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


  形势大好!
  多尔衮再下一道旨意,命令吴三桂即日南下,谭泰的三万八旗兵作为偏师,可以配合他一起作战,圣旨到了徐州,吴三桂摆开香案恭恭敬敬地接旨,回到自己的帅帐后,却拍着桌案破口大骂。
  “狗屁!八旗兵算是完蛋了,杀良冒功比我们关宁铁骑还厉害,我看这大清国,长不了!”吴三桂的桌案上,摆着一份截然不同的情报。
  根据斥候探查,谭泰的部队根本就没有逮住榆园军的主力,对方看到清军来势汹汹,不等接战就主动撤入大别山深处,谭泰斩获的榆园军都是零星掉队的小股部队,总数最多只有两三百人,于是就动了杀良冒功的念头,可是附近的百姓要么已经加入榆园军,要么逃散一空,谭泰找不到足够的首级,干脆就屠了几个跪迎王师的村子,把这些忠于大清的良民全部砍了脑袋,这才有阵斩数千人的辉煌战绩。
  “太过分了,我当年也没干过这种事呀!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乡里父老好酒好菜的来犒劳王师,你却把人家当反贼砍了,这不是逼着百姓造反吗?”
  吴三桂义愤填膺,痛斥谭泰的时候没有一点心虚脸红,他当年虽然以临阵脱逃著称,杀良冒功的事情也干过,但是起码没有屠过主动献出钱粮的村子,哪怕后来当了汉奸,他也非常注意维护一个好名声,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苦衷的汉奸,只是因为种种迫不得已的原因,甲申之变的时候才投降清军。
  崇祯皇帝已经死了,李自成这个反贼占据北京,我要为君父报仇,可是孤掌难鸣,只好借虏讨贼……
  李自成杀了我老爹,抢了我的女人,国仇家恨之下,我一时冲动才投降满清……
  总而言之,吴三桂这个时候在士绅百姓的心目中,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在另一个时空中,直到他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才变成一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
  “没想到啊,才入关短短几年,八旗兵就变成这个样子,北京城这花花世界,真是温柔乡,英雄冢啊!”吴三桂痛骂之余,不胜唏嘘。
  如果搁在十年前,肯定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个时候八旗兵的军纪非常严格,哪支部队胆敢谎报军功,上上下下要砍掉无数的脑袋,可是如今的八旗兵不但习惯了杀良冒功,夸大战果,其他方面也表现的非常不堪,士兵素质低下,军机松懈,部队行动迟缓,三万八旗兵浩浩荡荡的出征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连不断,就像老牛拉破车一样走走停停,动不动就趴窝拉稀,所以才会被榆园军那些草寇轻易突围,逃进大别山。
  “这一代的八旗子弟,从小没有吃过苦,平日里骑马射箭,只是为了玩耍和炫耀,上了战场都不中用。”夏国相最近去过一次北京,亲眼见过八旗子弟如今过得是什么日子,对此感触最深。
  满人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环境恶劣,生存不易,为了生活一个个都像饿狼猛虎一样凶狠,但是这一代八旗子弟自打记事的时候,满清就已经崛起,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后来又跟着父母来到北京城,过上了从未想到的富贵日子,一转眼十年过去了,老一代的八旗兵死伤退役,这一代的八旗子弟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年纪,正好接替入伍,可是他们就像动物园里长大的狼和老虎,虽然还是猛兽的基因,却已经不会捕猎了。
  十年一代人,这一代的八旗子弟,已经废了!
  “纵然这些新兵不中用,谭泰此次出征,手下也有不少宿将老兵的,怎么会如此不堪?”吴三桂的部将中很多都和八旗兵打过仗,当年的积威之下,还是不敢相信天下无敌的八旗兵已经变成了一支鱼腩部队。
  吴三桂摇摇头,答道:“老兵打的败仗多了,就会变成一群老兵油子,还不如新兵,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啊……”
  几次败在楚军手下,老一代的八旗子弟,也已经废了!
  吴三桂很是后悔,早知道现在这个结果,当初就不该投降满清,他当年要实力有实力,要名望有名望,如果退到南方坚持抵抗,现在也许就没汪克凡什么事了,可惜啊,多少前辈英雄折戟沉沙,最后却被这个后生小子成了气候。
  吴三桂突然发现,自己对汪克凡充满了羡慕和妒忌,此子出身平平,却在乱世中抓住机会,乘势而起,俨然已是三分天下居其一的一时枭雄,早晚更会坐上皇帝宝座,这可太让人眼红了!自己的起点远比汪克凡更高,又不惜出卖祖宗当了汉奸,现在才混上一个平西王,藩国到底在哪里还八字没一撇,处处要看清廷的脸色行事,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圣旨让本王出兵南下,好,那咱们就南下,不过你们几个都记住了,八旗兵靠不住,时刻得多留个心眼。”吴三桂考虑一番,决定向凤阳府进兵,那里是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名义上是一个军,其实只有一个师的兵力,另外还有金声桓派来的一万人马,总的来说实力不强,年前好不容易攻克泗州,又在凤阳城下几次受挫。
  拿焦琏的北伐第三军开刀,既可以对清庭有个交代,又可以避开楚军的主力,动用的兵力不用太多,只派张勇、赵良栋等“河西四将”的老秦军出战就可以,吴三桂的嫡系部队远远的跟在后面,一旦发现苗头不对,随时可以缩回徐州。
  “朝廷命我军反攻江淮,现在只向凤阳派去一支偏师,恐怕说不过去啊。”夏国相表示担心。
  “怕什么?谭泰都敢杀良冒功,我军主动进攻,为凤阳解围还有错了?放心吧,多尔衮若是问起来,自有本王向他解释。”吴三桂胸有成竹,论起推诿避战的本事,关宁铁骑敢认第二,天下就没人敢认第一,以当年吴大总兵的丰富经验,随便找个理由,就能让多尔衮哑口无言。
  果然不出所料,吴三桂的奏折送到北京,多尔衮很痛快的就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圣旨回到徐州,对吴三桂没有任何指责,还多有劝勉和鼓励。吴三桂到底打的什么鬼主意,多尔衮其实一眼就看透了,可是八旗兵到底烂成什么样子,他比吴三桂更清楚,没有足够的实力,就没有底气说硬话,只能哄着骗着让吴三桂卖命。
  等吧,等到这一代八旗子弟锻炼出来,等到下一代八旗子弟成长起来,等到满清的人口随随便便又可以拉出十万大军来,扫平吴三桂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他哪怕把藩国设在长江以北的苏北或者安徽,多尔衮都敢答应。
  首先派张勇、赵良栋进攻安徽,从战略上也不失是一步好棋,这样虽然兜了个圈子,没有直接把楚军推回到长江一线,但是先扫清了侧翼的威胁,同时还可以呼应仍在坚守安庆的屯布儿,以及坚守武昌的孔有德。事实上,孔有德和屯布儿各自困守孤城,都快要坚持不住了,武昌和安庆都是城高墙厚的大城市,城中的粮草储备也很多,但是被楚军包围一年,城中的军心士气摇摇欲坠,如果一直置之不理,早晚会像九江一样陷落。
  除了南京之外,武昌和安庆就是长江沿线最大的城市了,哪怕上游的重庆也比它们稍逊一筹,就像两颗钉子一样扎在楚军的地盘里,多尔衮有些犹豫,是否要借着这次反攻的机会,把孔有德和屯布儿撤出来——如果想要实现划江而治的目标,就必须把这两座处在长江北岸的城市牢牢控制在清军手中,否则划江而治无从谈起,但是看到谭泰和吴三桂的表现,多尔衮的信心也不是那么足了。
  谭泰和手下兵将搞得那些小动作,多尔衮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他只是不愿挑明,也不敢挑明,他可以轻而易举的干掉阿济格,却不能和所有的满人为敌,这次出征以前,八旗征召子弟,紧急扩军,年青一代的八旗子弟几乎都在谭泰军中,三万大军身后,就是三万个满人家族,满人全族现在又有多少人口?大家都觉得,砍上些汉人的脑袋给自家子弟挣个好前程,其实也没什么大错,就连多尔衮的心腹党羽,也劝他不要追究此事。
  顾全大局吧。
  多尔衮最后只好让步,就像家长得知儿子这一个星期都在逃学泡网吧,恨不得一巴掌拍死他,可是看看个头,儿子长得比自己还高,这么大了实在不能打,只好在心里默念我生的我生的,然后挤出笑脸,装作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妈妈,先把儿子骗回家。
  多尔衮下旨,嘉奖谭泰和其他有功将士。
  在另一封旨意里,多尔衮再次催促吴三桂尽快出兵,救援凤阳,并且打通和安庆的联系。
  讨价还价吗?还让我为安庆解围,这可太冒险了。吴三桂很快又上了一封奏折,声称凤阳距离安庆太远,安庆距离南京太近,如果贸然前往安庆,万一楚军渡江来攻,此战没有任何成算,微臣以为应该持重为上,先解凤阳之围,再寻机为安庆解围,恭请皇父摄政王明察。
  这么点破事来来回回的,又是半个月过去了,多尔衮八百里加急,给吴三桂再次下旨,旨意里只有一句话:全依你,快出兵!


第二六零章 昭告天下
  隆武六年的夏天,清军南下,捷报频传,西军东征,大兵压境。
  楚军受到两面夹击,一时间黑云压城。
  就在这个时候,消失两个多月的隆武帝突然现身,在南京拜祭孝陵,并且昭告天下,自即日起还都南京,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遗志,驱除鞑虏,光复河山。
  他在诏书里还同时宣布,秦王孙可望图谋篡逆,命人冒充永王朱慈焕,伪称监国,自即日起废除他的秦王王爵,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受其蒙蔽,只要弃暗投明,所犯罪责一律赦免,西军将士有擒杀孙可望者,以其王爵王之,若是一意孤行,助纣为虐,待王师平定云南,当与孙可望同罪。
  这份诏书用的是隆武帝的名义,其实却出自汪克凡之手,所以对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区别对待,有意挑拨他们的关系。另外他还在诏书里宣布,隆武帝离开桂林后,遭到大学士汤来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坤,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等人的挟持,意图谋害天子,册立新君,拥立只有四岁的太子朱琳源为帝,行董卓篡权乱国之事。
  幸好天佑大明,在楚军将士的保护下,隆武帝终于脱险来到南京,马吉祥已经伏罪,汤来贺和王坤则被打入诏狱,其他帮凶爪牙也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何吾驺、陈子壮、刘芳亮、党守素、贺珍等等文臣武将,受到奸臣蒙蔽,犯下不同的罪责,但是隆武帝还都南京,理应大赦天下,何吾驺、刘芳亮等人的罪责一律赦免,命其不日前来南京效力。
  这份诏书的最后,是一份斩钉截铁的宣战书,汪克凡用隆武帝的名义宣布,将对西军和满清同时开战,并且号召天下,一同讨伐西军叛逆和满清鞑虏……这并不是狂妄自大,只是迫不得已,如果有可能,汪克凡也不愿两线作战,但是西军已经喊出“联虏讨逆”的口号了,楚军只能挺身迎战。
  事实上,这份诏书早就该发出来了,隆武帝在武昌附近上船后,在楚军水师的严密保护下,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南京,但是强扭的瓜不甜,隆武帝刚到南京的时候拒绝和汪克凡合作,汪克凡一时也顾不上他,就先关了他两个月,慢慢用水磨工夫消除他的戾气。
  堵胤锡把太子送到南京后,隆武帝的态度稍稍有所转变,不管是有意做戏,还是真的面对现实了,最后都到孝陵给朱元璋磕了个头,汪克凡只需要他在公众面前露个面,接下来的一切全部包办,前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正式宣布隆武帝还都南京。
  诏书发布之后,天下瞩目。
  最先做出积极响应的,是早有沟通的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以及呆在他们军中的何吾驺、陈子壮等一大批文武官员、王公勋贵。
  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一起上书,恭贺隆武帝还都南京,并且宣布即日起加入楚军,配合谭啸周国栋和西军作战,他们还各自挑选亲近子侄,“护送”何吾驺等文武大员前来南京。
  根据刘芳亮的密报,其他的文武大员和王公勋贵都比较配合,或者说是想通了,只有陈子壮老先生拗不过这个弯,来的路上几次寻死觅活,要么跳河,要么撞柱,还每每嚎啕大哭,声称自己是葬送大明的罪人,没有面目再活在世上云云,幸好有一天早上起来他突然得了急病,接下来就一直躺在船舱里,才算消停下来。
  到底是护送还是押送,还有陈子壮为什么“得了急病”,汪克凡都无意深究,陈子壮如果一直想不开,等他到了南京撑几天场面,就打发他回家养老。这位老先生就是这样一副宁折不弯的脾气,在另一个时空中,他被清军竖着锯成了两半,也坚决不肯投降,道不同不相与谋,这么多文武大员来了南京后都是现成的摆设,也不缺他这一个。
  刘芳亮、党守素和贺珍,质子表示效忠,也是这个年代很正常的做法,到时候给他们的子侄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如果的确能够胜任,汪克凡都会不避嫌疑的加以重用,等到打完这一仗,刘党贺的部队肯定还要接受改编,只是现在顾不上这些。
  紧随其后,金声桓等人纷纷上书,恭贺隆武帝还都南京,鲁王和张煌言次之,万元吉和苏观生又拖了几天,也先后向南京表示臣服,只有福建的郑成功迟迟没有表态,一言不发,就像不知道这件事一样。
  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汪克凡却并不在意。
  郑成功一代人杰,心高气傲,又有轻微的道德洁癖,他如果立刻向南京低头,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反正除了他以外,其他各方势力都重新回到隆武帝的旗下,可以说是大局已定,郑成功再怎么闹情绪,都随他去吧。
  隆武帝这两个月也一直在闹情绪。
  汪克凡都没有理睬,清军和西军大敌压境,他每天都是日理万机,没有心情送上门去再挨一顿臭骂。
  曾皇后倒是见了两次,她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见到汪克凡虽然略有些尴尬,大面上还是客客气气的,汪克凡提出让太子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她也答应了。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太子朱琳源只有四岁,像一张白纸一样单纯幼稚,可不能被人带坏了……虽然暗藏着别的心思,但是汪克凡此举更多的还是善意,所以隆武帝知道后,也没有多说什么。
  来到南京两个月,隆武帝一直呆在深宫中,深居简出,除了曾皇后和几位嫔妃外,从不主动和外人交流。
  还都南京的仪式之后,又过了几天,隆武帝提出想出宫走走,看看。
  汪克凡同意了。
  南京一带现在已是稳固的大后方,在城外近郊走一走,安全上肯定没问题,汪克凡下令,只要不去人多的闹市,不和外人接触,隆武帝想去哪里都随他去,不用特意的白龙鱼服,只要隆武帝愿意,甚至可以打起皇帝的依仗,他现在就是一个吉祥物,经常亮个相也是一件好事。
  田间地头,村里乡间,南京城周围的名胜风景,楚军和清军交战的战场……隆武帝忙碌半生,现在终于难得的放松下来,他坚持要微服出行,每日里一身长衫,打扮得像个闲散的富家员外,在情报局人员的保护下,在南京周围到处闲逛,这样过了十多天后,他又提出去马鞍山矿场看一看。
  马鞍山矿场,是楚军开发的一座大型铁矿,同时还产出一定数量的伴生矿,受限于成本和技术条件,这座矿场的开采方式很原始,和同时代的其他矿场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这座矿场的产量非常高,只凭这一座矿场,就满足了楚军一半的需求量,附近的炼铁厂日夜不停,长江岸边的码头货船穿梭,源源不断的为楚军的军工厂输血。
  之所以产量这么高,是因为有足够的免费劳动力。
  这几年来,楚军几乎一口气不歇的连着打仗,还总能打赢,每次打了胜仗之后,都会送来一批孔武强壮的俘虏当苦力。这个年代的矿场里面没有大型机械,缺乏火药,几乎全靠人力挖掘矿石,马鞍山矿场有这么多可以随便压榨的苦力,产量当然一枝独秀,远远领先于侪辈。
  昔日里不可一世的八旗兵将,如今在矿场里充当牛马不如的苦力,每天都处于体力透支的状态,从早辛苦到晚,只为了那一口续命的吃食,活着的目的仿佛就是为了那一碗稀粥,除了吃什么都不关心,隆武帝看到他们的处境,不由得心情大好。
  表面上,这是复仇的快意。
  其实,只是人性的本能。
  隆武帝以前觉得自己很倒霉,混的很惨,但是这帮家伙混得更惨,简直惨上十倍百倍都不止,看到他们一个个犹如行尸走肉,每天麻木不堪的挣扎在生死线上,朱聿键不由自主就觉得天更蓝了,花更香了,就连寸步不离左右的那帮汪克凡的狗腿子,也变得顺眼多了。
  听说隆武帝的心情变好,汪克凡的心情也跟着变好了,有些事不得不做,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私人关系上,汪克凡对他多少有几分歉意的。
  “过几天送天子去上海,看看上海现在的样子,他也许能明白我想做什么。”
  “何吾驺、陈子壮、辽王、唐王等文武勋贵三日前到了南京,请求觐见天子。”黑鱼对汪克凡忠心耿耿,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专门被抽调出来监视和保护隆武帝。
  “不行,谁都不许见,告诉何吾驺他们,天子很好,不需要他们操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以汪克凡的控制力,并不怕隆武帝搞类似“衣带诏”的小动作,但是大敌当前的时候,也不愿横生枝节,隆武帝现在的情绪还很不对头,再见到他的那帮忠臣孝子,没有任何好处。
  现在最要紧的,是打赢眼前这一仗。
  满清这两年和楚军连续恶战,几乎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漕运被截断后,更是入不敷出,坐吃山空,清军不顾一切的要反攻江淮,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虽然看起来气势汹汹,其实后继乏力,不足为患。
  麻烦的是西军。
  西军这两年躲在云贵积蓄实力,如今正是兵强马壮的巅峰时期,历史上李定国能取得两蹶名王的辉煌战绩,并不是偶然的,如今西军与满清联手,这份压力成倍的转移到楚军身上,想要迎头痛击一下把西军打败,几乎是不可能的,楚军暂时只能采取守势。


半渡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