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暴风雨转中雨
作者:半渡|发布时间:2024-06-28 23:44:40|字数:6783
汪克凡连劫四库,经过短暂的沉默后,引来朝野上下的口诛笔伐,物议汹汹。
这就像两个人发生矛盾的时候,一方突然翻脸动手,沙钵大的拳头一拳撂在对方的脸上,一下子就把他打懵了,事后却闹了起来。
打人的突然动手,气势汹汹,挨打的又惊又怒又害怕,不知道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为什么变得这么凶,会不会做的更过分……
有血性没顾忌的会还手,但也不愿拼命。没血性有顾忌的一边躲闪招架,一边和对方讲理,如果对方蛮不讲理,只好忍辱吞声。总之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没必要和疯子拼命,其他的,一时顾不上想太多。
等到架打完了,打人的扬长而去,挨打的这才回过神来,屈辱和愤怒代替了害怕,或者找人报复,或者报警什么的,咬牙切齿一定要找回场子,不肯善罢甘休。
汪克凡突然动粗,文官们都很害怕,不知道他会闹到哪一步,等到事情过去了,大家才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楚军只是抢了些银子,既没有发生兵变,也没有公然造反,除了吕大器和他的子侄门生很吃了些苦头,还有两个兵马司的士兵被流弹射伤之外,这么大的一场乱子闹下来,竟然一个人也没死。
文官们立刻胆气一壮,对汪克凡群起而攻之,舆论很快形成一边倒,汪克凡从功勋卓著的抗清名帅,突然变成了人人得以诛之的乱臣贼子。朝野上下,为汪克凡辩护的声音几乎被淹没了,楚勋和帝党里有些人顶风出头,立刻也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就在这个时候,隆武帝下旨,加封汪克凡的母亲刘氏,以及他的妻子傅诗华。
隆武帝这么做,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反复考虑的。
朝野间正闹得沸沸扬扬,隆武帝下旨加封汪克凡的母亲妻子,与其说是拉偏架,不如说是明确表态,亲自站了出来,对那些反对隆武新政的文官勋贵下了一封战书。
大明开国至今二百八十多年,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担心王公勋贵学他一样造反,对地方藩王进行严格的圈养,勋贵武将逐渐被挤出权力核心,到了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勋贵集团更被一扫而空,文官阶层迅速抬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形成,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
在明朝中后期,武将勋贵固然失去了权力,皇权也不断降低。
没有制衡的文官集团和士绅地主结合,形成了庞大的利益集团,皇帝渐渐被架空,直接掌握的权力所剩无几,甚至连最重要的兵权都在内阁手中。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只好倚重宦官集团和锦衣卫这样的天子亲兵,这才有了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的风光一时,太监和锦衣卫也因此在史书中被骂的狗血喷头。
总的来说,在明朝中后期,皇帝虽然有宦官集团帮忙,大多时候还是斗不过文官,生错了时代的正德皇帝,不能认老爸的嘉靖皇帝,只能装哑巴的隆庆皇帝,坚决不上朝的万历皇帝……都被文官欺负的很惨。
按照朱元璋设计的政治体系,皇权本来可以保证足够的权威,皇帝之所以斗不过文官,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从表面上来说,文官之所以如此强势,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舆论和话语权,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被灌输各种理学思想,对文官集团不敢下狠手,害怕染上道德污点。比如万历皇帝被文官欺负了,长年赌气不上朝,却没有其他的行动,反而让文官的权利越来越大。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说,皇权降低是因为政治架构出现了问题。王公勋贵被圈养了,武将处处仰人鼻息,只剩下“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皇帝名义上掌握着最高权力,但是各种施政方针和决策都要通过文官集团执行,宦官集团因为自身素质有限,不足以承担重任,皇帝身边可以信任的人越来越少,干什么事情都要通过文官,被一定程度的架空了。
到了明朝末年,崇祯皇帝上来就把魏忠贤漆里哐啷干掉了,一时间“众正盈朝”,东林党把持朝局。具体到每个人,东林党未必都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但在没有制衡和监督的情况下,国家的方针政策连续出现重大失误,再加上各种天灾人祸,大明王朝迅速走向衰落,形势急剧恶化。
崇祯帝后来也发现情况不对,开始重用曹化淳等太监,但是为时已晚,“万历三大征”的辉煌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大明王朝转眼间就土崩瓦解。崇祯临死前痛呼“诸臣误我”,充满了的懊悔和无奈,把文官集团一竿子打死一船人,全部、彻底的否定。
到了南明时期,武将的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个的政治架构没有变,仍然是文官当政的老一套,如此一来,皇权反而进一步降低……弘光帝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通过权臣马士英和武将联合,和东林党正好打了个平手,略微还占一点上风,隆武帝上台后,在东林党和郑芝龙的双重挤压下,像个受气的小媳妇。
隆武帝登基之后,一直试图改变这种情况,在福建时期就开始扶植南党,对抗东林党和郑芝龙的双重封锁,再加上他血统不正,急于笼络人心,所以大发乌纱帽。在福建时期,隆武朝的内阁成员之多,开创了大明朝从未有过的先例,最多的时候一度高达二十余人。
逃出福建后,军阀中再没有像郑芝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武将的威胁迅速降低,文官集团变成了皇权的最大敌人。为了对抗文官集团,隆武帝和汪克凡联合,一个逃亡皇帝加上一个羽翼未丰的小军阀,用了三年时间不断蚕食,从文官手里夺回了不少权力。
矛盾在日积月累,不同的施政方针,早晚会发生激烈的碰撞,隆武新政就像导火索,点燃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战斗。
因为隆武新政触犯了士绅地主的广泛利益,文官们联合起来了,王公勋贵联合起来了,两广的地方军阀也联合起来了,大家拧成一股绳,把隆武新政一夜之间打回原形。
如果是万历皇帝,也许就此赌气不上朝了,如果是嘉靖皇帝,也许只好忍气吞声,把自己的亲生老爸叫叔父……隆武帝却和这些在深宫里长大的皇帝不同,少了一份未经风雨的拘束和懦弱,多了一份中兴大明的决心和魄力,一定要反击回去,继续推行隆武新政。
(多说一句,嘉靖皇帝虽然一度屈服,最后还是赢了,下诏尊兴献王为皇考,还是把亲生老爸叫爹,到了嘉靖十七年,又追封兴献王为“睿宗”庙号,和明朝的列代皇帝同等待遇。)
汪克凡回到桂林,隆武帝多了一个强有力的臂助,当然要趁势反击,税制改革只是第一步,在权力斗争中,人事变动才是最直接的反映。汪克凡和文官集团开战后,隆武帝终于站了出来,加封汪克凡的母亲妻子,旗帜鲜明的对他表示支持。
如果只是在背后搅风搅雨,终归成不了大事,隆武帝性格坚韧,又有远大的志向,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站到了风口浪尖上。
支持汪克凡,向文官集团和王公勋贵宣战,隆武帝做出这个决定,并不轻松。事先他和汪克凡、傅冠等人反复商议,又取得内庭太监王坤、庞天寿、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祥等人的支持,才终于下了这道圣旨。
他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准备迎接文官们的骂战。从正德朝开始,文官们和皇帝发生冲突的时候,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蜂拥而上的骂战,不是一个两个出来骂皇帝,而是大家一起骂,用大义道德把皇帝骂成一个荒淫无道,不仁不义不孝的昏君,一边骂一边变相罢工,国家机器彻底瘫痪,让皇帝的命令执行不下去。
抢占道德制高点的破口大骂,加上非暴力不合作,骂街泼妇和圣雄甘地合体,这个威力不是一般的大,皇帝哪怕脸皮厚,不怕挨骂,往往也得顾全大局,做出让步。
像参加会试的举子,在大考前亢奋而紧张,隆武帝下了圣旨之后,神经就绷紧到极限,等待迎接那场意料之中,无可避免,劈头盖脸袭来的暴风雨。
出乎意料,袭来的最多算是一场中雨,天气预报发生错误,台风突然转向,暴风雨的中心距离隆武帝还有八十公里。
有一部分大臣官员上净谏,指责隆武帝不该下这份诏书,朝野间也出现了攻击隆武帝的舆论,但是,闹到这种程度只是小儿科罢了,在大明朝算是屡见不鲜的,隆武帝预料中的激烈反弹并没有出现。没有大规模的辞职,也没有群臣静坐示威,更没有某个官员跑到朝会上撞柱自杀,陷君父于不仁不义。
第一三零章 意欲之罪
隆武帝莫名其妙。
文官们这是怎么了?
汪克凡连抢四库,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隆武帝非但没有追究,还加封他的母亲妻子,这简直不是拉偏架,而是赤膊上阵来助拳,直接一巴掌打在文官的脸上。但是文官们挨了这个巴掌后,竟然只是哼哼了两声,就转身避开,继续追着汪克凡不放,根本不理隆武帝。
隆武帝想不通。
但是必须想通。
隆武帝事先准备了诸多的后续手段,只等文官勋贵发起反击后,就让他们尝尝什么叫做霹雳手段,什么叫做天威难测。谁知使尽全力一巴掌扇过去,却打在空处全不受力,下一步该怎么办,反而不知道了。
苦思冥想,隆武帝突然间恍然大悟,隐隐猜到了一些原因……
又是一天早朝,文武百官在朝房里五更待漏。
往日里不管是真是假,大家在朝房里还能融洽相处,虽然各有自己的小圈子,但是明面上大都保持着基本的礼貌。汪克凡连抢四库后,往日的融洽气氛已经荡然无存,不但楚勋被孤立,文官集团内部也界限分明,南党占了三间朝房,东林党占了三间朝房,帝党占了一间朝房,中间派另找了两间朝房,尽量不和其他人接触。
东林党在明末风光了五十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有资格参加朝会的官员很多,整整占了三间朝房,其中的几位大佬巨头,又单独占了一间,在朝会前提前开小会。
吕大器长期装病,今天第一次上朝,他走进这间朝房的时候,黄锦、杨廷麟和陈子壮等人正在说着什么,见到吕大器立刻停了下来,沉默片刻,和吕大器打个招呼,互相寒暄了几句。
“病好些了么?皇上见了你,必然要问的。”黄锦来到桂林后,和隆武帝已经见过两次,有加封太傅的风声放出来,眼看就要位列三公,人臣之级,今天被钦点上朝,参与议政。
“学生病入膏肓,苟延残喘罢了,今日上朝,特来请辞归乡。”吕大器眼神闪了闪,黄锦问他病情,其实是问他准备如何收场,装病装了这么久,总得给隆武帝一个交代,看他如何处置自己。
“事到如今,也只好如此了。”黄锦喟然一叹。这句话没头没尾的,吕大器和杨廷麟等人却都听懂了,谋逆大罪肯定不能认,吕大器因病请辞如果得到恩准,就算侥幸过关,最好的结果了。
“若是皇上不准呢?”杨廷麟很担心,虽然他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好赖吕大器还顶在前面,如果吕大器能过关,他当然也跟着没事。
“皇上不准的话,我就自尽好了,一死了之。”吕大器的声音突然提高,杨廷麟面色一变,正要吩咐关上房门,门外却突然又走进一人,正是翰林院侍讲周鼎瀚。
“絧庵先生,兼山先生,秋涛先生,先自先生……学生拟了一份折子,请各位过目。”周鼎瀚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章,送到黄锦面前。
黄锦接过来看了一遍,面无表情递给杨廷麟,交给众人传看。
杨廷麟只大眼一扫,就皱起了眉头。
“这份净谏折子,是你自己的意思?”
“不错,汪克凡罪无可恕,圣上却一意偏袒,加封其母为贞义一品夫人,以九五至尊对军镇行谄媚之行,有失为君之道,学生虽然位卑言轻,只能上一份净谏折子,直辩其非!”周鼎瀚慷慨激昂,对众人说道:“几位先生看过之后,我就会联络各科言官一同具名,向圣上递一份生死折,圣上若不允,我等唯有血溅御阶,以死明志……”
他正说的口沫飞溅,杨廷麟却突然喝道:“够了!还要添乱么?”
呲呲两声,杨廷麟把那份奏章撕成几半,举到烛火前点燃。
“你……兼山先生!你这是何意?”周鼎瀚是翰林院侍讲,品阶不高却身份尊贵,将来更是前程远大,在东林党内部也是重要的骨干,平常杨廷麟对他都客客气气,今天却把他辛苦写成的奏折一把火烧掉,简直比打了他一巴掌还难受。
“汝等无知之辈,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杨廷麟冷冷看了他一眼,把正在燃烧的奏章扔在地上,又小心的来回踢了两下,确保全部都烧成灰。
“唉,你还不明白么?当今天下不靖,武勋军镇为尊,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黄锦虽然地位最高,但是爱惜后辈,谆谆教导道:“皇上内有楚勋支持,外有楚军为援,再加上内庭和锦衣卫,还怕你们几个的净谏折子不成?要是真的闹大了,皇上撇开我等,一样能推行新政,到时候谁来为天下士绅鸣冤做主?”
时代不同了,隆武朝廷里,以汪克凡为代表的武将军阀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势力,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候,文官才能一手遮天,现在武勋既然崛起,文官闹的再凶也没用。
除了汪克凡,还有金声桓,还有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厦门的郑成功、四川的贺珍,包括山西大同的姜瓖,都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他们不用联合起来,只要楚勋和帝党一起支持隆武帝,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文官们或者寻死觅活,或者一起辞职,反而正中楚勋的下怀。
闹什么闹,别闹了,不过是汪克凡的老娘媳妇罢了,隆武帝愿意加封就加封,咱们全当没看见。
“你回去再写一个折子,弹劾先自先生。”杨廷麟突然开口。
“什么,弹劾先自先生?”周鼎瀚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杨廷麟竟然让他弹劾吕大器。
“先自先生身患恶疾,意欲向皇上请辞归乡,我等当然要助先自先生一臂之力。”杨廷麟想了想,说道:“先自先生乃国之栋梁,请辞圣上一定是不准的,唯有自污坏了官声,才有一线希望。唉,当年丁魁楚的案子里,还有一些没查清的地方,先自先生也被牵扯其中,据称受贿五千两白银,虽无实据,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东林党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保吕大器,而吕大器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给隆武帝一个交代,称病辞职是最理想的结果,但隆武帝未必会同意,以他收拾丁魁楚的手段,吕大器不吃点苦头,肯定过不了关。
贪污吧,把吕大器变成一个贪污犯,从经济问题入手,撤职查办也可以接受。
吕大器的脸色一变,额头立刻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张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贪污五千两银子的数额不小了,真要较真的话,撤职是肯定的,查办起来没准还有更严厉的惩处。当年东林党和阉党你死我活,往往就是给对方扣上一个贪污罪名,最后充军发配或者直接处死的,都屡见不鲜。
但是和株连九族的谋反比起来,贪污查办起码还有一线生机,案子查起来,杨廷麟和黄锦等人固然不会袖手旁观,屁股不干净的南党和王公勋贵也会尽量帮忙……退一万步说,就算隆武帝用贪污罪名处死自己,还能保住家人的安全,一大帮儿子女婿和门生子侄还能接着做官。
……
另一间朝房里,楚勋几位大佬也在谈论吕大器的命运。
“原本我是想保住吕大器的,不过圣上心意已决,他肯定难逃一死,而且要由咱们都察院来当这个恶人,给吕大器寻个罪名。”汪克凡的神态很平静,吕大器是死是活,他并不在意,在意的是隆武帝的打击面有多大,然后如何进行人事调整。
“这可难了。”傅冠说道:“圣意难测,同样是处死,罪名定的轻了重了可大同相同,是斩是绞是凌迟,是否株连家人,搞不好都会引起一场风波。依我看,最好还是只杀吕大器一个,其他人慢慢再说。”
隆武帝坚持要杀掉吕大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帝宝座,凡是敢谋反的,就必须杀掉,但是为了避免打击面过大,不能真的以谋反定罪。
杀人不是目的,立威才是目的,贪污什么的,隆武帝根本不考虑,这个罪名不能太轻,又不能引发株连,所以很难定。
汪克凡笑道:“我已经想好了,吕大器的罪名就定为‘意欲迎立外藩’,你们觉得如何?”
傅冠一愣:“这个,怕是不妥!‘意欲’与‘莫须有’异曲同工,当年徐有贞以此罪名诛杀于谦,为世人所不齿……”
意欲,就是想干还没干,从法律上讲,以此定罪并不成立。
悟空想吃唐僧肉,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
……
内个,上一章写起来很费劲,读者还未必爱看,但是必不可少。
不解释清楚明朝中后期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汪克凡、隆武帝和文官的行为都会显得莫名其妙,接下来的有些情节,更会被喷的体无完肤。
总之到了南明时期,政治形势和太平年间完全不一样,隆武帝和汪克凡这样的军阀合作,是必然的选择。战争年代为了平衡朝局,平衡汪克凡、大西军、金声桓这样不受控制的军阀,他还会做出很多有违祖制的事情,半渡尽量往合理的方面推演,如果有什么过分的地方,请各位明史大拿一笑了之,不要把太平年代的规矩往南明身上套。
另外再说一点我的个人观点。实力不够的时候,装B遭雷劈是一定的,实力够了的时候,该强势就要强势,汪克凡发展到现在的实力,已经没必要继续隐忍。
南明这个烂摊子不做大手术,肯定还是打不过满清,汪克凡抢劫国库,在太平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南明时期却不失一种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法,要知道,他并不擅长那种阴柔狠辣的政治斗争,就连和隆武帝打交道的时候,一向都是直来直去的。
找了这么多理由,真相只有一个,本书正在向无脑爽文发展,汗一个……请各位书友放松心情,脑子什么的都收起来,先爽一把再说。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