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包围
作者:摇摇-欲坠|发布时间:2024-06-28 23:32:14|字数:6752
火红的夕阳犹如一盘红彩,在天空与大海之间涂抹上了一层暧昧的红色。
撒在海面上,就形成了一片片不停变幻的鱼鳞状金箔,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一群群的海鸟不时掠过,留下一串串悦耳的鸣叫声。
朱瞻基双脚稳定地站在甲板上,看着眼前这迷人的景色,陷入了回忆。
虽然时空跨过了六百年,但是这样的美景却是永恒的,六百年前与六百年后,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郑和与其他一众水师将领有些惊讶地看着在船上如履平地的朱瞻基,再对照一下趴在围栏边,被用绳子绑住的一清子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台风季节已过,十一月的海浪却依旧不是那么温柔,像一清子,杨章德他们那些人,上了船就吐个天昏地暗似乎才是常事。
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朱瞻基身边片刻不离身的李亮,现在就连站都站不起来了。
可是朱瞻基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他的身体很快就找到了在船上的节奏,与巨舟形成了一种共振。
大部分人上船,总要有一个适应期。哪怕是不晕船,但是在晃动的海船上,与平地上不同,总是有一些不习惯,不稳定。
但是朱瞻基好像就是一个生长在海船上的水手,没有任何的不适。
不管是郑和,还是其他将领,看着挺拔如松的朱瞻基,都有一种生于大海,长于大海的错觉。
但是显然是不可能的,太孙殿下自五岁后,也就只出了一次京城。
虽然坐过船,但是那也只是在平静的运河里,跟在这大海里完全不同。
看着大部分战舰都一次消失在视野里,旗舰的旁边就只剩下了二十多艘战舰。朱瞻基回过头来,问道:“黄守备,传令舰狭小,卫兵们如何解决晚餐问题?”
黄守备就是黄福的大公子黄渊,此人能力出众,行事章法有道,又善于协调,被刘江提拔为守备一职在海军总部相当于担任了他的助理一职。
此番出海,他因为对各部的海军都比较熟悉,负责辅佐朱瞻基。
大海船上有专门的厨房,有隔火装置,但是传令舰乃是快速小船,为了追求速度,船身狭小,根本没有做饭的地方。
大军集结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还能从大船上获得饮食,现在他们散开之后,就只能靠干粮生活了。
黄渊笑道:“每艘船上都提供了足够三十多名兵士吃一周的食物和净水,他们分散开来不会超过两日,殿下不必为他们担忧。”
朱瞻基本来想去看看船上的士兵们的饮食条件,但是想了想,还是没去。
船上条件艰苦,这个时代的人们又不讲究吃食,恐怕船上的大锅饭不会好吃。一艘船上有一千多人,能把饭菜做熟,就已经很难得了。
他倒不用担心,因为光是跟他上船伺候他的人就是数十人。这些太监都是平日伺候他的,知道他的口味和嗜好,不管什么时候,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下降。
除了这些近身伺候的,周围现在聚集的二十多艘船,大部分也都是他的卫兵船。这次出征,他抽调了羽林卫的三个卫镇,整整三千人。
加上新江口水师又专门调了三千人保护他,可以说他的安全问题也根本不用担心。
太阳逐渐沉没到了海平面以下,天空很快就变得完全黑暗起来。
这个时候,朱瞻基才决定回到自己的卧室去吃饭,休息。
其他人也都松了一口气。朱瞻基今日上船就如同一个好奇宝宝,到处都要去看看,还问出了许多专业性的问题,他们这些人也只能跟在后面,一一解说,不敢有一丝马虎。
现在朱瞻基回了舱室,他们也能轻松一下了。
虽然海上条件艰苦,苦不到朱瞻基这个太孙。内侍们还为他炒了九个菜,还有一小壶酒。
朱瞻基留下了郑和,船长石国瑞,还有黄渊在一起进食。至于他的一帮保镖,除了玄真还好一点,其他人一个个都瘫在床上起不来了。
两日之后,船队抵达了宁波外海的定海县,这里也就是后世的舟山群岛,朱瞻基将会以这里为指挥部,设下针对倭寇的包围圈。
两日来,三大舰队已经完全布局完毕,第二舰队沿着济州岛到山东一带,布下防线。
第一舰队的一百六十余支战舰,沿着连云港一直到舟山群岛,布下防线。
而第三舰队则从舟山岛一直到琉球,布下了防线。
除了这些战舰,还有超过五十条传令快艇,在整个防线之间传令,在任何地点发现倭寇,都能快速形成包围圈。
这一次,杀敌不是目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出云国,京极家族的那艘船。
只有抓住了京极持岗,向出云国京极家族发难,才能师出有名。
当然,其他人的价值也不会低。比如细川满员,那可是足利义持麾下的管领,相当于一个国家的首相,总理。
如果能够抓住他,其价值比京极持岗还要高的多。
但是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这次的倭寇集结虽然是用他的名字,他却不可能亲身涉险。
幕府的这些人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在耍阴谋诡计方面,一点也不弱于华人。
上了岛,脚踩上了陆地,杨章德他们似乎才回了魂。
他们还算是好的,已经逐渐习惯了。李亮这个可怜虫从上船之后就开始吐,两天下来没有吃进去任何东西,吃什么吐什么,瘦了好几斤。
下船的时候,还是两个小太监把他扶下来的,根本连路都走不了。
定海县令鲍云和舟山水寨早就接到了命令,腾出了定海富商卢家在普陀山山下的海景别院,作为朱瞻基的下榻之地。
此别院距离普陀山山门不远,依山傍海,有着细腻的沙滩和秀丽的山景。
可惜的是此时是冬季,要是夏季来此,会别有一番风味。
在普陀山游玩了三日,朱瞻基一身轻松,但是所有将领都在密切关注着天气和外面的情报。
而第三日傍晚,一艘来自济州岛传令舰,带来了锦衣卫暗探和第二舰队传来的情报。
倭寇在对马岛集结之后,以倭寇头目早田左卫门大郎为首,集结了四十多艘千石船和六十多艘关船。
他们首先袭击了朝鲜八道的忠清道庇仁(今韩国忠清南道舒川郡)和黄海道海州(今北朝鲜黄海南道海州市)一带海岸。
在朝鲜劫掠了大批的粮食后遭到了朝鲜大将李从茂的坚决反抗,他们损失了两艘船,大约三百多倭寇然后退往了济州岛集结。
在济州岛,他们抢了大约五百匹矮马,运回了装满粮食和马匹的船只。随后将在对马岛留守的备用船只又调来,准备前往大明海岸。
宁波他们不敢过来,主要目标放在了胶东和辽东一带。
京极持岗在朝鲜受到了锦衣卫暗探的影响,并没有冲在最前面,留存实力准备前往大明劫掠。
他却不知道,暗探的信息通过留在岛上的人员,飞快地传了出去。
既然知道了倭寇的行踪,朱瞻基他们当然不会再被动等待。集结号令一下,第二天一早,传令船就飞快地向散开的各部报讯,按照预定的航线,前往济州岛。
朱瞻基船队的五艘宝船,二十多艘护卫船用了两个时辰,就形成了航行方阵,一路向北行驶。
如今是冬季,海面上吹来的是西北方居多,所以船队的航行速度并不快。
按照朱瞻基的估计,宝船的航行速度不会超过五海里每小时。一个时辰最多十海里,一天的航行距离也不超过两百四十海里,预计要用两天的时间才能抵达济州岛附近海域。
一路上,散布在大明沿海的预警舰一艘艘地逐步向旗舰靠近。
以前的时候,海上定位需要用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然后同时运用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
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使用罗盘的误差,一般不会超过三度。
但是这种误差还是很大,一直到六分仪开始大范围应用,大明水师的集结就变的更加简单了起来。
只要不是阴云天气,不管白天黑夜,所有船只都能精确计算出自己的方位。
只要有了旗舰的路线图,集结就变的简单了起来。
所有集结过来的船只,按照性能的不同,组成了一个个小型作战方阵。
其中每一个作战方阵基本包括了两艘助理战舰,八艘护卫舰,八艘攻击舰,一艘补给舰,还有两艘登陆舰。
这一个个作战方阵,又围绕旗舰的航行,组成了前营,左营,右营,后营。
这样也让航行变的威武壮观起来,举目望去,绵延几十公里的海域,到处都是桅杆和巨帆的影子,甚至有许多船只只能看见桅杆的顶。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能够用肉眼看到的远不是全部,因为整个舰队,连绵了几百公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第一五零章 临战
十一月二十二,当舰队距离耽罗(济州岛)越近,包围圈越小,船只之间的距离也就越近。
就在朱瞻基他们的大军驻扎在距离济州岛南海岸五十公里外海的海面上的时候,第二份情报才又送了过来。
按照朱瞻基的要求,情报是需要一天一次的传送,但是这份情报却在路上耽搁了两天,暴露了海军情报部门在信息传递上的不足。
如今的倭寇大军还在耽罗的郡守处(济州市)狂欢,因为岛上力量有限,倭寇大军简直是不费力气地就占据了耽罗郡守的天然深水港。
岛上的大部分民众大部分都在官府的统一安排下,逃向了到中间的山区或者丘陵地带。
济州岛民生清苦,内陆绝对没有油水,所以倭寇只是占据了港口,没有占领整个岛的想法。
倭寇的人手有限,只是把这里当做集结地,而不愿进入山区追击,为了不多的油水损失了人手。
济州岛四面临海,面积将近两千平方公里,只靠几千海盗,远远达不到占领的目的。
他们在朝鲜掠夺了不少少女,这个时候只顾得花天酒地去了。就连岛上剩下的不多的一些民众,他们也没有去伤害,因为倭寇更知道竭泽而渔的道理。
济州岛对他们来说就是一块不算肥沃的农田,每年都能有些收获。要是把人都杀光了,以后想要抢东西都抢不到了。
樊大宏就是因为了解到了这些情况,所以在海倭寇岸的第一时间并没有逃跑。而是在认出了与他联络的郭重后,献出了自己从朝鲜买来的一个娇妾给京极持岗。
为此,他还获得了京极持岗的嘉奖,赏了他半头野猪肉。
从郭重那里获得了线索,当天晚上,他就把情报完整地传递给了隐藏在距离他们住的地方不远处的另几个同僚。
这一切,都没有被倭寇注意到。他们即使布置了几艘防卫船,也只是防守着面向朝鲜的一方。
在他们过去的思维模式里,大明也只有他们惹到了才会反击,而现在他们还没有去大明,所以也根本没有防备来自大明的对手。
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从来都不存在保密一说。在这个时代,受限于通讯方式的落后,信息的传递往往要比军事行动更慢。
所以除了军事行动时候的探子,细作,根本没有专门的间谍训练。
特别是这种海上的军事行动,信息的传递更是艰难。隔着茫茫的大海,有谁会想到在海岛上设置暗探?暗探又如何传递信息呢?
距离郡守府二十里外的一处海湾,这里的海滩是一片滩涂,海水的深度最深也不到两米,岸边还有茂密的丛林,就连倭寇他们也不曾关注过这里。
但是一艘隶属海军细作司的尖头平底的传令船,此时且鼓足了风帆,一直停在这里。
如果不是两个重锚牢牢地抓住了海底的淤泥,这艘船随时都可以飞快地驶离。
两个骑着矮马飞驰而来的细作,在岸边吹响了哨子,不一会儿,从传令船上就放下来了一艘小船,划到了他们的身边。
对上了切口,小船慢悠悠地靠在了岸边,双方飞快地交流了几句,然后两个细作就很快消失在草丛里。
而传令船在接到了小船以后,飞快地起锚,然后也很快就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这个时候天色已暗,远离了济州岛以后,船上就燃起了两盏红色的灯笼。
依靠北极星那明亮的星光定位,虽然船上的人根本看不清海面,但是却能一直没有偏离正确的航线。
大约两个时辰以后,在茫茫的海面上,他们看到了两盏红色的灯笼,快船上的人好不容易分清了这是灯笼而不是星光,很快两艘船就靠近了。
一根长竹竿上绑着的定位航线图被相互交换,两艘船很快就在夜幕中擦身而过,船上的灯笼也很快被熄灭。
光是为了开设一条两百公里海面上的传递通道,海军就要用四艘传令船,超过一百二十名海军在这条航线上来回飞驰。
这还仅仅是传递通道,没有算布置在济州岛的内间和反间。
虽然耗费不小,但是相对于数百艘战舰的巨大耗费,这点费用又不算什么了。
加上朱瞻基是太孙,刘江也算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所以他这样的安排才没有遭到反对。
而且,为了打通这一条信息渠道,还需要锦衣卫与海军的共同配合。所以除非是他太孙的身份,这个信息通道其他人根本无法布置。
而这样的布置还不止济州岛一处,在朝鲜,在日本,在琉球,在南洋各国,锦衣卫已经布置下了一千多人的间谍团队。
获得了新的定位信息,传令船很快调整了自己的航线,又西转向南航行。
又过了两个时辰,他们终于看到了茫茫的夜幕中,那绵延数十公里,犹如天上星光一般的璀璨灯火。
这绵延开来的灯火比天上的星光更亮,也更夺目,让人忍不住有一种想要膜拜的震撼。
这就是巍峨雄壮的大明海军,是这个时代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任何人看到这一幕,都会由衷的为自己是一个大明人赶到骄傲和自豪。
“殿下,第三份情报也以送到,第二封情报被耽搁的缘由也调查清楚了,是因为那艘细作船在传令期间利用六分仪测试定位出现了错误,一直向西行到了胶东海岸,才又发觉,回返将信息送到了新的接收地点。该如何处置,请殿下定夺。”
“延误军情,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三十军士一人受十杖,把总十五杖,负责六分仪内监当差二十杖。不过明知军情延误却不自误,一昼夜间往返近八百里,此情可悯,此志可嘉,每人军勋晋升一级,以示奖励。”
有罪必罚,有功必赏,朱瞻基的处罚和奖励无人不服。
虽然已经是后半夜,但是舰队首领几乎无人入眠。他们就在距离济州岛不到五十公里的海域,朱瞻基一声令下,明日就能将济州市的倭寇包围起来。
但是大军却不能这样做,因为倭寇如果逃向了济州岛的内部,想要抓获他们将会更艰难。
这次抽调了大小船只近八百艘,作战人员将近十万人,耽搁一天的时间,就意味着更多的消耗。
所以,如果作战,最好是雷霆一击,让倭寇无处可逃。
情报在朱瞻基和郑和他们这些将领之间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朱瞻基的手上。他这才向郑和问道:“在座诸位唯有郑总兵和唐指挥使曾经参加过锡兰之战,与今日之状异曲同工,不知两位有何妙策?”
郑和笑着说道:“锡兰之战,亚烈苦奈儿乃一国之君,占据地利人和。而倭寇不过是鹊巢鸠占,他们在岛上并无根基,此战定当手到擒来。”
朱瞻基摇了摇头笑道:“郑总兵还请不要卖关子,瞻基一直以师从之。”
郑和是个聪明人,他身为副官,怕自己表现的太出色引起朱瞻基的不喜,所以想先等朱瞻基表态,然后再拾遗补缺。
但是朱瞻基岂是小肚鸡肠之人,只要郑和的策略好,他定会不打折扣地同意。
郑和见朱瞻基这样说,只能笑道:“臣以为,我大军应当两路夹击,才可一举建功。唐指挥使,当初锡兰之战,你乃先锋,长驱直入,生擒亚烈苦奈儿亲眷,布置此次可有定计?”
他把话题转到了唐敬身上,唐敬跟朱瞻基的身份差距太大,就没有了郑和的顾虑。面向朱瞻基大声应道:“殿下只需给臣三千旧部,臣定当率众拦住倭寇后路,不让一人逃脱。”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倭寇此番聚集近万人,虽然只有三一称得上武士,但是近三千武士加上五六千随从,仍然要谨防对方狗急跳墙。我抽调一万军士于你,另派三千羽林卫神机营,皆受你节制。但是,孤要你一日夜间布下攻击阵势,明日午时发动攻击,不要让倭寇大军逃入山中,否则军法处置。”
“臣领旨!”
朱瞻基面向郑和说道:“郑总兵运筹帷幄,算无遗策,乃当世水师诸将之首。此番排兵布阵,还望郑总兵以教。”
郑和连忙说道:“内臣不敢。和乃殿下家臣,自当尽心辅佐殿下。”
朱瞻基大声说道:“郑和听令!”
郑和单膝跪拜,抱拳道:“和在!”
“除抽调登陆军士,余下水师三军皆受你节制,安营布兵,一切依你之令!”
“和领旨!”
朱瞻基这才又面向其他水师将领,拿出了特制的海军司令印说道:“今日之战,孤授权内宫监大太监,陛下亲授水师总兵郑和为帅,诸将可有异议?”
朱瞻基这样说,其他人哪怕不愿意受郑和的节制,这个时候也不敢有半点意见啊!
何况第二舰队总兵易信名声不显,第三舰队总兵朱真更是长期为郑和副手,他们两人都没有意见,其他人更不敢有了。
这个时候,朱瞻基亲自扶起了郑和,并且将他让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说道:“此番之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自我以下,皆受郑和节制。军令如山,违令者斩。”
众将皆单膝跪拜,大声应道:“是!”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