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岁在龙蛇(一)


  皇后出了养心殿,上了辇轿,慢悠悠的回宫,路上积雪已经被扫的干净,今日天气颇好,阳光温暖得照在人身上,懒洋洋的,洒扫的太监们见到皇后的凤驾,连忙背过身让皇后先走,鸣翠见到皇后的脸色好了起来,“娘娘这会子可舒服了?”
  “也不知是怎的,闻着药味就不舒服。”皇后笑道,“大约是里头太闷了。”
  “是,万岁爷不能见风,这才捂得严严实实的,所幸菩萨保佑,万岁爷的身子渐渐的好了。”
  “是要去进香谢神。”皇后点点头,“宝华殿哪里是不是来了许多道士?”
  “是,有不少道士进宫做法事打醮呢。”鸣翠说道,“是东边主持的,雍和宫外头也做了法事。横竖不到养心殿,皇上也是烦不到的。各宫小主时常前去祷告祈福。”
  皇后点点头,“那咱们什么时候也去瞧瞧。”快到了景福宫,皇后抬起眼,见到一个穿着补服的官员急匆匆的从隆宗门里窜出来,小跑着进了寿康宫。宫中规矩,除非特殊情况,不然是不许跑着的,皇后有些惊讶,“这是怎么了?”
  鸣翠朝着身边的小太监使眼色,那个小太监点点头,悄然去了寿康宫,皇后到了景仁宫,安坐下,不免有些气馁,宫中的事务自己是一概都抛下了,都交给了慈安太后处置,加上慈禧太后又继续批折子这样一来,虽然自己能够安心伺候皇帝,毕竟手里没有权柄,如今的各宫嫔妃似乎对着自己都不甚恭敬了,但愿这只是自己多心,哎,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想这些东西,实在是可笑,若是皇帝身子好了,自己有依靠,还计较这些权柄做什么。
  窗外隐隐有着鼓乐之声,大约是宝华殿传来了的声音,仔细一听,却似乎又听不见,大概是北风声,皇后略坐了坐,养了养神,鸣翠上来禀告说去祈福的东西准备好了,皇后起身,这时候去打听消息的小太监回来了,“启禀娘娘,曾国藩大人过逝了。”
  “什么?”皇后有些吃惊,“这事儿可不得了!”
  皇太后面沉似水,翻看着奏报,曾国藩前些日子原本就是身子不好,为了皇帝生病的事儿,勉强回来销了病假视事,原以为没什么大碍,没想到今日刚刚用了参汤,午后散步署西花圃,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原以为身体已经好了,不过几天之间,居然就病逝了!
  军机大臣们都到了寿康宫,皇太后不禁垂泪,“曾公组织团练,平息洪杨之乱,主持东南军事,又大兴洋务,乃是中兴国朝,力挽狂澜之第一名臣!奈何天年不永,今日骤然崩逝,实在是叫中外震惊,本宫想起先帝在时,对曾国藩十分推崇,再三建言要让曾国藩主持大局,虽未时时相见,可他的才干,先帝是看在眼里的,如今这样骤然去世,也未留下遗折,实在是心痛也!”
  恭亲王微微鞠躬,“请太后节哀。”
  君臣都是无限伤感,曾国藩为人谦和不似其弟招摇,与人为善,恭亲王虽然也有些伤怀,但是在这个时候,都不免要谈起曾国藩的身后事,“曾国藩的身后事,不能耽搁,还需速速下旨。”
  “你们既然是知道了,必然有什么想法,直接说来吧。”慈禧太后用手帕抹了抹眼泪说道。
  “缀朝是要的,这谥法么。”奏陈曾国藩的恤典,提到谥法,恭王这样说道:“曾国藩老成谋国,不及丝毫之私,应该谥忠;戡平大乱,功在社稷,应该谥襄;崇尚正学,品行纯粹,应该谥端;不过臣等几个,都觉得这三个字,那一个也不足以尽曾某的生平。是否请皇太后恩出格外,臣等不敢妄行奏请。”
  其实这就是奏请特谥“文正”,不过必须如此傍敲侧击地措词,太后懂他的意思,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文正”要君上的恩典才可以。
  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所以说文正是极其高的谥号:文指的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正指的是内外宾服。自古以来只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会在死后得到这个谥号。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谥号也是文正。清朝时,另外一个重臣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的父亲,也是谥号文正。
  “曾国藩其人,可谥文正!”慈禧太后听明白了,“不愧一个正字!堪为国朝表率。”
  “是!”恭王又说,“如何加恩曾某的子孙,等查报了再行请旨。”
  “这是不忙的,此外除了谥法,这哀荣呢?”
  “臣等以为,二等公进一等公。”
  大清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清朝依然施行王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藩王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蒙古爵位一般按照宗室爵位例,同时保留原来的蒙古尊号,有时在亲王之上依旧设立汗号世袭罔替。
  异姓功臣爵位当然是封给异姓功臣的。公、侯、伯、子、男是其中的一部分。公侯伯子男又分三等,曾国藩正是二等公,而左宗棠是一等公,为汉臣之首。
  “如此太过简薄了,论功劳,曾国藩说起来,再造乾坤也不为过。”慈禧太后说道,“若无曾国藩之团练,如今怕是已经是南北朝,焉有中国混元一统之兴旺景象,兴办洋务,大兴东南百业。文治武功都是了得,若是曾国藩还在,过了年也应该可以进封一等公了,如何算的死后哀荣?”
  “这?”恭亲王微微惊讶,难道皇太后还有另外的想法?他突然想起了咸丰年间的一句流言,连忙说道,“一等公爵已经是厚赏了。”
  “绝非厚赏。”慈禧太后断然开口,“文宗显皇帝昔日曾有言:‘破金陵者王!’”
  大家大吃一惊,“太后。”恭亲王激烈地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太后圣鉴。”文祥主管着礼部,对着爵位之事十分清楚,“本朝爵位分为宗室、功臣、蒙古三种,功臣之爵,只有公侯伯子男以下,公爵亦是超品,公爵之上,再也他爵。太后若是要加恩曾国藩,亦可用许袭爵几代,不用另增新举。”
  “曾国藩之大功,非王爵不可赏之。”慈禧太后说道。
  “恐有违列祖列宗之规矩。”恭亲王说道,“且公爵之上,只有宗室才有之王爵才可封之,曾国藩亦非在旗,也非宗室,若是以王爵待之,恐被外人耻笑中华无规矩法度可言。”
  慈禧太后的眉间浮上一丝阴霾,“开国就有异性王爵,只是那些人犯上作乱,辜负祖宗圣德而已。”太后想到了造反的三藩,觉得有些不好,于是只是说了一句,就随即带过,“并不是我异想天开,无中生有,这是其一。再者,文宗显皇帝生前对着洪杨之乱念念不忘,直到北狩热河,依然是旦夕不安,只为平息太平天国,故此,在委任曾国藩之两江总督大权时,曾经亲口和我说过,只要是哪一位破了金陵,平息洪杨之乱,无论满汉,即刻封王!”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无非是若是外头督抚有了一位王爵,功高震主,你们在朝中坐立难安,说句不好听的,我自然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昔日你们议下平叛军功之赏,我只是当做不知道这回事,默然食言也无妨,只是大功不赏,不是说大功就可以忽视不见的,本朝自从福康安追封为郡王之后就再无军功以致王爵者,这是为何?诸位大臣都是朝中的肱股,知道这里头有什么说法吗?”
  众人默然,只有胡林翼十分激动,红着眼磕了个头,回道:“福康安先后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义、台湾林爽文起义、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成就高宗皇帝赫赫十全武功,故此有郡王军功,高宗皇帝以降,武备渐渐松弛,再无昔日之表现,军功自然也就少了下去,直到本朝之前,虽颇多战事,除却平叛之外,对外之战,胜举颇少。”
  “是这个道理。”赛尚阿说道,“所以咸丰朝以来,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英法国等诸事轮番上场,闹得国内外烽烟四起,无非就是出在这个武备不修的根子上!”赛尚阿显然是想到了咸丰元年自己作为领班军机大臣钦差军务平叛太平天国,被打的落花流水,从此被夺了一切爵位在家休息的悲惨遭遇,若不是自己有个出息孙女和女儿,只怕如今还在家里养花遛鸟,自然他对着这些武备松弛的事儿痛恶欲绝,虽然对着曾国藩也是看不起的,但他这时候也不会和一个死人计较,只是想着若是自己之前能把如今的虎狼之师剿灭叛乱,指不定也有个王爵当当,当然,如今的承恩公亦是十分不错了,赛尚阿自然是不会忘记是谁的恩典,他又连忙说道,“若是人人奋勇向前,朝中不吝王爵之赏,如何不能一统天下,宵小不敢有所异动?天下自然就是太平了,朝中之费,无非是王爵和一点俸禄而已。太后圣明,曾国藩之功,可堪王爵!”
  恭亲王看了一眼赛尚阿有些不舒服,自己还是不是领班军机?这时候手下的人就这么忍不住跳了出来?文祥欲言又止,世人流言福康安乃是乾隆私生子,这才有了一个嘉勇郡王的追封,只是这样的流言自然不能在寿康宫军机处等人议事中说出来,“可曾国藩自从攻克金陵后,再无军功,若是以昔日之功追封王爵,臣怕外头也有议论,毕竟这几年军功封爵者甚多,若以王爵厚赏曾国藩,外头的人恐有非议。”
  “这王爵,一是为了安抚物议,不用说,外头必然是传开了,曾国藩如此大功,还在任上去世,未能彰显国朝体恤功臣老臣之意,二是为了筹曾国藩之功,三是给为国征战者一个奖励,只要将士们为国杀敌,国朝不吝王侯之赏。如此一举三得,岂不美哉。”
  御前大臣伯王、敦王、醇王、孚郡王、额驸景寿、贝勒奕劻,几个人只是低着头不说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不是军机大臣,自然不用操心这些事儿,除非皇帝垂问,不然是绝不会就军国大事轻易开口。除却几个资格老的人外,恭亲王一党其余的人,除非自己分管之部务,亦不能随意开口,只有胡林翼这时候哀恸曾国藩离世,见太后有厚赏之意,焉有不争之理?平时自持的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也一股脑的丢到了脑后。
  赛尚阿乃是第一次和皇太后在御前奏对,知道自家的荣耀是从何而来,自然是要帮着皇太后说话,他又是老臣,倚老卖老,谁也不会说他的不是,恭亲王虽然反对,但理由也只是说不合规矩,宝鋆倒是不以为然,无非是做给死人看的东西,多给几两银子,还有什么好争的,再者大家昔日都受过曾国藩的各种孝敬,如今这顺水推舟,锦上添花,惠而不费的事儿,为何阻止,所以恭亲王虽然反对,但是只是说了几句,也就不吱声了,所幸慈禧太后也知道轻重,未动用亲王爵位执念,大家商议定,追封曾国藩郡王,慈禧太后立刻下旨要李鸿藻和文祥拟曾国藩之郡王谥号,这原本是内阁的差事,两人是内阁大学士,自然是能取的,既然定下来了郡王,这谥号也能极为方便的定下来,择了“谦恭”和“庄献”两个让皇太后选,皇太后圈定了“庄献”二字,随即下旨,到了午后时分,追封曾国藩为“庄献郡王”,缀朝三日,军机大臣前往祭奠的圣旨就已经下发了。


因顾惜朝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