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朝鲜太上皇


  杨信匆忙返回南京的时候,他的水师快船从木浦港带来了朝鲜的最新消息和李倧的第二个使者金尚宪……
  “金司谏请回报大王,杨某到达朝鲜之日,也就是那野猪皮授首之时。”
  杨都督说道。
  “都督威震辽东,天下无人不知。”
  后者赶紧拍他马屁。
  这个人原本历史上被棒子们称为朝鲜文天祥,算是李倧手下大臣里面最坚决的抵抗派,他哥哥之前为李倧死守公州,失守后自杀,实际上这时候因为野猪皮的强制剃发易服,导致朝鲜南部士绅抵抗强烈,建奴之所以还没打下罗州,就是因为全州一带士绅的顽强抵抗。
  毕竟他们对于这个问题也很重视。
  “不过,大王还需坚守罗州一段时日,毕竟司谏也看到了,我这边局势也很复杂,红巾军刚刚完成招抚,还得对他们进行改编,而且周围这些团练对于招抚他们也都心存不满,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打起来。说起来我手中如今连可用之兵都没有,贵州的奢安之乱刚刚平息,南方可战之兵都在那里镇压,而北方之兵尽皆在辽东,兵部没有一个兵给我,就是让我在这一带就地招募。”
  然后杨信诉苦。
  金尚宪又不是傻子,这种时候该怎样他很清楚。
  “都督,朝鲜为胡虏残破,财富尽为其掠,然都督为救朝鲜殚精竭虑,鄙君又岂能失礼,这里有些珠宝之类,请都督变卖以助军需。”
  他从随从手中接过一个匣子说道。
  “金司谏,你这就是看不起杨某了!”
  杨信义正言辞地说道。
  “杨某岂是那些索贿者?杨某奉旨办差,军需自有朝廷供应,朝鲜遭建奴荼毒白骨露于野,这些正应救济百姓,杨某难道是缺钱财的?金司谏赶紧将这些拿回去,否则就别怪杨某发怒了。”
  他说道。
  “呃?”
  金尚宪愕然。
  随即他带着敬佩起身行礼,向杨都督表达尊敬。
  “金司谏不要多想,杨某虽然得招募军队,但水师的陆战队却可以立即前往朝鲜增援,那里还有戚将军所部,想来守住罗州还是足够的,杨某这里行动尽量快些不会耽误太久的。杨某不会要朝鲜百姓一锭银子的,不过杨某这里尚有些对你我都有利的事,需要请司谏禀报大王定夺。”
  杨信说道。
  “都督请讲。”
  金尚宪赶紧说道。
  杨信肯定要好处,这种事情不要好处才见鬼呢。
  但朝鲜这时候还有什么可在乎的,反正土地,人口,钱财基本上统统落入胡虏手中了,李倧现在只有光州,罗州,木浦这长一百来里,几十里宽平原,另外还有济州岛等沿海几个小岛。只要杨信能救他们,把济州岛给他都无所谓,他还要其他地方也随便,要女人更好办,看上谁,就是李倧的姬妾也给他,都这时候了谁还顾得了别的。
  “如今朝鲜十室九空吧?”
  杨信说道。
  “胡虏不久前刚屠全州十日,据说全城就剩下不足百人收尸。”
  金尚宪擦了把眼泪说道。
  “这些胡虏简直太没人性了,不过杨某一出,这胡虏肯定赶走,那赶走之后朝鲜的重建就是重中之重了,杨某是农民出身,这些年就喜欢开荒种地,天津的数十万亩盐碱滩如今在杨某手中变成良田。故此杨某想在战后招募些大明百姓去朝鲜垦荒种田,这个得大王准许,大王可以放心,这些不是移民,他们都是杨某的雇工,杨某垦荒同样也会给大王交税的。”
  杨信说道。
  屠城好啊,野猪皮屠城,正好给他清理出地方。
  全州那可是棒子的粮库,全国最大的平原,虽然他们这个平原也就是松江府那么大,但不可否认这里非常适合种地,纬度和青岛以南差不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一面迎着大海欢迎雨水,背后崇山峻岭中流出的河水灌溉。这样的好地方基本上就可以容纳半个延安府的,而且气候也没有差异,不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当然,延安府不应该往那里移民,延安府的适合四川。
  但山东的正好过去啊。
  鲁西同样是重灾区,甚至山东半岛都是重灾区。
  尤其是鲁西北,那完全就是持续性的大规模干旱,而且伴随着蝗虫,完全就是赤地千里的架势。
  那么朝鲜的全州就很适合他们了。
  都不用快船运输,水师那些战船一次就能运过去好几万。
  “以都督之仁德,在下适才真是枉为小人。”
  金尚宪感动地说道。
  “杨某不只是垦荒,想来你们也听说过叶赫部如今的好日子了,杨某就喜欢交外藩的朋友,我还可以在你们那里找矿,做生意,开钱庄,总之,我会让朝鲜迅速恢复繁荣,同样也会给大王带去大笔赋税。不过大王需要在一些事情上给我专营的权利,比如说只允许我开钱庄,我开垦的土地算我的私产,我找到的矿产也是我的私产,另外我可以在贵国建设商港之类。
  当然,税率也应当给我少一些。
  毕竟我也要赚钱的。”
  杨信说道。
  他的目标就是做朝鲜的太上皇而已。
  这时候吞并有什么意思?吞并了就是自己的国民,必须给他们与自己国民一样的待遇,不然的话他们终究会不满,然后找借口闹事,造反,那么就得继续投入成本镇压,甚至折腾太狠还得给他们一些优待换取他们不闹事。更何况吞并了对杨都督又没好处,但这种模式却可以在不管他们老百姓死活的情况下,不断向他们那里塞人。如果老百姓反对,那也是李倧负责镇压,杨都督只需要负责做太上皇控制李倧就行。
  然后朝鲜变成了他的提款机。
  商业被他控制,肥沃的土地被他控制,矿产被他控制,整个朝鲜到处都是他的武装屯垦雇员,到处都是他的商业据点,就像英国玩印度一样。
  朝鲜的一切都逐渐落到了他的手中。
  对于开化地区剥头皮式殖民并不合适,这种方式适合对文明程度低的蛮族区,对于开化地区殖民适合印度式,扶持上层奴役属民,然后通过各种特权把上层奴役属民的财富弄到自己手中,同时以商业等各种借口,不断移民染色。当下层忍无可忍揭竿而起时候,甚至还得帮助上层镇压他们,然后这样过一百年,就算你想走那些上层也会哭着喊着不让你走。
  至于杀人,控制人口增长……
  这个人家上层自己就给你办了。
  对朝鲜就适合这个,在当这个太上皇的情况下,带着这些旧贵族一起当朝鲜人民头上的寄生虫,一定要保持这片土地的腐朽落后,绝对不能给他们光明。
  至于李倧是否同意……
  不用李倧决定。
  金尚宪自己就能很干脆地答应。
  然后杨都督迅速给他罗列出各种项目,应该给予他的特权,尤其是治外法权这个必须得明确。
  这一个同样是必须的。
  反正朝鲜那边也不可能管大明的百姓,实际上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原本就这样的。
  总之金尚宪这个棒子们尊崇的朝鲜文天祥,就这样迅速签下无数差不多可以说不平等条约,稀里糊涂地把朝鲜的所有命脉拱手送给杨信。
  “这样就可以了,司谏可以回去禀报大王,就说杨某很快就会带兵过去为大王扫清胡尘,另外我的三千陆战队,会跟随司谏一起过去,有他们在,想来建奴是攻不下罗州的。”
  杨信满意地说道。
  然后他就这么把金尚宪打发走了。
  至于招募新军……
  那个急什么,等年底再说,话说这时候杨都督还得赈灾呢。
  常州,江阴的洪灾已经发生,不过死的人并不多,主要是整个灾区基本上都已经民兵化,得到杨都督的预警后,那些庄头兼营长们,早就严阵以待,这一带老百姓对于水灾有着充足经验,只要组织得力基本上不会死人。而且这一带洪水不是那种山洪爆发倾泻直下式的,所白了就是降雨超出容纳能力,最终所有河道全部溢出,然后在附近造成大面积的漫灌。
  然后土坯房就塌了。
  但这一带退水同样也快,毕竟旁边就是长江,只要水灾发生时候组织得力就能把损失减到最小。
  但是。
  水灾结束后必须赈灾。
  否则被洪水漂没一切的灾民会饿死,会在水灾过后的瘟疫中病死,尤其是梅雨季节至今没有结束,在持续的雨中那些灾民更需要安置,否则暴露在雨中他们同样会很快就因为疾病而死。
  总之杨都督需要花钱,这种时候他哪有心情招募新军,再说他又不是说缺少可用的军队,与其用兵部刚刚批给他的几十万招募新军,还不如先拿来赈济一下灾民。尤其是不只是常州江阴受灾,这时候持续的大雨已经让整个太湖周围沟满河平,无锡同样有大量乡村被淹,就连吴江也告急,那里的农田已经完全消失在了洪水中。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麦收已经结束。


第四三零章 饥荒时代
  然而水灾比杨信预料中的更严重……
  “这是一片汪洋啊!”
  杨信站在一艘小船上,放眼锡澄运河两岸感慨道。
  本身也是北方人的他对江南水灾缺乏直观的认识,在他看来水灾无非就是河流暴涨发洪水,汹涌的洪流冲垮沿途一切,但江浙水灾是另一回事,梅雨季节持续不断的强降雨,造成这片水网区所有河流湖泊水位全部上升,将整个这片人口稠密的平原全部淹没。
  用洪形容并不准确。
  这是涝。
  “之前是持续五天的大暴雨,造成江水暴涨,再一涨潮就变成了倒灌,江阴及武进沿江所有乡村全部被毁,而且常熟及太仓等地都差不多,江阴受灾最重只是因为江阴城就在江边。但咱们的民兵早有准备,看情形不妙立刻疏散,而且准备好了大量帐篷,包括城内灾民全都送到了定山等地,但常熟一带没有这些措施据说死了不少。
  但这没什么用。
  人救出来了,但新麦全完了。”
  一旁的李忠说道。
  “不是已经收了吗?”
  杨信说道。
  “收了也没用,今年入梅早,雨量大,绝大多数麦子都烂在地里,没烂的收割后也晒不干,再遇上大水一泡,最后还是烂了,可以说今年新麦全完了,而且不只是麦子,插秧也耽误了。一些强行插上的如今也泡在水下腐烂,若拖到立秋水还不能退,那今年的稻子也完了,甚至明年的麦子也完了,水稻插秧也是晚稻,收割太晚再种麦子也晚了。
  但至今这雨还不停。
  眼看这就快要到六月了。
  苏州和无锡米价已经到一两六钱了,而且各地到处都是抢米的,还有老百姓阻挡运米船出去的,那些士绅还在造谣,说是咱们这边打土豪分田地违背纲常激怒上天,所以才降下的惩罚。”
  李忠说道。
  “他们倒是真敢说啊。”
  杨信说道。
  “这个咱们的人肯定不信,因为组织好了疏散,再加上各地之前打土豪都收到了大量的存粮,这些存粮正好拿出来救灾,而且按照都督定的标准,由各地庄头定量供应,小的也给他们下了命令,不能饿死一个人,想来撑过去还是没什么困难。但那些士绅控制的地方就不行了,他们为了供养团练都肉疼,再加上今年的租子也完了,更舍不得救济灾民,反而说是怪咱们打土豪把粮食都收了,所以他们也没粮食救济。
  那些灾民倒是不少人被他们哄了。
  可哄了也没用,他们拿不出粮食救济,灾民该抢还是要抢,毕竟不能就这样饿死啊,一些地方已经在吃草根树皮了。
  甚至还有抢公差的。
  那些士绅如今运粮都是让团练保护。
  倒是没工夫惦记咱们了。
  而且不只是这一带,整个太湖周围都差不多,武进,江阴,无锡,吴江这些算是受灾最重的,目前几乎可以说农田见不到一棵新苗。”
  李忠说道。
  杨信没有再说话,只是默默看着旁边,一具浮尸正在缓缓漂过。
  “再向前就是团练的地盘了。”
  李忠说道。
  蓦然间前面传来一阵喊声。
  然后远处的岸上出现了一群扛着粮袋的灾民,他们后面是追赶的团练,不过因为下着雨火枪没法用,团练只能拎着刀矛追,这些灾民很快跑进水中,将粮食扔到几艘小船上,但团练们也追了过来,这些灾民毫不犹豫地从船里拿出一个个锄头,一脸决然地面对着团练们……
  “将这些抢劫军粮的刁民格杀勿论!”
  团练队长举刀喝道。
  杨信随即拔出李忠腰上的转轮打火短枪,紧接着扣动了扳机,这种枪都有防水的盖子,虽然不可能再装填,但打一枪还是可以。
  枪声骤然响起。
  那些正要冲上去的团练们愕然地抬头看着他们。
  “放了他们。”
  杨信说道。
  “都督,兄弟们也得吃饭,他们抢了军粮兄弟们吃什么,您不能这样公然帮着匪军啊!”
  那队长毫不客气地说道。
  “你想让我说第二遍吗?”
  杨信说道。
  那队长一脸悲愤地挥了挥手,那些灾民毫不犹豫地跳上船,然后撑着这些小船迅速离开,很快进入一片明显过去的村庄,消失在树林和房屋的废墟间,估计是直接逃往红巾军控制区了,这种交界地带最容易逃跑。而那些团练则一个个拿着武器,用愤慨的目光看着杨信,后者无视他们,继续向前靠上南闸码头,那些团练掉头跟着。
  这里是他们的地盘。
  锡澄运河两个进江通道,一个是黄田港,一个是夏港,前者以黄田闸阻挡江水潮汐倒灌,后者以蔡泾闸阻挡,也就是南闸,江阴团练驻防此处,而且仿照杨信的简易棱堡,同样在这里修筑了一座棱堡。而且这座棱堡也有红夷大炮,实际上太湖周围这片平原,正在像这时候的西欧平原上一样,一座座这种简易棱堡仿佛雨后春笋冒出。
  无论红巾军或者现在的名字忠勇军,还是那些士绅的团练,全都在疯狂修棱堡。
  目前总数已经超过三十座。
  真得正在一座小镇一座棱堡化。
  这东西廉价,有效,沈廷扬那些人又不是不懂先做一下试验,他们之前早就已经试验过,用红夷大炮集中轰击旧式城墙,轻轻松松轰垮,但轰击这种简易棱堡需要耗费几倍的炮弹,而且前者还包砖,这个还不包砖,如果像前者一样给棱堡外面包砖,那估计能轰到绝望。
  这样好的东西当然要修。
  目前这些团练首领和他们背后的支持者,全都不是那种腐儒,尤其是他们雇佣的荷兰佣兵也支持这个。
  总之这一带正在遍地棱堡。
  “这个不好打啊!”
  李忠说道。
  他是最早建这个的,当然清楚这种堡垒的防御力。
  “没什么不好打的。”
  杨信说道。
  的确,这就是初级版荷兰棱堡,这东西的确生生把西班牙从欧洲老大,给直接拖得日薄西山,但一个至今还没出生的军事天才会轻松摧毁它,沃邦式攻城战术面前,这种棱堡立刻倒下。棱堡的完全体得是沃邦式的,这个以构筑棱堡出名的军事天才,同样也是摧毁旧式棱堡的天才,虽然他还得九年后才出生,但他的平行战壕,臼炮,加Z形壕推进,完全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不过杨信还是很欣赏大明目前的遍地棱堡。
  至少这一幕代表了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水平正在突飞猛进。
  岸边匆忙出来的徐霞客警惕地看着他们,而在徐霞客周围到处都是被水淹没的痕迹,甚至还有大量被泡塌的民宅,那些逃过洪水的百姓,正在表情麻木地清理着废墟。
  旁边还有一个粥棚。
  很显然徐霞客还是进行了一些赈济。
  但从那些百姓虚弱的动作上,可以看出他们也就是吊着命而已。
  杨信没有理徐霞客,直接走到一群正在咬着草根的小孩旁边,然后向着后面一伸手,后面的李忠立刻抱着一个沉重的铁罐放在他脚下,徐霞客在一旁疑惑的看着他,刚刚赶到的那队团练,还有那些灾民也都疑惑地看着这东西。杨信接过李忠随后递上的匕首,直接扎进了铁罐里,紧接着在周围割了一圈,然后把上面半截掰下来。
  瞬间传出的肥油香气,让那些小孩全都瞪大了眼睛。
  杨信拿匕首直接把手中的划成方块,然后递到了他们面前,一个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块,瞬间咬下去了半截,紧接着露出幸福的笑容。
  “把这个倒进锅里,连米一起煮。”
  杨信说道。
  徐霞客一挥手,一个团练立刻抱起剩下的,直接走到粥棚,用刀从里面挖出来放进锅里,还迫不及待地先尝了一口。
  “肉,都是肉!”
  他激动地高喊着。
  “我听说有人造谣,说是我引来天罚,上天用水灾惩罚这片土地,那么我现在很想问一句,你们相信吗?”
  杨信说道。
  说话间他一指身后的锡澄运河上。
  一艘艘载着同样铁罐的小船,正在排着望不到头的长龙驶来。
  “不信!”
  一个灾民激动地高喊着。
  然后是无数同样的喊声,甚至就连那些团练都跟着喊。
  这是肉啊。
  哪怕团练目前也很少吃肉啊。
  徐霞客这些本地士绅家的土地同样接近绝产,根本没有租子可收,粮食都得靠外面运来,那些士绅倒不至于缺了他们的粮食,但水灾造成饥民遍地,到处都是抢粮食的,那些运粮船经常被抢啊。
  他们连大米都很难保证吃饱,实际上已经开始吃大麦了。
  这是唯一完美避开这场水灾的,因为它比起小麦收割早得多,梅雨开始前就已经完成收割了。
  但杨信带来的是肉啊!
  “一个罐子五十斤肉糜,我给你们两百个,我的船队正载着这个赶来,我在天津的工厂还在不断生产中,既然粮食绝产了,那咱们就吃肉糜吧,另外我还会在江阴办一座同样的工厂,长江里有的是鱼,我们为何非要吃粮食呢?”
  杨信说道。


木允锋说:

暂无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