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狂信徒与传说
作者:猫疲|发布时间:2024-06-29 00:54:45|字数:6666
我欲举荐的,是个叫海通的僧人,关于他的来历,这话要从数月前说起。
当时我家生意正是风声水起,就曾有来自眉州的僧人,找我家化缘,据说看起来我家颇有钱,愿为善舍纭纭。这种封建迷信倾向的东西,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本来是不大感冒的。叫人赶走了事,不想这些僧人,颇为固执,连吃了几次闭们羹后,隔了段时间后,又来了个瞎眼老和尚,也不争执,也不说话,就在门前不吃不喝的迦坐了三天。
小丫头出入见多了,才招进来问话,自称凌云寺老僧海通,请为公益事募善款。
阿蛮见之言谈不俗,乃赠了些钱帛,晚上回来我知道了,却也无可奈何,虽然我对造佛像这种劳民伤财,搞偶像崇拜的东西,颇不已为然,但也不希望家里人的好心,被人利用了。使人打探底细之下,却发现这位还真是颇有来头,并不是什么走江湖的野狐禅,而是官方碟照齐全的大僧正,在地方上颇有德望的人物。而他募集的款项,正是为了在眉州三江口,建造巨佛之用。而这尊巨佛,在后世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乐山大佛”
这位海通,就是历史上修建乐山大佛的发起人和总组织者,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据现在已然开工建造了43年。
据说早年,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发生无数“舟随波去,人亦不存”的惨祸。当地凌云寺有大德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凭崖开凿弥勒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自此发下宏愿,舍此身为佛事,终至不悔。
其中有一个典故,在后世流传甚广。
据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乃至惊退无数暌违之徒和别有用心者。
因此此君,也谓是又一宗教狂人,他筹划的这东西,即使放做我那个时代,也一个工程浩大的项目。因此,此时的乐山大佛,方才初具一个头部的外形。
整个工程直到他去世后也没能完成,后来是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据说建成后,因为改变了三江口地区的地形和生态,以至确实大风不兴,波浪大减,被引为佛法大昌的奇迹。
为一个崇高的目标,而奋斗终身的人,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造福后世的伟大工程,这就足够值得多数人的尊敬了。当然我既然知道了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存在,就不仅仅是给予帮助了事。任何事最好都能充分挖掘出最大的价值,才是我的作风。
我当时刚刚建立渗透进吐蕃的贸易线,无论声息来往,需要一个比较好的身份掩护,而与吐蕃关系密切的西羌诸部,多有佛徒信众,招募他和他的僧众为魏方进在松州的项目所用的过程,其实很简单。
我只是告诉他,在西域小勃律国,叫巴米扬之地,已经有人凿壁造了尊更大的立佛像,因此,我提出的条件,我可以支持修世上第一巨佛,甚至可以在有生之年,支持他的弟子或者徒众,去巴米扬之地朝圣。
但得通过我的商队,将大乘正论的佛法,弘扬法传到外番去,当然了顺便利用僧众的往来,定期给我通个声气而已。至于将来可以通过这些开支散叶的僧人和寺庙,还可能发挥的其他的功用,那就不便告诉他了。
千万不要小看这些宗教狂的力量,当年有个叫玄奘的狂信徒,突然心血来潮,无视唐朝与突厥战争时期的大陆封锁令,利用信徒关系偷渡出关,爬雪山过高原,穿越沙漠隔壁,冒着无数次变成木乃伊、雪人之类的生命危险,千里迢迢的跑天竺佛祖的家乡去,在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进修个三藏僧的最高学位,把天竺那群和尚忽悠的心悦诚服,专门为他开了场无遮大会,为五大天竺十八王、3000大德僧和二千外道众做谈人生哲理做思想工作,被大乘佛教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尊为“解脱天”。
顺便还有心情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将沿途所历一百多个国家风土人情山川地理都详实的记录下来,写成部《大唐西域记》,结果就凭这部书的指引,西域真的几乎全变成大唐的西域。
象高昌国王自以为远离中原千里之遥,又有隔壁沙漠中号称热海恶风的天险,稍微对邻居的龟兹什么的,干了点“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的剪径勾当,人家一投诉,领导人唐太宗生气了,人家大老远上门送礼的,还被你小瘪三给打劫了,这还得了,于是一声令下,结果高昌举国都被端掉,鞠氏王族高唱着“大唐天朝好“”,集体移民长安做永久居民户口,首都交河城也贡献出来,为大唐第一任安西都护府的添砖加瓦。
后来又有天竺那群阿三们玩改朝换代,有个阿罗那顺的土鳖篡了玄奘时,与唐朝亲善友好的戒日王的朝,头脑发热的扣了唐朝的使团,大使王玄策跑路出来后,就近向唐太宗的好女婿松赞干布借兵,回头把阿罗那顺打的满地狗血,一路高喊江湖救急,屁颠颠的从东天竺一直跑路到中天竺,找了许多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挡驾,也没能逃被逮回来祭旗的命运。王玄策同志还因此大有感触,继承前人玄奘、法显的遗风,在战时闲余写了本旅游日记《中天竺行记》,聊以纪念。这王大使身在异乡,人生地不熟的,用的还是泥婆罗和吐蕃借来的客军,据说也多是仰仗了这部书。
可以说是在大唐征服西域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做用,难怪玄奘同志出门的时候是,“我偷偷的去,轻轻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回来就“道俗奔迎,倾都罢市”。连伟大的领导人唐太宗同志,也亲切接见这位前无古人的偷渡客,并力劝其还俗出仕,毕竟是多好的宗教版特工007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潜行万里,
还不用国家操心,全是自费出国旅行的。
而江达央出身的噶尔家族,也有礼佛传统,先祖禄东赞时是最早开始接受佛法的吐蕃贵族之一,在文成公主入藏,将佛教传入吐蕃的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至今在雅龙噶尔祖家的封地上,还有专门供奉佛教的家庙,还是文成公主时,为镇压高原风水之说中,盘恒在大地上的大罗刹魔女,而建造的一百零八庙的头一批,其历史可以朔及到大、小昭寺建造同期。
直到5年前,噶尔一族中还曾有人,奉前赞普赤德祖赞在暗中派去汉地取经,在汉地取得大量经典(包括金光明经,小乘戒律等)和一些医学着作。他们返回时还请了着名的汉地高僧。但因为赤德祖赞已死,逻些的形势又对佛教不利,于是他们不得不把同来的汉族和尚送回汉地,将取来的佛经藏到山南钦浦地方,等待有利时机带回逻些。
因此,此次出使前来,私家还有代族人求请佛法之意。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一百六十九章
同样满腹心思的,还有吐蕃人江宗达央,
行走在内苑,处处庭宇雕梁画栋,恢弘中透出的华美精致,相较他自小长大的号称千堡联城,巍峨粗圹的红山宫,自是另一种风味,不由想起唐国君臣,哪怕是在落难中也无法放弃奢华与享受,然后对引路的小黄门套话,恰如其分的发出一声声惊叹,努力扮演好一个少见多怪,心慕中土的外番土包子的角色。
自然他并不象面上表现的那么浅显,在吐蕃诸家精通汉学的子弟勋贵中,可算的上一个佼佼者“大唐通”,担负的任务,也决非那个表面上的正使,那个小王钦木家,所能比拟的。
对于汉地这场史无先例的变乱,大拂庐内部意见纷至不一,究竟是彼弱强取,还是彼联迫唐,逐缓侵之,或者乘虚西向,打通草原,甚至联接大食,内断臂翼……既要考虑火中取栗的巨大诱惑,又要考虑一旦在内乱中,回过头的唐人态度和放应,其中的尺度,着实让那些贵宗家的执政大臣,取舍不定。毕竟各自所代表的利益和趋向,由于各自拥有的领地和实力不同,所在位置远近的差别,对各种方案得失争执的也不一,
虽然,马向大人希望在这场内乱中巩固执政,剪除政敌,取利以获得更多亲附,年轻的赞普希望能够籍以立威和培养起忠于自己的班底,及早还政归一,诸家执政大臣希望为自己所代表族群和领地,获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部族首领、世系军将们渴望新的武勋和战利品,到了具体的方向上却是莫衷是一,就算主张的进兵的,也自有急进派,缓图派,折中派之分,而最激进的也在攻取的方向上产生了分歧。
有主张乘唐国大军南还,西向乘虚而入谋取西域的,也有力争突入河西的,反对和支持的意见都相当有分量,西域之地小国众而师弱,广阔而富有商更利,好在唐人边远难顾,还可籍以打通与草原的通路,联为助力,然西域之地,还有西方接壤大国大食人的虎视耽耽,并不能保证这个强邻难不得有什么想法,甚至让吐蕃的努力为人嫁衣的可能。
而取占平坦富庶的河西,断其西北路,再图西域,无疑胃口更大些,图谋的代价和规模也更大些,但是河西乃是唐人经营多年的腹地,虽然物产丰盛,人口滋盛,但是对吐蕃的久战之地,留重兵守护,取之不易,就算一时倾力取占之后,也有不能保证能马上占稳脚跟,长期占据的周期和成本太长,一旦唐人回过力来,就近首当其冲,不过就算最后仅仅尽掠而去,也足以让唐人在西北的经营元气大伤,将唐吐的攻防易势……其间存在的风险和利益的诱惑同样巨大……
而作为吐蕃的主干,内四族的宗贵们也各有自己打算,出身羊同一系的贵姓们,自然希望就近取西域之利,党项羌的豪酋,则更指望袭河陇,而并青唐羌众,以壮自身。
如何在这场内乱中将吐蕃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如何在王庭暗潮汹涌的君相角力中为家族获得最好的结果,他自知,自己所代表的,未必是家族唯一的选择,为了家族的主干能够更繁茂一些,牺牲一些枝叶,又不是第一次,但是他,虽然有这个觉悟,但却没有乖乖接受命运地道理。
当年的葛尔家,在史上曾经极显一时,自禄东赞后,世袭大、小伦,以兄弟划地而东西治吐蕃,几任赞普芒松芒赞、都松芒波吉都是在葛尔家手上废立更易,但是正应了汉家那句“盛极而摧”的老话,第三代的葛伦在外敌内患中,被压抑的王室,沸怨的大臣,不满的部族联手手推倒,直系的血脉几乎被连根拔起,若不是雅垄祖地的一支,坚决站在恭顺服从王廷立场,葛尔这个姓氏的三百年家门就终结于斯,但家世的衰败依然不可避免……
至少,自己这番出使的所见,所闻,对大唐君臣的品鉴,对国力军势的评推,都将成为大穹庐上,决定力量倾向的砝码。如何借势体现自己的价值,如何圆满的完成各方面的任务, 成为葛尔家重新崛起的契机……
就他个人而言,相教别人越发了解唐国,就越发明白这个口民众多,物产极丰的庞然大物,所拥有的国力和战争潜力是何等的惊人。吐蕃虽然拥有广域领土,最勇猛无谓的将士,号称领国十数,千万部族,带甲数十万,但是酋众杂错,关系与恩怨繁复不休。作为支撑长期战争的基础,无论人口和产出,都不免无法比拟的,苦寒的环境固然养出了最坚忍不拔的战士,但也大大束缚了国力和人口的增长,故此族内的贵姓大人们,都对温暖富庶的低地,充满了渴望。
而唐就好比天竺人进贡过的一种叫大象动物,看起来再怎么温驯无害,一动就是地动山摇,雷霆万均,大象就是大象,那怕它为内在的病痛所困扰,也不是来自雪域到处雄狮,轻易可以撕搏的。对唐国内乱暗中适当的援应也好,明处恰倒好处的牵制也好,但在这只庞然大物进一步被削弱和耗尽力量之前,他是不主张吐蕃这么早,就站到这前台来的。
至少大宴上那个,酒醉失言的家伙,表现出的见识,就足以让他惊警不已,如若唐国上下,对吐蕃都有这般见地,怕是吐蕃正当谋划的大计要生出许多变数。虽然明显有刻意示威的意味,但已经表现出一种让人警惕的倾向了,谁知道又不是汉地那些喜欢玩心机的人刻意的做作。
当然事后轻易就打探得那个人身份,更是深感棘手,以汉地举国之大,要找一些西域通或草原通并不希奇,要找一个兼通西域和草原也不是很大问题,但似他这般在军队中有军权和实力,又在汉家皇帝身边有影响的人物,才是最麻烦的。
至少由这个人引出的,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实在太多了,多的足以偏转将来的趋向。
而当年争夺西域控制权的小勃律之战中,飞渡天险而击,将所擒获的勃律王及王后赞普之妹吐蕃的大公主,献俘游街的,让素以勇武着称的吐蕃军,上下蒙羞的李万骑,现今就在西北,当年横扫西域的陌刀将,如今已是节镇一方统帅。也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存在。
而吐蕃真正依仗长期与唐国周旋的重要因素之一,正是那人所说三利三害的天险,特殊的地理环境,让吐蕃在多数时候,扮演了主动的攻击者,而每次大举而出的攻略,无论受到怎样惨痛的失败。都能有足够的空间和缓冲,让缩回高地的狮子,能够舔好伤口,期待卷土重来。但如果唐人真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那又是另一番局面了……
至于他在同时代表吐蕃王庭的试探,代表赞普亲丛的接援外,还当担为家族求法的任务,也是家族延续的重要保障,虽然他历来是个坚定的大吐蕃至上者,一直在赞普身边长大,但也无法忽视来自出身家族的意愿和声音。
“江副使”
他抬首看见来人,凛然一惊,随又又平容无波,拱身形了一礼,用一种不温不火的声音道:“原来是总府梁大人”
那人靠坐在回廊上,显然事先等候在这里了,摇了摇手,引路的小黄门就细步退走,乃笑咪咪地道
“江副使有没有兴趣为唐吐亲善慕好,做些事情”
“什么?”他心中大惑不解。不过既说这亲睦之道,无论虚言实做,都与他得任务有干,自不能不做些姿态“梁军府倒有什么好见教,小使愿附翼一二”
“恩”那人弹了弹衣摆,站起身来“我家正在做些小生意,想给下面人,在贵境讨些生活”
“那个”他表情转做错愕
“据说贵家的雅隆之地,物产颇丰”
他眼中愈加警惕,却愈做低姿态,轻笑道
“鄙家不过偏远荒芜之地,且比中土之繁盛,不足挂齿”
“不过我听说那里可是好地方,据说有高峡地裂,云雨充沛,号称一山四季天,晴雨各半边”
“扼”他心中咯噔了一下。竟再度被这人给唬住了,不知道究竟还掌握了多少情况。思虑好的满腹对应之法,
“所以,什么都可以了,牛羊、皮货、金银铜器、珠玉珍宝,听说你那里盛产天珠、红珊瑚、松绿,就是兵器也可以啊,据说还盛产珍稀奇药,不过贵国境内输送的干系,得你家自行解决”
“那个”他彻底无语了。
小小的政事堂内,余怀贞轻轻放下一叠朱批。
“余相”一个声音轻轻唤住他。
“是不是觉得所见多谬然”他看了一眼对方几位年轻的舍人值学士,终是有人忍不住出声了
“只是……略觉不免轻率了”说话那人相当的年轻,自有一种大家出身的从容优越,只是眼神中,被一种夹杂着不服、妒忌之类的莫明情绪所影响。
余怀贞暗自叹了口气,那人出身卑微,却似乎极好运的一步步登天,一切得到的似乎太容易了,本来足够就让人眼红的,如今又以进言国事列身学士,让这些自诩名门家世的精英们,感到了危机,若再让他袭了三原李的名门……倒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不过这些人,好歹都于自己的亲党内属,多少有所干系,有些东西还是说明白了好。
“不“他正色道”倒是你等轻率了,你不觉得到了今日这一步,他来自哪里已然无关大局了,陛下其实需要的只是一个理由,一个对臣下说的过去的理由而已”
“理由?”
“对,是一个理由而已,因此陛下说他是李卫公的传人,他就是货真价实的卫公传人,你想证明什么。难道说你比陛下还有眼力……”
说到这里他很满意看到这些人,都被自己话说的噤声不语“毕竟,他这个位置,可不仅仅是靠欺上瞒下的手段,才坐得了的”
“……”
他有缓了口气说
“你也莫要不服,对陛下来说,一个出身算得了什么,就算要怪罪他隐瞒学识,也是也是责切他苟切贪安,不思尽力报国而已。有大才而污于小事,这是他的存身之道,陛下既然不想揭破,我们又何苦去顶个难题出来。”
“如果真要把他拿掉只要一纸敕书,但是损失的,可不仅仅什么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已,更重要的是,官场长久之道,乃无故不树敌,既然那人位置暂且无法取代,又不在我们的对头一边,这就足够了”
“再说了,尔等都是国之栋梁,眼下正逢国难,若悉心国事,将来的成就,也未必不在他之上,为什么还要拘心于这种小节,好运气总有用完的时候,但是真才学,才是立身的资本”
他轻轻看了一眼这些人,合上案卷。心里却还些没说出来,“这人的营生手段,当世少有,若换了别人,谁又能保证这个小圈子的足够利益呢,宰辅又怎么样,宰辅也是人,台上要留贤名,身后也要为身家打算,为后世子孙的将来谋划,历来只有世代的君王,哪有长久的宰相,他自比开元朝那些大放异彩的名相大宰,并没有什么特别优异的地方,不过是同样的机缘巧合,人贵自知,仅仅很简单地道理而已”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