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我是不是算恶贯满盈
作者:木允锋|发布时间:2024-06-28 23:17:01|字数:6769
杨信当然听到了方从哲的话,实际上韩爌在里面他也知道。
他就是故意挑衅。
他就是让这两个老家伙,替他或者说天启,向东林党宣战,后者要么认输屈服,要么咱们就接着斗,看你们有什么本事,如果你们敢造反那我们敬你们是条汉子,如果没这胆量就老老实实接受一个强硬的皇帝……
这就是战书。
下完这份战书,他就直接离开皇宫返回自己家。
黄英的管家婆依然尽职尽责。
除了还不许他半夜摸上床之外,其他已经完全像个女主人,把这座杨宅管理的井井有条,反正里面也没几个人,杨同知又不喜欢养一堆奴婢,至于防范他摸上床的手段,依旧是带着那两个小女孩一起睡。
而她弟弟这时候已经去了读书的书院。
虽然他拜方希哲为师,但后者那时候已经教不了他,就把他转而推荐给自己朋友开的书院,大明这时候遍地书院,平均开每个县都能摊上不只一座。不过他身份仍旧是方希哲关门弟子,所以方希哲的那些弟子仍旧会在科举这一途上照顾他的。秀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了,举人这个不太好说,但好在随着杨信和九千岁的飞黄腾达,就是他考不中也一样有官做。
九千岁正大肆划拉亲信。
包括他那个侄子也已经进京,并且得到了锦衣卫世职。
九千岁也在培植势力。
他作为司礼监掌印,同样也已经兼了提督东厂,不过在卢受手下东厂反而很弱势,实际上这个臭名昭著的机构这时候很没存在感。
东厂权力很小。
甚至连抓人的权利都没有。
真的。
东厂太监没有抓人的权力。
至少那个太监本人真没权抓人,有权抓人的是他带的手下,他可以下令给那些手下抓人,但他自己没有抓人的权力。
因为他手下是锦衣卫。
实际东厂连固定编制都没有,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监狱,东厂某种意义上说只是皇帝任命一个太监,然后这个太监带着几个亲信小太监,领着一批借调的锦衣卫侦缉抓人。
抓完也得送锦衣卫诏狱。
所以东厂抓人实际上就是锦衣卫抓人,只不过下命令的不是锦衣卫掌印而是提督东厂的太监,所谓的东厂番子,其实就是从锦衣卫里面调了一批人而已,只不过调哪些人由太监挑选。既然是锦衣卫那么抓人也得要驾贴,至于抓了人以后东厂也没有自己的监狱审讯,还是得送到锦衣卫的诏狱里,只不过太监过去主持审讯,东厂自己有监狱那是九千岁干的。
所以这个臭名昭著的机构,实际上某种程度上是依附锦衣卫。
至于谁强这个也很简单。
就看厂公和锦衣卫掌印谁在皇帝面前受信任了,厂公更受皇帝的信任,那他说话掌印就得听着,比如像九千岁这样的,甚至田尔耕都得当爹伺候,反之如果锦衣卫掌印更受皇帝的信任,那鸟不鸟厂公就得看他的心情了,毕竟双方根本没有统属关系。
而骆思恭恰恰是个可以不鸟厂公的。
他掌控锦衣卫几十年了。
这期间厂公换了好几茬,他当然有资格不鸟厂公。
所以在他的时候东厂一直没有太强存在感,毕竟真要抓人的话他自己就下令了,用不着厂公去邀功,再说就凭他把锦衣卫诏狱管理到长草的水平,恐怕也难得抓个人。但还必须说明一点,哪怕是九千岁的时候,厂卫抓人依然要驾贴,而厂卫抓人不用驾贴恰恰是崇祯时候。厂卫可以抓人之后回去补签,这是崇祯开始的,哪怕天启时候也没有,因为最早这么干的锦衣卫是崇祯元年,然后遭到刑科给事中薛国观弹劾。
但崇祯选择了支持锦衣卫。
彻底毁了这个制度的人也是崇祯。
他在崇祯五年下旨,部分特殊的机密案件不用签驾贴,先把人抓起来再说。
而在嘉靖之前别说得签驾贴,锦衣卫还得把案件详细资料附上,刑科给事中看看这个案子的案情,觉得这个案子的确该抓人才签,嘉靖继位之后锦衣卫才不用抱一堆案情资料,就跟找经理签字的小职员般,去找刑科给事中签字。
但仍旧必须签驾贴。
这就是大明朝臭名昭著的厂卫抓人诏狱审讯制度。
一句话。
东厂也罢锦衣卫也罢,崇祯之前文官刑科给事中不签字,谁也没有权力抓人审讯。
相反到了咱大清,的确没有东厂锦衣卫了,但京城范围内步军统领衙门朱票自己发,想抓谁就可以抓谁,那可比厂卫自由多了,但提到明朝就厂卫特务统治缇骑四出,丝毫没人关心这中间还有个不签字就抓不了人的文官,而这个文官的任命是吏部提出人选,皇帝交内阁讨论确定的。
并不是皇帝直接任命。
而九千岁很明显想振兴东厂。
他把他侄子弄到锦衣卫籍,就是为了下一步弄到东厂,他侄子再找一批狐朋狗友,统统弄到锦衣卫籍然后转到东厂。
这样九千岁就有了自己的亲信武力。
这肯定是天启授意,天启应该是对锦衣卫不放心,这次围堵事件中田尔耕的表现也不好,至于许显纯在诏狱同样没审讯出结果,尽管他对汪文言等人大肆用刑,但这些人依然表现出极强的意志。最终天启对锦衣卫很失望,他对这些肯定被文官渗透严重的家伙也很不放心,想通过九千岁振兴东厂,另外从零开始扶持一批真正的亲信。
这个想法是好的。
但他们的手段不行啊!
魏良卿一夜成了暴发户,身边肯定全是一帮趋炎附势的马屁精。
他这个人之前还是个种地的,去年实际上还在老家,毕竟那时候九千岁也帮不了他多少,今年春天才到京城,但也只是替九千岁收个租,在外面采买些东西赚点小钱,一下子突然就这样显赫起来,很难对身边吹捧的那些有清醒认识。
他的狐朋狗友没什么好东西,都是些泼皮无赖之类的。
而这些人最终会把东厂变成渣子堆。
甚至给了别人渗透的机会。
毕竟这些趋炎附势的家伙通常也很容易收买。
所以这种方式很难说明智,那些文官士绅收买几个拍马屁的,通过哄魏良卿进入东厂,从而掌握皇帝的动向很容易,这种突击拉人的方式鱼龙混杂,造成的隐患很严重。事实上天启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从外地专门找一群孤儿,不要让人知道从哪里找来的,净身后除了皇宫哪里也不让他们去,不断灌输一些忠心思想从此作为他的侍从,以后日常就只跟随他。
稍微大点就换一批。
而且必须进行游泳训练,这一点很重要。
好吧,他需要一支奥斯曼帝国式的太监亲卫团。
当然,这个是以后的事情。
而且这种事情杨信也没兴趣参与,哪天向天启一提就行了,他和九千岁之间应该分工明确,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宫里的事情他不需要搀和,宫外的事情才是他该负责的。
他和九千岁也得界线清晰。
当天晚上试图强行登床的杨信,面对被窝里冒出的两个小脑袋,最终又无可奈何地撤退,然后在黄英得意的笑声中,再次离开自己的杨宅然后爬城墙出去深夜突袭方家庄。好在方汀兰很有觉悟地给他留着门,甚至荷香小妹妹都在外面站岗放哨等着他,于是他终于获得了一个温暖的港湾,抚平自己这些天的辛劳,当然,轮到方汀兰辛劳了。第二天还没等天亮他又赶紧溜走翻城墙回去,回到自己家时候已经黎明,换上官服穿戴整齐的杨同知又跟个衣冠禽兽般上班去了……
呃,他本来就是衣冠禽兽。
这个称呼本来就是明朝官员们自嘲的。
他胸前可不就是个兽。
“杨兄弟,这是何物?”
许显纯茫然地说。
杨信一脸感慨地叹了口气,然后把一个小盒子递给他,同时默默点了点桌子上的一张纸。
许显纯一脸疑惑地打开那盒子。
然后他迅速放下盒子打开那张纸,带着惊喜看着上面的字。
“杨兄弟,不如你亲自动手,这样也能稳妥些。”
紧接着他说道。
这可是立功的机会,杨兄弟这么够意思,自己也得客气一下。
“不了,你那刑室里到处血淋淋的,我有点晕血。”
杨信说道。
呃?
许显纯抽搐了一下。
不过既然杨同知晕血,他也就不好坚持了,带着那小盒子和那张纸走进刑室,很快里面传来李三才中气十足的怒斥,因为天启的圣旨,锦衣卫其实是不准对他用刑的,所以这些天许显纯也很无奈,和这个老家伙比起来,他的那点水平真不够看的。实际上不仅仅是李三才这里,就是允许用刑的那几个,一样搞得他心力交瘁,尤其是汪文言,能用的几乎都试过了,结果这个家伙硬的都让人佩服。
不过现在好了。
有杨同知出手,就没有拿不下的。
许显纯对杨信的信任,那几乎都可以说是盲目的了。
“我是不是算得上作恶多端,恶贯满盈啊!”
外面的杨信叹息着。
第一六零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
第二天。
“看看吧,这就是你们为之喊冤的李三才!”
天启冷笑着说。
已经多日没见其他大臣的皇帝陛下突然下旨召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的几个主官,然后摆在后者面前的就是李三才的供词……
杨同知出手绝对管用。
李三才虽然算是老狐狸,但一只神智不清醒的老狐狸,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老李是在许显纯故意激怒下,就像那些喝醉了发酒疯的人一样,一边狗血淋头地骂着这个阉狗,一边在泡制好的供词上嚣张地签了自己的名字。
他儿子也签了。
只不过是在许显纯的哄骗下,因为大脑已经无法正常工作迷迷糊糊签的。
这就行了。
李三才父子签名的供词,王好义及其手下的供词,王家搜出的各种乱七八糟禁物,他们联络的密信,还有什么比这更充足的……
“这不可能!”
左都御史张问达惊叫着。
他一把抓起这些东西,难以置信地一份份看着,旁边大学士刘一燝也脸色苍白地凑上去,韩爌低着头站在那里,很显然已经猜到结果,而其他那几个尚书里面,只有周嘉谟动了一下。
但最终还是没有上前。
很显然这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家伙,这段时间吏部上奏补的官员,东林党比例最大,这个据说是中立派的吏部尚书明显已经被拉过去,他是湖广人,而江浙购买粮食多数都是从湖广,肯定幕后有利益输送,在南直隶士绅控制大明绝大多数白银的情况下,想拉拢这些其他省份官员太容易了。
和他的家族做生意就行。
所以明朝政坛党争时候,经常会看到其他省籍官员,在为东林党鞍前马后冲锋陷阵,甚至比南直隶人更积极,李三才作为祖籍陕西落籍在张家湾的商人家族,更是居然成为了东林党在北方的统军大将。
原因都是这个。
东林党和背后南直隶士绅掌握财富和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货源,和谁做生意他们说了算。
想赚钱都得找他们合作。
尤其是纺织品,南直隶可以说近乎垄断。
之前戚金说过,运河两岸全都种棉花通过运河南运,就是因为鲁西一带士绅缺少南方发展纺织业的水力优势,同样技术上也差得多,导致成本高自己纺反而不如卖棉花然后倒卖棉布。直到进入咱大清,鲁西一带士绅才慢慢从南方获得新的纺织技术开始自己织布,而这时候除了那些因为运输条件限制,不得不自给自足的地方,几乎全是南方棉布。
不仅仅是大明。
东南亚,倭国,朝鲜统统都在穿大明南方产的布。
甚至遥远的南美洲都一样,不过不一定是棉,更廉价的麻布其实也卖的红火。
印第安人都穿大明的布。
这不是个笑话。
事实上西班牙商人大量从大明购买布匹运到美洲。
而最近的中转站吕宋土著甚至都快没人会织布了。
当然,作为交换品,美洲产白银最高纪录百分之八十直接运大明。
一手工业品货源供应,一手来自美洲和倭国的海量白银,东林党和他们幕后的南直隶士绅,就这样掌控着大明的政治经济,一手商业利益收买,一手东林书院为核心的各大书院培养,这个利益集团同样在官场越来越庞大,不断在朝廷逼迫皇帝向着他们屈服。
这就是东林党。
“不可能?张总宪,这上面难道不是李三才的亲笔?”
杨信冷笑道。
张问达直接不屑于和这个坏人说话。
“陛下,臣怀疑锦衣卫屈打成招,李三才案事关重大,臣请三司会审!”
他直接对天启说道。
三司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审,都察院不用说,刑部尚书黄克缵属于中立派,大理寺地位低,很好收买,基本上三司会审肯定会找到办法给李三才洗脱谋反大罪。剩下也就是杀杨信了,这个的确没法洗,但李三才算是神宗旧臣属八议之身,议个几年他就七十了,那时候就属于优免范围了,而且通常这样议的最多也就是个流放。
总之只要把他从诏狱弄出来就没什么事了。
最多他儿子不好解决。
但他儿子也是为了救父,只要不是谋反单纯雇凶杀人也好办。
毕竟这算是孝子行为,而对于孝子也是要优免的,圣朝以孝为先,最后爷俩也就是流放,但李三才七十岁就可以找儿孙带替了,他根本不用去,继续在家养老就行了。
“杨信,锦衣卫可曾对李三才用刑?”
天启说道。
“没有,陛下已经下旨不得用刑,许显纯他们自然不敢抗旨,臣可以保证没打过李三才一下,不信的话各位可以自己去诏狱看看,如果李三才身上真有用刑的痕迹,那就当这份供词不存在。不过看归看,为了防止有人别有用心,在诏狱鼓动他翻供,不能靠的太近,让锦衣卫脱了他衣服远远看就行。”
杨信说道。
李三才身上绝对没有伤。
许显纯这段时间没动过他一个指头,最多也就是跟他熬,比如说不让他睡觉之类的,但这些对于李三才这种意志如铁的根本没用。
“陛下,纵然未曾用刑,臣亦请三司会审以服天下!”
张问达说道。
不用刑又不是没有别的办法。
大家都是聪明人,锦衣卫肯定用了特殊手段,否则李三才不可能签字。
李三才不可能跟闻香教同谋,这一点朝廷这些大员都很清楚,李家和王家有生意往来是真的,偶尔找王家干脏活是真的,可同谋造反就纯属诬陷了。
“既已招供何须再审?”
天启说道。
“李三才逆案证据确凿,且本人已招供,念其为神宗皇帝旧臣,且已年近七旬,免其凌迟之刑,赐其白绫一副,其子李元为从犯,与王好义等一并斩首示众,李家家产抄没,男丁流放琼州,女眷及幼童以朕新继位,当示天下以仁慈,各赐归其父母。另外闻香教逆首王好贤依然潜逃,传旨各地严加缉拿,此前王安等人矫诏之事既有李三才参与,恐怕亦与此案有牵连,着锦衣卫严加审讯。”
他紧接着说道。
流放琼州是杨信坚持的。
毕竟那里还有石碌铁矿等着开发,大明要真正进入钢铁时代,仅仅靠北方这些劣质矿石肯定不行,唯一的选择就是这座顶级铁矿,锦衣卫在昌化单独设立昌化监,就像钢铁同志喜欢的那样,把需要流放的统统扔过去。接下来抄家的肯定很多,杨信喜欢抄家只是为了要银子,但滥杀人就不好了,正好让这些家伙去发挥余热……
也可以说榨干最后一点价值。
“陛下,李家抄家当由刑部派员。”
刘一燝急忙说道。
这下子所有大臣瞬间全都精神起来。
这个必须得争,李家不说多了,三四百万是有的,如此巨额财产当然得入户部,要是到了小皇帝手中那就更没法控制了,既然李家已经保不住,那就干脆一起吃蛋糕吧。说到底控制皇帝最好的办法,还是从钱袋子上控制,好不容易趁着泰昌好哄,把万历的银子哄出了大半,要是小皇帝得到李家的财富,那些一下子就又补上了。
坚决不能让皇帝有钱,有钱的皇帝就不可能听话了。
“不必了,既然是锦衣卫办的案子,还是由锦衣卫去吧!”
天启说道。
“陛下,至少也得刑部派员参与。”
黄克缵也站不住了。
中立派也不行,这是几百万两的大生意,李三才家产恐怕都赶上大明几年的商税了,这必须得争取一下。
“朕说的很清楚,不用了,锦衣卫即可,诸卿都回去吧,朕累了!”
天启断然说道。
“陛下,这事关重大!”
户部尚书李汝华说道。
“朕累了,都退下!”
天启毫不客气地挥挥手示意都滚蛋。
好不容易才得到这样一只肥羊的天启,才不会和别人分享呢!他爹留下的窟窿可就靠这一把补了。
“陛下……”
张问达还想争一下,结果杨信那张脸就出现在他视野。
“张总宪,您没听见陛下的话吗?”
杨信笑眯眯地说道。
他一出其他大臣立刻就满腹幽怨地偃旗息鼓了。
不得不说小皇帝这一点很不好,一有事就放杨信,一点也没有个圣主明君的样子,咱们君臣之间的事情,该谈的就谈,你总是让这头饿狼出来算怎么回事。
“杨同知,去抄家的该不会是阁下吧?”
张问达冷笑道。
“这个,陛下的确是让杨某去的,杨某于抄家一道还是有几分才能。”
杨信说道。
这活当然得让他干,大明这些年单笔抄家谁抄出过七十万两?这样的抄家高手当然要最大限度利用起来。
张问达点了点头。
“都察院会派人去看着的,老夫会让所有御史都去盯着你们,每一锭银子都记下来,到时候杨同知最好别让老夫抓住什么把柄。”
他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说完他和其他人一同退出了乾清宫。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