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坚持


  “改之的意思是两件事一起解决了?”皇帝赵顼说道。
  “王韶的西进是最为关键的,所以优先排到第一位,无论是王相还是司马相公,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西北花费太多的金钱,时间对于大宋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臣已经仔细看过王相的变法条文了,虽然臣对其中很多地方有异议,但现在王相的札子已经呈上不短的时间了,朝中大臣对此都感到了不耐烦,若是任由拖下去,王相多半会辞官,所以臣建议在西北让王韶来试行市易法,不仅可以坚定王相变法的决心,给王相一个交代,还可以利用市易法平抑西北物价,为王韶收复熙河做好基础。”王静辉说道。
  “难道在西北试行市易法朝中大臣便不会反对吗?”皇帝赵顼新奇的问道,可能是最近反对的大臣言词太过强烈,使得皇帝赵顼焦头烂额,就连个试行新法的地点的选择都很困难。
  “西北没有那么多势力掺杂其中,这也是为了平衡朝中势力而为,只要那里的官员不要是贪墨之辈,想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选择西北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平抑西北的物价水平,其实打仗也是做生意,这成本越低自然越好。收复熙河的过程中,多数是需要王韶来说服当地的吐蕃部落,但对于一些死抗倾向党项的部落才会大举动兵,臣料想收复熙河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所以采用市易法来降低战争费用是一条可行之路!”
  王静辉心中非常清楚市易法对他来说是一种危机——市易法确实是一种良法,但那是社会处于理想状态的情况下,说白了便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调控方式,用来打击非法无良奸商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不过即便是千年以后的后世共产主义也没有一统天下,更何况现在贪官横行的现在?!
  虽然市易法肯定不能够解决大宋目前的问题,但王静辉知道历史上在王韶的主持下,西北试行市易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也是市易法最终能够普及天下的重要原因。打仗要花钱,现在收复熙河便是为了给党项头上加个紧箍咒,收复熙河在所难免,只有市易法能够最直接的降低此次行动的成本,王静辉也只好祭起市易法来缓解西北的问题了,至于王安石、司马光怎么看,那他就管不了这么多了。
  皇帝赵顼沉思了片刻,他知道王静辉话中的意思,对于新法改变就有势力格局的事情,王静辉已经不止一次和他说过,这也是令皇帝赵顼非常郁闷的地方——驸马王静辉明明是个政治白痴,但偏偏他能够一语道破中间的玄机,而他自己却对此有些浑然不知。
  “爱卿可认为王相新法为良法?”皇帝赵顼问道。
  王静辉沉思了片刻说道:“圣上,没有任何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臣也不知道王相新法试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王相试行新法并非为他切身利益所左右,而是全心全意为大宋国运和百姓着想,有良人才有良策,天下有如此魄力者非王相所属,臣亦自愧不如!”
  太上皇赵曙说道:“变法难道前途未卜,难道安石在《百年无事札子》中所说未必属实?!”
  王静辉笑着说道:“王相没有说空话,大宋状况是百年积蓄而成,并非一朝一日所决,臣与王相不同之处便是如此,不过无论是王相、司马君实还是臣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前进——都是希望我大宋国力越来越强盛,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事实上我们三人之间没有办法来判断到底是谁对谁错,这种事情都是很难说得清楚,只有后世之人反思之后才能够有个定论,圣上也是如此,中间都要担负大宋江山社稷的责任!”
  皇帝赵顼说道:“自朕继位以来日夜忧心,国家社稷之重担使朕以精疲力竭,朕真不知道该如何在司马君实、王介甫和爱卿之间如何选择,爱卿可否教朕?!”
  王静辉说道:“无论朝政如何,圣上最重要的便是保重龙体,这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圣上保重龙体,才能够继续领导大宋革除弊政。其实圣上明鉴,选择谁的建议全部存乎圣上一心,臣亦不得改变圣上的意志,但圣上只要以大宋百姓生活水平为重则可。圣上继位以来锐意变革,其中个中滋味如何,圣上心中自有决断,但臣仍然是那个十二个字:‘顺势而为、进退有据、平衡左右’!万万不可偏袒任何一人,这样很容易造成朝中大臣分歧严重,最后难免出现唐朝牛李党争之局面!”
  太上皇赵曙听后点点头笑着说道:“驸马之金玉良言,顼儿今日可曾记牢?此乃老成之言!”
  皇帝赵顼说道:“父皇,顼儿谨记于心。人说小王驸马乃是朕的智囊,大宋能够有今日之局面,爱卿功不可没!”
  “圣上谬赞了!”
  太上皇突然说道:“改之只将青苗法在西北试行,却没有试行青苗法,是不是心中有何想法?青苗法在西北试行也不是可以吗?”
  王静辉说道:“王相之青苗法是要动用常平仓的,而西北各路常平仓则关系到王韶收复熙河之关键,若是西北官员从中懈怠来投机官位,那西北百姓则苦矣。这和市易法不同,王韶若想立功,那市易法必然执行监督得力,然则青苗法则不已。现在西北有近六万厢军在屯田朝廷若是把青苗法用在这些厢军身上,那必然会使地方案件不断增多,地方官宣判不利那便容易激起民变,王韶收复熙河依然成空,圣上应当慎之!”
  皇帝赵顼听后点点头,在他看来先通过市易法试行区域来暂时安稳王安石,至于司马光等人,驸马既然这么有把握来说服他们也正好顺从了他和王安石的心愿,作为皇帝,他自然不愿意看到两个同样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大臣意见分歧如此严重。两个如此重要的大臣若是水火不容,那刚才王静辉口中所说的唐代“牛李党争”未必会是虚言,至少在皇帝赵顼的眼中,驸马是最不愿意看到朝中大臣分裂的,也许驸马胸中有着让他看不透的玄机,但最让他赞赏的便是“以和为贵”的想法。
  大宋汴都开封东城云师巷参知政事司马光的府第,以司马光名满天下的名声住在这里显然是有些不合身份,但没有一个人认为不妥——司马光刚正严明同他的名声一样著名,尽管他的俸禄极多,本人也不善于交际,但他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接济宗族和一些年轻俊杰,当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买书——宋朝的书价自商务印书馆开张以前是十分昂贵的,最近这几年大宋市面上的书籍价格才大幅降低,这都要归功于驸马所发明的铅活字印刷机的广泛应用。此时在大宋立国以来堪称最简陋的参知政事府邸中,司马光正在和一个特殊的客人在《资治通鉴》书局小楼中喝茶。
  人称“贤臣”的小王驸马是司马光所不能忽视的人,在朝中能够进入这座连个火盆都没有的书局小楼的人,可以用手指头数出来,除了王安石、文彦博等人之外,驸马王静辉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一个外戚能够堂而皇之的走进参知政事的家门,这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不过在今天这样的事情已经被大宋统治高层所接受,即便连司马光这样的人都认为王静辉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人,其本身就是一个隐藏在重重迷雾中的传奇。
  “君实先生,《资治通鉴》前二十三卷已经开始交付给商务印书馆,现在正在排版准备印刷,第一版将会印刷五千册,若是可以的话,在短时间之内将会再版,学生先在这里恭喜先生了!”
  王静辉边说话边打量着房中的布置——除了书还是书,中间有四把椅子围绕着一张略显破旧的大书案,上面堆满了文稿——《资治通鉴》书局中除了司马光之外,还在太上皇赵曙的支持下招来了当时最为顶尖的历史学家刘班、刘恕和范祖禹一起来编写《资治通鉴》,当然他的儿子司马康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冬天的汴都开封格外寒冷,司马光又严令不准在书局小楼中点火盆,王静辉第一次来的时候虽然司马光极为给面子的点了火盆,但还是把他冻个够呛,当然现在在王静辉的指使下,神火煤火行的工匠结合小楼的特点安装了水暖炉,就算是在冰冻三尺的严冬,书局小楼内部也是春意盎然。
  司马光听后笑了笑,他知道这些不过是驸马到这里来的由头而已,《资治通鉴》开始分卷印刷成书固然是他所关注的,但他知道王静辉刚刚才从杭州回来,亲自到他的府第来拜访,绝对不是为了《资治通鉴》出版的事情而来的。王静辉这个时候回到汴都开封,司马光已经不是几个月之前那样对驸马有些看不过眼了,因为他的注意力完全被另外一个人——王安石推出的新法所吸引,相比之前驸马那有些“胡闹”的提高伎术官员待遇问题,他更关心老友所提出的新法,尽管他是反对者,但王安石与他同僚的情分还在,他不愿意看到老友一步步的走向大宋官员的对立面上去。
  “《资治通鉴》虽然还没有完全写完,但其中改之出力甚多,光在此多谢驸马了!不过驸马今日前来,并非为了《资治通鉴》出版吧?!”
  王静辉苦笑的摇摇头,自己这拙劣的交际手段就如同自己的一笔臭字一样被人一眼看穿,“君实先生明鉴,学生此次来拜访先生确实是另有他事,只为介甫先生之新法而来!不知先生可否教学生?!”
  “改之过谦了,其实改之心中已经有所决定,又为何来此呢?难道改之认为王介甫所制定的新法与国与民有利吗?!”
  “君实先生,实不相瞒,在下已经知道了介甫先生的新法条文,昨日应召入宫面圣之时,曾建议太上皇和圣上能够在西北试行市易法!”
  司马光听后眼中有些惊奇,又有些迷惑的看着王静辉,在他看来青苗法暂且不管,这市易法完全是对商人非常不利的新法。不管王静辉心中的真实想法是如何的,纵观驸马从出道到现在的一向作为,司马光可以肯定的是驸马绝对会反对王安石的市易法,这个时候告诉他王静辉不仅不反对,而且还赞成市易法试行,这就实在是太超乎他的想象力了,司马光甚至以为王静辉现在是不是疯了。
  “君实先生也许会很奇怪学生为何赞同市易法试行,实不相瞒,学生是非常反对市易法的,但不可否认王相变法的初衷是非常好的,尽管这市易法将会大大的打击大宋商家的利益,虽短时间之内能够让大宋财政得到好转,但无非是杀鸡取卵之事!不过学生也同样认为有些事情可以变害为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难道改之认为市易法可以变害为利吗?这是与民争利,不过行得是汉之桑弘羊之辈之事,甚至连个名字都未作改动!改之也是深通经典,熟谙历史,自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怎样的!”司马光现在有些火大,当他的家仆通报他小王驸马来访的时候,司马光还认为这是王静辉想要和他联手来压制王安石的市易法和青苗法,但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事情。
  “君实先生当知现在大宋对外有收复熙河之任,内有王相变法之急。学生之所以赞成在西北试行市易法便是为了降低收复熙河之军费,对内则缓解了王相变法急切之心。若以公论,学生是反对市易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的,诚如先生所言,介甫先生在市易法的问题上和汉之桑弘羊同出一辙,汉之教训既然已经证明了其错误,我们便不能走重复的老路。不过大宋地域广大,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情况,学生以为有王韶坐镇西北来推行市易法必将获得成功,除了能够改善那里百姓的生活之外,还可以降低王韶收复熙河军事行动的成本,君实先生以为如何?!”
  司马光听后沉默了一会儿问道:“难道改之只想让市易法在西北一地试行,然后再废掉吗?!”
  王静辉笑着说道:“学生可没有这么大的本事来替圣上做这个主,不过事有经权通变,王安石的变法无论如其初衷是好的,不过好心干措施干坏事这种事情在历史上也不知有多少教训。正如介甫先生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所说的那样,‘此是大有为之时’,君实先生留在朝中不仅仅是对介甫先生变法进行拾缺补遗,更是要顺势而为为朝廷社稷和天下百姓做些什么!”
  听到王静辉如此说,司马光的脸色才好看了一些——尽管王安石的新法非常讨厌,但驸马刚才所提出的构想多少让他感到这是一种权谋的表现更多些,加之他看过王静辉很多策论札子,知道驸马可不是宋朝主流大儒心中所谓的“纯儒”,骨子里面偏向“杂学”倒是很明显。若不是驸马一向淡漠名利,他司马光恐怕就要拂袖送客了。
  司马光这种心态便是宋朝官员对外戚的普遍看法,就连他们对待皇帝赵顼的兄弟昌王、嘉王也是如此。与其他朝代的皇帝直系后裔为了皇位你死我活的争斗不同,除了野史当中太宗皇帝有点不是很光彩之外,基本上宋朝没有出现过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情,更没有唐代公主驸马祸乱一方的事情。王静辉倒是没有想到司马光对他的戒心非常大,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差点儿树立了一个强敌,他这么做也确实在有搞平衡的嫌疑,但总比王安石辞相或是保守派大员被贬一方闹成两败俱伤生死相见的结局要好得多。
  “改之对变法又是有何想法?”
  “其实实现大宋中兴未必要靠介甫先生这样进行变法,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凡事过猛反而会适得其反,徒耗精力而已。不过王相的方法自然也有很大的好处,所谓扬长避短,进退有据才行。君实先生,其实无论是介甫先生还是学生,都认为大宋已经到了不变不足以立足的地步,这是道同,其中的分歧不过是术不同罢了,都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都是为了百姓,为何不能顺势而为呢?这不过是学生心中一丝愚见,还请君实先生指教!”
  司马光和王静辉在房中都沉默了,其实他们中间的每个人都很坚持,无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甚至连王静辉也是如此。


第二百五十一章
  王静辉从司马光的陋室中回到驸马府自己的书房中已经是深夜了,虽然心中有些别扭,但从效果上看,司马光显然接受了他的建议,把市易法放在西北去试行,至于王安石那头自然有皇帝赵顼来去搞定,这就不是自己的问题了。
  刚刚回到书房中的王静辉被赵公公告知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来拜访,在驸马府久候了很长的时间,但他外出到司马光那里回来的太晚才错过,不过王安国走的时候让赵公公转告王静辉一个消息——《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可以交付出版了!
  王安国一直在华英书院来主持书院日常运作,王安国的学问不错,虽然达不到他哥哥王安石“通达六经”的水平,但论起学问来在这人文荟萃的汴都开封也算是能够排得上名号的,他平时也是书院的常驻讲学先生。王安国也确实了得,在他看来在华英书院才是自己最好的地方,原本因为王安石的缘故,皇帝赵顼还要加他为官,但王安国还是拒绝了。
  自治平四年开始,王静辉在当时皇帝赵曙的支持下,重金召集了全国各个地方的农业方面的人才,聚集在华英书院中齐心合力编纂一部属于宋朝的农书,这是一项颇具纪念的事件——也许在当时的人看来这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但在宋朝统治高层的眼中,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在驸马王静辉、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眼中更是如此。治平五年皇帝赵曙因为身体原因退位,居后为太上皇常驻德寿宫新皇赵顼继位后,皇帝赵顼对于位于华英书院中的《大宋农书》书局关注并没有太上皇赵曙这么关心,但出于对驸马的恩宠,还是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在人才和参考书籍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远不如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位持国给的帮助大,再加上王静辉在此事上令人匪夷所思的固执,促使着《大宋农书》的编写工作一直没有受到干扰,反而在前后共计三千有余的各方面“农学专家”的合力之下,一直保持着高效的工作,终于在熙宁元年腊月完成了全部编纂工作。
  当初就是王静辉上书太上皇赵曙下令编写《大宋农书》的,并且提供了充沛的资金来保障这件事的进行,此时《大宋农书》已经编纂完毕,他心中兴奋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看到天色太晚了,所以赶去华英书院的想法才作罢。第二天一早,王静辉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并且差人通知王安石和司马光《农书》已经编纂完毕的消息后,便急匆匆的坐上马车赶往汴都郊外的华英书院。
  在《大宋农书》书局设立在华英书院开展实质工作之前,王安国对《大宋农书》并不上心,“士农工商”农虽排名在前,但那只是形式上的排名而已,况且有孔老大不善农的先例在前,千百年来士大夫虽然口头上对农很重视,但都是不屑与此的,王安国也并不例外。不过王安国自有其过人之处——在他的眼中,王静辉从来就没有做过毫无意义的事情,即便当时看不出来,但事情发展下去总会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做生意如此,在政事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看到王静辉裁汰厢军的手法后,更是坚定不移的跟在王静辉的身后。他看到王静辉出任楚州军州事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水利,第二件事便是四处搜罗人才来试种、推广双季稻,这两件事都与农业有关系,再加上“食为天”这几年在大宋各地发生灾害的时候的作为,他认识到粮食对于大宋的重要性。王静辉上书编写农书后,他身为华英书院的实际主事人,更是给设在书院内的农书书局给予了极大的照顾——由于参加农书编写的“农业专家”有很多目不识丁两脚粘泥的农民,为了避免书院内部士子学生对他们的歧视,还特意将书局和参与者的住宿安排在书院的一角,免去了一些麻烦。虽然王静辉忙于其他事务,但对于农书的编写十分重视,王安国给王静辉的私人书信中,每次都不会忘记写上农书编纂的进度,在编纂完成后更是趁夜来驸马府报信。
  王静辉在王安国的指引下来到《大宋农书》书局所在的地方,在一间非常宽大的屋中,他看到了几张桌子拼凑成一起,上面铺着白布,整齐的码放着一堆书,上面还盖着红绫,只是在一角掀起露出书本,几个参与编写农书的重要人物和低品级官员站在周围。
  王静辉站在桌前将红绫掀起,便听到旁边王安国说道:“改之,此《大宋农书》编纂完成,共计一百三十余卷,一千五百余篇,如此规模庞大的农书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编纂完成几近乎奇迹!”
  王静辉听后点点头,他也是这么认为,想当年他开设商务印书馆所刊印的第一本书《太平御览》有千卷之多,不过那也是太祖皇帝集合了大宋最优秀的文人合力毕其十余年之功才完成的,这还是直接引用了众多现成的典籍直接编入其中的结果。想象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只是参考了以前的少的可怜的典籍,剩下的几乎都是依靠三千多“农业专家”口述综合编纂而成,能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中完成,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王静辉拿起其中的一本,随便翻了翻,见到上面的文字都是以白话文写成,每隔几页便有好几幅图案作为标识说明,嘴角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这是他力争而来的,农书是为农业而服务,语言直白利于传诵,而有大量的配图则是使人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
  旁边的以为绿袍官员说道:“此《大宋农书》在内容编纂上按照分门别类的方式,将畜牧、养殖、水稻、小麦等单独分编成单册专门介绍。”
  王静辉点点头说道:“当初在下建议各位如此安排的原因便是全套《大宋农书》若是出版购买,那价格一定很高,但是可以按照各自的需求购买单册,这样也可以有助于农书的推广,使各位的工作成果得到应有的作用!”
  周围的官员们大都是伎术官员,他们并不清楚为什么王静辉在他们开始编写《大宋农书》的时候专门从楚州写信回来安排农书的整体编纂结构次序,他们所能够参考编写的农书唯有北魏人贾思勰编著的《齐民要术》,本来也想依照《齐民要术》的结构来写的,不过碍于驸马的面子才如此安排,毕竟这部农书是由驸马王静辉来首先上书提倡的,价值编写农书的过程中也是驸马来掏腰包并且安排了非常宽松的环境。
  “不以外行干涉内行”是王静辉的基本信条之一,毕竟自己不是个神仙,尽管有人说他是“生而知之”,但他知道这种评价不过是人们的恭维罢了。其实王静辉这次横加干涉农书的编写结构也是处于推广方便的缘故,他看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虽然规模上没有办法和他现在所见到的《大宋农书》相比,但十卷九十余篇的书籍刊印出来的书籍也是厚厚的一摞,查找不便不说,就是购买也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大宋农书》不仅仅是王静辉拿出来要显摆的,更是要投入使用,要广泛传播以提高大宋的整体农业水平的,中看不中用是他一向所鄙视的。在综合考虑了一番后,王静辉写信给负责编写《大宋农书》的书局官员,要求他们在编写的时候一是尽其完善,不要那些“略叙于此”,而是尽量详细的解释,并且还配有大量的图例;二便是要求要将所有的内容“模块化”,这样的要求直接就导致了《大宋农书》各卷之间差异极大,专门论述水稻种植的《禾谱》卷可以达到十卷五六本的规模,而关于淡水养殖的《鱼谱》只有可怜的一卷一本,而且这一本的厚度也是非常薄的。
  这样各卷之间的规模差异曾经让参与整体编纂的伎术官员非常的不适应,直到现在全书完工,心中还存着这个疙瘩,所以才有刚才那名伎术官员隐讳的提出了不满。王静辉把心中的设想这个时候才解释给他们听,也不知道这样能够起到多大作用,但这些官员心中就是存下不满也不能够拿他怎么样。这样的结构安排完全就是为方便推广普及,种水稻的只需要《禾谱》,买来《鱼谱》或是《马谱》等卷不说花费巨大,就是应用的时候也用不到。
  参与农书编写的伎术官员和“农业专家”之需要尽力把书写好写明白就可以了,至于推广还是王静辉的事情,不过现在他给出了当初如此做的原因,却让所有的人都茅塞顿开,尽管他们还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节,但心中还是认为这样的编纂结构确实有利于推广——买书的人只需要其所需的,又不是专门做农学的通才,做通才的事情是他们这些伎术官员的事情。
  王静辉将手中的农书放回到原位说道:“各位大人,随着海外贸易的兴旺发展,本官也安排了一些人专门在贸易船队上搜集所到海外诸国本地的一些大宋所未有的农作物品种的种子、植株和果实回来,可以预见将来在海外的农作物将会越来越多的引种于大宋。这部农书到现在也只是暂时的,将来这些海外农作物引种后观其效果也将会编入农书中,这还需各位大人费心了!”
  “引种海外作物?!”所有在场的伎术官员心中都泛起了问号,不过随之也就明了了——大宋自仁宗时代为了解决旱灾问题大规模在江南引种了占城稻,虽说也是水稻,但说起来也是海外物种,到现在在大宋也不是长的好好的吗?皇帝的后园等园林中都广泛种植海外物种,其中也有些要大规模推广在大宋种植的,这也不在少数。
  王静辉命人将《大宋农书》小心装箱,将其放在自己的马车上带回了开封城,在书房中写了一道奏章便前往皇宫面圣。宫中的小黄门见到驸马后,安排好王静辉在花厅休息后立刻着人通报皇帝。尽管昨天驸马还来面圣,但对于驸马频繁出入宫禁,皇宫中的人都习以为常,朝中“一日入宫”、“三日觐见”这些规矩不适用在驸马身上——驸马是皇帝最得宠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只要驸马要求面圣必须尽快的传达,这是皇帝赵顼亲口说的,任何人也不敢怠慢。
  “圣上,臣特来报喜!”
  “呵呵,改之,喜从何来?!”皇帝赵顼也没有正二八经的换装帝袍,只是随意的一身便服坐在养心阁中,这是皇帝的御书房所在地,尽管外面雪花飞舞寒气逼人,在这里还是温暖如春。
  “圣上,治平四年臣上书朝廷编纂《大宋农书》,时至今日已经近三年时光,到今日臣可以向圣上交差了,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已经全部编写完毕,商务印书馆已经做好准备,只等圣上一声令下便开始排版印刷发行!”
  皇帝赵顼的心情不错,今天早上他召见王安石专门讨论了新法——主要是讨论了市易法,并且告诉王安石驸马将会出面说服朝中大臣在近期将市易法放在西北试行。尽管这样的结局并不能够让王安石满足,但总比新法条文无休止的处于朝中大臣之间相互牵扯的好,本来在家中正准备写辞官奏章的王安石,准备暂时将那份辞官奏章束之高阁了。
  “哦!”皇帝赵顼显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军国大事、变法革新,小小一本农书在他看来不过是底下官员赖以进身的工具罢了,当然驸马并不稀罕官位,他实在是不能理解王静辉对农书有着如此关注:“爱卿辛苦了!朕将厚赏所有参与编写农书的官员!”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些参与农书编写的官员也正好赶上了好时候,钟表作坊已经开工了,头批所生产的钟表已经在月前售出,所获不菲,圣上可以从中抽调来重赏这些伎术官员!”
  “呵呵!”皇帝赵顼笑了笑,看看摆在养心阁中一角的自鸣钟——驸马摆弄出来的钟表几个月前便做出了原型,并且随后还制作了几座献入宫中,这东西用来计时确实方便准确的很,自己只要一抬头便可以看到现在是什么时辰,并且每隔半个时辰便会有铃响来示人,确实有意思的很。不过这钟表作坊所用的工匠可都是从皇宫中调用的,虽是能工,但这钟表制作繁杂,真正出产钟表还是在上个月,驸马以前曾信誓旦旦的要靠此来给大宋的伎术官员提高待遇,不知道能不能够办到,自己最近忙于政事,倒是把钟表的事情给忘记了。
  “钟表作坊已经开始运营了,这可真是够慢的!爱卿曾和朕说过要‘以农立国’,这农书编纂完成,这些伎术官员理应厚赏,不知道这钟表作坊的钱是不是够用?!”皇帝赵顼笑着问道,在他眼中这钟表确实挺有意思,但能够赚多少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圣上可不用担心,现在朝廷花钱的地方众多,能够省去一分便是一分,这钟表作坊原是臣提议用来提高大宋伎术官员收入的,到现在生产出售自然可以满足。钟表作坊虽然在月前刚刚开始出售钟表,但获利还是挺多的,据臣前些日子问起的时候,徐氏回应说现在钟表已经出售完毕,获利在二十万贯左右,圣上可随意调拨!”王静辉嘴角微微翘起慢慢的说道。
  皇帝赵顼听后不禁倒吸了一口气,驸马赚钱的本事再次让他大吃一惊,不过更让皇帝赵顼心中直翻腾的是王静辉在伎术官员问题上的执著——钟表生意不过是刚刚才开始就能够有如此大的利润,但驸马却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给伎术官员提高待遇:“改之为何如此看重伎术官员?!”
  王静辉肃容对皇帝赵顼说道:“臣本布衣,承蒙圣上不弃得以重用。臣的经历圣上是知道的,臣不过是靠了几个比较新奇的物件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玻璃器物和活字印刷机关发家致富、改良纺织机械和发明榨油机械用以裁汰厢军,后来的肥皂作坊用以吸纳各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十分困难的,但其核心不过是几件从来都没有过的新奇物事而已,我大宋人才济济,要想做出来也并非难事,但自古到今又有几人能够看重伎术官员的重要?!圣上,臣改良的火药配方提高了火器的威力,从而在两次宋夏冲突中发挥极大的作用,当未来的一天,在开封的城头上树立几十门火炮便可以轻松抵挡数万敌军之时,大宋又可以减少多少军费?!”


戒念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