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技术宅的春天


  “陛下,这就是蒸汽动力。”
  在科学院一圈围观的目光中,杨信指着面前一个正在高速旋转的铜球说道。
  好吧,那其实是个汽转球。
  既然要向天启介绍蒸汽动力,那自然少不了这样一个验证品,此刻皇帝陛下正一脸凝重地看着这个一边发出怪声一边旋转的东西,为了好看一些,球上还带了两个红色小木球,被旋转的力量甩起来,因为速度太快在周围形成一个仿佛行星环一样的红圈。
  “当然,蒸汽机并非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其实也可以,但对于目前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我们能够实现的只有这种活塞式,用蒸汽积聚的力量推动活塞不停地往复运行,同时借助连杆系统转变为我们需要的转轴,而这个转轴带动我们设计中的一切机械。
  可以带着几百万斤以超过战马的速度驰骋的火车。
  长度超过百丈的巨型战舰。
  可以说我们目前已经有的,能够想到的,一切机械它都能带动,纺纱不需要人工也不需要水力,打铁不需要抡锤,就连耕田都不用牛。
  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杨都督就像十九世纪末那些号称一切该发明的都已经发明出来的科学家般自信而高傲地说道。
  “这种东西如何飞起来?”
  宋应星说道。
  他倒是会挑选,直接找了脑洞最大的蒸汽动力空中战列舰。
  那上面还有大炮呢。
  “这个需要这种东西。”
  杨信说道。
  说完他身后跟随的家丁抬过一个箱子。
  紧接着他们打开箱子,从里面抬出一捆叠好的丝绸,迅速在一帮围观的目光中展开,变成一个空了的巨大丝绸袋子,袋口是用竹子撑开的,然后又从箱子里拿出一个很像瓶子的东西,把这东西和丝绸上缀着的绳索连接。其中一个点燃瓶子上的东西,火焰瞬间燃起,另外几个家丁抬着袋口放到火焰上方,然后那丝绸口袋眼看着鼓了起来,很快就向着天空竖起……
  “这叫热气球。”
  杨都督在一片震撼的目光中说道。
  那热气球迅速完全鼓起,他很随意的一摆手,那些家丁立刻松手,巨大的热气球带着那瓶子冉冉升起。
  不过下面有绳子,就在升到十几丈高处便被拉住。
  “这个炉子大概二十多斤,它能够把二十斤重的东西带起来,那么只要上面的热气球足够大,当然也能把两百斤,两千斤,甚至两万斤的东西带到天上,没有动力它只能随风飘,但如果我们给它一个动力呢?”
  杨信说道。
  皇帝陛下明显露出狂热的目光。
  “不过这言之太早,毕竟我们连蒸汽机都没有。”
  杨信说道。
  “但可以制造一个足够大的,然后带着朕到天空中。”
  天启激动地说道。
  “这个倒是没问题,不过陛下身系天下安危,最好别乘坐,毕竟这种东西没有安全保障,但军队拿来侦查敌情却足够了,就算陛下真想坐,最好也是交给臣来制作,另外升空前最好由我大爷来检查并由他驾驶。”
  杨信说道。
  “河间侯做的就万无一失了?”
  客氏在一旁说道。
  “不要插嘴!”
  天启说道。
  客氏不满地起身走到一边。
  “那就交给河间侯。”
  天启说道。
  这一点早在杨信预料之中,这也是这些年他始终没拿出热气球的原因,毕竟他只要拿出,那天启肯定要乘坐,不过这时候的确也该拿出来了,天启始终待在皇宫几乎不出去,最多也就到过杨家的医院,皇帝陛下在这一点上的确很有技术宅的风范。但这样他无法真正看到民间疾苦,这个热气球不一样,只要升到几百米高处,配上大型的望远镜,他可以将京城周围一览无余,甚至方圆数十里都能尽收眼底。
  他会清楚地看到周围乡村的萧条。
  尤其是接下来的旱灾中,这一带周围同样一片饥荒。
  这样他就不至于对外面缺乏真正认识了,毕竟那些枯燥的文字和别人的叙述很难让他真正了解这些。
  实际上他根本不看奏折。
  九千岁也不可能告诉他这些乱七八糟的烦心事。
  至于安全……
  只要是九千岁亲自检查,而且亲自陪伴,那就基本上不会有危险,这种东西最危险的就是起火,但现代热气球事故都是载多人的,为了获得足够力量通常用可调的大火。而这就是一个烧鲸油的炉子而已,火焰再调也就那么点,想大也大不起来,至于真正给军用,那肯定是烧汽油的。这时候杨信已经能够通过简单的炼油釜炼出汽油了,就是加热然后把沸腾后的蒸汽通过浸在冷水的铜管,最终冷凝出汽油来。
  这个可以给军用。
  有这个东西以后打仗,尤其是在山区打仗就容易多了。
  一双升到几百米的眼睛,会让伏击成为笑话,这年头伏击又不是说披着吉利服趴在草丛里,实际上就是利用地形掩护,在哪个山沟集结等待而已,但这种伏兵在热气球上观察员的视野内毫无意义。
  “这个蒸汽机别的好说,就是这个汽缸难办啊。”
  一旁的宋应星说道。
  不得不说他还是很有眼光,已经找出了真正的难点。
  正在看头顶热气球的天启立刻回到正题,这些天他们早就把这个蒸汽机研究过无数次,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汽缸,毕竟其他都可以铸造,而只要是铸造的都不值一提,因为大明工匠有失蜡法。
  这些生铁铸件真不值一提。
  而那些小的,需要足够强度的,则由能工巧匠打造,毕竟大明连自鸣钟都能制造出来。
  实际上在坩埚钢诞生前,欧洲的钢铁冶炼水平一直没超过东方,他们的优势只是铁矿石太好了,毕竟钢铁行业矿石最重要,哪怕现代一些特殊用途的高级钢材也得从瑞典进口铁矿石冶炼。
  所以杨信一直惦记石碌铁矿。
  但目前而言,欧洲的熟铁质量,并不比大明的苏钢强,实际上还要差一些。
  苏钢锻造出的这些小零件的质量,应该不会比瓦特所用差多少,后者是不是用坩埚钢制造的这个就不得而知了。
  但当时坩埚钢也刚刚发明没多少年,一直就是作为特种材料使用,价格相当高,毕竟一炉就是十几斤而已,而且还得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那东西实际上就是把挑选的最优质的锻铁切割渗碳后精炼,通过石墨坩埚继续增加含碳量,加入一些东西进一步去除杂质,由熟铁变成中碳钢。
  主要制作刀具。
  总之这个应该没什么问题。
  可汽缸真让人头疼了。
  “一则此物需要足够圆,二则活塞在里面往复移动,需要保证蒸汽不会从里面漏出来,三则汽缸上下要始终一致,这样铸造很难做出来,哪怕用失蜡法也达不到。”
  天启说道。
  “最简单的办法,其实是用镗床。”
  杨信拿出他的机械图中一个纯粹的原理示意图说道。
  “这个从里面切削,把内壁加工到足够精度,目前没有蒸汽机为动力,使用水力也能勉强达到,但这套机械同样很费时,难度并不比蒸汽机低,故此咱们还是用笨一点的办法。这个汽缸暂时不要用铁了,用锡吧,弄一块锡板,再找巧手的木匠,用足够硬的木头做一个圆柱,这个木头一定要足够圆,上下误差一定要足够小,然后把锡板包上去敲。
  肯定不会符合我们要求,但勉勉强强能够使用了。
  然后在里面用浸油的麻绳密封,这个阻挡蒸汽的泄露。”
  他紧接着说道。
  这时候还能怎样,只能跟着瓦特学习呗。
  这样的蒸汽机的确很难有实用价值,毕竟漏气还是很严重,最终效率同样也很低,但它能够动起来,这就足够了,只要能动起来就是成功,至于真正实用的只能等汽缸镗床了,不过暂时镗床也可以只是个简易版,这样也就可以对大炮进行加工了,没有加工过的大炮和加工过的有着本质区别。
  而这两样东西,就能让皇帝陛下五年内心无旁骛。
  真的。
  虽然天启这里一堆能工巧匠。
  还有著名科学家如宋应星,徐光启,最近还把王徵和李之藻也弄来了,人家其实都不愿意陪他玩,这些人都是朝廷栋梁,以匡世济民为己任的,比如王徵之前在广平做推官,李之藻在太仆寺做少卿,每天时不时被他强行叫来。
  偶尔茅元仪也会被叫来。
  甚至还有武之望这种医学家也会被叫来,甚至原本应该被任命为登莱巡抚的武之望还被他强行改成了光禄寺卿。
  总之皇帝陛下身边人才济济。
  不过即便是这样,光实验性蒸汽机和镗床这两样,也得让天启五年内完全陷入其中,要知道瓦特花了二十年,虽然天启起步高,比如成熟的原理和配套的部分都是杨信直接给出的,但五年仍旧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时间,实际上他能用十年时间搞出这些,在杨信看来已经很令人惊叹了。
  同样如果天启真正能把这些东西搞出来,那他也就可以不朽了,至于外面的事情,不需要皇帝操心,有杨都督和九千岁这对阉狗奸臣组合,大明还亡不了。


第四四零章 诸位,想锄奸否?
  “这大明迟早要亡。”
  文震孟恨恨地说道。
  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杨信居然用这种方式一下子就解决了天启对他的圣眷裂痕……
  而且更亲密了。
  杨都督自从回到京城,一连半个月天天在皇宫,而且经常和皇帝一起忙的深夜才离开,甚至连饭都是在一起吃,好的就跟亲兄弟一样,实际上天启的真正亲兄弟反而难得见到皇帝陛下。虽然天启对他弟弟的确很好,但随着崇祯年纪增长越来越向一个贤王发展,和他实在缺少共同语言的天启,很少会主动召见他这个唯一的弟弟。
  他弟弟见了他也没什么可聊的。
  小时候还能看着他做些新奇东西,但现在已经很少年老成的信王殿下对他哥哥那些奇技淫巧充满鄙视。
  据说还劝谏过他哥哥。
  兄弟俩如今在士绅心目中的形象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数文臣士绅私下偷偷抱怨为何先出生的不是信王而是他哥哥,为何他哥哥当年没像那些夭折的皇子们早早病死。要是信王做皇帝,无疑就会延续他爹的众正盈朝,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朝纲混乱,阉党横行奸佞满朝,而这种可以说暗潮涌动的观点,在天启支持杨信搞出红巾军后几乎成了南北士绅共同的心声。
  以前那些最多也就算是与民争利,最多用昏庸来形容,被阉党奸臣蒙蔽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但这就是纯粹桀纣了。
  以前属于还能抢救,现在属于彻底无可救药了。
  以前士绅只能说厌恶这个昏君,但现在已经可以用敌视了。
  “唉,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
  他外甥姚希孟慨然长叹。
  他俩其实差不多大,甚至一起长大的,但姚希孟在万历四十七年就中进士,目前两人都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而姚希孟的座师就是刘一燝。
  其他包括陈仁锡在内,一帮翰林院的栋梁们全都沉默无言,搞得整个房间气氛非常压抑,最近几年随着那些元老们退的退,死的死,这朝中少壮派逐渐开始成为反杨的核心。那些老人真撑不住了,就连邹元标都在今年病死,还在朝的东林党主要元老级人物,除了叶向高,赵南星以外,其他也都越来越失去斗志,之前又被杨信把陈道亨气得封印而走,这时候这些少壮派责无旁贷了。
  他们的核心在翰林院依然是文震孟几个。
  都察院则是袁化中,黄尊素等人。
  六科则是魏大中,周朝瑞等人。
  这些就是主要冲锋在前的,至于要说幕后支持者……
  这个几乎可以说所有文官和士绅,在搞出红巾军之后,就连北方那些还对杨信有点幻想的,基本上也都不再抱幻想了,毕竟他已经突破底线了,无论南方士绅还是北方士绅,在这个问题上可都是非常敏感的。
  杨信之前的恶行可以容忍,但红巾军这种事情就是大逆不道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与他合作的当然有。
  毕竟有利可图时候与敌人合作很正常。
  可在巴不得杨信赶紧死这一点上,就是阉党的士绅也一样,阉党一样巴着他赶紧哪天一不小心马上风抽了,能干出红巾军这种恶行的,简直就是人神共愤不死不足以让正义伸张。
  而且阉党其实更巴不得他死,这里面还牵扯利益上的,比如他的玻璃厂就让颜神孙家恨得咬牙切齿……
  孙之獬就是那里的。
  不过他和造琉璃的孙家应该只是同族而已。
  后者目前的主事者孙延寿,也就是福临后期吏部尚书孙廷铨的曾祖,但这一辈没有中举的,只是几个贡生而已。
  颜神孙家是内廷琉璃器的世袭供应商,小心翼翼控制着这种廉价到极点的装饰品产量,从而世世代代获取巨额财富,但可惜杨信在葛沽的玻璃厂把他们的财源给毁了。话说杨都督都已经上轧制的平板玻璃了,之前还是铸造,但不均匀,后来几个年轻大胆的工匠研究了一下,这东西明显可以用两个对辊挤成均匀的薄板,于是手动的玻璃扎板机就出现了。
  而且还在对辊上搞起了花纹。
  然后天启的皇宫已经开始镶玻璃窗了。
  这孙家还怎么赚钱?最终颜神孙家现在只好开始吹玻璃瓶子卖了。
  另外还有杨信的那些良田,刚刚结束的秋收,最高一块地一亩产了整整八石啊!
  谁不惦记?
  目前已经增加到四十万亩的垦荒田,每年几乎稳定向京城供应一百万石优质的稻谷,而且每当京城粮价开始飙升过一两一石的时候,杨家就立刻降价,不但他们自己家产的稻谷降价,其他无论南洋运来的陈谷还是南方通过他们海运的稻谷全都降价。
  搞得那些北方士绅们全都很无语。
  但他们也只能跟着降价。
  毕竟杨家控制的粮食太多,已经是京城第一大粮食供应商,京城的粮价基本上就是他们家说了算,甚至辽东的粮价也控制在他们家手中,现在辽东粮价一超过三两,杨家就开始往那边大量运粮运罐头,然后迅速把价格拉回到三两内,而辽东的粮商多数都是晋商,现在晋商多数已经投靠阉党,这种情况下阉党内部当然一样巴不得他快死。
  总之现在的杨家,对于北方士绅和阉党官员们来说,俨然就是一个毒瘤。
  可这个南北一致仇恨的毒瘤,却始终在不断增大,甚至根本看不到除掉的可能性。
  这个毒瘤后面是皇帝啊。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然后一个栋梁接着哀叹。
  “你们就这样哀叹有何用?赶紧想个办法啊!”
  顾锡畴忍无可忍地怒道。
  然后一帮栋梁面面相觑……
  他们又齐声哀叹。
  真没办法了,就是无计可施了。
  暗杀已经完全被忽略,玛的斑鸠铳都打不死,难不成真搞一门红夷大炮架起来等哪天给他一炮?衮衮诸公们倒是想,可问题是实际操作难度太大,除非杨信不想活了,否则他们真没办法把大炮架到可以准确攻击他的距离,而且传闻他的鼻子比狗都灵敏,隔着几十丈都能闻到火药味。
  政斗毫无意义。
  他的确罪恶累累,随随便便找死罪都能找出一堆。
  可皇帝不管啊,他那些罪行都是给皇帝增加银子的,皇帝才不会管,什么栽赃陷害杀人放火随他便。
  之前好不容易靠着他有点膨胀,加上因张嫣儿子出生与客氏关系破裂,用贿赂客氏忍着恶心吹捧这个女人进谗言,眼看着开始有点效果了,谁知道杨信随随便便扔出个什么蒸汽机,就一下子再次成了皇帝最宠信的男人。话说历史上那些好美色的皇帝有之,好男色的也有之,喜欢开疆拓土的有之,剥人脸皮看人跳舞的奇葩也出过,被一个蒸汽机迷倒的皇帝真的几千年独一份。
  他喜欢蒸汽机,那衮衮诸公就真没办法了。
  “诸位,信王……”
  陈仁锡欲言又止。
  “此事就别再说了,咱们终究还得守住这臣节,有些事想想可以,做还是绝对不能做的。”
  顾锡畴说道。
  陈仁锡很无奈地闭上嘴。
  其他人也没有接这个话题的,这件事太刺激,不敢,而且一旦这样做成功当然不用说了,可万一失败那就不是一死了,弄不好是要诛九族的,而且一旦这样做那大义就到杨信手中了,除非天启意外猝死,否则他们根本不敢,话说这时候他们真得很想仰天长叹一身……
  他怎么就不落水呢?
  说实在的,一帮翰林们也就这水平了。
  “照我说干脆跟他拼了,正好贺世贤在京营,他与杨信不是一伙的,曹文诏夺了他的沈阳总兵,他正因此对杨信不满,干脆让他以京营为国锄奸。”
  上一科榜眼方逢年站起来很是激动地说道。
  陈仁锡鄙视地看着他。
  “贺世贤带着京营为国锄奸?京营第一个把他绑了送给杨信。”
  原本历史上的探花说道。
  方逢年想了想,不由得长叹一声。
  他的确无言以对,现在京营对杨都督拥护的程度,恐怕还得超过对天启,毕竟杨家这些年一直在控制粮价,之所以京城粮价始终维持在一两以下,一超出紧接着就回落,全都是杨家在后面压制,京营的军户当然拥护杨都督。贺世贤的确被调到京营当副将,他也的确对杨信不满,毕竟夺了他沈阳总兵的曹文诏是杨信亲信,把他赶到京营当区区一个副将的孙传庭也是杨信推荐。
  但是,让他去跟杨信拼命?
  他傻啊,他只要继续抱紧九千岁的大腿,用不了多久就能去大同当总兵。
  就在这时候,他们的房门突然被推开了,众人一起转头,就看见御史黄尊素走了进来,而在黄尊素身后跟着几个年轻士子。
  “来之,你何时进京?”
  方逢年意外地说道。
  黄尊素身后其中一个他认识,是浙江秀水人吴昌时,复社主要成员,最初复社的发起者之一,不过另外几个他就不认识了。
  吴昌时没有回答他,而是看了看里面的众人。
  “诸位,想锄奸否?”
  他说道。


木允锋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