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刚需


  “中南怎么办?”郑芝龙问。
  中南战场刚取得连串胜利,但也还没有到已经可以放手不管的地步。东吁、安南都还没有扫荡干净,更别提南掌、大城、真腊还保持着完整的实力。
  “中南那边,交给海军和佣兵就好了。”刘钧大手一挥说道,他已经决定的事情,当然不会再改变。此时出兵西征,当然要打乱中南战场的进程,但也没有办法了。
  中南那边已经打断了那些土著的脊梁,接下来慢慢推进就好了。有海军为主,再有几镇佣兵,刘钧认为足够了。哪怕这样一来,可能会减慢征讨的进程,可也顾不得这些了。
  准噶尔简直是开挂了,若是再不管不顾,到时就没人能管的住他了。
  被打乱了节奏,刘钧也不高兴,可想事事如意毕竟很难。
  “好了,先不说这些了,我知道你们刚回来就进宫来了,这会只怕还都饿着肚皮呢,我已经让御膳房准备了饭菜,正好我也还没吃,咱们四个一起喝点酒。”刘钧叫上三人,一起去了外面。
  “这雪景不错,就干脆到外面亭子里赏雪,嗯,换火锅,再温几壶黄酒,边赏雪边吃火锅边喝酒。”
  御膳房听到传旨,皇帝改要吃火锅,刚做好的一桌御膳只能放到一边,连忙又开始准备火锅。好在这也难不到他们,很快雪地中的凉亭四周,就围起了缦帐,摆上了桌椅,一个个暖炉摆起。
  “下雪天,吃点涮羊肉,炖个萝卜,再喝点辣汤,品点小酒,真让人烦恼尽去。”刘钧拿起酒壶,亲自为三位大将倒酒,惊的三人都连忙站了起来。
  “今天不必讲究那些君臣礼仪,就如当初咱们还在九头鸟时一样,自在一些就好。”
  “时间真快,那时我等随陛下剿流寇杀建虏破西夷,南征北战,东征西讨,何等痛快。”刘允升在一边感慨的道。
  刘钧放下酒壶,端起温热的绍兴黄酒,“其实也没几年,来,干。”
  “好酒。”傅山一饮而尽,放下酒杯,大赞道。
  “都说绍兴的黄酒最好,当地人生了儿子就在院里埋下几坛新酒,等到儿子科举中了状元,就取来宴客庆贺叫状元红。如果生的是女儿,埋下酒,等女儿出嫁时挖出来,那就成了女儿红了。”
  郑芝龙却道,“这科举三年一期,三年才中一个状元,想喝那状元红,这可不容易啊。”
  “人人中状元自然难,所以嘛,现在绍兴女儿红就比状元红有名。”傅山在一边笑道。
  刘允升把一盘新鲜的羊肉片倒入沸腾的锅中,又倒了一盘萝卜进去。
  “陛下,说到出嫁,这次我从南洋弄了十万年青女子,年后就能送到京师了。”
  郑芝龙不甘示弱,“我们在东吁也弄了十万少女。”
  傅山哈哈大笑,“那你们可比不上我,我们在安南以及占城、真腊可是弄了整整五十万年青女子。哈哈!”
  刘钧捞了一块羊肉起来,一面沾着酱一面笑道,“飞黄和允升大大落后了啊。”
  华夏人向来有重男轻女思想,按朝廷的人口普查统计,汉人中适龄未婚的男女中,男青年比女青年多了一千多万。
  再加上大汉还是允许一夫一妻多妾,这就导致了有大量的男人娶不到老婆。
  如何让大汉的适龄男人都能找到女人结婚成家,也成了朝廷的一项重要任务。朝廷的解决办法是多管齐下,拥有爵位的贵族,可以一妻多妾,纳妾不限制,但超过四妾,得征税。
  而没爵位的官吏可以纳两妾。
  一般商人百姓都只允许娶一妻,最多可再纳一妾,但纳妾得缴一笔重税。
  同时朝廷也鼓励年青的寡妇再嫁。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杀手锏,还是朝廷正酝酿着要颁布一条法令,鼓励外族的女子嫁给汉人。那些外族只有为大汉立下军功,或者成为朝廷需要的优秀人才,或者他们家的女子嫁给汉人男子,才能入大汉国籍,能正式享有大汉国人的权利待遇。
  朝廷灭东吁、南越,各军将领们都得到了朝廷的一项任务,就是把那些未婚女子送入京。这些年青女子当然不是要送进宫,而是将送去各边疆移民区去,安排给那些拓边的未婚移民们做妻子。
  这也是朝廷稳固边疆的一项政策,移民边疆的本来就多是中原的穷人,因此未婚者也是最多的。去了边疆,找女人更难。朝廷便用了这个办法,直接把大量征服地区的年轻女子送去边疆,将她们许配给移民们。
  之前已经有许多日本的年轻女子做了移民新娘,但这个缺口依然很大。
  “未婚且适婚的女子数量确实不多。”郑芝龙道,“而且好多土人女子,说实话,长的既矮又丑,我真不忍把她们送去给拓边的弟兄啊,怕挨骂。”
  “哈哈哈!”
  刘钧和傅山几个都忍不住大笑。
  郑芝龙这话也是实话,倭人、马来人、中南的那些各族土著,确实都是既黑又矮还丑,尤其是许多土还有各种各样的古怪风俗,比如缅甸就有一些土著,女人有个习惯,从小就开始在脖子上戴铜颈圈,年年增长,最后把个脖子撑的长长的,土著觉得美,可汉人觉得跟个鬼怪似的。
  又有许多土著,习俗是纹面,把一张脸纹的全是青黑图案,更像是个鬼。
  此外还有那什么穿鼻钉的、唇钉的、眉钉的,都是汉人难以接受的。
  还有许多土人都普遍有一个习俗,就是早婚。十来岁就结婚了,尤其是中南半岛以及南洋诸岛,十一二岁成婚大有人在。
  这就导致了真正适龄还未婚的少女很少,十岁以下的倒有不少未婚的,可不少汉军将领都没办法把这些人也当成适婚女子送去京师。
  才一米四一米五,完全就是个小孩子。
  傅山一下子能弄到五十万女人,那也是因为安南人口基数本来就大,而且这边算是比较开化了,很多地方与汉人习俗相似,没有那种种古怪习惯,也不会有这么多早婚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傅山可不管什么结没结婚,他只管年龄。
  只要满了十四岁,到三十岁的,基本上就是看着比较年轻,且还能有生育的,也不管你是结婚了还是寡妇还是根本就是有丈夫孩子的,都直接抓了送进京。
  “咱们大汉还有这么多弟兄没有老婆呢,反正这些安南蛮子也用不着老婆了,他们以后得为大汉挖矿修路做工,能给他们留条命,再给他们碗饭吃,再给他点工钱,已经是非常的开恩了,还想要老婆?起码年轻的女人不能继续留给他们。”
  这番话很赤果,很强权,但也是这个时代里的普世观念。
  在许多汉人眼里,那些外族根本就不能算人。其实不只汉人这样想,其它各族哪个不是这样,以前蒙古人会把汉人当人?女真人会把汉人当人?
  对那些被征服者,要么成为奴隶,要么就只有去死了。被征服者连性命都属于征服者,更别说他们的财产、妻子、儿女了。
  大汉对于南越的被征服者,也不客气,他们的土地他们的家园,都属于朝廷的了。他们年轻的妻子、女儿,也属于朝廷。
  但大汉还算仁慈,起码不会把他们的妻女卖作奴隶,充做营妓,只是去给大汉拓边的未婚男子配婚而已,说不定生活还比过去更好。至于什么人权、个人意愿这些,在这个时代真的什么都不是,起码那些不能吃。
  那些东吁男人、南越男人,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太悲惨,朝廷不会让他们留在故土,不会分给他们田地,但会给他们安排工作自食其力,去探矿修路做工,也是会有工资的。若他们有本事,将来自己可以再娶一个更好的。
  “其实还有一个办法也能弄到女人。”刘允升喝了口酒,“在南洋,奴隶贩卖很兴盛,只要有钱,不管是男人女人,还是黑人白人都能弄到。一个年轻能生育的女奴,其实很便宜。朝廷其实可以直接买,然后再给那些没娶亲的大龄汉人,就算朝廷加收点手续费,相信也有很多人愿意买的。”
  人口买卖……
  刘钧夹了几口菜,却没有马上回答。
  想了想,刘钧道,“这倒不是不可以,可以做为一种补充手段。不过也还可以想些其它办法,比如说建一家专门的婚介公司,到南洋各国甚至是印度等地去。”
  刘钧说的这种婚介公司,本质上其实跟买人没区别。
  只不过名义上不是买,而是给娉礼。刘钧相信,只要给那些小国贫穷人家父母手里的娉礼足够,他们才不在意是卖女儿还是嫁女儿呢。
  若是能够把信誉做起来,相信也有很多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大汉吃香喝辣的,顺便还能跟着沾光,哪天还能跟着移民大汉呢。
  现在在大汉民间的婚嫁,娉礼节节高升,一般人想娶个汉人女子,真心负担很重。如果有年轻的外族女子可以娶到,娉礼钱还不多,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太介意是不是外族的。就跟先前那些日本新娘一样,现在不大都过的还不错。
  郑芝龙道,“等我们灭了准噶尔,正好又能弄个几十万年青女子回来,到时又能解决几十万个光棍娶老婆问题了。”
  “别这样说,搞的我们西征准噶尔,好像就是为了去抢女人似的。”刘允升笑道。
  刘钧倒是很直白的道,“不光是抢他们的女人,还要抢他们的牛马、抢他们的地盘,以后那里也都是大汉帝国的疆域!”


第七百五十三章
  皇帝又要御驾亲征了。
  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京师百官耳中。
  一开始,大家还半信半疑,觉得不太可能。大家都以为皇帝是要御驾亲征中南半岛呢,这前线不是打的很好嘛,破了南越的都城升龙府,破了东吁国都阿瓦,又破了真腊副王城普利安哥,破了东吁南方重镇大光,破了广南阮氏王城顺化……
  这不打打的挺好吗,怎么皇帝还亲征干嘛?
  难道是要去打南洋的荷兰人?荷兰人现在还死守着爪哇的巴达维亚不肯投降呢,可听说爪哇的马塔兰和万丹两国都愿意出兵助大汉攻打巴达维亚啊?
  等最后消息传出,说皇帝这次御驾亲征不是南征,而是西征之后,官员们都齐齐失声了。
  西征?西征征谁?
  征准噶尔,征卫拉特,哦,原来是漠西蒙古人,但这些漠西鞑子不是很老实的呆在西域嘛,也没听说他们犯边越界啊?
  有消息灵通的,这个时候帮大家解了个疑惑,原来准噶尔现在已经成西域霸主,拳打沙俄,脚踢哈萨克,这还又准备灭了叶尔羌,连之前归顺大汉的乌思藏和硕特固始汗,和远走里海之滨,在伏尔加河下游建立汗国的土尔扈特人都又拜了准噶尔汗巴图尔珲台吉做卫拉特汗国的大可汗,他们甘做小可汗。
  原来是这么个消息啊,看来这些个漠西鞑子确实能折腾。
  但百官们转而又奇怪,这跟大汉有半个铜元的关系?
  那什么沙俄、哈萨克、叶尔羌,甚至就算是乌思藏,那都跟大汉有什么关系?
  巴图尔珲台吉与他们之间的攻伐,那顶多算是狗咬狗吧,反正西域离中原十万八千里呢,只要他们不越过嘉峪关,不越过金山山脉,不越过昆仑山,随他们怎么打去就是。
  可大汉天子却要御驾亲征,西征卫拉特人。
  于是乎,许多官员都觉得太奇怪了,皇帝莫不是在京师呆的有些腻,想出去威风威风吧?
  在这件事情上,京官们出人意料的都态度一致,觉得西征卫拉特,有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之疑。
  有些官员话更直白点,漠西有啥啊?沙漠、高原,乌思藏的牦牛,吐鲁蕃的葡萄干?那点玩意,大汉缺?
  大汉有漠北漠南,根本不缺牛也不缺马,奶肉和皮毛,多的是。
  有那闲功夫,不如抓把劲把中南诸土著给干趴了,把南洋岛夷给灭了,中南那么多肥沃的土地,南洋上的香料、矿产,这些收入囊中多好。
  似乎现在大汉的官员们都比较务实不务虚了,大家都比较在意实利。
  说白了,这些官员都觉得漠西没油水,打仗划不来,搞不好会亏本。
  这么能算计,刘钧听到东厂的奏报后都不知道该感到高兴还是高兴。不过他起码没不满,毕竟这些官员很务实,也没有说是怕打仗,只是觉得不划算而已。
  厌武惧战,这才是最可怕的。
  大汉连年征战,但几乎都是对外作战,且连连胜绩,不但开疆拓土,也确实带来了许多战争红利,上到官员下到普通百姓,都不惧战,都不怕打仗。
  不过就算七位总理参赞都不支持西征,更反对御驾亲征,可哪怕整个京师的官员们都认为不该西征,可刘钧并不理会他们的反对。
  开国天子总是有这样的强势,尤其是对于刘钧这样掌握着绝对权利的皇帝来说,总理参政们的反对,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的。
  好在军方的将领们都出奇的保持了一致沉默,他们没有跟着文官集团们凑热闹。皇帝说要打仗,那他们就打仗,皇帝说要亲征,那他们就跟随皇帝一起打。
  皇帝指哪,他们就打哪。
  他们不插手政事,但军队的事情,打仗的事情,他们觉得也丝毫不用理会文官们。
  “朕现在倒觉得自己有种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的感觉了。”
  军机处会议上。
  刘钧面对着一众参赞军务的大将,以及那些列席的大将,摇着头笑道。
  左枢密使加总理参政兼参赞军务王谦对着皇帝低下头,在这次的站队中,他无疑站错了队。
  右枢密使张山笑着道,“治理国家,我们武人外行不懂,但论到打仗,那些文官也是门外行。现在朝廷上下都讲民生经济,这些文官都快钻到钱眼里去了。打仗,除了开疆拓土,发战争财,也还得保家卫国。漠西蒙古崛起的如此迅速,我等身为帝国将领,必须防范于未然。”
  “漠西蒙古今日之实力,绝不能小觑,若不能趁他羽翼丰满之前灭他,只怕将来必成我大汉心腹之患。”
  许多文官们都只看到漠西没油水,却看不到卫拉特扩张之迅速。
  就如同当年隋朝之时,高句丽称霸辽东,严重威胁到中原王朝,杨坚杨广父子两人都有意征辽,可许多官员却反对征辽,认为辽东在关外之地,威胁不到隋朝。甚至到了后来隋灭后,都还把责任推到杨广征辽导致。
  虽然隋灭国,与征辽确实有关,但当时高句丽确实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原了。这也是后来李唐建立后,李世民也要亲征辽东,而且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也用兵辽东多年,最终灭掉高句丽为止。
  济济一堂的高级将领,都表态全力支持皇帝西征。
  “此次西征,朕将亲征。”刘钧站在沙盘前,直接放话,“朕的战略布局只有十二个字,先北后南,先迟后速,缓进急战。”
  西域的地形像一个巨大的葫芦,南阔北窄。
  因此北疆易守难攻,南疆易攻难守。
  深入西域作战,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大汉的海军发挥不了作用,而且补给运输也是个问题。如果大汉直接拿下北疆,就可以做进军南疆的后勤基地,进退自如,还可以截断沙俄可能的支援。
  而先迟后速,缓进急战这两条,则是因为西域路途遥远,后勤供给困难。
  缓进是为了保障后勤,急战则是要快速击破叛军,大汉再财力丰厚,可打大规模的决战,后勤粮草不是问题,但运输的压力也极大。
  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斗,这将一场大战。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刘钧准备调集一支大军,兵力少了,根本没有胜算。如今的卫拉特,那可是中亚霸主。调集个三四十万人马,估计都不成问题。大汉主动进攻,客场做战,兵少人不够人塞牙缝的。
  刘钧准备调三镇汉军,六万精锐,另加上护驾的两万侍卫亲军,这次将出动八万精锐野战军。
  此外,还将召漠北漠南蒙古诸侯率部从征,刘钧准备征十万蒙古骑兵出战。此外,还要征召两镇日本军六万出战。
  另调十万西北地方守备部队负责运输军械粮草。
  全部部队将达到三十四万人马,大军分为三路。三路的统帅都已经选好了,傅山、刘允升、郑芝龙三员大将各统一路。
  作战的核心战略思想已经制定了,但具体的战术制定,则还需要由蔡远统领总参谋处负责。
  “给诸位四个月的时间准备,明年夏各路兵马出嘉峪关。在此之前,兵部负责准备粮草器械,总参谋处负责收集军情,制定战术,五战区负责调兵遣将。”
  进攻的时间选在夏天,也是因为秋高马肥,秋天时对游牧型的漠西蒙古诸部最有利。但是夏天的时候,刚经历了一冬一春后,此时的骑兵还没恢复到最盛之时。
  军机处会议结束,刘钧单独留傅山说了几句话。
  “你回来后还没有去见过太师吧?”
  “回陛下,是的。”
  “你是太师的亲传弟子,当年太师蒙冤,你率山西数百生员入京奔走营救。你们师生的感情是人所共知的,就算如今他是内阁首辅,你也不用那么顾虑,该走动还是要走动。你出宫后就去太师府上一趟吧,见见太师,陪他吃顿饭,顺便也与太师说下西征的必要性。”
  傅山提着两坛绍兴女儿红来到袁府,酒是御酒,皇帝让他带上的。
  袁继咸在书房里看着书,听说弟子青主来拜访,便披着一件大氅站在书房门口,等着傅山进来。
  傅山一手提着两坛女儿红,一手拎着两个荷叶包。
  他慢慢的走进来,站在门前对着老师笑笑。
  “陛下赐的御酒,真正的十八年女儿红,这个是我路上买的五香酱牛肉还有香干。”
  袁继咸接过,对下人道,“把牛肉拿去切下,把蘸料拿碟装下,香干也切下,再拿两个杯子来。”
  家人把牛肉和香干切好装盘送进来,便退出去了。
  袁继咸给弟子倒上酒,上下打量着他,“出外统兵一年,变瘦了,也变结实了。”
  “在外面带兵,确实挺锻炼人的。”傅山笑笑。
  看着自己的得意门生,袁继咸十分感慨。“想当年,我在山西做学政之时,能收你这弟子,真是三生有幸。”
  “学生能拜入先生门下,才是真正的三生有幸!”
  师徒两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却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不由的沉默着。
  “你原是生员,此后我推荐你随陛下从军征战,之后一直都是陛下统兵的左膀右臂,一转眼,你都已经从朝中枢密使,到地方总督,都做了个遍了。青主,有没有打算退出军政转回文职?”
  “暂时没有想过。”
  袁继咸道,“我今天五十五,你今年应当是三十三了吧?”
  “是,弟子今年虚岁三十五了。”
  袁继咸点点头,“我觉得你留在军界有些可惜,以你的才能,应当转为文职。若你有意,现在内阁就有个合适的职位,兵部尚书正空缺待贤,我觉得你十分合适。以你文武全才,又是陛下妹夫,兵部尚书做一两任,完全可以担任次辅,等干满两任,那时你也不过刚五十岁,正好可以接任首辅重任。”
  “多谢恩师,不过陛下已经授我为西征军一路统帅之职。”
  “陛下还是决定了要西征?”
  “是的,陛下将御驾亲征,明年四月兵出嘉峪关,计划发兵三十四万。”
  又是一阵沉默。
  袁继咸叹息一声,“陛下决定了的事情,无人能够更改,青主,你真的也觉得这一战非打不可?”
  傅山沉吟了一下,才答道,“是,准噶尔势力扩张的太快,已经吞并了哈萨克,若再让他灭掉叶尔羌,那时必然东犯。现在我们不先发致人,到时必后发制于人!”
  “你说的也是,就算大汉不主动出手,准噶尔也终有一日犯我大汉。空抱着一丝侥幸,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打吧,早打早安定。”袁继咸终于算是对西征表达了赞成态度。


木子蓝色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