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开国何茫然


  第二天一早,太和真人便带着徐方旭和孙向景到城里转转,也是满足孙向景的好奇心。
  渝州是华夏文明的古老起源之一,历史之悠久,远非寻常郡城所能比拟。远古神话时代,夏王掌控天下之时,渝州一带便是井盐的重要产地。随后更有巴蜀在此建国,几朝几代,历史更迭,“渝州”这个名字,却是从隋文帝时以渝水围城而来。
  前朝诗仙李青莲曾在《蜀道难》中说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一句,却绝非虚言,只怕巴蜀一代,巫山渝州的历史,还要远超四万八千载,上溯至远古先民之时。
  因着这么长久的历史,蜀中渝州一带虽一直不甚闻名,但始终保留着一份传统,其古朴之处,远超寻常郡城。长生老人一门下的弟子都是李青莲的忠实簇拥,对他长诗中所写的地方自然愿意好好游历一番。上次因着赶时间,又没有熟人相陪,徐方旭和孙向景只是走马观花一般地过了一路,不曾仔细游玩;如今又太和真人这位本地人带领,两人自然欢喜,孙向景还寻摸着要找找师娘所说的剑仙踪迹。
  太和真人不愧是一带道家宗师,一路上真是妙语连珠,各种典故故事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勾着孙向景的思绪翻腾这四万八千岁的时光,在无尽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之间徜徉。一会儿是“黄帝生蚕丛”。一会儿是“五丁开山”,一会儿是“鱼凫投武王”,一会儿是“柏灌氏冶青铜”。他一个道门中人,对这世俗典故的理解倒是比之寻常的先生还要透彻,也是真心喜欢孙向景,乐得花这等功夫给他介绍讲解。
  不一会儿,众人便来到了城中最热闹的街上。要是在北方一带,如今这个时候街上就是人烟罕见了;渝州因着地处西南,倒还算暖和,街上也十分热闹,一应的日用之物排在两旁交易,许多稀奇古怪的面具符咒一类也十分常见。
  孙向景看花了眼,忽然看见那边人群之中站着一个高大的男子。那男子高大异常,相貌俊美,身着金甲,发色通红,端的惹人瞩目。可是周围众人竟都是视而不见一般地,只从他身边走过,并无一人抬头看上一眼。
  孙向景大觉好奇,连忙叫徐方旭去看。徐方旭顺着孙向景指的地方,一时却没有看见什么怪人,直到孙向景再三指明,徐方旭也才看见那人,登时心中一惊,暗想这人这般的惹眼,自己为何几番不曾见到,却不知其中有什么古怪。
  太和真人见两人看向一处,也就转头去看,一看之下却是吓出一身冷汗,连忙招呼两人快走,慌着要带两人去另一条街上用些特色点心。
  可惜太和真人还是反应慢了一步,那人被三人一瞧,竟是有些感应一般,这是转过头来,看了三人一眼,随即便抬起脚步,朝着三人所在走来。
  孙向景只觉得有些尴尬,像是自己盯着人家看太过唐突,失了礼数,许是人家恼了,要过来申斥几句,只得硬了头皮。太和真人这下真是脚都软了,都有心抛下两人逃走,又只觉眼前一花,那人便站到了三人面前。
  也不知那人是怎么过来的,三人都只觉得四周一静,闹市便如深山一般,一时觉得有些冷清,又见周围众人对几人都是视而不见,一时也有些心慌。
  那人过来盯着徐方旭看了半天,也不见动作,便见徐方旭腰间的佩剑握在了手中,仔细看了看,又对着徐方旭说:“是你……不是他……”
  不等徐方旭反应,又见他转头看向了孙向景,也是盯着许久。三人只觉似乎有些动弹不得,手脚都在自己身上,一应知觉也有,就是提不起念头行动,感觉十分怪异。
  看了片刻,那人点点头,说了声:“不错。”随后翻手取出一件玉坠样子的玩意儿,交给孙向景。徐方旭这才发现自己的佩剑不知何时又挂回了腰间,一时只觉得后心发凉,伸手就要去抓宝剑。
  正在这时,只听得身后传来一个苍老和煦的声音道:“太和,你怎么来了?”
  声音传来,三人顿觉身上一松,再看那人却是踪迹全无,四下不见。太和真人如蒙大赦一般转身看去,却见是一位身材矮胖,满脸和煦的道人站着,笑眯眯地看着三人。
  太和真人连忙上去见礼,看样子竟是十分尊重,那人却是他前辈一般。这太和真人如今已年过古稀,莫说是道门中还有前辈,就是整个武林翻过来也找不出几个辈分比他还高的。徐方旭和孙向景跟了过去,向那位道人见礼,那道人的性子却是如相貌声音一般的和煦,呵呵笑道:“免礼,免礼。贫道和阳,两位小友好啊。”
  徐方旭连忙作揖,直呼“和阳真人”,虽对方才种种都是觉得十分含糊混沌,却是模糊知道,乃是这人为自己等人解了围,十分感谢。
  太和真人却是一拍徐方旭的后脑,说道:“什么真人,叫仙人!”
  徐方旭和孙向景都是一懵,这道家称呼“真人”乃是表示尊重,意指对方已然得道,原是一个尊称;这称呼“仙人”又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太和真人在开玩笑不成,却叫两人摸不着头脑。
  那和阳道人倒是摆摆手,也不计较,只是转头问孙向景道:“这位小友,手中之物可否借贫道一观啊?”
  孙向景这才想起手里还有刚才那人给的东西,一回想先前种种诡异之处,也是觉得后怕,连忙连递带塞的把那东西交给和和阳道人,也不曾看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和阳道人结果孙向景的那件东西,握在手中仔细查看了一番,神情有些疑惑,还是依旧还给孙向景,亲切道:“真是件难得的宝物。小友与它有缘,却是要随身携带才好啊。”
  众人都是疑惑,不过听和阳道人的意思,这东西倒还是件珍宝,也是无害有益。孙向景这才仔细看了看手里的东西,发现却是一块紫色的挂坠,像是用什么花草编成的如意结,只是外面还有着一层薄薄的玉石之类包裹,触手生温,又是十分趁手,拿着倒也舒服,看着也觉得赏心悦目。
  徐方旭也接过这东西仔细看了,大赞巧夺天工,却不知是何等巧手才能制出此物。
  按和阳道人看着两人这般,依旧一脸笑意,只是目光掠过孙向景面庞之时,稍微有些停顿,随后也就无事一般。
  太和真人五感通灵,将这一幕瞧了个满眼,当下提出请和阳道人一起吃顿饭,也是许久不见,叙叙情谊。
  和阳道人原本打算拒绝,不过又看了一眼孙向景,还是点头同意,感谢太和真人做东。太和真人更是连说不敢,态度确实十分谦卑,领着几人到了一家还算整洁的馆子,叫了一桌纯素,陪着众人吃喝。
  徐方旭这才寻到机会,向和阳道人请教先前那人是谁,却不知他为何要送东西给孙向景。
  和阳道人一笑,说道:“无妨,无妨。因果皆是缘,小友不必多问。孙小友所得之物不是凡品,却有奇效。时常携带,对你的身子却是大有好处。”
  太和真人一听这话,顿时眼睛一亮,说道:“师叔,你看着小孩儿?”
  徐方旭一惊,不想这和阳道人四五十岁样貌,竟是太和真人的师叔,暗道此人辈分真是惊人;孙向景更是被一口菜呛住,却不想太和真人还有这等年轻师叔,一时又是吃惊,又是好笑。不过一听太和真人向和阳道人请教,两人都是竖起了耳朵,毕竟事关孙向景,却是不敢大意。
  和阳道人看着孙向景一会儿,又是笑笑道:“孙小友颇有些根骨。若是不想做喇嘛和尚,跟着老道修仙也是好的。不过得了那位的缘分,却也是无碍了。”
  两人听得糊涂,只觉得这位和阳道人话中隐藏的东西很多,倒也知道这修佛修道之人就是爱打些机锋,仁钦桑布上师如此,这位和阳道人也是如此,也不好多问。总之听来也是好话,一切随缘也就是了。
  太和真人也不再提此事,只招呼众人吃菜。不多时一顿饭就吃完,和阳道人也不多留,说自己乃是奉了清微师兄的命令外出办事,不好久留,随即便离去了。
  孙向景这才敢问太和真人,却不知这位和阳道人是谁,怎的看他年纪不大,却又这么高的辈分。
  太和真人一看孙向景,半天才说道:“年纪不大?和阳师叔今年,怕是有一百三十岁了。你说他年纪不大?”
  孙向景一时目瞪口呆,徐方旭也是震惊不已。好半天,孙向景才回过神来,说道:“他……他今年一百三十岁,怎的看着比你还要年轻?”
  太和真人瞥了孙向景一眼,叹气道:“所以才说人家是‘仙人’啊……”说着,太和真人一振衣袖,也不管两人,自顾往前走了。


第四十一章根骨仙难聚
  之后,太和真人便领着两人回了唐门,却是再不提先前之事。
  徐方旭和孙向景一头雾水,只觉得今日之事却是十分奇怪,一切种种都像做梦一般,却是叫他们憋得难受。回到唐门之后,兄弟俩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冒昧去打扰太和真人,定要将今日之事问个清楚明白,否则却是心中实在不安。
  太和真人原本说自己累了,已经回房休息,听得两人敲门倒也爽快将两人让了进去,桌子上早早放好了三杯热茶,却是等着两人前来一般。
  孙向景迫不及待地张嘴就问,将一应的疑惑一一说出,对今日白天那位怪人的来历,以及这位和阳仙人的种种都是问了,请教太和真人。
  太和真人招呼两人先喝口糊米茶,平一平心气。见两人稍微坐定,这才开始说起。
  这道家自轩辕黄帝以来,亘古传承,流传千万载。在其流传过程之中,道家因着各地理论不同,多有分裂,化作了许多不同的教派,各自守着不同的理论。类似青城山这种在武林中又名头的门派,是道家练武修身的一门,只修经典,锻炼身体,却是不修什么外丹内丹,不求长生,只求延寿;还有一些道门则是收集天地奇珍,融会一炉,炼制外丹,以求服食之后能青春永驻,白日飞升,却是称作炼丹家;最后还有一门,乃是求仙访道,修炼内丹,以求脱去肉体凡胎,化作仙人之体的。
  太和真人乃是青城山的出身,自然就是武道一脉;而历朝历代的朝廷国师和道长,则是外丹一脉;只有这位和阳道人一支,却是修炼内丹,求仙的一脉。武道和仙道同出老子先师一门,却又是大相径庭,区别极大、太和真人虽然称呼和阳仙人一声“师叔”,其实两人并没有道门内的辈分,不过是尊重和阳仙人年纪太大,以前辈礼待之而已。
  至于白日所见那位怪人,既然和阳仙人说不要再问,太和真人也就咬死不说。只交代孙向景将那人赐予的挂坠时刻戴在身边,万莫离身,更不许送人,直说孙向景颇有仙缘,此番怕是得了偌大的好处,叫他自己珍惜。
  说了半天,太和真人还是没说清具体的事情。不过两人多少解了些疑惑,至少不再云里雾里,也就不再追问,只是实在羡慕那位和阳仙人潇洒。
  孙向景直说要是一早知道,定要想和阳仙人讨教一番长生之法,却是羡慕他那等驻颜之术。
  太和真人哈哈大笑,直说仙道也不是那般好求的。孙向景今日得遇两人,已是因着仙缘,今后要再想寻那位和阳仙人,却是比之登天还难了。太和真人自己今年七十六岁,见过和阳仙人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近二十年来更是只见了今日这一次,是否有缘再见都还是两说。
  孙向景听得啧啧称奇,又拿出那块吊坠仔细观看。那吊坠十分通透圆润,隐隐带着一层紫色的光晕,散发着一众雷雨后的清新香气,倒是叫人爱不释手,不住拿着把玩。
  徐方旭听见仙缘一说,却是又想起了去年两人登上冈仁波齐山之事,思绪一时飘远,又回想起众人离开辛饶弥沃神宫之时,曾有一位上师赐予孙向景一串随身的玛瑙佛珠。当时并不觉得那佛珠有什么特殊,现在一想,只怕也是与孙向景手中这块吊坠一般,颇有些神异。
  不过那串佛珠已经被孙向景送给了杨琼作定情信物,眼下却是不能取出请太和真人观看。当时这串佛珠倒也给长生老人看过,老人也是说叫孙向景好生收着,一应话语都与太和真人交代吊坠时的说法一致,只怕并非凡品。
  徐方旭跟着长生老人学习,对所谓天道自然倒是也有些了解,知道师父这等人物又是说话不尽,却是因着考虑太多,言语只作提点,说透了反而不美。只是今日得遇求仙有成的和阳真人,却错失机会,也是叫徐方旭倍感遗憾,却是又想起先前与长生老人讨论孙向景病情时的那个设想,原本欲求的长生之术便这样从自己身边溜走,也是叫徐方旭自责不已。
  不过无论如何,孙向景今日又得了那块吊坠,只怕也是缘分的一个环节。徐方旭不懂阴阳天数之事,不能堪破天机,只隐约觉得是因着那串佛珠被孙向景送人,这才迎来了这块吊坠的机缘。只是天数机缘可一可二,却是不可再三,徐方旭也就严肃地交代了孙向景,要他一定收好吊坠,不得马虎。
  孙向景自然答应,却也是十分喜欢那块吊坠。太和真人却是看着徐方旭微笑,暗道这小子倒也根骨不错,颇有道心,应该是想透了什么,却也是他的缘分。
  总而言之,这日的事情多少算是一个了结。两人又叨扰了太和真人片刻,饮了两杯他的糊米茶,也就告辞回房去了。
  这件事情应了太和真人的要求,徐方旭和孙向景都是谁都不曾再提起。毕竟事关孙向景的不多,牵涉道门隐秘的倒是不少,贸然说了出去,白白坏了人家的一片好心不说,只怕还会给和阳仙人和另外那位招来麻烦,也是不美。
  不过要说神倒也神,自从孙向景得了那块吊坠,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是好了不少,也不怎么贪睡了,相反还勤奋精进了许多,性子也越发的平和,倒真见了这个吊坠的神异好处。孙向景的这些变化,徐方旭也都看在眼里,总算彻底放心,知道和阳仙人的判断的确十分准确,这东西也的确是好。
  有过了一两日,唐坤便也将两位姑娘的庄子安置妥当了,又是换了崭新的一应家具,又是拨了足数的佣人服侍伺候,徐方旭和孙向景都过去看过,也觉得挺好。孙向景倒还十分羡慕,打算着跟师父也要一座这样的庄子住住,却是情景快活。
  随后便是唐坤孙女儿的生日,唐门那边倒是大办了一场,几人也都参加其中,跟小姑娘玩闹了半日。孙向景又觉得这姑娘身上颇有一种奇怪的气质,与赠送吊坠那人有些相似,又有本质上的不同,感觉十分微妙,一时也觉得亲切,领着她玩了许久。小姑娘看他长得好看,又是会玩,总能寻摸到有趣的事情,也愿意跟着她,一时众人都是欢喜。
  生日结束之后,孙向景再也难忍对杨琼的思念,徐方旭知道他的心中所想,也就跟众人道别。唐坤直留两人过了年再走,徐方旭又是百般推辞,好不容易才脱身。
  秋月两口子十分挂念孙向景,又是嘱咐了许多,又想给他银钱。孙向景极力拒绝,直说等两人安稳些再收,现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伸手,否则倒是叫师姐小看了自己。
  太玄圣女这段时间也是心绪平和,到了渝州之后又是得了唐门的帮助照顾,又是有秋月两口子关心,唐坤也帮着她开始联络先前隐蔽的一些生意,想来不久之后就有今年的红利可收,日子倒也过得舒坦。她倒也记挂着孙向景,又是知道他此行乃是要去娶了自家的姐姐回来,一时心中百味杂陈,也是真诚祝福,直说若是姐姐杨琼愿意,还要孙向景回程之时带她来渝州相认一番,也是全了生父母的恩情,日后更要与这位素未谋面的亲姐姐多亲多近才是。
  孙向景自然一口答应,又是嘱咐圣女好生照顾自己,要是寻到了如意郎君,也千万要告诉他一声,他确是要为圣女把把关。
  太玄圣女直哭笑不得,只叫他快走,莫要胡说。
  两人在众人送别之下启程,跟着太和真人同行了一段,随后也就分别,自朝着大理国方向去了。
  临分别前,太和真人又是百般嘱咐那吊坠的要紧之处,又将徐方旭拉到一半,欲言又止地沉默了半天,最终也不曾说了什么,只叫他一路小心,照顾好师弟。
  两人一时上路,不几日就进入了大理国境。时过境迁,此番到来却是比之先前多了许多感慨。这一年中着实发生了不少事情,中间颇多波折,一门众人都是经历了危险,面对了重重难关。好在一应都闯了过去,大家都是平安,如今还得了杨琼亲人的消息,孙向景一时也是有些心痒着急,又有些害怕,生怕杨琼的母亲责怪自己,却是一时进退两难。
  徐方旭看他这样子好笑,直说到时候自己定会帮他说话,好好劝慰他的那位岳母大人,定叫那老板娘高高兴兴地把姑娘嫁给他,让他们一家欢欢喜喜地回了苏州。
  孙向景又想起师兄却还是孤零零一个人,一时有些感怀。徐方旭近几年来都是寸步不离地陪着孙向景,早将自己抛在了脑后,一切事情只以孙向景为先,只为孙向景考虑,却是有些耽误了自己,不曾为自己做过打算。
  如今陈风崇和清平夫人算是重归于好,虽然还没成礼,两人到也已经是夫妻之实,大概不会再有什么变动;孙向景一旦娶回了杨琼,自然也是先成了家,后续如何自有长生老人安排,倒也不急;只待徐方旭再寻个好姑娘成了,他们一门也就算是事事顺遂,人人平安,长生老人和师娘也能少操些心,享受一番天伦之乐了。


一剑封喉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