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同治元年(三)
作者:因顾惜朝|发布时间:2024-06-29 01:54:59|字数:4257
同治元年正旦,大清属国共计二十余国,朝鲜、琉球、越南、南掌、缅甸、浩罕、布鲁特、萨克、安集延、玛尔格朗、塔什干、阿富汗、不丹、锡金、廓尔喀等在太和殿随同文武百官朝贺宗主国新帝登极,一元之始。独苏禄、暹罗不朝。
次日,慈禧太后在养心殿正殿接见了诸国使节,并宽言相慰,除诸多赏赐之外,更赐《咸丰字典》,以彰天朝文化,并赐宴紫光阁,恭亲王亲自作陪,第三日又令入圆明园游玩观景,众使节啧啧称奇之余,更是平添了多少对天朝上国的向往,于是把恭亲王并理藩院、鸿胪寺等一干官员围的团团转。
“缅甸受英国人欺压已久,道光年间,英国人和缅甸发动战争两次,缅甸均已战败,如今正是苟延残喘的时候,三分之一的领土已经被洋人所占,南掌自雍正九年入朝归化,可如今也朝不保夕,日夜受法兰西人欺凌,臣等已经询问清楚,苏禄全国已然被葡萄牙侵占,国王被软禁,算是灭国了。暹罗在咸丰五年和英国人的战争中战败,英国代表、香港总督鲍林强迫暹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也是自顾不暇,暹罗使节已然北上,可是被英国人扣住了。这两国倒是身不由己。”虽然恭亲王对着这些小邦属国不甚兴趣,可是皇太后垂询,只好打听好消息,“还有阿富汗、不丹、锡金均受英吉利之人欺凌久矣,浩罕、布鲁特、萨克、安集延、玛尔格朗也受俄罗斯人盘剥,怨声载道,臣这些日子天天被那些时节弄得焦头烂额。”
慈禧太后微微皱眉,这时候是和恭亲王独对,所以撤了屏风,慈禧太后安然坐在同治皇帝的御座后头,“没想到这些属国也是风雨飘摇的样子,哎。”
“是,更有浩罕者外忠内奸,借朝贡之名大肆侵占新疆疆土,伊犁将军已经上奏好几次了。”
浩罕,古国名。十六世纪初,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后人昔班尼从草原南下,占领河中地区,在帖木儿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王朝。汗国其后逐渐分裂。十八世纪初,乌兹别克九十二个部族之一的明格部在费尔干纳建立了浩罕汗国,定都浩罕城。实行贵族专政的封建统治,发展农牧经济,和中国新疆喀什噶尔等地通商。十九世纪中叶中亚各汗国互相战争,浩罕征服了中亚重要商业和军事中心塔什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国势最为强盛。
“取舆图来。”杨庆喜和几个小太监把舆图在养心殿的地面上打开,太后站了起来,凝神朝着西北角望去,这时代的舆图有些不太真实,唐努乌梁海和乌苏雅里台的外蒙古地区大的吓人,浩罕的位置在伊犁西北,沙俄帝国的东南角,版图大约在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的西部国土境内,太后点点头,“地方倒是紧要,东西要冲,勾连中俄,六爷你的意思是?如何应对?怎么个法子?”
“如今长毛未平,国内空虚,奴才以为,不如怀之以德,等以后腾出手来,再料理便是。”恭亲王回道。
“怀之以德,恩,也只能如此了。”没钱没兵,干任何事儿都不爽利,慈禧太后有些沮丧,却也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六爷你政务繁忙,这些事就交给理藩院吧,横竖没什么重要的事儿,总理衙门的差事重要。”
“是。”
“英法美各国大使是否已到?”
“已然到了,俄罗斯大使却是还在路上。”恭亲王回道,“日本、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使节尚未到齐。”
“该国等要面见皇帝亲自递送国书?”
“是,奴才以为皇上年幼,诸国洋人又奇形怪状,故以皇上未亲政,母后皇太后又不便见外臣予以回绝了,英吉利大使似有不悦之意。”
“这事儿且不忙,不如就说诸国大使未齐至,等到各国使节到齐了,再朝见不迟。”慈禧太后微笑,“皇帝的胆子如今可是大的很了。”
“是。”恭亲王回道,“那苏禄、暹罗等诸藩国如何处置?”
“这两国且放在一边,如今洋人势大,不宜硬碰硬,再者暹罗虽然在陆地上,却也是隔着云贵山林地,难以为继,况如今我们并没有海军,从英法处购买到的军舰还没到,等到练好了新军,就再说吧。”慈禧太后拍拍手,为一藩属得罪洋人,若是再引得战火连天,怕是又有人议论纷纷,最近已经被一些科道官的折子弹的满头大包了,说自己暂停山陵建设,把皇帝止于不孝的地位,这明明是节省国用的好想法,怎么会扯到孝道上来,“等到葡萄牙公使来了,向法兰西和葡萄牙使节发出照会,针对两国对暹罗、苏禄的行为以示抗议。”
“是。”
“明个健锐营会操,七爷已经请旨去劳军了,叫理藩院带着各国使节去瞧瞧,特别是浩罕,叫七爷散漫作去,也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以为天朝无人,对付不了他那个小国!”
“是。”恭亲王说道,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小建议,“藩属之中尼泊尔侍奉最勤,先帝在时,还通过驻藏大臣上折,要入内地助剿洪杨乱贼,只不过被肃顺婉拒了。且尼泊尔受英夷欺凌久矣,不如厚赏之。”清前期,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皆为中国藩属。后英印展开对这些国家的兼并和侵略,诸国纷纷向中国告急。但其文报中将英印称为“披楞”,昏聩闭塞的清王朝竟然不知道“披楞”就是英国,以为是一个什么远方的小国,而没有予以理会。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等喜马拉雅山外诸国相继沦英,英国进一步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西藏和尼泊尔。“拉达克、哲孟雄、不丹相继被英夷侵占,尼泊尔乃是山南大国,若是尼泊尔再落入英夷之手,怕是西藏永无宁日了。”
恭亲王果然是宗室之中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慈禧太后点点头,“六爷这番话说的透彻,很是帮衬着些,虽然今个咱们不是富裕,咬咬牙总能给他们一点助力,等到过几日阅兵后,咱们自己用过的火炮火枪,若是还能用的,就给他们,再给些军用物资,这就够了。再者说来,给他们一份助力,也是帮自己个。”慈禧太后沉声说道,“英国人,法国人,嘿嘿,如今虽然媾和,但也对着咱们没什么好主意,这些藩国早已归顺中国,侵占藩国就是侵占中国,如今且忍着吧,你吩咐理藩院,叫他们也把藩属列个三六九等起来,各个方面评判一番,琉球朝鲜尼泊尔等,可列为上等,朝贡通商均可多些;像浩罕的,若不是怕他倒向俄罗斯,明个我就让僧王出兵灭了他。”慈禧太后大放嘴炮,“只不过投鼠忌器罢了,但也得好好申饬一番。”
二月初三,御前大臣,淳郡王会同理藩院尚书伊勒东阿,鸿胪寺卿、理藩院侍郎庆海,各藩属国使节观健锐营会操,健锐营煞气冲天,长枪短炮轰隆隆响了半个下午,各使节无不战战兢兢,心怀异志者面如土色,衷心奉上者喜形于色,对于他们来说,现在受到西洋人的欺凌,才知道中国真是宽仁之极的宗主国,自此之后,各国纷纷重新纳贡称臣,暹罗听到各国南归之后传出来的消息,更是连遣十三次使节,排除法人阻拦,北上朝贺;浩罕国束手束脚,一日之间撤兵三百里,并奉上血汗宝马,以表示对宗主国恭敬之意。
历练出来的健锐营士兵对着这些外邦小国更是不屑一顾,鼻孔朝天,可藩国使节们不以为忤,特别是朝鲜使节李万吉在自己的笔记之中欣然写下:“中国军容昌盛,枪炮裂石穿云,更有将军万夫不当之勇,朝中上下咸以赵子龙转世称之……如此英杰,到我朝鲜当一王足矣……纵使有些岸崖高耸,亦是英雄本色,不与常人同也。”
如此过了几次,诸国使节离别在即,鸿胪寺卿、理藩院侍郎庆海又在四方馆宴请各国使节,期间庆海故作不小心地透露,“凡各国精通中国语年轻俊彦者,可入中国为官。”一时间引起各国学习汉语热,诸国上层官员宗室子弟纷纷延请中国儒学之士(主要为屡试不第的秀才),更有诸多熟悉拼音的太监宫人被请出海外,学习中文之余更练习中国官场礼仪,尊为上宾,衣食无忧,这算是母后皇太后灵光一闪为解决国内剩余劳动力,推动大中华文化圈的小贡献。
二月二十三日,赐药给朝鲜国王。
二月二十四日,赐历书给安南,琉球等国,并给丝绸锦缎等若干。
二月二十六日,遣官告祭历代帝王陵寝。孔子阙里。暨长白山、松花江、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神。
这一日等到各国使节拜别皇帝并皇太后,才退朝,同治皇帝就绕过屏风,对着慈禧太后埋怨道,“皇额娘,听说武将军在藩属面前出了大彩头?怎么不叫儿子去瞧瞧,这样的大热闹,儿子可是没见到过,那一日七叔说了起来,儿子才知道。”
皇帝尚武总是好事儿了,慈禧就着安德海的手站了起来,含笑点头,“不过是些小孩子过家家,给那些使节们见识下世面,免得以为天朝无人,天朝再无人,教训他们是够够的。”慈禧拉住同治皇帝慢慢走出养心殿,绕了个弯,就准备起驾储秀宫,“皇帝你要瞧还有什么不能够的?”
安德海笑嘻嘻地回道:“是啊,皇上,健锐营里头都是皇上的忠心臣子,都是南边平叛,北边杀洋鬼子过的,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好汉呢!”
皇帝朝着安德海皱眉,又对着慈禧恭敬说道,“那皇额娘您和七叔还有老五太爷说一声,免几日功课,也让我去瞧瞧?”
“功课是免不了的。”慈禧太后笑眯眯地说道,同治皇帝脸皱成一团,满脸苦涩,“清明节也快到了,我叫内务府办的事儿也差不多了,到时候放一天的假,皇额娘带你出宫去。”
“哦?”皇帝这才有些开心,“是什么好事儿?还请皇额娘示下,儿子也有个准备。”
“无需准备。”慈禧太后摆摆手,“你啊,既然如此喜欢舞刀弄枪的,皇额娘也告诉你,国朝向来是文武并重的,你身子骨弱,等身子好些了,架子练起来了,这江山还是要交给你的,你皇阿玛就是身子弱了些,你以后这骑射也要多多练习,总要和圣祖爷一样文武双全才好。”慈禧太后扶住同治皇帝的肩膀,正色说道,“等到你亲政了,皇额娘这千斤的担子也就放下交给你了。”
“儿子知道了。”同治皇帝也连忙收敛笑容,大气不出,垂手听命,“皇额娘这是先回宫歇息,还是去?”
“本来想去你读书的地方瞧瞧,可是不得空,一会子东北的事儿要和你六叔商议,你让你额娘去盯着你。”慈禧太后伸出了护甲,轻轻戳了同治皇帝的额头,“别以为你和那些小太监的玩闹皇额娘不知道,因是年下,正月里大家都热热闹闹的,皇额娘这才当做没发现,老五太爷早就说了,皇帝身边的小太监太过了,要裁抑,你自己个也得知道有数。”
一番说教,同治皇帝心里早就叫苦天了,不过碍着亲娘的面子,不敢多说什么,只是唯唯称是,等到慈禧太后说完了这句,连忙行礼告退。
同治皇帝上了撵轿,用手抹抹额头上的细汗,“哎哟,皇额娘实在是太会念叨了,这一会子的功夫,把朕的汗都念出来了。”张文亮在边上捂嘴偷笑,“万岁爷,母后皇太后可是要请皇太后来盯着万岁爷的功课的。”
“没事儿没事儿。”同治皇帝在撵轿上摇头晃脑,翘起了二郎腿,抬撵轿的太监们稳健有力地朝着东边行去,“额娘最是疼朕了,从来都是朕说一不二的,她都从朕,到时候朕说了算,嘻嘻,功课么,叫奕祥去读便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