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登基
作者:小酒浅酌|发布时间:2024-06-29 01:47:29|字数:6388
制定了谥号之后,接下来就是琐事了,比如说守孝什么的,但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是新皇帝登基,多尔衮说道:“如今储君年幼,咱们必须要选一些有能力的大臣出来辅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
“如今皇上年幼,理应推举出辅政大臣,带领群臣辅佐新皇。”有人说。
大家都议论起来,各自推选自己认为合适的人,而作为皇帝的福临却是一脸茫然,他这个皇帝根本就还没有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热烈或者说是激烈的讨论,终于确定了辅政大臣的人选,那自然就是多尔衮,这没的说的,明眼人一眼就能够看出来到底是谁才是这里面最合适的人选,论文治武功,多尔衮都是当今满洲第一。
看到大家都推选自己为辅政大臣,多尔衮是十分高兴的,他说道:“诸位如此抬爱,我受宠若惊,但是只有我一人,恐怕行事会有偏颇,倒不如大家再推举一人,和我共同辅佐新皇,你们认为如何?”
“这真是极好的,看来大家都没有选错人,皇叔如此谦逊,想必皇阿玛在天有灵,他也会很欣慰吧。”硕塞说道。
多尔衮不由得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呀,说的这是什么话,我想的是再选一人来助我,定然能够好好为大清效力,正所谓群策群力,两个人总比一个人要好得多。”
于是,讨论又开始了,这一次讨论的时间很长,因为除了多尔衮之外,其他的有资格或者说是水平相当的人就太多了,一时间要确定出一个最佳人选,还真的是不容易。
看大家的讨论都没有结果,多尔衮说道:“那不如就我来推选一个人吧,大家觉得济尔哈朗这个人怎么样?”
济尔哈朗自小就生活在努尔哈赤的宫中,由努尔哈赤加以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关系很好,尤其是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济尔哈朗从青年时代起就追随努尔哈赤南征北讨,因军功受封为和硕贝勒,是努尔哈赤时期共柄国政的八大和硕贝勒之一,也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成为清朝历史上惟一一位受“叔王”封号的人,后入享太庙。
听了他这样说,大家都朝济尔哈朗看了过去,济尔哈朗见多尔衮居然提到了自己的名字,显得有些惊讶,他做到多尔衮身边来,说道:“多谢抬爱了。”
多尔衮说道:“不要说这样的话,试问在场的所有人之中,论战功,谁又能够比得上你呢?由你和我两个人来共同辅佐新皇,那是最好不过了,咱们问问大家的看法,大家认为我的这个提议怎么样?”
“很好啊,在场的人中,又有谁能够比得上两位呢?我是同意的。”马上就有人说。
既然有第一个,那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在场的都是聪明人,从这件事情上面来说,包括皇帝福临在内,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实际上的大权,他说的话谁还敢不听?
“很好,那现在就起草任命诏书吧,之后便着手准备新皇登基。”多尔衮说。
最后写了文书,多尔衮加封摄政王,还有其他的一些细节写了,却不宣读,这些都是要和福临的继位诏书一起宣读的。
随后,大家都散去了,多尔衮又安排了人守灵,接下来就是准备新皇登基的事情了,这才是重点,正所谓人走茶凉,现在皇太极已经死了,那他的威慑力和威严也就不复存在了,接下来所有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新皇帝爱新觉罗,福临进行——或者说是围绕多尔衮的意志进行。
八月二十六,是福临登基成为新皇帝第日子,天还没有亮,整个皇宫就已经开始忙碌了起来。
福临还在睡梦之中,奶妈就将他给叫醒了,他睁开眼睛看的时候,天都还是黑的,他问道:“天都还没有亮呢,叫我起来干什么?”
奶妈说:“皇上,今天可是你登基的日子,现在应该要起来了,来吧,奴婢抱你去洗漱。”
“哦。”福临虽然只有五岁,但是他却是十分懂事了,特别是经过这一段时间来孝庄文皇后的教导,整个人的气质似乎都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
奶妈将他抱起来伺候他去洗澡吃饭,然后换上了专门为他制作的新的龙袍,时间过去了整整一个时辰,此时天色已经有一些亮了,奶妈说道:“咱们现在应该出发去笃恭殿了,太后和大臣们都已经在那里等候着了。”
“哦。”不管奶妈说什么做什么,福临一直都是面无表情的,或许这些太多的规矩加在他这个五岁的孩子的身上本来就是一种罪过,一种天性的扼杀。
奶妈也不管他说什么,只是牵着手出来,外面已经有华丽的马车在等候着了,他将福临抱上马车,然后自己也习惯地坐在了旁边。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她始料未及,甚至有些接受不了,看到从小把自己带大的奶妈坐到了自己的銮驾上面来,福临皱了皱眉头,似乎十分不喜欢,他说:“这辆车你已经不适合和我一起乘坐了。(此非汝所宜乘)”
奶妈这个时候终于意识到,这个从襁褓里开始就被自己带着的孩子,现在已经换了一种身份了,一种让自己顶礼膜拜的身份,想到这里,奶妈的心里面顿时觉得十分不是滋味。
“是,皇上,奴婢糊涂,还请皇上赎罪。”奶妈赶紧下了车,对福临说道,然后确定没有什么东西落下之后,马车便开始往笃恭殿而去了。
过了一会儿,马车来到了笃恭殿,那里已经有长长的仪仗队在等着了,红色的地毯从大殿的最门口开始铺设,两边都是手持华盖的侍卫,一直到大殿门前的一个小平台,在那个台子上面,摄政王多尔衮,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位辅政大臣站在门边,在他们两个人后面是福临的生母孝庄文皇后和皇太极的正妻孝端文皇后,顺便提一句,孝端文皇后是孝庄文皇后的姑姑,而在她们两个人的后面才是福临的叔叔伯伯兄弟舅舅兄弟等人,再后面是朝廷大臣。
马车停了下来,奶妈将福临抱下车来,准备牵着他的手登上笃恭殿,却不料福临甩开奶妈的手,然后轻轻一推示意她站远一点,然后独自一个人往前面走去,年仅五岁的他这个时候却是将帝王的霸气显露无遗。
所有的人都看着他,他却是一点儿也不畏惧,挺起自己的胸膛就开始往前面走去,脚步没有丝毫的迟疑,包括上台阶,他的目光始终十分坚定。
上了台阶最后一级,来到笃恭殿的大门前,他停了下来,所有的人都跪在了地上,包括他的亲生母亲孝庄文皇后在内,所有的人都对着他高声呼道:“恭祝吾皇继承大统,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却掷地有声,俨然已经有了帝王之气,多尔衮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心里面似乎开始在盘算着一些什么。
大家都站起来,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一左一右站在福临的身边,多尔衮说道:“皇上,这是您的继位诏书,您先看一下,如果觉得没有问题的话,那就由本王来宣读。”
“不用看了,宣读吧。”福临说,实际上是,他才五岁,字都不认识几个。
多尔衮点点头,说道:“好吧,那本王就宣读了。”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念起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洪惟太祖皇帝,受天明命,肇造弘基,神功圣武,遗厥子孙,迨我皇考,承元继体以来,十有七载,显谟遗略,深恩厚泽,用干戈而讨逆,本仁义而纳降,所以遐迩向化,丕业日隆,臣子方作万年之颂,宫车乃有一朝之虞(‘宫车远驭’指帝王去世),肆予冲人,正在弱龄,讵意宗盟及诸大臣,咸谓神器,不可以久虚,宗祧不可以乏主,于皇子之中,合辞推朕,勉循舆情,于本年八月二十六日,即皇帝位于笃恭殿,于戏,惟予小子,莅兹重任,所赖伯叔宗亲大小臣工,同心协力,辅朕不逮,其以明年正月初一日,为顺治元年,宜发大赦,共图惟新,自八月二十六日昧爽以前,一应罪犯,并常赦所不免者,尽行赦宥,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所有的人再一次跪下来高呼万岁,济尔哈朗又拿出一份诏书来说道:“这是我与摄政王的任命书,就由我来宣读吧。”
福临没有说话,济尔哈朗便拿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因朕年幼,特加封为叔父摄政王,赐册宝,并赐嵌十三颗珠顶黑狐帽一、黑狐裘一、金一万两、银十万两、缎一万疋、鞍马十、马九十、骆驼十、加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共为辅政大臣,同赐,钦此。”
随后,多尔衮便指着大殿正中间那鹿角宝座对福临说道:“皇上,登基吧。”
第356章
笃恭殿的门槛都已经到了福临的腰,除非爬,否则福临连进门都进不去,但是要一个皇帝登基的时候就爬上大殿那也太不像话了,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大清朝有史以来最为滑稽的一幕,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个辅政大臣一左一右,抓着福临的手直接将他给提了起来,越过门槛的时候才放下。
里面有些昏暗,非常安静,只能够听见走路的时候的脚步声,福临显得有些害怕,紧紧地抓着多尔衮和济尔哈朗的手,而且还有些微微颤抖,多尔衮安慰说道:“不要害怕,马上就好了。”
走过了宽敞的笃恭殿,来到了尽头的鹿角宝座,福临一个人爬上去做好,看着其他的所有的人都比自己要矮那么多,顿时就笑了起来,一点儿也不见了害怕的模样。
“皇上,你给说几句呀。”福临坐在宝座上面看着下面笑,下面的人自然是不敢抬起头来看他的,而且福临不开口谁也不敢说话,现场又开始安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多尔衮在福临的耳朵边小声说道。
福临哪里知道要说什么,便看着多尔衮,多尔衮耐心地说道:“皇上就说一些吉祥话,保佑我大清的。”
福临还是看着他不说话,多尔衮便说道:“那本王来念一句你跟着大声地念一句。”
福临微微点头,然后多尔衮便开始念起来:“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彩云车驾六龙,巩金瓯,承天帱,民物铁凫藻,喜同胞,清时兴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
福临跟着他把东西念完了,下面的人纷纷跪倒在地上,高呼万岁,已经经历过这个场景的福临已经有了一些免疫力,也不显得惊慌了,他按照孝庄文皇后教给他的礼仪站起来,双手抬起与身体垂直,手掌向上,目光坚定看着前方,说道:“众爱卿平身。”
“谢皇上。”又是一声齐呼,然后大家才纷纷站立起来。
等福临坐下来,多尔衮说道:“皇上年纪尚小,从今日起,至皇上亲政之日止,朝政大事由本王与和硕亲王以及两位皇后共同主持,以下,改明年为顺治元年,金银钱粮,一并改之。”
所谓顺治,是顺从而大治的意思,指社会秩序井然而安定。《礼记·聘义》里有“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这样的话,汉朝贾谊在《新书·数宁》里说:“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明朝张居正《贺元旦表五》有说:“外威严,内顺治,神武丕扬。”
之所以取这个年号,寓意就在于,如今张雷大军压境,满清上下束手无策,希望新皇登基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局,更暗示大清一统天下是大势所趋,顺从天意。
宣布了年号之后,摄政王多尔衮便将一个紫檀木盒子拿出来让顺治捧着,说道:“皇上,这是玉玺,要好好保管。”
顺治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块比他的两个拳头加起来还大的玉玺,整块玉玺用白玉制作而成,盘龙纽,印面刻有“大清受命之宝”六个字,采用满汉双文篆书样,左满文,右汉文,这是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玺。
把这玉玺拿在手里面把玩了一番,顺治将它原样放回去,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又拿出来一方印玺,这方印玺采用青玉制作而成,交龙纽,写有“制诰之宝”的字样,这是用来给臣子下诏书谕旨用的。
“皇上,这是皇帝奉天之宝,以章奉若。”
“皇上,这是天子之宝,祭祀百神之用。”
“皇上,这是皇帝亲亲之宝,以展宗盟之用。”
……
摆在顺治面前的,总共有二十四方印玺,后再加上清高宗乾隆帝在登基60年后传帝位于嘉庆帝,自居太上皇公文谕令行“太上皇帝之宝”。后历史称为“清二十五宝”。
这个叫做“受玺礼”,完成了之后,接下来就是对于顺治皇帝来说十分无聊的大臣贺词,那冗长而生涩的话语听得他直打瞌睡,但是孝庄太后已经教导过了,这个时候一定要正襟危坐,以显示帝王尊严。
过了好长的时间,整个登基仪式才算是完成,这个时候的太阳已经到了头顶,大半天的时间都过去了,早上起来的时间又够早,呆着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到了福临的极限了,仪式一完成,他马上就往后面跑去,奶妈和孝庄皇太后都追过来,然后带他去吃东西,好生伺候着。
正所谓少年不知愁滋味,当皇帝这件事情对于爱新觉罗,福临来说,只是在登基仪式的时候显得痛苦,随后便是一如既往的快乐了,到哪里都有一大批人小心翼翼地伺候着,想吃喝玩乐完全不用自己操心。
但是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那该犯愁的事情就多了去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决定大清朝国运的大事情,那就是与张雷之间的战争,这是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其次就是皇太极的葬礼,对于一个极其注重等级礼仪的民族,这件事情绝对马虎不得,其他的事情和这两件事情比起来,似乎都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就在顺治登基的当天晚上,多尔衮就将济尔哈朗请到了自己的府邸。
夜幕降临,整个盛京都沉浸在一股奇妙的氛围里面,一边是为皇太极的驾崩而悲伤,一边是为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而欢喜,而奔走相告,这些民众还不知道,张雷的军队距离他们已经不足百里。
一辆马车来到了多尔衮的府邸,在门口的时候停了下来,济尔哈朗下了马车,马上就有一个人迎接了上来,那是多尔衮的管家:“亲王大人来了,摄政王已经在书房等候多时了,还请亲王大人跟着小的来。”
多尔衮的书房在后面的一个小湖边,是一栋独立的精致的二层阁楼,此时此刻,它灯火通明好似一座巨大的宫灯。
在阁楼前面几丈远的地方那管家就停下了自己的脚步,说道:“摄政王有规定,说是除非他请来的客人,否则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够进去的,包括我也是一样,所以我就只能送到这里了,亲王大人自己一个人上去吧。”
“多谢。”济尔哈朗抱拳说道,然后就往书房走去,刚刚推开门,里面多尔衮的声音就传了过来:“是和硕亲王吧,本王已经等候多时了,今日是有要事相商,所以特地将和硕亲王你请了过来,希望不会耽误了和硕亲王的正事才好。”
济尔哈朗说道:“怎么会呢,不知道摄政王邀本王过来,是准备商量何事?”
“还能是什么,当然是我们的敌人的事情,现在那个张雷已经带了人打到距离盛京不到一百里的地方,你倒是说说看,咱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多尔衮请济尔哈朗坐了,然后开口说道。
济尔哈朗恍然大悟,想来也就只有这一件事情能够让多尔衮发愁了,他问道:“我记得立当今皇上为储君的时候,摄政王你亲自率领大军与把张雷交战。”
“没错,当时本王将他们往外面推了几百里,但是突然之间接到皇兄驾崩的消息,本王不得不带着人回来,这段时间里面,那张雷又已经打了回来了,这来来回回的我们的兵力消耗很大。”多尔衮说道。
“那摄政王大人准备怎么做呢?”济尔哈朗问道。
多尔衮说:“如今咱们已经是自顾不暇,应该要集中自己所有的力量来抵御张雷的进攻,将那锦州宁远等地的大军都抽调回来,反正咱们南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就让他们这几个城池再苟延残喘几日也无妨。”
“嗯,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多线作战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很不利的,咱们不妨让那些士兵回来,增加我们的兵力,只要将这张雷给打败了,他明朝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阻挡得住我们了。”济尔哈朗说道。
“本王也是这个意思,所以就叫了你过来,商量看看你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多尔衮说。
济尔哈朗笑着说道:“没有,本王就觉得摄政王的办法很好,想得很是周到,不如就按照摄政王的办法来做,等到咱们的兵力一增加,那张雷肯定不会是我们的对手,将他打败了,整个天下就是我们的了。”
“那好吧,时间不早了,本王就不留和硕亲王了。”多尔衮叹了口气说道。
济尔哈朗抱拳说道:“那我就告辞了。”
……
盛京北边一百里,张雷看着地上的牧草从青转黄,他在草原上面又经历过了一个轮回,但是他还是在这里,还是距离盛京一百里,这几个月以来双方似乎展开了拉锯,一个人前进就总有一个人后退。
不过张雷比较欣慰的是,经过自己刻意的安排,李自成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少了,他已经没有办法阻止队伍对大明朝造成威胁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