
  “这么说盐道巡检和河道巡检没希望?”
  “没有,不过你们放心,有杨大人在,志行早晚能补上个好缺。”


卓牧闲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