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演好自己的角色
作者:半渡|发布时间:2024-06-28 23:44:40|字数:8533
这天晚上,很多楚军官兵喝高了。
其实不止是他们,整个南京城都在共饮胜利酒,鞭炮声、锣鼓声、各种响器家伙彻夜不停,戏班子唱起了连轴大戏,各种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天亮,整夜无眠。
举城欢庆,汪克凡是理所当然的焦点人物,作为东征的最高统帅,对军、政、民方方面面都要表示支持和重视,除了出席楚军内部的庆功宴外,他还和朱聿鐭、郭维经等人一起前往南京紫禁城,拜祭社稷坛、太庙等等,然后摆下酒宴,为其他参与东征的明军庆功,款待南京本地士绅和前明官员,几场酒宴下来喝了不少酒,一口饭菜也没吃,回到住处的时候反而觉得饿的心慌。
篆姬立刻张罗起来,准备亲自下厨,做一碗醒酒的酸汤面,却被汪克凡拦住了。
“李玉石,你去伙头上随便找些吃食,能充饥就行了。”他转头对篆姬说道:“我还要再去伤兵营看看,你去换身衣服,和我一起去吧。”
“妾身一个妇道人家,和老爷一起出去抛头露面,怕是不妥!”篆姬斜了他一眼,打掉汪克凡那只不安分的手,故意做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另有一番动人的风情:“今个各处送来的文书好大一叠,比平常多了三成,我大致先看一遍好了,免得老爷又得熬到二更天。”
“回来咱们一起看吧,熬到三更也没关系。今天晚上还要跑好几个地方呢,咱们夫妻两个一起去比较方便。”
把李云聪、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招揽到麾下后,汪克凡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幕僚班子,参谋部也能帮他分担一些军务管理工作,但从整个楚军和楚勋系统的权力架构来说,所有的军政大权都在汪克凡这里高度集中,很多事情都要由他最后拍板,刚刚收复南京后各种各种的事情又是一大堆,所以才会这么忙……这大半年来,篆姬已经变成了他的贴身秘书,专门处理来往公务,对汪克凡来说,自己的女人用起来终归更放心,楚军和楚勋系统所有的核心机密篆姬几乎都知道,比分别管理一个方面的李云聪等人又高了一个层次,只是一直被限制在幕后当个隐身人罢了。
“你也难得出去转转,今儿晚上就跟我一起去吧。”汪克凡又一次揽住篆姬的腰:“嗯,我整日里忙的焦头烂额,亏欠你的太多,这段日子辛苦你了。”
“汪大军门,汪大公爷,您今天是怎么了?说话酸溜溜的,倒像是哄我做那种事的样子!要不然,今天晚上咱们早些回来,妾身定然会把老爷服侍得舒舒服服的。”篆姬伸出一只手指,在汪克凡的胸口画着圈,眉眼间似笑非笑。
“是啊,咱们最少有两个月没办事了吧?难怪你一副春情荡漾的模样,今天晚上看来要出苦力啦,先犁地,再浇水,好好的大‘干’一场。”汪克凡把那个“干”字咬得特别重。
“混说什么?等过上几天润娘妹妹来了,你去和她说这些混账话吧。”篆姬飞红了脸,啐了他一口,转身进内室更衣,隔着门又说道:“我这大半年都跟你在一起,已经很知足了,真要说亏欠,你亏欠诗华姐姐和润娘妹妹的才多,这次润娘妹妹来到南京,可得好好陪陪她。”
“这的确是我做的不好,明明是个劳碌命,老婆却娶了一个又一个,哪个都没有尽到心。等吧,等忙完了这一阵子,我和你们几个专心生儿子,其他都不管了……”
汪克凡说到一半,李玉石从伙头上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食盒,从里头取出热腾腾的两大块垛子肉,一碗梅干菜,一碗米饭。汪克凡风卷残云吃了个干净,立刻觉得浑身恢复了活力。这几年虽然军务繁忙,但他一直跟随士兵操练,也从不沾染各种恶习,身体越来越强健,男人养生靠吃,女人养生靠睡,只要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肉食,就能连续工作到深夜。
放下饭碗,篆姬也正好出来,李玉石跟着他们两个一起出门,前往野战医院的伤兵营。
伤兵是楚军的宝贵财富,只要能从残酷的战争中活下来,哪怕因伤致残不能再打仗,都会送到后方妥善安置。楚军和楚勋集团正在迅速扩张阶段,伤兵很容易找到一份工作,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无形中增强了楚军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宁镇会战产生了几千名重伤员,大部分被送回后方安置,伤兵营只剩下一千多名伤员,很多人断手断脚已经变成残废,在这个全军欢庆的夜晚里,伤兵营里的气氛却有些沉重,谁也没想到的是,汪克凡和篆姬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
从伤兵营里出来,汪克凡又带着篆姬一起去看望阵亡将士的家属。楚军在宁镇会战中共计阵亡一万人,也就产生了一万户的烈属,最近这几天,越来越多的烈属从江西、湖广赶来为亲人收尸,被统一安置在城外的一座军营里,汪克凡来到这里后,立刻就被烈属们围在中间……
夜深之后,汪克凡才和篆姬离开,直到返回住处,两个人还沉浸在那种悲壮凝重的气氛中,一路上都默然不语。
“这种事太辛苦,老爷以后不要亲自做了。”篆姬为汪克凡除下外衣,又按着他坐下,心疼地给他揉着肩膀脖颈:“七情六欲最是伤身,当兵吃粮就要拿命搏,那些人已经死了残了,老爷再难过也没有用。”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这种事再辛苦,都是我必须做的,我把他们的儿子、丈夫带出来打仗,却不能把他们完完整整的带回去,当面陪个罪是最起码的,要是连这份心都没有,实在对不起阵亡将士的家人……”身为一名统帅,既要总揽全局,也不能忽视细节,尤其是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落。汪克凡今天晚上看望伤兵和烈属,虽然有作秀的成分在里面,但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每个人都在社会上扮演着各种角色,到了汪克凡现在的地位和身份,扮演的角色就更加复杂,而且一定要演好,所以他整个晚上都非常投入,情绪波动的很厉害。
“老爷今天晚上乏了,早些睡吧,那些文书我自己看。”篆姬和汪克凡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偏偏这段时间太过劳累和繁忙,床第之事总是被一推再推,推到后面就不了了之,篆姬早就习惯了……自家这头蛮牛拉着一辆好大的车,再让他分出力气来犁地浇水,实在是不忍心。
“不,今天是收复南京的大日子,先不管那些文书了。”汪克凡的情绪还没有完全平复,又把李玉石叫了进来,让他去伙头寻些酒菜,准备和篆姬把酒叙话,好好放松一回。
李玉石应了一声,转身出门,脚步声刚刚消失又转了回来,向汪克凡禀报,钦差大臣郭维经突然来访……
这下子想偷懒也偷懒不成,篆姬自己去看公文,汪克凡换一身衣服,来到客厅。
大半夜的冒昧前来,事先连名帖都没有送一张,郭维经自知失礼,连连道歉,汪克凡请他坐下,李玉石送上茶水,知道他们两个肯定有机密大事要商议,出去后把门紧紧关上,守在十步之外。
这一守,就是一个时辰,郭维经告辞离去的时候,已经是子夜时分。他在大门外和汪克凡拱手作别,上马离去,平日里气度沉稳的内阁大佬,此刻却露出一丝如获重释的轻松表情。
汪克凡看着他的背影,若有所思。
郭维经今天晚上做了一回不速之客,是因为隆武帝已有密旨传来,再不用马吉祥在中间传话,直接可以摊牌了。
隆武朝廷同意设置北伐提督,并且由汪克凡出任,在短期之内,江南三省的军政事务都由他主持,至于重开大都督府,隆武帝也在密旨中表示原则上同意,但是具体的机构设置和管理范围还需要讨论,挂牌开衙的时间也需要往后推,推到隆武帝还都南京之后。
除了和汪克凡摊牌谈判,郭维经还着重讨论了还都南京的相关事宜,分明是出自隆武帝的授意。今天进城的时候,汪克凡就打算写一封奏折,请隆武帝酌情考虑是否还都南京,没想到隆武帝的旨意来的这么快,说明他早就未雨绸缪,宁镇会战取胜后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而且主动出击,抢在了汪克凡的前面。
隆武朝廷还都南京,是一件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大事,对汪克凡有利也有弊。
先说弊。
从具体的军事战略考虑,南京现在还处于前线,隆武朝廷一大摊子急急忙忙回到这里,对楚军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所谓守江必守淮,明军现在还没有控制江淮,万一清军南下,汪克凡就必须要考虑南京的安全,指挥作战的时候难免束手束脚……从政治方面来说,隆武朝廷回到南京,肯定会对汪克凡处处掣肘,北伐提督的含金量大幅减少,朝廷中枢就在南直隶,皇帝就在南京呆着,免不了又要和汪克凡明争暗斗。
再说利。
隆武帝还都南京,进可以促进北伐,退可以天子守国门,作为一国之君来到前线,而不是一直躲在大后方的桂林,对民心军心都有提振作用。对于汪克凡来说,只要能压制住皇权和文官集团的反击,就可以形成仿效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步控制整个国家。
这里面的风险,隆武帝和文官集团不可能不知道,楚军打赢了宁镇会战,江南又刚刚经过一场论战风波,汪克凡正在风头最强的时候,隆武帝现在返回南京,搞不好就会变成另一个汉献帝……他主动提出还都南京,到底是真是假,是推脱,是试探,还是打算直接赤膊上阵再来斗一场,汪克凡一时无法判断。
郭维经急急忙忙的摊牌,也有些诡异。
汪克凡要求重开大都督府,只是漫天要价罢了,根本没指望隆武帝立刻答应,但他偏偏答应了,虽然有些推诿和烟幕弹的感觉,但毕竟开了一个口子,在这种原则性的问题上轻易让步,更让汪克凡难以理解。
桂林,到底发生了什么?
……
孔有德顺江东下的时候,湖南方面压力大减,岳州营和通山营都被调往江西,李润娘也跟随他们的辎重部队,一起来到饶州府。
陆路行军太慢,好容易赶到饶州府的彭泽县,孔有德却已经救出谭泰,一路向北追逐李来亨的捻军,到了庐州府。汪克凡很快送来命令,岳州营和通山营两支部队就地休整,谭啸、周国栋和其他一些文武官员立刻赶赴南京,参加会议,李润娘也一起前去。
不用带部队,赶路的速度就快了许多,大家结伴而行,没几天就赶到了南京城下。谭啸和周国栋没能参与宁镇会战,甚至没能参与东征,大半年来基本上都是坐着看戏,早就憋不住了。济尔哈朗虽然被消灭,尚可喜还在湖北,屯布儿还在安徽,谭啸和周国栋一路上都在商量,怎么说服汪克凡,尽早对湖北和安徽发起进攻。
李润娘却有些纠结。
那个男人,那个冤家,自打和他成亲后就聚少离多,这次又有一年没见面了,平日里连书信都没有几封,留在脑海中的身影甚至都有些模糊了……既然已经嫁人,李润娘当然希望和自家男人在一起,但是那个男人管着十万楚军,管着百万百姓,明显不属于她一个人,李润娘又不愿像傅诗华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相夫教子,去南京后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李润娘有些担心。
还好,见到汪克凡后,她很快就找回了新婚时的感觉,小别胜新婚,久别却像又一次新婚,只过了一个疯狂的晚上,最初的一点点生疏和尴尬,就变成了满满的浓情蜜意。
鸡叫头遍的时候,李润娘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正赤裸裸睡在汪克凡的怀里,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慵懒和愉悦的感觉,于是又往里拱了拱,枕在那个男人温暖宽阔的胸膛上,带着微笑再一次进入梦乡。
第一八零章 还都南京?
紧跟着谭啸等人的前后脚,傅冠派来的使者第二天也到了。
“虏酋济尔哈朗授首后,陛下和满朝文武都在猜测军门何时能收复南京,却没有一人料到会这么快,消息传到桂林的时候,阖城百姓无不喜极而狂,总宪再三询问消息是否确凿,当时就泪洒衣襟,对天长呼……”
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指的就是傅冠,此公年纪虽老,却是性情中人,对大明一向忠心耿耿,听说收复南京后当场飙泪并不奇怪。
傅冠在楚勋集团内部属于相对的保守派,很多时候和汪克凡这些年轻人的意见并不一致,往往是被推着往前走,心里却总有一种彷徨不安的感觉,这条路通向哪里?这样走下去到底是对是错?他一直很担忧。楚军收复南京的捷报,终于让傅冠暂时放下了重重心事,痛痛快快地哭一场,笑一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疯癫一场……这段时间,江南卷起的那场论战风波以及传到桂林,楚勋集团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楚军及时收复南京,再一次提高了楚勋集团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上上下下变得更加团结,扬眉吐气,发起反击,在隆武朝廷的政治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巩固。
“前些日子因为军门做的那两篇文章,朝廷里物议汹汹,那帮人不敢直接诋毁军门,就齐声斥骂金声桓与钱谦益,为杨廷麟抱不平,意图在江南三省再设一督师或经略,以制衡北伐提督,还有不少弹劾楚勋一党的折子突然冒了出来。收复南京的消息一到,那帮人都忙着去商讨何时还都江南,再没了那些弹劾的折子,督师、经略之说也不了了之,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由江南卷起的那场论战风波,代表着武勋军阀和文官皇帝之间的斗争,对大明王朝旧有的政治架构提出了挑战,文官和皇帝的联盟虽然在江南一败涂地,桂林却是他们的大本营,当风波传到桂林后,文官集团立刻炸了窝,纷纷跳起来拍着桌子骂娘,对傅冠为首的楚勋集团发起猛烈攻击,楚勋集团的文武官员被孤立,就连傅冠、文安和吕旻园这样的大员,也被明显排斥在权力中枢之外,很多重大事务都不通知他们,连知情权都没有,更别说发言权和投票权了。
事实上,南党、帝党和东林党的大多数文官也知道,没有楚军顶在前面,南明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所以对在外领兵的汪克凡相对容忍。反正眼不见心不烦,汪克凡只要别向朝廷里插手太深,不直接侵犯他们的权力,哪怕偶尔回桂林大闹一场,大家也能捏着鼻子忍下来。比如汪克凡纵兵抢劫国库,那又有什么关系?国库里的银子都是国家的,给楚军发军饷也是正经用途嘛,犯不着为这件事和风头正劲的汪克凡拼命……更重要的是,汪克凡抢完国库就离开了桂林,朝廷里的内阁大佬还是内阁大佬,六部尚书还是六部尚书,一根毛的损失都没有,隆武新政还是被废除了,文官集团仍然把持着朝政,提起汪克凡来自然是淡然一笑,朝廷正在用人之时,不必和那个二百五脾气的鲁莽武夫一般见识。
如果不是宁镇大捷的战果太过辉煌,彻底打破了南明的政治平衡,如果不是东林党想要浑水摸鱼,隆武帝和文官集团是不会在楚军刚刚取得大胜的时候,去冒险打压武勋集团的……当打压失败之后,隆武帝和文官集团第一个反应也是忍让退缩,不敢和汪克凡彻底翻脸。
以傅冠、文安等人为首的楚勋集团,却完全不一样。
他们是文官集团的叛徒,是汪克凡一党在隆武朝廷里的代言人,总是为湖广方面争取利益,和其他势力争夺隆武朝廷有限的资源,虽然一直刻意保持低调,却已经从骨子里得罪了很多人……直接的利益冲突,才会造成刻骨铭心的仇恨,对很多文官来说,江南三省固然是一块大蛋糕,却离的太远一时吃不到,桂林朝廷里的人、财、物各种权力,却是近在眼前的实惠,文官集团不敢和汪克凡彻底翻脸,就降低标准,选择积怨已深的楚勋集团作为打击对象。
就在傅冠等人压力最大的时候,收复南京的消息传来,文官集团立刻分裂成两派,互相之间争得不可开交,再也顾不上攻击楚勋集团。
“如今在两广和贵州,还都南京的呼声都很高,士林官场上热议纷纷,二三品的大员中也有不少人赞同,陛下虽然顾虑重重,也不好违背众意。”那使者介绍道:“我临来的头一天,絧庵先生入宫在驾前连连以头撞地,哭求即刻还都南京,东林诸君在阙下跪了一大片,整整两个时辰都不肯起来,陛下当时甚为尴尬,满朝文武当时都是亲眼见着的……”
赞成还都南京的,以中下层官员和民间的士子乡绅为主,高层官员中的主力则是东林党,如今的东林党虽然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但黄锦这样的元老还是很有影响力的,隆武帝在他面前也得尊称一声老先生,老先生跪在地上磕头磕得满头包,再加上一帮子东林党的徒子徒孙,隆武帝如果拒绝还都南京,立刻就会引发一场动荡。
人多势众!
不仅是东林党,民间士绅和中下层官员更是覆盖了方方面面,大多数人都支持还都南京,在他们看来,偏处广西一隅之地的桂林只是流亡朝廷的临时避难所,南京才能担负起一国之都的重任,大明自古就有“天子守国门”一说,南京既然已被收复,隆武帝当然应该不惧危险,亲临南京坐镇,主持大局。
守江必守淮?那就北伐攻占江淮好了,南宋能坚持一百多年,也是因为死死守住了江淮,隆武帝如果一直缩在大后方的桂林,让天下人怎么看,怎么想,岂不是连南宋赵构都不如……无处不在的舆论压力是如此强大,连皇帝也不敢正面对抗,心里虽然顾虑重重,却有口难辩。
东林党希望还都南京,是因为在桂林实在混不下去了,杨廷麟这次虽然败下阵来,但是隆武朝廷如果整体迁回南直隶,就会和汪克凡为首的武勋集团发生激烈斗争,把水搅浑之后,坐拥主场之利的东林党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退一步说,就算东林党从此一蹶不振,回到南直隶起码回到了家乡,个人可以求个安逸享乐,总胜过在偏远的桂林一直窝着。
除了东林党之外,文官集团里面的强硬派也主张还都南京,以压制即将失控的武勋集团。在他们看来,杨廷麟这次的失败只是一个意外,只要隆武朝廷迁回江南,就能挽回形势,隆武帝本人和朝廷内阁六部都在南京呆着,汪克凡、郑成功、金声桓包括傅鼎铨形成的联盟自然就会土崩瓦解,给汪克凡一个北伐提督也翻不了天。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汪克凡对“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政治架构提出挑战,文官集团就必须予以反击,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隆武帝和隆武朝廷要立刻返回南京,不能一直躲在桂林……除了打压武勋集团,鲁王朱以海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麻烦,要想吞并鲁王政权,还都南京就是最好的机会。要知道君权得于神授,天子秉承天意治理天下,隆武帝拜过孝陵,拜过太庙,拜过天地社稷坛,再坐在南京紫禁城的金銮宝殿上发布一道诏书,就是名正言顺的大明正朔,鲁王朱以海只能奉诏接旨,退位归藩。
对还都南京有顾虑的,只有隆武帝本人和一部分的高级官员。
他们处在权力巅峰,掌握的信息更多,对汪克凡派系的实力了解得最清楚,在最近的这场风波中,汪克凡软硬兼施,一连串的重拳如同暴风骤雨般打过来,隆武帝和文官集团的联盟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现在还都南京,有送羊入虎口的嫌疑……没有足够的军队,没有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只靠一群顶着乌纱帽的文官怎么和汪克凡抗衡?汉献帝刚进许昌的时候,身边也有一帮子忠心耿耿的大臣,最后还不是被曹操一个个都收拾掉了。
隆武朝廷现在真正控制的地盘,只有广东、广西、贵州东部和江西南部,贸然离开自己的根基之地,进入由汪克凡实际控制的南京,朝廷上下必然会处处受制,其中隐藏着极大的风险……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朱三太子朱慈焕突然出现在云南,更让隆武帝不敢轻易还都南京,隆武朝廷留在桂林,孙可望多少还有些忌惮,如果还都南京的话,天高皇帝远的云南就会彻底失去控制,万一哪一天孙可望拥立朱慈焕称帝,广西和广东会支持哪一方,隆武帝自己都没有多大把握。
那可是正牌子的崇祯皇子,当年的永王!
桂王朱由榔已经让隆武帝如临大敌,永王朱慈焕的威胁却又大了几倍,隆武帝可以肯定,孙可望只要打出朱慈焕的旗号,会有大批的文臣武将发生动摇,而且还是那批对君父最为忠诚的臣子,到了那个时候,最好的结果是南明发生分裂,永王政权和隆武政权各自为政,更可能的结果就是两广倒向永王政权,隆武帝失去唯一的根基,彻底沦为汪克凡的傀儡,最坏的结果嘛,就是隆武帝众叛亲离,直接下台。
总而言之,还都南京是一定的,但现在不是时候。
无条件支持隆武帝的,只有南党。
以何吾驺为首的南党,希望隆武朝廷的政治中心一直留在两广,如果还都南京的话,楚勋、东林党和帝党都可能受益,就连拥桂派也可以获得更宽松的生存空间,只有南党注定是输家……北伐当然很重要,但是打好两广的根基也同样重要,隆武帝完全可以在桂林坐镇,遥控指挥北伐,也避免了送羊入虎口,和汪克凡发生激烈冲突。
但是这种想法只顾南党自身的利益,不可能宣之于口,和他们一样,隆武帝的种种顾虑也没法向外人解释,只好祭出了“拖字诀”的法宝,对外宣布准备还都南京,只是在动身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必须把方方面面都安排妥当。
拖下去,也许就会出现转机。
隆武帝现在是两线作战,既要对付汪克凡,又要对付孙可望,两害相权取其轻,孙可望控制着永王朱慈焕,直接威胁隆武帝的皇帝宝座,所以他决定对汪克凡大幅让步,尽量取得武勋军阀的支持,先解决孙可望的威胁后,再回过头来收拾残局。
那使者把掌握的情况介绍一遍,最后说道:“永王殿下突然现身云南,原本极为隐秘,直到我临来之前,总宪才从陛下口中得知实情。陛下命总宪传话与军门,只因西南有变,朝廷暂且还不能还都南京。”
“永王殿下……可确认真伪了么?”汪克凡非常吃惊,皱着眉头问道:“此人从哪里来的,怎么会突然出现在云南?甲申之变至今已有六年,若此人果真是永王殿下,这些年都在哪里藏身,都有什么经历,他身边还有些什么人?”
汪克凡的第一个感觉,这是一个冒牌货……朱三太子不是杨起隆吗?历史上没有这号人呀!
但是仔细一想,如果这是一个冒牌货,孙可望和隆武帝就不会如此郑重其事。在汪克凡的记忆里,崇祯帝的几个皇子都下落不明,但是这个时空的历史发展已经偏离了原来的轨迹,因为蝴蝶效应的缘故,被孙可望碰巧找到一个崇祯皇子,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是一个大麻烦!
“孙可望这家伙,真是走了狗屎运。”汪克凡头疼之余,又隐隐有些羡慕妒忌恨的感觉,朱慈焕这张牌打得好的话,顶的上一万披甲精兵,如果永王朱慈焕不在云南,而是落在他的手里,可做的事情就多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