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水脉
作者:豆子惹的祸|发布时间:2024-06-29 00:12:14|字数:10886
‘南火’越烧越旺,到现在宋阳时常接到的军报甚至都不再是‘前方发现了多少敌人’、‘那处城池番兵聚拢准备阻我大军’,而是变成了前锋部清剿某处、缴获军资千金;右边巡翼发现藩主贮粮重镇、现已封库把守;石头佬发现牧群,牧民没几个、绵羊数不清……
仗打得实在太顺了,刚打进吐蕃时经常还会遇到敌人的凶猛抵抗,但往深处再打进一阵之后,防务空虚的高原南境就完全暴露在‘南火’面前,少得可怜的番兵望风而逃,财富、辎重被甩落无数,来自南理的侵略军几乎都没仗可打,倒是天天捡钱捡东西挺忙的。
本来宋阳还有些担心,怕战士们吃惯了甜头会消磨了心中的战志,但是蝉夜叉的首将郑纪不以为然,笑着摇头道:“不抢不夺,又谈什么侵略、谈什么报仇,放心吧,不会放火不会掠劫的队伍,成不了真正的虎狼。现在南火的这点场面,比起咱们大洪太祖当年征战时动辄屠城、放军士出去大抢大杀的气派差得远了,可自古以来,中土世上最最凶猛的一支队伍,不就是太祖爷麾下的雄兵么?”
对这个道理宋阳可不敢苟同,不过郑转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南火是来报仇的。不久前南理承受的苦难,如今都要尽数奉还给高原,只要小心别中了番子的圈套,就让儿郎们放开胆子去做一次土匪好了。
有什么样的将帅就有什么样的士卒,降世妖星领着八万凶狠南蛮,浩浩荡荡打进吐蕃,所过之处一片狼藉。
战事上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值得一提的事情仅在于‘南火’杀进吐蕃后,流落在高原的镇西王也得到解救,先悄悄接入军中,再由宋阳派出精锐队伍护送着秘密返回大燕。
虽然两颗掌上明珠都嫁给了宋阳,可是对这样的女婿老王爷还能再有什么不满?镇西王是个‘老派’的人物,南理国是祖宗留下的基业,在他心中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一切。这次自己没能守住江山,被番兵突破苦水长驱直入,南理面临灭国大难,若非红波卫守着老头子怕是早就自裁谢罪了,全没想到宋阳力挽狂澜,大破蕃军不算还反攻上高原,兴起复仇之战……镇西王无话可说,与宋阳会面的时候也没说一个‘谢’字,不过如果宋阳真的战死在高原上,说不定王爷真会让承郃、小捕为宋阳守寡,哪怕她俩都还没真正过门。
算算日子,差不多就是燕顶启程离开柴措答塔、回大燕看儿子的时候,宋阳收到亲兵奉上的呈报,看过之后冷哼了一声。
七上八下先前奉命来高原接应镇西王,如今王爷已经安全回国,他俩又回到宋阳身边,看到大元帅的表情古怪,齐尚当然得问问:“啥事?”
呈报上来两件事,其中之一是九月初十灵童升座活佛的庆典。高原地方不小,南火所在之处距离仁喀还遥远得很,圣城中已经布置多日宋阳这边才刚刚收到消息。
就算猜不到国师的重重安排,至少也能想到吐蕃此举是为了凝聚人心提振国内士气,齐尚闻言也做冷笑:“杀了灵童,什么庆典都白搭!”
宋阳被他气笑了:“好主意,你去还是我去?”
齐尚吓了一跳,赶忙摆手:“咱俩……不,咱仨一块去也没戏。”
‘杀了灵童’纯粹是齐老大便宜便宜嘴巴、随口之词罢了,灵童的身份何其重要,就算刘二爷都能想得到在升座仪式时护卫会何等森严,派遣高手去刺杀纯粹痴人说梦。
此时从燕子坪来的一群‘闲杂人等’都在帐中,阿伊果闻言帮忙出主意:“让罗老爷去咯,他本事大得很,又会射箭。”
罗冠瞪她,一点没客气:“我没记得我得罪过你啊。”
阿伊果真挺委屈的:“大功劳咯,显威风咯,我想去都没资格。”
宋阳无奈摆手,赶紧打断家里这些人的无聊废话,不用别人发问就主动报上第二个消息,把大伙的心思拉到了正经事上:“要打仗了。”
阿伊果愕然:“现在不就是在打仗?”
不用宋阳说话,齐尚便呵呵笑道:“天天抢了东家烧西家,都没番兵敢来阻拦,算什么打仗。”说完他转目望向宋阳:“这么说,前面有番兵集结、拦路了?”
这个时候帐外忽然响起了一个响亮声音,汉话说得略显生硬,接下了齐尚的话:“不错,前面有番兵拦路……否则你们以为凭什么,之前咱们走得会如此顺利?”话音落处帐篷门帘挑起,阿难金马坐在滑竿上,被两个石头佬抬了进来。
……
单就政体而言,吐蕃的结构比起大燕、南理这些汉家王朝要松散得多,高原上不同地方都是由大大小小不同藩主统治的,所有藩主都拜奉密宗大活佛,形成了统一的大国吐蕃。如今南火所在之处,正是他们大仇人的领地。此间藩主的弟弟,就是被宋阳的大火烧死在燕子坪的番军主帅,与元帅一起被烧死的力和拔,就是藩主的亲儿子。
兄弟和儿子都死在了南理,双方仇恨无可化解;而更要紧的是,随着远征南理的大军覆灭,这个家族已经成了吐蕃的罪人,虽然柴措答塔的制裁还未降下,但任谁都明白,这个以前地位显赫、在吐蕃数一数二的大贵族距离衰败不远了。
既为报仇也为向柴措答塔表明忠心和态度,此间藩主不肯、不能也不敢像邻居们那样逃散,他们要组织所有力量狙击南火,以求将功折罪。
除了藩主的族军和领地上的驻军,藩主还专门派人去往前方各处,劝说那些有心抵抗南火但势力孤弱的小藩主,请他们把本部兵马带过来,大家合兵一处对付强敌。不少小藩主都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所以南火最近一段时间的进军才会这么顺利,连小股抵抗都没遇到。
如今吐蕃人聚集了四万多士兵,于南火前方六十里的多兰城驻扎,准备迎击南蛮的远征军。
要知道宋阳手下一共才八万多人,对上驻守五万番兵的敌城当然不能绕过去,否则前面只要再稍遇阻截,后面就会被敌人夹击,那可是全军覆灭的大祸。
至于多兰这座城池,无论规模、坚固程度还是物资储备,比起青阳都只强不弱,在高原南境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否则番子也不会集结在这里抵抗。
以八万人去强攻准备充分的、由四万矢志抗争的番兵驻守的大城,要打多久不可知、究竟能不能取胜不可知、即便取胜南火要付出多少代价也不可知,现在唯一能确定的仅在于这一仗一定不轻松。
宋阳得军情传报同时,南火中的主要将领也都收到了消息,不用中军传令就纷纷赶来元帅处准备商讨军情,但稍稍有些意外的是,一向对打仗最积极,稍微收到些风吹草动就恨不得率队出征的夜叉主官郑纪,这次竟然来晚了,金马、阿里汉、其他南理将领都到齐了他还未见踪影,宋阳派人去请他的同时也不再干等,请众将落座大伙先说着。
金马最先开口,山里人说话直来直去:“事情明摆着的,要么现在就收兵,大伙回南理去,反正来高原上转了一圈,回国也尽能对万岁、对百姓有个交代了;要是还舍不得走,想南火接着在狗国烧下去,想再往高原深处去逛逛,就非得把多兰破了不可……而且还得快,从开打算起要是……”说着,金马皱起眉头,嘴巴默念算计了片刻才继续道:“差不多半个月吧,要是半个月还没能破城,后面的仗基本就没法打了。”
众将一起跟着点头,搞得元帅都不好意思问为啥‘半个月打不下来就会有麻烦了’,所幸帐中还有糊涂蛋不明白,而且糊涂蛋中还有个不嫌丢人非得把事情弄清楚的,阿伊果撇着黑色的嘴唇问金马:“为啥子么?”
金马毫不客气,狠狠瞪了黑口瑶一眼,没理会她。商讨军情何等大事,闲杂人等待在帐中不肯走还不算,居然还胡乱插口,当真没点规矩了,老将军见不得这个。
所幸,一位南理将领心思通透,表面上是给阿伊果解惑,其实是给宋阳讲解:南火现在是深入敌境作战,单就人数而言并没有绝对优势,就是因为队伍规模的限制,他们对吐蕃人难以产生太强大的震慑力,前面凭着一股虎狼疯劲,一次次打退、打散了敌人,可一旦遇到大障碍、短时间翻不过去的话,四面八方的散兵游勇又会聚拢过来,时间拖得越久仗就越难打。
反过来当初吐蕃人入侵南理的时候就不用担心这种情况,因为人家的军队规模足够大,别说散兵游勇,就是把南理全国的士兵都集结过来,也未必能占到太多上风。
道理很简单,不过就是一层窗纸罢了,稍一解释宋阳就明白了,阿难金马耐着性子等南理将军说完,又继续道:“不能拖,不能绕,打多兰一上来就得发动最猛烈的攻势,山溪蛮石头佬和蝉夜叉都得冲在最前面,不能计较伤亡了。”
到了这个份上就只能打起来看了,派兵运阵、攻城战役大小事情自有将军们去主持,大元帅没啥可操心也没什么可说的,到时候还是和以前一样,拎着龙雀大刀去当个阵头卒。
这个时候大帐的门帘一晃,蝉夜叉的首领终于到了,进帐后就笑道:“来得迟了,来得迟了,大伙万勿见怪,等打了胜仗我请喝酒,好酒!”
“不用你请,只要打下多兰我请喝酒,花酒!”话说完正要笑上几声,宋阳忽然瞪大了眼睛,他这才反应过来……走进帐篷的的确是蝉夜叉的主将,而且是正牌主将,不是那个临时代理——蝉夜叉的大首领,郑转竟然回来了。
郑纪就跟在哥哥身后,笑呵呵的。
郑转依着下属将领对大元帅的礼仪,一丝不苟认真行礼,跟着又和封邑中的一群熟人说笑着、打招呼。他是才归队的,郑纪刚刚离开帐篷去接兄长,这才来得稍稍晚了些。
兄弟俩来时的路上已经看过了军报,知道大伙在讨论什么,当时没多说什么,待旁人都散去后,郑转单独留下来,他一走多时,总要有个像样的呈报:“尊使在犬戎失踪时,蝉夜叉奉旨西进,陛下的意思是要我们捣乱,能惹出多大的乱子就惹多大的乱子,当时我想的便是那条‘旧路’,所以……”
宋阳咳嗽了一声,暂时打断郑转:“不用总是尊使长尊使短的,听着太别扭,叫我名字就成了,另外……郑大哥应该知道我的身世,复国之志绝不敢动摇,但家中长辈猝亡,许多故国往事都没来得及对我说,我又不能跑去问圣上。”
郑转能明白他的意思,静静看了宋阳片刻,随即一笑点头:“那我便从头说起,太祖皇帝心智通天,他老人家留给后世子孙的,可不止一支蝉夜叉和一卷藏宝图,还在这高原上修建了三座宏城、两道大闸和一条旧路。”
宋阳振作精神:“怎么说?”
郑转却没急着解释什么,而是反问宋阳:“回鹘在天关大破番军的原因,尊……你已经知道了吧?”
待宋阳点头后,郑转继续道:“先说天关,这座雄关的历史有七百多年了,当初兴建此关的可不是什么番子活佛,而是太祖陛下。”
洪太祖统一四隅,成就与国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要知道那个时候,什么大漠、高原、草原或者南荒,全都是大洪的疆域,高原人和大漠人都是天朝子民,用不着彼此防备,洪太祖却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在两地交接处兴建了一座雄伟‘天关’,这根本就是件全无意义的事情。
郑转不理会宋阳脸上的疑惑表情,自顾自地向下说:“天关是现成的,加之地理位置重要异常,高原叛我大洪之后,历朝历代都沾了太祖的光,守着现成的雄关,不断加固、不断返修,用以拒封北地之患,”说着,郑转冷笑了起来:“可高原上的番子又怎么会知道,太祖神机妙算,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情形,我大洪遗留之地岂是叛民贼子能够窃取的;他们又怎会知道,太祖留给他们这座雄关,就是用来要他们的命的;他们又怎会知道,流经天关的水脉早都被太祖动过了手脚!”
接连三个‘他们又怎会知道’,夹杂着郑转一声比着一声更响亮的冷笑,也彻底把宋阳给说懵了,只是隐约猜到,番军的天关惨败,怕是和郑转率领的、留在高原上的那一千蝉夜叉有着极大关联。
所幸郑转在冷笑过后,很快就回到正题,继续把事情解释了下去:天关的水脉直通西南数百里外的大雪山。其实何止高原上的水脉,中土最大的几条江河都发源自西域高原上的雪山,一路奔腾汇入东海,此事不足为奇。
就在流经天关的那道水脉的源头很近之处,雪山顶上还有一座天池,偌大山口一望无际,湖水静谧无澜,是世间难得的奇景,可惜藏于无人区,所知者甚少……但是洪太祖知道,所以就有了这个算计,秘密调运大量人手,在天池修建了一座大闸,闸口不动时什么事情都没有,只要闸门一开,天池之水就会汇入那道水脉,由此河中水势暴涨,一路奔腾直至天关,雄关中就算存了百万大军也只有被洪水轰垮的份!
当然,在水脉源头到天关数百里的河道,也经过洪太祖专门的修整,确保洪水不会提前被卸掉。
宋阳听得心旌动摇,给天池修闸口、让大湖泄洪进河道,这样的算计就算放在‘前生’里都不会是一件轻松工程,‘今天的古人’们去做的话,花费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估量,这位洪太祖当真好大的手笔!
说过了天关、水脉和天池闸口,郑转把话锋一转,又说回到高原:
虽然和东土汉家是同样的人种,但吐蕃人是一个单独的民族。
且在七百年前、大洪鼎盛时,吐蕃也是境内除了汉之外最强大的民族,比起当时的草原、沙漠牧民都要大的多,加之吐蕃人生存的位置特殊,在大洪的版图上,高原是一块相对独立的疆域。不难猜的,有朝一日大洪若真的四分五裂,高原一定会回到吐蕃人手中,成为自治之国。
话说到这里,宋阳终于明白了个大概:当年洪太祖兴建天关,就是为了给以后独立的吐蕃之国留下一座堡垒、一座屏障,但这是一座随时都能会被破掉的雄关。
事情摆在眼前,甚至都不用去‘试想’,有现成的坚固堡垒,高原人自然会加以利用,谁也不会废弃它不用再另做大投入重新选址兴建新关,而有了天关,吐蕃人对北方的所有防御策略,都会围绕天关来部署。
可是番子又怎么可能想得到,洪太祖留下的雄关,是暗藏了后门的。
一座随时都可能被洪朝后人破掉的雄关,吐蕃倚为门户的坚固堡垒。
此时,宋阳又想起来另外一件事,先是显出惊讶、佩服之情,随即忽然又‘哈’地一声笑了出来,喜不自胜:“太好了!”
第一三零章 信仰
洪太祖留给了吐蕃人一座雄关,一座随时可以被洪皇后人破掉的天关。
可就算雄关被洪水毁掉,没有像样的军队,大洪子孙想要复国也是痴人说梦,光放水把城池淹了然后鼓掌欢笑么?
是右丞相还是谢孜濯、又或者是白音王?宋阳记不起具体是谁对他讲的,不过依稀里还能记得他在沙族的时候听说过一件事:如果向古时追溯,几百年之前,沙族可是北方少有的强大民族,比着回鹘儿、犬戎牧都强盛得多。
可惜最后沙族没能发展壮大,倒是让当年的‘小兄弟’犬戎骑在了头上。不过这一重不重要,要紧的是,洪太祖在世的时候,北方的沙漠、荒原、草原中游牧各族统统不成气候,就沙族还像个样子。
再想一想以前沙主身边的汉人、手上戴了大洪皇族信物的那些尸骸……七百年前洪太祖的算计,在宋阳眼中也就迅速变得清晰起来:
大洪倾覆,后人找到沙族、协助沙主统一全族、把沙族的力量掌握在手中,沙民虽然落后,可是人口规模摆在那里,随时都能凑出一支像样的军队,实力不可小觑。
沙民出兵攻击已经独立的高原,吐蕃人会以天关作为屏障,看上去北方的军队想要突破天关难如登天,但只要远处雪山天池的闸口一开,洪皇后人赢这一仗易如反掌,吐蕃伤亡惨重,沙民大军则长驱直入。
不止北方沙民一路,洪太祖还在南方藏匿了一支真正精兵:蝉夜叉。
沙民自北而来,蝉夜叉由南挺进……也许前生的职业让宋阳建立了一份遇事追究的习惯,也许是觉得眼前的事情的确算得上有趣,宋阳调动心思,开始来‘复盘’、还原七百年前洪太祖为子孙后人定下的复国大计,可惜手上的线索实在有限,到现在为止他能想到的,也仅仅是‘沙民大军、蝉夜叉精锐南北夹击,突袭高原’。
看看手腕上苏杭送他的珠链,至少在东海岛礁上,还藏了洪太祖的设计,但那些人具体要做什么、图谋究竟有没有成功就不得而知了,宋阳复不出全盘。
虽然当年洪太祖还是没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算尽,没能想到七百年后北方的回鹘与犬戎并肩崛起、当年的老大哥‘沙族’却没能成气候,但单只‘沙民南下、破敌于天关’的安排,已经足够让宋阳钦佩了。
既然北方有天关洪水、为沙族扫清道路的设计,那在高原南境,是不是也有让蝉夜叉在北上时能‘横扫千军’的好办法呢?
刚刚郑转还提到过‘洪太祖在高原上留下来了三座城、两道闸和一条路’,现在南火准备攻打多兰城,与这座城池有关的情报都随着军报一起呈报上来,宋阳看得清清楚楚,多兰城的历史也是七百年、由当年洪太祖传旨修建……到了现在宋阳哪会没有个‘联想’,这才喜形于色,笑着说了声‘太好了’。
果然,郑转见状就知道他想到了关键,也点着头笑道:“太祖设计中,多兰就是南方的‘天关’。”
北方的天关,既坐落于关隘要冲、地势险峻,且又有可供从源头处做手脚的水脉流经,对洪太祖来说简直就是天地造化,是老天爷赐给他的好地方。如果没有水脉、又或者水脉源头没有那座天池,就算洪太祖想得再好、手段再大也没办法做出那样的设计。
至于高原的南境,在地理上与北方差别很大,没有那种两山拱卫、隘口当关的要冲,洪太祖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南境中可供利用的水脉,并在这条水脉上修建了一座雄伟城池:多兰。
和天关完全是一模一样的手段,差别仅在于,多兰不如天关那么险要,但是对于南境的番子来说,前朝留下的坚固城池,有厚重城墙匡护、箭垛、角楼一座不少,又处于从南境通往高原内部的必经之路上,自然也会把它当成堡垒,当作抵抗外敌的重要依仗。
宋阳都笑得合不拢嘴了,刚刚还让众将踌躇、会造成惨重伤亡的硬仗,现在随着郑转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被化解了。
“太祖留下三城两闸一条路,其中两城两闸就指的是天关和多兰,”郑转则继续道:“另外那一城就是番子的都城仁喀树川。”
仁喀位于高原中央,远古时曾一度被高原人认为是大地的中央,地位极为神圣,高原历代雄主都以此为国都,如今的密宗也不例外,当初洪太祖并非平地建城,不过是花了重金将其扩建了一番,以确保能‘引诱’以后的高原主人继续把它当作都城。
但是圣城周围、内外虽然都有水脉,可源头处都‘平淡无奇’,没有使坏的余地,没办法复制天关或多兰的设计,所以太祖皇帝就换了个手段,他留了一条直通城内的密道。
三城、两闸、一条路,一南一北两座重镇大城和中央都城,洪太祖对高原的设计当真用足了心思,至于他究竟是对中土各处都有安排,还是他只在乎高原一地就不得而知了。
若是前者自不必说,如果现在中土上的哪一国掌握了洪太祖的全部设计,再重新缔造一座大统天邦真就不是梦想了;若是后者、洪太祖为何对高原会如此看重?
宋阳想不通,郑转更懒得想,把他所知的、来自洪太祖的设计说过后,郑转就把话题拉了回来,重新讲起他这边的事情。
尊使大人在草原失踪后,蝉夜叉奉命进入高原,他领下的差事是:尽量去捣乱,把高原闹得越乱越好。
对于这道命令,郑转想到的就是太祖留下的‘那条路’:还有什么比着摧毁高原都城、夜叉血洗柴措答塔更大的乱子?所以他带兵一路潜行,直奔吐蕃国都仁喀而去。
现在说起来,不过是‘潜行’两个字,上下嘴唇一碰再简单不过。可实际情况里,八千人贯穿半座高原,从重重番军的眼皮底下钻过去,又岂是件容易事?
除了蝉夜叉,天底下怕是再没一支军队能做到这一重,郑转率队成功抵达仁喀外围。但即便是蝉夜叉,也有做不到的事情,他们就止步于仁喀外围。
圣城周围的卫戍不同凡响,蝉夜叉想再要不暴露行踪地潜行过去已经不可能了,而太祖留下的‘路’,还要再深入一段才行,郑转耐下心思,率领手下在外围游弋着,仔细寻找对方防守上的破绽、寻找能钻进去的空隙……那个时候大活佛和燕顶正在勾心斗角,又哪想得到外面又偷偷来了一队精兵。
不过郑转始终没能潜入到密道入口,否则中土世上又得多出一桩骇人听闻的血案了。
现在看来,洪太祖留下的‘路’不是没用,但非得大军打到圣城门口,扫清周围的重重卫戍、番军于坚城中固守时才能起到作用。
后来郑转就收到了‘天魔归巢、夜叉随缘’的暗号,得知宋阳完全无恙,这趟任务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
郑转把大队人马交给了郑纪,由兄弟带领着儿郎们先回国,他自己则带了一千人继续留在了高原上。郑转的念头很简单,既然已经来到了高原,就应该顺道去看看那‘两道闸’是否还安好,七百年前修下的机关如今还能不能用……说不定以后会用到太祖的设计来攻打高原,提前确认下、做到心里有数总是没错的。
再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郑纪确认过闸口,率队从雪山处下来正准备离开高原的时候,得知回鹘重兵南下、替南理向吐蕃寻仇的消息,双方在天关展开会战、回鹘前进不利,郑转知道宋阳与大可汗的关系,也能想得到自家皇帝和尊使的态度,没啥可说的,当即领着兄弟们又跑了一趟,打开了天关的闸,给了吐蕃人凶猛一击。
蝉夜叉做好事不留名,从头到尾也没去和回鹘人联系,到现在日出东方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等郑转第二次从雪山上回来的时候,宋阳已经带着南火打到吐蕃了,他就赶回来汇合。很不错,他来的正是时候。
宋阳笑得挺不好意思,还得麻烦郑转再跑一趟,郑转义不容辞,不过在走之前,少不得又得召集众将齐聚中军,摊开地图仔仔细细地给大伙讲明白,当洪水来时的走势与规模,免得自家人部署不当,占错了位置也遭水害。
大家又仔细算过时间,郑转这一趟行程、洪峰自雪山区抵达多兰城,前后加起来最快也得四十多天,不久前还一力主张速战速决的阿难金马听到要这么久才能水淹多兰,非但没皱眉头,反而欢喜得哈哈大笑:“越慢越好,越慢淹死的番子越多!”
阿里汉也笑道:“但是也不能太慢了,就快到冬天了。”
攻打多兰的计划被重新制定,很快就有了个大概的雏形,郑转带足人手远涉西北雪域去开闸放水,南火这边还要继续打多兰,当然,现在再打不用真正拼命,只要摆足架势就可以了。
不难想象的,多兰固若金汤、番兵三军用命,南火战事不利止步于此,周围游散的番子兵将纷纷投城,合力抵御南蛮,城内的吐蕃兵马越聚越多,待五十天后应该就能有个不错的规模了,然后洪水就来了……
南火将领定下的水淹多兰的日子,就在五十天后,不能再拖了,天气越来越冷,各条河流都开始进入枯水期,再往后拖会对洪水的威力有很大影响。
消息严格保密,除了一众核心将领和宋阳身边那群铁杆拥趸之外,南火的普通将士全不知情。转天一早刚刚回到军中的郑转又带人离开,南火则继续前进,刀锋所指:多兰城。
……
北方战事胶着,虽然突破天关,但回鹘人的前进并不顺利,他们遭到了番军的猛烈狙击,大漠骑兵一步一个血脚印地向着高原深处艰苦前进,据说柴措答塔又组织了新的大军,即将投入北方战场,到那时回鹘人的好日子就该到头了;对吐蕃人来说南方的形势也在迅速好转,凶猛南蛮终于遇到了对手,连续多日攻击多兰城未果,而城中士气旺盛,附近藩主纷纷赶来增援,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就该轮到吐蕃人的反击了,看上去南蛮距离倒霉也不远了。
南北两面的战事激烈,但是对现在圣城,最重要的事情却和打仗无关,城中所有的资源都投入了另一件盛事:灵童升座小活佛。
圣城附近、只要还能走、还能赶得及路程的信徒全都蜂拥而至,赶到仁喀观礼、朝拜,七座塔兰集人满为患,距离升座的正日子前七天开始,恶鼠毙命、彩蝶凝聚、新童降世、死者转生……一桩又一桩的预示着大吉祥、大功德的奇迹接连发生,消息随风传散,把吐蕃人的士气一次又一次地拔高,随处可见听到消息的密宗信徒喜极而泣,五体投地膜拜心中的佛祖,这一件件异象都在预示着,新的活佛将为高原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足与繁盛。如今的南北战乱不过是次磨炼吧,劫数过后便又是一个崭新的灿灿天地!
自从异象开始,坐镇柴措答塔的乌达就传令下去,把每一桩奇迹都传书出去,让正在前方奋战的战士们获知喜讯,从信仰中获得鼓舞、获取力量,奋勇杀敌。
圣城内外,一片欢欣鼓舞,就只有一个人皱眉不语,显得与周围气氛格格不入:云顶活佛。
……
前阵子宋阳在草原出事的时候,封邑中的好手从四面八方赶去北方寻找,后来顾昭君等众人自吐蕃返回南理,途中云顶去了自己的教区,把为数不多的域宗弟子都聚拢到一起,跟着又和无鱼一道去往圣城,因此耽误了行程,随即吐蕃人兴兵南侵,他俩一时间也就回不去了。
大活佛暴毙,两位出家人是本着同为我佛弟子的本分去圣城致丧问礼的,完全是礼数上的事情,但是他们抵达仁喀的时候就得知了吐蕃宣布南理为弑主凶手,无鱼和云顶又不傻,当然不会在傻乎乎地送上门去,本来准备立刻就走的,可跟随在云顶身边的域宗苦修不小心暴露了行迹,惹来了番兵的追杀。
所幸云顶的修为惊人,且那个时候国师带着手下与花小飞一起去了苦水关助战,再加之域宗弟子个个都是苦修持、作战时悍不畏死,舍命掩护着云顶与无鱼逃出劫难。
不过无鱼师太的本事稍差,突围时受了重伤,短时间里无论如何也无法长途跋涉了,云顶不肯舍弃同伴独行,干脆带着她就藏身于仁喀城外,占了‘灯下黑’的便宜,番兵把追捕云顶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他逃回南理的线路上,是以两位出家人躲过大难,一直在仁喀城郊逗留到现在。
有关塔兰集的异象,云顶全都听说了,他还亲自去过其中的两座塔兰,凭着他的本领和目光,自然能看得出,那些什么迹象兆都是有人故意而为。
对此云顶很不以为然。倒是无鱼,微笑恬淡、语气中带了些无所谓的味道:“灵童升座,本就是为了提升吐蕃人才仓促举办的,其中再弄些手段,让信徒归心,再正常不过了。”
师太做高原女子的打扮,看上去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吐蕃老妪,修养了这段时间,伤势渐渐愈合,总算撑过了生死大劫,不过现在还没办法施展武功。
云顶嘴唇动了动,似乎想做长篇大论来辩驳,可最终只是缓缓摇头,低沉讲出四字:“不敢苟同。”
虽然同为我佛信徒、同为佛祖教下流派,但相比之下,云顶的域宗要单纯得多。在云顶眼中,拜佛不是求佛,信仰本身不应和外物有一点牵连,而是源自本心的自我反省、领悟和进步。
既然是发自本心,和尚也好、上师也罢,就只能宣讲道理、度有缘者入佛门,不能强迫别人来信佛,更不能蛊惑别人来拜佛,而塔兰集发生的种种,对云顶来说就更加恶劣了,这分明是有人在打着佛祖的幌子来实现个人目的,干脆就是招摇撞骗,何其可恶。
这样的做法与偏荒村落里巫婆神汉用香灰制成的仙药骗钱有什么区别?
云顶的想法有些太纯洁了,其实不止他,域宗历代活佛都是如此。抱着这样的想法,纵然有心眼绝技、纵然有惊人的降魔功法传承,又怎么把教派发扬光大。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云顶宁可要一个没落的域宗,也不想主持一个以佛祖之名来欺世的繁盛大宗。
无鱼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对这位老活佛她谈不到认同,但不妨碍钦佩。
云顶又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了看门外漆黑天色,忽然道:“明天灵童升座,我打算进城去看一看。”
无鱼皱了下眉头,云顶明白她在担心什么,摇着头微微一笑:“放心,我会小心,更不会去捣乱……总要在升座时为小活佛祈上一段平安咒的,你莫忘记,不管怎么说我也是密宗的教下弟子。”
无鱼没再反对,应道:“我和你一起去,我也想看看小活佛长得胖不胖。”
云顶不反对,笑呵呵地点头,不再说话,拿起藤条起身走到门外,开始自伐其身,他是苦修持,黎明之前动手打自己,是他每天必修的功课,如此能让他内心安宁……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