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南亚计划
作者:摇摇-欲坠|发布时间:2024-06-28 23:32:14|字数:14358
这一年的中秋节,因为东征的大胜,大明又特赦了一批罪行不大的囚犯。
不过这一切都跟朱瞻基没有什么关系,他在宫中陪着家人度过了中秋节之后,只是简单地安排了一下海军个舰队的调整,就带着母亲,弟妹还有一帮妻妾前往汤池温泉度假。
他不再宫中的时候,他的妻妾们就如同坐牢一般,只能在东宫活动,根本没有机会出入宫门。
除非遇到自己的家族有大事,她们都是不可能出宫的。
所以朱瞻基回来以后,自然要带着她们出外散心一番。
关于几个孩子的满月宴,在这个孩子不超过五岁就不保险的年代,是不会大操大办的。
来到汤池温泉,朱瞻基只是办了一场小规模的聚餐,请来了孩子的外公外婆,舅舅们,一起吃了一顿饭。
虽然在汤池度假,但是主要是给嫔妃们一个放风的时间,朱瞻基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安排人前往江油寻找硝石矿,还有就是筹备银行以及为下西洋做准备上。
知道了江油这个地方,还有老君山这个名字,对于能不能找到硝石矿朱瞻基并不担心。
即便是找不到,大不了他安排一个船队,给一个准确的定位。让他们沿着太平洋洋流,前往智利,去挖掘那里的硝石矿。
至于下西洋,郑和已经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了。虽然这次的规模会大上许多,但是该如何筹备,也不需要朱瞻基操太多心。
他的主要心思在召唤各王府的世子上面,以及让内监组建一支史上最大的贸易团队上面。
朱棣在中秋节之后,就派出了以沐昕为首的六支勋贵使节,分赴各地王府宣旨,要求各王府派出第二代世子,或者是第三代世子,追随太孙,一同下西洋。
如果说朱棣对于朱瞻基下西洋一开始还有一些忧虑,但是在他用征服帖木儿国作为诱饵之后,朱棣简直是万分期待他的这次下西洋之行。
至于贸易团队,朱瞻基这次不仅想要在东南亚,南亚一带进行贸易,更想直接去一趟欧洲,去看看那个后世熟悉的世界,现在是一副什么样的境况。
对于欧洲,朱瞻基没有半点染指之心。说实话,整个欧洲其实算得上是蛮荒之地,唯一适宜人类生存的,就只有一个气候。
因为受到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西欧和南欧一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所以那里才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座摇篮。
但是整个西欧,土地贫瘠不适宜种植粮食,矿产也不算丰富,不管是法国北部的铁矿,瑞典的铁矿,储藏量都不算大,唯一储量丰富的,也就只有一个煤矿和林木资源了。
但是这些跟美洲和澳洲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他们之所以能够那么富裕,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抓住了大航海时代的机遇,大力进行殖民掠夺和贸易,在这个基础上,才发展成为了后世最大的经济体。
他想去欧洲,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欧洲人。这一世,他想要把欧洲人圈禁在欧洲,根本不让他们有侵占美洲,澳洲,亚洲,非洲的机会。
依靠大明如今的实力,这一点并不困难。
只需要控制住冰岛,亚速尔群岛,在非洲设立几个监控点,就能把欧洲人限制起来。
但是,想要让这几个监控点能够自我循环,依靠自身发展起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了。
这是海上的限制,而在陆地上,想要限制欧洲人其实更难。
因为大西北的沙漠,戈壁滩,西伯利亚遥远的冻土带,还有中亚的高山,都是目前的大明难以解决的难关。
在火车还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如此遥远距离的控制,是一个更大的难题。
所以朱瞻基虽然想要打垮帖木儿国,却没有想过要直接灭了阿拉伯人。
在大明目前控制的区域之外,必须要让欧洲的白人和阿拉伯人成为对手,这样他们才无心他顾。
至于黑人,对不起了。
大明不是葡萄牙,不需要他们去美洲当苦力,所以他们还是留在中部非洲那旮旯天天愉快地唱歌跳舞吧。
对于这个人种,朱瞻基一点好感也没有,他们就是堕落,懒惰的代名词。
哪怕以后大明就是利用一些黑人劳力,也一定会给他们去势,绝不让他们蔓延开来。
虽然现在欧洲人,阿拉伯人都很穷,但是破船还有三斤钉。在南欧,北非一带,他们数千年的积累,金银还是有不少的,既然要去一趟,当然也要搜刮一番。
抢劫是最没有效率的行为,通过贸易,可以让他们老老实实地拿出自己的金银来交换想要的东西。
将这些事务安排了下去,朱瞻基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筹备银行的事务上。
在前世,他自己参股,控股了多家银行,对于银行的组建,经营流程并不陌生。
但是那是后世现代化经营的银行,在如今的这个时代,想要银行能够自我生存下来,许多方面都要重新进行规划。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后世的银行有着自己的通讯网络,在亚洲存钱,美洲就能通兑。
但是现在呢?不要说亚洲和美洲了。就是应天府和扬州,没有一天的时间,消息也传不过去,更别说从应天府到更远的地方了。
所以通存通兑,对如今的银行来说,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如今的银行,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发行金银票,进行异地取款。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还有就是建立百姓认可的信誉问题。
不过这些看起来困难,其实对朱瞻基来说并不难以解决。
首先,就是从造纸到印刷,建立一套独立的系统。从纸张防伪到印刷防伪,银行必须要控制金银票的每一个环节,印出让人无法仿造的金银票。
只要金银票不滥发,按照储备金进行发行,不让金银票贬值,时间一长,就能建立信用。
所以说,朱瞻基从日本运回来的金银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建立信用的基础。
朱瞻基还有一个优势是无人能比的,那就是他是帝国的继承人,可以毫无顾虑地让官府和内监配合银行的发展计划。
在他的计划里,户部承办的银行负责整个国家的官员俸禄,战争经费,还包括政府拨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运营。
以后运营正常了,还能承办国债发行,赤字套现方面的工作。
当一个国家的政府经济运营都能通过银行来调节的时候,这家银行就算成功了。
而内监承办的银行,则负责天下商业运营。
因为现在大明的商业,关税都是内监在控制。只要他们牵头,那些商人们想要跟内监做生意,就必须要通过银行来运作,所以不怕那些商人们不把钱存进银行去。
既然是负责商业运作,那么私人存款,贷款当然也是通过这家银行来运营。
只要商人们的钱进入了这家银行,百姓们慢慢也会接受把钱存进银行的理念。
但是,如今的银铺都还是存钱需要缴纳保管费的,只是让各位大臣们接受存钱进银行要给利息,就普遍接受不了。
在汤池温泉的这段时间,从户部尚书夏元吉到户部侍郎,户部郎中们,然后到内监十二监,四司八局的各级太监们,每天上午,都会轮流来接受朱瞻基的理论培训。
下午的时间,朱瞻基是不会处理公务的,他要陪自己的嫔妃们。
九月初,就在朱瞻基准备返回应天府的时候,纪纲前来辞行了。
以前的纪纲在大明可以说是千夫所指,那么现在的纪纲就是万夫所指。
作为一个大奸臣,刽子手,他却能成为大明第一个封建伯爵。这让他在原来的仇人团体之外,又多了一大批嫉妒的团体。
实封一县治地,虽然是在日本,但是那也是实实在在的封地啊!
这种待遇,甚至远远超过了大明的王爷们,因为哪怕是王爷们,对治下子民也没有处置权。
所以他回来大明的这段时间,压力非常巨大,根本不敢出门。
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他就处理好了京城的产业,准备带着自己的家人前往日本。
原本他还想居中联络一番计划内的军火贸易和人口贸易,但是现在他连门都出不了,也没有人愿意跟他谈。
所以他准备先离开京城,前往老家祭祖之后,就直接从山东前往日本。
他一来是向朱瞻基辞行,询问后续安排,而来也是为了把他手下另一位大将袁江介绍给朱瞻基。
在庄敬和庞瑛离开他身边后,纪纲已经认识到了朱瞻基笼络人心的能力。
这庄敬和庞瑛本来跟他绑死在了一条船上,现在却成为了朱瞻基的爪牙。但是纪纲什么话都不敢说,甚至不敢因此恨朱瞻基,他现在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朱瞻基给的。
袁江是他在锦衣卫另一位铁杆心腹,与庄敬一样,担任四品指挥佥事。不过此人的能力不在侦缉,办案,而在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名气上不仅比不上庄敬,甚至连庞瑛的恶名还要高他一筹。
他可以说是纪纲目前最器重的手下了,因为身份的转变,纪纲现在不需要太多能打能杀的手下,更需要具有处理事务能力的手下。
能打能杀的手下,即使去了庄敬,庞瑛,他也还有千户王谦,李春等人。但是能够处理行政事务的手下,只有一个袁江。
如今袁江的家人他们也要跟自己一起前往日本,这个时候他才敢让袁江出现在朱瞻基的面前。
但是实际上他有些多心了,朱瞻基目前的手下虽然没有太多人才,那是因为他并没有全力发展中自己的势力。
否则以他太孙的名义,想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
“此去日本,首要在于配合海军控制日本的局势。我大明虽然不至于直接插手日本事务,但是从今往后,绝不能让日本脱离大明的控制。我虽然已经召回了幼军斥候,但是锦衣卫仍然有数百探子和数千日本内线,遍布日本各地。石见伯今后当以此事为重,今后可与易信,还有杨章德直接联络。”
纪纲来不及感叹三年前的一个小小总旗,因为攀上了朱瞻基的关系,就混成了锦衣卫指挥佥事。立即表态道:“臣一定不负所托。”
“火枪一事不必心急,即便售卖日本火枪,也必须要等到我大明火枪配备达到百万以上,如今夹江工业区加工能力大增,最多一年就能向日本售卖火枪。”
夹江工业区那边,因为受限于机床和熟练工人的数量,最开始一日能出枪管不过五百根。但是这一年来,熟练的工人数量和机床数量大增,如今一天能加工出合格产品四五千根。
工业的力量,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即便是朱棣,也为如今火枪的发展速度感到惊叹。
不过,火药已经成为了如今大明火器发展的最大瓶颈,没有找到新的硝石矿之前,仅靠从各地厕所刮土提炼,远远不够大明军队的消耗。
纪纲点头应道:“臣与多位名主和将军已经达成了协议,向大明提供劳力和侍女这条渠道很快就能稳定下来,不知殿下有何嘱咐。”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这些都是小事,就不要跟我汇报了。我大明需要劳力,更需要平定蛮夷的先锋。倭人性残,忠于军令,是难得的好兵,若是能训练一批这样的军队,我届时会出大价钱来雇佣。”
纪纲连忙说道:“臣如何敢跟殿下做生意……”
朱瞻基哈哈笑道:“当生意做,这件事才能做的长久,雇佣倭人耗费再高,也高不过我大明自己训练士兵吧!何况,这些人都是当做替死鬼的,当生意来做,我大明也可节约一大笔抚恤金。今后招收倭人先锋军,不管是俸禄还是抚恤,都按我大明士兵的六成来给付银钱,至于你那边给多少,我就不管了。”
最后,两个人又谈到了石见银山的管理。这个银山是要交给内监来开发的,哪怕纪纲作为石见伯,最多每年能得到一些年金,并且还要帮着朱瞻基监管内监的开发,不要让人中饱私囊。
另外当地倭人矿工的管理,也是要交给纪纲来管理。
至于每年付给纪纲多少银钱,在银山还没有开发的时候,现在也很难确定。
按照朱瞻基的意思,肯定是按照每年的产银量来定个比例最好。
所以今年这几个月就先试着开发,待明年再确定定额。
送走了纪纲,朱瞻基又让人叫进来了等候拜见的候显。
去年朱瞻基筹备东征之际,候显作为使节,独率舟师,出使榜葛剌诸国。榜葛刺大约在后世的孟加拉国,他的出使受到了当地上层人士、权威人士及国王的热烈欢迎。
因为只是护送使节回国,并且与当地的佛教徒打通前往藏地的通道,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就返回了国内。
在朱瞻基凯旋归来之前,他也才刚刚回京。并且带回来了当地特产的老虎与巨蟒,给应天府的动物园又增加了两种特色动物。
在地球仪前面,朱瞻基听他详细汇报了出使的经过,并且详细询问了印度当地的各国情况。
如今的印度大陆,北方几乎已经被帖木儿任命的赛义德王朝占领,侵占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区域。
但是在印度的南部,仍然有数十个大国和上百个小国,他们互相征伐,却又互相联合,共同应对北方赛义德王朝的威胁。
宋开禧二年,阿富汗古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定都德里,标志着德里苏丹国统治印度的开始。
赛义德王朝是德里苏丹国第四代王朝,永乐十二年才创立,创建者为原旁遮普总督黑兹尔汗。因其家族自称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故称赛义德王朝。
黑兹尔汗曾是察合台突厥人帖木尔任命的木尔坦、拉合尔等地的总督,在帖木儿死后,逐渐势大,在前年的时候自立为王。
这个王朝是信仰绿教为主,与印度当地的印度教派和佛教派水火不容,一直是以武力强力镇压。
候显是藏族,信仰的是佛教,所以对这个国家毫无好感。听到朱瞻基询问当地的局势,着实说了赛义德王朝不少坏话,想要激发朱瞻基的征伐之心。
他这次出使榜葛刺,出发的时候,朱瞻基刚准备去剿灭海盗,等他回来的时候,朱瞻基竟然已经占领了日本王宫,让日本臣服在大明脚下。
大明火枪的发展,让战争不再像以前那样胶着,变成了一面倒的局势。他很想大明能直接占领南亚大陆,因为在大明的统治下,佛教不至于像现在一样,被印度教派和绿教轮番打压。
如今佛教徒在发源地已经生存不下去了,只能向东方转移进入那些穷乡僻壤之地。
他不知道的是,如果朱瞻基不参与进来,佛教在印度的确是被驱逐了,并且再也没有回去过。几百年后,印度几乎已经没有了佛教徒,反而在勃固,南掌,暹罗,真腊等地一直传承了下来。
他也不知道,因为佛教的愚民教义,凡是信仰佛教,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虽然粮食充足,却全都是穷的连一点油水也没有的地方。
只有一个暹罗,还是靠色与情与旅游才好过一些。
朱瞻基是真的对印度有兴趣,因为这个国家的印度教义就是将人分为了几等,这种僵硬的政治体制,是最有利于统治和管理的。
而且这里还是全世界土地最肥沃的区域,土地面积广袤,肥沃,物产丰富。
如果将印度大陆变成了殖民地,甚至是国土,那么大明的辐射能力,将会比现在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容易征伐,容易管理,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唯一的缺点就是人太多了。
相比等着大明去占领的澳洲和南北美洲,这里虽然离得近,诱惑力却又似乎没有那么大了。
不过,这件事朱瞻基决定交给朱棣来做决定,他若是想要攻打帖木儿国,到时候肯定回来一趟南亚大陆,到时候看他的决定了。
他若是想把印度变成殖民地,就派一个朱姓的王爷,甚至是两个来管理都可以。他要是想要印度大陆变成大明国土,朱瞻基也不会反对。
反正现在对朱瞻基来说,让大明人口暴增,然后占领南北美,澳洲更加重要。
朱瞻基最后吩咐他说:“回去以后,将南洋大陆的局势细述成书,呈交皇祖父,想必他会奖赏你的……”
候显眼睛一亮,问道:“难道陛下有意对赛义德王朝动手?”
朱瞻基笑道:“一个小小的赛义德王朝还不值得皇祖父动心,他真正想要对付的是帖木儿国。”
候显大喜道:“多写殿下提醒,内臣回去之后就将今日之言细述成书,呈交陛下。”
临走时,朱瞻基送他了一本《瀛涯胜览》。“此书你回去多看看,就按照这种模式来写策论。”
候显笑道:“此书内臣已经有买,马宗道乃是内臣熟识。”
朱瞻基笑了笑,马欢是郑和舰队的翻译,候显曾经是郑和的副手,他们相识也是应该的。
这本《瀛涯胜览》是马欢在朱瞻基的嘱咐下成书的。该书共计十八篇,记述了郑和舰队所访问过的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剌加、哑鲁、苏门答腊、那孤儿、黎代、喃渤里、锡兰、小葛兰、阿枝、古里、溜山、祖法儿、阿丹、榜葛剌、忽鲁谟斯等十九个国家的疆域、道里、风俗、物产及其国家沿革的大概。
每个国家为一篇,其中因那孤儿很小,所以附于苏门答剌之后。
这本书可以说是当今最完整,最详细关于南洋各国的介绍,对大明人了解外面的世界,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朱瞻基自己都非常喜欢这本书,这段时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看一会儿,加深自己的印象。
不过可惜的是,这里没有距离大明最近的吕宋和苏禄国的介绍,因为这两个国家跟大明关系密切,可以算是大明国土了。
永乐三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统率巨型舰队至吕宋,即奉永乐帝诏书委任晋江华侨领袖许柴佬为吕宋总督。
许柴佬统揽该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如今已经有十二年。
在此期间,许柴佬不遗余力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施行孔儒礼仁之治。并传播闽南农渔工商先进技术,大兴造船、纺织、制陶、种茶诸业,为吕宋社会稳定、经贸发展、文艺繁荣作出卓越贡献。
虽然吕宋岛多瘴气,但是后世的马尼拉以北却是广袤的平原区,如今发展的非常迅速。
苏禄国三位苏丹就是因为目睹吕宋的经济发展,羡慕不已,屡次上书,希望能从大明藩属变成大明子民。
不过这却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因为对这些儒家的大臣们来说,一个不服教化,信仰绿教的小国,是不值得要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后世的菲律宾,如今是跟大明关系最为亲近的地方。福建泉州等地,因为人多地少,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往吕宋讨生活。
但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因为迁都北平,大明几乎就放弃了南方,在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销以后,南洋各国就意识到了大明的虚弱,逐渐不再理会大明,也不承认是大明属国。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就是原本的朱瞻基认识到了放弃交趾的错误,想要弥补。
但是只有舰队,没有任何行动,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特别是郑和去世后,舰队从此不再巡航。旧港抚慰司被苏门答腊国侵占以后,大明也没有任何惩治行动,从此南洋各国与大明也就只有名义上的统属了。
如果不是迁都,不是放弃交趾,不仅南洋各国,就连后世的印度各国,非洲东海岸,天方国(后世的沙特)都依旧自认是大明的属国。
朱瞻基对这些历史虽然不甚了解,但是看到现在万国来朝,其实心里早已经拿定了主意,这些地方,大明绝对不会再放弃。
大明不仅仅只是汉人的帝国,更要成为所有人的天朝上国。
候显离去,朱瞻基也来到了院子里面,伸了一个懒腰。现在已经是九月初,天气不冷不热,十分舒服。
李亮在他身后轻声说道:“殿下,马良媛今日生辰,马致德父子都来别院给马良媛过生,要不要过去一趟?”
朱瞻基心里一喜,点了点头说道:“马迪来了!孤正要找他,让他们父子来觐见吧。”
朱瞻基妻妾众多,三天两头的都有人过生日。她们每人每月例银二十两到五十两不等,衣食住行,包括琴棋书画,朱瞻基全部都包了,都没有花钱的地方。
如今的内侍,宫女地位都不高,她们连打赏都不用。如今的银子的购买力非常强劲,所以她们一个个都是小富婆。
这还不算什么,每年三节一寿,都是她们名正言顺可以收礼的时候。
家乡的地方官每逢春节,端午,中秋节,还有本人寿辰的时候,都会送礼。除此之外,还有宫中的赏赐,这些也比例银要更多。
第二二零章 新气象
马欣这是刚满十四周岁的生日,朱瞻基也早就按照常例为她准备好了寿礼。这方面都要按照规矩来,不能以自己的喜恶乱送礼物。
要不然,他这么多妻妾,今天心情好送的礼物贵重一些,明天心情不好送的礼物便宜一些,这样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了。
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只会好事变坏事。
兴庆宫虽然只是朱瞻基的小天地,但是位于金字塔尖,高处不胜寒。但是越是想要稳定,规矩越是不能坏。
马欣年纪虽然小,却是良媛。她上面除了一个太孙妃,两个良娣,就只有风花雪月四女和另一个陈良媛与她平级,其他人都比她级别低。
加上她父兄都受朱瞻基重视,所以在后宫里,倒也没有人敢欺负了她。
而马家如今成为内监最重要的供应商之一,生产的望远镜镜片和三棱镜,专供军备,目前还在研发平面镜和凹透镜,开发显微镜。
朱瞻基的扶持,加上马家家大业大,目前虽然名声上比不上那些老牌贵戚,但是家底一点也不弱。
这样的家底也让她在后宫里面根本不需要仰人鼻息,待她年纪稍大一些,再生一两个孩子,地位就更稳了。
马家父子在李亮的带领下进了房间,马致德身穿一身书生袍,加上瘦削的身材,看上去像一个年龄稍大的富贵闲人。
马迪正在发育,也长高了不少,显得更瘦了。不过他身穿幼军的军服,倒是增加了几分英气。
两人想要跪拜,被朱瞻基起身拉住。“今日是欣儿生辰,不论尊卑,只论情分。伯母可是见欣儿去了?”
虽然得了朱瞻基的抬举,但是马致德也不敢忘乎所以,谦卑地坐在了下首才说道:“苏州府尊刘麟夫人亲自来京为欣儿过生,欣儿现在在接待她们……”
看他难以开口的表情,朱瞻基问道:“可是有话要跟我讲?”
马迪有些憋不住地说道:“殿下,苏州府的百姓太苦了……”
马致德低吼道:“闭嘴……”
马迪撇了撇嘴,但是不敢再插话。
马致德的做派,朱瞻基心知肚明。虽然他不让马迪开口,但是他表现出来的意思,也是想要帮苏州府的百姓说话。
不过说起来,苏州府的百姓的确是苦,不是一般的苦。
因为开国之初,苏州府作为张士诚的“国都”,一直坚持了十二年。哪怕朱元璋夺了天下,苏州府的百姓对张士诚依旧是恋恋不忘。
所以大明立国之后,被惩罚最重的也是苏州府。
洪武初期,苏州府一地的税赋,就比其他地方高了数倍,以一府之地,承担了整个大明十分之一的税赋。
虽然苏州府富足天下,但是如此税赋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这么高的税赋,年景好的时候,才能勉强收起来,年景稍微差一点,就不可能完成。
所以不管是去苏州府当知府也好,当郡守也罢,主要任务就是盘剥百姓。
洪武一朝,苏州府知府就换了二十八任,郡守换了三十二任,平均一年一换,可以说全天下都没有官员换的这么勤的地方。
虽然苏州府富足天下,乃是天下第一上府,但是没有官员把去苏州赴任当做美差。
一直到了永乐年间,朱棣才逐渐减少了苏州的税赋。但是如今,苏州府一地的税额,依旧占了大明地税的百分之六七,而且往年欠额并没有取消。
朱瞻基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尚未亲政,此乃民政,按理说我是没有资格插手的。不过今年大明财政宽裕,待有机会我劝劝皇祖父。”
“殿下仁义,作为苏州人,我替百姓们感激殿下了!”马致德拜倒在地,动情说道:“张氏本就江浙人,当初与太祖争天下,本地人自然是支持他。但是太祖登基后,苏州也受了五十多年的惩治,天下首富之地,如今却民不聊生……”
朱瞻基笑道:“民不聊生倒不至于吧,虽然百姓困苦了些,但是苏州府的商业倒是发展的不错。自刘麟上任,如今在苏州府兴建女普济堂一座,惠安堂一座,育婴堂一座,济善堂一座,桑敬堂一座,这些可都是商户捐银五万余筹建的。”
马致德显然不知道朱瞻基竟然对苏州的了解这么清楚,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反应,只能喏喏到:“刘麟府尊还是……做了一些实事的。”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我知道,不过你就不要掺和太多,我心里有数。凹透镜和三棱镜能够量产了吗?”
相比凸透镜来说,凹透镜的制作更加麻烦,也更难以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凸透镜利用玻璃溶液的凝固,就能形成相应的溶模,经过简单打磨就能成型。
但是凹透镜必须制作相应的圈模,让溶液拉伸。而在溶模不标准的情况下,打磨完全要依靠师傅的经验,所以制作更加困难。
至于三棱镜,虽然是三角的,但是三个面都是平面,只要有了模具,打磨更加简单。
随着技术的推进,特别是三棱镜的应用,如今望远镜的倍数已经可以达到更高。
就在朱瞻基凯旋回来之前,司天监就在钟山北麓的紫金山,兴建了一座观天台,利用超过一百倍的望远镜,来观察星空。
显微镜与望远镜的基本原理其实一样,都是要把物体变大,只是两者的研究方向又不一致,一个的距离的拉近,一个是物体的无限变大。
用最简单的区分就是,显微镜就是复合型的望远镜。
朱瞻基只知道这些皮毛,具体的原理是不懂的,但是有了他的这些引导,马致德已经制造出了一台固定式的可放大四百倍左右的显微镜。
这样的显微镜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人体上的细菌,下马桥的医学研究院和太医院,如今为了争夺显微镜的使用权,经常就闹一些嘴官司。
不过,因为镜片的难以打磨,如今第二台显微镜还没有制作出来。
询问了一番显微镜的制作进度,朱瞻基说道:“不管是显微镜,还是望远镜,如今除了需要制作出来,更需要确立制作的标准和使用的标准,这一点还望德翁多费一些心。”
虽然他也算是朱瞻基的老丈人,但是朱瞻基是不可能喊他岳父的,一声德翁就已经是尊称了。
马致德应了下来,朱瞻基这才又说道:“既然刘麟夫人也来了别院,今晚就一起留下吃饭,住一晚,明日与我一同回京。”
马致德明白,这是朱瞻基给他面子。否则的话,一个四品知府的夫人,是不可能跟朱瞻基一起吃饭的,更别说留宿他的皇家别院了。
而这样一来,也代表了朱瞻基对刘麟的抬举,这会让他这个今年才上任的苏州知府,压力小了许多。
要知道他的上任,原任莱州知府的董熹,就是因为朝中无人支持,想要以强硬手段征收欠税,导致民愤四起,刚上任一年就被贬谛到了云南。
朱瞻基对刘麟所知不多,知道的也只是资料上的一些情况,出身饶州贫困家庭,为官小心谨慎,能知民苦,行事方正,却也有章法。
在担任都察院担任四川巡按之时,着实办了几件实事,才一路青云,成为了苏州知府。
不过在朱瞻基的心里,能做实事,愿意为民做事的官员,就是好官。所以今日老丈人出面了,他也不介意间接地支持一下他,让他压力不那么大。
刘麟夫人是个四旬左右的妇人,没有知府夫人的气派,倒是像个普通的民妇。她带的两个小丫鬟也是一派朴素,见了朱瞻基哆哆嗦嗦,没一点大家气派。
款待她们了一顿晚餐,朱瞻基带着马迪出了门就吩咐李亮,让他派人到锦衣卫去将关于刘麟的详细资料拿一份过来。
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个清官,能吏,他自认会留意一番。要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佞臣,他也不介意杀鸡骇猴。
虽然他现在不能插手民政,但是要对付一个知府,还是轻而易举的。
他最反感的就是被人欺骗了。
马迪现在不仅是幼军的数学教员,也是幼军的学生,当然,朱瞻基最重视他的一点,还是他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能力。
因为精通数学,在将精力转到滑翔翼上面之后,他现在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力学研究上面。
力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广泛,但是在这个时代,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们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没有人系统研究。
朱瞻基给马迪布置的任务,就是将每一点生活中的“常态”,用数学分析清楚。
比如风的形成,比如树叶为什么会掉,水为什么向下流,还比如轴承为什么会省力,杠杆的原理,滑翔翼为什么能飞起来。
这些事务看起来简单,但是想要解释清楚就涉及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和试验,所以马迪现在心无旁骛,忙的团团转。
朱瞻基也知道让他一个十九岁的孩子研究这个,有点虐待他了,但是现在只有思想还没有定型的年轻人,才愿意研究这些东西。
如果他能把这些理论都解释清楚,那么,就能形成最完善的基础物理学,这将会是人类的飞跃。
为此,朱瞻基为马迪提供了最严密的保护,最优越的条件,十个研究院里面所有的密卷,都对他开放,这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想要银子给银子,想要钱给钱,朱瞻基就是想要拔苗助长,弄出基础物理来。
马迪也不负他的期望,从万有引力到杠杆原理,现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弄出来的方程式,连他都看不懂,却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人人都知道朱瞻基重视马迪,但是没有人知道,在朱瞻基的眼里,一个马迪,要比十个柳升更加重要。
两个人一直聊到了亥时,朱瞻基才让人给他安排了客房住了下来,自己来到了马欣的房间里。
温泉别院这里就是江南园林式的建筑,除了原有的建筑,朱瞻基让人兴建了一个大公园。
在这个公园里引来了温泉水,又用原木搭建了几十座小木屋,他的妻妾一人一座,每一座都有单独的汤池。
别院修好,朱瞻基还没有来过,朱棣和朱高炽就各带嫔妃们来这里度假。
看到这些别致的小木屋,朱棣连以前的大殿也不住了,享受了一番野趣。
而朱高炽更受觉得朱瞻基会享受,把这里布置的野趣动人。
“殿下今日还泡温泉吗?”
虽然才十四周岁,马欣也如同一个贤惠的妻子一样,帮朱瞻基脱去了外袍。只留下了贴身的小衣,然后坐在他的腿上,搂着他的腰,窝在了他的怀里。
朱瞻基逗着她清秀的小脸,笑道:“你陪我一起泡……”
马欣霞飞双颊,在朱瞻基的怀里扭捏着身体。“太羞人了。”
虽然嘴上不肯,但是小手搂着朱瞻基的腰,却更紧了。就像一只可怜的小猫,生怕被遗弃了。
两个人缠绵了一会儿,朱瞻基才抱着已经不敢睁眼的马欣,进入了只有围墙,没有房顶的温泉汤池。
因为年纪还小,她没有那么多的复杂心思,哪怕今日她母亲与知府夫人肯定说了些让她转圜的话,她也不跟朱瞻基说起。
跟她在一起,朱瞻基也觉得格外轻松。
第二日,朱瞻基在羽林卫的护卫下,从温泉返回了京城。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启动银行的筹备事宜,而是先来到了夹江工业区视察。
因为动力源的限制,如今的工业区并不是一大片,而是沿着江边的一条线,每一家工场都有多座水车架在江边。
如今已经有人提议,在江心岛与河岸之间的夹江上,用水泥墩和木板搭建起一座超级大的木制平台,这样就能建设更多家工场。
但是朱瞻基否决了这项建议,若是发生火灾,那一下子就全部玩完了。
因为朱瞻基否决了这项提议,所有人就只能把主意打在了技术革新上面。
如今水车的连动装置越来越复杂,一架水车带动几台车床,甚至多架车床已经成为了常事。
这又反过来要求轴承越做越大,水车越做越大。
在铸压场跟工部定做了一架直径超过二十米,宽度超过三米的铁质结构,木制附件的超大型水车之后。
内库纺织厂那边,就把自己的水车全部拆掉,换成了这种超级水车。
而这种水车的动力,一架就能带动一个编组的几十架纺织车的转动,让大明出现了第一批的流水线女工。
原本是六部之尾的工部,因为水泥的出现,现在在修建全国第一个混凝土公路网。因为水车的出现,控制了天下的工匠,成了比户部还要肥的衙门。
现在的户部两位尚书,宋礼和吴中,走到哪里都被人巴结。
那些地方官原本对工部不理不睬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为了早日修上混凝土路,不要说尚书了,就是工部出去勘测的主事,都被他们送上厚礼。
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几百年前的人,照样懂得这个道理。
短短一年的时间,大明就兴建了将近一百座水泥厂。要不是朝廷严控工厂数量,恐怕每个县都想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水泥厂。
漫山遍野的石头,烧制了就能变成银子,而且还不愁销路。如今的大明对水泥的需求数量巨大,朝廷又有银子,竞争可谓激烈的很。
对于这些改变,朱瞻基是乐见其成的。工商兴国,可不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而水泥厂,虽然对工业的发展不像水车的影响这么大,却能改善整个基础环境,成为撬动工业发展的一个巨大基础。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朝廷支出的经费少的可怜。支出最大的,就是人工的费用,还有地方政府截留的商税。
除了水泥厂,现在大明建设最多的就是板车厂。
板车的制作实际上非常简单,一个刚出师的木匠就能做。唯一带点技术性的就是木制车轮的制作和轴承的制作。
这一点被工部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只有让工部参股,才给各个厂家提供现成的轴承。
板车的需求量大增,是跟水泥的生产是离不开的,也跟混凝土道路的出现离不开。
原本的板车,因为载货量少,道路不平整,加上缺少牲畜,所以需求量并不大。
在许多乡村里,一辆独轮车就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了。
但是如果道路平整了以后呢?这样的道路对车轮的损耗极小,载货量又一下子大增,所以板车的优势就是独轮车比不了的。
修路需要运送砂石,需要运输水泥,这些都需要板车来运输。所以混凝土路修到哪里,哪里的板车需求量就会大增。
不少商户已经看到了这些商机,跟着工部修路的队伍,开始做起了各种生意。
而修路的队伍,原本最开始是服徭役的农户,但是几个月以后,这些农户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为朱棣接受了朱瞻基的建议,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各地的卫所兵。
虽然现在的卫所兵还没有腐化,但是大明如今吏治清明,虽然不能说天下太平,但是最少在中原地带已经没有了多少战事。
之所以说没多少,是因为还有两个地方不算太平,一个是山东白莲教的唐赛儿还时不时的闹点事,一个是山西广灵县民刘子进与刘兴、余贵等人聚众起事的风波刚刚平息。
刘子进自言在石梯岭遇道人而得异术,自封官职,以皂白旗为号,夺太白王家庄的驿马,杀大同卫卒。
永乐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朱棣命行在中军都督金玉为总兵官,蔡福为副总兵,率军前往征剿。
五月,刘子进等一百三十五人被械送北京。成祖命将其首领斩首示众,其余则被发配交趾充军。
至于白莲教,因为没有起事,如今各首领都隐匿民间,所以还没有对他们动手。
朱瞻基先来到火器场,巡视了一番火枪的生产情况。
现在的火枪还比较简单,最主要的就是枪管。枪管的问题解决了,其他木制枪托,燧发装置,还有安装,都费不了太多的事。
如今每天都能组装五千只火枪,要不了几年,大明的士兵,包括巡捕,就都能换上长短火枪了。
随后,朱瞻基来到了铸压场,这也是目前大明防护最森严的工场,因为这里生产的是金银铜币。
想要开办银行,最重要的就是货币储备金。现在可不是后世的信用社会,纸币和电子数字都能成为货币。
要想让老百姓认可,就必须是铮铮亮的金币或者是银币。银行想要得到认可,没有足够的金银币储备,拿着金银票取不出来金银,那一下子就完蛋了,再也不会有人认可了。
所以,朱瞻基一开始一直没有打银行的主意,一直等到在日本获得了巨量的金银,才筹备起银行事宜。
铸压场这边,原本只有几架压铸机,现在也增加到了四十架,这些压铸机每天三班倒,就能压铸出八万两银子左右的银币。
朱瞻基带回来的这七百多万两银子,也就只能满足三个月时间的满负荷工作。
所以为了钱范的安全,朱瞻基也不准备再扩大规模了。工场越大,负责的人越多,也就越难控制整个过程中的钱币安全。
实际上,如今的大明的货币储备当然不止朱瞻基带回来的这些,因为在银币出来之后,大明就已经取消了银锭和金锭的流通权,所有涉及商业,税赋的交易,都必须用金银币来交易。
所以这一年来,大明已经有了超过两千万两银币在市面上流通。光是通过货币的转换,朝廷就获利最少百分之五。
因为不管是金币,还是银币,都不是纯金纯银,有一成是其他合金,而占了百分之十重量的合金,价值最多是货币价值的一小半而已。
朱瞻基巡视完毕,问银作局的太监钟大勇:“如今内库还没有兑换出去的金银币还有多少?”
钟大勇愁眉苦脸地说道:“殿下,如今禁止使用银锭,银作局在京城的衙门,每天来换银币的人络绎不绝,哪里有库存啊!”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