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美国唯一的选择
作者:华丽的虚伪|发布时间:2024-06-29 02:22:44|字数:7475
对待新的技术和经济转变点,美国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主流经济学家们已经做出的应对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减税加投资军事、投资基础设施、新技术。
当年里根政府为了培养企业发展的自身动力,第一次在美国历史上大规模地开展减税行动,取消了对企业的诸多严格管制,保证企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并通过增加国防开支、实施星球大战计划,来带动国内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相比之下,奥巴马政府的举措目标更为明确,在减税的同时,更多的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技术的研发。
到了现在的希拉里政府,主要精力开始集中在后两个方面。
其中一个方面需要美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处在转变期的美国,国外投资发挥着两重关键作用。
一是若想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就意味着要有大量资金接盘已经相对落后的产业,促进社会就业,使得新解放的资源可以布局到新兴产业当中,为新技术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是在经济衰退时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必然导致财政赤字的不断攀升,如果要避免赤字对通货膨胀的带动作用,必须以出售国债的方式弥补赤字,外国资金无疑是主要购买力量。
在里根时代,美国吸引的投资方主要是日本,一方面出台法案鼓励外商投资,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手段,鼓励日本企业主动或被动地到美国投资。比如1981年美国要求日本自动限制对美国汽车出口后,导致日本各大汽车公司为绕开限额,都必须选择到美国投资工厂以维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
到了奥巴马政府,中华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奥巴马政府的目光自然转向了中华。一方面,美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欧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从根本上造成中华只有美国国债一个方向可投的局面,另一方面,提高中华商品对美出口的贸易壁垒,这都将最终导致中华对美国投资金额的大幅上升,以保障美国产业升级的完成。
这方面希拉里只需要继续延续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便可继续完成美国重要的转型工作,但这也需要希拉里政府上心去维持与中华的关系。
而真正需要希拉里政府去完成的工作是最后一个,那便是强硬的对外政策,希拉里之所以当选美国新总统,与她一贯的对外强硬作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国内经济疲软、国际格局急剧变动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仍要维护美元霸权,利用一切手段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仗军事上的强硬。冷战时期美国政府为了遏制苏联不断崛起的势头,不惜与西欧盟国关系恶劣,他们认定苏联不会采取激烈手段反应,肆无忌惮地对其实行军事上和经济上的高压制裁,造成苏联国内经济情况的不断恶化。
不过,面对崛起的索马里,当年对付苏联的那套办法是无法复制的,希拉里政府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继续保持美元霸主的地位。那就是拉拢更多的国家,用美元和经济捆绑这些国家,再辅以军事上的强大,让越来越多的国家离不开美国。
就目前来说,希拉里政府的这种手段无疑是成功的,印度在短短几年的时间,便成为美国最坚实的伙伴国,美国将大量的美元投放在印度,帮助印度完成工业和基础建设,而印度购买大量的美国国债,承担着美国经济风险。
并且在军事上,印度也开始依赖于美国,虽然印度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的造船工业,但依然有太多的技术和设备需要从美国进口,就算是让印度洋骄傲的计算机产业,也需要美国人的支持。
一旦美国停止了对印度的技术支援,那现在印度所谓成长起来的军事工业,将会彻底熄火,印度海军的五个航母战斗群,三艘小鹰级恐怕就要用拖船拖回印度。
当年奥巴马之所以放心的把技术和航母都送给印度,就是对准了印度人的命脉,牢牢掌握所有技术的关键点,让印度人不得不依赖美国,否则印度的工业就是没有办法运转,航母也只能待在港口生锈。
而渐渐习惯了强大起来的印度人,也自然不可能愿意回到当初那种全部都要依靠世界的地步,虽然现在依然要依赖美国,但其他大部分的东西,印度都可以完成自己生产。
也正是有了印度,再加上北约,美国才能够继续保持现在世界霸主的地位,当然,这也离不开美国自身的快速发展,对外强硬离不开军事支持,拉拢其他国家只是外力,强大的自身才是一切的保障。
六年的时间,索马里有三艘超级航母加入海军战斗序列,并且第四艘超级航母即将下水,而美国也不输多少,六年的时间,三艘福特级也都完成了下水工作,并且开始了下一阶段三艘航母的建造准备工作,第四艘福特级航母的舰身模块已经生产完毕,正在组装阶段。
可以说,光海军方面的发展美国只是比索马里慢一点,而且这还是在非战争期间的建造效率,一旦美国进入全面战争状态,完全有能力一年打造一支福特级航母战斗群,甚至会更快。
可是为了寻求对索马里的军事优势,如今美国军事支出已经达到了上万亿美元,除了研究费用之外,用以直接采购军事装备的费用,就达到每年四千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军事支出,让希拉里政府也面临国内巨大的压力,虽然经济和技术转型过程中是成功的,提高了就业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依旧保持世界最大军事集团和经济体的头衔,但上万亿的军事支出,也让这个超级强国感受无比庞大的压力。
就现在美国国内的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危险的境地,就业矛盾,贫富差距矛盾,税收矛盾,种族矛盾,日趋减少的福利……等一系列美国政府体制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让希拉里政府不得不考虑军备竞赛进一步会带来的恶劣后果。
不得不说索马里的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极端不对称,让美国看到彻底拖垮索马里的可能性,但事实却进一步的告诉美国,索马里军事发展迅速,但却与国内经济没有冲突,在李岚的身后有一个小金库,正是这个神秘无比的小金库支撑索马里那支庞大的军队。
美国一再估计李岚承受的极限,但结果一次次让美国失算,以至于发展到,美国逐渐成为这场军备竞赛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国家。
这是美国无法接受的,当初依靠军备竞赛美国成功拖垮的了苏联,现在美国却面临被拖垮的窘境,希拉里麾下的智囊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索马里曾经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并未根本损伤到索马里军队的元气,反而一次次战争令其壮大。还有一点,他们更不知道李岚承受的极限,如此盲目的进行军备发展,实为不智。
论起军备竞赛,美国人经验自然无比的丰富,美国和苏联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冷战过程,终于以苏联的解体出局而告终。苏联的解体是不是被越来越高调的军备竞赛拖垮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对比现在的索马里,当年的苏联其实更加不好对付,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苏联经济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石油和钢铁的产量一度超过了美国。但勃列日涅夫于是高估了形势。利用美国的战略收缩之际,在中东,中美洲和非洲进行渗透,甚至出兵阿富汗。美国忍无可忍,终于很快又抡起了经济大棒,在1979年对苏联进行一轮严厉的制裁,包括冻结约1.55亿元对苏高级技术出口的申请,终结对苏联的谷物出口,等等。在军事和政治不占压倒优势的情况下,经济优势就是打破平衡的砝码。而苏联因为战线太广,经济困难过大,尤其是小小的阿富汗战争,更使苏联经济失血过多,四百多亿扔在了阿富汗,伤的不轻。
军事输出和扩张行动从来都是军备竞赛的发展性必然。拥有武力的强权政治,绝不会满足于光秀肌肉,而是要非得折腾到严重肾亏为止。没有强有力经济支撑的军事扩张必然是短命的。经济发展的弊端在苏联已经是隐存已久的疾患,苏联的军费开支超过了美国,这意味着苏联开动了没有刹车制动的高速战车。而长时间漠视民生的后果也造成了越来越广泛的政治离心心理。
苏联解体的教训,已经让美国看到未来的危机,同样的超大的军费支出,同样的巨大的国内社会矛盾,同样不满足于秀肌肉,当初伊拉克战争更有几分当年苏联折戟阿富汗的征兆。
幸好现在的美国拥有当初苏联所不具备的强大经济支撑,索马里也无法对美国进行致命性的经济打击,还拥有许多强大并且可以分摊压力的盟友。这可以说是美国依旧可以支撑下去的资本,但这种凌驾于其他国家上的经济和军事资本,却不是用来军备竞赛上的挥霍。
接任美国大权的希拉里政府,自然不可能让美国走上不归路,否则不需要战争来葬送美国,国内外巨大的矛盾,足以摧毁雄踞世界达近世纪的美国。
然而,当美国人开始思考如此结束或者缓解这种军备竞赛的时候,美国上下这才幡然醒悟,原来从一开始这场军备竞赛,压根就不是他们挑起来的。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想要维持这种军事优势,不得不采取稳固军事优势的办法,达到军事战略上的优势。在这场军备竞赛中,美国是不得不迎战,是否停止无止境般的军事装备建设,源头是在索马里,而不是在美国自己身上。
这也带来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美国想要结束这场军备竞赛,但李岚却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发展。留给美国只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不应战,看着军事战略优势被索马里夺取,进行被动性防御战略。
另一个选择就是来一场战争,一场彻底结束这种无休止军备竞赛的战争。这种选择符合一贯的军事发展规律,说得简单一点,军备的发展到了索马里和美国这种地步,已经不是为了满足防御,而是为了满足进攻,既然是以进攻为最终目标,那就把这种进攻的欲望释放出去。
关于做出如何选择,美国上下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当李岚出访伊朗,并且做出将航母送给伊朗的决定后,就等于是逼美国做出决定的时候。
美国将压力转接到盟友身上,现在索马里也这样做,美国的优势又被进一步的削弱。最令美国忌惮的是,这几年的时间,索马里正在一步步加强和南美国家的往来,李岚的外交方向,正在快速朝南美倾斜。再这样发展下去,美国将来的优势会越来越小。
一旦等到所有优势都开始丧失后,留给美国的选择就只有一条了,那就是不归路。
不归路美国自然不会走,类似当年对苏联的经济制裁美国也无法复制在对索马里政策上,战略防御也不符合美国长远发展之路,结果留给美国只有一个选择,释放出军事压力,并且还可以借此转移国内矛盾。而且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式,美国需要一次重塑国际体系的机会。
不过,这也并不等于美国要亲自参与新的战争。摆在美国面前的机会很多,索马里有了今天如此巨大的威胁,主要来至一个人,那便是李岚。没有李岚的索马里,就等于被关进笼子的猛兽,虽然依然具备强大的杀伤力,但已经威胁不到美国。
然而,要想把这头猛兽关到笼子里,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说不定会伤到自己。甚至也有可能演变到,美国自己直面对猛兽的怒火。
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拉里在很早就做出了选择,这一切就快到来了。
第872章
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也是中东最强空军以色列空军总指挥部,历次中东战争以及对巴勒斯坦地区空袭的命令,都是来至这里,特拉维夫空军指挥中心,可以说是以色列强大空中力量的大脑。
该大脑控制住以色列两千多枚防空导弹的发射,控制着七百多架战斗机的一切作战命令,管辖以色列全境共四十七个空军基地的一切日常训练和出战。拥有直接发起动员预备役的权利,所有接到动员令的预备役飞行员,必须在二十四到三十六小时,前往各个空军基地报导,并且立即投入到实战中。
同样这里也是以色列国家战略防御最高级别所在,大量的空军飞行员也都居住在这里,拥有全以色列最完善的军事生活机构,也拥有一切都按照军方标准的生活准则。
作为常规战略力量的以色列空军,这里就是国防的根本,是绝对不能够出任何丁点问题的。
现在的以色列空军也有了巨大的发展,随着索马里大量的武器出口叙利亚和伊朗、巴勒斯坦,以色列也花费巨资购买了F-35战机,并且继续扩大原有的F-16和F-15战机的规模,加大飞行员的训练规模。到现在,以色列已经可以做到在三十六个小时内,组织起上千架战斗机的作战规模,三十六小时内可投入作战的架次可达六千架次……
太阳的余晖从战机上缓缓消失,偌大的空军基地内开始亮起璀璨的灯光,空管指示灯一步步的开始为夜间飞行的战机指引起降。
飞行员生活区,劳累一天的飞行员们脱下厚重的飞行员,终于可以和家人坐在一起,好好享受下家庭的温暖。
尽管在这里不能烧烤,不能吸烟不能喝酒,更没有外面诸多娱乐设施,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并没有因为种种规矩和失去生活的色彩,军营生活的色彩,依旧可以给他们带来家的欢乐。每个礼拜的酒吧生活,也是所有人最期待的,因为今天所有非执勤的飞行员,都可以享受到酒精带来的欢愉。
今天便是大多数人期待的酒吧之夜,虽说同样也只有一部分非执勤和战备执勤的飞行员,可以享受美酒和女人,可也正式这种长久等待中的一次放纵,让每次的酒吧之夜活动,都十分的热闹。
毕竟长年累月待在这里面,有些情绪总要释放出来,今天也是很多人放肆的时候,就算是宪兵很多时候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相同的氛围,居住区的一角,三三两两的飞行员结伴而来,走进一栋封闭式的建筑内,外面有执勤是士兵检查每一个进入里面的人,并不是检查是否有外人混进来,而是检查是否有执勤的士兵违反纪律。
这种事情经常发生,高强度的训练飞行和紧张的空中飞行,让很多飞行员对这里的憧憬无限放大,不少战备执勤的士兵,也经常混进来。这才有了这道岗哨。
与外面安静的环境相比,一进到里面便充斥着各种酒精的味道,当前还有女人的香水味,这些女性都是生活在家属区的飞行员家人以及女兵,当然还有最劲爆的音乐。
彼得已经在这个基地待了三年多的时间,不过他并不是飞行员,而是空管中心的通讯负责人,这里并不单单是飞行员的们的天堂,也是整个空军基地内其他部门的天堂。
和空管中心的一些同事结伴而来,走进酒吧内,里面已经嗨翻天了,好不容易挤到吧台边上,忙碌的调酒师满头大汗的歉意说道:“伙计们,稍等片刻。”
彼得等人则是十分熟络的叫喊着:“哦伙计,昨天肯定是被榨干了,这才刚开始,看你一副手软的样子。”
“冲着你们这句话,等下让你们尝尝我最新的杰作,保证让你们彻底燃烧起来。”调酒师一脸的坏笑,不怀好意的表情尽显无遗。
“得了吧,你有多少斤两,我们还不知道吗?”彼得旁边,便有人不服的叫到:“又是什么名堂,别又是虚有其表。”
“我的新杰作叫做——直上云霄,相信我伙计们,会让你们爬出这里的。”调酒师娴熟的将调好的递给侍者,弯腰从吧台下拿出一大箱花花绿绿的酒瓶子,还拿出一个大号的调酒杯,说道:“看我表演。”
各种颜色的酒依次被倒进调酒杯中,很快就汇集了七种颜色的酒,调酒师这才开始拿起调酒杯,双手眼花缭乱的飞舞起来。
看到如此一幕,彼得身旁的几个人眼中这才多了几分的期待,注视着调酒师的表演,然而他们都没有看到,在彼得的眼中多了一切莫名的东西,从他听到调酒师说出直上云霄这四个字之后,这种反应就出现了。
很快一杯杯翻着七彩颜色的鸡尾酒就出现在他们面前,彼得第一个拿起酒杯,高喊:“干杯。”
杯子全部见底,彼得等人脸上很快就出现了一丝潮红,今天的节目就此开始……
半个小时后颠着步伐,彼得来到酒吧的厕所内,将口中一个小小东西从嘴里吐出来,看着手上被塑料纸包裹着小小芯片,他的脑袋一片清明,心道:该死的任务,早点结束吧……
半夜回家的钟声响起,带着浓浓酒气的人成群结队从酒吧中罗贯耳出,跟着回家的队伍,彼得一路上和战友们有说有笑,然而等他到达家里,将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中的时候,脸上朦胧的醉意消失了,换之是深深的疲惫之色,一种由内而外的倦意,发自内心。
打开墙壁上的电视机,频道只有很少的几个,而且一旦到了下半夜,所有的频道都会重播白天的新闻,今天也不例外。
自由国家的自由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生活在这片军管生活区的人,也都适应了这种一切被安排好的生活,无论是职业选择还是信仰选择,进入到这里,一切都注定了。
不过,对彼得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惬意了,虽然在这里没有了很多自由,但却十分的平静,一切都那么令他渴望。现在,这种平静的生活即将消失,这个家里只有他一个,这也许是他现在唯一庆幸的。
从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知道今天的到来,他为此等待了三年多的时间,而在这三年中他拒绝了很多组织家庭的机会,为了就是到时候可以少一些心痛。
而且他也需要一个平静的空间,也恐惧家庭的温暖会让自己迷失。如今,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属于他一生等待的使命来了,同时通往死亡的大门也向他敞开。
可他至今都没有想通,一生即将结束,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没有一天是为自己而活,甚者一切都是别人安排的结果,容不得他拒绝,况且从小他也没有学习过如何去拒绝组织的命令。
不过,现在他想要知道,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死,或者说,他想要知道用自己生命换取的目标是谁?
答案没有人告诉他,因为他现在是绝对不可能知道的,甚至到他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也不会知道目标是什么人,他只是整个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尽管他是整个计划的关键,也是一样。
可这并不妨碍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分析,组织的真正目标也就那几个,而组织培养了他二十几年,并且想办法将他放在如此要冲的位置上,所谋不可能是一般人。目标必然是身居权重之位,同样也必须是组织最想要暗杀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而获取更加详细信息的途径就是眼前的新闻,他所发挥的作用能够作用到的地方是固定的,时间地点都有了,那就是判断谁才是目标人物,这对他而言一点都不困难。
一些无聊的新闻过后,电视上很快就播放了国际时政要闻,这些新闻虽然都是重播的,但距离发生的时间,都不超过十二个小时。
国际要闻上,第一条消息就让他精神一震,一直都存在和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区冲突的以色列,最关心的也就是这两个地方的新闻,每天的新闻都会有这两个地区的新消息,今天也不例外。
电视画面上出现的是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画面,如今的叙利亚政府已经顺利收复了这个古老的城市,依旧担任总统的巴沙尔,也重新这座伤痕累累的首都城市办公。
报导中的大马士革相比五年前,有了明显的改变,今天整个城市更是挂满了标语,巴沙尔的广告都换成了叙利亚和索马里友谊标语,天空中飘荡的气球彩带上,还写着欢迎索马里联邦总统到访叙利亚。
以色列新闻电视台的旁白随着画面介绍道:“……,今天下午,李岚与巴沙尔进行了数个小时的会面,并且在会面之后,两人共同宣布,索马里将应叙利亚邀请,直接出动包括地面部队在内的一切军事力量,帮助叙利亚政府结束近达十年的内战……”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