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资本家


  皇帝陛下得窥天机,并不能改变他是昏君的事实。
  儒家又不鸟这个。
  顶多算他继承了他曾曾祖遗志,但他曾曾祖在衮衮诸公看来,好像也算不上什么好东西,这个老阴贼真要细算起来,也是可以跻身昏君行列的,所以皇帝陛下的表演,顶多算是在歪门邪道上又远了一步……
  而且更可怕。
  单纯昏君不要紧,可昏君会法术那还让衮衮诸公怎么混?
  “玛的,真不要脸!”
  杨信看着眼前一支堪称浩浩荡荡的队伍。
  全是大臣。
  红袍在前,青袍在后,绿袍都没资格,全都是七品以上的,而且其中还有一大堆勋贵,一个个道貌岸然,而最前面是身份最高也是年龄最大的,建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顾秉谦。天启继位后这是第三个吏部尚书,最早周嘉谟,年纪太大再加上和九千岁不合请辞,继任者张问达,一样请辞,然后九千岁终于发掘出这样一个听话的极品……
  他是昆山人。
  但在整个南直隶文臣都站在九千岁敌对阵营时候,却带着自己儿子去找九千岁,说我原本应该称您一声爹的,但又怕您嫌弃我年纪太大,既然这样干脆让我儿子管您叫爷爷吧。
  然后就这样一下子算是成了九千岁身边的红人。
  不过他身份资历的确也足够,他是天启元年的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所以九千岁把他硬塞进内阁,别人也都无话可说,原来他都几乎快要成为苏州府士林之耻了,但没想到事情发展到今天,南直隶那些忠臣义士们,突然发现自己在阉党里面本来就有一杆旗帜啊!于是顾秉谦瞬间成了南直隶文臣的领袖,然后就这样昂然地捧着一份请愿书,带着后面文震孟等原本的清流名士,和一大堆乱七八糟的阉党,浩浩荡荡走过皇极门……
  他们要去乾清门。
  然后在乾清门外伏阙上书。
  而内容很简单,请天启给客氏加封保太后。
  “对了,您老怎么不去?”
  杨信问身旁的徐光启。
  “他们能成功老朽跟着沾光,他们若不能成功,那加上老朽一样没用,既然这样老朽何必凑这个热闹,再说他们需要巴结奉圣夫人,老朽又不需要。”
  徐光启很坦然地说。
  “您老也支持封奉圣夫人保太后?”
  杨信问道。
  “老朽不支持,但老朽支持他们把红巾军解决了。”
  徐光启很干脆地说道。
  “这就是屁股问题啊!”
  杨信说道。
  “何意?”
  徐光启很有兴趣地问。
  “屁股坐在哪个阵营啊,您看,哪怕您老知道红巾军是怎么回事,您老也知道红巾军今年秋收,为陛下上交了相当于过去苏常镇三府赋税总和的地租,这还是今年遭灾减产的情况下。照这个地租额,好年景这块相当于过去镇江府加上一小块常州府的土地,就能为陛下增加相当于过去苏松常三府总和的粮食,今年尽管发了大笔银子救灾,但靠着这些粮食,朝廷仍然没出现用度不足。
  但您仍然必须反对红巾军。
  因为您的田产在松江,您害怕有朝一日那里的贫民也会这样,故此您必须无视这个事实。
  这就叫屁股问题。
  不管对错,站在士绅的阵营里,就必须支持士绅。”
  杨信说道。
  “可你觉得老朽应该如何?”
  徐光启说道。
  “很简单,放弃土地控制,转而全力发展工商业。”
  杨信说道。
  “但老朽和苏松士绅都在这样做啊。
  苏州城超过一多半人口依赖工商业,我们每一家都有你说的工厂和商铺,上海开埠之后,城内几乎所有人口都依赖工商业,我们的货物卖到整个世界,今年甚至有商人想跟着荷兰人去泰西看看。
  我们都在全力发展工商业。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掌握大量的土地,毕竟这些土地本来就是我们的。
  不要说我们不交税,徐家的地都在依律纳税,我们不缺那点税款,甚至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带头减租,今年我就让徐家的田租降到最高不超过六成,事实上我们不得不减租,因为工商业用人太多。如果我们不减租,那么农民就都去城里找活了,而如果我们降低工钱,让做工和种地差不多,那样我们的工商业就得从外地雇工人了。
  但我们又怕地方百姓闹起来。
  毕竟如今那里都被红巾军搞得人心不稳。
  你看,并不是一定要像红巾军一样,如果需要的话,士绅也会改变,毕竟没有人喜欢玉石俱焚。”
  徐光启说道。
  “不是你们改变了,而是红巾军在旁边,并不是你们良心发现了,而是你们害怕了,你们看到了不改变的后果,你们不想玉石俱焚,那些贫民无非一条烂命而已,但你们却都家大业大。所以你们可以做出一些让步,给他们一些对你们来说不值一提的好处,换取他们感恩戴德,老老实实继续为你们干活,你们继续风花雪月。
  如果没有红巾军你们会怎样?
  你们会加重地租,逼迫农民破产进入工厂,然后从外地购买家奴,用这些家奴给你们种田,甚至去外国购买奴隶。
  或者你们更喜欢用奴隶。
  毕竟你们不能让佃户带着脚镣种田,但却可以让那些蛮夷奴隶带着脚镣,这样你们就不用担心他们会造反了,而那时候你们比使用佃户收的更多,佃户需要养活父母妻儿,蛮夷奴隶只需要吃饱饭。董其昌儿子抢个佃户女儿,就搞得园子被人烧了,自己流亡半年多,但这些蛮夷奴隶就是拿鞭子抽死都没人管。
  多么完美。
  但红巾军让你们不敢。
  你们怕激怒那些农民,他们让你们的一切荡然无存。”
  杨信同样很不客气地说道。
  “你这样说,老朽也无话可说。”
  徐光启说道。
  “可你们这样想的前提是什么?”
  杨信抚摸着眼前一根巨大的柱子说道。
  他们其实是在皇极殿,这座原本被焚毁的大殿,在经过了两年多不到三年的建设后终于完工,靠着用钢筋水泥替代那些昂贵的楠木柱子,这座大殿总共花了不足一百万两。而且把大明带进了钢筋混凝土时代,作为配套的昌平水泥厂和河间一座座铁厂,正在迅速改变着各地的模样,尤其是在北直隶北部,各种公共建设已经没有使用糯米汁的了,同样钢筋水泥桥墩也在那些河流上出现……
  北方这一带河流多数都是季节性的。
  夏天洪水暴发时候恍如滔滔黄河,冬天就只剩下小水沟了,这样在附近挖出水道引走河水绕过,然后在原来的河道深挖,用石头砌起来基础,上面用钢筋水泥做出一个个桥墩。
  至于桥面就无所谓了。
  实际上现在桥面也有使用钢筋混凝土的。
  锻铁筋虽然用在大型建筑上的确不太敢,但用在桥上还是可以,其实也没有使用锻铁筋的,这种承重用竹筋都足够,不要小看竹筋,清末民初一大堆小洋楼就是用竹筋,据说半个世纪后都还屹立。
  总之大型工程对工业和基建技术的带动效果,正在这座大殿的建设中展现。
  另外两座也快完工了。
  估计明年夏天,大明的三大殿工程就可以竣工,总共花费不会超过三百万两。
  原本历史上是六百万。
  当然,当年文官吓唬万历时候说是上千万的。
  这三座大殿的竣工,让整个皇宫立刻换了一种气势,此前一进午门入目首先一片日薄西山的苍凉,毕竟三座废墟杵在那里,准确说是四座,因为万历连皇极门都没修,进了午门就是皇极门废墟横亘,而这堆破烂的后面,三大殿就是三坨废墟。
  绝对的日薄西山。
  但现在巍峨的大殿矗立,展示大明的煌煌盛世。
  徐光启没有回答。
  他是以工部尚书,连同杨信奉旨来做最后检查的,完成之后很快就要冬至,天启要在皇极殿接受百官朝贺,顺便也正式宣告皇极殿的完工,说到底这项大工程也是天启的重要功绩。
  “你们这样想的前提,是你们已经开始看不上土地的收益,你们不在乎每年少收几万石谷,你们每年在工商业获得的利益,说不定是这点地租的十倍,你们都有钱,已经开始脱离纯粹的土地士绅,开始晋级我之前说的资本家。
  你们不在乎拿出一点利益,以此换取农民不闹事,他们不闹事是你们能够一直发财下去的前提。
  否则天天打仗如何搞工商业?
  可是,大明有几个松江府?大明有几个像上海,苏州这样,已经开始进入工业时代的城市?有十个吗?那么其他地方的士绅怎么办?那些没有进入工业时代的士绅怎么办?那些纯粹靠地租维持锦衣玉食的士绅怎么办?他们也会和你们一样减租?简直笑话,你们减一万石租,却可以从工商业上获得十万,他们减一万石就少一万石。
  红巾军?
  红巾军可吓不住他们。”
  杨信说道。
  “那么他们为何不同样发展工商业?”
  徐光启说道。


第四五零章 凌乱的世界
  “都搞工商业吗?
  可是我想问一句,若每年再有十个苏州府的棉布产出,然后都投入到市场上,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棉布廉价如木柴。
  你会看到那些卖不出布的纺织厂主拿棉布当柴烧。
  市场容纳能力有限。
  大明在过去的两百多年里,早已经形成了平衡,每年苏松的纺织厂产出多少棉布,每年大明老百姓需要购买多少棉布,尽管没有人去算,但市场已经自动调整到了平衡。纺织厂增加了,棉布价格就会下跌,这时候就会有撑不住的退出,然后再一次回到平衡,同样买布的人增加了,棉布价格就会上涨,纺织厂主会增加织布机数量生产更多棉布。
  两百多年了,一切都由市场这只手在控制着。
  那么突然增加十倍呢?
  卖给谁?”
  杨信说道。
  “海外?”
  徐光启有些不确定地说道。
  “这个世界上最多五万万人口,其中三分之一在大明,剩下仅次于大明的是原本天竺一带,欧洲人称那里为印度,目前一堆乱七八糟国家,最大的莫卧儿帝国。这些所有国家加起来总人口大概超过一万万,但绝大多数是赤贫,类似咱们的流民,命比牲畜还贱,而且和咱们的内陆乡村一样,都在依靠手工纺纱织布,还是重要棉产区。
  就算我们的棉布更好,这片土地上有钱买我们棉布的人不会超过一千万,事实上他们绝大多数人连本地产的布都不一定买得起。
  而这是唯一一块人口超过一万万的土地。
  至于泰西。
  荷兰只有一百六十万人口。
  整个泰西加起来,估计也就是不到一万万,他们自己同样在试图用纺织业进入工业时代。
  剩下还有非洲。
  那里的人根本就不穿衣服。
  他们绝大多数还是蛮荒中,几乎与野兽无异。
  那么苏州府的棉布产量增加十倍后卖给谁?卖给赤贫的印度人,还是卖给拼命向外出口的泰西人?亦或根本不穿衣服的非洲?我们外面的确还有很多人口,但可惜,能有钱买衣服的人很少,还有根本不穿的,还有自己也在向外卖的。
  工商业?
  整个世界的棉布市场加起来,都不够养活十个苏州的。”
  杨信说道。
  真养不活。
  大英帝国需要用大炮轰开一个个市场的时候,整个英国总共只有几十万纺织工人,而目前的苏州有多少机户?整个苏州城几乎半个城市,苏州城的北和东两个城区,几乎可以说清一色的机户,保守估计超过五十万人口依靠纺织业生活。
  他们的确不是大工业,不是蒸汽机和大型工厂。
  可他们有庞大的数量。
  而这仅仅是苏州城,整个苏州府就更多了,甚至仅仅盛泽一个镇就号称日出万绸,衣被天下。
  扩大十倍的结果是什么?
  经济危机。
  依靠出口?
  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在大明,剩下三分之二多半赤贫,为什么大明反而大量向美洲出口麻布?就是那里的印第安人买不起棉布,廉价的麻布更符合他们的消费水平。而剩下能买得起衣服的都在自己出产,甚至欧洲的纺织业还在做同样的事情,这个国家根本不需要用大工业出口来赚钱。
  因为大明靠着手工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类似的目的,世界的白银都在流入大明,英国人用舰炮和蒸汽机实现的理想,大明这边躺着就实现了。
  这个国家暂时不需要工业革命。
  她需要农业革命。
  她也不缺银子。
  她只缺粮食。
  英国的工业化靠的是整个世界十几亿人口,支撑他们的不到一千万人口来实现工业化,大明想用也就五亿的世界人口来支撑一个超过一亿五千万人口的国家工业化……
  世界表示你搞笑呢?
  一亿五千万?
  光一个南直隶都支撑不了。
  就目前的世界人口,恐怕也就能支撑苏松常三府工业化。
  “但打土豪分田地就能解决问题?”
  徐光启说道。
  “是的,因为打土豪分田地让目前大明所有人,都能穿得起新衣服,甚至每年还可以穿不只一身新衣服,今年苏州布商向昭义市出售的棉布数量比过去暴涨一倍。
  因为那些买不起布的人,分了田之后都买的起布了。
  甚至还有人买丝绸穿。
  不管您信不信,有一个可以说理论您可以试一下,给您家的佃户定一个规矩,就是只买徐家的布,然后您把地租下降到五成,等一年您看看您损失是否真得很大。您再给徐家的工人也定同样的规矩,然后同样增加他们的工钱,最后您可以看看他们是否让徐家的棉布销量增加。”
  杨信说道。
  红巾军那边是真的。
  因为天启的地租是实物,所以老百姓只能种粮食,之前水灾没感觉到变化,今年秋天新粮下来后,突然一下子不愁吃饭的民兵,几乎掀起了一股做新衣服的狂潮。
  苏州那边都猝不及防。
  苏州的棉布价格都被这些疯狂做新衣服的民兵拉高两成。
  而且不仅仅是新衣服,那些终于有了余钱的民兵甚至掀起一股娶新媳妇的风潮,无数原本没钱娶妻的光棍,在新粮下来后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
  然后他们的婚事又带动了整个消费的增长,盖新房子,买锅碗瓢盆,给新媳妇买套首饰戴着,甚至还有人买大牲口,搞得牛驴之类价格都上涨不少。连造小船的工匠都忙的日夜不停,毕竟小船才是那一带主要交通工具,谁不想驾着一艘新船去接新媳妇。
  这就是内需。
  这才是大明真正要走的路子。
  徐光启沉思中。
  当然,杨信并不指望他会因此而改变什么,但就目前而言,苏松士绅的确出现了改变,面对红巾军的威胁他们的确试图缓和一下矛盾,让他们自己地盘上的贫民能够不闹事。毕竟从常州和镇江的情况看,真要是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团练很悬,几万团练很可能被疯了的百姓淹没,而且团练也要花钱啊。
  与其再继续增加团练数量,最后还不一定能够镇压住,何不向贫民让出一点利益,缓和双方矛盾来维持呢?左右他们也不是说真就得靠着那六七成地租过日子,五成地租也不是不能接受。
  这是杨信想看到的。
  他并不想看到这片土地陷入持久的战乱。
  红巾军就是为了逼迫士绅做出一些改变。
  主要是这一带士绅都已经转入了工商业,农业本身只是他们财富的一部分而已,而且所占比例正在不断下降中。
  他们有让步的余地。
  让步对他们来说,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只是这一带。
  其他地方就别想了,那些纯粹的土地士绅们是死也不会让步的,对于这一点杨信还是很清醒,他们又不是苏松这些士绅,他们的一切都依赖对佃户的压榨,要他们减租?他们宁可上刀枪,而且他们也习惯刀枪,话说都到崇祯末年了,孙传庭仅仅清理一下士绅的田产,就遭到了他们的疯狂报复呢!
  而那还是在李自成的刀都快砍到脖子上的时候,那些纯粹土地士绅在这一点上可是堪称冥顽不化。
  这时候外面一片嘈杂。
  杨信和徐光启走出皇极殿,然后就看见又一群大臣走来,为首的同样也是一个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朱延禧,他这个大学士不怎么管事,主要是他负责修两朝实录。但此刻朱大学士同样一脸严肃,而在他身后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赵南星等人,这支队伍人数比刚才那支少,但官员等级却普遍更高,尤其是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全在里面。
  他们同样直接走向后面的乾清门。
  “朱阁老,这是要去哪里?”
  杨信热情地喊道。
  朱延禧很随意地向他一拱手,但并没有回答他。
  后面赵南星眼神有点复杂。
  目前这局势真得很让人凌乱,杨信毫无疑问是他们最大敌人,可此刻杨信却是他们这边的,因为杨信背后是皇后,同样不会容忍客氏得到这个保太后。而他们要面对的主要对手反而不是阉党,而是同样的东林党,而且还是曾经的东林党核心,最大的敌人此刻利益一致,曾经的战友变成了敌人。
  此刻的赵南星都快凌乱了。
  杨信笑咪咪地看着他。
  两人就像一对死玻璃般默默对视着。
  这支队伍就这样走过。
  “我就喜欢看这个,徐公,您不一起去看热闹吗?”
  杨信对徐光启说道。
  这些人不用说就是去跟顾秉谦那帮打擂台的,两个阁老,一个建极殿大学士一个文渊阁大学士,目前内阁除了首辅叶向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武英殿大学士朱国祯之外,就是他们俩了。目前内阁总共五个大学士,剩下的老臣基本上都自己请辞,包括被请辞的刘一燝,现在两个大学士各带着一帮大臣,到乾清门外摆擂台,这样算是一场盛事,杨都督当然要去看热闹。
  “老朽没这兴趣!”
  徐光启一脸无语地说道。
  既然这样杨都督就不勉强了,他绕开朱延禧的队伍,从另一边直奔乾清宫。


木允锋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