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政教合体
作者:终南道|发布时间:2024-06-29 01:23:15|字数:7879
光阴荏苒,转眼便到建安十二年。
这一年,大汉各地喜讯频传,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更见富强。
皇帝在去年喜得一位皇女的情况下,今年又添了两个健康的皇子,据说当时两位妃子在分娩的时候,都是由女神医赵爱儿亲自接的生,足见皇帝与皇叔刘和之间关系的和睦。
皇帝喜得龙子,天下鼓舞,在两个皇子满月的时候,刘协在宫中摆出仪式,请皇叔刘和亲自为他的孩子剪掉头上的绒毛,以此祝福儿子能够健康成长。
此时的大汉皇叔刘和,已然是七个儿子,九个女儿的父亲,而最令人称道和羡慕的是刘和的子女没有一个先天不足的,也没有早夭的,个个都像茁壮的树苗一般,一年年的好像比赛一般长着个头。刘和的大儿子刘襄已经年满十六岁,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武技精湛,更难得的是他像父亲刘和与祖父刘虞一样,有着一个宽厚仁慈的心。刘襄从少年时代便被刘和定期送到农村之中耕作,送到边塞军营里面锻炼,因此在他身上看不见富家贵公子的那种蛮横与骄奢,却能看到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无疑也给刘和的众多子女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刘和养育子女有方,自然令大汉众多崇拜他的“粉丝们”又多了一条可以模仿的地方。大家心想:咱当不成令人敬仰的大元帅,咱多生几个有出息的儿子总没问题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在儿子满月时还当众宣布了他和他的子女从今往后信奉天正教,成为天正教的忠实信徒的消息。皇帝的这个讲话,毫无疑问是承认了天正教在大汉成为国教的地位。
随后不久,朝中一些重量级的大员也向外公布了自己作为天正教信众的身份。接着,各州郡的地方官员和军中将领纷纷公开表示自己加入了天正教。
此时的天正教,在天正道核心团体成员们的暗中组织领导之下,已经在中原地区和黄河以北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发展成为国教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从一开始刘和就把这个教派的教义和宗旨制定的严谨而又不违背人性,还博采了其他宗教之长,不排斥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所以不论是身份尊贵的士大夫,还是目不识丁的底层百姓,大家都能发自内心的去理解和接受。
说白了,刘和处心积虑搞出来的这个糅合了宗教外壳、政党内核以及学派联合等多种因子在内的天正教,绝对是对抗外来教派,限制皇权无限扩大,弥合社会阶层裂隙,确保文明传承延续的终极大杀器。
原本的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开始失去魅力,董仲舒为了迎合皇帝专权而搞出来的那套“独尊儒术”的玩意开始遭人质疑,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中以嵇康、阮籍为代表赫赫有名的“竹林七贤”便是魏晋风度的化身,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玄道,被时人称之为“清谈”或“玄谈”。
刘和正是准确地把握了大汉思想领域开始转变的脉络,把儒家追求修心治国,道家讲究天人合一,其他杂家崇尚学术精研的核心本质融为一炉,又采取了后世极为强大的政党发展和组织方式进行传播和扩大,现如今更是把至高无上的皇权也加以利用,如果这样还不能占领大汉的思想阵地,刘和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才能让这个国家在经历数百年发展之后还能保持完整和统一。
随着天正教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各州郡的城市里面,在每个乡的集镇广场旁边,在每个村的公祠附近,各地开始修建天正堂,堂中供奉天正主神之位。刘和借鉴了后世三大宗教之中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的那个宗教的做法,要求天正教信众不得为天正主神雕塑和绘制神像,而天正主神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在世间具体的样子千变万化,并无固定的形象。
因为天正堂中并无神像,所以宽敞的厅堂内只摆着一些供人们盘膝而坐的蒲团,信众们每到一个星期的最后一天,也就是第七日的早晨,就会在天正堂内聚会,高声诵读一部名为《至正如心》的经文。经文诵读完毕之后,大家还会谈论一些关于朝局时政、关于新技术、关于地理发现等话题……在信众们看来,当着天正主神的面谈论这些话题,不仅显得正大光明,没有结党营私、密谋组织的嫌疑,还能互通有无,达成思想上的统一共识,实在是再好不过。
给信众们提供一个集会的地点,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这是任何带有宗教色彩的组织凝聚人心的做法,刘和只是把这其中的奥妙讲给徐邈听,大汉首任文宣部长官便能心领神会,立即将之精心包装一番,然后向天下各地推广。
试想一下,当一种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先进性的思想同时借助了皇权与神权的力量向外扩散时,会产生怎样可怕的力量?而当这种思想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和认同,并且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之中后,又会对整个大汉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脚盆国,在发动那次震惊世界的蛇吞象大战之前,便是先将皇权神化,把脚盆国的八字胡皇帝称为天皇,号称是叉照叉神唯一在世间的代言人,然后将举国百姓皇民化。接着,脚盆国的天皇又把武士道残忍嗜杀的那些暴虐因子灌输给全体皇民,然后愚弄所有人说只要是为天皇和国家尽忠,那么不仅死后可以入那个罪恶神社成为所谓的神明,而且他们生前所犯下的任何罪恶也不用受到惩罚。搞完这些把戏之后,脚盆国的一些野心家又炮制出“八纮一宇”的大便思想,向全体皇民灌输整个蓝星都应该沐浴在叉照叉神的神光之下。所谓的“八纮一宇”,跟我们所说的那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其实差不多,区别就是一个强调所有的一切归于叉照叉神,而另一个强调所有的一切归于天子。
脚盆国把皇权跟神权融为一体,再把武士道掺入进来,然后以“八纮一宇”的狂妄思想鼓动国民,最终形成的便是可怕的军国主义。刘和不会把大汉帝国朝着军国主义的邪路上带,但是为了大汉在精神上保持旺盛和强大,却要极力推动皇权与神权的合流,进而使得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大汉朝在未来面对游牧文明和西方的海洋文明时,具有强烈的还击和反噬能力。
刘和清楚的记得,中华后世的许多朝代,都是因为信封佛教而导致国家上层建筑集体阳痿,官员们不去思考如何振兴国家,强大军队,却是天天吃斋念佛,向往着死后能到极乐世界,这样的国家不被侵略成性的游牧民族屠戮才怪。而作为本土生长起来的道教,因为从一开始便追求的是个人超凡脱俗,对于政治表现的冷淡回避,更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大帝国的存续。在这个时空,刘和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那种太过超前的东西拿出来,只能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为华夏打下一根坚实的信仰和思想之根。
到了这年年底的时候,中书令兼荆州牧刘表感到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他或许是出于想能多活几年的目的,又或者是想在死后灵魂能够归于天正主神的怀抱,总之他也开始信奉天正教。
信奉了天正教的刘表,向朝廷和洛阳的天正殿同时上表,要求返回洛阳,朝廷和教殿同意了刘表的请求,委派贾逵前往襄阳接替刘表出任荆州牧之职,同时任命赵云为荆楚总督,率军进驻荆州。
刘表麾下大将黄祖不服刘表的决定,在赵云率军抵达襄阳之前起兵造反,结果被部将魏延斩杀,黄祖之子黄射在混乱之中逃往江东。孙坚得知黄祖造反不成,黄射来投,二话没说,让人砍下黄射的头颅送往襄阳。
贾逵本为文臣,后来统率申息军,如今又转为文官,自然是轻车熟路。他抵达襄阳之后,先后拜访了蔡瑁、蒯越和马良等人,安抚众人一番,对这些人在荆州的任职并没有立即进行调整,依旧按照刘表离开时的人事安排进行运转。赵云作为贾逵身后的最大后盾,前来荆州时,刘和让他带着幽燕军、申息军、振勇营和振威营,可谓兵马雄壮,不惧任何一股势力。
魏延杀掉黄祖之后,很快掌握了黄祖的部队,他本就是刘和当初布置在荆州的一枚暗棋,如今刘和的大军前来,他自然是立即旗帜鲜明地表示了效忠。
刘表麾下还有文聘、黄忠、霍峻、刘磐等几员大将,他们在刘表离开荆州之前皆已接到刘表的书信,因此对于朝廷派人前来接管荆州的军队并不像黄祖那般抵触。令文聘和黄忠等人没有想到的是,赵云来到荆州之后,不仅没有收缴他们手中的兵权,反而宣读了刘和给他们提升军职的消息。文聘、黄忠、霍峻被升为正二品的将军,刘磐和魏延升为从二品的将军,其中文聘和黄忠各自统率三万兵马,魏延、霍峻和刘磐则各自统率两万兵马。
如此算来,刘表离开襄阳时,向刘和上交了至少十二万的兵马,如果再加上赵云带到襄阳来的八万精锐部队,整个荆楚之地便集结了二十万大军。
荆州刘璋和江东孙坚在得知荆州驻守了二十万重兵之时,只能用寝食难安,忧心忡忡来形容。此前的反抗者像刘备和曹操,已经成了枯骨,难道还要反抗?只是,不反抗,难道也要学刘表,交出手中兵权,前往洛阳受制于人?
第五四零章 唯汉独尊
建安十四年,朝廷公告天下,在幽州蓟城、徐州郯城和荆州江陵分别设市,新设三市的行政长官地位与长安督相同。至此,以洛阳为中心的一京四都格局成型,朝廷分别派出大臣前往这几个大城市任职,专职负责相应的事务。
位于洛阳北方的蓟城,因为扼守着燕云门户,加之手工业发展迅速,文教事业兴盛,因此被刘和定义为科教中心和工业中心,首任市督为早期就开始追随刘和的刘放。有刘惠和刘放两人留守幽州和蓟城,再加上张郃在外围率军镇守,大汉东北方向可保无虞。
位于洛阳东方的郯城,因为靠近东海,而且这里正好位于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段,因此被刘和定义为海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大小小的海船从东海煦县的郁洲山海港出发,向北可以直达渤海湾,然后经由连通渤海湾的灅水抵达蓟城,也可以逆黄河而上抵达京师洛阳,还可以向东前往三韩半岛甚至是倭奴诸岛,向南可以沿着海岸线直达交州,还可以逆长江而上抵达江陵。优良的水运条件,正是作为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今后郯城铸造的金、银、铜币和各种票劵便可以走水路运往各地。
位于洛阳西边的长安,本来就是前汉的京师所在,历史底蕴十分深厚,加之长安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西域诸国联系紧密,因此刘和将长安定义为宗教中心和文化中心。为了把长安营造成天正教的圣地,刘和动了不少脑筋,甚至还想出了教宗加冕这样的办法。当时,天正教第一代教宗的加冕仪式在长安新落成的天正殿内举行,一手开创了天正教的刘和众望所归地走上了加冕的九十九道阶梯,成为天下信徒们心中无可替代的宗主!
刘和知道在遥远的西方,十字教已经初步成型,但还没有发展到政教合一的地步,而佛教也才刚刚在西域诸国发展,大汉帝国本来不需要一个新兴的宗教来加强集权统治,但天正教存在的目的和意义却不是为了集权统治,反而是为了限制皇权,限制儒家的独大,给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庇护,确保汉文明在面对异族入侵时具备强大的反击能力,同时还能将文明向外扩散,为国家的领土扩张做好思想准备。
位于洛阳南面的江陵,地理位置特殊,紧靠长江和云梦泽,是解决益州刘璋势力和江东孙坚势力的关键。此时的大汉帝国,人口的主要聚集区在中原和幽、冀两州,江陵向南的半壁江山在汉人心目中还属于蛮荒之地,因此刘和把江陵定义为第二个蓟城,也就是未来大汉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重镇,引领南方诸州发展的桥头堡。
洛阳作为大汉的京城,自然是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而其他四座由朝廷直接管辖的市则按照分工各有侧重,这样的规划部署不仅避免了京城日后的迅速膨胀,同时也能形成辐射作用,使得每一座副都能带动周边数州的发展。
建安十六年,朝廷最后一次派人前往江东劝说孙坚,让孙坚交出手中兵权,像刘表一样前往京城为官,孙坚本人同意了朝廷的安排,但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却想依靠长江天险再做最后一搏。刘和于是给赵云和太史慈同时下令,让他们出手教训一下江东孙家的两只虎崽子。
赵云接到刘和的命令之后,让黄忠和魏延分别镇守江陵和襄阳,他本人则亲率十五万大军从江夏方向攻入江东。太史慈接到命令之后,派出一支浩荡的水师从海路抵达吴郡,在吴郡太守陈登的协助下向孙坚父子盘踞的建业发起猛攻。
眼见两路大军东西夹击而来,孙策于是带兵向西阻截赵云,孙权率军向东迎击太史慈。
虽然江东多才俊,孙策身边有军师周瑜出谋划策,孙权身边也有军师陆逊运筹帷幄,奈何他们面对的是大汉最为精锐的军队,在兵力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根本就无法阻挡赵云和太史慈的联手攻击。
当此时,赵云的帐前有徐庶、荀攸、庞统和蒯良等军师负责参谋,而太史慈的帐前也有贾诩、李儒、程昱和刘晔等军师进行划策,江东势力无论是拼智力还是拼武力,都不是中央军的对手。
像荀攸、程昱和刘晔等谋士,本为曹操幕僚,如今皆为刘和所用。他们之所以改换阵营,却跟一桩旧案有关。原来,当年昌邑被破时,曹操饮下的并非毒酒,而是华佗特制的一种可以让人昏睡数日的药酒,等到障眼法演完之后,曹操和他几个年幼的儿子被刘和秘密送至蓟城,看管了起来。原属于曹操的部下后来暗中得知曹操并没有死之后,在心理上也就不觉得投靠刘和有多么难为情,毕竟曹操还在,如今没有了实权,总不好再耽误大家的前途。
建安十七年夏,江东平复,孙坚父子被赵云和太史慈收拾服帖,交出了手中兵权,离开江东。
建安十八年春,李傕病重,在他临死之前,调动军队先解决了郭汜,然后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饶恕他在中平年间犯下的罪过。刘和动用了大元帅的特赦权力,免除李傕家族的罪行,准许李傕死后葬于关中李氏坟冢。李傕死后,朝廷任命张既出任陇州牧,陇右之地尽数归心。
建安十九年春,徐晃接替张郃出任东北行营都督,张郃与张辽共同率军向西攻入凉州,对马腾和韩遂用兵。马腾见朝廷大军来势凶猛,于是请降,韩遂则向西撤退。张辽率军一路势如破竹,将韩遂所部赶至西域,凉州于是宣告完全归于中央朝廷。
建安二十年夏,朝廷从关中和南阳同时出兵汉中,用了半年时间剿灭了叛军在汉中一带的袁尚势力。
建安二十一年,朝廷兵分三路攻打益州,其中张辽率军从陇右攻打益州阴平道,魏延率军从汉中攻打益州葭萌关,赵云从秭归率军攻打鱼复城。
建安二十二年,张辽首先攻破阴平,由此向南直攻蜀中。随后,魏延和赵云也相继攻破葭萌关和鱼复城,益州再无屏障。
建安二十二年冬,刘璋率众从成都城内走出来向围城的三路大军乞降,益州北部终于归于中央朝廷的统治。
建安二十三年,朝廷任命大将赵云为西南总督,调秦州牧朱皓出任益州牧。
同一年,朝廷重新划分南方各州的行政区划,将荆州、扬州、交州和益州四州重新规划为鄂州、楚州、徽州、杭州、福州、广州、贵州、益州、云州、夷州、南州等十一州。
赵云主政西南之后,严格执行刘和制定的民族同化政策,一方面派出军队对盘踞在西南山区的各部族进行武力震慑,一面扶持亲汉的部族发展壮大,同时派出众多的传教信徒深入西南地区传教布道,感化西南山区的蛮夷百姓。
建安二十四年,朝廷任命张辽为征西大将军,孙礼、郝昭为副,庞统、法正为左右军师,率领十万精锐骑兵西出玉门关,收复西域长史府。
建安二十六年,逃往西域的袁谭势力为张辽所破,西域诸国重回大汉怀抱。同年,朝廷任命张辽为西北总督,任命张既为西域长史府长史。
建安二十七年,张辽出兵乌孙,半年之内夺下赤谷城,兵锋所指已达伊列、康居和大宛。
建安二十八年,三韩半岛彻底平复,朝廷在此设立光州。同年,夫余国并入大汉,夫余以东的挹娄和沃沮等部族也并入大汉疆土。
建安三十年,朝廷调集兵马从凉州、秦州、宁州、幽州、辽州和长州三个方向展开了一场面向北方的“清零行动”,目标正是北方残存的游牧民族。
这次清零行动耗时三年,经过数十万将士的艰苦作战,大汉帝国一举将北方草原上的所有游牧民族清扫一空。诸如丁零、坚昆、鲜卑、匈奴等等残留下来的游牧民族要么被俘虏迁徙至南部,要么死于这次规模庞大的行动之中。
北方草原被打扫干净之后,刘和在大汉国内推行一项“边封法”,从北方各军和幽州、辽州、冀州、并州、凉州之中挑选汉家子弟前往北方草原定居,给他们分封面积广袤的草原作为私产,鼓励平民前往北方从事牧业。
赵云、张郃、太史慈等将领带头响应刘和的号召,将自己的子女派往北方茫茫大草原,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北方落地生根,从此永驻大汉北疆,不让异民族再来霸占这片广袤的草原。
建安三十一年,大汉水师登陆倭奴诸岛,公孙瓒的后人宣布归顺,随后各岛土著被大军清剿一空,徐州、青州、扬州的贫民相继跨海而来,从此在岛上生根壮大。
建安三十五年,经大汉户部统计司统计,大汉人口超过两亿。
建安三十六年,大汉第一部经过全民讨论和表决的法典正式颁布,此法名为《大汉典章》,为今后大汉走向宪政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汉典章》明确规定了皇室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明确了天正教作为国教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以丞相为首的内阁官员对于帝国和皇室应尽的责任。
建安四十年,皇帝刘协宣布退位,排位第一的皇储刘襄登基。刘协退位之后,进入天正道担任教宗刘和的助手。刘襄登基之后,改年号建安为承安。
承安十五年,刘协病逝,教宗刘和于是宣布退位,皇帝刘襄宣布禅让,由刘协第四子刘兴接替皇位,刘襄接替刘和为天正教第二任教宗。
承安二十年,大汉的人口突破五亿,疆域已经扩张至地中海附近。
承安二十五年,已经九十四岁高龄的刘和在天正殿内接见了驾驶远海探测船从北美大陆环地球远航两年之后归来的功臣。
承安二十九年,九十九岁高龄的刘和在长安无病而逝,天正教两亿多信徒在各地为他祝福,尽管大家心中对于这位圣人的归去十分不舍,但大家牢记着他生前的叮嘱和遗言,没有人痛哭流涕,大家微笑着在各地的天正堂内回忆刘和一生创下的丰功伟绩。
刘和逝去之后,教宗刘襄和皇帝刘兴共同尊奉刘虞、刘和、刘协三位为大汉三皇,其中刘虞被尊奉为仁皇,刘和被尊奉为圣皇,刘协被尊奉为明皇。
在随后的无数岁月中,大汉帝国虽然经历了许多次内部的对抗和外部的攻击,但因为天正道的存在,因为皇室的号召,大汉帝国从未分裂,总是能够顺利地进行政权的更替和变革。到了千年之后,大汉帝国成为蓝色星球上人口超过三十亿,疆域覆盖了陆地疆域超过七成的超级大帝国。
如果不是因为圣皇刘和曾经留下遗训,要求后人不得彻底统一蓝色星球,确保人类基因和文明的多样性,尚存的一些小国也早已并入大汉的疆域……
(全书完)
完本感言
按照编辑的要求,帮爹这本书提前70万字完本了。
从2013年9月份开始准备大纲,到2014年12月份结束,这本书写了一百七十多万字,期间南道经历了许多事情,有时候经常是连续十天无力码字,心情彷徨苦闷。
南道不是专职写手,码字只是业余的爱好,像我这样的年纪,上有垂垂老矣的父母需要孝敬赡养,下有垂髫孩儿需要教育抚养,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时常会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曾经跟编辑交流过几次,觉得三国文越来越难写,想出成绩千难万难。原因是三国文被人写烂了,也写滥了,读者的阅读兴奋点越来越高,越来越难找……
帮爹这本书,基本上按照南道的思路和想法写的差不多了。虽然结尾稍显仓促,但也算是皆大欢喜,余韵犹存。
南道的第三本书,就到这里了。
下一本,南道会给书友们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或者是惊奇。
亲们,咱们三月份见!
============================================================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