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两处齐发(三)
作者:因顾惜朝|发布时间:2024-06-29 01:54:59|字数:7274
醇亲王这时候终于明白了一点,慈禧太后临行之前对自己所说,“要找一个得力的帮手来帮着你当差做事。”原来是找了肃顺回来,他原本有些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会子终于平稳了下来,轻松之余却还是有些不忍,这些八旗宗室,接下去就没什么讨好了,片刻之间他想了许多,起身朝着肃顺拱手,“六哥远道而来,不曾远迎,实在是罪过。”他朝着身后的椅子一让,“请坐这里。”
这是明显要让出主导之权,肃顺是很跋扈,脑子却是不糊涂,这是监国的位置,轻易可以坐的?没瞧见醇亲王的五哥老五太爷惇亲王都坐在下头吗?他摇摇头,“王爷的位置,我不敢坐,这里头是您做主,我只不过是当个急先锋罢了。”他看了看,瞧见了第二张椅子空着,第五张的椅子也是空着,第五张是最中间,最面对下面这些人的位置,他当仁不让,坐了上去,闪电一样的眼神扫视众人,许多人低下头不敢和肃顺对视,“我是流放到了广西,可这死灰也有复燃的时候儿,怎么滴,就许你们在京师里头闹的乌烟瘴气的,就不许我回来吗?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怪眼一翻,“也有二十多年了吧,宗室,八旗,还是这么的混账!”
打人不打脸,这话一下子得罪了所有人,几个年轻的国公,许是没有见识过当年这位说停放丁银就停放丁银,说八旗都是混账的前任权臣的厉害,出声讽刺,“论起来,你也是八旗宗室,更是黄带子,那你自己个岂不是也是混账之一了?”
“我自然是混账,却比你们要强一些。”肃顺对别人的挑衅之言满不在意,“只是今日我得了权,你们就要听我的,这是没法子的事儿。”他从袖子里拿了圣旨出来,递给了边上的苏拉,“来来来。”他一挥手,“把这个旨意读一读,大家伙都跪下听旨吧。”
除了醇亲王是监国,不需要跪之外,其余的人无法,只能是尽数跪下,圣旨很短,只有几竖字,“命肃顺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监察百官,兼任八旗改革监督官。”
肃顺施施然的站了起来,“听清楚了?”他把苏拉手里的圣旨拿了过来,“你们这些废物,这么多年,还是看不清世事如何,在这里做一些倒行逆施的事儿,好了我也不和你们废话,没有那个闲工夫。”他一声大喝,“外头的人都进来!”
外头进来了许多侍卫,肃顺坐在位置上悠悠地说道,“刚才不知道是哪一个家伙,说的很好啊,八旗乃是祖制,决不能改之。”他一拍手,“太对了,这话说的在座管着八旗的各位,都驳不出一个字儿来,可这祖制,八旗设立起来,也不是叫大家伙吃干饭的呀,大家说是不是啊?”
殿内的人面面相觑,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奕询的脑子最灵光,他想到了什么不由得脸色大变,“你!”边上的那个花白头发的人也脸色惊恐起来,“肃老六你要做什么!”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八旗制度,现如今嘛,大家伙嚷嚷着要恢复祖制,监国王爷当面,也不好不维护这个体统。”肃顺悠然说道,“既然要这么忠心报国的,也不愿意当普通的差事,那么。”他如同鹰隼一样的眼神眯了起来,“都参军作战好了。”
满洲人运用此军事组织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时,人们从事耕作、狩猎等活动;在战时则应征为兵。
殿内的人鸦雀无声,似乎都被肃顺的一席话惊呆了,这些手不能挑,肩不能抗的人前去作战,就是直接上吊,也不见得像在战场上死的快,那个花白胡子的国公哆嗦着嘴,“肃老六,你敢!”
“我为什么不敢?”肃顺对着这些人的反应不屑一顾,这么多年了,果然是半点长进都没有,“你们这些起子,不是要恢复祖制,保留八旗吗?可以啊,太祖太宗皇帝设立八旗的原本之意,就是为了增加兵源,如今虽然新军不老少了,可是呀,前线缺人,巴巴的把冯子材这个七老八十的人起复,带着一群农民去打仗送死,这是闹着玩的吗?咱们八旗的老少爷们也都是胯下有卵子的,这种忠君报国的事儿,怎么能这样就干看着别人当英雄呢?总是要亲自去上一上的,新军人不够,招兵就先紧着八旗英雄们好了。”肃顺摸着胡子冷然说道,虽然二十多年过去,可这被称之为“阎王”的模样架势,却是一如既往,可见南海的风浪未曾让肃顺改变了什么,“大家伙当然是不懂军事的,可拿起枪总是会的嘛,遇到了法国人,若是打不死,径直扑上去咬就成了,拿出在宗人府门口撒泼的架势出来,绝不至于输给了法国鬼子。”
他一个人自说自话,只是惊得下面的人尽数胆寒,形式比人强,肃顺敢说这样的话,必然就有他的仰仗,他昔日就是最痛恨八旗子弟,说出了“八旗都是混蛋”的话儿来,他落魄的时候,不知道多少人拍手叫好,说这是现世报,居然敢革了八旗的丁银,活该如此,这会子前度刘郎今又来,正是要大报仇的时候,没人能够避免的了的,那个花白头发的国公扑通跪了下来,跪在肃顺的面前,却是喊着后头醇亲王的名字,“七王爷!七太爷!您可是皇上的亲阿玛啊,这大清的江山,可不能毁在这肃顺的手里,您说句话!说肃顺这是矫诏!绝没有把大家一股脑儿去送死的道理啊!”
殿内的人齐刷刷的看着端坐在万里海波旭日高升图前面的醇亲王,肃顺眉毛一挑,转过头,看着高踞于上的醇亲王,如今的监国的意思。醇亲王不忍的闭上眼,他想到了在养心殿和慈禧太后的一席话,又想到自己和福晋说过有关于明太祖和儿子朱标所说的话,思绪万千,但只是片刻之间,他的双眼随即睁开,眼神之中尽是坚定之色,“肃顺的意思,就是本王的意思。八旗的事儿,今天必然要改!”
“今天必然要改!”
一语既落,就再无回转,监国如今在京中就是一言九鼎的事情,除了丰台大营内的新军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抵抗醇亲王手里的“御赏”之章。
那个花白头发的国公伏在地上大哭,边上的人扶了他起来,载询这个时候又跳了出来,他站在大哭的国公身边,一脸刚毅之色,“哼,肃顺大人,就算要从军当差,怎么,大家伙都在这里,年纪一大把的,都要去从军不成?来来来,如果这样,我载询第一个就先从军就是!”
“急什么,年纪大的,自然不必当差,这八旗的改革方案不是说的很清楚吗?”肃顺慢条斯理地说道,“四十五岁以上的,自然不用当差,国朝是最体恤宗亲八旗子弟了。”这话听着就是十分讽刺,“二十岁以下的自然也不用,只是谁家也都不是没有小子阿哥的,就单单说这一位。”他指了指那个痛哭流涕的国公,“家里头二十多岁游手好闲的小子,还有三个吧?都可以一起去的,为国效忠,替父出征,这是当代的好戏啊!啧啧啧,日后坊间又有动人故事流传了。”
那个国公挣扎的摆脱了众人,拉住了肃顺的腿,脸上露出了哀求之色,“不,六爷,肃顺大人!这和他们不相干,是我们自己忤逆,想要多问朝廷要好处,该死是我们该死,和家里头的小子绝不相干。”他显然是怕极了,“这个劳什子的爵位也不用拿着了,什么差事我都愿意干,只求不要从军。”他嚎啕大哭,“从军是什么好玩的吗?想那黑旗军萃军何等英雄,在镇南关前,死伤过半,还是挡不住法国人的炮轰,我宁愿少了银子饿死,也不想叫家里头的小子死在异国他乡做孤魂野鬼,还死无全尸!”他连续的磕头,“求肃顺大人看在大家都是黄带子的份上,给一条生路!给一条生路!”
其余的人犹豫不决,这时候许多人还以为肃顺不过的危言恐吓,直到宗人府左宗正拿出来宗室亲贵子弟花名册,厚厚的一大叠放在案上,这时候大家伙的后背就冒出了凉气,正如那个痛苦的国公所说,少了银子饿不死,而到了前线只怕当即要死,不是战死,逃跑的话也是肯定要处死!
肃顺眉毛一挑,正欲再出手时候,门外又进来了一拨人,为首的是如今的都察院右副御史,昔日一本将全部军机处大臣尽数开除而闻名天下的宝廷,他朝着醇亲王和肃顺鞠躬,“奴才等无爵位宗室都听从监国的派遣。”
根据世降一等的袭爵方式和嫡庶有别的原则,必然会导致有些宗室无法取得爵位,这些人被称作“闲散宗室”。这些人都是没办法在旧有的爵位体系之中获得尊贵和体面的,和普通的八旗子弟根本别无二般,只是姓爱新觉罗而已,宝廷身边一个户部的主事剑指殿内的这些人,怒目而视,“你们这些人,自己霸占了这么久的爵位,还不知足,朝廷有困难,姓爱新觉罗的人不鼎力支持,谁鼎力支持?你们以为从军是难事,却不知这从军是最易得爵位的,如果子超父,孙超子,如此才能够家族越发生发起来,你们以为是珍爱家里的小子,其实是害了他们!”
崇绮这时候也及时开口了,他站了起来,转过身朝着醇亲王鞠躬,“伯王不在,但是已经告诉了在下,蒙古八旗全力支持宗人府改革!”
蒙古八旗在京的不多,鼎盛者也不过是伯王一支,除却崇绮这种完全汉化的蒙古族八旗,其余的蒙古八旗自己的出息大部分都在草原上,这点银子俸禄不算什么,再者理藩院已经承诺过,内外有别,这次改革绝不会影响蒙古本部,北海之战养出了许多蒙古的新权贵,这些人支持理藩院都来不及,怎么会反对?横竖只要摇旗呐喊就是了。
武云迪是汉军旗,他是慈禧太后最夹带的人,自然不用多说,剩下的满洲八旗里头,新贵一大批跟着慈禧太后入股工厂赚到了钱,这点俸禄看不上,比如惇亲王,根本就不在意这么点银子了,横竖爵位都是要减的,亲王开始减,还要好几辈呢,到了八九辈下去,只要股份还在,金山银山就在,旧年圆明园宫变,杀了一大批,如今委实已经是不成气候,就连围攻宗人府的胆子都没有了,汉军旗蒙古军旗已经尽数归顺,满洲八旗原本是人数最多,关系也是最是复杂,就单单慈禧太后来说,在座的不少人都扯的上是亲戚关系,加上宗室,这是最难搞的一群人了,嘉庆皇帝开始就想处理八旗,但是谁都没有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嘉庆皇帝最大的胆子就是杀了和珅,道光皇帝最大的能力就是抵挡住了天理教的袭击,除此之外,两个人治国理政,办理八旗的事务,是半点胆气都没有了,至于到了咸丰皇帝,更是内忧外患,没有一刻的闲工夫,如今这样有人捅了马蜂窝,肃顺要严惩,外头的压力一起来,大家心里原本就如同没头的苍蝇一般,内里头又安排了不少的间谍瞎起哄打马虎眼使绊子,八旗的人还未打仗早就如同一盘散沙了。
“宗室的事儿,是有了两位王爷不错,可到底也还有其他人,其他的王爷怎么说?!?!”有几个人还犟嘴说道。
“就是,铁帽子王几位还没说话,对了!”载询突然想到了什么,跳的三尺高,“别的不说,那些都是疏宗,就说这恭亲王王爷,六王爷,他的意思如何?难不成你们就把他抛在一边了!?!?”
原本八个铁帽子王,免了两个,现如今还在盛京看雪,当然这会子既然是肃顺回来了,那两个差不多也要回来,只是这么多年,他们还有胆子和朝廷斗?只怕是不见得,混吃等死就好了,不指望别的。另外废了两个,这两个脑袋被驴踢了的人自然不用多说,没爵位,什么都别提,庄亲王刚用大价钱从宗人府里换了那个从逆的老子出来,今个他就坐在人群的跟前,却是半句话也不说,这态度也够明显了,是绝不会多搀和一点点事儿的。礼亲王世铎是军机领班,他的意思很清楚,不干涉不反对。两个郡王是礼亲王代善一系,素来都是跟着礼亲王府一起的,今日更是来都没来,只怕到时候也是默认的,慈禧太后杀了这么多王爷,自然不怕再多杀几个,巴巴的省出俸禄来贴补国用呢,何况他们世袭罔替,根本不怕爵位怎么改,怎么改都改不到他们头上来,自然好落的个清净,奕询说他们是疏宗,就是离着帝系远了的宗亲,但是世袭罔替里面,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到现在都还没有发话!
那就是居家养疾的恭亲王,他也是世袭罔替!
“别的王爷不必多说,那么恭亲王爷的意思才能够代表我们宗亲。”奕询看上去已经咬牙切齿把宝押在了恭亲王的身上,“他秉政多年,朝廷的事儿看的最清楚,免得你们用什么朝廷困难的名义来糊弄了我们!”
“对!”大家伙被奕询带歪了方向,似乎有了一根新的救命稻草,纷纷叫嚷了起来,“咱们就等着恭亲王府的意思,他老人家点个头,我们都服了这事儿!”
醇亲王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外头的苏拉不失时机的高喊一声,“澄郡王到!”
载澄快步走了进来,环视四周,他的脸上有郁郁之色,却显得十分坚定,少了往日寻花问柳放荡不羁的样子,似乎成熟了不少,不少人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心里咯噔一下,顿觉不妙,他朝着上头的醇亲王点点头,又朝着惇亲王喊了一声“五伯。”坐在了原本属意礼亲王的位置上,他是实授的郡王,当得起这个位置,他淡然开口,“恭亲王乃是国朝忠良,自然是全力支持八旗改革之事!”
“你!”许多人是不知道如今载澄和恭亲王是父子失和的状态的,只是知道载澄在此,说明立场,以子代父,没有半点的错误!
载澄说完了这句话,没有理会殿内的哗然,似乎独自陷入了一阵恍惚之中,他想起了前段时间,自己还在紫禁城内当差的时候,突然被慈禧太后传召而来的事情。
自从母亲无故在宫中去世,载澄已经许久没有靠着养心殿和储秀宫了,他一直在躲避着这一切,甚至从此不再回恭亲王府,只是居住在别业之中,意气有些消沉,慈禧太后也不见载澄,甚至荣寿公主也不太见了,似乎也是有些愧疚之心吧。
今天居然召见了自己,他虽然不情愿,但也不敢不来,站在养心殿西暖阁的地上,他静静的低着头,听着慈禧太后吩咐。
“载澄。”慈禧太后慢悠悠的开口了,“你父亲怪我杀了你母亲,你信吗?”
“奴才不敢。”载澄心脏剧烈的跳动,没想到慈禧太后居然这样开门见山的问这样的问题!
“不敢也就是说你可能还是信了,你父亲也觉得信了是我杀了你母亲,所以才会进了御前打了我一巴掌。”慈禧太后的声音在载澄的耳边想起,载澄瞧不见她的脸色,但是从慈禧太后萧索的语气上听得出来,她的脸色一定不会很好,“我杀过很多人,但是绝不会杀身边的人,这一点你不管信不信,这话我都要说给你听。”
“是,奴才阿玛其实也知道的。”载澄连忙说道,“只是心里过意不去,要。”他这时候突然停了话头,无论如何,长辈的感情生活不是自己一个晚辈可以评判的,“多谢太后不加罪之恩。”
“他是情有可原,我却是无法推脱,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桂祥是我的亲弟弟,我不能杀了他,但是我会给你父亲,你母亲,和你一个交代。”慈禧太后疲倦地说道,这时候已经是快要子时了,夜幕沉沉,西暖阁内虽然十分温暖,却是只点了几盏宫灯,照映的慈禧太后分外憔悴,“这件事你放心。”
想着这样以前都陪伴在同治皇帝身边的伴读,居然有了这样的蛇蝎心肠,载澄无意识的点头,他似乎丝毫不在意桂祥到底要如何处置,他这一辈子,似乎已经没有了可以盼望的消息和事情,活着犹如一个行尸走肉,仅此而已。
“你来看。”慈禧太后从炕上站了起来,亲自拿着一盏八角八仙渡海的宫灯,朝着载澄招手,把灯笼照到了墙壁上,“看看这幅画。”
载澄依言上前,看到那幅画,不由得呆住了,上面是画着两个孩童一起在花丛之中玩耍,边上站一个妇人含笑看着,一个孩童穿石青色补服,内里衬出了明黄色的吉服,一个穿着黄马褂,黄马褂的孩童略小些,拍着手哈哈大笑,看着穿石青色补服的孩童在踢着毽子,踢毽子的孩童神色飞扬,似乎被小一点的男孩的欢呼叫的越发兴奋起来,毽子踢的高极了。那个妇人穿着紫色的旗装,站在不远处,捏着帕子含笑看着两人热闹的场景,这幅画笔力其实十分稚嫩,根本不配摆在养心殿内,要知道养心殿内都是放王羲之的真迹的,这幅画挂在这里十分古怪,且上面还题着一句诗,盖着一方章。
慈禧太后神色复杂的看着这幅画,“你认识吗?”
“自然是认识。”载澄颤抖的伸出右手,抚摸了画上面那个穿着石青色补服看上去年纪略大一些的孩童,他动作十分轻柔,就怕惊扰了上面那个专心致志在和伙伴一起踢毽子的孩童,他慢慢的念了念上面的那句诗:“最是儿童热闹时,兄弟二人踢毽子。”他的眼角湿润了,话语也哽咽了起来,“是英宗皇帝作的画,奴才写的字。”
同治皇帝擅长画画,但字写的不如载澄好,两个人幼年时候涂鸦之作,没想到被慈禧太后保留到了现在,载澄是宗室年轻一辈之中作诗写字都上佳的人,幼年的打油诗,如今看来却也有一番风味,“载澄,这画我一直留着,时不时的拿出来看一看,想着以前的时候,就不由得要笑起来,小时候,你们两个是多么的可爱啊,每天都腻在一起,一起上学,一起用膳,一起骑马射箭,从来都不分开,好像是双胞胎一般,可是现在,哎。”慈禧太后对着载澄说道,她的眼角波光粼粼,“载澄,你想他吗?”
载澄沉默不语,慈禧太后自说自话的走开了,只留下了载澄在这里沉思,“我很想他啊。”她转身坐到了炕上,“我的儿子,你的兄弟,我无时无刻都不在想他。”
“你和英宗皇帝是最要好的,如果你登基为帝,他必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兄终弟及,最合适不过了,可我却不想你当皇帝,你和先帝一样,都是风一样的性子,不喜拘束,你如果当了皇帝,这么多事儿压着,肯定是不会开心,你不开心,先帝九泉之灵也不会开心,害了你,更是害了你阿玛,所以我没让你坐上这世界上最烦恼的位置,我虽然不明说,但是你也应该明白,我最疼的就是你和先帝,你想他吗?我很想他啊。”
载澄眼角的热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滚烫的眼泪划过冰冷的皮肤,流到了他那冰冷的内心里去,他跪了下来,“我不敢当。”他这时候也抛开了身份尊卑之心,直接说着心里的实在话,“我……”他的脸色柔和了起来,“我不配先帝的兄弟之情,也不配您的喜爱。”
“没什么配不配的。”慈禧太后站了起来,亲自扶起了载澄,她这时候早已经是珠泪滚滚,“先帝最想做的事情,你应该知道,他宾天了,什么想做的都没有做到,永远都做不到了,他想看到的孩子,他也没有看到,你有了你的孩子,有了血脉传承,你已经比先帝强了,你懂他,明白他,也应该帮他做了他最想做的事情。”
载澄的思绪被殿内吵嚷的声音拉了回来,虽然是回忆了许多,可在殿内不过是片刻之间,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许久不见的爽朗表情重又展现出来,他抬起头,“怎么地?”载澄威严大气地说道,“你们说要恭亲王府出面表示,我来了,说了话了,你们怎么还有如此多的废话?看来你们对着恭亲王的尊敬都是假的了!是要闹什么!”
殿内的人一时间被压了下去,载澄微笑了起来,眼神又放空了起来。
万岁爷,你在那边怎么样?
你知道吗,我很想你啊。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