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洛阳,洛阳


  李曦辣手斩杀渭南县令钱畅之事一经传出,立刻在京兆府与陕州等关中地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些地方都是重修广通渠一事必定会牵涉到的地区,也就是说,在眼下重修广通渠已经开始的情况下,这些地方的官府都是要直接跟李曦所在的江淮转运使司打交道的地方。
  说是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也罢,说是反感于李曦的暴行也罢,总之在事情传出来之后,这些地方的官吏们突然就变得人心惶惶起来,魏岳在巡查过了渭南县的预备情况之后继续东行,迎来的就是陕州各地官府的不配合不反对政策。甚至于有些性格耿介的官吏,还敢当众就责问魏岳,一时之间,关中大地人心浮动,就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亦不为过。
  虽然这给魏岳的工作带来了极大地困扰,但是不得不说,有了钱畅的例子在前,各地的官府虽然有些物伤其类,但毕竟李曦这一记辣手的威名已经是一下子打出来了,地方官员们慑于李曦的淫威,虽然态度极是消极,但是却没有任何人敢于再公然与江淮转运使司唱对台。
  而且,就在这个时候,随着长安的消息传来,玄宗皇帝默认了李曦的辣手,刑部正式晓谕天下,曰钱畅之罪当诛,而且随后,太子宾客崔沔因为一再要求皇帝追查李曦杀钱畅事儿被左迁为渭南县县令的事情也传了出来,这便一下子彻底镇住了地方的官吏们。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都已经摆明了完全支持李曦的胡作非为,地方官员中即便是胆子再大、性格再耿介的,却也根本就不敢不配合江淮转运使司的办公了。
  经此一事,所有相关人等都已然明白,对于玄宗皇帝来说,眼下漕运的事情就是天下最大的事情,为了漕运,他会用最大的力度来支持江淮转运使司,支持李曦,所有敢于跟江淮转运使司对着干的,那就属于顶风作案,不管李曦采取什么措施,他那里都是绝对支持!
  试想,李曦手里可是握着对五品及以下官员的生杀予夺之权啊,再有了玄宗皇帝绝对的支持,那么在地方上来讲,他手里的权力便是比天还要大的,又有谁会傻到对他不恭顺?
  不知不觉之间,风向又开始慢慢偏转,就连魏岳都有明显的感觉:他每到一处地方,当地官府总是由主官亲自陪同视察,态度毕恭毕敬,在京兆府那边曾经遇到过的地方懈怠、不拿江淮转运使司布置下来的任务当回事的状况,已经是连一次都没有出现了。
  可以说,在这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惊险事件之后,各级地方官府都迅速的摆正了态度,将筹备重修广通渠之事,放到了最最重要的位置。而以大唐关中之富庶,以开元盛世期间大唐官员们的能力,要预备诸如民夫、牛马牲口,以及马车等等,不过等闲事尔,自然难不住。
  于是,在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的最后几天里,随着各地开始出现冰雪消融的现象,代表着冬去春来大地与河流即将解冻,观众各地开始忙活了起来。
  人员编配、牛马车辆分派、分段施工等等各项工作,在魏岳与陈庆之的统筹安排之下,已经是全面的布展了开来。只等各地全面解冻,重修广通渠工程便要全面开始。
  就在这个时候,二月二日,玄宗皇帝正式颁布东巡诏书,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九龄,吏部侍郎李林甫,御史大夫李适之等人随圣驾东巡,以太子李鸿,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京兆府尹裴耀卿,以及太府寺卿杨崇礼等人为西京留守。
  同日,天子车驾发兴庆宫,以太子李鸿、黄门侍郎裴耀卿为首,百官恭送至灞桥之东,次日下午,车驾抵达长安的东面门户,京兆府新丰县。
  按照原本议定的,江淮转运使司衙门将由赞事魏岳,以及转运使司丞杨慎馀留守长安,其中魏岳将和京兆府少尹陈庆之一起负责重修广通渠事,而杨慎馀则负责处理江淮转运使司的日常事务,以及与长安各大衙门的联系等等。除此之外,还有几位督漕使也将留守。
  而李曦则带领赞事李逸风,主簿柳荣,以及督漕使杨钊、常风二人,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其中除了常风之外,其他人都要和李曦一起前往视察三门峡,随后才会前往洛阳。
  而常风是打前阵的,也是唯一一个跟随圣驾前往洛阳的,在抵达洛阳之后,他将负责梳理洛阳北面和东面的几个大仓库,为将来的储粮转运做准备。在视察完三门峡抵达洛阳之后,李逸风则将代表李曦沿着漕运之路南下,沿途视察河况,为李曦的南下做好准备。
  二月五日,李曦和杨慎馀在渭南县等到了圣驾,同时也见到了李逸风、柳荣、常风等人,在众人关起门来由李曦布置了一下具体分工之后,第二日一早,李曦等人便跟随圣驾继续东行,要一直到过了潼关才会放慢脚步,视察当地的陆路转运情况,并且随后还要去亲眼看一看三门天下险,而杨慎馀则直接转向折回长安城,同时,在得知玉真公主竟没有随驾前往洛阳之后,李曦还托他给玉真公主带过去一封书信。
  虽然前往洛阳的官员毕竟只是少数,但玄宗皇帝东巡的队伍仍然显得极为庞大,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极为考验地方的接待能力,幸好在玄宗皇帝即位之后,像这样的东巡已经有过不止一次了,所以地方上倒还不至于手忙脚乱。
  但是这样臃肿的队伍赶起路来,自然不会快到哪里去,从渭南到郑县,不足两百里,车驾却足足走了两天,这对于手上有公务等待处理的李曦来说,自然是有些郁闷的,因此在抵达郑县之后,他们便立刻离开了车驾的队伍,迅速继续东行。
  二月十日,李曦与李逸风、柳荣、杨钊等人率先抵达潼关,仔细的视察了这一处锁钥重地。在过往这些年的漕运之中,因为渭水水浅,而且水位随着季节不同变化极大,不堪负荷漕运船只,因此在进入京兆府之后,潼关便是由水路转为陆路运输的地方——就在潼关之北,风陵关之西,便是号称渭水第一仓的永丰仓。
  因为这些年来关中地区一直缺粮,虽然漕运的规模不大,但毕竟一直在进行中,因此永丰仓这边的仓储设施就维护的比较好,至少李曦看过之后觉得,这仓库几乎都不需要什么修缮,便可以立即投入大规模使用。
  二月九日的时候,李曦等人已经去看过了设计中新广通渠的起点,也即新广通渠将与渭水和洛水的三河汇流处,现在又看过了永丰仓,那么在李曦看来,漕运之路中有关京兆府这方面的事情,便已经可以完全甩手给魏岳和陈庆之了。
  魏岳在户部多年,一直都是负责漕运这一块的,对于广通渠之事,他又是极为热心,而且也有充足的技术准备,陈庆之这些年虽说一直都是在寿王李清的府上做个跑腿的官儿,但是他之所以能成为寿王府长史,就说明他的能力肯定是不差的,别的不信,至少对于玄宗皇帝选择人才的眼光,李曦还是信得过的,他不会选一个无能的长史丢给自己儿子的。
  所以,把重修广通渠之事交给他们两个,李曦倒是极为放心。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潼关和永丰仓之间走了一个来回,回到潼关之处的官驿时得到消息,玄宗皇帝的车驾才刚到华阴,于是李曦便决定不再等车驾,明日继续东行。
  出了潼关,便是表里山河,古之所谓殽函之固,指的便是在潼关以东、洛阳以西的这一大片群山的易守难攻。这一段路,非常难走。
  足足花了五天的功夫,李曦等人才终于看到了三门之险。
  黄河过潼关,东流两百许里,即到此地。三门峡谷,两岸夹水,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地势险要,河心有两座石岛把河水分成三股,分别称“人门”、“鬼门”、“神门”,故曰“三门峡”。砥柱正对三门,河水夺门而出,直冲砥柱,然后分流包柱而过,故曰“中流砥柱”。
  站在大河南岸由人工在半山腰开凿出来的一条险峻小道上,看着下面浊黄色的河水汹涌而来,却被砥柱直接劈开,河水与石柱之间的碰撞,非只激起巨大的白色浪花而已,还带来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
  亲眼看到大河上下的惊涛骇浪,别说李曦与柳荣这等书生了,就连高升和李光弼这等身手高强的人物都忍不住变色而叹。
  李光弼走到李曦身边,指着下面的砥柱,冲着李曦的耳朵大声喊:“大人,据在下从这里经过时从当地这些百姓们口中听说的,每年,光是这根大石柱,就要害死至少百十条人命啊!这河水可不只是鬼门,简直就是索命之地呀!”
  李曦扭头看看他,满脸沉重地点了点头。
  这一点,不只是当地的百姓知道,也不只是李光弼这等关心国计民生的武人知道,其实包括李曦在内,朝中很多官员也都知道,但是,知道也没用。
  蜀州乃是天府之国,粮价低就不必说了,便是洛阳这等地方,因为很方便的就能从河东道乃至江淮之地获得米粮,因此,虽然洛阳乃是东都,粮价却也不高,一石米不过两百多钱而已,若是遇到丰年,江淮的米粮下来之后运抵洛阳,米价甚至都能跌落到一石米不值两百钱。
  但是长安的粮价,却经常的保持一石米四百钱以上,有些时候,比如去年,整整一年关中地区雨水连绵,直接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导致粮价更高,年前的时候,就在长安东市,粮价甚至已经高达五百多钱一石!
  漕路不通畅,长安的粮价就居高不下,粮价高,利润就大。
  从洛阳往长安,是进入关中的主要粮道,先水路,再陆路,运费很高,但是哪怕再高,在这种高达一倍甚至更多的差价面前,也是不值一提的。
  面对三门天下险,朝廷要顾忌着声望,害怕死人,害怕激起民怨民愤,甚至害怕给写进史书里让后人唾骂,所以虽然谁都知道关中缺粮,但漕运的规模却仍是一直都大不起来,可地方上的商贾们却不会害怕这个,只要利润足够,天下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因为动辄牵涉到人命,所以除了官方的漕运之外,对于民间组织的大规模运粮入长安,官府一直查的很严,但是,不管你查的有多严,总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物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其中洛阳周氏,就是最大的私粮贩子。
  据李曦所知,这周氏走通了太子李鸿的门路,一边自己派人在江淮等地直接收米组织往洛阳运,一边打点沿途官府,同时,他们直接花钱买命,喊出口号来,只要死在运粮的路上,一条命多少钱,然后便大规模的往长安运粮食。甚至于,据说他们周家的粮食还可以沿途借用官府的仓库来暂存,可以说,一路通畅的很。
  当然,周氏运粮的规模再大,在面临长安一百多万近两百万人吃饭问题时,仍是显得微不足道极为渺小的,他们除了用人命往里头填,借着长安的高粮价挣到一笔笔大钱之外,对于长安粮价的抑制作用,几乎就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但即便如此,他们毕竟还是把粮食运到长安去了,也因此,除了像李鸿这等与他们有着特殊利益牵扯的人之后,朝中还是颇有一些人支持他们的。
  据裴耀卿说,前些年的时候,甚至还有人干脆就上奏折建议,彻底放开民间运粮的口子便是,幸好玄宗皇帝心里对于这运粮过程中的血腥了解得很,他不想留下千古骂名,所以当即就把这份奏折给扣住了,从那之后,这议论才逐渐消散。
  既然建起了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既然就任了这个江淮转运副使,管起了漕运这一摊子,李曦自然是希望这条血腥之路就此停下,但他心里也明白,只要漕路一天不通畅,只要长安的粮价一日不落下来,这桩生意就总会有人去做的。
  或许自己可以把周家给打掉,甚至这样还可以捎带着断了太子李鸿的一条财路,但是,周家打掉了还会有李家、王家、赵家之类的冒出来的。
  所以,这种治标不治本,还容易惹来争议的事情,倒是没有多大的必要去做了。
  无语地看着下面的激流,还有偶尔闪入眼中那些在激流之中起伏着或上行或下行的船只,看着他们在湍急的水流冲击下惊险万分的避过三门天险的过程,李曦久久无语。
  然后,他转过身来,看着身后众人,指着自己身后的三门峡,大声道:“在长安的时候,裴相公和魏岳魏大人都说过,要想修一段漕渠取代这三门天险,很难!但是不管有多难,这一段漕运,咱们非修不可!”
  众人闻言都是面色沉谨地点头,柳荣又探头往下看了一眼,转过头来,他指了指脚下,又指了指黄河北岸,大声道:“南边比北边还要险要,依我看,咱们可以先在北边修一条陆路,这大河的水很大呀,水流也很急,恐怕漕渠不是那么好修的,有了一条陆路,咱们就可以先绕过这一段河道,慢慢的去想办法修漕渠。”
  李曦点点头,认可了他的说法。
  在洛阳的时候跟裴耀卿,跟魏岳,跟常风等人,都曾经探讨过修漕渠以取代三门峡的事情,那时候李曦虽然没到过三门峡,但是三门天险的威名却仍是听过的,因此才有这个提议,但是他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就遭到了裴耀卿和魏岳的反对。
  要在这一段河道上修漕渠,可不像在关中地区修广通渠那么简单,因为在这一段河道上,大河刚刚离开高原,正是奔流直下的时候,水流很是湍急。即便是漕渠修好了,水量和水流,仍会无法掌控:黄河水大,运河的河水就会跟着湍急;黄河水小,运河的河道就会干涸下来,到最后,船只仍然免不了要去走三门。
  但是,当李曦亲眼看到下面险象环生的一幕又一幕,他还是决定,这漕渠,必须修。
  有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没有办法可以想办法,即便实在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那也要修,修了漕渠,哪怕还是会出现像裴耀卿和魏岳所说的那些问题,但是至少,当人们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还是会下降不止一半。
  黄河水大的时候,漕渠内的水流固然也是湍急,但至少航道是固定的,水流也是稳定的,比之走在河里随时都有可能撞上石头被撞个粉碎来说,危险降低了何止一半?
  黄河水小的时候,漕渠内水位不够,当然就形同废弃,但是那个时候,黄河内的水量也变小了许多,水流也不至于那么湍急了呀,船只再走三门的时候,危险也是跟着降低了的。
  所以,叉着腰站在半山腰上苦思良久,他还是摆了摆手,“修!漕渠和陆路,都要修,同时修,回去之后就去找工部要人要方案,朝廷养了那些个大匠,可不是白吃饭的,要克服这等天险,他们必须站出来出把力!”
  ※※※
  接下来的几天,李曦带着人就扎在三门,走访、问询、调查、测量,仔细的去推敲有关修漕渠和陆路以代三门险路地办法,一直到二月二十七日,在三门停留了足足十三天之后,他们才带着一身的疲惫离开三门天险,继续往东走。
  这个时候,玄宗皇帝的车驾队伍距离洛阳已经只剩下三天的路程了。
  三月二日,玄宗皇帝车驾抵达洛阳,至此,玄宗皇帝和朝中随行的官员们早已经给旅途折磨的疲惫不堪,于是,在车驾入城的短暂热闹之后,虽然各衙门里的随行人员都要忙着清理洛阳的衙门口,但是人困马乏之下,洛阳城并没有因为大量人员的注入而热闹起来。一直到三月五日之后,随着大家休息了几天,渐渐地歇了过来,洛阳城这才突然的热闹起来。
  三月七日,李曦一行也抵达洛阳。因为此前一直都有派人马沿途与圣驾那边联系,所以李曦等人抵达洛阳的时候,督漕使常风便到洛阳城门处等候。
  才刚刚抵达洛阳,就得知一桩喜讯。
  玄宗皇帝亲自下令,赐给了李曦一栋宅院,就在西边永寿坊。
  洛阳虽然号称东都,甚至在武则天时代还曾大规模翻修和营建,但是若论规模,到底还是比长安差了许多,再者,东巡洛阳也毕竟只是短时间的权宜之计,玄宗皇帝登基以来,毕竟还是以长安为主的,因此除了少数公卿以外,大多数官员在洛阳都是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很多随着圣驾东行的官员都是被安排住在一些临时的住所里,一等将来回长安,这些住所将被立刻收回。
  其中,能被玄宗皇帝亲自下令赐给宅院的,满朝上下虽不说是屈指可数,但是加上脚趾头,却肯定够了:不过一二十人而已!
  这种由玄宗皇帝亲自赐给的宅院,可是会立刻被划入个人名下的,属于个人私有财产了,即便将来离开洛阳回长安,这宅院仍是个人的,不会被收回。
  就李曦在朝中的地位来说,这绝对是恩宠有加了。
  因此,李曦才刚进了洛阳城,便立刻到洛阳宫去谢恩,虽然没有最终并没有见到玄宗皇帝,却到底还是表达了一番感激涕零的意思。
  然后,疲累之极的李曦便直接回了玄宗皇帝赐下的宅院里,反正宅院很大,他便干脆让李逸风、柳荣、杨钊、常风等人也都住了进来——使女和下人都是现成的,总比住在那些临时的小院子里要舒服许多也方便许多,而且,这也是一份聚拢人心的心意。
  ※※※
  洛阳,曾改称为神都,玄宗皇帝登基之后,复名洛阳,又称东都。
  这是一座深受武则天喜爱的城市,在她所建立的大周朝期间,曾多次大修洛阳城,因此,别看大唐是以长安为国都,洛阳只是和晋阳的地位类似,算是陪都,起规模无法与长安相提并论,但是洛阳城里,却有许多大唐之最。
  首先,唐代最大的宫城在洛阳,名为洛阳宫;其次,隋唐时代最大的宫殿在东都,名为乾阳殿;再次,隋唐时代最大的市场在东都,名为丰都市,长安的东西二市各占两坊之地,但是洛阳的丰都市却独占四坊之地;再次,唐代最大的皇家园林也在东都,名叫东都苑;而且不得不说,曾经的唐代最高宫殿建筑也在东都,那就是已经被焚毁了的明堂。
  所以,洛阳实在是一座富丽到了极点的城市。
  此前驻留三门期间,李曦等人每天都是爬山下水,再加上这么多天吃喝也不周全,来到洛阳之后,稍微一休息下来,便立刻都露出了一身的疲惫。因此在写好了一些奏折之后,李曦便彻底的休息下来,每天除了例行的冲常风询问一些朝中的消息,以及关中那边修广通渠的进度等,其他事便再也不加关心。
  在家里一连歇了三天,除了仍是浑身筋骨酸痛之外,精神便渐渐地好了起来。从第四天开始,李曦便每天都会去江淮转运使司设在长安的衙门口去呆上一上午,下午时候则带着两个校尉在洛阳城里到处转悠,见识一下这大唐东都的特殊风情。
  来到洛阳,他所最关心的事情,杨钊已经替他去做了。
  杨花花的叔父杨玄璬此时正在洛阳城内担任河南府士曹参军,是正七品下的官员。别说眼下洛阳城里突然涌入了无数大官了,即便在平常时候,他这个小官儿也很不起眼。
  但是对于李曦来说,这杨家可是意义非凡。
  虽然肯定的知道杨玉环同学还没有嫁人,甚至在这个时候,除了在洛阳,她们杨家姐妹还算是小有名气之外,还基本上没人知道杨玉环这个名字,但是按照杨花花的说法,杨玉环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已经到了可以嫁人的年纪了。
  作为一个历史白痴,李曦无法具体的推算出来,杨妹妹到底是多大年纪或者哪一年嫁给寿王李瑁做王妃的,但是这一次的玄宗皇帝东巡洛阳,寿王李清也跟着来了,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足以让李曦心惊肉跳。
  既然来到大唐了,又有幸赶在杨美人还没嫁人之前就穿越过来了,要说李曦不惦记她,那才是纯属胡扯!
  幸好,这时候的寿王李清还没有改名叫寿王李瑁,所以,如果历史教科书上的名字没写错的话,李曦还来得及惦记一下。
  来到洛阳之后的第二天,三月八日,杨钊作为族人,就已经带着礼品前去杨玄璬那里拜望了。据他回来之后说,杨玄璬很是惊喜。
  虽然杨花花只是李曦的一个小妾,甚至在这个时候,李曦都没有正式把她娶过门,她连侍妾都算不上,但是毕竟因为杨花花,因为杨钊,他们杨家跟李曦这么一位四品大员扯上关系了,而且托他的力气,杨钊居然从不名一文转眼之间就授正七品上督漕使,比自己这个当了半辈子官儿的人还要高了一级。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杨玄璬倒着来拜李曦的门了。
  杨玄璬中等身材,人到中年了,略显富态,不过他仪容俊美,略富态一些非但不会让他显得难看,反倒让他身上多了一抹儒雅圆润的意味,在中年人里,倒也算得一个美男子。
  虽然杨花花还没过门,但是在李曦心里,那早就已经是自己的女人了,所以不管杨玄璬是怎么谦恭客气,李曦心里还是拿他当岳父一般看待的。
  杨花花和杨玉环姐妹几个的父亲杨玄琰早年就死在了蜀州司户参军任上,当时,除了杨花花随着她母亲留在蜀州等着嫁人之外,其他的兄弟姐妹都随着叔父杨玄璬北上,杨玄璬出任河南府士曹参军,她们便也都跟着在洛阳定居下来。
  杨花花的大姐杨玉瑶早已经成婚,嫁的是洛阳当地的一户普通官宦人家,丈夫叫崔峋,现任河南府洛阳县录事,是一个从九品下的官员。据李曦的推测,这杨玉瑶应该就是后来声势震天的三夫人中那个韩国夫人了。
  翻过了年,杨花花已经二十二岁,按照她当初所说的,李曦不难推算出来,这位大姐杨玉瑶今年已经有二十五岁了,据杨钊说,她和崔峋膝下只有一女,今年已经六岁了。
  而李曦推算中的秦国夫人名叫杨萼,又称杨萼萼,乃是杨玄璬的女儿,她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仅仅比杨玉环大了三个月,今年也是十六岁,据说已经在谈婚姻说人家了,只是至今还不曾定下。
  除此之外,杨玄璬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做杨锯、杨铸。
  杨锯是杨玄璬的长子,兄弟姐妹之中排行第四,今年二十一岁,已经娶妻生子,但是无论是他大伯父杨玄琰,二伯父杨玄瑜,还是父亲杨玄璬,都不是什么可以给他恩荫的大官,所以至今也不曾做官,只是帮着父亲操持家事而已。
  杨铸是杨玄璬的次子,排行第六,今年只有十八岁,已经定了亲,对方是洛阳本地的一户士绅,据说今年就要娶过门来。
  除了他们这些人之外,杨玄璬这一辈中的老二杨玄瑜早死,在故籍虢州閺乡那里,也撇下了二子二女,只是那边早就已经跟杨玄琰杨玄璬兄弟断了联系,因此杨玄璬也就不曾动过把侄子侄女们接过来的念头。再说了,他只是一个正七品下的小官,洛阳又是东都,虽然不比长安,但是比起地方上来说,仍可以算是物价腾贵,接过来他也养不起。
  这一次陪着杨玄璬过来拜访的,就是杨锯和杨铸兄弟俩,而且两个人都可以算是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只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李曦虽然年纪轻轻,又是自己堂姐杨花花的男人,却毕竟位高权重,在李曦面前,他们缩手缩脚的,便有风度也施展不开。
  杨玄璬带着两个儿子过来拜访,战战兢兢,却又透着一股子巴结味道地坐了一会子之后,便告辞离开了,而李曦也答应了他们过些日子就亲自到杨家去拜访做客。


后面的故事(代为大结局)
  突然就起了情绪不想写了,当然是我的错,我把这本书后面的情节构思好好捋了一下,整理出来,感兴趣的就看看吧,或许可以抵消一部分我的罪恶你们的怨念……
  ※※※
  昨天已经写了接近一半的这一章,叫做“好英俊的姐夫”,其实以杨家几个女子,以及韩国夫人的夫婿崔峋等人的角度来展开,描述李曦第一次见到杨玉环的场景。趋炎附势嘛,人之常理,就算杨家人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野心,但谁都愿意当大官,谁都愿意活的更好一些,更何况,李曦在未发迹之时,就已经是他们家的女婿了,这一点杨花花的来信关于自己和李曦的关系,说的很清楚,所以,他们奉承李曦,天经地义。
  于是,杨家人要献媚,就安排了杨玉环和杨萼这一对姐妹花献舞,杨家人都很有音乐和舞蹈天赋的哦!作为少女,玉环MM对此心中微有厌恶,但毕竟李曦风流倜傥,又是大官,很快这反感也就没了……甚至连此前一直有些不屑的崔峋,也觉得巴结一下李曦是条好路子。
  于是,就在杨家人各有各的心思的情况下,就安排了玉环MM跟李曦一起出去玩,约会呗……然后,那个然后,借用金瓶梅的话来说,彼此都有意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杨洄在洛阳啊,丫吃醋是吃得很厉害的,而且前文说过,他这个杨,跟杨玉环家的杨,其实是同祖同宗的,只不过杨洄这一支继续发达,而杨玄琰杨玄璬这一支因为先祖获罪而没落了而已。
  这里不得不说,杨洄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过浓重一笔的。
  历史上的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东巡期间,就在洛阳,他娶了武惠妃的女儿咸宜公主,就是他们两人的结婚典礼上,经过咸宜公主的推荐,玄宗皇帝和武惠妃见到了杨玉环,并且也是经过她的撮合,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而随后,又是杨洄打小报告,武惠妃向玄宗皇帝哭诉李鸿要杀他,然后,已经改名为李瑛的太子被杀,很多人被牵涉死掉……
  不过就在李瑛死了之后,武惠妃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把儿子李瑁送上太子之位,因为很快,她就被李瑛的鬼魂给吓死了……
  呃,就此打住,说回故事。
  杨洄嫉妒心起,于是就在李曦东行巡视洛阳东各大仓库的时候,他安排武惠妃和寿王李清见到了杨玉环,如历史一般,这娘儿俩都立马看中了杨玉环的天姿国色与富贵气度,再然后,杨洄的母亲长宁公主做媒,玄宗皇帝很快就点了头,再然后,杨家人无比纠结,嫁给皇子当老婆当然比送给李曦做妾要好多了……杨mm虽然不是什么淫娃荡妇,但也谈不上三贞九烈,于是,她纠结啊纠结啊……虽然还是不同意,但是也无计可施,而且也不至于为了李曦就怎么怎么样……
  这个时候,女王殿下杨花花驾到。
  有了她在,杨家众人不过土鸡瓦狗尔,她力主反对这门婚事,然后,杨钊献药,这药一下,寿王殿下就病了,此所谓药到病来!
  然后,寿王殿下开始偷偷的寻访名医治病,而且还是那种不敢声张的病……于是,玄宗皇帝虽然已经下旨纳杨玉环为儿妇,但是在寿王李清的作用下,婚期无限延后……
  这时候,放下了心的李曦开始下江南。江南这一段,主要是治理盐政,为国家开源,其中以地方官员第五琦为主要人物。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新的漕运方法,改革弊病。
  (本来这里还想写一下江南著名的女冠李季兰来着……)
  然后,可想而知,漕运大获成功,本来玄宗皇帝要在洛阳住到开元二十四年才会回长安,但是这一次,在开元二十二年年末,漕运成功之后,他就已经准备回去了。
  本年秋,李曦回京,声势高涨,很多人拍马屁称他为“计相”,玄宗皇帝也是大加封赏,同时亲自为他主持婚礼,迎娶柳婠儿,还特旨召柳博为京兆府少尹,大升官。
  咸宜公主李福儿大闹婚礼,玄宗皇帝大怒,降咸宜公主为咸宜郡主,旋即,咸宜公主决定出家为道,法号“太真”^-^,然后么,李曦又不是没有那个偷人的胆子……
  至此,第四卷结束了。
  下面,是第五卷,名叫纵横捭阖。
  故事开始于开元二十三年春,主要讲的李曦开始拜将军职,当时正赶上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契丹大战,李曦奉命督运粮草,并且他还把小胖子李早调到了身边,在军中,李曦与安禄山安胖子认识,而且颇有矛盾,张守珪大胜契丹,斩了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李曦也有军功,但是随后,安禄山在讨伐奚人的时候,遭到惨败,李曦帐下的李光弼高升则以败军坚守,并且反攻成功,大获全胜,张守珪请旨要斩平卢击讨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朝中争执不下,李曦力保安禄山,最终折服了安胖子……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张果老始终随在李曦身边传授绝学。
  然后,李曦回长安,提前绽放了光芒又有李曦做后盾的李光弼、免于一死对李曦既敬且畏的安禄山,以及小胖子李早,都留在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
  这时候,奉命回长安担任京兆府尹的原蜀州刺史周邛在半路上突然得病,没等来到长安,已经一命呜呼,张九龄悲痛之余,大病一场,随后,身体开始渐渐加快了苍老,偏偏这个时候,他的儿子们有些嫌弃周张氏一家吃白饭了,(周张氏的母亲身份不高,而且早死),于是,周张氏愤怒地带着儿女自立门户,李曦来负责背地里照应。
  而且到这里为止,李曦与张九龄之间的那一点还算温和的关系,彻底决裂。
  开元二十三年冬,张守珪因军功,转任兵部尚书、右羽林大将军,留在朝中,算是半致仕了,而安禄山则升任幽州节度使,李光弼为节度副使,第二年,开元二十四年春,两人联名请求向中央交还一部分权力,也即请中央在节度使的管辖范围内负责政事,算是交回了财政权,成为一支单纯的武力,失去了割据的基础。
  他们这样一弄,其他节度使只好跟着照搬,不然就下不来台。
  但是随后,这个政策就受到了考验,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与吐蕃的大战中大败,崔希逸推说是因为粮草问题,使得这件事风波再起。与此同时,吐蕃大军的兵锋已经逼近玉门关,直指长安,被认为是大唐立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惨败与危机。
  危急时刻,还不敢撤了崔希逸,怕出乱子,但是朝野上下已经乱了神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太子李鸿(已经改名为李瑛)突然发动了自以为会成功的政变,玄宗皇帝倒是死了,但是,李瑛随后也死了……
  在经历了朝中复杂的博弈之后,已经改名为李瑁的寿王登基,张九龄致仕,转任尚书右仆射,李林甫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登台拜相,与裴耀卿一起,成为大唐砥柱。
  同时,李曦出长安西行,任河西巡抚大使,节制所有河西兵马,同时,他还调朔方节度使牛仙客的兵马至玉门关,暗调幽州节度副大使李光弼为河西节度使,一到阵前,立刻压制住崔希逸,同时发现了几个很有能力的武将,比如哥舒翰,然后,等李光弼一到,李曦就立刻解除了崔希逸的职务,把他送去长安,转任闲职,拜哥舒翰为河西节度使,李光弼为节度副使,此战,就在玉门关前,大胜吐蕃。
  李曦的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点。
  但是,他不敢回长安了,因为寿王新近登基,太弱,而他自己又太强,已经功高震主,他害怕自己一回长安,就将被软禁,要知道,寿王就算是脑子简单一点,武惠妃可不好对付。
  于是,在朝廷连续来了三拨人,包括柳博在内,一次次的加封他之后,他越来越不敢回去,然后,他还命李光弼西略安西,经营西域,决定采取商道专营制度,截留大批通商的财赋,最终由一个上奏折希望玄宗皇帝压制边镇的人,变成了一个解边镇而半格局的军阀。
  李曦一天不回来,武惠妃母子就连觉都睡不好,偏偏这时候,安胖子又突然请旨,要对高句丽等开战,要求收回地方征收财赋以养军。最终,玉真公主代表武惠妃来到玉门关外,要求李曦回朝,拜李曦为尚书令、汉王。
  高祖时代,李世民做过尚书令,后来他成为皇帝,就没有大臣可以再做尚书令,尚书省一直都是由两个副职尚书左右仆射来管理,等到高宗武后时代,权力开始由三省向政事堂集中,左右仆射就更是养老的摆设,这一次,李曦却出任了尚书令,还封王。
  李曦、裴耀卿、李林甫,成为政事堂三大佬。
  其中裴耀卿忠于李唐,但是并不反感李曦,而李林甫则是李曦的门下走狗。
  然后,已经变成半太监的皇帝李瑁纳已故蜀州刺史周邛的长女周玉为皇后,但是,两人却根本没有同过房,九个月后,周玉产子。同时,李曦纳杨氏姐妹杨萼、杨玉环为妾,杨家人集体搬到了长安,旋即,杨玉瑶的丈夫崔峋出任岭南道潮州刺史,孤身赴任,而且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直到老死在那边,不曾还乡。
  这时,是开元二十四年。
  第二年,在李曦的建议下,李瑁改元天宝,并且挪回武后时代的宫殿大明宫居住,武惠妃则继续住在兴庆宫。
  天宝元年夏,刚做了九个月皇后的周玉生下一个儿子,当即被立为皇太子。
  天宝元年秋,武惠妃自称“感时而孕,梦白龙入怀”,九月,秘密生下一个女婴。
  天宝元年冬,杨玉瑶、杨花花、杨萼、杨玉环姐妹几人先后生下儿女,只不过有的秘而不宣,有的则公开庆祝。当年十二月,诏封杨氏姐妹四人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蜀国夫人。
  天宝二年春,忠王李玙(即李亨,还没来得及改名)秘密潜出长安,至河东道节度使处,在房琯与郭子仪的协助下,夺了兵权,发布檄文,檄文罗列了武氏惠妃、李曦等人的诸多罪状,诸如李曦秽乱宫廷夜宿龙床等,复称开元二十六年,并任命郭子仪为河东节度使,房琯为中书令,自己称帝,发兵击讨李瑁李曦。
  郭子仪兵进神速,十六天就逼近长安,但是就在这时候,安禄山不报而战,没有等圣旨,就直接出兵,从背后一举攻陷了李玙在晋阳的老巢,房琯殿后,自杀身亡,李玙逃到奚地,郭子仪得知消息迅速投降,封顺意侯,在长安隐居起来。
  天宝三年,以安禄山为河东节度使,以李光弼为幽州节度使,攻打奚人,五月,奚人献李玙而归降,诏以安禄山为东北拓荒使,移民填东北,胡汉杂处,鼓励通婚。
  至此,天下安靖。
  天宝十四年,李瑁病逝,庙号肃宗,以皇太子李成蹊为皇帝,改元晋原。
  晋原三年,在李曦的主持下,朝廷进行两税法改革。
  晋原五年,李曦告病致仕,携带一大批佳人和家人,到洛阳定居,把权力让给了自己的儿子。
  此后,朝中便以改名为杨国忠的杨钊,和第五琦出任宰相,尚书令一职,再次悬空。
  承平百年之后,后事则不可知矣。
  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大欢乐。
  大唐春于是终焉。

============================================================

英年早肥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