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登基


  开元4119年。永乐二十年。这是一个在原本历史上并没有特别重大新闻的年份。
  但是在这个时空,朱棣西征大胜,携数千使节回京。东洲舰队探寻东洲,携一万土著回京。
  还有那轰轰烈烈的南洲移民,都必定会在历史上书写出一片波澜壮阔的诗章。
  这一年是虎年,按照后世的说法,这是朱瞻基的本命年。
  今年他已经整整二十四岁,虚岁25岁。
  壬寅年,己酉月,戊寅日。
  而这一天,他将登上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庞大帝国的皇帝之位。
  为了迎接这一天的到来,蓝烟和马家在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造出了两千多个竹炭丝灯泡,被全部用在了皇宫的装饰上。
  两千多个灯泡,对庞大的皇宫来说,并不算多,可是电灯的出现,让无数的应天府百姓为之疯狂。
  他们在这个没有宵禁的晚上,成群结队地来到了皇宫的四周,向灯火通明的皇宫磕头。
  不要说他们,就连自认已经见怪不怪的朱棣,面对远比蜡烛和油灯的电灯,也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这一晚,他没有早早歇息,也没有看他最喜欢的大戏,更没有找两个小美人陪他度过这漫漫长夜。
  他一直穿行在早就了如指掌的皇宫内,看着那一盏盏电灯,将整个皇宫映照的如同白昼。
  这是他从来没有幻想过的场景,一切都仿佛犹如神迹。
  这一切都是这个孙子的手笔,很多时候,他自己都对这个孙子有些畏惧。
  他到底有多大的能力,才能将这样的神迹显示在皇宫里!
  其实一切都非常简单,无非是利用蒸汽机带动发电机,然后提供了电源,这些技术在两年前就已经成熟,关键是制造合格的灯泡太难了。
  竹炭丝灯泡的光热转化率非常低,竹炭丝的熔点又比较低,灯泡的寿命很难超过一百个小时。
  最开始,蓝烟利用氧气过滤装置,抽掉灯泡的氧气,才能将灯泡的寿命增加到三百小时以上。
  直到蓝烟自己研发了一套抽气设备,能抽掉灯泡内的百分之就是的空气,然后将灯泡寿命增加到两千小时左右。
  不过,因为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操作,所以目前灯泡的成本居高不下,还不具备量产的可能。
  但是对皇家来说,一切成本不是问题,只要能够显示皇家的气派。
  朱棣在皇宫里面一直散步到午夜,最后站在午门的城墙上,四处望着照亮了大半个夜空的皇宫,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意。
  朱瞻基这一日在子时入睡,丑时刚过,就被一帮内侍和宫女叫了起来。
  沐浴更衣,洗头束发,在纯棉内衣之外,他被换上了一身崭新的明黄龙袍。
  跟以往不同的是,今日的龙袍上,绣的是五爪金龙,而不是以前的四爪金龙。
  他没有戴冠冕,这需要等到在天地坛上,朱棣亲自给他戴上。
  朱棣子正以后才睡,但是没有人会打扰他睡觉,他一直睡到快到辰时才起床。
  实际上,他睡的也不好。想到从今往后,他就要远离那张宝座,哪怕他现在淡泊了许多,但是依旧有些不甘和失落。
  但是,也仅仅是有一点而已,他现在的心里,更多的想的是那庞大的南洲。
  乘坐那艘专门为他打造的旗舰,前往南洲,去见见那片属于大明的土地,才能此生无憾。
  天微微亮时,朱瞻基踏出了殿门。门外,他所有的妃妾,还有孩子们已经等在了门外。
  见他出门,所有人在孙娴的带领下跪倒在地。“恭喜殿下。”
  “同喜同贺。爱妃今日犒赏后宫,辛苦了。”
  “妾身不苦,唯为开心。”
  让众人平身,其他人留守宫内,只有十四个已经六岁的孩子,能在内侍的带领下,前往天地坛观礼。
  原本十四个孩子有六个女孩,是不能参加的。
  还是朱瞻基力排众议,以“凡是龙种,无分男女,当让他们知晓礼仪道德。”为由,让她们能远远地观礼。
  朱瞻基不会在这个时代提什么男女平等,在生产力没有得到解放的时候,男女平等只是一个梦想。
  朱瞻基踏出了兴庆宫,在门外,张氏带着他的一帮弟弟妹妹等在了门口。朱瞻基首先当头跪倒,向张氏磕了三个头,朱瞻墉他们连忙带着自己的妃子让到一边。
  张氏过来扶起了朱瞻基,双目含泪,却笑的格外灿烂。“今日是我儿的大日子,唯望一切顺顺利利,我儿龙腾天下。”
  朱瞻基用袖子帮她擦了眼泪,笑道:“母妃且安心,明日朝会,自当晋升皇太后。”
  张氏摇了摇头道:“只要瞻基你顺顺利利,我这半缺之人,也不在乎那些虚名。”
  待她站好,朱瞻基的弟弟妹妹一个个也都跪了下来。
  在今日之前,他们是弟弟妹妹,但是今日之后,他们先是臣子,其后才是弟弟妹妹。
  朱瞻基受了他们的大礼,望向李亮问道:“皇祖可已准备妥当?”
  “陛下已经坐上龙辇,只等殿下……不,陛下启程。”
  朱瞻基笑了笑道:“暂且还是称殿下吧,出发。”
  今日的皇宫内部平静无比,但是宫城之外,从皇城开始,一直到整个应天府,到处都是沸沸扬扬。
  昨日的鞭炮声,断断续续响了一夜,今日的空气里,都爱有鞭炮的火药味。
  自午门之外,锦衣卫,仪仗司,今日的仪仗也是最为齐整的。所有人都是明光亮甲,庄严肃穆。每个人都以能参加今日的庆典,能够随陛为荣。
  今日不同往日,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出一点差池,那可就是罪该万死。
  当龙辇出了午门,鼓乐声响起,午门至承天门的御道两边,卫士一个挨一个,一个个都盯着那架四面通透的龙辇。
  龙辇之上,朱棣和朱瞻基两个人并肩坐立,面容平静,不时还低声说着什么。
  鼓乐声就是通告皇城外的百姓和官员,两个皇帝出来了。当龙辇出了承天门,上千大臣黑压压的一大片,跪倒在承天门外。“陛下万岁,殿下万岁。”
  朱棣站起身来,向着远处的老百姓挥了挥手,这才朗声说道:“平身。”
  众大臣起身,朱棣这才又问道:“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吕震,司礼监太监王彦何在?”
  三人立即出列,躬身道:“臣在。”
  朱棣露出一丝笑意道:“今日大典朕与太孙就听你们安排,开始吧!”
  蹇义是今日的总指挥,吕震负责社稷传承方面的礼仪,而王彦负责协调后勤。
  今日参加庆典数万人,光是这么多人的吃吃喝喝,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更别说这么多人每个人出席的位置,都要有讲究,来来回回,很是考验组织者的经验。
  龙辇沿着承天门外的御道一直向南,出洪武门,经正阳门,出了应天府。
  沿途道路两边,到处都挤满了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在知道禅让大典的安排之后,有无数人都是提前一两天都开始在这边占位置。
  当然,他们每个人都经过了安全检查,火枪和火药都是不可能带在身上的。
  出了正阳门,就是应天府的南郊,这里的老百姓就更多了,见到龙辇出来,他们都自发地跪了下来,向着龙辇磕头。
  人数虽然多,但是五城兵马司,应天府,包括各大京卫都几乎是全军出动,维持秩序,所以并没有出什么乱子。
  大明立国,除了修建皇宫、城垣以外,最为重要的建筑,便是各种祭坛。
  朱元璋在南京的南郊兴建了圜丘坛,以祭祀昊天上帝;在北郊兴建了方泽坛,以祭祀皇地祇;东郊和西郊则分别营建了朝日坛和夕月坛,以奉祀大明神和夜明神。
  除此之外,他还在皇宫南侧兴建了社稷坛和太庙,并在圜丘坛西侧建起了先农坛。
  洪武十年,南京赶上了一次“极端天气”,连续很多天阴雨不断。朱元璋认为这是把象征父亲的天和象征母亲的地分开祭祀了,于是他急忙下令将北郊方泽坛与南郊的圜丘坛合祀,并且为合祀大典专门营建了一座新的大型殿宇——大祀殿。
  这座汇集了各路神仙的场所,被朱元璋命名为“天地坛”。
  天地坛有四处比较重要的建筑群,其一是大祀殿这个正式的祭拜场所,其二西北的神厨、神库、宰牲亭,这里和大祀殿院落中间有72间廊道连通,用以运送祭品。
  其三是大祀殿西南侧的斋宫,这是皇帝在祭祀期间斋戒用的寝宫。为了安全起见,这座寝宫有两重围墙,并且每重围墙外有一道御沟。
  宫内有无梁殿一座,这座大殿在清代乾隆朝以前是皇帝用来斋戒和接见群臣的。
  最后是天地坛坛墙外,还有一座神乐署。它本名为神乐观,是在祭祀大典时演奏乐曲的道士们平时所居住和修行的场所。
  洪武年间规定的合祀大典大致分为九个环节,分别为:迎神、奠玉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和望燎。
  迎神就是摆好了宴席将神灵接进门;奠玉帛是神灵到来后,主人用极其珍贵的玉璧和丝帛来欢迎他们的到来。
  进俎则是开始上菜;初献、亚献和终献则是皇帝为神灵们敬酒,同时这一环节进行到最后皇帝也要陪着神仙们喝一杯。
  皇帝在祝福中享用酒馔,之后便是将所有的贡品都撤下供桌,移往燔柴炉燔烧,以供上天享用,皇帝一边要忙着送诸位神灵,一边还要看着这些祭品的燔烧,即“望燎”。
  所有的这些环节,都要由神乐观的道士们演奏音乐来助兴。
  今日虽然是禅让大典,但是既然是借用神仙的场所,所以这些程序一样也不能少,只不过,程序略有差异。
  巳正,也就是上午十点,朱棣与朱瞻基登上了下方上圆的天地坛,仪式正式开始。
  在台下,有数千文武大臣,上万护卫,还有上万前来参加庆典的各地使节。
  仪式开始,朱棣首先祭拜天地,然后宣读退位诏书。
  除了朱瞻基与朱棣,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是“禅让行事官”,由蹇义担任,负责向新皇帝朱瞻基奉送朱棣的玺绶。
  移交玺绶之后,朱棣亲手为朱瞻基戴上了十二旒的帝王之冕冠。除此之外,开始“燎祭天地、五岳、四渎”以此方式将大明祖孙二人受禅之事告知上苍。
  朱瞻基现在虽是天子、是皇帝,但在向上苍致祭时也要谦称“臣瞻基”,这也是古代帝王唯一自称“臣某某”的场合。
  随后焚烧祭品,而这个时候,朱瞻基也发布了继位诏书,宣布正式成为大明“第三任”皇帝。紧接着,就发布第一条圣旨。
  “今朕承帝王之绪,其以永乐二十一年为正统元年,议承正朔,继服色,同徽号,同律度量,承土行,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诸不当得赦,皆赦除之。”
  也就是说,朱瞻基虽然继位,但是除了年号,一切规矩皆不变,同时大赦天下。
  午正,也就是中午十二点,祭祀大殿和禅让大殿结束,但是这个时候,除了皇帝与文武百官回宫,各地使节依旧留在斋宫中,这里也将大摆宴席,款待各位使节。
  从天地坛回来的路上,民众依旧没有散开,甚至更多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知道皇位承序已经完成,百姓的呼声就变成了恭喜陛下,恭喜太上皇帝。
  朱棣这个时候忍不住笑道:“太上皇帝,似乎比皇帝陛下更好听啊。”
  朱瞻基也笑道:“孙儿年岁尚幼,身登大宝,战战兢兢,不能自已。故请皇爷爷以太上皇帝训政,孙儿自无不从。”
  朱棣愣了一下,问道:“训政?”
  训政是乾隆搞出来的那一套,在他之前,并没有人这样搞过,所以朱棣一时之间有些诧异。
  虽然他不知道训政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理解,也能知道这是朱瞻基请他在一些大事上做主。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孙儿不想当孤家寡人,还望皇爷爷能继续督促孙儿。”
  朱棣沉吟了起来,没有说什么一山不容二虎这样的话。
  他们是爷孙,虽然因为权力之争,有一些小矛盾,但是一切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朱瞻基现在愿意让他继续指手画脚,也代表朱瞻基对权力的控制是非常理智的。
  他要争皇位,是因为如今的朝廷大局基本稳定,所以不希望朱棣破坏了这一切。
  特别是在工业发展,商业发展,移民大计方面,朱棣现在要是弄出漏子来,想补救会非常麻烦。
  所以他必须把一切控制住,不让朱棣搞破坏。
  但是,他也不愿意看到一代大帝就此落寞,在原本历史上,朱棣还有两年的光景,因为永乐年间只有二十二年。
  这两年,只要不让朱棣影响以后的发展大计,在许多政治斗争方面,朱棣的经验还是非常丰富的。
  龙辇抵达了承天门,这一次,文武大臣随着龙辇一同进了皇宫。
  奉天殿内外,今日被清扫的干干净净,九月又是秋高气爽的季节,众大臣并没有觉得疲惫,相反,一个个精神抖擞,按照身份从奉天殿内一直排到外面。
  这是奉天殿第一次在午后大开,当朱棣与朱瞻基携手进入大殿,在传令太监一声声的“太上皇帝陛下驾到”,皇帝陛下驾到的口号声中,响起了肃穆的鼓乐。
  朱瞻基在天地坛已经发布了继位诏书,现在,又要发布正式的登基诏书。除此之外,一众重臣也要纷纷上书,恭贺新皇登基。
  翰林院官捧诏书御前用宝讫,鸿胪寺官奏颁,翰林院官捧诏,授礼部官由午门左门出,锦衣卫先设云盖午门外,候诏至置云盖中。导赴承天门开读,行礼如常仪。
  英国公张辅告天地,定国公徐景昌告宗庙,宁阳侯陈懋告社稷,上躬告几筵,即皇帝位。将即位,中官传旨鸿胪寺百官免上表贺,行衍五拜三叩头礼,赴承天门外听诏,鸿胪寺宣旨,百官讫。
  这些程序全部经历了一遍,然后朱棣下皇位,朱瞻基上登宝位。
  跟随着鼓乐的节奏,文武百官纷纷跪下,大呼:“太上皇帝陛下万岁,皇帝陛下万岁。”
  朱瞻基的登基诏书总计三千六百字,由解缙书写。他文采风流,一篇诏书也是写的如佳肴美酒,让人佩服。
  首先是夸了一番朱棣的文韬武略,前人难及,让朱棣心怀大慰。
  而后又大大夸奖了朱瞻基一番,认为朱瞻基的改革,让天下泽被。
  天下大赦,有犯除谋反大逆,子孙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不赦外,其余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赦除之,敢有指告赦前事者,以其罪罪之。
  民政上,永乐十九年十二月以前拖欠及亏兑未完税粮、料豆、户口塩粮及有报数在官,而未曾送纳者,尽行蠲免。
  但免永乐二十年户口塩粮其各处拖欠马草柴炭,自永乐二十年十二月以前,尽行蠲免。
  各处递年拖欠农桑、诸色课程、仓粮、塩课、鱼课等项,并倒死及亏马驼驴骡牛羊等畜,及拖欠芦柴,纳欠铜铁颜料席麻竹木等物,追陪珍珠等项,并未纳,各项赃罚倍追,未完段匹等件尽行蠲免。
  各处军民有因追陪孳生马匹,为官府所逼,不得已将男女妻妾典卖与人者,诏书至日,官府悉为赎还,不许托故延缓,如女子年长已成婚配者不在此例。
  今后倒死孳生马匹,只照洪武中例追陪。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首告发回原籍,复业免其差徭二年,其户下所欠税粮,尽行蠲免。
  而在军政上,陆军将进行压缩,除北部,西南边军之外,内地军卫或转精锐,或转海军,或转当地官府衙役。
  而海军将继续扩张,赶造大船,将天下四海一统。
  王彦念完一段,自有小太监捧着诏书直接送往承天门外,告于天下知。
  而大明百姓,无不赞其为仁政。
  一直到日暮时分,诸多仪式结束,朱瞻基将要接见各国使节。
  这个时候,他却走下皇位,面向坐在旁边的朱棣跪拜,恳请他继续训政。
  这是一开始没有在计划里面的仪式,而且又请朱棣训政,这可是前古未有。
  蹇义等人大惊,却也不能直接反对,否则,那可是得罪死朱棣了。朱棣虽然下了皇位,但是想处死几个大臣,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
  朱棣这个时候笑道:“训政之举,前古未有。朕六十有三,今身疲力乏。今后惟愿为我南洲移民出力,将南洲纳入我大明疆域。故,政事朕一概不管,只为军事出力。”
  朱瞻基恳请再三,朱棣依旧不应,只说年岁已大,今后想要多享几年福。
  朱瞻基无奈,只能由他。
  随后,从天地坛回来的使节按照千人一团,一同进入皇宫行礼。
  不管他们情不情愿,今日行了跪拜大礼,递交了国书,大明就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天朝上国。
  而朱瞻基也不吝啬,每个部落,国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都有奖赏。
  当天色黯然,皇宫的灯泡一个个亮起,所有的使节望着这亮起的灯光,不少人都吓的跪拜不止。
  在他们的眼里,这就是神迹。
  朱棣虽然退位,让出了三大殿,但是后宫依旧是他居住,朱瞻基也没有让他腾出位置的想法。
  忙碌的一天结束,朱瞻基和朱棣也就是中午回来的时候,在路上吃了几块点心。现在都疲惫不堪。
  朱瞻基亲自将朱棣送到后宫休息,然后又回向兴庆宫。
  这个时候,东宫内以张氏为首,他的妃妾,子女,还有弟弟妹妹一同相迎。
  除了张氏之外,所有人都在兴庆宫与三大殿之间的空地上,跪成一片。
  朱瞻基让众人起身,先问了张氏与孙娴,今日宫中大赏的事情,然后宣布给弟弟妹妹们也都赏金五百,成亲的五个弟弟,不仅其妃子减半有赏,有子女的也减半嘉赏。
  等于说,这五个弟弟,他们每人最少有千两黄金的嘉赏,足够他们多招募一些随员了。
  忙完了这些,朱瞻基才回到了兴庆宫,看到灯光通明的宫殿,他突然有一种虚幻的感觉。
  这就当皇帝了……


第一五零章 大移民
  “大壮,看好妹妹,别乱跑。冲撞了军爷,是要挨鞭子的。”
  一个嘴上还挂着鼻涕的小家伙,最多也就十岁。虽然现在已经是初冬,但是却只穿了一件小棉袄,棉袄的袖子上,糊了一层鼻涕痂,显得油光发亮。
  他一手牵了一个妹妹,跟在娘亲的后面,有些担心地登上了有些摇晃的舷梯。
  在他们的身后,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挑着一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是几床棉被,衣物,另一头,有一口铁锅和草绳隔开的饭碗,在一个包裹里,还露出了一把镰刀。
  大壮看了看上面威武的海军士兵,小声说道:“爹,我长大了也要当军爷。”
  挑着担子的汉子有些羡慕地看了一眼那些海军士兵,点了点头说道:“汉王许诺,只要跟他去西洲,不分男女,就能进学堂。只有认字了,才能当军爷,所以以后你要好好认字。”
  说完,他还忍不住叹了口气。几年前,他也算是个军户,不说旱涝保收,最少也能让一家人混个肚儿圆。
  可是这才几年光景,原本被认为是低等人的军户,现在却成了香馍馍。不识字的,想继续当兵都不行了。
  他就是因为不识字,几个月前被刷了下来,从军户变成了农户。虽然也分了地,可是,首先要跟朝廷借了种子,农具,才能安定下来。
  这个时候,汉王在青州一带招收随扈,那里原本就是汉王的封地,他以前也就是给汉王当兵的,听到只要到了西洲,汉王包了种子,包了农具,甚至还给他们牛,比朝廷的条件好多了。
  朝廷借的以后要还,跟着汉王走,以后只要缴税,这些都能免下来,还能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他没多想,就直接报了名。
  十月报名,从青州到了胶州,然后这就登船了。
  “爹,这船好大,还冒大烟呢!”大壮被他娘搂着,还有些不安分,这个大船让他觉得看不够。
  他娘往船舷下面看了一眼,就觉得有些头晕,怀里还抱着一个奶娃娃,靠着船舷坐了下来。
  大壮他爹放下了行李,拿出一个竹片制成的号牌,陪着笑跟一个年轻的士兵说道:“军爷,这是我们一家的登船牌。”
  跟他想的不同,这个年轻的军士看了登船牌,又核对了他的户籍说道:“姚长子……以前当过兵啊,身体也不错。海上要走两个多月,你要是愿意,到甲板上帮忙干活,也能挣两块大洋。”
  还有这样的好事,姚长子连忙说道:“我愿意,我愿意。”
  对方点了点头,又交待说道:“海上不比陆地,船上逼仄,要走几个月。风平浪静的时候,能让家人们上来甲板逛逛,但是起了大风,一定要看好孩子们,要不然,一个浪来了,说不定把人都摔进海里了,想捞都捞不起来。”
  这个军士是个态度比较好的,带着他们一家进了舱房,下到第二层,分给他们一家了一个小仓房。
  这个舱房只有不到两米高,两米深,宽度只有一米五。进去之后,有四块半米宽的木板伸出来的四张床。
  他们一家有两个大人,四个孩子,孩子两人睡一张床,刚刚好。
  又交待了一番在船上的禁忌,对方发给他了一块代表辅军的木牌。有了这块木牌,他就相当于船上的辅助人员,平日在船上帮忙,可以领取普通士兵一半的俸禄。
  如今的海军进行了超级扩军,许多没有经过海上训练的士兵,从陆军退役,就被直接安排进了海军。
  他们没有船上的技巧,只能由海军的老兵带着,一艘船上,至少有三分之一这样的人。
  因为缺乏经验,不管是日常行船,还是遇到风浪之后的落帆,控帆,都需要增加人手。
  如今海军各战舰,需要大批的辅军协助他们。
  当然,海军不指望他们去打仗。在大海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大明的对手,这些新手多的船只,主要承担的就是运输任务。
  将家人安排妥当之后,姚长子把行李塞进了床下,那些被子就直接铺在了床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松了口气,开始研究这块木牌。
  他原本懂一点木工,可是哪怕他见过的最牛的木工,也打磨不出这样的木牌,还能将木牌上面刻上细密的小字。
  除了字迹清晰,木牌的做工精细,打磨的圆润光滑。他研究了半天也猜不到这块木牌是怎么造出来的。
  他不知道的是,因为车床工艺的提升,原本许多难以打造的器具,现在越来越简单。
  连精密的轴承都造的出来,何况这种技术含量并不高的车工模具。只需要在车床上面增加几套行进模具,不要说木牌,就是铁牌也能直接加工出来。
  实际上,现在海军将士的军牌,就是铁的,上面不仅有所属的舰队编号,还有一个属于个人的编号。
  只有临时人员,才会发这种木牌。
  他研究的入迷的时候,不时有新人被安排进了舱位,有些话多的,还不时过来攀谈。
  因为这是跟随汉王府前往西洲的船,汉王又大多是从青州一带招收的人马,所以大部分人都是老乡。
  他们一起闲聊,一起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而在胶州港上,汉王次子朱瞻圻,三子朱瞻坦,却因为远征舰队的补给,头疼不已。
  各大王府,以亲王府为主,郡王府为次进行了势力划分。
  朝廷这次会收回每家亲王府,郡王府的王府,包括封地,然后按照规制,进行补偿。
  每家亲王府需要把王府,土地交给朝廷,然后朝廷会在京城重新分发王府,只居住嫡系一支。
  收回的土地,朝廷给予相应的物资补偿,想要黄金给黄金,想要棉布给棉布,想要铁器给铁器。
  并且给每家亲王府三千护卫,包括火枪,补充他们的力量。
  但是朝廷只承担这些,另外每家王府想要带更多的人去封地,所有的物资,就必须自己购买。
  汉王府前往的是西洲,那里昆仑奴众多,朝廷体谅,多给一卫,也就是三千人的护卫。
  多了三千护卫,他们的家人,亲眷,想要安排好,就是一大笔开销。
  而且汉王心大,给出了众多的优惠条件,许诺了不少好处给老百姓。他很清楚,这一去,带的人越多,越是人多势众,以后越好发展。
  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资源。
  可是,这也额外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如今六千护卫,加上他们的家人,就是三万之众。汉王又招了将近两万百姓随行,这就是五万人。
  虽然不管多少人,海军都会负责运输,但是这么多人几个月的吃吃喝喝,物资补给,已经将汉王府的家底全部掏空。
  这还多亏了汉王府因为朱棣重新册封,又多了七个郡王,这才能多获得一大批资源。
  否则的话,光是这几万人,汉王府就养不起了,更别说去了西洲之后,最少还要管他们半年的生活,还有各种工具的筹备。
  去年秋天,汉王世子朱瞻壑因病去世,他只生了两个女儿,没有儿子。如今汉王的几个儿子都盯着世子的位置,千方百计想要让自己的父亲满意。
  粮食不愁,如今粮价低,船队要经过南洋,直接在那边买粮,会更便宜。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里没钱,各种补给现在还差了许多,他们几个人也难做啊!
  就在两兄弟因为各种物资的筹集绞尽脑汁的时候,护卫冲进了这座码头上的房子。“两位小王爷,王爷从京城来信了。”
  朱瞻圻连忙一把接过了传令兵手中的信,看了半晌,忍不住笑了起来。“老三,烦恼尽除啊!”
  “怎么了?”
  朱瞻圻笑道:“不曾想父王竟然以西洲未来三年的收益向发展银行借贷二十万银币,这可真是大手笔啊!”
  朱瞻坦愣了住,惊讶叹道:“还是这样干?那皇兄如此精明,竟然还能同意如此借贷!”
  朱瞻圻打发了信使离去,这才说道:“你看看,他可不是因为我们,我们一家一亲王,七郡王,还如此窘迫,他那几个亲弟弟,也就只是一个亲王,能有多少资金。所以,他就向自己的弟弟借贷,让他们渡过难关,这口子一开,可就不好再关上了。不患寡只患均啊,如今各大王府,勋贵都在向朝廷借贷,他也不得不借。”
  “他就不怕以后不还?”朱瞻坦仍然觉得有些不敢相信,如果以后不还,或者还不起,那他该怎么办!
  朱瞻圻虽然背后有些酸溜溜的,但是绝对不敢真的当面跟朱瞻基别风头,那可是上战场杀了四十三人的杀神,连皇祖父现在都要让他几分风头,谁敢真的得罪他。
  他摇了摇头说道:“别忘了,海军在他手里,以后的贸易在他手里。没有他的点头,我们就是在自己地盘上挖一百万两黄金,也换不来一匹布。你以为,以后真的就是天高皇帝远,管不住你了!”
  朱瞻坦明白了过来,摇了摇头叹道:“难怪现在朝廷愿意海军帮忙送入,也不愿意卖船。现在肯出售的,就只有两千石以下的近海商船。”
  “所以,我们飞的再远,也不过是道君手里的孙猴子,飞不出他的手掌心。老老实实认命吧!”
  有人不满,却有人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比如周王朱橚。
  周王府是大明最稳定的一个亲王府,因为跟朱棣同父同母,朱棣对这个弟弟也是照顾有加。
  他的封地在开封,在这个时代,除了偶尔会有水灾,开封周边可是个好地方。
  朱橚从洪武十四年就藩开封,至今已经四十一年,在当地根深蒂固。
  而且他常年研究医术,组织编著有《救荒本草》、《保生余录》、《袖珍方》和《普济方》等作品,在民间名声非常好。
  其他亲王,比如汉王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一起走,只能利诱。
  但是他只是在开封一带张贴公告,说要移驾南洲,就有不少百姓自愿追随。
  而他的运气也非常好,在抽签的时候,抽中了海龟岛。
  海龟岛虽然是一座岛,却是世界第二大岛,岛上森林密布,资源丰富,而且已经发现了一座大型金矿。
  在南洲区域,这座岛因为面积庞大,资源丰富,当初原本准备是作为两块亲王封地的。
  朱瞻基很清楚,除了已经发现的格拉斯伯格金矿这个世界第一大金矿,还有一个利希尔金矿,黄金储量排名世界第八。
  但是因为岛上交通不便,而且食人族横行,瘴气,巨蟒横行,开发不易,所以朱瞻基最终还是决定只分给一家。
  当然,如此宝地可不能随便被抽走,要是让跟皇室不合的宁王抽去,朱瞻基才要心疼了。
  虽然各地的矿产依旧控制在朝堂的手中,但是朝廷不能自己开发,要分给当权者四成。让宁王得到这些黄金,朱瞻基才不会放心了。
  所以抽签的时候,他也暗中进行了一番布置,把海龟岛给了周王府。
  海龟岛虽然大,但是周王府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一个亲王,十几个郡王,他们自己的实力够强,不怕分配过去的勋贵造反。
  要是分给朱瞻墉这个亲弟弟,他自己没有儿子,实力不强,到时候容易形成干弱枝强的局面,难以控制。
  而宁王,则被抽到了后世的达尔文附近区域,这片区域虽然也有一些矿产,但是都算不上世界级的。有一座世界级的铀矿,几百年以内,也没有太多的利用价值。
  而且这里土地也不肥沃,各种毒物横行,最少几十年之内,开发难度极大。
  以此消耗宁王府的力量,让他们只会越来越衰弱,越来越依靠大明。
  周王府抽到了海龟岛,而早就跟朱瞻基说过多次想要分到海龟岛的广平侯袁祯,也被如愿地分到了格拉斯伯格金矿南方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拥有了这座金矿的开发权。
  除了广平侯府,还有四家侯府被分到了海龟岛的不同区域,不过主要都是平坦的容易开发地区。
  袁祯说起来也是朱瞻基的表弟,做事还算靠谱,给他一些好处,让他帮忙守住海龟岛与南洲之间的关卡,朱瞻基也放心。
  他对移民是最积极的,因为他的地盘,不仅有一座大型金矿,也是大明前往南洲的一个中继点,好好开发,今后绝对不会没落。
  因为有那个金矿,为了吸引矿工,他给出的优惠条件最大。而且根据朱瞻基所知,他跟纪纲也勾结在了一起,准备要从日本运送大批贫民,到那里当矿工。
  对此朱瞻基也不想搭理,只要不妨碍华人全球扩张,任何行动,朱瞻基都是支持的。
  虽然是“公平”的抽签,但是依旧又不少人不满,你抽的好地方,我抽的地方不好,这种不满自然会有。
  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最多在后面说些酸话。要是得罪了朱瞻基,直接削了他们的爵,他们就只能在大明当个闲人了。
  朱瞻基的几个弟弟,除了朱瞻墡抽的是个好地方,也就是后世的珀斯一带,其他人也就朱瞻垠被分到了墨尔本一带,算是最好的位置。
  因为这个时代的老百姓,最重视的还是能种地的土地,矿产有挖完的一天,但是土地却可以一直种下去。
  所以,朱瞻垠抽到了拥有南洲最肥沃土地的墨尔本一带,可是受了不少嫉妒。
  但是,珀斯一带其实一点也不比墨尔本差,那里可耕种土地虽然少一点,可是有两座世界级的金矿。朱瞻基的舅舅张昶他们,就被分封在了那里。
  而朱瞻基的三弟,也是亲弟弟朱瞻墉,却被分配了西澳北部的荒原地带,算是所有人里面分的最差的。
  那里虽然有大片的铁矿,但是现在没有人知道。朱瞻墉分到那里,也堵住了许多人的嘴。
  但是实际上,朱瞻墉也并不气恼,因为他并未准备就藩。他不就藩,是因为他身体不好,一年最少一半的时间都在吃药,去了南洲,没有了这些太医,他恐怕活不了多久。
  因为身体不好,他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能在朱瞻基的庇护下,当一个逍遥王爷,他已经很满足了。
  轰轰烈烈的移民,从永乐二十年的年底就已经开始。受到船只和海军的运力有限,这场移民大行动一共进行了一年半,才把所有的人全部运到目的地。
  而这个时候,许多地方移民的第一批收益已经开始显现了。
  大明的报纸上,不时刊登出了某地的百姓,种地刨出了一块狗头金。特别是西洲那里,更是经常有各种离奇的新闻出现,吸引了不少百姓前往。
  那里的矿产也确实丰富,只要当地的王爷,勋贵,没有欺压百姓,剥削百姓的恶劣行径,朱瞻基也不会管。
  如果是欺压昆仑奴,欺压其他民族的人,朱瞻基也不会管。
  他又不是圣母,这一年多,朱高煦光是贩卖被阉割的昆仑奴,就赚的盆满钵满。朱瞻基最少从中间赚了最少三成以上的利润,当圣母有什么好处吗?
  当然,赚的更多的是纪纲,因为这个家伙根本不用去抓人,他只需要贴一个公告,招人出去干活,干满十年,就能娶老婆,能变成大明人,就有无数的日本百姓愿意前往。
  这些日本人为了一个渺茫的希望,他们吃苦耐劳,忠诚守纪,实乃不可多得的好苦力。
  但是,除了那些种地的,放牧的,大部分在矿上干活的恐怕都活不过十年。
  即便如此,他们在矿上能吃饱饭,隔三岔五能去找个几女耍耍,依旧很多人前赴后继。
  这种情况,一直到正统四年以后,才有所转变,因为日本人不需要改变人种。许多吃苦耐劳,又温顺服从的日本人逐渐被同化。
  他们以说日本话为耻,留着大明的发型,说着大明话,坚持不肯承认自己是日本人。
  而矿山因为有了西洲运来的阉割过的昆仑奴,他们逐渐都被大农场,牧场招收,在那里成家立业,再也没有了一丝日本人的痕迹。
  至于矿山上的那些昆仑奴,根本没有被当做同类。
  与南洲和西洲开发的轰轰烈烈相比,东洲的开发一直进行的不温不火。
  正统元年,第一批正式移民东洲的海军士兵前往东洲,三万人的舰队,移民总人口达到了将近十万。
  他们在后世的巴拿马城建设了一座总督府,又分别在温哥华,旧金山,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省,秘鲁的利马,智利的洛塔,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巴西的阿雷格里港,里约热内卢,圣路易斯,哥伦比亚的里奥阿查,古巴的哈瓦那,美国的坦帕,切萨皮克,纽约,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一共建立了十五个海军基地或者是补给港。
  之所以选择巴拿马,实在是因为这里扼守南北大陆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朱真从抵达这里的第一天开始,除了建城,就是让人勘测水位,想要打通运河。
  其次这里是返回亚洲的最佳航线起点,控制了这附近的海域,就等于控制了航道。
  第一批海军士兵移民过来之后,一直到正统三年,第二批移民才陆续到来。
  这一批移民,都是专门挑选的识字的儒生,工匠,还有官员。
  也是从他们抵达东洲以后,东洲与大明的融合才逐渐开始。
  不过从那以后,关于东洲的消息似乎就消失了,人们只在关注南洲,关注西洲,东洲似乎又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一直到正统十二年,朱瞻基的八个大儿子年满十八岁。除了已经确定的太子朱祁镇之外,其他七个儿子分封东洲,才又让东洲逐渐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除了他们之外,朱瞻基还有七十多个儿子,在未来的十几年中,他们会逐渐被分封东洲。
  面对如此庞大的儿子军团,即便是那些勋贵们,也没有一个敢提想来东洲。
  随后的十几年,东洲一次又一次大发现,吸引了无数百姓前往东洲定居,只是受于运输能力,每年移民的人数都在十万左右。
  正统十五年,东洲发生一场遍布南北的大型瘟疫,这场瘟疫,导致了超过五分之一的土著死亡。
  在大明的帮助下,那些部落才抵抗住了瘟疫的侵袭,也彻底接受了大明的统治。


第四卷 美丽新世界


摇摇-欲坠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