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贵阳(中)
作者:半渡|发布时间:2024-06-28 23:44:40|字数:6401
贵州号称地无三尺平,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事实上,贵州境内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高原盆地(俗称坝子),贵阳盆地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城市不但被群山环绕,而且城南还有一条湍急的南明河,地势非常险要。
城北鸦关,城南图云关,都是依山而建的险关,加上绕城而过的南明河,在贵阳外围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刘文秀渡过南明河后,贵阳已经近在眼前,却一直压着进军的速度,不急于向图云关发起进攻,反正到了这个时候,楚军已经不可能弃城逃跑,刘文秀宁可多花一些时间把阵型调整好,同时等待从云南和广西赶来的援兵。
三天之后,这两支长途跋涉赶来的西军相继到位,刘文秀派遣其中一部包抄贵阳西侧,然后又派出一支先头部队向图云关进军,因为道路条件的原因,西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南侧,由刘文秀亲自指挥,兵力十万,其中战兵三万多人,其他三个方向一共有五万人马,战兵一万多人,主要负责封堵拦截,防止楚军在最后关头突围。
不出意料,图云关上果然有楚军把守,刘文秀的先头部队试着攻了一次,看到楚军的防御没有明显破绽,就后撤停在山下,等待后续的主力部队,刘文秀到达后,在山前扎下一座大营,把辎重部队和大部分的辅兵都留在这里,然后率部进山。
打仗的时候什么意外都可能遇到,先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据点总是没错的,面对骁勇善战的楚军,以及图云关天险,刘文秀不敢有丝毫大意,命令辅兵把这座营寨修建的非常坚固,如此一来,既能在战事不利的时候有所依托,又可以保证辎重部队的安全,还能让臃肿的部队有效精简,进山不用带着好几万没用的辅兵,打起仗来也不用照顾容易受到攻击的辎重部队,等到攻克图云关之后,再让辎重部队跟上来就行了。
十万大军一下子变成了六万大军,其中有两万多人的辅兵,负责搬运沉重的盔甲武器,以保证战兵的体力,这支部队的人数还是太多,挤成一团会互相妨碍,无法正常行军,另外还有遭到敌军突袭的危险,刘文秀尽可能的把兵力展开,又分为前军、中军和后军,彼此拉开距离,向图云关进发。
图云关的这条大路是进出贵阳的古驿道,虽然穿山越岭,却修得宽可跑马,两车并驾而行,西军的披甲兵和搬运盔甲武器的辅兵都走大路,其他的轻甲和无甲兵走山腰和山脚下的小路,数万将士在山中拉成一条条长龙,时而没入树林,时而显现在山间,彼此之间不时用旗语哨箭传递信息,山脚下的南明河蜿蜒向东北方向流去。
山势起伏,来到一处山中岔路,刘文秀左右看了看地形,传令部队停止前进。
“西侧这条小路,你等可曾仔细探查?”他向先头部队的斥候询问。
“回王爷的话,我等前日向西探查二十里,并未有任何异常,在相邻的几座山岭上,也都布下了哨探,若有任何风吹草动,就会举烟示警……”那斥候回答的很详细。
“这里的地势……再派一队,不,再派三队斥候向西探查,每一处山峰和山谷都不能遗漏。”刘文秀再看看周围的地形,心里那种不安的感觉越发强烈,顺着山势起伏,这里形成一道又长又陡的山坡,通往图云关的大路就从山坡下面经过,如果楚军在西侧小路藏下一支伏兵,就会对大军造成严重威胁。
斥候领命而去,刘文秀闭目养神,耐心等待。
贵阳附近的地形道路早就刻在他的脑子里了,这条小路应该是通往贵阳以西,翻山越岭可以绕过图云关,楚军如果不敢出来和自己交战,而是死守图云关,就可以派遣一支部队从这条小路包抄关后,两面夹击。
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刘文秀打了半辈子的仗,见过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当一支部队陷入无路可逃的绝境后,有时候会做出一些完全不合常理的事情,在他看来,楚军已经陷入绝境,走投无路,哪怕明知图云关守不住,也有可能为了延缓西军进攻的速度,一定要死守图云关,把宝贵的兵力浪费在这里。
谭啸和周国栋并非没有机会。
当他们攻占贵阳后,一度掌握着主动权,最好的选择就是略微休整两天,然后趁着西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合拢就弃城而逃,开始大范围的流窜作战,那样对西军来说是最头痛的结果,刘文秀也无法预计需要耗费多长时间,还要打烂多少地方,才能把消灭这支楚军。可是谭啸和周国栋舍不得放弃贵阳,一直在这里等着西军进攻,虽然贵阳城池坚固,城里的粮草也不少,可是孤军守着这么一座死城,被西军层层包围之后,早晚都是死路一条。
到了现在,楚军最有可能做出的选择,还是利用图云关的地利,在这里和西军决一死战。
谭啸和周国栋如果有两万战兵的话,对上刘文秀的三万多战兵,并非没有取胜的机会,但是刘文秀也是将计就计,故意兵分四路诱其出战,以求尽快结束贵州战事,如果这场战斗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困战,谭啸和周国栋固然死路一条,对西军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湖南前线兵力薄弱,很难说会出现什么变化。
“来吧,就在这条小路设下伏兵吧,这里的地形是一处绝佳的战场,谭贼和周贼哪怕不知兵,刘贼却是积年宿将,应该不会让我失望的!”
在刘文秀的心目中,谭啸和周国栋都不配做他的对手,这两个年轻人也是侥幸当上楚军的大将,并没有多少真本事,西征军中真正在指挥战斗的还是袁宗第和刘体纯,袁宗第既然不在这里,刘体纯就是他心目中的对手。
“嗖~!”
一支响箭突然冲上天空,紧接着,西侧的山峰上升起一道白色的烟柱,刘文秀抬头看去,这座升起烟柱的山峰距离很远,中间还隔着两个山头,楚军把伏兵藏在那里,难怪能躲过斥候的探查。
“刘贼啊刘贼,你果然狡诈。”
刘文秀的脸上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刘体纯把伏兵布置得这么远,真是煞费苦心,估计是想等到天黑再悄悄摸上来,包抄西军的后路,现在既然被发现了,就顺手把他们解决掉,也算断敌一臂。
远处那座山峰上,狼烟再次发生变化,最先的一道烟柱已经熄灭,取而代之的是五道烟柱,有黑有白,组成一个粗略的圆形。
“五千战兵?嘿嘿,刘体纯下的本钱不小啊。”
按照刘文秀的推测,楚军最多有两万战兵,但实际情况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比如只有一万战兵也很正常,刘体纯手里的兵力有限,却在此处埋伏了五千战兵,可见他对这次伏击寄予厚望。
只要打垮这五千战兵,贵阳之战就赢了一半。
刘文秀刚才早有安排,把高文贵和卢明臣这两位部将调到了西边小路,他们手下有一万精兵,正好派去进攻这五千楚军,附近都是连绵的群山,这条小路又非常狭窄,楚军如果逃跑必然会引起溃败,只能和高文贵、卢明臣交战,借着这个机会,正好掂量掂量楚军的战斗力。
在一队亲兵的护卫下,刘文秀登上高处,远处的战场一览无余。
五千楚军刚才藏在山沟里,看到西军来攻,抢先登上一座山坡,居高临下的面对高文贵和卢明臣,列阵迎战。
战鼓激昂,弓箭如雨,两军很快接战,就像两只猛兽搏斗,先是互相试探几下,然后就狠狠地撞到了一起。
“勇气可嘉。”
刘文秀微微颔首,不管这五千楚军的战斗力是强示弱,但是光凭这份勇气,就已经胜过天下大多数军队。
一般来说,交战的两支军队总有强弱之分,实力较弱的一方会选择防御,两军同时选择进攻的场景并不多见,楚军以五千兵力,却敢于和一万西军正面对冲,对面的西军也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来,成千上万的将士舍生忘死的勇敢向前,这幅壮烈的场景让身经百战的刘文秀也为之动容。
“好兵!”
战斗开始后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刘文秀就已确定,这五千楚军的战斗力很强,不亚于高文贵和卢明臣的西军精锐,仅凭高文贵和卢明臣这一万人马,短时间内很难拿下对方。
敌人的战斗力比想象中更强。
这让刘文秀隐隐有些担心。
他暗暗做出决定,在消灭这五千楚军之前,不能继续向图云关前进,以免后方受到威胁。
站在高处,再看一遍四周的地形,刘文秀微微皱起眉头,这一片山岭上满是冬季枯黄的草木植被,都是遇火既着的易燃物,楚军如果使用火攻,西军难免焦头烂额。
第二八零章 贵阳(下)
刘文秀距离战场太远,看不清那五千楚军的旗号,询问手下才知道,对方打着西征第五军七十五师的战旗,应该是周国栋的直属部队。
“数千人也敢号称一师,汪克凡最是故弄玄虚,哼哼,你如果真有七十多个师,谁还是你的对手?”刘文秀暗暗腹诽,对楚军搞出来的这套新编制很是不以为然,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些复杂的编制番号,的确给西军情报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另外这个七十五师既然是周国栋手下的精锐,可见对方已是底牌尽出,就是要在这一带决战了。
放眼观看四周,这里的确是个不错的战场,西侧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东边是湍急的南明河,山河中间的地形也非常复杂,又比山上宽阔一些,可以使用的战术很多,是个兵家用武之地,随着地势起伏,这一带的官道位于山间低处,本身就非常不利,刘文秀手下又有整整五万大军,哪怕尽量地撑开两翼,受到道路地形的限制,行军队伍还是不可避免的越拉越长,前军、中军和后军之间已经脱节。
刘文秀站在山岭高处,极目远眺还是找不到前军和后军的将旗,只能看到前军的尾巴在山岭间时隐时现,他现在能够直接指挥的,只是中军这一万多人,想要和前军、后军联系,除了派人传令之外,只能用烟花火箭传递信息。
“幸好本王足够谨慎,找到了这五千贼人。”
刘文秀暗暗庆幸,楚军七十五师隐藏在两个山头后面的山沟里,的确很难发现,如果西军稀里糊涂的过去了,却不知道附近暗藏着一支敌人的精锐,等到伏兵四起的时候,几万大军在山路上首尾不能相顾,自身必然陷入混乱,给敌人可乘之机……又或者楚军坚守图云关,西军白天不能结束战斗,晚上就会在狭窄的山间露营,这五千楚军趁夜偷袭,也会给西军造成严重的损失。
除了中军之外,前军所处的位置,同样地形不利。
举目望去,那里同样位于低处,从河边到官道的山坡非常平缓,手拿武器的士兵可以直接跑上去,河边还有一道狭长的河滩,如果有一支楚军乘船从南明河赶来,在那片河滩上岸,就能很轻松的截断官道,把西军分割开来。
根据斥候细作的报告,楚军占领贵阳后,强行征收所有的民船商船,并且封锁了南明河,除了楚军的船,再不许片板寸帆下水,刘文秀的大军自从渡过南明河,楚军的斥候就经常乘船来侦察,有时候一天要来一二十拨,像轰不走的苍蝇一样讨厌,他们欺负西军没有船,往往逼近到离岸边很近的地方,冒着箭矢窥探大军的虚实,西军为了保密,行军的时候总是遮遮掩掩的,增加了许多麻烦。
可是从今天早上开始,南明河上只来过两条侦察船,是平常的十分之一,这种反常的现象引起了刘文秀的注意,毫无疑问,楚军大量减少侦察船,是因为这些船有更重要的用处,再看看河边那条狭长的河滩,就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了。
刘文秀不知道楚军现在有多少船,一次能够运送多少部队登陆,本着料敌从宽再从宽的原则,这个数字也许能够达到五千人,如果一次真的有五千战兵上岸,那就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足以分割刘文秀的前军和中军,而且能在短时间内承受西军的两面夹攻,等待第二批登陆部队的增援。
“传本王的军令,让王尚礼分兵三千,守住河滩。”
事实上,王尚礼的前军已经派出一支部队沿着河滩前进,可是他们的兵力太过单薄,刘文秀及时发现了这个漏洞,先行一步将其堵死,他考虑了一会,又说道:“如果本王所料不错的话,楚贼在图云关应该还有一支养精蓄锐的精兵,随时可能杀下关来,让王尚礼多派斥候哨探,不要被贼人钻了空子。”
诸葛一生唯谨慎,刘文秀有诸葛武侯遗风,带兵打仗从来不留半点破绽,他命令部队铲除官道两旁的植被灌木,以防敌军火攻,同时命令前军和后军向中军靠拢,以防万一,南明河边的那条河滩太长了,增派三千士兵也很难守得周全,如果楚军真的乘船而来,看到前军那里无机可乘,换个地方登陆,还是会造成很大的麻烦。
当然了,在西军早有准备的情况下强行登陆,楚军成功的机会并不大,哪怕给西军造成一些麻烦,最后被赶到河里喂鱼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刘文秀感觉这里就是决战的战场,无论怎么小心都不为过,所以不断调整着自己的部署,准备迎接即将爆发的大战。
只凭现有的部队,刘文秀也有足够的信心打败楚军,但是出于谨慎的风格,他又派人向贵阳西面的云南兵传令,分兵大半向自己靠拢,在贵阳以西只保留一万人马,防止楚军从那里突围,毕竟楚军也可能使出断尾逃生的苦肉计,牺牲这五千楚军来吸引西军的注意力,主力却从其他方向突围,不可不防。
同样的道理,东路的西军更不能动,他们要防止楚军乘船渡过南明河,向贵州东部突围,再跳回凯里,都匀,或者去和袁宗第汇合,哪怕被他们顺着原路逃回广西,西军的里子面子都没了,同样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
“敌情不明,我军只好处处设防,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我们杀到贵阳城下,贼人就玩不出什么花样了。”
刘文秀苦于情报不足,无法判断西军的下一步动向,所以才会摆出这么一个四面合围的口袋阵,造成了事实上的兵力分散,说起来也是奇怪了,楚军刚刚攻占贵阳,竟然把地方上控制得如此严密,从贵阳传出来的情报有价值的很少,以至于刘文秀对楚军的具体部署只知道个大概,而且都是几天前的旧情报,打起仗来必须处处小心,不知道敌人会从哪里杀出来。
刘文秀吩咐左右,派出更多的斥候向四周搜索,把预警范围扩大到十里之外,如果在平原地区,骑兵斥候在十里之外预警非常容易做到,但是山区里斥候不能骑马,西军的阵型又拉得太长,仅凭现有的斥候数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刘文秀又抽调了五百名轻甲战兵,组成五十个斥候小队,用人海战术勉强达到了这个要求。
“前军仍由王尚礼统管一应军务,固原候(王尚礼封爵固原候)久经战阵,无需多虑。”
刘文秀身为大军统帅,几乎是事无巨细,样样操心,唯独很少插手王尚礼的具体军务,一来王尚礼是和冯双礼、白文选平起平坐的西军老将,治军自有他的一套办法,不用刘文秀插手,二来王尚礼是孙可望的嫡系,孙可望又气量狭窄,插手过多会引起他的猜忌,也会引起王尚礼的反弹。
安排好一切,刘文秀转过身,继续观战。
刚才这些安排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只要消灭楚军七十五师,一切问题都不成为问题,但是经过这么长时间,高文贵和卢明臣仍然打得很辛苦,进展不大,刘文秀看了一会战斗的进程,命人给他们两个传令,可以缓一缓再打,多想些办法,不要一味强攻。
高文贵和卢明臣率领一万人马对五千楚军发起进攻,本以为是必胜的局面,可以刚一交手就碰了个硬钉子,楚军七十五师以攻对攻,和西军正面对冲,一下子就把士气打上来了,因为受到地形限制,高文贵和卢明臣虽然兵力占优,却无法一次性全部投入战斗,连着攻了几次,始终无法冲破七十五师的阵型。
七十五师的兵力处于劣势,刚开始的时候和西军对攻了一次,然后就慢慢转入防御,他们在山坡上结阵而战,逼着西军只能仰攻,无形中占了不少便宜,西军中有很多高大的西北汉子,比一般的楚军士兵高出半个头,可是这样一来倒显得楚军士兵更高大一些,在这种冷兵器的肉搏战中,居高临下的优势非常大,西军每次进攻都会吃亏,伤亡明显比楚军更多,把高文贵和卢明臣气得哇哇乱叫。
除了地形优势,楚军的阵型也非常严整,高文贵和卢明臣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对此感觉最为强烈,他们两个的部下有很多久经沙场的老兵,战阵厮杀从来不怕任何敌人,可是和这个七十五师相比,似乎还是差了一筹。
高文贵和卢明臣久在西南,对楚军的历史了解不多,楚军士兵原本有很多人使用鸟铳,后来又换成燧发枪,为了发挥火枪的威力,对阵型严整的要求远比其他军队更为苛刻,横平竖直的方阵只是最基础的训练,成百上千的士兵像一个人似的统一行动才算基本合格,时刻维持阵型已经变成了一种本能,深深刻在每个士兵的骨子里,每当有一个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就会立刻上前补位,面对敌人的长枪钢刀毫无畏惧,这样的一支部队,在冷兵器战斗中同样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