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春风花草(一)
作者:因顾惜朝|发布时间:2024-06-29 01:54:59|字数:3279
同治五年二月初三,京城。
天气还是极冷,可风已经转了方向,南风吹来,冷冽之中带着丝丝暖意,正月二十下了一场小雪,没几日,就已经化完了,左库胡同里头,一家黑漆门的人家,院子里种了两棵春梅,这几日正是春风信动,红色和绿色的梅花骨朵开满枝头,点缀着小小的四合院平添了不少喜气。
一个穿着夹棉衣服的青年拿了一本书,怡然得坐在漫天花阴下,就着初春的温暖阳光,安然坐下,这是他这几日难得的休息,所以他准备也不出门,就这么在画下看看书,喝喝茶就够了。
一个少妇走了过来,朝着那个青年笑道:“老爷。”
“恩,大哥儿送出去了?”
“是,这会子正在先生那里练字呢。”那个少妇脸上浮现忧色,“老爷,我也不知道这话该不该讲,外头的人议论纷纷,说是去洋学堂学那些洋鬼子的玩意儿,将来可是要破门而出,不认祖宗,不孝顺父母的,让大哥儿去学四书五经就好,何必让他去上什么小学,学那些洋人的东西!”
那个青年哑然失笑,“夫人,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眼皮子浅了?你日常交往的无非是为夫在翰林院同事的夫人,这些人。”青年微微冷哼,“都可不是什么好人。当然,为夫不是说他们人品不好,只是,哎,他们逆潮流而动,自然也只能说这些闲言冷语了。”
少妇虽然没说话,脸上的忧色还是挥之不去,那个丈夫哈哈一笑,“夫人你又何须担心此事,且不说这洋务、天文地理算术不会让人忘本,就算有这个风险,这不还是让先生带去学四书五经吗?自从前些年办了这个小学来,你没瞧见,这里头的先生也有教授四书五经的,只不过你瞎担心,这才每日去学半日罢了。若不是为夫在翰林院当差,在那里稍微有些脸面,你想着让大哥儿去进那个学校,怕是不容易呢!”
“我知道,这不是皇上和一干宗室都在里面上学吗?”那个少妇说到这里,脸上倒是显出了光彩,“虽然也不是每日来,到底可是和皇上同窗的。”
“是这个理。”青年笑道,“虽然咱们家也不指望攀龙附凤的,可有这个道在这里,也不能浪费了。你也不用担心,这洋务的事儿,是太后定下来的,我这个探花,也是太后钦点,当年我这春闱的文章,我怎么写的,夫人你是知道的,再看看那些被罢黜的同年们。你就知道中枢的决心,太后的圣意是怎么个意思了。”
少妇默然点头,“老爷说的是,是我见识短了。”
“夫人你是担心大哥儿,放心,错不了的。”
两个人复又谈起家里的琐事,那个少妇喜滋滋得说道,“这些日子,京里头新出了一个海河布行,这原本是没什么稀奇的,可稀奇的是,这海河布行的布和那些从洋人处进口的布是一模一样的料,绵密有过之而不及,这价格又是便宜了几分,实在是好得很,我已经买了一匹上好的,准备着过些日子,就给老爷和大哥儿,姐儿做一身。”
“哦?”那个青年来了兴趣,“是什么料子的?”
“是棉布,听说还是咱们直隶这里出的棉花,运到了天津卫,这个布行的伙计嘴快,说也是用了洋人的机器纺出来的,不过这老板是江苏人,这价格便宜,买的人可多了。”
“洋务办了这么些年,到底是有些利民的东西出来了。”那个青年放下手里的书,“前几年都是办军械大炮轮船的,说到底,于民无益。”
那个少妇不太懂这些,“这些我倒是不懂,只是知道,如今市面上的洋货可实在多是很,洋火柴、钟表、洋面粉还有这洋布,虽然是结实耐用,可毕竟价格贵了点,普通人家怕是买不起多少的,如今这海河布行倒是拔了尖,便宜了不少。老爷你在总理衙门观政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洋东西呢。”
“说起来也就才过了两年,这新事物就雨后春笋一般得冒出来了。”青年笑道,两个人说说笑笑,过了一会,一个老苍头过来禀告:“黄编修来了。”
“快快有请。”那个青年站了起来,被称作黄编修的三十出头的年轻高个男子进来,朝着男主人作揖:“孝达。”
“漱兰兄。”被称作孝达的男主人回礼笑道,那个少妇也朝着黄编修行了礼,对着两个人说道:“我先下去,瞧瞧今个的报纸到了没有。”
“请自便。”黄编修和男主人坐了下来,“孝达,你这大才,这会子还坐得住呢?”
“哈哈哈,之洞乃是庸人,怎么称得上大才,漱兰兄过奖了。”原来此人是张之洞。
“你啊,总是如此谦虚,要知道你可是同治三年的探花,你若不是大才,难不成是我这个二甲二百六十三名是大才吗?”黄体芳无奈摇头,“且不说这个了,你知道今年的春闱又要到了,我虽然是编修,可御史台那里的消息,还是听得到的,听说有关这洋务的事儿,就是在春闱里头加洋务的事儿,御史台、詹事府气势汹汹,闹得不可开交,准备要联名上折子呢。”
“这事儿我是知道的。”张之洞点点头说道。“不过这事儿,肯定没戏。”
“哦?何以见得?”黄体芳挑了挑眉毛,有些不敢相信。
“你说这洋务之事,是谁定下来的。”
“是太后定下来的。”
“是谁去做的?”
“议政王和军机处。”黄体芳回答到了这里,突然有些醒悟,“你的意思是?”
“京中有句话,叫宫里头的风,军机处的雨。若是没有宫里头的这股风,军机处就下不了雨,如今的局势你还看不清?同治同治,这就是内外同治啊,太后和议政王如今劲往一处使,没瞧见如今办洋务才多少年,你在户部观政,是知道,如今这开了国门,通商之后,就不说那上海天津了,就说这宁波府,每年能收多少银子?就单单说这银子的事儿,没有这个银子,这陕甘之乱,能平?要知道,这会子,十二镇已经准备凯旋回朝了!”
黄体芳点点头,“我瞧着这中枢,实在是穷怕了。这三年除了咱们这一科多取了三百人之外,各地的县尉、手下的巡捕,全国扩了多少人!这些还不算大头,还有这从洋人哪里买的军舰,每年就要一千万两,还有这零零碎碎的火枪火炮,每年都是不定额的数目,这军费,不算给的银饷,共计两千万元,老实说,我是觉得实在是太过靡费了!还有这救灾、河工,也难怪,我听说太后在养心殿说过,谁给银子就升谁的官。这不,瞧见了没,这天津上海的巡抚,听说马上要加尚书衔了!”
“这话虽然糙了些,可实在是不假。”张之洞点点头,“这军费实在是多了些,要知道若是这些钱放在民生之上,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解燃眉之急了。不过,漱兰兄,这御史台的人,怕是成不了事儿,就这事儿,咱们还是别搀和了。”
张之洞的妻子石氏绕过了月门,来到门房,问:“今个的报纸到了吗?”
“夫人。报纸来了!”门房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个半大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请夫人原谅则个,今个买报纸的人多,耽误了些日子。”说着就递了一份淡黄色码满字的大纸给门房,“诚惠五十文!”
石氏皱眉,“怎么涨价了?”
那个报童连忙陪着笑脸解释道,这张府可是自己的老主顾,轻易不可丢掉,“奶奶不知道,这从今日起,报纸从原本的四页变成了八页,这页数多了,价格自然就涨了。”
“哟。多了这么多,那里头多了些什么?你要是知道里头的事儿,我就多打赏你几文。”
报童抖擞精神,说道,“是,这里头,首版是太后和皇上的圣旨和消息。”石氏哎哟一声,连忙把报纸双手捧了起来,“这可是破天荒的头一遭,已经有不少人家要把今个的报纸供起来;二版是军机处的谕旨,有关说陕甘之乱的后续安置命令;三版是六部九卿的部告,里头也没什么新鲜故事,礼部的春闱、吏部在上海推行官吏一体化的条例,这两个是顶重要的;第四版是中国新闻,里头的新鲜事儿是最多的了!五六版是西洋见闻,发逆的余孽在印度闹得不可开交,英国人的印度总督已经换了好几个了,这还是没效;还有呢,夫人,这第六版里头新开了一篇,就是驻英国大使郭大人的英国见闻,这是每一旬一次的文章倒是值得一读,七版是广告,听说这海河布行要出新的布匹,让大伙都去买呢,第八版是文人的文章小说诗词,府上的少爷小姐都爱看这个!”
石氏点点头,“难为你都知道这里头的事儿,字都认识?”
那报童笑嘻嘻的,“前些日子,我那个胡同回来了一个宫里头的姑姑,她老人家懂得认字的法子——就是从《咸丰字典》里头学的,我爹瞧着花不了多少个钱,让我空的时候去认字,这才勉强把这报纸都认出来呢!”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