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陈诚
作者:摇摇-欲坠|发布时间:2024-06-28 23:32:14|字数:6713
“至元二年,埃米尔帖木儿生于撒马尔罕以南的碣石。他的母亲是布哈拉人,他的父亲埃米尔塔拉盖是突厥化蒙古贵族,其祖先做过察合台的大臣。父亲死后继为碣石的封建城主。帖木尔是突厥化蒙古人,信仰绿绿,接受了波斯的影响,所以在思想上倾向波斯文化。”
“帖木尔26岁那年在故乡附近地区反察合台蒙古人贵族的统治。作战时,被打伤成了瘸子,因此敌人称为跛子帖木尔。为了巩固政权,采取婚姻关系,因为他将西察合台汗国可汗的公主纳为妻妾,成了察合台汗国的驸马,所以又称为驸马帖木尔。”
“洪武二年,他杀死具备兄弟情谊的西察合台汗侯赛因,建立了帖木尔国。但是,当地如同我华夏春秋时期一样,我们尊周王朝为主,他们必须尊蒙古为主。不管是帖木尔还是侯赛因,以及河中的任何一个地区突厥贵族,离开了察合台系的君主,都不能够统治河中。成吉思汗的合法性无疑要保留,至少在形式上要保留。”
“在找了一个傀儡当国王之后,帖木儿随后征服波斯、花拉子模。洪武26年征服伊尔汗国和阿富汗国,而后北上进攻金帐汗国。随后波斯萨拉伯卡发生外族叛乱,使其一改恢复突厥帝国光荣之进军方向,将征服目标由蒙古各汗国转向周围各国。”
“从此以后,他师法成吉思汗的屠城策略,将叛乱之萨拉伯卡屠城,他随后远征藏南时,也维持同样的策略。最著名一战是与白帐汗国的脱脱迷失汗于昆都尔察河谷大战,彻底击败金帐汗国。”
“在立国之初,帖木儿对大明畏之如虎,从洪武二十年起,帖木尔曾多次遣使进贡,是西域各国第一个向大明臣服的外藩。但是随着他的势力越来越大,他对我大明的态度也开始改变。”
“洪武28年,帖木尔扣押各国使节,包括我大明与奥斯曼帝国使节,开始第二阶段的扩张,随后占据藏南(印度北部)又于次年西征小亚细亚(土耳其)。”
“在小亚细亚,帖木儿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成为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小亚细亚、阿拉伯的大帝国。”
这一点朱瞻基倒是很清楚,因为前世欧洲人除了俄罗斯都对帖木儿很崇拜。他击败当时如日中天、扩张中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相当于是间接地保存了基督宗教文化与整个欧洲。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只差要灭了马其顿了。
而后来虽然奥斯曼帝国灭了马其顿,但是当时的欧洲已经发展起来了,有了火枪火炮,奥斯曼帝国也就无力西进了。
至于俄罗斯人,那是因为被帖木儿杀的太狠了,一直到后世,俄罗斯人还很帖木儿不已。
而帖木儿从小亚细亚带回的艺术家、工匠与学者,留给撒马尔罕无数无价的传世建筑,成为了中亚绿教文化的重心。
也就是说,是帖木儿的抢劫,才让绿教发展到了中亚来。
“永乐二年,帖木儿妄图来攻我大明,并且聚拢了二十万大军。但是出了撒马尔罕不到千里,就一命呜呼。帖木尔一生征战四十余年从无败绩,堪称是一代枭雄。”
“帖木尔死时,他的国家危机四伏。四个儿子,长子、次子早逝,并且帖木尔没有正式选定继承人。三子在帖木尔逝世后不久也相继去世;帖木尔两侄子为争夺王位互相厮杀。此时勇武有为的四子沙哈鲁平定内讧,继位为王。沙哈鲁也一反帖木尔对明朝的敌视政策转变为与明朝友好,在永乐十一年又向我大明进贡。”
陈诚的确有才,短短一番话就把中亚的局势介绍的一清二楚。
朱瞻基问道:“那如今的帖木儿国与亦力把里等国,相互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我看了你写的《西域番国志》,里面虽然写的比较详细了,但是仍然让人看的一头雾水。”
陈诚摇头叹道:“西域各国的复杂性,远不是臣能分清楚的。他们相互之间不是一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同民族之间有各自征战。而且,今天和好,明日就又战,打完之后又和好,并且如今的各国之间都还有些亲戚关系,但是信仰有不同,文化有不同,实在不能以国家来论,更多的地像一个个部落。”
“那如今的帖木儿可汗沙哈鲁其人如何,如今的帖木儿国对我大明还有无威胁?那个奥斯曼帝国如今又是什么情况?”
“沙哈鲁此人虽然文武双全,但是却不足为虑。如今的帖木儿国一分为四,已经远不是十几年前的帖木儿国了。”
从他的书上了解了大部分情况,现在又听陈诚详细将一些难以著述和难以确定的定论用语言解释一遍,朱瞻基也是收获众多。
不过今日使团人数来的不少,并不是提出添加私货的好时机,所以朱瞻基又跟陈诚说道:“明日午后我会让人去接你,给你看一样东西,届时我还有话与你说。今日为尔等接风,自当把酒言欢。”
众人纷纷艳羡不已,能够被太孙私下邀约,那就等于是入了太孙的眼。眼见陈诚都五十岁了,这一次,终于算是熬出头了。
陈诚却煞风景地说道:“殿下有命,臣自当遵从。只是今日恕臣不能与众共饮,金师仙逝,尸骨未寒……”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明白,不以为怪。诸卿,共饮……”
虽然陈诚这样说,朱瞻基却更欣赏他了,这样一个有情有义的能臣,不可多得啊!
他也查阅了一些陈诚的资料。他乃江西人,洪武二十六年中举人,二十七年贡士,得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洪武二十九年出使西域撤里畏兀儿(后世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在那里修建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保卫边疆。
洪武三十年奉诏出使安南,升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建文三年升广东布政司左参议。
永乐四年到永乐九年入文渊阁修《永乐大典》。永乐十年升吏部验封司员外郎。
从资历上看,他这个人似乎并无多大才华,一步一步按部就班,从来没有过擢升几级的经历。
但是这次出使西域,却让朱瞻基看到了此人的才华。他写的两本书,可以说是目前大明对西域最通透的介绍,光凭这个能力,就能将他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去。
朱瞻基不知道的是,陈诚此人在历史上五次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鞑靼,所做的贡献与航海家郑和齐名。
而他还有一个长处就是活的够长。他今年虽然已经五十岁了,但是在历史上,他活了九十三岁,等于他还有四十三年好活。
一个人再有才华,活不长也不行。只有活着,才能做更多的事,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日午后,陈诚应邀来到了兴庆宫,旋即被朱瞻基带到那副巨大的世界地图前面。
他比郑和还有不如,看到那副巨大的地图,再对比了一下大明的疆域,又对比了那个巨大的地球仪,虽然没有崩溃,但是足足愣了一刻钟。
朱瞻基一直等他回神才笑问:“员外郎看了此图,有何感慨?”
听到朱瞻基的声音,陈诚才回神说道:“请恕臣失礼。”
“不必多礼,孤不是重礼之人。”朱瞻基有些暗叹,现在这个时代,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真是难以纠正。不过他自己是既得利益者,所以虽然腹诽,却也不想改变。
“看了此地图,员外郎有何想法?”
“天下之大,非无穷大,然亦非大明之天下。”
朱瞻基笑道:“大明亦无霸占天下之雄心,不过,华夏之文化,必须要霸占天下。孤观尔著《西域番国志》,《西域行程记》,就觉得我华夏之文化,在西域不得人心,此乃大憾。”
陈诚犹豫了一下,长揖说道:“臣愿为大明文化使者,赴西域传播我大明文化。”
朱瞻基知道他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笑了笑说道:“你误会了我的意思,你的才华也不仅仅于此。传播华夏文化,随意一个儒生就能做到,而你应该有更大的作用。”
陈诚原本还以为自己要被发配西域了,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误会了太孙的意思。这一刻,他忍不住长舒了一口气,却不敢再随意猜测了。
朱瞻基拿出了自己撰写的一篇棉花生长条件的述文,递给了陈诚。
这述文是他从农书上抄载,然后又加上了后世的育苗一个步骤。同时,他在里面加上了太阳的照射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陈诚看到这篇述文,更猜不透朱瞻基的想法了,他跟农业可以点边也不搭啊!
朱瞻基这个时候才笑道:“孤观你记载西域的土质与气候,发现那里适合棉花的栽种。所以想要借你的笔,将这一段加进你的《西域行程记》,并且将由我印制两万册,一万册发给各级官衙,另一万册于书市出售。孤不仅有润笔费给你,还要让你的大名天下皆知。”
陈诚瞪大了眼睛,看着朱瞻基,嘴唇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身为一个文人,立言可谓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虽然他的这两本书都只是杂书,但是这两本书若能得朝廷赏识,刊行天下,他陈诚也是虽死无憾了!
第一三零章 经济控制
西域十七国的使者进京,在京城又掀起了一股采购风潮,来自马鲁古的香料,因此价格上涨了一成。
这还多亏了是郑和的船队刚回来,要不然,依照须臾各国的购买力,香料的价格还要上涨更多。
这主要因为帖木儿等国在西方抢劫了太多的金银,而这些金银在本国内也没有消费市场,所以除了修建寺庙,他们只能来大明购物。
而香料对于游牧民族来说,简直是无价的宝贝。他们喜欢烤肉吃,而烤肉的时候放一点香料,就能让烤肉的味道更香。
应天府的七月虽然热,但是城里面的几家烤肉馆,每天都被这些西域人给承包了。
内监当然是因此开心不已,虽然现在一些勋贵也跟随船队带回了一些香料,但是内监的贸易才是大头。
从永乐十三年的夏天开始,香料不知不觉已经成为了大明与西域各国贸易的第四大贸易品。
第一大当然是丝绸和布料,不管是西域的穷人还是富人,也都是要穿衣服的。
而第二大就是茶叶,茶叶是西域人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他们的药,无一日能缺。
第三大贸易品原本是铁器,现在变成了瓷器。蒙古人将铁器打造技术传播到了西域,现在大多数西域国家已经能自己打造铁器,所以瓷器现在变成了主要贸易品。
不过从陆路前往西域,运输不便,所以西域人购买的瓷器,大部分是精品瓷器,而不是日用品。
这一项反倒是帖木儿国的使者没有太大兴趣,因为郑和在船队已经抵达了忽鲁谟斯,并且给他们带去了成船的瓷器。
只有那些如吐鲁番这样的国家,才会从陆路运输瓷器。
香料是朱瞻基要求郑和船队这次必须交易的货物之一,原本郑和与内监还有些想不通。因为香料在马鲁古国那边简直到处都是,价值也不高。
大明人虽然喜欢香料的浓郁香味,但是这些佐料大明几乎都有替代品,不管是花椒,八角,桂香大明自身都有,而丁香,肉豆蔻的口感,大明人也不是太习惯。
这些香料抵达大明以后,朱瞻基就让内库封存了起来,准备等下一次出使西洋的时候,把这些带过去。
这个时代,在欧洲的香料价格几乎是与黄金同重。欧洲人疯了一样在寻找各种香料,葡萄牙人,荷兰人,西班牙人,他们疯狂地寻找香料的来源。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人疯狂寻找新大陆的动力,主要就是为了香料。
而且,朱瞻基也首次干涉了内库的贸易,直接将不值钱的香料,价格标注了百倍。
在马鲁古,一口铁锅就能换一石香料。因为公斤还没有普及开,大明主要还是以石来作为度量衡。
也就是说,一口铁锅可以换一百二十斤干香料。
可是在朱瞻基的标价下,一斤香料在大明卖到了一钱银子一斤。
因为如此高昂的价格,一斤香料都能买将近五十斤大米了,目前应天府除了几家大酒楼少量购进了一点,根本卖不出去。
但是这些西域人,根本不在乎价格,听说了大明也就只有一船这样的香料,直接拿出了黄金,将所有的香料都给包圆了。
这也让内监负责管理香料的掌房(非错别字,乃是官职)谢坤被惊的目瞪口呆。要不是朱瞻基劝阻,他甚至想要把外面流出去的一些香料全部收回来,卖给这些西域人。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只是依靠官方贸易,虽然有利润,也有互补,能赚到银子,但是对大明的经济促进是很小的。
就像这香料,内监赚再多的钱,对于民生也没有一点促进,赚钱的只有皇室。
相反,一直这样贸易的顺差,太多的金银流入大明,反而会造成通货膨胀。
当然,现在谈这些还太远了,因为现在的大明经济只是在野蛮生长,距离成熟,距离饱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想要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让他们从与大明交易,变得依赖大明,间接控制他们的经济,现在就可以做了。
但是这个计划,刚跟朱棣提起,就被否定了。“我们希望他们那些国家越穷越好,为什么还要帮他们发展民生?只有他们穷的揭不开锅的时候,才是对大明最有利的时候。”
“皇爷爷,我们不是要帮他们,更是在帮我们大明。一场大战,我们就要耗费两百万两银子,还不一定能取得效果。但是,只要我们的经济策略妥当,就能让他们变成我们大明的市场,我们的倾销地……”
“什么是倾销地?”
“简单来说,就是让他们高价买我们破烂的地方,他们没钱,当然什么都买不起。但是他们有钱了呢?就有钱来买我们的东西。钢铁,火铳,大炮这些我们当然不能卖给他们,但是当我们穿不完的粗布,贵重的丝绸都卖到他们那里,能给我们大明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好处。”
“此举不妥,太过于冒险。如果他们有钱了,就能造更多的武器来伤害我们大明的子民。”
在没有见到效果之前,古人的脑子是很难把这件事想通的。朱瞻基只好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说道:“皇爷爷,想想朵颜三卫,他们现在替我大明炼焦,我们给了他们不少财物,但是这些财物,最后还是向我大明采买货物。他们的经济现在是好转了一些,但是现在更要仰仗我们大明的脸色行事了,不是吗?”
朱棣不说话了,深思了起来。
自去年夏天发现北明山铜矿,二十万大军和十万民夫就留在了北明山。但是,在北明山挖矿的除了神机营训练出来的大明爆破工,真正砸石头,干苦力的全部都是朵颜三卫和鞑靼贵族派过去的农奴。
这些农奴干一天的活,就能赚取半只羊的价钱,虽然不算太高的暴利,但是风雨无阻,没有任何风险。
而他们养一年的羊,遇到不好的天气,可能就一无所获,所以任谁都会算这个账。
大多数身强力壮的农奴都被派来砸石头,他们将汉人技师用火药炸开的矿石进行粉碎,挑选出铜矿含量较高的碎石,然后运到堆场。
而汉人农夫则大多是得到朝廷的资助,发一辆新的板车,然后自己在草原上购进一两匹驽马,就可以将北明山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
虽然这段路程有四百公里,八百里地,但是大明坚持将所有的矿石拉到开平前屯卫进行提炼。为了让运输更快捷,如今大明已经在计划修建的第一条水泥路,就是北明山到开平前屯卫,然后又到北平的路。
当这条路修建起来,大明向漠北草原再派军,甚至不需要征发民夫,光是如今的铜矿服务人员,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辎重的运输。
虽然现在北明山出产的金银和铜数量还不算多,还不能填补成本,但是只要是明眼的人都知道,限制生产的只有运输。
当水泥路修建好的那一天,铜的产量就会有一个暴涨的阶段。
通过一座铜山的生产,如今的大明就完全控制了朵颜三卫和半个鞑靼,这样继续下去,不需要几年,恐怕整个鞑靼都要内附大明了。
所以听到朱瞻基提起北明山铜山,朱棣有些心动地说道:“北明山只有一座,西北那么多国家,又怎么能像北明山一样呢?”
朱瞻基笑道:“孙儿已经有了一策,不是铜山,但是却比铜山还要稳定和持久,那就是教会西北各国的人种棉花。而且孙儿还想请皇爷爷下令,在北平以南的良田严禁种植棉花。”
“棉花?只是此物就能让西北诸国俯首称臣?”
朱瞻基笑道:“孙儿听说皇爷爷准备拟旨,发放一批宫女回家,这是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有了新的织布机,就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了……”朱棣忽然愣了一下,想明白了这件事的逻辑关系。
如今的大明也好,其他国家也罢,许多穷人都还是衣不裹体。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到了冬天,全家人就只能都窝在一个被窝里,因为没有衣服穿。
许多小孩子不管男女,到七八岁都还天天光着屁股蛋,不是因为他们抗冻,而是衣服太珍贵,穿不起。
所以,大明绝不是服装行业已经饱和,只是因为缺少棉麻和丝绸的原材料。
内库的宫女发送回家,也是因为新的织布机可以取代更多的人手了,但是如果有了更多的原材料,大明就能够生产更多的布料。
这个产业比一般人想的还要大,因为衣服是消耗品,人口的增加也会促进衣服的消耗增加。
而除了大明,在其他国家,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大明更穷。
所以,对民生并不缺少了解的朱棣很快就想通了这中间的环节,一拍大腿道:“朕不管是威逼利诱,也要让西北各国帮我大明种棉花。”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还忘记了一件好事。”
“什么好事?”
朱瞻基笑道:“利用棉花的运输,我大明可以修建一条直通西北的水泥路,而只要这条路修建起来,以后的西北,就不再难以行军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