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章 胡虏无百年运
作者:草上匪|发布时间:2024-06-29 00:23:02|字数:12343
大地银装素裹,一大一小两条玉带纵横相接,大的玉带东西横卧,小的玉带自北而下,拼成一个丁字。在夏日,这两条玉带该是湍湍而涌的河流,而此时寒冬里,河面已被冻成坚冰。
本该是沉寂的苦寒之地,此时却笼罩在密集如雨点般的枪声下,偶尔还有沉闷的雷声轰响。就在南北向河流东岸,一座石木垒砌而起的营寨正是这风暴的中心,白雪夹着黑土升腾上天,拉起一股股斑驳之柱。
悠长的号声响起,大批套着号褂的兵丁踩过及膝深的雪地,朝那营寨跌跌撞撞前行。逼近到营寨数十步时,自垒墙射来的枪弹在雪地上溅起团团白雾,偶尔夹杂着一团猩红的血雾,模糊了仆进雪中的人体轮廓。
营寨后方两三里处,一人身着重裘,被大群军将簇拥着,见到兵丁不断倒下,前进之势猛然一滞,他放下望远镜,露出一双削瘦阴冷的面目,如鹰隼般的眼睛正闪烁着炽热之火。
“推上去!把炮推上去!”
大清燕国公,吉林将军年羹尧高声喊着。
“大帅!冬日在这极北之地用兵,已是苦极!现在苦力冻死大半,再打下去,将兵都难撤下去啊!”
“大帅,撤兵吧!”
次子年富泣告,众将也哗啦全跪下来了。
年羹尧厉声道:“拿下尼布楚,剿灭罗刹人,死多少人都值得!”
圣道二十四年,满清道光二年二月,尼布楚之战已持续三个月之久,年羹尧亲至战场,督着部下在冬日继续猛攻,誓要毕其功于一役。
“机会已至,我们必须尽快赶走罗刹人,稳定腹背,再进取大业!”
见次子与部将都已动摇,年羹尧不得不吐露心声。
机会?大业!?
部将们相顾愕然,年富一愣之后,眼中却闪起精芒。
对年富的醒悟很是满意,年羹尧点头道:“没错,圣道快要动手了。”
众人一时呆住,都觉心潮澎湃,而年羹尧自己也再生感慨。
机会,终于来了……
自南北签订《塘沽和平协定》后,年羹尧带着昔日旧部从山东转至宁古塔。圣道虽有过暗示,可允他自立,但年羹尧还是抵住了诱惑,继续套着满清的皮,从满清治下吸纳资源。
多年经营下来,年羹尧以宁古塔为中心,海参崴为出口,聚了数十万移民,还沿黑龙江而上,控制了黑龙江城(瑷珲)。一面垦荒,一面出口毛皮、人参以及药材等商货,换取英华的军火。
置身南北对立的漩涡之外,年羹尧撒开手腕,格外快活。背靠数十万皆仰他鼻息的汉人移民,维持着一支三万多人的精锐火器军,力压周边鄂伦特等“新满州”各族,还有力地震慑住了罗刹人。
北地苦寒,但年羹尧心中一直揣着团火。他没自立,不意味着他无此心,只是时机不成熟而已。
自去年开始,东西伯利亚的罗刹人一改往日老老实实作生意的性子,开始沿着黑龙江,向东向南大举侵袭。与罗刹人交涉无果后,年羹尧判断,罗刹人肯定跟满清朝堂有了密约。紫禁城那头妖婆一直在准备后路,这几年为开发奉天和盛京,也下了不少力气,自然会跟罗刹人有所来往,乃至订立攻守同盟。
英华定西域,国中议北伐,大势渐渐成熟,人心渐渐炒热,结合这些背景,年羹尧得出了结论:妖婆和罗刹人联手,第一目标还是自己。收拾掉自己,妖婆才能保证后路,为此分给罗刹人一些甜头也是不得已。
年羹尧自然不会坐等罗刹人沿着黑龙江南下,他果断出兵驱逐,先抢回雅克萨,再出满清和罗刹在康熙时所议定的国界,将罗刹人围在了尼布楚。
极北之地打仗本就格外艰难,还是在冬日,年羹尧在这里投入了五千军队,三个月下来,不但没攻下这座简陋城寨,还死伤上千。
眼见无破城的希望,这一战也已耗了大半积蓄,年羹尧正想退兵,待春夏时再考虑进兵,可一则消息从南面传来,让他不仅决定增兵,还不计代价地拖来他的镇山之宝:六门十二斤炮。这是他想方设法从英华弄来的,当然,更大可能是圣道故意漏给他的。
这消息是什么呢?
当然不是未央宫中极殿里发生的东西两院互殴闹剧,而是圣道皇帝对此事的处置。
圣道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在随后颁布的《两院议定国是体制诏》里,圣道皇帝批判两院相互推诿,不愿承担一国重责。圣道认为,若是国人在处置满人的方针上都难得取得共识,那就说明英华一国还没有厘清满清之害。
而代表国人民意的东西两院是真的没有共识吗?不,是两院的院事出了问题。因此圣道皇帝第一次行使院务裁决权,解散这一届两院,修订院事推选制度,扩大院事名额,重新推选,再来议满人处置案。
年羹尧的谋主左未生对这份诏书作了深入剖析,如何处置满人,圣道已有腹案,而圣道本人不想担责,要两院顶缸。两院表现不佳,圣道自然要换掉傀儡,重新运作。
左未生的解读还不止如此,他认为,圣道反应如此激烈,解散两院的决定下得这么快,这说明圣道已经准备动手了。
年羹尧原本还不太敢信,西域刚刚平定,天竺那边好像又摆了新摊,没个两三年喘息,怎么也不可能再搞出这般大动静吧?
左未生引用了一句在英华国内流传很广的话:“胡虏无百年之运……”
这话不仅经不起推敲,出处也不可考,但细细一品,一股不容置疑的天定之气盈满心胸。年羹尧明白了,若是把华夏沦丧定在崇祯死国,满清入关时,到现在已经九十八年了。圣道皇帝心比天高,功盖亘古,不管是一统天下的大业,还是驱逐鞑虏的功绩,他都不愿落于其他皇帝,尤其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后。
当时左未生的论断让年羹尧浑身发颤:“圣道北伐,就在年内!”
这正是他和左未生所等待的机会!他年羹尧不仅要帝王之位,还要帝王之实。窝在宁古塔当皇帝,这笑话太冷了。英华起兵北伐,满清溃决,此时才是定鼎的最好机会。
若左未生的判断没错,天下大势即将演进到最后一步,要跟上这一步,就得解决掉后顾之忧,铲除已跟满清订有密约的罗刹人,就成为眼下的重中之重。
年羹尧不顾自己年过六旬,身体已大不如前,也不顾家底差不多快耗光的窘境,不仅没从尼布楚撤兵,还亲率三千精锐驰援,同时征调大批锡伯、鄂伦特等“新满州”苦力拖炮运辎重,要尽快收拾掉罗刹人。
如果把罗刹人比作胡虏,自己这一战,也未尝不是拿到“驱逐鞑虏”的大义。
噼啪的鞭子声与惨呼的人声灌入耳中,拉回了年羹尧的心神。
衣衫褴褛的男女正列作长队,嗨哟嗨哟喊着号子,拖着沉重的炮车,在雪地里碾过深深车辙。皮鞭如驱策牛马一般,不停落在这些人的身上,不时有人摔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监督的兵丁们面无表情地扯着手足拖到一边,也不管此人是死是活,扯下他们身上裹着的薄薄一层麻布兽皮,“好心”地丢给队列中抖得最厉害的人。
这些来自锡伯和鄂伦特等族的“新满州人”是被年羹尧强征来的,原本只靠火枪和刺刀也能办到这事,可年羹尧还批着大清燕国公,吉林将军的皮,压榨这些人自然事半功倍。只是如年富所说,三个月下来,数千新满州人冻死饿死大半,再打不下尼布楚,都得用战兵来干这些力气活了。
一门门火炮被拖到阵地上,同时消逝的生命也不知有多少,可在场的将兵无一人关心。炮队的队长挥舞英华红衣的旧式测距权杖,招呼着手下就位。
咚……咚……轰……
火炮鸣响,第三炮时还响起了杂音,就见一门炮在炮位上炸开,残肢碎肉溅得满地都是。
“继续!”
年羹尧脸色未变,死死盯着堡墙被两发炮弹轰得正在崩裂的尼布楚,冷冷发令。
奉天府城外,大批衣衫褴褛,如丐儿般的男女挤作一处,在皮鞭的抽打和刀枪的引导下,朝着未知之地行去。但有脚下不利索的,兵丁一把拖出队列,皮鞭和棍棒劈头盖脸砸下。偶尔瞧见队列中有姿色女子,兵丁们也毫不客气地拉了出来,单独推作一堆。敢于拦阻乃至哭喊的,也是一顿猛揍,直到对方连呻吟都绝了才罢休。
极目望去,队列绵延数里长,道旁卧者无数,这副场景竟似人间炼狱。
道旁立着一队头戴冬帽,胸绣禽兽的文武官员,一个该是八品小文官将眼前这番场景尽收眼底,眉头紧锁,脸上浮着浓浓的忧色。
这个五六十岁的小文官低叹道:“这些人都是信了朝廷的话,出关来垦殖求活的,这般处置……只怕人心不服,要出事端的。”
别看此人位卑,可一开口,其他文武官员都支起了耳朵。
听得他语带不忍,另一个文官道:“造事的当场格杀!还能有什么事端?”
另一个武官附和道:“大人说得对!这些个汉人贱民,就该杀得血流成河,如今还留他们性命,已经很仁慈了。”
老文官摇头叹道:“何至于此,何至此……”
前一个文官嗯咳嗯咳道:“这是太后谕旨,太后在替我们满人备着后路,怎么就你还装着悲天悯人的女儿心气呢?”
老文官沉声辩道:“我这哪是女儿心气,我是为太后和皇上着急,为我大清着急!盛京已是我大清最后一隅容身之地,行事怎还如此孟浪?”
他人语带讽刺地道:“鄂泰,你可不是鄂尔泰,就是个小小屯主,怎么还是开口就为大清计呢?连那苏图大人都没你这般胸襟呢。”
老文官一愣,再摇头苦笑,是啊,他现在只是鄂泰,可不是以前的鄂尔泰了。
十多年前,雍正“驾崩”,光绪“维新”失败,乾隆被圣道扶持上台,南北双方签立和平协定,其中一项协议就是将田文镜、鄂尔泰两人下狱治罪。
田文镜气高气傲,受不得这般遭遇,在狱中呆了两年就一命呜呼。而鄂尔泰心志如铁,硬是熬了七八年,熬到南面对他再无兴趣,茹喜才偷偷把他放了出来。
茹喜倒不是对他另眼相看,纯粹是基于常识,敌人憎恨的,就该是自家热爱的,只是一时不好把他放在台面上,就让他改了名字,再丢到盛京,当一个小小屯主,管着若干流遣罪囚以及几处皇庄。
眼前这番情形是盛京将军那苏图在奉天所行的新政,那苏图奉太后谕旨,清理奉天民户,重新清田造册编保。
自去年开始,大清开关禁,允许汉人去关外垦殖。但这项待遇是有条件的,民户必须去官府买出关的关引,而且户籍还得改为“汉军绿旗”。不少民户不是没钱买关引,就是不愿改户籍,径直偷出关外,自顾自地屯垦。
十来天前,朝堂一纸谕令发到盛京,要那苏图清理这些汉人。谕令倒是说得宽和,只要补缴引银,再入旗籍就不予追究,可那苏图怎么会轻易放过?石头都能榨出油来,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于是近万汉人就被捉拿起来,等同逃奴处置。
鄂尔泰也明白太后的用意,这是在铺垫后路了。将盛京汉人梳理一番,以便后续事宜。而那苏图的打算他也理解,既然要梳理,就如剐血肉一般狠狠下力,将任何隐患扼杀于萌芽之时。
他担心的却是,愿望和打算都是好的,用来兑现愿望和打算的手段却有问题。乾隆时期,太后还是太妃时,其实就在盛京下力气了。当时重点是在军事一面,建了锦州、海城、辽阳和沙岭四个大营,移建或新练了两万多火器军。
可不管是移建还是新练,兵员都来自满州八旗,而满州八旗子弟现在是个什么情形,鄂尔泰出狱时在京城所见,令他瞠目结舌。京城三大营根本已是鸦片营,鸦片馆就开在营门外。营中不仅缺额严重,存额里真正是兵的也只有一半,另一半竟然是旗兵雇的“枪仆”,旗兵嫌背着枪累……
加之无人愿离开这花花世界,去关外盛京那苦寒之地,盛京四大营的火枪兵,大半都是“汉军绿旗”。
太后也知情弊,为确保四大营的战力,这几年逐步淘换出汉人,换成来自吉林和黑龙江的新满州诸族兵,也就是以前所谓的“野女真”。这些人倒算彪悍敢战,可不服教化,跋扈异常,频频造出奸淫掳掠之事,危害地方的本事更不小。
此时那苏图用这些兵来梳理汉人,鄂尔泰很担心惹出祸患。
怕什么来什么,忧心刚起,就见队伍中一片喧嚣,隐隐听到“横竖一死!宁可站着死!”
无形的涟漪在人群中荡开,张张麻木面容上涌出生气。敢于偷出关外垦殖的人自有一分胆气,有人带头,气势顿时就不同了。
眼见兵丁被一个个扑倒,十数人压住一个人,脚踢膝砸肘击甚至嘴咬,现场顿时乱作一锅沸油,零星的枪声不仅没有压住乱子,反而像水滴入锅,让油星爆得更高。
“快逃啊!”
“救命啊!”
官员们惊得抱头鼠窜,鄂尔泰咬牙暗骂这帮废物。眼见一个管队军官策马而过,却是奔着城外方向,显是也只想保命,鄂尔泰豪气猛生,捞住那军官的衣角,一把就扯下了马。
鄂尔泰翻身上马,在那军官的怒骂声中,纵马狂奔入城,直驱将军衙门。
“鄂中堂,乱民肯定入城了,此时不逃,更待何时啊!?”
自鄂尔泰这听到噩耗,那苏图也慌得一跳而起,就要招呼人护着他逃走,却被鄂尔泰拉住。跟鄂尔泰那双沉冷眼睛对上,那苏图也顾不得身份差别,一把抱住鄂尔泰的腿喊开了。他是知道鄂尔泰身份的,更清楚这是个连南蛮都要头痛的狠人。
“慌什么!那帮乱民手无寸铁,城中巡丁差役和护兵足足两三千,全调来这里,难道还护不住将军?”
鄂尔泰真恨不得把这家伙一脚踹开,太后遣来照应后路的就是这等人物!?
那苏图机械地点着头:“是是,我马上安排……”
鄂尔泰又道:“这只是小事!怕的是乱民四散而逃,鼓噪其他人反乱!”
那苏图又哆嗦了:“鄂中堂救我!”
他跪地哭喊道:“鄂中堂……救救我大清!太后刚传来消息,说圣道快要动手了,我们得为大清保住最后一块容身之地!”
前一句鄂尔泰根本没理会,后一句才让他心神一震。
圣道要出手了!?
鄂尔泰心中凄然,果然啊,胡虏无百年运,这谶语真是要应验了。
那苏图大概就是被这消息慌了手脚,做事才这般慌乱,以至出了篓子吧。
鄂尔泰咬咬舌尖,让自己保持清醒,眼前的乱子好解决,可后面怎么办?
南蛮可渡海而来,长驱直入,东面又是心怀叵测,异心昭昭的年羹尧,这块容身之地真能守住?
只论军事的话,绝不可能守住……
交代那苏图赶紧调度兵马,鄂尔泰在将军衙门后堂里负手踱步,紧张思索着。
问题要归结为能不能保住大清,不,甚至要不要大清都是其次,问题的实质是,能不能保住满人。而这个问题,光算军事帐肯定是绝望的,只能算政治账。而算政治账的话,水越浑越好摸鱼,那么……
鄂尔泰猛然停步,目视南方,若有所悟。
千里之外的南方,山东济南府,巡抚衙门里,刘统勋在师爷面前转了许久,才压着嗓子道:“慈淳要我抓一个人,你觉得这是试探呢,还是……试探呢?”
师爷问:“谁?”
刘统勋道:“徐州都统白道隆!”
第九百二十四章
师爷捏着下巴,目光闪烁了好一阵才道:“太后当然是试探大人,不过此事该不只针对大人,说不定是太后顺手而为的闲棋,大人更该注意,太后对白道隆下手意味着什么……”
刘统勋沉吟片刻,悚然道:“圣道真是要马上动手了!?”
白道隆此人……怎么说呢,极没有存在感,三十年来的履历极为简洁。康熙时任韶州总兵,雍正时任杭州副都统,乾隆时统领新设的徐州旗营,年近七十,眼见就要告老了。
可真提到这人,别说刘统勋自己,刘统勋相信,就连慈淳太后都对其忌惮三分,这是个极有内容的人物。
圣道早年在广东起家时,白道隆领韶州总兵,与其鼻息相临。而后转任杭州副都统,圣道以龙门劈入江南,白道隆就守在旁边的金山卫。江南归英后,慈淳太后更委其重责,领旗营镇守徐州大门。
从大面上看,白道隆此人就是一张狗皮膏药,英华势力推到哪里,他就贴到哪里,忠心耿耿,无怨无悔。
细看下去,事情却截然不同了。
圣道起于草莽,据说还只是条混江龙时,跟白道隆的关系就已非同一般。而后起兵称天王,康熙不管是为遮颜面,还是为麻痹圣道,反正都将白道隆用作稳定圣道的棋子。雍正即位后,白道隆淡出视线,却还在江南蹲着,雍正不忌其通过龙门与英华相通,也该有留为南北相安之途的后手之意。慈淳登台后,更采取了抑位扬职的策略,把此人当作大清的南天门,却只给了徐州都统的低职。
三十年风雨,白道隆简直就是一尊不倒翁,北方有一句俚俗传言,说某人就是南蛮插进大清的鸡巴……说不清上面到底是不敢动此人,还是不想动此人。早年这话说的是连太妃都还不是的慈淳太后,这几年说的就是白道隆。
刘统勋倒是明白慈淳太后对白道隆的想法,就如慈淳太后之所以上位,其实就靠着能沟通南北的大义名分,而白道隆之所以能成不倒翁,靠的正是跟圣道潜隐时的交情。就这点来说,慈淳太后与白道隆有着相同的“出身”。
想通了这一层,现在慈淳太后要动白道隆,那就如自割下体一般,揣足了决然之心。而逼慈淳作此决断的原因,只可能是圣道即将北伐。
师爷叹道:“胡虏无百年运……这话连济南府的小儿都会说了,大人,值此大势,大人如何自处?”
刘统勋目光闪烁:“前几日,朝堂缓了户部春算,还允省关税入可延后解库,跟这事凑在一起看,慈淳是打算推着我们这些汉臣,带着北方的汉人舍命报大清国恩。白道隆之事,怕不是试探,而是故示恩信吧,呵呵……”
笑容刚起,却又沉了下去,刘统勋苦涩地道:“自处?我既不想踩着沉船入水,又不想跳船污了名节,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走!”
他扬声招呼着师爷:“跟我喝酒去!”
晨色初露,淮安府清河县板闸镇,大运河闸口,一队挂着白旗的官船停在闸口前,岸上大批红衣端着火枪,枪口指住官船,气氛煞是凝重。
船队中间一艘大号坐舟里,身躯臃肿,下巴都堆出三层的白道隆早已无三十年前的精悍之气。他半躺在软榻上,一左一右两个婢女正服侍着他用餐,还有一个婢女脑袋埋在他两腿之间,正上下动着,不知道在干什么。
一杯奶子入口,身子猛然打了几个哆嗦,下面那婢女正要挪开脑袋,白道隆两手压住,使劲再耸了几下,这才吐出口长气,嘴角也拉出一条奶渍。
舒坦……
白道隆年岁虽大,兴致不减,晨时更意兴勃发。如果不是正在逃亡路上,他还会再真刀实枪地杀上一盘,而不是现在这般匆匆吃个早点。
可也仅仅只是仓促了点,白道隆此时没一点如丧家之犬般的狼狈和惊惧,这一日他等很久了。
自去年开始,南面北伐之声就越来越高涨,翻年过后,诸多迹象越来越明显。此时茹喜忽然要他回京述职,他用膝盖都能明白,那女人要收拾他了。
这三十年来,白道隆的心路历程完全是顺着南北大势走过来的。早年圣道起事时,他就忧惧不已,生怕康熙把他整治了。直到雍正时代,他都是战战兢兢。
但雍正时代落幕后,南北易势,他就开始扬眉吐气了。大清还领有江南时,他守着金山卫,跟南面大作生意。失了江南后,他又蹲在徐州,名为镇守徐州大门,实是维持南北“友谊”。有英华在,就没人敢动他,谁让他白道隆早年跟圣道有不一般的交情呢。
心气一年比一年高,家业也一年比一年兴旺,可白道隆也明白,将来终有一变,只有跨过这个关口,他白道隆,乃至他白家才能真正稳下来。
哪一变呢?就是脱北入南。
自英华复江南后,白道隆对自己的旗人身份就再没什么念想了,不管旗满蒙汉,能不能过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嘛。当然,之前他也没认真想过南投,他这好日子,是靠着这层能跨南北的身份换得的,不到最后关头,不能轻易跳墙。
现在茹喜帮他作了决定,踌躇乃至惆怅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彻底解脱了的轻松,他白道隆和一家两百多口,就此鱼入大海了。
白道隆虽为徐州都统,但军务都是副都统管着的,没办法带着兵南投,但以他的身份,白道隆相信,即便是多年都没搭理过他的圣道皇帝,也会摆足欢迎的姿态,给予优厚的待遇。
虽说南面正在议什么满人处置令,鼓噪要清算满人罪行,可这不过是面上文章。他白道隆不仅跟圣道皇帝是故交,还是主动南投,怎可能难为他?
圣道皇帝是个念旧情的好人,他的旧部属周宁前几年犯了大事,却还是得了善待。而老朋友钟上位跟他还一直有书信来往,最近来信说在天竺辟了新的产业,活得颇为滋润,何况他白道隆呢?
有时候白道隆都在想,圣道皇帝能成事,至少有一分是靠着自己的。当年在英德的时候,不是他罩着,能有李三江,能有李天王?
因此他带着家人亲信,驾船直至运河闸口,向当地英华守军通报说大清徐州都统白道隆来投,然后就品着天高海阔的畅意,坐等当地英华官员来迎接。
这一等,早点过后小半个时辰了,日头初升,不仅没人来接,前方还传来争吵声,招来管家一问,才知红衣非要缴枪搜船。
白道隆南投,不仅带了一家老少,还有几十名持枪护卫,船上更有无数金银财宝。听到这话,心情顿时转坏。
缴枪搜船是正理,白道隆也理解,但想到船上的金银,他就生出抗拒之心。而这心思又推着他转念攀上了自己跟圣道皇帝的关系。
“区区小兵也敢为难我,他们真不知我白道隆是谁!?”
白道隆觉得很伤面子,决定维护自己的尊严。
“让他们的官长来见我!”
白道隆的吩咐由管家传达给现场的红衣军官,为了强调主人的情绪,管家的下巴扬得很高。
“听你的口音……也是旗人吧,怎么这么不长眼呢?军令?军令难道不是上面交代下来的?我们老爷跟上面……”
管家指了指天:“最上面的关系非同一般,眼下主动来投,那是多大的喜事,出了什么篓子,你这么个小小都尉能担得住?”
肩上扛着四颗银星的红衣都尉听到这话,脸色顿时复杂起来,他蹙眉道:“我们之前是旗人……这么着吧,让白大人先等等,我再去问问上官。”
管家随口问道:“你们上官是谁?什么品级?怎么这么拿大,都不来亲自接我家老爷?”
军官道:“张统制无权交涉,他正在等吴兵备,还请白大人稍待……”
闸口后方的署房里,一个浓眉飞鬓,气势慑人的中年军官正抱着胳膊敛目沉思,见他肩章绣着一颗金龙章,正是位准将。都尉急步而来,踏步行礼后再道出那管家之语,他猛然拧住眉头,眼中喷出炙热怒火。
啪的一声,一记耳光重重落在都尉脸上,咆哮声接踵而来:“你还当自己是旗人!?你是要丢掉兄弟们在西域浴血搏杀来的名声!?”
这准将指着闸口方向,脸上满是狰狞之色:“什么白道隆,狗屁!不尊号令,就是来袭的敌人!兄弟们手里的家伙是干什么的!?他不听话,就不会用刺刀,用子弹教会他们听话!?他大嘴张合,似乎要咬上了对方:“你知错了吗!?”
都尉脸上肿起一片,咬着牙道:“是!职下知错!职下这就去办!”
都尉刚转身,准将道:“算了,靠你也镇不住场子,我去!”
许久之后,天光大亮,一个红衣官员出现在署房里,门口卫兵扶枪行礼。
官员问:“张广泗呢?他不是该在署房里等我么?”
卫兵道:“禀报吴兵备,来人不尊号令,统制去处置了。”
江苏兵备道吴敬梓皱眉,心中升起不安之感。
闸口前,英华陆军三十九师统制张广泗双手背负,冷冷逼视着那管家,对方眼中满是不屑,让张广泗压在心口的怒火快撑裂了胸膛。
作为昔日岳钟琪辖下副将,张广泗与主帅一同投了英华,编入胜捷军出征西域,一路打到了喀什噶尔,换得了准将军衔。而后西域大军裁撤,他是第一批回内地的,统领三十九师的一个营驻守淮安府清河县的运河闸口。
张广泗与昔日主帅岳钟琪不同,没经历过那么多的心路煎熬。他只觉得,武人就是一把刀,而自己是把宝刀,若是还继续被满清那将死之人握着,那就是明珠蒙尘,由强盛之英华握着,才能快意驰骋。
尽管这心愿已经实现,西域征战是他这五十年来最畅快的时日,而他也一只脚跨入了将军门槛。但当他回到内地后,却不得不重新作一番自我认同。国中正高涨的反满风潮让他醒悟,自己是汉军襄红旗出身,这身份还阻碍着他,不能真正融入这一国。
虽说汉军旗人有禁卫十六师的前例在,国人并未将之与满人等而视之,还看作可以接纳的同胞,可那是禁卫十六师。他所领的三十九师,官兵也都是旗人,成员来自四川和陕甘旗营。在禁卫十六师的眼里,没得到“禁卫”称号的三十九师依旧是旗人师,跟已脱胎换骨的禁卫十六师不是一码事。而已升任总帅部军务次长的桂真更在各个场合强调三十九师是“旗人师”,话外之意很明显,三十九师想要获得认同,他张广泗想要真正融入英华,就必须付出更多。
揣着这份心思,当北面旗人在自己面前趾高气扬时,张广泗自然怒火万丈。
那管家眯着眼,自以为已很放得下面子地道:“都是旗人,何苦自相为难,等我家老爷入了国,未来照应的时候还很多嘛……啊!”
最后一声惊叫,是短铳的冷冰冰枪口戳在了他脖子上。
张广泗额头青筋跳着,一字一字地道:“再不尊令,格杀勿论!”
他偏偏脑袋,身后都尉喊道:“列队——举枪——瞄准——!”
哗啦啦一阵响动,上百红衣排开队形,稳稳指住了河上的船队。血火战场上积淀出的直觉反应,以及守卫运河闸口的职责条令,让他们对官长的命令没有一丝怀疑,不仅枪口对准了船上的护卫,火枪的保险也已经打开。
管家身子顿时软了,可嘴里还硬着:“别来这套啊!我家老爷是谁你该清楚!出了什么事,当心你们皇帝龙颜大怒,你们所有人都人头落地啊!”
张广泗心中也是一晃,不倒翁白道隆的确是大人物,自己还真是动不得……等等,为什么动不得?
一个念头迅速膨胀,控住了张广泗的所有思绪。他张广泗要洗脱旗人身份,不仅可以靠付出,也可以靠态度……
这念头来得如此猛烈,几乎要吞噬掉所有理智,张广泗护住最后一丝理智,狰狞地道:“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缴枪下船,接受搜查!否则……”
一个懒懒声音自船队中间的华丽坐舟传来:“还在搞什么呢?哟嗬,居然对我举枪相向!?我是来投你们皇帝的,可不是来当你们俘虏的,你们胆儿也太肥了吧?”
正是白道隆,他等得不耐烦,出舱看情况,却看到船队被红衣举枪对着,一腔怒意再按不住。就算圣道皇帝薄待他,怎么也能给个二三品大员的官身,你们这些小红衣就这么不长眼?
“你们有枪,我也有!”
白道隆随意地一挥手,他绝不认为眼下会起什么冲突,就是要争这口气,绝不能像现在这样,搞得好像他是自缚双手,跪地求饶似的。
船上的护卫都是被白道隆银子喂得饱饱的货色,甚至不少护卫还觉得,等自家老爷南投了,他们也能换上一身红衣,怎么着也有几颗银星戴戴,对眼前这些红衣也失了敬畏之心。白道隆一挥手,护卫们也忠实地举起了火枪。
岸上张广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心中大叫一声好,接着猛然呲目大呼:“开枪!”
蓬……
先是一声枪响,张广泗的短铳开口,四分口径的子弹自线膛中喷射而出,旋转着撕裂那管家的下颌,自舌骨直透而上,搅烂了脑子,带着小半片头盖骨射出,喷起老大一团红白浆液。
管家两眼瞬间翻白,破碎的头顶热气刚显,蓬蓬蓬一阵几乎并作一声的排枪轰鸣奏响。
被至少三发枪弹穿透脂肪厚实的身体,白道隆先是后仰,一张面目凝固在惊讶莫名的表情上,接着前栽,噗通一声,在水面溅起混杂着血色的水花。
张广泗形若疯癫地高喊:“开火!开火!一个不留!”
已赶到闸口外的吴敬梓猛然停步,瞠目结舌,难以置信。
圣道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大运河清河板闸镇,突如其来的排枪声打碎了晨时的宁静,附近的民人们不仅没有惊慌,反而个个喜色,欢呼雀跃道:“北伐了!”
河南彰德府城郊,一个农人打扮的汉子在林间急迫地穿行着,后方追着数十人,还伴着犬吠声。
“抓住他!抓住天地会的探子!”
“开枪!注意打腿!”
追兵们高声叫喊,接着枪声响起,前方汉子应声倒地,翻滚了几下后就再无声息。
府城监牢里,一个妇人被剥了衣衫,赤条条地拉作大字,狱卒举着泛红的铁条,狞笑着凑向妇人的胸脯,本该是白嫩肌肤的胸口已经皮肉绽裂,焦痕刺目。
官员咆哮着逼问:“说!闻香教的许圣姑到底在哪里!?你们天地会给闻香教要人准备的退路在哪里!?”
另一个官员在旁厉声道:“这不过是第五刑!你别以为只有十八道刑,对妇人可是有三十六刑!你不说,正好用来尽兴!看你能熬到哪一步!”
妇人咿唔着先是摇头,再是点头,官员大喜:“且住!她愿说了!”
狱卒取出妇人嘴里的破布,那妇人先是喘了几口气,本已干涸的眼角再滑下泪珠,接着她一闭眼,一张嘴。
“不好!”
官员和狱卒都扑了上去,可来不及了,就听一声低哼,妇人嘴角溢出血丝,头也缓缓软下。
审问的官员捏开妇人下颌,半截舌头落下,这妇人竟是咬舌自尽了。
官员怒骂一声:“该死!”劈手夺过烙铁,狠狠捅进妇人已血肉模糊的嘴里。
“顾不得他们的后路了,径直撒开网子去抓!那许圣姑就在城外乡间!太后要我们清理地方,这些会跟南蛮里应外合的贼人,一个不留!”
官员转身,朝后方一堆部下吩咐着。
城外乡村里,一群麻衣人冲入一间破烂的城隍庙里,个个神色激动。
“圣姑!官府正在聚兵,说是要大举拿人,我们都在名单上!”
“定是英华北伐了!清狗怕我们里应外合,要对我们下毒手!”
众人簇拥着一个二十出头的秀丽女子,同样一身麻衣,神色宁静,弥散着一股出尘之气。
“且莫慌张,大家照着之前定好的路子退去,别害了无辜百姓。”
听到“北伐”二字,被称作圣姑的女子秀眉也是一扬,显露出一分久待终至的喜意,但接着她又强自镇定下来。
等得太久了啊,终于来了,不过她已不是闻香教的圣姑,而是天庙白莲宗的祭祀,她要做的是护住百姓,如果自身的存在会威胁到百姓,她只会选择离开。
“圣姑,不管我们退不退,不管圣姑在不在,清狗照样会祸害乡亲们的!”
“是啊,城里兄弟传话说,京城里来了大官,要把我们这些跟天庙有关的人连根拔起,我们不能光顾自己啊。”
听到这些消息,许五妹也竖起了柳眉,到最后关头了么?
“黄大哥和嫂子也该来了,先听听他们的意见。”
还不急,许五妹想等到自己的线人赶来。这几年来一直帮她沟通南北的是一对夫妇,丈夫是天地会密谍,代为联络天地会,而妻子是天庙祭祀,给她带来天庙的消息。
“不好了!”
又一人惊慌失措地冲了进来。
“府监的人传来了话,说黄大嫂已被抓进了监牢,正在审问!”
众人顿时哗然,许五妹拳头紧攥,畏怯之色闪起,却又瞬间消散。
“《圣律》说,敌国的刀兵加于脖颈,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要做的不是哭泣。我们要反抗,哪怕只是睁眼看着敌人,也不能让敌人享受到杀戮的快意,我们的身体挡不住刀兵,可我们的灵魂却能留住气节。亲人会为我们复仇,哪怕九世也不会忘记。”
许五妹低声念完这一番话,眼瞳绽起炽热的光彩,她再道:“我们已经等不到天朝大军了……但不意味着我们就会束手就擒!”
她高高举起小拳头,脆声喝道:“我们——反了!”
破庙瞬间沉寂,接着响起轰然呼声:“反了!”
这呼声如春雷,惊飞了破庙外一片鸟雀。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