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汉始皇封王血誓(大结局)


  在士卒的强迫下,一群皮肤各异的外国人,被迫向刘璋下跪行礼。这些人的眼中流露出一抹仇恨的光芒,唯有倭国女王卑弥呼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刘璋。倭国人天生崇拜强者,见刘璋能让甘宁这个灭掉倭国的大将折服,卑弥呼恨不能将自己奉上,以换取倭国的存续。
  可惜,卑弥呼被捆的好像粽子,根本无法表现自己,而刘璋也没有给她半点好脸。不过,这也难不倒她,见刘璋要派人将俘虏押下去,她连忙大声叫了起来。
  “她说什么?”刘璋听不懂倭语,见卑弥呼大叫,立刻看向周瑜与甘宁。
  甘宁与周瑜也听不懂,可他们带了翻译,一个流落在倭国的汉人跪在地上道:“启禀陛下,此人说:她是倭国伟大的女王,只要陛下放过倭国,她愿意以身相许!”
  “哼!”刘璋冷笑道:“告诉她,她已经是朕的俘虏,朕要怎么样,还轮不到她说话,让她搞清楚现在的情况!”
  “是!”翻译赶紧把刘璋的话说给卑弥呼听,卑弥呼也叽里呱啦的说了一大堆话,可把翻译愁坏了。倒不是翻译听不懂,而是他不敢把卑弥呼的话告诉刘璋!
  “怎么了?”见翻译不说话,而卑弥呼却高高仰着脑袋,刘璋知道卑弥呼肯定没说好话!
  “陛下,她说的都是疯话,小人不敢说!”翻译满脸为难的跪在地上,他还不想找死。
  “说,朕恕你无罪!”刘璋微笑道:“朕可不是那种昏庸之君,你放心吧!”
  “是!”翻译结结巴巴的指着卑弥呼说:“她说:倭国是天神护佑的国家,您作为礼仪之邦的皇帝,不应该无故将倭国灭亡。您这样做是无道昏君的表现,上天会惩罚您,而倭国子民也会为她报仇的!”
  “无道不无道,不是你说的算,至于上天的惩罚,朕不怕,因为朕是真命天子!”刘璋挥了挥手道:“公瑾、兴霸,倭国人要找朕报仇,你们觉得该怎么做?”
  “何必赘言,唯尽屠之!”周瑜、甘宁身上爆发出一阵强烈的杀气,他们怎么可能让人威胁刘璋?
  “不!我愿意伺候陛下,请您放过倭人!”都不用翻译,卑弥呼从周瑜、甘宁身上就看出了自己的错误,她赶紧用不熟练的汉语向刘璋求情。
  “晚了!敢威胁朕的人,没有必要活在这个世上!”刘璋冷笑道:“传令下去,贬倭人为贱民,将倭人男女分开,所有倭族男人去势(阉割)后充作奴隶,而倭族女人充作军妓,不得让其诞生后嗣!翻译,说给她听!”
  “是!”翻译打了一个寒颤,他也是第一次听见这么残忍的命令,简直就是要倭人亡族灭种。虽然不知道刘璋与倭人有什么仇恨,但他还是把刘璋的话原封不动的说给卑弥呼听!
  “不!”卑弥呼大惊失色,她怎么也没想到刘璋居然这么残暴。急愤之下,她竟站起身冲向刘璋,想与刘璋拼命!
  “滚!”动手的可不是刘璋,而是万年公主。虽然她的夫君回来了,但她并没有下去相认,只是扶着何太后站在一旁。见卑弥呼冲向刘璋,她自不会让一个外族人猖狂。当然,她也知道刘璋不打女人,哪怕是外族女人!
  “押下去,充军!”刘璋可不会怜香惜玉,在他看来,对于倭国女人,军营是最好的归宿,因为那里男人够多!
  献俘是为了夸功,也给大汉百姓看个新鲜,刘璋自不能在登基大典上处置俘虏。待众军把俘虏押下去后,归来的七将也站到了高台之下。扫视众人,刘璋的眼光如同利刃,兄弟的归来,让他的雄心壮志再起,远超成吉思汗的功业,让他有些忍不住想仰天长啸。不过,今天是他登基的日子,形象还是要讲究的。
  “陛下,该封赏群臣了!”见刘璋愣愣的看着众人,何太后轻轻拉了拉他。
  微微点了点头,刘璋深吸了一口气吼道:“今日乃朕登基之日,又有众将士来归,大汉必将蒸蒸日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乃朕早年定下的规矩。借此良辰,朕封赏功臣!黄忠!”
  “末将在!”金盔金甲,老黄忠持刀背弓而出。雪白的须发在风中飘扬,他的双眼却死死盯着刘璋。
  “南阳黄忠字汉升,自朕五岁起便护在朕的身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朕训练士卒,征战天下,实在功不可没!”刘璋顿了一下,除了老黄忠以外,所有人的眼睛都巴巴的看着他。他倒也没让众人久等,便大声吼出了封赏:“今特封黄忠为护国王……”
  “什么?护国王!”众人都愣住了,本来十分热闹的台下,竟变得鸦雀无声!
  “陛下,老臣不敢受领!”黄忠也愣了一下,他赶紧推辞道:“老臣或有微功,然高祖曾言: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臣不得封侯……”
  “今日的大汉还是高祖的大汉么?”刘璋吼道:“来人,上酒!”
  一个内侍捧着一大坛酒走上受禅台,刘璋从腰间抽出斩蛇之剑道:“昔日,高祖皇帝曾经杀马盟誓。今日,朕不杀马,因为马配不上诸位之功!”
  说完,刘璋揭开酒坛上的封泥,用剑轻轻在手腕上一划,鲜血立刻滴进酒坛。众人见状大惊,特别是在台下观礼的张机、华佗,二人赶紧冲了上来!
  “陛下,您这是做什么?老臣为您止血!”华佗掏出金创药,便想为刘璋止血,却被刘璋制止了。过了一会,直到脸上有些发白,刘璋才让华佗与张机为自己止血!
  示意让内侍将酒摇了摇,刘璋才微笑着说:“今日,朕以此血酒与诸位盟誓:拓土千里可封侯,拓土万里可封王!黄忠,你护佑朕躬,随朕征战天下,平定乱世,其功堪比拓土万里,朕今日封你为王,你敢不受?还是说,你认为王爵尚不能表你之功,要让朕把帝位相让?”
  “臣不敢!”黄忠热泪盈眶,本来他以为刘璋打算封众人为公,却没想到刘璋竟要封他为王。见刘璋心意已决,他匍匐在地上道:“陛下厚恩,臣万死难报,然君上之赐,臣不敢辞,叩谢陛下!”
  “如此甚好,先站到朕的身后,待朕封赏他人!”刘璋满意的笑了,他向黄忠轻轻的招了招手!
  “诺!”黄忠猛站起身,大步走到刘璋身后,就好像当年护卫刘璋一般!
  “史阿!”刘璋又呼唤了一声,只见一个白衣飘飘的老汉从人群中闪了出来。虽然六十好几了,但史阿依然穿着一身白袍,看上去倒是比刘璋还要年轻几分。
  “臣在!”史阿抱拳而立道:“陛下,臣不过为您看门护院,封赏就不必了吧!”
  刘璋笑道:“你从朕五岁起,便护在朕的身边,又为朕护佑长安,保护众人家眷,功不可没。若没有你,朕又如何能放心征战天下?你无须再辞!既然你说你是为朕看门护院,朕就封你为卫王!”
  “这……”史阿愣了一下,他见黄忠都受了王爵,自不能再推辞,便跪在地上叩头道:“臣多谢陛下!”
  “起来吧!”挥了挥手,让史阿站到自己身边,刘璋再次吼道:“典韦!”
  “臣在!”典韦就是个莽汉,他可不在乎刘璋封他什么,只要刘璋记得他就好!
  刘璋道:“自黄巾之乱后,你就护佑在朕的身边,屡次救朕于危难。可以说,没有你,便没有朕。今日,朕特封你为威王!”
  “臣谢陛下!”典韦干脆多了,他磕了一个头,便站到了刘璋身后!见典韦如此干脆,刘璋也十分满意,又继续封赏众人。
  有了黄忠、典韦、史阿的带头,本来想坚辞的郭嘉、贾诩等人自不能再推辞。于是乎,张绣、张任、张飞、周瑜、徐庶、甘宁、赵云、关羽、马超、张辽、刘晔、戏志才、赵雷等人都接受了王爵,他们被称为新汉开国十八王!
  封完王爵,刘璋又封严颜、太史慈、关平、张郃、刘宪、庞德、庞统、诸葛亮、黄叙、刘宪、马腾、司马徽等人为公爵。越早跟随刘璋的人,得到的官爵越高,唯有严颜的爵位让人嗟叹不已。
  当然,严颜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虽然他没有得到王爵,但他并不怨恨,只是觉得自己没有眼光。如今,刘璋能封他一个公,他已经觉得很庆幸了。否则,以他当初首鼠两端的行为,就算刘璋秋后算账,他都没办法!
  刘璋要封的功臣倒也不多,仅仅三四十人,接着便是册封妃嫔。以前,刘璋可以含糊其辞,可他已经登基了,自然不能再躲避这个问题。蔡琰与刘璋相濡以沫,又是正妻,自然为皇后,而其他几人一概被封为妃子,倒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拓儿,上来!”功臣、妃子都封完了,刘璋想起了自己的儿子。
  “参见父皇,愿父皇江山永固!”刘拓也有些激动,虽然他做皇太子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事到临头,他还是有些无法压制心中的兴奋!
  拉起刘拓的手,刘璋对着台下吼道:“朕是马上皇帝,今年已经年近六旬,不复当年之勇。你们需要的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皇帝。今日在这受禅台之上,不仅仅是朕登基的日子,也是朕禅位的日子……”
  “父皇,您……”刘拓大惊,他猛跪在地上道:“父皇春秋鼎盛,岂能言退?还请您收回成命!”
  “拓儿起来!”刘璋扶起儿子笑道:“朕老了,没那么多精力去管天下。如今朕不是把政务都交给你处理么?为父相信你能管好这个国家,就算你管不好,不是还有为父么?站直了,拿出大汉天子的威仪,不要让为父失望!”
  “诺!”擦了擦发红的眼睛,刘拓站起身矗立在刘璋的身边。
  “来人,上龙袍、冠冕!”刘璋大吼一声,自有内侍捧着称帝用的东西走上受禅台。为了防止众人制止他禅位,他在暗中命人为刘拓准备好了一切。如今,生米煮成熟饭,别人想反对也来不及了!
  亲手为刘拓换上龙袍、冠冕,又把传国玉玺递到他的手中,刘璋十分满意的看着威武的儿子,笑道:“从今日起,改元大汉,今年便是大汉元年。朕之子孙不得更改年号,直到汉灭亡。朕要让秦始皇未成的功业,在朕的手中开始,从元年到千年、万年!”
  “大汉万万年……”台下的百姓都疯狂了,没有朝代更迭,就没有战争,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还需要付诸实践。可刘璋为天下,为百姓做的够多了,百姓们自不会质疑他的理想。只是谁也没想到,刘璋的理想最后还是实现了。
  千年以后,当史学家提到刘璋的时候,都称他为——兴汉始皇!
  (全书完)


尾声与后记
  时间飞逝,一晃二十年。自从二十年前刘璋登基,并禅位给刘拓,大汉在刘氏父子的努力下,蒸蒸日上。可是,年过五旬的刘拓,却没有父亲刘璋的潇洒,他对该把皇位传给谁产生了疑惑。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刘璋、刘拓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可刘拓的儿子中,却没有成大器的。虽然刘拓的儿子中,也能矮个子里拔尖,但若想继承大业,让大汉蓬勃发展,仅仅是中人之姿绝对不够!
  苦恼的刘拓想起了自己的义弟,便把姜维请入皇宫。如今的姜维已经积功封王,还接任了大将军之职,总摄全军。不仅如此,就连丞相也换成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至于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在十年前就卸下了身上的重担,不知所踪了。当然,这里的不知所踪是对外人说的,刘拓知道他们去了哪。
  “陛下,您叫我来,有何要事?”大将军姜维来到皇宫,微微向刘拓行了一礼,便坐了下来。在刘璋的熏陶下,刘拓也不是拘礼的人,再加上他与姜维是义兄弟,在没有外人的情况下,兄弟之间自不用多礼。
  刘拓问道:“伯约,朕老了!二十年过去,朕不得不考虑后嗣问题,你觉得朕的子嗣中,谁能够继承大统?”
  “这……”姜维犹豫了,虽然他与刘拓是义兄弟,但涉及到江山大统,他也不好置喙。说远了,这是国家大事,说近了,这是刘拓的家事。想了半晌,姜维才苦笑道:“陛下,这种事,您让臣如何说?”
  “伯约,你是朕的兄弟,又是太傅,怎么不能说?莫非你不把朕当兄弟?”刘拓脸色一沉,语气有些不悦。他能请姜维来商量这件事,自然是相信姜维。
  “陛下,这件事实在太难决定,不如问问先皇?”姜维也不傻,立刻把皮球踢了出去。
  “伯约,你也知道,父皇他老人……”这下轮到刘拓犹豫了。他虽然知道刘璋在哪,但刘璋曾经说过,若非亡国大事,不得去找他。
  “先皇说,非亡国大事不得找他嘛!”姜维笑道:“继承大统的事若不处理好,真的很容易亡国!孰不见,有很多王朝就因为没有一个好的继承人,才导致亡国的!”
  “这……”刘拓低下头思考了半晌,姜维就坐在一旁品茶,静静的等他做决定。过了好久,刘拓才叹道:“朕实在下不了决心,不如请郭奕、孙登、沮鹄等人来商议一下?”
  “集思广益,自然是好的!”姜维点了点头,刘拓说的几个人都是朝廷的栋梁,刘拓的铁杆支持者,更是与他们一起长大的兄弟!
  很快,内侍就把郭奕几人请来了。听了刘拓的为难,郭奕几人哈哈大笑,并一起拱手道:“陛下,您怎么忘记了。当初,先皇临走之前,您曾经问过他,若您的后嗣无能,不可继承大统,该怎么做。他不是留了一封信给您么?”
  “的确如此!”刘拓眼睛一亮,顿时想起了刘璋临走之前留下的书信。这些年来,他一直贴身放着这封信,只是一时忘记了。
  拿出刘璋留下来的书信,刘拓打开来一看,只见信中写到:“吾儿继业,当你看见这封信的时候,为父多半远在他乡,而你却在为后嗣问题烦恼不已。其实,为父早已有了打算。若你无法继承大统,为父便亲自执行信中的计划。可你是为父的骄傲,故而为父将这个计划留给你。若你的子嗣中,无人堪当大任,便由你执行这个计划!”
  “父皇竟早就为朕做好了打算?!”刘拓拿着信的手不停的颤抖,他曾经埋怨过刘璋的离开,可现在却毫无怨言。其实,若刘璋一直呆在皇宫,他又如何能放开手脚?到现在,刘拓才理解了父亲的苦心!
  “陛下,先皇留下了什么办法?”见刘拓满脸激动,众人也有些好奇,便开口发问。
  “君主立宪与内阁议会制!”刘拓激动的说出了两个名词,却听的众人一头雾水。待他解释完,众人却大惊失色。
  “陛下,不可啊!”郭奕急道:“若这样做,天下还是刘氏江山么?”
  刘拓笑道:“父皇说了,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昔日,他之所以征战天下,并非要称王称霸,而是希望汉人能站在世界的顶峰!大汉一统,他已经自私了一次,让朕继承天下。既然朕的后嗣没有才能,朕又岂能为了刘氏而误了天下?”
  “先皇仁德,陛下仁义,臣替天下百姓谢过两位!”见刘拓心意已决,又有刘璋的书信,姜维怎能不支持这个决定?他带头跪在地上,其他人自不能再劝!
  根据刘璋的书信,刘拓开始组建内阁,姜维成为内阁中第一任首相,而副相则是诸葛瞻。内阁议员有郭奕、孙登、关兴、张苞、马秋(马超之子)、黄义(黄忠之孙)、赵广(赵云之子)、张泉(张绣之子)、张虎(张辽之子)、徐德(徐庶之子)、周循(周瑜之子)、邓艾、曹冲、杨修、周不疑等等青年才俊。
  又二十年过去,刘氏渐渐淡出朝廷,皇帝成为精神象征,三民主义悄然在朝廷中诞生。可天下并没有忘记刘氏,刘拓被后人称为兴汉德帝,又被世界称为兴汉二世!
  当然,也有不少刘氏子孙不愿意放弃皇权,被迫背井离乡。孙尚香的子女中便有一人与周瑜二子周胤远渡重洋,来到了甘宁与周瑜征服的大岛,建立了海外大汉,史称‘南汉’。
  再后来,刘拓之子刘雄亦不满父亲的决定,与张飞之孙张遵、庞统之子庞义,马超之子马冬,赵云之子赵统等人,率兵往罗马而去,在叙利亚附近建立了另一个汉王朝,史称‘北汉’。
  虽然刘氏不再是中原之主,更有人离开了中原,但无论是孙尚香那一支,还是刘拓之子刘雄,都没有忘记刘璋的血誓。随着他们征服世界的脚步,大汉的年号也一直持续了下去。
  两千年眨眼过去,随着科技、思想的发展,大汉终于走在了世界的前端。在汉历一千五百年的时候,大汉顺利的和平转变成共产主义国家。一些曾经出现过的屈辱,由于汉人的坚韧不拔,再也没有出现。
  汉人也没有忘记刘璋的功劳,世界更没有忘记刘家的功绩。在没有尊孔的年代里,刘氏父子成为了新的圣人与亚圣,受天下香火……
  只是世界上一直有一个令人不解的谜团,就是刘氏父子在禅位后,到底去了哪里。有人说是海外,也有人说是罗马,因为在大洋洲、南北美洲与罗马,甚至在一些偏远的小国家,都有刘璋父子的衣冠冢。最后,由于无法考证,这个问题让世界迷惑了近两千年,直到刘氏父子遗留下来的东西出现,才让众人恍然大悟!
  ……
  大汉四十年,夷洲。
  “父亲,孩儿刘拓求见!”一个山谷外,数个华服老汉带着几个老太婆站在谷口,这些人白发苍苍,最小的都有六十岁!
  “进来吧!”一个苍老的声音在谷内响起,惊起一片飞鸟。
  带着众人进入山谷,只见谷内建着一座巨大的别墅,院子里还有几个老头在下棋、饮酒、打拳,显得好不逍遥。这些老者的年龄都在百岁左右,最大的甚至有一百二十岁。刘拓抬眼看去,这些老头,他都认识。
  “见过父亲与诸位伯父!”刘拓赶紧行礼,他身边的姜维、诸葛瞻等人也不敢耽误,因为院子里的老头都是大汉的元老,就连诸葛亮、庞统也在!
  “免礼吧!”刘璋头也不抬的说:“在这里就是养老,不用如此多礼,否则哪还能谈得上逍遥?来到这里,只有父母、妻子、儿女、兄弟,别把以前的身份带进来!”
  “孩儿明白了!”刘拓犹豫了一下,却没有离开,还有些欲言又止。虽然他同意了刘璋的做法,但心中还有些疑惑。
  “是不是想问我为什么将大权送给外人?”刘璋笑着点出了刘拓心中的疑惑,刘拓立刻使劲的点了点头,他不禁笑道:“帝制总有一天要结束,与其结束在外人的手中,不如结束在我刘氏的手中,还能为刘氏赚得千年的好名声。若运气好,说不定我刘氏能够成为千万年的王者。以我的性格,没有好处的事,我会做么?”
  “父亲,我还是不明白!”刘拓想了想,他实在无法理解刘璋的想法,可刘璋却拿出了一本书递给他,他不由问道:“父亲,这是什么意思?”
  “拿去看,看完或许就能理解了!”刘璋微微一笑,将手中的书塞进刘拓的怀里,便开始闭目养神。
  接过书册,疑惑的看了看书的扉页,刘拓心中的疑惑更甚,可他看着看着就有些明白了。直到看完,再结合刘璋一直以来的行为,刘拓才明白父亲的意思,他不由惊呼道:“此书中所言与现实有异,难道父亲曾经逆天改命?”
  刘璋笑着拿出一张纸条递给刘拓,语气颇为飘渺的说:“庄周梦蝶,孰蝶是我,我是孰蝶。既然已经成为现实,就无须再多想了!找人打一个精钢盒将此书放入其中,再在上面刻一块石碑,就刻这几个字。两样东西准备好后,便着人深埋于夷洲地下,以待有缘人!”
  “诺!”虽然已经做了四十多年的皇帝,今年也有七十多岁,但刘拓对父亲的尊重依然没有改变,拜见过母亲,他立刻按照父亲的要求,将书与石碑埋在夷洲刺史府地下千米处。
  ……
  时间再晃,眨眼千年。
  由于刘氏父子开创了多个先河,禅位并组织内阁,完成君主立宪,让他们成为世界公认的圣人,天下无不以之为荣。以至于一些无耻的国家,连刘氏父子的祖籍都改变了。汉国人虽然很鄙视那些无耻的国家,但时间过去了两千年,很多事都已经无法考证。可一块石碑与一个铁盒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大汉纪元两千年,台湾。
  “中央新闻社与台湾媒体共同报道:在台湾市政府整修工地上,发现了古代遗迹,根据科学家考证,怀疑是兴汉始皇与兴汉德帝时期的建筑……”台湾市政府大楼已经被团团包围,警察、军队可谓里三层,外三层,中央新闻社与台湾媒体的记者,都拿着话筒与摄像机,想冲过警戒线,挖掘第一手资料。
  “都让开,考古专家季珏出来了!”大汉国最出名的考古学家季珏浑身灰尘仆仆的走了出来,一群记者立刻将他围住了。
  “无可奉告!”面对记者的狂轰滥炸,季珏只给出了四个字,而相关人员却告诉记者,待遗迹清理出来,会召开记者发布会。
  半年后,遗迹终于被清理完毕,考古学家季珏也把挖掘出来的石碑上的泥土清理干净,并找到了铁盒的打开方法。相关当局确定了石碑与铁盒是兴汉始皇时期的东西,立刻面向全世界召开新闻发布会!
  与会之时,各国领导汇聚一堂,想看看兴汉始皇给世界留下了什么瑰宝。那些无耻的国家甚至叫嚣,应该把刘璋留下的东西交给他们,因为刘璋是他们国家的人。可他们看见刘璋的遗物,立刻羞愧而走。
  只见新闻发布会的大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巨碑上刻着十四个鲜红的大字:“朕乃汉人,台湾自古都是中华领土!”在石碑的右下角还刻着两行小字:“大汉四十年,刘拓奉父命置石碑与铁盒!”
  看见这个石碑,中华大地上的汉人扬眉吐气,他们都怀疑刘璋是不是未卜先知。当然,也有人怀疑刘璋是穿越者,却没有证据,只能闭口不言。
  石碑是显而易见的东西,可铁盒却不是那么容易打开。当考古学家费劲心力将铁盒完好的撬开后,却发现里面有一本与实事相差甚远的书。
  很多学者都不明白书中的内容,最后只能猜测刘璋也是一个小说写作爱好者。只是汉代的小说写作,让人匪夷所思。不过,刘璋怎么说也是奇迹的创造者,就算他会写小说,也没有人持怀疑态度。
  于是乎,在兴汉始皇纪念馆中,又多了两样藏品:石碑与书。为了让众人了解刘璋父子的功绩,大汉国政府决定将两样藏品展出。只见金碧辉煌的展览馆中央,一个特制的展柜十分显眼,旁边还竖着一块石碑。展柜中的垫子上放着一个铁盒,铁盒内有一本厚厚的精装书赫然入目。书的封面上写着四个金色的大字:《三国演义》……
============================================================

诸葛清风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